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瘙痒难耐,反反复复,你不知道的荨麻疹!

瘙痒难耐,反反复复,你不知道的荨麻疹!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胡亮
文章首发于 | 儿科医生胡亮微博

 

 

 

提起荨麻疹似乎每个人都很熟悉,几乎20%的人都会得过荨麻疹,但如果进一步问你荨麻疹是什么时,可能又说的不那么清楚。 早在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年前,西方医学的鼻祖希波克拉底最早发现了荨麻疹,当他发现了很多接触过荨麻的人会出现风团和瘙痒,故起名荨麻疹。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医学家们发现荨麻疹不光与荨麻有关,还与草莓、贝类等食物有关,所以当时人们朴素认识为胃和皮肤存在密切等联系。

 

 

时至今日,医学家们对于荨麻疹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会认为多因素,通过过敏性和非过敏性机制,导致肥大细胞活化都可以诱发荨麻。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团或者风块疹,是一种常见病,正常人群发生率为20%。典型的荨麻疹皮损表现为瘙痒性红斑。

 

荨麻疹的分类

 

急性荨麻疹:荨麻疹反复病程不足6周。

 

慢性荨麻疹:荨麻疹症状反复发作,持续6周以上。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荨麻疹的皮损表现为局部隆起性红斑,中央区苍白,皮损外形可以圆形、椭圆形或匐行形,大小不一,直径可以小于1cm也可能为数厘米,伴有剧烈瘙痒,瘙痒可能干扰工作、学习或睡眠,昼轻夜重。

 

单个出现的荨麻疹通常为一过性,虽然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增大,但绝大多数会在随后的24小时内消失,皮肤上不会遗留瘀斑,如皮损疼痛且残留瘀斑则考虑为荨麻疹性血管炎。

 

荨麻疹伴发血管性水肿通常累及面部、唇部、四肢、生殖器。如存在不伴有荨麻疹疹的血管性水肿则需要注意药物诱或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后两种情况机制与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不同。   

 

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目前研究认为荨麻疹由真皮浅层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导致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导致瘙痒)和扩血管介质(导致皮肤出现水肿)。而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肥大细胞被激活则会更严重的血管性水肿。 

 

荨麻疹的病因

 

感染

 

病毒、细菌感染:病毒和细菌感染都与新发荨麻疹有关,儿童约80%的荨麻疹与感染相关。 支原体感染:抗组胺药治疗无效,阿奇霉素治疗有效。 寄生虫感染:可能去过寄生虫流行地区,这种荨麻疹通常为急性、自限性荨麻疹,伴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要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

 

lgE介导的变态反应

 

荨麻疹经常涉及IgE介导的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诱发的荨麻疹常在暴露于可疑过敏原数分钟至2小时内发生。病因包括药物、食物和食品添加剂、昆虫螫伤和叮咬、乳胶以及血制品,下面我们分别描述下。 药物:最常见的药物为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昆虫叮咬

 

会导致真正的荨麻疹病变(为变态反应的一部分)的螫刺昆虫包括膜翅目(例如,蜜蜂、黄蜂、马蜂和入侵火蚁)和锥猎蝽属(Triatoma,例如猎蝽)。 

 

臭虫、跳蚤和螨可导致丘疹性荨麻疹,通常位于下肢。丘疹性荨麻疹的皮损在数周内消退。                   

 

乳胶

 

接触乳胶制品后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哮喘及全身过敏反应。

 

食品

 

食物所致变态反应可导致荨麻疹,通常在进食30分钟内发生。奶、蛋、花生、木本坚果、大豆和小麦是最常见的导致儿童发生全身性荨麻疹的食物。

 

接触变应原

 

身体接触多种物质可能导致荨麻疹,包括植物产品和树脂、生的蔬菜和水果或生海鲜。如果儿童对动物唾液这类变应原过敏,则有时在接触动物唾液后会发生荨麻疹。 

 

肥大细胞直接激活

 

某些麻醉药(吗啡、可待因)、肌松剂(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琥珀胆碱和箭毒)、万古霉素(红人综合征)、造影剂、某些食物(番茄、草莓)、刺荨麻可以通过非免疫机制直接活化真皮浅层的肥大细胞导致出现荨麻疹。

 

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可以通过免疫及非免疫两种机制诱导荨麻疹和/或血管性水肿。

 

不常见的病因

 

