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病症了,随着社会经济飞速的增长,糖尿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那么,对于妊娠糖尿病的病人也有很多,临床上有很多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来找我看病,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放开,二胎,甚至三胎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再生一个,或者再生两个等,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我临床所见到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是高龄产妇,她们往往年龄大于 35 岁,甚至大于 40 岁,非常非常担心,怀孕时血糖高,对胎儿有什么影响,每天辗转与各个大医院,进行求医问药。别说有多辛酸了!
第一,妊娠期血糖高的诊断,根据 2017 版 CDS 最新的指南标准,将妊娠期血糖高分为三个部分,1.妊娠期糖尿病,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3.孕前糖尿病。
第二,妊娠期血糖高,会导致什么?也是孕妇们及家属最关注的问题,妊娠高血糖,众所周知,会导致很多问题,血糖过高会导致胎儿畸形,胎儿巨大,葡萄胎,羊水过多等严重病变。
所以,控制血糖,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让以上病变的几率减少,生产一个健康的宝宝!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妊娠糖尿病可能会出现饮食增多、喝水增多、排尿增多等征兆。
1.饮食增多:妊娠期血糖偏高,会使孕妇体内基础代谢变快,可能会出现进食量增加的征兆,以便能够满足自身需求。
2.喝水增多:因为体内血糖有所增高,容易导致渗透压增高,产生渗透性利尿,造成血浆渗透压增高,孕妇可能会出现口渴的现象,常有多饮水的情况。
3.排尿增多:喝水量过多时,会造成尿液形成变多,容易出现多尿,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发生糖尿病的征兆。除此以外,有的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比如体重增加不明显。建议做好血糖检测,若发现有异常增高,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妈妈怎样健康饮食 有些准妈妈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之后,在饮食上就变得很小心翼翼,什么也不敢吃了。
其实有妊娠期糖尿病的的准妈妈在营养上的需求与普通准妈妈是一样的,只要多多注意下面的这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1,注意餐次分配
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5~6餐,特别要避免晚餐与隔天早餐的时间相距过长,所以睡前可有1次加餐。
2,重视蛋白质摄取
有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需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所以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如果在孕前已摄取足够营养,贝则孕早期不需过多增加蛋白质摄取量,每天可同孕前一样或最多增加5克即可,孕中期、晚期每天需增加蛋白质的量各为15克、25克。每天喝至少2杯牛奶,以获得足够钙质,但不可以把牛奶当水喝,以免影响其他食物摄入。
3,多摄取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尤其是果胶等可溶性纤维,延长食物在胃肠道的排空时间,减轻饥饿感,又能延长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在可摄取的分量范围内,多摄取高膳食纤维食物,如以糙米或五谷米饭取代白米饭,增加蔬菜的摄取量,限量吃新鲜水果,不喝果汁等,如此可延缓血糖的升高,也比较有饱腹感。吃水果时一定要选择含糖量低的。
总的来说,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在吃的方面要更加注重质和量。另外,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运动,让自己动起来,这样的孕期会更健康。
一、妊娠期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指孕后机体内分泌以及代谢发生改变,出现糖代谢紊乱,以血糖增高为主。
通常因怀孕所引起的血糖增高,主要发生在妊娠中后期,一般在妊娠二十四周后,医院会进行相关血糖检查,目的就是检测妊娠期糖尿病。
若孕前已患有糖尿病且孕妈高龄,就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简而言之,患有糖尿病后怀孕。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界值:空腹血糖是5.1mmol/L,一小时是10mmol/L,两小时是8.5mmol/L,如果你有任何一项异常,就可以诊断你有妊娠期糖尿病。
二、为什么到妊娠中后期会发生糖尿病?
主要是孕妈机体代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胎盘逐渐发育形成,一方面起到维持胎儿宫内营养生长作用,一方面还要帮助胎儿排出代谢产物。
除此以外,胎盘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自身可以产生一些激素和细胞因子等,其中有一部分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拮抗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越来越强,如果妊娠中后期胰岛素抵抗越来越强时,胰岛代偿功能相对比较差的一些高危孕妇,就有可能出现糖代谢紊乱,表现指征为血糖增高。
三、哪些女性容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
1、妊娠时年龄比较大,尤其是超过35岁以上。
2、孕前超重或肥胖;大家可以测量一下:怀孕前体重指数超过24(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
3、怀孕前体重在理想范围内,但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增长太快的孕妈。
4、一级亲属有人患糖尿病的孕妇。比如,父母、兄妹。
5、初次妊娠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历史的女性。
6、第一次妊娠分娩生产巨大儿,或者曾经分娩过有不明原因胎死宫内妊娠经历的女性。
7、妊娠期容易有反复的阴道炎症或者是泌尿系统的感染的女性。
8、妊娠早期尿糖空腹血糖已经呈现阳性的女性。
四、妊娠期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没有明显的症状。
多数人因为症状不明显,建议在妊娠24周以后,常规进行血糖监测,及时筛查妊娠期糖尿病。
但有一种情况:有些孕妈孕前已有糖尿病,但在不知情下怀孕,这一部分病人也许有一些症状,比如说容易口渴等。
五、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发育有哪些影响?
