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肿瘤标志物,从定义上来说,是指由肿瘤细胞或机体细胞受肿瘤的刺激而释放产生的一类物质,它存在于血液、胸水或腹水、尿液、其他排泄物癌症病灶组织中,一般我们检测肿瘤标志物是通过抽血化验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有时也会化验尿液、胸水腹水等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但最常用的当然是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检测。
这些标志物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要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不能望文生义。
肿瘤标志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某种肿瘤的存在,有时候可作为肿瘤的诊断诊据之一,但只能作为参考;另外对已经诊断癌症的人,它也可以作为监测癌症发展、了解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监测疗效)。同时,肿瘤标志物尽管与肿瘤有关,但并非肿瘤所特有,不仅恶性肿瘤中存在,良性的肿瘤或胚胎组织中也存在,在炎症等疾病中也会升高,甚至正常组织中也存在。肿瘤标志物有多种,同一种肿瘤可能不止一种标志物,同一种标志物也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肿瘤中,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已经明确是癌症的病人,其肿瘤标志物却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因为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百分百的特异,也不是百分百的敏感,有假阳性,也有假阴性,而且肿瘤标志物本身就不完全是与肿瘤一对一直接因果相关的,其结果只能是参考,要医生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判断。
从对疗效的评价来看,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水平可能更有意义,也就是说,除非是明显的异常升高,否则仅凭一次的检测结果轻度升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必须动态监测。如果进行性升高,则要高度重视,务必通过其他进一步的检查弄清楚;如果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稳定状况,不能下结论,应继续动态监测,定期复查。
肿瘤标志物是衡量肿瘤变化的指标之一,并不是金标准。很多原因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出现假阳性。所以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肿瘤进展。反过来肿瘤标志物下降,肿瘤也不一定是好转。因为一些患者即便患有恶性肿瘤,肿瘤标志物也是正常的,这种情况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的评估价值不大。需要动态观察它的前后变化及与参考值之间的差距。如大肠癌治疗前 CEA、CA199 很高,治疗后下降,说明有好转趋势。肿瘤标志物的结论,还可以通过觉察患者自身症状有没有所缓解,体征有没有改变,复查的 CT、MR 等影像资料上病症大小有没有缩小等获得佐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肿瘤标志物 CA72-4、CA19-9、CEA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筛查诊断就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
CA72-4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u/mL,异常升高在各种消化道肿瘤、卵巢癌均可产生。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以>6U/mL为临界值。良性胃病仅<1%者升高,而胃癌升高者比例可高达400%。
CA72-4,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相对较高,CA72-4检测值的高低与胃癌肿瘤大小、术后是否有肿瘤细胞残存,是否有转移有重要相关性。
CA19-9在大多数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表达,与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检测阳性率可达56%。
在判断胃癌患者临床分期方面,CA19-9是比CEA更为敏感的指标。同时CA19-9值的高低,与肿瘤大小、转移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液中CA19-9值,明显升高时,提示胃癌患者可能生存时间缩短,治疗效果不好。
CEA在健康人群血液中,含量比较低。在胃癌、肺癌、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清CEA水平往往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CEA在胃肠肿瘤中的阳性检测表达率达到50% ~80%。持续的CEA升高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好。
a.有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诊断。
b.有利于观察胃癌手术或化疗后的效果。
c. 有利于监测胃癌是否复发,作为胃癌患者复发的监测指标。
近几年来,对于 CA199、CEA、CA724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已经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同时检测这3项,比单独检测一项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这对提高治疗疗效及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2]。
参考文献:
[1]宋杰,陈凤格,赵伟,赵冬.胃癌的发病率现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09):704-707.
[2]杨莉,李晓南,杨晓雪.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04):387-391.