物理刺激

 

由冷、热、皮肤受压震动、运动、日晒或其他刺激导致的荨麻疹。 血清病:血清病以及外源性蛋白或药物引发的血清病样反应可能表现为荨麻疹样皮疹,伴有发热、多关节痛、多关节炎和/或淋巴结肿大。这些情况通常在摄入致病物质后1-3周内发生。患者还可能出现蛋白尿、水肿和腹痛。

 

一些全身性疾病

 

荨麻疹性血管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的皮肤表现可以表现为荨麻疹。

 

荨麻疹的治疗

 

急性荨麻疹:治疗主要以缓解瘙痒,控制或预防血管性水肿为主,儿童控制瘙痒主要选择二代抗阻按药物。

 

慢性荨麻疹:初始治疗仍然首选二代抗组胺药,如效果不佳可以调整为标准治疗剂量的4倍,如仍然效果不佳,或不耐受长期服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抗IgE药物奥马珠单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xumazhen_01

    xumazhen_02

    xumazhen_03

    xumazhen_04

    xumazhen_05

    laiyuan580

  • 说到皮肤瘙痒症,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位相声界的泰斗级人物马三立先生。他在当时相声界可谓是年纪最长、资历最老、辈分最高、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他创作的相声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其中有一个经典的单口相声《祖传秘方》,就说了这么个有关皮肤瘙痒的故事。马老先生的“表弟穆翔凤”,因皮肤痒痒花5毛钱买了一份家传秘方,回家一层一层打开包装纸,发现里面的纸条写着两个字——挠挠!让人忍俊不禁一笑!

     

     

    单纯性的皮肤发痒,可能这个“挠挠”的祖传秘方就能管用,但皮肤瘙痒症,恐怕光挠还不够!因为搔抓和刺激往往容易造成恶性循坏,导致瘙痒反复发作,反而使病程延长,不易治愈。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临床表现以瘙痒为主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特点就是阵发性的皮肤瘙痒,患者难以忍受,用手或器具搔抓来缓解,但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皮肤瘙痒症根据瘙痒发作的部位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类型。

     

    中医将皮肤瘙痒症称为“风瘙痒”、“痒风”、“痒症”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所致。而痒产生的机理,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载:“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简单地理解就是,风邪侵犯人体肌表,正气与邪抗争,由于皮肤腠理开泄,风邪游窜于毛腠之间,所以出现痒的感觉。

     

     

    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则认为:“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肤,所以痒也。”两种观点恰好说明皮肤瘙痒症的存在邪实和正虚两种不同情况。因此,临床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时,也需要辨识清楚证型虚实再用药治疗。皮肤瘙痒症属血热证,选用消风散加减;风寒证,选用竹叶柳蒡汤加减;湿热内蕴证,选用银花解毒汤加减;血虚风燥证,选用养血润肤汤加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皮肤瘙痒症有时不单独发病,常常由其他疾病导致,诸如糖尿病、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等。临床在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时候,不可大意,应仔细询问病史,切勿舍本求末,贻误病情。

     

    本文旨在科普,文中涉及方药需要医师指导下服用。

  • 痔疮出现了又痒又痛的情况说明是发作了,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熏洗法治疗、超低温、超高温疗法治疗等,治疗效果非常好。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科学预防,注意劳逸结合、防止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饮食调理等。

     


    一、痔疮要怎么治疗?


    1、手术治疗痔疮。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治疗痔疮的新技术——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后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又由于手术既切除了直肠黏膜脱垂带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但是此治疗痔疮的方法只能应用于一般的痔疮,而且对一些用传统疗法十分棘手的痔如混合痔环状痔严重痔脱垂脱肛等手术治疗都取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容易导致一些肛门疾病的发生,所以手术治疗痔疮来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


    2、药物治疗痔疮。药物治疗痔疮主要分为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痔疮,口服药物一般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一般的口服痔疮药物很难被身体吸收,我们医学上推崇,外用药物比口服药物疗效更好,这是由于直肠局部给药直接作用于痔局部,发挥作用快,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过肝脏解毒,这样既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又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刺激。


    3、熏洗法治疗痔疮。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顺畅,达到消肿减痛的目的,主要适用于血栓痔病人,但是此方法的局限性太大,不被患者朋友广泛使用。


    4、超低温、超高温疗法治疗痔疮。此方法利用超低温或超高温产生冷或热效应振荡电离子透入生物物理效应电场电容效应等从而起到使病灶组织蛋白凝固血管栓塞封闭电灼电凝止血切割组织变性坏死脱落或硬化萎缩等治疗目的此方法的弊端是痔疮治愈之后仍会复发,仍属于硬化和枯痔疗法类型重复再现。

     


    二、如何科学预防痔疮?


