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乙肝疫苗是主要的预防乙肝的方法之一,常常用在对乙肝无免疫力的青少年朋友身上。专家表示,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对于更好地保护病人有帮助。那么什么是乙肝疫苗加强针呢?
乙肝疫苗加强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的乙肝疫苗加强针就是在人体内保护性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不足以起保护作用的时候再注射乙肝疫苗产生和进步抗体水平,这是注射的疫苗就称之为乙肝疫苗加强针。对大多数的人而言,乙肝疫苗加强针是很有必要的。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乙肝两对半,若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进行乙肝检查化验查乙肝抗体滴度是否在乙肝抗体滴度正常值范围内。人体注射乙肝疫苗产生乙肝抗体,可以避免乙肝病毒的侵害,而且乙肝抗体滴度越高,人体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就越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内乙肝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人体对乙肝病毒抵抗的能力就会减弱,此时就要进行乙肝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对体内的乙肝抗体进行巩固,进步人体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预防乙肝传染。
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主要是因为健康人体内的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或降低滴度,一旦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时,也就是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属于乙肝的易感人群。这时体内即使有乙肝抗体,也并不能有效的保护人体,如果接触到乙肝病毒,则极易被感染。因而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者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非常必要。
乙肝疫苗加强针多久打一次?
乙肝疫苗加强针多久打一次不是根据注射的时间来得及决定的,是根据现在体内还存在的抗体水平来决定的。如果注射疫苗的朋友抗体水平在10毫单位/l以上的话就不用加强,如果低于10毫单位/l的话应该加强。有人曾做过观察,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者,5年后尚有60%左右存在乙肝表面抗体。
每个人都得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么?
乙肝疫苗加强针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注射的,有一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乙肝抗体滴度会慢慢下降,假如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miu/ml,就不能确保我们不会感染乙肝,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抗体滴度低下的基础上再打一针乙肝疫苗加强针。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乙肝二对半,若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乙肝抗体滴度。
我们周边好多人都谈乙肝色变,和携带有乙肝病毒(简称HBV)的人在一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和他们能一起吃饭吗?有关乙肝的一些真相需要澄清,我们要认识乙肝。
大家都知道乙肝病毒(HBV)的传播方式有三个:
一、通过血液传播,乙肝患者的血液,汗液及唾液中都会含有乙肝病毒,乙肝家庭,男性不要共用刮胡刀等,女性不要共用修眉刀等,如无生育要求,做好安全措施,最好饮食采用分餐或公筷。
二、性传播。
三、母婴垂直传播。
但在日常相处的生活中,像握手、拥抱、一起工作、一起用餐、打喷嚏等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我们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尽量避免熬夜等。
携带有乙肝病毒的人,是否有传染性要看体内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的水平。如果化验血中HBV DNA(+),即表示有传染性,随着定量值得增加,传染性就越强;抽血化验时发现乙肝病毒定量(-)时,说明就没有传染性。了解了传播方式以及HBV携带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如果还是害怕与携带有HBV的人相处,最好去接种乙肝疫苗,等到体内乙肝表面抗体出现后,就可以不必害怕感染乙肝病毒了。
没有抗体的人应该如何跟乙肝病毒感染者相处?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关注的问题,接种乙肝疫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传播的首选措施,乙肝抗体出现在血液中,一但身体感染乙肝病毒,抗体会立即出现,清除病毒,阻止病毒侵入人体。定期查体检测乙肝抗体,如抗体有降低立即补注乙肝疫苗。
HBV携带者该怎么样与新生儿相处,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会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着就是要等到娃娃满月前打第二针疫苗,如果新生儿还没有免疫应答,也就是没有产生抗体,再加上乙肝携带者的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呈阳性,应避免和新生儿过分亲密,这时期乙肝病毒可以因皮肤黏膜的细小破损而感染。娃娃体内一般在接种第二针后才会出现稳定的抗体,归外界乙肝病毒有了抵抗力。
一、 婴儿乙肝疫苗副作用
婴儿是主要打乙肝疫苗的,但由于婴儿身体较弱,所以一般会有副作用的,那么婴儿乙肝疫苗副作用是什么呢?婴儿注射疫苗都有一定的风险,不过风险很小。不良反应有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触痛、疼痛,2-3天内自行好转。罕见不良反应有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持续1-2天,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好转。接种部位可出现硬结,1-2个月可自行吸收。乙肝疫苗的注射是宝宝按照国家计划内免疫016的方案进行的,一般没有什么副作用,不过如果宝宝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黄疸的情况,建议先观察下,如还没有恢复的话即刻就诊。