1、糖尿病合并妊娠会显著增加胎儿死亡和严重畸形的风险。
2、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会“巨大儿”的风险。
肩难产、产伤等发生率会增加,剖腹产率可能会增高。胎儿将来发生肥胖、糖尿病等风险,将高于没有糖尿病母亲所生于后代。
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如何治疗?
绝大多数孕妇只需要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控制妊娠糖尿病,比如以下:
1、日常少吃甜食,饮料等高热量食物。
2、多运动,采取合适的方式。
如果进行健康管理后仍无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管理。
新晋准妈妈的你,每天都倍感幸福,突然有一天产检的时候,因为血糖超标被医生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这个高危的帽子,自己感到一脸的无辜和委屈,我到底干了啥,就成了糖尿病。在这里首先给你一个安慰的抱抱。不要担心,让我来告诉你妊娠期糖尿病到底是个啥,和平时我们理解的糖尿病到底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要明白一点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糖尿病包含了所有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因为我们怀孕之后机体出现了一些生理的变化导致了对于胰岛素分泌的抑制,出现在怀孕这个特殊时期的血糖超标的阶段。所以被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因此糖尿病包含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只是糖尿病的一个类型。
其次要明白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特别就特别在它发生时期的特殊——也就是妊娠期,等到我们分娩结束之后,血糖也会随之回复正常。当然了,也会有5%左右的孕妈妈生完宝宝之后血糖依然不能恢复正常。这部分妈妈就从妊娠期糖尿病转化成为普通的糖尿病,可能就需要终身控制血糖了。
所以说,在孕期很好地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的孕妈妈可能就很纳闷,那么多怀孕的妈妈为什么偏偏就我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呢?我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吗?
正常情况下,怀孕后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量增加,而自身体内对抗降糖物质也就是胰岛素的产物增多,使得胰岛素的分泌显得不足,孕妈妈自身的又无法平衡这种状态,所以就出现了血糖升高,也就形成了妊娠期糖尿病。
但对于一部分孕妈妈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会增加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比如:
年龄超过35周岁的孕妈妈,不管身体状况多好都被称作高龄产妇这部分人群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就要大一些。
那妊娠期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体重基数过大即BMI指数超过24的孕妈妈,或者是怀孕之前体重正常,但是怀孕之后体重增长非常快,超过了正常的增长标准的,比较容易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对于有以下因素的孕妈妈,也是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
l 经产妇
l 身材矮小
l 孕妈妈自己是低出生体重儿
l 怀孕之前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l 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
l 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孕妈妈
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孕妈妈,尤其是母系有糖尿病遗传的,也是高发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曾经有过不良孕产史、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流产史、巨大儿分娩史、大于胎龄儿分娩史、先天胎儿畸形分娩史、既往有过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孕妈妈,再次怀孕时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也要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而且,在怀孕的期间,若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早期高血红蛋白、铁储备增加、孕早期反复空腹、羊水过多、多胎妊娠或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疾病者,也容易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但是呢,以上这些情况只是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而且妊娠期糖尿病也不是不可控,只要跟着医生一起来做妊娠期糖尿病的科学管理,就会有良好的效果,确保最大限度的母婴安全,所以也不要太过于焦虑!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妊娠以前的糖代谢是正常的,或者本身存在着潜在的糖耐量出现减退的现象,到妊娠时期才被确诊为糖尿病。而在妊娠时期血糖高被诊断为糖尿病,其实主要是由于大量的葡萄糖经过胎盘后进入胎儿,从而刺激到胎儿的胰岛细胞出现增生,这时胰岛素会分泌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
血糖升高和高胰岛素血症都会影响胎儿内分泌及脏器的正常发育,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妊娠时期出现糖尿病,这是非常严重的,不论是从母亲健康方面还是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孕妇非常容易出现妊高症,宫缩乏力,感染,巨大儿,产后出血,难产,并且新生儿特别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低血钙、低血糖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因此很多糖妈妈们都会担心自己的宝宝到底健不健康,出生后应该如何观察和照顾她们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糖妈妈分娩后宝宝应该注意什么?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要先了解一下糖尿病妈妈对新生儿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分泌糖皮质激素因受到胰岛素的抑制,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肺部表面的活性物质分泌与合成,所以,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新生儿肺部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会相对减少,虽然孩子已经是足月,可是宝宝的肺发育依然未成熟,极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血糖症
新生儿出生以后葡萄糖的来源也就被中断,但是胰岛素的水平还是特别高,这时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宝宝在出生的数小时后是最容易发生的。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宝宝的糖原分解、糖原异生减少,而肝脏葡萄糖的生成量也会减少,从而使低血糖症状加重,并且时间会延长。
低镁和低钙血症
糖尿病的孕妇由于肾小管的吸收比较差,特别容易出现低镁血症,从而导致胎儿出现低镁血症的症状,而胎儿出现低钙血症的概率是最大的,一般达到55%左右,这主要是和甲状腺的功能降低有关。
高胆红素血症