作者 | 宣教科 高艳红
文章首发于 | 南阳市口腔医院公众号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唇、舌、口底、腭部、牙龈、颊、牙槽黏膜和唾液腺的癌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以成年人好发,男性多见。口腔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病毒感染、营养不良、饮食习惯和局部刺激均有关系。
饮酒、吸烟,或饮酒、口腔卫生差,两者有协同作用,可使口腔癌的发病率增加75%以上。吸烟可诱发口腔黏膜白斑等癌前病变,饮酒会引起黏膜烧伤,并增加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舌癌与口底癌的危险性。口腔卫生不良或口腔内创伤性溃疡,或慢性炎症性溃疡,长期不愈可发生癌变,尤以舌癌最常见。
口腔癌的警告症状和体征包括口腔内的溃疡两周以上尚未愈合口腔黏膜有白色、红色和发暗的斑;口腔与颈部有不正常的肿胀和淋巴结肿大;口腔反复不明原因出血;口腔、面部、咽部和颈部有不明原因的麻木与疼痛。患者如出现上述症状或体征,应提高警惕,及时确诊,早期治疗。
口腔癌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随着信息的普及和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的提高,“口腔癌”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了。那么,到底口腔癌是怎样引起的?平时我们该怎样预防呢?
口腔癌的发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吸烟、喝酒、嚼槟榔等。
2、长期的口腔疾病:口腔内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对黏膜长期刺激;口腔黏膜病如扁平苔藓、白斑等治疗不及时或未行治疗等。
3、营养不良:长期酗酒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或饮食中维生素及部分微量元素的缺乏,也被认为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4、环境因素:过度接触紫外线和放射线是许多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
5、遗传和感染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口腔癌比例比正常人群高,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和对烟酒致癌因素的易感性增加有关。
口腔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大多数病人有以“上火”、“口腔溃疡”、“炎症”、“黏膜增生”等为病因的长期治疗史。而待症状明显时,口腔癌多已发展到中晚期,给根治带来困难。因此,认识口腔癌的病因、早期症状和癌前期表现,对预防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出现下列口腔癌的早期症状时,应及早到专业医院就诊:
1、口腔粘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且粘膜苍白,失去光泽,类似白斑,粘膜下发生纤维性索条硬结。
2、突然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咀嚼食物时牙齿咬合不良,有假牙者自觉假牙不适,口腔与咽部麻木疼痛,经一般消炎及对症治疗不见好转。
3、出现局限性唇粘膜增厚或鳞屑,伴有灰白色角化斑。
4、口腔粘膜突然出现红斑、水肿、糜烂、白斑皲裂、扁平苔藓、隆起或颗粒状肉芽,虽无明显不适,但经治疗2-4周非但不愈,反而扩散增大。
5、口腔内有些隆起赘生物虽是良性病变,如乳头状瘤、义齿刺激引起的增生,化脓性肉芽肿等,但也有少数会演变为鳞状细胞癌,也应予以警惕。
6、突然出现舌运动受限,语言不清,说话和吞咽时感到咽部疼痛。
7、口腔内有多次原因不明的出血和颌骨张闭困难。
8、口腔癌的早期症状还包括突然出现唾液分泌增多,鼻涕带血,吞咽哽噎感,颌面部有肿块及淋巴结肿大,并且持续存在,甚至逐渐加重。
针对其易发因素,我们在生活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防:
1. 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嗜好,改变咀嚼烟草、槟榔等生活习惯;
2.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正确的清洁口腔的方法和习惯;
3. 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装置假牙等修复体者,需找正规的口腔科专业人员,防止慢性刺激诱发肿瘤;有口腔黏膜病的患者需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4. 食用健康饮食,保持营养物质均衡摄入,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水果、蔬菜,对降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癌症太可怕了!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
按照癌症的分期,癌症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时候,癌症的症状很轻微或者几乎没有,中期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如果发展到晚期,则特别明显。
所以,要想及时发现癌症,就要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早检查越好,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我们上周接诊了一名腰背痛的患者,刚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一直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用了不少膏药,又是理疗,又是按摩,但症状却始终没有缓解,腰背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为了查明病因,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很快发现了真凶,之所以会引起腰背痛,其实根本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是胰腺癌。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也别把它们想的如此简单,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即便检查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也买一个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也花不了你多少钱。