二、新生儿满月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新生儿满月可以打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但是有些东西需要知道,新生儿满月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是什么呢?注意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满月打乙肝疫苗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疫苗有抗原,为了接种后出现发烧现象,要让宝宝多喝水。当宝宝接种处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时,家长可对患处进行热敷。
三、打完乙肝疫苗后的禁忌
在打完乙肝疫苗之后,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那么打完乙肝疫苗后的禁忌是什么呢?注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后,正常情况下,在饮食上都是有要求的,不能饮酒,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等等,这种情况应该保持到抗体产生之后比较好。接种乙肝疫苗后,如果抗体滴度过低,还是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的,当滴度值大于10时,是可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的入侵,但如果小于10时,而病毒数量多时,还是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的,这时就需要在注射一针加强针。
四、乙肝疫苗副作用潜伏期
乙肝疫苗副作用有一定的潜伏期,有些人不知道的话就会瞎担心,那么乙肝疫苗副作用潜伏期是什么呢?一个疾病的潜伏期一般指的是从感染上这个疾病到出现临床症状,而乙肝的潜伏期就包括乙肝病毒的携带状态,携带状态指的是乙肝病毒感染了人体,但是没有造成相关的临床症状。乙肝疫苗副作用的潜伏期通常为6周-6个月,平均为3个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机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治疗及时,那么乙型肝炎病毒就会被迅速清除。
张先生的儿子小张今年15岁,出生后接种了乙肝疫苗,却被查出来感染有乙肝病毒,这让张先生感到非常困惑,自己儿子确实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为什么还得了乙肝呢?今天笔者来解答这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乙肝疫苗打一次就能管一辈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出生时打了乙肝疫苗,以后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
我们都知道,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乙肝)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最给力手段,乙肝疫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防癌疫苗”。
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保护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按标准方案实施免疫程序后仍有部分乙肝疫苗接种者并不能产生有效的乙肝表面抗体(即乙肝疫苗无应答),这一部分人仍然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指出,若接种乙肝疫苗后能产生抗体,其保护期限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
从指南说的,我们能看出,30岁以上的人最好得复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防疫苗失去保护力不慎感染乙肝病毒。
而且每个人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不尽相同,机体维持抗体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低免疫应答者甚至不产生抗体。有研究表明,大约有5%到10%的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感染了乙肝。儿童在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免疫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疾病因素、疫苗因素、机体因素、其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一般而言,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具体原因有以下这些:
(1)疾病原因
营养不良、肾移植、肝移植、血透析、糖尿病、艾滋病、同性恋、恶性肿瘤等常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免疫失败。
(2)疫苗原因
疫苗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疫苗抗原成分、含量、灭活方法、佐剂的质量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发生几率很低,但是近年来低质量疫苗时有出现,降低了乙肝疫苗的接种成功率,也影响了人们对疫苗的信任度。
(3)肥胖
有研究显示儿童肥胖是乙肝疫苗出现免疫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可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肥胖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而T细胞免疫正是乙肝疫苗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4)存在免疫缺陷或遗传性疾病
遗传因素(如免疫缺陷或遗传性疾病)通过特定的免疫应答机制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导致乙肝疫苗出现免疫失败。因此,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者,要排除患有免疫缺陷或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
(5)有乙肝家族史
由于儿童计划免疫的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已经早期覆盖所有儿童,但是乙肝家族史仍然是儿童再次免疫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除应尽早对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免疫接种,还应适时加强免疫。
(6)不良嗜好
长期大量吸烟、吸毒、酗酒的人,免疫功能常受到较大损害,从而干扰乙肝疫苗吸收,导致乙肝疫苗出现免疫失败。
结语
