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我们首先看一下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从字面上理解,一种特殊的分子,是某种肿瘤特有的,当这种标志物出现后,就标志着肿瘤可能在身体里出现了。
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身体里不出现,或含量少。
如果一旦出现某种肿瘤,这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就会大大增加,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追踪到肿瘤在位置,还有监测肿瘤治疗的效果。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周晓医生在此提醒大家注意:
因为,正常组织里也可能升高。比如对应肝癌的甲胎蛋白 AFP 除了肝癌会大幅升高外,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孕妇都会升高。但是一般升高幅度不会太大。
那么有人要问了,肿瘤升高也会有一个过程,也会从低慢慢升高,低了也不能排除不是肝癌啊?对了,我们检测到轻度升高了,怎么办?
那如果肿瘤标志物可以给我们提示,那我们检查到高了再去做影像学检查呗。那也不行,因为很多确诊肿瘤的其肿瘤标志物并不高。
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到底靠谱吗?
一种癌症会对应好几个标志物,一个标志物可能会对应好几种癌症。
比如看上表临床上很常用的 CEA 同时会在胆管癌、宫颈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里都有升高。
对一种肿瘤单个标记物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往往偏低,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倡一次同时测定多种标志物,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很少刚好有一一对应的。相对来说,AFP 对应肝癌,PSA 对应前列腺癌对应性强一点。
比如癌症治疗后,原来很高的肿瘤标志物下降到正常了,表明治疗效果好,但是复查一段时间后又再回升了,可能就预示着快复发了。
所以,每个疗程的肿瘤治疗不能每次都复查影像学检查,但复查标志物可以让我们大概预测治疗效果。
所以周晓医生提醒大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宣教科 高艳红
文章首发于 | 南阳市口腔医院公众号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唇、舌、口底、腭部、牙龈、颊、牙槽黏膜和唾液腺的癌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以成年人好发,男性多见。口腔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病毒感染、营养不良、饮食习惯和局部刺激均有关系。
饮酒、吸烟,或饮酒、口腔卫生差,两者有协同作用,可使口腔癌的发病率增加75%以上。吸烟可诱发口腔黏膜白斑等癌前病变,饮酒会引起黏膜烧伤,并增加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舌癌与口底癌的危险性。口腔卫生不良或口腔内创伤性溃疡,或慢性炎症性溃疡,长期不愈可发生癌变,尤以舌癌最常见。
口腔癌的警告症状和体征包括口腔内的溃疡两周以上尚未愈合口腔黏膜有白色、红色和发暗的斑;口腔与颈部有不正常的肿胀和淋巴结肿大;口腔反复不明原因出血;口腔、面部、咽部和颈部有不明原因的麻木与疼痛。患者如出现上述症状或体征,应提高警惕,及时确诊,早期治疗。
口腔癌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随着信息的普及和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的提高,“口腔癌”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了。那么,到底口腔癌是怎样引起的?平时我们该怎样预防呢?
口腔癌的发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吸烟、喝酒、嚼槟榔等。
2、长期的口腔疾病:口腔内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对黏膜长期刺激;口腔黏膜病如扁平苔藓、白斑等治疗不及时或未行治疗等。
3、营养不良:长期酗酒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或饮食中维生素及部分微量元素的缺乏,也被认为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4、环境因素:过度接触紫外线和放射线是许多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
5、遗传和感染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口腔癌比例比正常人群高,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和对烟酒致癌因素的易感性增加有关。
口腔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大多数病人有以“上火”、“口腔溃疡”、“炎症”、“黏膜增生”等为病因的长期治疗史。而待症状明显时,口腔癌多已发展到中晚期,给根治带来困难。因此,认识口腔癌的病因、早期症状和癌前期表现,对预防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出现下列口腔癌的早期症状时,应及早到专业医院就诊:
1、口腔粘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且粘膜苍白,失去光泽,类似白斑,粘膜下发生纤维性索条硬结。
2、突然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咀嚼食物时牙齿咬合不良,有假牙者自觉假牙不适,口腔与咽部麻木疼痛,经一般消炎及对症治疗不见好转。
3、出现局限性唇粘膜增厚或鳞屑,伴有灰白色角化斑。
4、口腔粘膜突然出现红斑、水肿、糜烂、白斑皲裂、扁平苔藓、隆起或颗粒状肉芽,虽无明显不适,但经治疗2-4周非但不愈,反而扩散增大。
5、口腔内有些隆起赘生物虽是良性病变,如乳头状瘤、义齿刺激引起的增生,化脓性肉芽肿等,但也有少数会演变为鳞状细胞癌,也应予以警惕。
6、突然出现舌运动受限,语言不清,说话和吞咽时感到咽部疼痛。
7、口腔内有多次原因不明的出血和颌骨张闭困难。
8、口腔癌的早期症状还包括突然出现唾液分泌增多,鼻涕带血,吞咽哽噎感,颌面部有肿块及淋巴结肿大,并且持续存在,甚至逐渐加重。
针对其易发因素,我们在生活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防:
1. 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嗜好,改变咀嚼烟草、槟榔等生活习惯;
2.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正确的清洁口腔的方法和习惯;
3. 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装置假牙等修复体者,需找正规的口腔科专业人员,防止慢性刺激诱发肿瘤;有口腔黏膜病的患者需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4. 食用健康饮食,保持营养物质均衡摄入,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水果、蔬菜,对降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肿瘤标志物 CA72-4、CA19-9、CEA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筛查诊断就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
CA72-4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u/mL,异常升高在各种消化道肿瘤、卵巢癌均可产生。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以>6U/mL为临界值。良性胃病仅<1%者升高,而胃癌升高者比例可高达400%。