第一,腰背痛,虽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比如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有一种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那就是癌症,肾癌,胰腺癌,各种癌症腰椎转移,都可能会引起腰背痛。
第二,腰背部活动障碍,出现腰背部活动障碍,别简单认为只是腰椎病,很多癌症也会引起,但是癌症引起腰背部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癌症已发生了腰背部转移。
第三,腰背部肌酸胀,很多人并不感觉到腰背痛,只是感觉到腰背部酸胀,很多人误认为是肌肉的问题,事实上,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所致。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如果是良性病变,即便拖的久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可如果是恶性肿瘤,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癌细胞很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性疾病,此病对患者的危害很大,但是因为很多患者由于对血管瘤早期症状表现并不了解,从而耽误了血管瘤患者的治疗时间,加重了病情,所以了解血管瘤的症状,对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血管瘤比较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血管瘤具有共同的一些特征,但不同的血管瘤类型也会各自的症状。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
1、毛细管型血管瘤
毛细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相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血管瘤。另一类型为杨梅样血管瘤,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称为杨梅样血管瘤。
2、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状,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并且彼此交通,有时窦腔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肿瘤边界不清,扪诊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及静脉石。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3、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幼儿少见。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肿瘤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蔓状血管瘤可与毛细管型或海绵型血管瘤同时并存。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了血管瘤常见的症状吧,专家提醒:了解了血管瘤的症状,就可以在生活中,及时的发现病情,尽早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要拖延时间或者听信偏方,以免导致病情恶化,加重治疗难度。
肺癌是著名的“无声杀手”,它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步入晚期。所以,肺癌防治的关键就在于早期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这种方法能检“揪”出非常微小的肺部结节。然而,我们都知道,CT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也可能反过来增加我们患上癌症的几率。相较而言,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也有助于肺癌的早期筛查,那就是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我们一般会看哪些指标呢?对于肺癌来说,就是特有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是恶性肿瘤特有的标志[1]。它可以由恶性肿瘤自己分泌或者脱落,也可能来源于机体的“对抗”反应。肿瘤标志物还会进入组织液和血液,我们就可以通过常规的抽血对它进行检测,进而“佐证”恶性肿瘤的存在与否。那么,肺癌究竟有哪些肿瘤标志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酶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顾名思义,是神经细胞所特有的一类酸性蛋白酶。正常情况下,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清内的含量极低。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最“凶险”的当属小细胞癌,它就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会大大提升血清中NSE的浓度。所以,NSE就是小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如果在血清中的浓度过高,往往提示着癌症的发生[2]。
2. 癌胚类
主要有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两大类。它们一度存在于人体的胚胎中,其后则会在人体内消失。当肺癌“来袭”时,它们才会重新出现在血清中。不过,这两类标志物的特异性比较低,不但会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在其他癌症,如消化道癌症中也会出现[2]。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还要联合检查其他肿瘤标志物,以便进一步的诊断。
3. 蛋白类
包括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2]。它们在正常人的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却在肿瘤细胞内被大量合成,随后释放到血液中。其中,两种糖链抗原被很多种恶性肿瘤所“偏爱”,因而特异性较低,主要用于辅助诊断[3]。而SCC-Ag和Cyfra21-1的特异性比较好,主要来源于肺癌细胞,特别是非小细胞癌,临床上常用它们来进行肺癌的诊断和分型[4-5]。
及早发现肺癌确实能救命!肿瘤标志物检查来帮你!抽血化验做检查,简便快速还准确!NSE、AFP、CEA、CA12-5、CA15-3、SCC-Ag、Cyfra21-1……化验单上的这些指标,你会读了吗?