    ①注意劳逸结合。预防肛肠疾病,日常还要注意不要长久站立和蹲坐,也不要长时间骑自行车。


    ②防止便秘。日常可通过饮食及药物来调理,也可将中药决明子单味药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或用肉苁蓉、何首乌等水煎后加入蜂蜜服用。一定要注意防止便秘的发生。


    ③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肛肠疾病,还要做到每日定时排便;不在厕所里长时间蹲坐;排便不要看书、看报;是不费力气、用最短时间排出不便,以减少局部刺激。


    ④饮食调理。日常要注意有规律、合理的饮食,避免偏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蔬菜,多喝水。大便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改变饮食来调理。

  • 民间确实有偏方之说,但不药博士更相信科学!像胃炎胃溃疡这种类型的疾病,对饮食的要求格外严格。吃的不对,会加重病情,吃对了,还能缓解疼痛。

     

    胃炎分为慢性胃炎和急性胃炎,而慢性胃炎和频繁发生的胃溃疡多数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也是现在医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所以,为了您不再反复饱受胃疼的困扰,建议还是先检查一下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好了幽门螺旋杆菌,胃炎胃溃疡自然就好了,也就不用再吃药了,如果不进行治疗,则胃炎胃溃疡会反反复复,不但有疼痛,嗳气反酸,吃不下饭,而且能发展能胃癌。

     

     

    已经患有胃炎胃溃疡的朋友们,当然需要饮食调理。

     

    对于这两种疾病,从饮食角度讲,注意的事项差不多,大原则就是都应该吃温性的和易消化的,最好是流质的食物。

     

    食疗选择的不是什么补品,不是多名贵的进口药,而只是日常的食材,他们有养胃的功效,对于胃炎胃溃疡又能去酸止痛哦!

     

    1、藕粉

     

    藕粉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对于胃部疾病都有不错的保护作用。开水冲泡之后,趁热喝,黏黏糊糊的,喝起来暖暖的,口感甜甜。不但能健脾开胃,还可以缓解胃热隐痛。

     

    2、花生小米粥

     

    这个再家常不过了,营养价值也不再过多解释了。花生和小米均是养胃神器,可以减轻胃部的灼烧感。

     

     

    3、玉米粥

     

    玉米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健脾和胃之功效。特别适合有慢性胃炎的朋友们食用。

     

    生活习惯不可忽视


    您还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他们的共同副作用就是诱发消化性溃疡,这是除Hp感染以外另一个重要病因。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必不可少的。规律饮食,定时定点吃饭,蔬菜、水果的比例大于摄入肉食及甜品的比例。另外,如果您还经常抽烟、喝酒、吃一些辛辣食品,那么会加重胃炎胃溃疡的症状。

     

     

    还要保持情绪的愉悦,长期的情绪紧张,也会诱发胃炎胃溃疡。

     

    再次提醒,治胃病的良方就是靠“养”!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提到「越痒越挠,越挠越痒」的皮肤病,许多人第一时间就想道:这不就是在我身上多年缠绵的湿疹嘛!

     

    这磨人的湿疹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学习,要是长在尴尬部位,挠痒时还容易出糗。而且治好了过段时间又会复发,十分折磨人。

     

    这让人深恶痛绝的湿疹,究竟该怎么办?

     

    湿疹是家里太湿导致的吗

     

    湿疹是因为家里太潮湿才导致发病的?其实两者毫无联系。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外兼修」的疾病。

     

    「内」:主要是跟自身的遗传、精神压力、内分泌代谢改变,存在一定关系。

    「外」:比较常见的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诱发的过敏反应。

     

    其实,湿疹的「湿」主要因为其急性期较重的红斑渗出性皮损让人印象深刻,看起来有点儿湿答答的。

     

     

    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到了亚急性期,皮损会逐渐变「干」,颜色也会逐渐变成暗红色。

     

    倘若病情一直未得到控制,到了慢性期,长久的搔抓会导致皮肤粗糙增厚,遗留色素沉着、抓痕。

     

    但无论湿疹如何进展,唯一不变的,还是那抓心的瘙痒!