CA72-4,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相对较高,CA72-4检测值的高低与胃癌肿瘤大小、术后是否有肿瘤细胞残存,是否有转移有重要相关性。
CA19-9在大多数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表达,与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检测阳性率可达56%。
在判断胃癌患者临床分期方面,CA19-9是比CEA更为敏感的指标。同时CA19-9值的高低,与肿瘤大小、转移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液中CA19-9值,明显升高时,提示胃癌患者可能生存时间缩短,治疗效果不好。
CEA在健康人群血液中,含量比较低。在胃癌、肺癌、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清CEA水平往往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CEA在胃肠肿瘤中的阳性检测表达率达到50% ~80%。持续的CEA升高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好。
a.有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诊断。
b.有利于观察胃癌手术或化疗后的效果。
c. 有利于监测胃癌是否复发,作为胃癌患者复发的监测指标。
近几年来,对于 CA199、CEA、CA724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已经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同时检测这3项,比单独检测一项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这对提高治疗疗效及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2]。
参考文献:
[1]宋杰,陈凤格,赵伟,赵冬.胃癌的发病率现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09):704-707.
[2]杨莉,李晓南,杨晓雪.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04):387-391.
骨架是人体的支架,形成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尽管骨骼在人体中占有重要部分,在每张X光片上几乎都能看到骨头,但由于骨癌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仍须引起大家的注意。
肥胖和肌肉减少是癌症的常见症状,而骨癌的另一个征兆是体重下降。人类经验会产生一种叫做细胞因子的物质,它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联合产生的,能够抵抗癌症。除了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外,细胞因子的产生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和营养不良。原发的骨癌并不常见,儿童和年轻人比老年人患骨癌的风险更大。骨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骨痛是常见症状。假如有持续性骨痛,一定要去看医生,很可能是骨癌。
骨肿瘤病人在夜间会有骨质和关节的疼痛或肿胀,但不一定与活动有关;骨癌早期症状中的骨痛开始间歇性,然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或者仅在压力下才会有疼痛。后期疼痛加剧,影响工作休息。
它是骨癌早期症状的首要表现。早些时候的骨癌会在骨骼表面形成一个硬块,它可能疼痛,也可能没有疼痛。所以,不要看着没有疼痛的肿块是什么样子。
骨肿瘤的发生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防范。用x光等射线治疗其他疾病,也会损伤骨骼,埋下骨癌隐患。此外,镭、锶等放射性物质也可能增加骨癌的危险性,这是导致骨癌的一个原因。
生命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创伤的侵袭,如果损伤了骨骼,那么就有可能形成骨癌的风险。专家指出,骨癌的起因是意外伤害。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造成一些意外伤害,损伤骨骼,增加患骨癌的风险。
遗传性因素在骨癌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重要的诱发作用。但那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家族骨癌患者不一定会导致下一代骨癌,但风险相对较高。这类骨癌的病因很多。
据专家分析,国外骨癌的病因很多,如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体内酸性物质沉积、个人生活习惯不佳等,均可导致骨癌。因此说,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很重要。这种精神状态对骨癌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更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预防骨癌。
当患者出现毛发增多、痤疮、月经不调等症状,高度怀疑多毛症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或妇产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种族性多毛和家族性多毛等疾病进行鉴别。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定期妇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多毛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发现毛发增多、痤疮、月经不调、性冷淡等症状,高度怀疑多毛症时,应及时就医。
1.体格检查:主要观察多毛的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其他皮肤或躯体异常表现,有助于医生对多毛症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2.血浆睾酮:目前测定的血浆睾酮99%是与双氢睾酮等结合的总睾酮。建议女性测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游离睾酮。
3.血浆雄烯二酮:女性的雄烯二酮来自卵巢和肾上腺约各占50%。
4.血浆硫酸脱氢表雄酮:80%来自肾上腺皮质,女性患者血浆血浆硫酸脱氢表雄酮增高提示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增高。
5.血浆17-羟孕酮:21-羟化酶、11-β羟化酶缺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患者血浆17-羟孕酮的基础水平显著升高。必要时可行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
6.血清泌乳素:如存在月经紊乱需测定血清泌乳素。
7.皮质醇增多症的筛查:如存在库欣综合征表现应进行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血皮质醇昼夜节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进行筛查。
8.监测基础体温和测定黄体期孕酮水平:以明确是否存在无排卵性月经。
9.卵巢B超:应常规进行子宫及双附件超声检查,如卵巢内存在12枚及以上,直径在2~9mm的小卵泡,和(或)卵巢体积增大超过10ml,即可诊断为多囊卵巢。
10.肾上腺CT: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或怀疑肾上腺肿瘤应行肾上腺薄层CT增强。