骨架是人体的支架,形成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尽管骨骼在人体中占有重要部分,在每张X光片上几乎都能看到骨头,但由于骨癌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仍须引起大家的注意。
肥胖和肌肉减少是癌症的常见症状,而骨癌的另一个征兆是体重下降。人类经验会产生一种叫做细胞因子的物质,它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联合产生的,能够抵抗癌症。除了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外,细胞因子的产生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和营养不良。原发的骨癌并不常见,儿童和年轻人比老年人患骨癌的风险更大。骨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骨痛是常见症状。假如有持续性骨痛,一定要去看医生,很可能是骨癌。
骨肿瘤病人在夜间会有骨质和关节的疼痛或肿胀,但不一定与活动有关;骨癌早期症状中的骨痛开始间歇性,然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或者仅在压力下才会有疼痛。后期疼痛加剧,影响工作休息。
它是骨癌早期症状的首要表现。早些时候的骨癌会在骨骼表面形成一个硬块,它可能疼痛,也可能没有疼痛。所以,不要看着没有疼痛的肿块是什么样子。
骨肿瘤的发生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防范。用x光等射线治疗其他疾病,也会损伤骨骼,埋下骨癌隐患。此外,镭、锶等放射性物质也可能增加骨癌的危险性,这是导致骨癌的一个原因。
生命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创伤的侵袭,如果损伤了骨骼,那么就有可能形成骨癌的风险。专家指出,骨癌的起因是意外伤害。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造成一些意外伤害,损伤骨骼,增加患骨癌的风险。
遗传性因素在骨癌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重要的诱发作用。但那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家族骨癌患者不一定会导致下一代骨癌,但风险相对较高。这类骨癌的病因很多。
据专家分析,国外骨癌的病因很多,如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体内酸性物质沉积、个人生活习惯不佳等,均可导致骨癌。因此说,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很重要。这种精神状态对骨癌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更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预防骨癌。
肝功能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
肝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很强,加上目前尚无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包括范围广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因而即使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肝脏病变,特别是在肝脏损害早期,许多患者肝功能试验结果正常,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出现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异常。
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正常值范围各医院存在一定的差异)。
谷丙转氨酶又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肝、心、脑、肾、肠等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 1000~3000 倍,只要有 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 1 倍,因此谷丙转氨酶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轻度的升高(<80U/L)考虑生理性原因,包括饮酒、睡眠不好、熬夜、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疾病原因,包括感冒发烧、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心肌炎、脑血管病等。
中到重度的升高(>80U/L 甚至数倍、数十倍升高)需要考虑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的肝病、肝硬化、肝癌等。
谷草转氨酶又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肝病时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 1 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胆疾病方面与谷丙转氨酶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谷丙转氨酶,如果谷草转氨酶值高于谷丙转氨酶,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故除了肝胆系统疾病外,谷草转氨酶升高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炎、肾炎、肌炎等。
谷氨酰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肝脏、肾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胆系统。谷氨酰转移酶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它在反映肝细胞坏死及损害方面作用不及谷丙转氨酶,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对肝脏内排泄障碍、肝外梗阻、肝硬化的诊断和观察酒精肝损害的过程等。
正常参考值范围 0-50U/L。
临床意义:
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都会引起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急性乙肝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 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GGT 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 ),ALT 和 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 GGT 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等均可升高。
其他引起 GGT 升高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前列腺癌等。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临床上测定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 ALP 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 50~135U/L;男性 45~125U/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 1~2 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病理性升高:
(1)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2)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是指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黄疸。
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胆红素(TBIL)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0-6.8 μmol/L
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抽血后溶血等。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与胆固醇的吸收、代谢及调节关系密切。人体的总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两大类。初级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经过胆道系统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次级胆汁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发生障碍反流入血,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可敏感地反映肝脏功能。
正常参考值范围 0-10μmol/L
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增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或酒精性肝炎(TBA 对检出轻度肝病的灵敏度优于其他所有肝功能试验),还可见于绝大部分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总蛋白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白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肝脏每天约合成 12g 一 20g 的白蛋白;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由机体免疫器官制造。总蛋白在机体中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 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和解除其毒性、免疫作用以及营养作用等多种功能。血清总蛋白不仅可用于机体营养状态的监测,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值参考范围:
总蛋白 60-80g/L,白蛋白 40-55g/L,球蛋白 20-30g/L,白蛋白/球蛋白为 1.5-2.5: 1。
临床意义:
(1)白蛋白
增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休克);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过多等。
降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不良、急性大失血、严重烫伤、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胸腹水、肾病、孕后期,白蛋白低于 20g/L 时,常可见水肿,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血中几乎无白蛋白,但不发生水肿)等。
(2)球蛋白
增高:主要是体内的某些疾病,引起免疫功能的增强,如慢性炎症和感染、慢性肝病、M 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降低: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服用免疫抑制剂,一些肝病(肝炎、肝硬化)等。
前白蛋白又称转甲状腺素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 1.9 天。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正常值参考范围 280-360mg/L。
临床意义:
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以上就是关于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
我妈妈的卵巢囊肿问题已经困扰我们一家好几年了。起初,医生告诉我们不用太担心,只需要定期复查就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开始逐渐增大,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我的妈妈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她不想做手术,担心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妈妈一起上网查找相关信息,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了解到,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尤其是在更年期女性中。虽然大多数卵巢囊肿都是良性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囊肿可能会恶化成癌症。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我们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详细询问了妈妈的病史和症状,并查看了之前的检查报告。他们建议我们再次进行肿瘤指标检测和盆腔MRI增强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囊肿的性质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我和妈妈都感到非常焦虑。我们担心如果囊肿是恶性的,手术可能会对妈妈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担心如果不进行手术,囊肿可能会继续增长,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最终,检查结果显示,妈妈的肿瘤指标正常,囊肿也没有明显的恶性特征。医生建议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手术,但需要继续密切关注囊肿的变化,并定期进行复查。我们松了一口气,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观察和治疗。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能盲目听信网络上的信息或是亲友的建议。只有通过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指导,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肿瘤,作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肿瘤标志物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其费用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医院收费规范性、检查项目费用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肿瘤标志物12项检查费用。
首先,医院收费规范性是影响肿瘤标志物检查费用的关键因素。在正规医院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全套12项检查费用一般在六七百元左右。而在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医院,费用可能会明显偏高。因此,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其次,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费用也是影响总体费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脱落细胞检查、尿常规、TCT检查等。其中,脱落细胞检查和尿常规的费用一般在两三百元左右,而TCT检查费用与脱落细胞检查和尿常规相当。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可能还需要进行局部活检等进一步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除了医院收费规范性和检查项目费用,影响肿瘤标志物检查费用的还有以下因素:
总之,了解肿瘤标志物检查费用,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在选择医院和检查项目时,患者应综合考虑自身病情、经济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肿瘤,这个名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充满了恐惧。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相对较为温和,而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在诊断肿瘤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给出相应的检查结果。其中,低分化肿瘤就是检查结果中常见的一种。
那么,低分化肿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低分化肿瘤是指在病理切片上观察到的一种肿瘤类型。这种肿瘤的分化程度较低,也就是说,它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细胞相差较大,恶性程度较高。
低分化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意味着它更容易发生转移和复发。对于低分化肿瘤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手术切除往往难以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因此,低分化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除了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习惯也对低分化肿瘤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降低低分化肿瘤复发风险的生活建议:
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盐的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肿瘤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应戒烟限酒。
4.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5. 定期复查:低分化肿瘤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迹象。
肿瘤标志物,作为一种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物质,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肿瘤相关血清检测,帮助您了解它们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1. 血清特异性生长因子(SGF)
SGF是一种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如胃癌、结肠癌、肺癌、食管癌、卵巢癌等。它能在肿瘤生长早期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SGF检测对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阳性率可达70%以上。
2. 甲胎蛋白(AFP)
AFP是一种在肝癌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辅助价值。此外,AFP在胃癌、胆道癌、胰癌等恶性肿瘤中也会升高。需要注意的是,AFP并非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新生儿肝炎等也可能导致AFP升高。