所以,即使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也有必要每隔五年左右复查一次乙肝五项,以确保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抗体消失,应该及时再次接种乙肝疫苗。此外,一个家庭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要避免血液接触。
参考文献
[1]吴华, 徐立中, 张雪珍,等. 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 社区医学杂志, 2014, 012(008):6-8
足月、健康的新生儿在一出生的时候都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第一针就要打乙肝疫苗。
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乙肝疫苗所预防的乙肝是个什么东东?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影响肝脏的严重传染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传染速度非常快
2. 传染途径非常多
3. 对人体伤害非常大
而我国是乙肝大国,2006年一次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中乙肝携带者的比例约为7%。乙肝携带者母亲在分娩时会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这正是我国最重要的乙肝传播途径。
一旦宝宝感染了乙肝病毒,会给新生儿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并且转为慢性感染的风险达到 90%。如果变为慢性乙肝患者,就几乎不可能治愈了。想想这对一个刚问世的小宝宝有多么残忍。
好在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对于乙肝携带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如果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90%-95%左右的把握阻断这种母婴传播。但是如果推迟接种,则会大大降低这种阻断效果。
即使是对于健康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由于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喜欢乱摸东西,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乙肝病毒,如果不慎触摸到乙肝患者用过的物品,或暴露在乙肝病毒下也是非常容易患上乙肝的。
所以基于防患于未然,不管母亲有没有携带乙肝病毒,都要按规定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之后1个月(第二针)和6个月(第三针)时,分别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以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
总之,越早给宝宝接种乙肝疫苗,那么乙肝疫苗就会越早发挥作用,更快给宝宝全面的保护。这就是国家为啥要提倡,所有宝宝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的真正原因!
因此新生儿一出生就尽早接种乙肝疫苗,这是为了与疾病赛跑。据数据统计,我国在大力推行出生后 24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后,2014 年 1~4 岁和 5~14 岁儿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相比1992年分别下降了 96.7% 和 91.2%。
为了能达到最好的保护,我国不仅规定了乙肝疫苗第1剂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现在还推荐乙肝携带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并且已经是全球共识。
我国一直是乙肝大国,目前约有9000万慢乙肝患者。但是,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现阶段每年新发的感染乙肝病毒的比例较以前大幅度下降,这一切的结果都要归功于乙肝疫苗的接种。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一下乙肝疫苗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预防乙肝的一种疫苗。乙肝疫苗的本质是没有活性的乙肝表面抗原片段,也就是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它不是完整的病毒。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是它保留了免疫原性。注射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乙肝疫苗分为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前者由于其安全性及成本等因素已被淘汰。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为基因重组疫苗,可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都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安全性高,可以用来预防乙肝病毒。
新生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一般宝宝在生下来24小时之内就要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然后在满月的时候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六个月的时候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这就是0/1/6三针接种程序。新生儿乙肝疫苗苗的注射部位一般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三针疫苗注射完毕以后可以抽血查乙肝五项,看看体内是否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表示疫苗接种成功。如果仍为阴性,则可加注1~2针,或重新接种疫苗并适当增加剂量。
如果孩子在接种疫苗之前有感冒、发烧等特殊情况,延迟几天注射也是可以的,但是时间间隔尽量越短越好。而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宝宝,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还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除了新生儿,还有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呢?
主要有以下人群:青少年;有职业危险的医务人员;家庭中有乙肝患者或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前患者;需要经常使用血液制品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时间,还有接种部位和新生儿一样。
小时候接种过,长大后需要复种吗?