实验室检查测定血尿睾酮、脱氢表雄酮和雄烯二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游离睾酮等。睾酮>6.9nmol/L和硫酸脱氢表雄酮>18.9nmol/L提示肾上腺或卵巢存在,分泌雄激素的肿瘤。在疑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低下时应测定LH、FSH及月经周期第20~22天的孕酮水平。新近出现的多毛和男性化或长期重度多毛患者需进一步查超声、CT或MRI有助于卵巢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血17-羟孕酮及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有助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诊断。
肝功能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
肝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很强,加上目前尚无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包括范围广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因而即使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肝脏病变,特别是在肝脏损害早期,许多患者肝功能试验结果正常,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出现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异常。
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正常值范围各医院存在一定的差异)。
谷丙转氨酶又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肝、心、脑、肾、肠等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 1000~3000 倍,只要有 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 1 倍,因此谷丙转氨酶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轻度的升高(<80U/L)考虑生理性原因,包括饮酒、睡眠不好、熬夜、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疾病原因,包括感冒发烧、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心肌炎、脑血管病等。
中到重度的升高(>80U/L 甚至数倍、数十倍升高)需要考虑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的肝病、肝硬化、肝癌等。
谷草转氨酶又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肝病时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 1 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胆疾病方面与谷丙转氨酶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谷丙转氨酶,如果谷草转氨酶值高于谷丙转氨酶,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故除了肝胆系统疾病外,谷草转氨酶升高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炎、肾炎、肌炎等。
谷氨酰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肝脏、肾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胆系统。谷氨酰转移酶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它在反映肝细胞坏死及损害方面作用不及谷丙转氨酶,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对肝脏内排泄障碍、肝外梗阻、肝硬化的诊断和观察酒精肝损害的过程等。
正常参考值范围 0-50U/L。
临床意义:
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都会引起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急性乙肝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 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GGT 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 ),ALT 和 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 GGT 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等均可升高。
其他引起 GGT 升高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前列腺癌等。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临床上测定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 ALP 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 50~135U/L;男性 45~125U/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 1~2 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病理性升高:
(1)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2)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是指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黄疸。
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胆红素(TBIL)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0-6.8 μmol/L
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抽血后溶血等。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与胆固醇的吸收、代谢及调节关系密切。人体的总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两大类。初级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经过胆道系统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次级胆汁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发生障碍反流入血,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可敏感地反映肝脏功能。
正常参考值范围 0-10μmol/L
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增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或酒精性肝炎(TBA 对检出轻度肝病的灵敏度优于其他所有肝功能试验),还可见于绝大部分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总蛋白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白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肝脏每天约合成 12g 一 20g 的白蛋白;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由机体免疫器官制造。总蛋白在机体中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 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和解除其毒性、免疫作用以及营养作用等多种功能。血清总蛋白不仅可用于机体营养状态的监测,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值参考范围:
总蛋白 60-80g/L,白蛋白 40-55g/L,球蛋白 20-30g/L,白蛋白/球蛋白为 1.5-2.5: 1。
临床意义:
(1)白蛋白
增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休克);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过多等。
降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不良、急性大失血、严重烫伤、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胸腹水、肾病、孕后期,白蛋白低于 20g/L 时,常可见水肿,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血中几乎无白蛋白,但不发生水肿)等。
(2)球蛋白
增高:主要是体内的某些疾病,引起免疫功能的增强,如慢性炎症和感染、慢性肝病、M 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降低: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服用免疫抑制剂,一些肝病(肝炎、肝硬化)等。
前白蛋白又称转甲状腺素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 1.9 天。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正常值参考范围 280-360mg/L。
临床意义:
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以上就是关于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
肺癌是著名的“无声杀手”,它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步入晚期。所以,肺癌防治的关键就在于早期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这种方法能检“揪”出非常微小的肺部结节。然而,我们都知道,CT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也可能反过来增加我们患上癌症的几率。相较而言,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也有助于肺癌的早期筛查,那就是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我们一般会看哪些指标呢?对于肺癌来说,就是特有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是恶性肿瘤特有的标志[1]。它可以由恶性肿瘤自己分泌或者脱落,也可能来源于机体的“对抗”反应。肿瘤标志物还会进入组织液和血液,我们就可以通过常规的抽血对它进行检测,进而“佐证”恶性肿瘤的存在与否。那么,肺癌究竟有哪些肿瘤标志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酶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顾名思义,是神经细胞所特有的一类酸性蛋白酶。正常情况下,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清内的含量极低。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最“凶险”的当属小细胞癌,它就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会大大提升血清中NSE的浓度。所以,NSE就是小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如果在血清中的浓度过高,往往提示着癌症的发生[2]。
2. 癌胚类
主要有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两大类。它们一度存在于人体的胚胎中,其后则会在人体内消失。当肺癌“来袭”时,它们才会重新出现在血清中。不过,这两类标志物的特异性比较低,不但会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在其他癌症,如消化道癌症中也会出现[2]。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还要联合检查其他肿瘤标志物,以便进一步的诊断。
3. 蛋白类
包括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2]。它们在正常人的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却在肿瘤细胞内被大量合成,随后释放到血液中。其中,两种糖链抗原被很多种恶性肿瘤所“偏爱”,因而特异性较低,主要用于辅助诊断[3]。而SCC-Ag和Cyfra21-1的特异性比较好,主要来源于肺癌细胞,特别是非小细胞癌,临床上常用它们来进行肺癌的诊断和分型[4-5]。
及早发现肺癌确实能救命!肿瘤标志物检查来帮你!抽血化验做检查,简便快速还准确!NSE、AFP、CEA、CA12-5、CA15-3、SCC-Ag、Cyfra21-1……化验单上的这些指标,你会读了吗?
肿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望而生畏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即使是良性的脑垂体瘤,依旧可能因为病情的延误而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尽早发现疾病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也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对疾病早期症状有所了解。脑垂体瘤只是在早期时的肿瘤体积比较小,症状也往往比较隐匿,容易被忽视。
一、脑垂体瘤的早期症状
1、恶心呕吐
这是由于颅内压的增高,导致延髓的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的呕吐症状。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通常呈喷射状,呕吐物常喷溅四散的到处都是。
2、听力下降
由脑垂体瘤所引起的听力问题通常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它常表现为单侧的听力障碍,另一方面是听力障碍呈渐进性的加重。
3、视线模糊
90%以上的脑垂体瘤患者都有视力减退的问题,也可表现为单眼的视力减退,因为正常情况下眼球静脉血由眼睛回流入脑,但颅内压增高时会使静脉血的回流不畅,导致淤滞水肿,损伤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导致视力下降。而肿瘤造成的视力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视野范围的缺损,这个征兆和近视眼、老花眼有点像。
4、头晕头痛
这也是脑垂体瘤常见的症状之一,大脑与骨性颅腔之间有极小的空隙,任何占据一定空间的肿瘤都会使颅内压增高,从而产生剧烈头痛。头痛一般在清晨发作,常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后,头痛症状便会逐渐缓解、消失。
5、幼儿生长发育停滞
此症状多见于颅咽管瘤,临床表现为15-16岁时的身材却只有正常儿童5-6岁高,性征不发育,肚子上堆满脂肪,看上去颇有“少年发福”的架势。
人体大脑的功能非常多,肿瘤在颅内压迫不同的神经就可能造成不同的症状反应,而且由于脑垂体瘤的多数症状及体征与其他常见疾病相似,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1],所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排出疾病可能。此外,平时也需要做好预防工作 ,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
二、日常如何预防脑垂体瘤?