     

    越挠越痒,越痒越挠

     

    在湿疹里,存在着一个「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顾名思义,也就是越挠越痒,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湿疹患者本身皮肤屏障存在损害,不停搔抓作为一个持续的机械刺激,会使皮肤屏障进一步被破坏,放大局部的炎症反应,所以才会越挠越痒!

     

     

    做好以下三点,会让后续的药物治疗事半功倍。

     

    1. 管住手:不要抓挠,是我们湿疹日常护理的第一步。

    2. 保湿:对于还未出现皮损的皮肤,以及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皮肤,一定要做好日常的保湿工作,这对于湿疹的屏障恢复,以及缓解瘙痒是十分关键的!

    3. 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切忌频繁洗澡,避免对碱性清洁剂的接触,发病期间避免辛辣食物和饮酒。

     

    坚持治疗才是硬道理

     

    药物治疗

     

     

    另外,对于瘙痒特别严重的急性期患者,也多采取门冬氨酸钙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肌注等方法进行快速缓解。

     

     

    以上治疗方法中,大家可能会发现湿疹的治疗好像离不开激素,的确是这样。

     

    因为激素具有很好的抗炎效果,能够较迅速地控制症状。对于绝大部分湿疹患者,常采用的也都是局部外用激素治疗。

     

    但要注意外用激素的治疗不宜过长,在控制住症状之后要积极调整,使用其它非激素类药物,这样才能够在改善湿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减少它带来的副作用。

     

    因此,在科学的认识了激素的利弊之后,相信大家以后再也不用听到激素就害怕的拒绝了。同时也要记住,想要治疗病症,遵医嘱是尤为重要的。

  • 对于这个命题,有一点需要提前说明一下,“带状疱疹一般是不会复发的,仅有个别病例会复发”。

     

    因为带状疱疹是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次患病终生免疫。有个别抵抗力特别差的人,如肿瘤病人,会复发第二次。所以呢,如果带状疱疹复发,一定要注意看看自己是不是得了更严重的疾病。

     

    但是另外两种病,单纯疱疹和生殖器疱疹会经常复发,一定要注意鉴别。

     

    带状疱疹这个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这种病毒在得水痘的时候已经感染上了,等水痘好了的时候,这种病毒就寄生在神经根上,等免疫力降低很多的时候就会发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病可以长在身体的任何有神经分布的地方,都可以长,不仅仅是在腰部。像是头部、四肢、会阴部也会长。过去把带状疱疹叫做“缠腰火丹”是比较片面的。

     

    这个病无论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偏侧性,就是皮疹都是长在身体正中线的一侧,一般不会两侧都长,两侧都长的时候叫做“爆发性带状疱疹”,这种人一定是免疫功能特差的人,有时候也有生命危险。

     

    带状疱疹的特点是丛集样水疱、单侧分布、阵发性神经疼。治疗也不是难事,一般是抗病毒、营养神经、增加免疫力、注意休息。这个病正常情况下治疗一周到两周即可治愈。

     

     

    这个病有一个比较烦人的问题,就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越年轻越好治,越不容易留后遗神经疼。年龄越大,越容易留后遗神经疼。而且越早应用抗病毒药,越不留后遗神经疼。

     

    至于一些偏方、秘方,建议不要尝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秘方都没有循证医学证据,也没有毒理实验。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后悔都晚了。   

  • 有一次乘坐长途车,不知怎的,第二天清晨感觉脚趾奇痒难忍,实在痒得不行了便用手挠,结果发现脚趾间长满了水泡,挠破后,水泡里的水流出来了,本以为会不再那么痒了,但是挠破的局部浸渍糜烂,有明显渗出,变得又痒又痛。

     

    而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脚气。脚气发作时,中医的很多方法还是比较管用的。比如说在初发时有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也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或者急性期有水疱糜烂及分泌物时,宜每天早晚用土大黄或马齿苋煎水,用5%明矾水作湿敷,或者用马齿苋60g,黄柏20g,苦参20g煎水浸泡,每天2~3次,每次1~2小时。

     

     

    如果是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的,可以先用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水3000ml),煮沸20分钟后,冷却,待洗液温热时泡脚15分钟,每天1~2次。

     