3. 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种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如结肠癌、直肠癌、胃癌、胰癌、肝细胞癌、肺癌、乳腺癌等。CEA检测在结肠癌、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敏感性较高,约70%的病例CEA升高。
4. 糖类抗原125(CA125)
CA125是一种在卵巢癌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CA125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肺癌等恶性肿瘤中也会升高。
5. 糖类抗原153(CA153)
CA153是一种在乳腺癌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CA153在肺癌、胃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中也会升高。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外,还有许多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了解这些肿瘤标志物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通过网络预约了一位来自***的医生,开始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医生在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后,首先提醒我要完整查看我的病例,然后才开始诊疗。这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严谨。
在询问我的具体情况时,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我的主诉,并给予我支持和建议。当我提到我的肿瘤血检指标偏高时,医生没有急于给出治疗方案,而是先让我提供了近期的化验检查报告,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我的病情。
当我询问自己是否正在接受靶向治疗时,医生耐心地解释说,我的基因检测结果虽然有靶点,但属于一种罕见的耐药突变,常规的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医生还建议我咨询当地医院是否有相关的临床试验,可以用到这种靶向药物。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心,关注我的每一个细节,并给予关心。这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虽然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有些焦虑,但医生的专业和真诚让我感到安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会战胜病魔。
我爸前几天检查出有这个肺磨玻璃结节,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如刀绞。作为一个小说家,我曾经写过许多关于疾病的故事,但当它真正降临在自己家人身上时,才深刻体会到那种无助和恐惧。我们一家人都陷入了焦虑之中,担心这可能是癌症的征兆。
我决定带我爸去郑州市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医生告诉我们,肺磨玻璃结节并不一定是癌症,但需要密切关注。他们建议我们半年后再复查CT,观察结节是否有变化。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耐心等待。
在等待的日子里,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经历转化为故事。我想写一个关于家庭、爱和希望的故事,希望它能给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人带来一些安慰和启示。
今天上午,我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一次线上问诊,向医生咨询了关于肿瘤检查铁蛋白高的问题。我向医生描述了我老公最近体重骤减的情况,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我老公的病史和相关症状。经过沟通,医生告诉我,单独的铁蛋白高指标并不意味着有什么大问题,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来判断。医生还建议我老公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对肿瘤指标进行监测,这让我感到很安心。在问诊结束后,医生还特别提醒我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医院找到他进行咨询,这让我觉得很贴心。
我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沟通印象深刻,让我在互联网医院上也能感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以后如果有需要,我还会选择在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及时的医疗咨询和专业的建议。
近年来,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提高癌症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癌症的早期诊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癌症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和形态,但难以发现早期肿瘤。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可以确诊肿瘤,但需要侵入性操作,且难以进行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来诊断癌症,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
为了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诊断方法。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癌症诊断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用于靶向肿瘤细胞、检测肿瘤标志物等。例如,金纳米颗粒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通过改变其光学性质来指示肿瘤标志物的存在。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靶向肿瘤细胞,将其携带的药物或治疗剂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也在癌症诊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大量的影像学数据和生物标志物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尽管癌症的早期诊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目前尚无一种能够准确诊断所有类型癌症的生物标志物。此外,肿瘤的异质性也使得癌症诊断更加困难。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诊断技术,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癌症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它不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癌症,许多人都想知道,抽血是否可以检查出癌症?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事实上,抽血检查是诊断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抽血进行检查。对于癌症来说,抽血检查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查手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可能患有癌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抽血检查并不能确诊所有癌症。
抽血检查癌症的方法主要依赖于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与肿瘤生长、发展或治疗相关的物质。目前,已知的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应不同的癌症类型。例如,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而CA125则是卵巢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除了抽血检查,癌症的确诊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而病理学检查则可以通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来确诊癌症。
除了抽血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用于癌症的筛查和诊断。例如,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而分子生物学检查则可以检测肿瘤基因突变等信息。
总之,抽血检查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查手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可能患有癌症。然而,对于癌症的确诊,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因此,如果您担心自己可能患有癌症,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