1、作息良好。充足的睡眠可以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减少疾病发生的机率,而经常熬夜的人,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2、饮食清淡。饮食上可以选择维生素含量较多的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生冷辛辣的食物。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将身体内的酸性物质及时排出体外,避免酸性体质的形成。
4、心情愉快。良好的情绪对疾病是具有抵抗能力的,所以平时应做到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压力过大,保证身心健康。
我前段时间在网上咨询了一位医生,因为我妈妈最近出现了一些身体问题,需要进行PET/CT检查。在和医生沟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
医生首先提醒了我一些事项,包括医生需要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以及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等。这让我感到医生非常重视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在我描述了妈妈的病情后,医生耐心地倾听了我的主诉,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他提醒我需要持续关注并及时了解病情的重病程度,同时也建议我尽快拿到PET/CT检查的报告。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对我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让我对妈妈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还建议我妈妈尽快进行深度检查,并向我解释了病理检查的重要性。
最后,医生还告诉我一些关于医院的信息,为我提供了一些挂号就诊的建议。我对这次线上咨询感到非常满意,医生的专业和耐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和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科学抗癌促进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保法肿瘤医院承办的“2015首届肿瘤精准医疗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30多位肿瘤专家,吸引了500余名肿瘤领域的同行参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教授也发来贺信。
论坛分为学术报告和分组讨论两部分。在学术报告环节,专家们就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前沿发展、技术实践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广泛交流。精准医疗的概念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参会嘉宾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肿瘤的精准治疗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当前癌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临床研究、方法创新、药物审批、中药抗癌等问题,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中国致公党中央将把相关意见、建议整理后报到相关部委,共同推动我国肿瘤精准医疗的研究和发展。
论坛上,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助理教授、著名肿瘤专家于保法提出了缓释库疗法,该疗法通过影像引导细穿刺针,将药物组合物注射到肿瘤部位,实现了对实体肿瘤的位置精准和治疗的定量精准。
此外,论坛还举行了“免费缓释库治疗30例胰腺癌患者活动”的启动仪式。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科学抗癌促进工作委员会建立了“胰腺癌缓释库治疗专项基金”,用于30名胰腺癌患者的治疗,并成立第三方鉴定委员会负责全程审核、监督和论证。
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基因组大数据的医学模式,旨在实现疾病的重新定义。通过基因组测序和信息分析,精准医学可以从癌症基因组中筛选和鉴定出“驱动基因”和其他相关基因的突变,解释癌细胞对药物的抗性、阐明癌症的基因组异质性、解析癌症复发和转移的机制,建立治疗癌症用药的新指南。
本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肿瘤精准医疗事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药物组合创新、治疗方法创新、疗效评估创新等,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查已成为体检中常见的项目之一。许多人担心,一旦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意味着自己患上了癌症。那么,肿瘤标志物升高真的就意味着患癌了吗?本文将为您揭开肿瘤标志物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并非癌症的特异性指标。它们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上了癌症。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
那么,如何判断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否与癌症相关呢?以下是一些判断方法:
此外,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如液体活检,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标志物升高与癌症的关系。
总之,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上了癌症。如果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对癌症转移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发现,癌症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被称为癌症少兆项(Oligometastasis)。在这种状态下,原发肿瘤只会产生少量的局限性次级肿瘤,通常不多于5个。针对这一阶段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利用局部疗法如外科手术或集中放疗等来治愈。
近期,发表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癌症少兆项阶段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者发现,在癌症少兆项细胞中存在一系列阻断基因表达的microRNAs。这些microRNAs可以吸附到信使RNA上,关闭特定的基因,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吸附、侵入和迁移能力。
研究还发现,14q32区域编码的microRNAs在抑制癌症转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4q32区域的基因突变与许多儿童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当14q32区域表达特定microRNAs时,肿瘤细胞会失去吸附、侵入和迁移的能力,产生低侵入性的肿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还发现,microRNAs可以作为个体化的生物标记物,帮助医生预测恶性肿瘤的扩散机制,寻找新型疗法。其中,miR-127-5p、miR-544a和miR-655-3p等microRNAs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侵入免疫受损小鼠中引发的新型肺部肿瘤的发生。