    如果是传说中的汗脚,也就是脚上出汗比较多的,应于局部损害减轻后,也就是无糜烂、渗液及明显的角化鳞屑时,每天用5%明矾或干葛水剂(干葛30g,明矾15g,水1000ml,煎水洗泡)每天1次。

     

     

    当然,除此之外,民间老中医还是有一些独门秘方的,比如用将五倍子火烧后研为细末,每天洒在有脚气的指缝内,一般一周会有改善。又比如用茄子根加少许食盐煎水洗脚,也有效果。

     

    相传当年孔明发明的软脚散也是一个疗效很好的验方,具体方子是:白芷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细辛5克;具体用法是:将上药研末后,用香油调和,涂在患处。

     

     

    还有一个老中医传授的简便方子,也值得一试。具体药物组成是:青黛30克,石膏120克,黄柏60克,滑石粉120克。将上药混合后,研为细末,洒在脚趾缝,每天一二次,一般三天就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比较简单的祖传秘方,可以分享给大家。取新鲜的韭菜一把,捣烂后放入洗脚盆内,倒入开水少半盆,加盖十分钟左右,待水稍凉后,将患脚或双脚放入浸泡,并且搓擦半小时后擦干,换穿干净鞋袜,可治多年的脚气病。

  • 孩子的健康无疑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消化道、呼吸道等常见的疾病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伤害,也更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但是很多不起眼的小毛病却也存在着大隐患,比如反复的皮肤瘙痒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甚至会造成儿童暴躁、易怒、睡眠等问题。

     

     

    到底是什么皮肤病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瘙痒为主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1]。局部好发部位多见于面部、颈部、肘膝处[1]。AD是无法彻底治愈的,但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以及控制。

     

    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但儿童是AD的高发年龄段[2]。2002年我国10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我国某南方城市3~6岁儿童患病率达到8.3%[2]

     

    2014年,采用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我国12城市1~7岁儿童AD患病率达12.94%,1~12月龄婴儿AD患病率则高达30.48%[2]

     

     

    临床表现 [2]

     

    AD的基本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病变;皮损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基础损害包括红斑、丘疹和红疱疹。继发损害包括苔藓样变、侵蚀、剥落和结痂。

     

    AD在不同年龄段的好发部位不同:婴儿期好发于面颊、头皮、额头、上肢,偶发于躯干和下肢;儿童期多发于肘窝、腘窝、颈部,偶发于面颊和四肢;青少年和成人期则多在肘窝、腘窝、双手和双脚发病,偶发于胸前和后颈部。

     

     

    治疗 [2]

     

    A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目前来讲AD无法彻底治愈,但是正规和良好的治疗与疾病管理可使症状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

     

    AD的治疗原则为:保湿+抗炎+患教。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对疾病进行全程管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AD都需要用药,按照疾病严重程度采取阶梯策略。

     

    基础治疗:健康教育,使用保湿润肤剂,寻找并避免或回避诱发因素。

     

    轻度AD患者:根据皮损及部位,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S/TCI)对症治疗;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治疗合并过敏症或止痒;对症抗感染治疗。

     

    中度AD患者:根据皮损及部位选择TCS/TCI控制症状;TCS/TCI主动维持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或UVA1治疗。

     

    重度AD患者:系统用免疫抑制剂;短期用糖皮质激素;靶向生物制剂;UVA1或NB-UVB治疗。

     

    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症状、治疗,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儿童健康不容忽视,即便是“不起眼”的皮肤病,也需要重视起来,千万不要让孩子经受疾病的反复折磨。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Task Force on Atopic Dermatitis. Dermatology, 1993, 186(1): 23-31.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等.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 53(2).
  • 反复发作痛苦不堪, 胃溃疡到底能治好吗?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作时会使患者感到上腹疼痛,严重时还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及生活。胃溃疡也是一种慢性病,其病程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可达数十年之久,给人们留下了“治不好”的印象。

     

     

    胃溃疡是怎么形成的?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一种良性溃疡。是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由于胃蛋白酶和胃酸自我消化而发生的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症状多数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胃溃疡造成的痛感常表现为隐痛、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如持续剧痛则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除此之外,少数患者也可能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作为首次症状。

     

    胃溃疡为何容易久治不愈?