因为肝酶发育还没有成熟、早产、红细胞数量增多、低血糖等因素,非常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所以新生儿出生后,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1、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补充糖以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另外,给予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建议产后30分钟内尽早开始母乳喂养,然后每2-3小时哺乳一次,维持新生儿血糖水平至少为2mmol/L。若连续两次母乳喂养期间新生儿血糖值低于2mmol/L,或新生儿喂养不足、或出现异常临床症状,则需要开始管饲喂养或静脉营养。
2、糖宝宝机体免疫力低,因此,注意保温、室内温度24~26℃,相对湿度控制55%~65%,避免新生儿体温过低而增加耗氧量。
3、糖宝宝畸形率比较高,因此,护理时需密切观察新生儿面色、肌张力、吸允能力、生命体征等以便及时发现发育异常儿。
4、巨大儿的糖宝宝因体重比较大,要定时翻身、按摩,避免宝宝局部受压过久而出现溃烂。
5、糖尿病产妇的宝宝呼吸窘迫一般发生于新生儿出生6h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即便吸入氧气,也不能缓解,对此,需积极做好抢救设施,密切观察患儿体征,一旦发生异常,需及时救治。
6、糖宝宝出生24h内,注意低血钙症状,若发现宝宝惊叫、喉痉挛,需及时通知医生,按照医嘱补充葡萄糖酸钙。如果低血糖持续12-24小时以上,就将造成宝宝脑损伤。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亲友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常常听到:
我这不是糖尿病,尿里没糖就没病;
咋可能得糖尿病,年纪轻轻不生病;
不吃糖哪来的病?我就不得糖尿病;
就算我有糖尿病,不痛不痒不算病;
已经得了糖尿病,无奈遗传天注定……
这些总被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的话都是些误区,所反映的生活行为,更是影响对糖尿病病情的判断和控制水平,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哪些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误区呢?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血糖监测
便携式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家中必备测量仪器,测量的是指尖全血血糖。
而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血浆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二者差异由此可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上下浮动20%。
家庭常用的血糖仪有很多,给家中老人准备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
血糖测量有技巧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和休息8~10小时之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2个小时。
1. 血糖测量前2小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类药物,可能造成血糖测量结果异常偏低。
2. 采血前按揉指尖,保持血流通畅。
3. 75%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或碘伏消毒。
4. 不要用力按压手指,避免组织液干扰。
如果觉得扎血太疼,可以选择瞬感动态扫描式血糖仪,只需在胳膊上贴一个传感器,无针采血、操作便捷,拿手机轻轻一扫,血糖明了。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首先做到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减少久坐,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注意事项也不少。
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改善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这点,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双管齐下:
1. 控制碳水摄入量,避免重油、重糖、重盐食物。
2. 避免吃夜宵,晚上8点后尽量避免进食。
3. 规律饮食,不饥一顿饱一顿。
4. 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避免久坐,增强运动,包括每周一定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6.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糖尿病的法宝。看了本期小贴士,希望大家走出误区,正确抗「糖」!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虽然二甲双胍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胃肠道问题、食欲减退、乳酸酸中毒、肝功能异常、维生素 B12 缺乏等。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胃灼热感,通常这些症状在开始治疗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轻或消失;
部分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后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导致食量减少;
二甲双胍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尽管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可能会在肾功能受损或药物滥用时发生。乳酸酸中毒可能导致肌肉痛、呼吸困难、心悸和意识丧失等症状,属于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二甲双胍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有肝疾病史或饮酒过量的人群中;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进而引发维生素 B12 缺乏。维生素 B12 缺乏可导致贫血、神经系统问题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正在使用二甲双胍并身体出现不适,应咨询医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提供适当的建议。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活性益生菌一般7~12天才开始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周期90~120天,这也是菌株定植在体内菌群逐渐平衡的周期,所以一般建议,服用益生菌需要持续3~4个月,切勿断断续续,吃吃停停。
有的父母担心“服用益生菌会不会产生依赖”,答案是不会。
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以产生益生菌,如果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导致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有依赖性,而人体一旦对益生菌产生依赖,终生都将依靠使用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乍听之下,感觉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人体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从外界获取而并非人体自己产生的。
胎儿时期肠道是几乎无菌的,出生后随着母乳、辅食等食物的摄入,开始不断有微生物定植,因此说“人体丧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再来看,定植在人肠道内的益生菌,会不会因为不断补充益生菌而丧失自我繁殖的功能?