这项研究为揭示癌症少兆项阶段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为开发新型疗法抑制癌症转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健康威胁。而医院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CA,更是让许多患者心生疑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CA的神秘面纱,了解它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CA,全称Cancer Antigen,是“癌症抗原”的缩写。它并非直接代表癌症,而是指与癌症相关的抗原物质。在医学检查中,CA指标主要用于辅助诊断癌症,特别是恶性肿瘤。由于“癌症”二字对许多人来说过于沉重,因此医生在检查单上使用CA代替,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恶性肿瘤是一种由于细胞异常增殖而导致的疾病。它起源于身体内的某个部位,并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在中医药学中,恶性肿瘤被称为“岩”。由于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因此,CA指标在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CA指标升高就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吗?答案是否定的。CA指标升高只是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癌症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此外,许多非癌症疾病也可能导致CA指标升高,如炎症、感染等。因此,当CA指标异常时,患者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病理切片、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除了CA指标,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家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癌症症状,患者应引起重视:
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降低患癌风险:
总之,CA指标是癌症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非绝对可靠。当CA指标异常时,患者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同时,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的最佳途径。
标题:SUVmax17.0 - 疾病的隐患与应对之道
一、SUVmax17.0:一种潜在的癌症信号
1. SUVmax17.0,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与癌症无关,但实际上,它可能是一种癌症的潜在信号。这种信号通常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结节,需要通过完整的身体评估来确定。
2. 早期发现是治疗癌症的关键。SUVmax17.0的出现,提醒我们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癌症。
二、治疗SUVmax17.0:药物与生活方式的调整
1. 如果SUVmax17.0被证实为癌症,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2.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三、SUVmax17.0的日常保养:关注身体变化,预防并发症
1. 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身身体的变化,如体重、食欲、精神状态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2. SUVmax17.0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患者需要了解这些并发症的症状,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
四、SUVmax17.0的康复之路:心理支持与家庭关爱
1.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压力往往很大。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爱,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 患者需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
五、SUVmax17.0:一个警示,让我们关注健康
SUVmax17.0的出现,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疾病。
肿瘤标志物,作为癌症的“影子”,在癌症的早期发现、治疗和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种在血液或体液中存在的生物标志物,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复发等密切相关。通过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癌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CA19-9、CA153、CA72-4、CA12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这些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例如,CEA在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癌症中升高;AFP在肝癌中升高;CA19-9在胰腺癌中升高;CA153在乳腺癌中升高;CA72-4在胃癌中升高;CA125在卵巢癌中升高;PSA在前列腺癌中升高。
除了检测肿瘤标志物,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最终的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并非癌症的特异性标志,单项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因此,在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为了预防癌症,建议人们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高发癌症的筛查。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总之,肿瘤标志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在癌症的早期发现、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肿瘤标志物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癌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抗击肿瘤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分子肿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异和调控。分子肿瘤学研究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和信号通路等,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可以早期发现肿瘤,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肺癌患者,通过检测EGFR和ALK基因突变,可以指导患者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
靶向治疗是分子肿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药物治疗,分子肿瘤学还关注肿瘤的预防和早期筛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
总之,分子肿瘤学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战胜肿瘤提供了新的希望。
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优势以及其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医学成像技术。当人体置于强大的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发生自旋。通过向人体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可以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从而产生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生成人体各个器官的图像,为医生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优势:
在癌症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然而,核磁共振成像并非万能,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安全、高效、准确的医学影像技术,在癌症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时,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