     

    造成胃溃疡经久不愈的原因可归结为胃粘膜攻防的失衡。其中攻击因素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防御因素包括胃粘膜屏障完整性、粘膜表面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丰富的粘膜血流、上皮细胞再生、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幽门螺旋杆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酒精、吸烟以及精神应激等原因都可能削弱防御,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坏作用增强,引发消化性溃疡。如果不去除这些致病因素,就可能导致胃溃疡久治不愈。

     

    胃溃疡的治疗方法

     

    1、必须坚持长期服药

     

    由于胃溃疡是个慢性病,要完全愈合,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切不可症状稍有好转,便骤然停药,也不可朝三暮四,服用某种药物刚过几天,见病状未改善,又换另一种药。

     

     

    一般来说,一个疗程要服药4~6周,疼痛缓解后还得巩固治疗 l~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避免精神紧张

     

    胃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胃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

     

    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胃溃疡的关键。

     

    3、讲究生活规律,注意气候变化

     

    胃溃疡病人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溃疡的愈合。

     

    4、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

     

    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强的松、消炎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胃溃疡的病情,应尽量避免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自己喜用经方,因为经方久经考验,加减严谨,往往加一味即为一方,例如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即为小建中汤,而且经方容易理解,每一个经方都有汗牛充栋的解说,细微入里的分析。

     

    不过我想说经方不是万能的,例如很多新发现的“本草”和“少数民族药物”肯定不为《伤寒杂病论》所载,但这些药物都有独特疗效,很多时方医家运用新药简直是信手捏来,一些时方家甚至可以运用中医的理念去驾驭西药。

     

    我说的这个老师就是一个时方派大家,虽隐于西南小城,但其用药天马行空,肆意汪洋,屡有奇效,每日患者盈门,络绎不绝。老师的方子一人一方,绝不重复,所以学习他的方子,不可照抄,而应学习他的思路和理念,中医其实没有所谓的秘方,中医人应该学习的是好中医思维推理过程。

     

    下面记的是一则皮肤瘙痒症的病例。

     

    老师擅长治杂病,对皮肤瘙痒症也有研究。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明显原发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常与某些慢性顽疾相关,比如糖尿病,肝胆疾病等。外因则常与气候,工作环境,药物,饮食等相关。老年人的皮肤瘙痒多由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引起。中医认为风热血热,血虚肝旺,湿热内蕴是诱发皮肤瘙痒的主要病因。

     

     

    此患者男,五十一岁,皮肤瘙痒月余,皮肤瘙痒剧烈,天愈热,身愈痒,心烦,口渴,小便稍黄,舌红,苔黄腻,脉微数。老师认为患者风热血热为主,伴有湿热内蕴,当凉血止痒,清热利湿,即投一方,患者服用七日,身痒大减,七日后,再加减用药一周,愈。

     

    首方如下:白癣皮30g 、白蒺藜30g 、生地15g、 丹皮12g、槐花10g、 蝉衣10g 、地肤子10g、 蛇床子10g、赤芍12g、 黄柏12g 、防风10g 、苦参10g、甘草6g。上十三味 ,水煎服, 日一剂, 分三次服。

     

    (注:建议使用配方颗粒,日一剂,300ml水冲服,分二次服,因为患者未必能够掌握煎熬的火候,若自己煎熬,会使得疗效大打折扣)

     

     

     

    白癣皮性苦咸寒,白蒺藜苦、辛,平,前者入脾经,后者入肝经,两者均为治疗皮肤瘙痒的要药,合用后有祛风解毒,平肝解郁之功。

     

    生地,丹皮,槐花兼为苦,凉,在此主要用于凉血。蝉衣可祛风止痒。地肤子,蛇床子可祛风又可利湿。黄柏,苦参亦可燥湿。赤芍在此,取的是活血祛瘀之意,因为久病必淤。再加防风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

     

    这个方子体现了时方的一些特点,用药多,杂,加减灵活。此方兼顾了祛风,凉血,止痒,燥湿。因为我们平时遇见的病人,常病因复杂,很难辨清,病因是风热血热还是湿热内蕴,所以诸药并用,如患者血热症状多些,就加大“凉血药”的剂量,若表症的症状多些,就着力“祛风药”,如患者湿热之象显著,就增加“燥湿药”。如此用药,因为多靶点,对于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的患者往往有奇效。

     

    但是,使用时方也需中药基础扎实,须将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乃至研究进展,烂熟于心,这样才能看似随心所欲,实乃有的放矢。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