这也不会,因为自我繁殖是益生菌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与人体是否补充益生菌完全不相干。
如果孩子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消化道保持健康、肠道菌相有良好的构成,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持续补充益生菌的,但现实情况中往往没办法做到。
饮食结构有问题,经常出现腹泻、腹胀、嗳气、肠道中坏菌多好菌少,那么就只能通过“外援”益生菌来调整菌相。
在“健康”这件事是非常公平的,平时不愿多花心思注意,生病时就得多花钱买单。
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除了要注意菌种、菌种含量,还要看菌株编号,菌株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有编号的益生菌,意味着做过大量的筛选和研究,经过测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和固定的遗传性状,相反,没有编号的菌株,功能和作用就不明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不过比起数量,益生菌的活性和有多少活菌能够定植在肠道,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因为益生菌在到达肠胃之前要经过胃酸,如果益生菌无法成功通过肠胃分泌的胃酸胆盐消化酶,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过是糖粉/糖水而已。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们要注意,其菌株需要能耐受恶劣的消化道环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层包埋技术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益生菌能够定植肠道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恩替卡韦是指南推荐治疗乙肝的一线药物,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它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发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它的适应症包括: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那么恩替卡韦可以长期用于乙肝病人吗?
乙肝病人可以长期服用恩替卡韦,理由有以下几点:
1.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核苷(酸)类药物建议总疗程至少 4 年,在达到 HBVDNA 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 3 年(每隔 6 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因此恩替卡韦可以并应当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长期治疗。
2.恩替卡韦疗效肯定,具有起效较快、抗病毒作用较强、可以在短期内把慢乙肝病毒载量降至很低的水平,能最大限度的的减少慢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伤,病毒变异率也相对更低。
3.恩替卡韦安全性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高、胃肠道反应等,一般能耐受,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4.依从性好。由于其半衰期长达15个小时,因此每天只需一次给药,相对方便。
5.不易发生耐药性。传统治疗慢乙肝的药物如拉米夫定,就因其易发生耐药性,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而逐渐退出慢乙肝的治疗领域。因此恩替卡韦应运而生,由于其能作用于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多个环节,作用靶点较多,即使慢乙肝病毒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恩替卡韦任能有效控制慢乙肝病毒,但并不是绝对不会耐药,所以长期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应当规律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率,同时定期复查避免产生了耐药情况不知而导致病情恶化。这就是为什么恩替卡韦不容易发生耐药性,并能长期使用的主要原因。
长期使用恩替卡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本药物因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后服用。
2、不能随便停药,应当遵医嘱规律用药 。
3、肾功能不全患者或者使用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应当遵医嘱调整剂量使用。
4、儿童患者只有当潜在获益超过对儿童的风险时,才能应用恩替卡韦。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研究数据不充分,故不推荐使用本药物。
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应当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并监测肾功能。
7、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或明显肝脏毒性时,应当暂停服用本药物。
糖尿病,一种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疾病,如今却越来越年轻化,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让许多家长都感到担忧。那么,儿童患上糖尿病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饮食管理是关键
儿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尤为重要。家长需要根据营养师的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控制糖分摄入:避免过多摄入含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
2. 定时定量:保证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3.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
4. 适量蛋白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等。
运动治疗辅助康复
运动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以下是一些适合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1. 徒步:适合大多数儿童,可以锻炼耐力和心肺功能。
2. 游泳:水中运动可以降低关节负担,适合关节疼痛的儿童。
3. 骑自行车:锻炼下肢力量和耐力。
4. 瑜伽:有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
总之,儿童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做好饮食、运动和监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医生咨询了自己孩子(9岁)1型糖尿病的相关问题。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展现出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提供了专业的建议。通过问诊,医生客观评价了孩子的病情,并详细解释了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案,给予了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建议。最终,医生为患者开具了中药处方,并赠送了追问包,让患者可以随时沟通咨询,体现出医生细心关注患者细节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