乙肝疫苗首次接种三针后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随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当检测出表面抗体水平低于有效浓度时,即表面抗体阴性时,就需要重新接种。
如果表面抗体滴度超过1000IU/L,通常可以维持七到十年;如果在10~100IU/L,则只能维持三到五年。因此,一般建议在首次接种三年后,每年定期复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如果发现<10IU/L时,应及时给予复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治疗吗?
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之前,必须检查乙肝五项和肝功能,乙肝五项全阴、转氨酶正常时,才能注射乙肝疫苗。如果之前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而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表明机体曾经感染过,并且已经清除病毒,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
而对于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群,不管注射多少针乙肝疫苗也不可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更不可能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来治疗。
乙型肝炎俗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于高度流行区。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流行趋势越来越小。新生儿出生后,接种的“第一针”疫苗就是乙肝疫苗。
一、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从而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根据病程,乙型肝炎分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乙型肝炎90%可自愈,但是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从而预后极差。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数据,仅2017年全年,中国乙型肝炎病例共报告一百多万例,其中因乙型肝炎而死亡的人数是425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57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015全年,全球乙型肝炎共导致了88.7万人死亡,大多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等乙型肝炎并发症。
因此,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生,迫在眉睫,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二、什么是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是提纯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属于死疫苗。因此不会导致人体感染乙肝,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特殊疫苗。
疫苗接种后,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体中,若不小心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抗体会发挥作用,将其清除,从而阻止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从而使人体具有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目的。
我国卫健委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了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根据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来看,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普及,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大大下降,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慢性疾病和肝癌发展的效果达到95%。
三、接种剂量和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常规接种程序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即出生后接种第1针疫苗后,然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针及第3针疫苗。
常规接种剂量分为5 μg、10 μg和 20 μg 3种规格,其中5 μg主要用于新生儿接种,10 μg和 20 μg用于儿童和成年人。特殊剂量是60 μg一针的,只需接种1针,主要用于成年、高危人群及免疫无应答者。
另外,针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及时在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乙型肝炎疫苗,这样子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
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接种后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HBs抗体含量来测定免疫接种效果。
但是有部分人群(5%~10%)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不产生或只产生低滴度抗体(达不到保护阈值10mIU/mL),在医学上称之为无(弱)免疫应答。目前无足够的证据说明无(弱)应答是疫苗的因素,其原因有可能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患者年龄、患者体重、患有其他慢性疾病、遗传等有关联。
大多数无(弱)应答者可在保证疫苗质量的严格接种程序下进行复种,可产生保护性水平的抗体,从而达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理论上所有的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皆可以作为乙肝病毒的传染源。目前已知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母婴、性、血液。理论上所有与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过的正常人均有被传染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得了乙肝就应该被“隔离”。
首先,从传染源上讲: 虽然理论上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可以作为乙肝病毒传染源,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传染源都具有很大的传染性,血液中病毒含量是判断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大小的重要指标,若患者血液中病毒含量小于1000拷贝/m(HBV-DNA阴性)则表示其体内病毒复制较少,其传染性亦较小,反之则表示病毒复制较多,传染性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乙肝患者并不等同于HBV-DNA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等同于HBV-DNA阴性,事实上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饮酒、劳累等诱因下乙肝病毒大量复制,也可检测出HBV-DNA呈阳性,而大多数乙肝患者在经过抗病毒治疗后乙肝病毒复制减少,HBV-DNA指标呈阴性,仅有很小的传染性。
其次,从传播途径上讲:目前认为乙肝的传播方式有3种:母婴、血液、性,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几率,跟乙肝患者有亲密接触的人才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及性传播被感染,故若本身没有输血史、与人共用注射器、共用剃须刀等血液接触史,仅与乙肝患者及乙肝携带者保持普通社交,被感染的几率是很小的。
最后,从易感人群上讲: 乙肝疫苗的普及也大大降低了乙肝的传染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注射了乙肝疫苗就一定不会感染乙肝,如果与乙肝患者及携带者有血液与性的接触,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仍有感染的可能性。
乙肝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也不是所有的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都要隔离,与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保持正常的社交被传染的几率很小,而且乙肝病毒携带者及乙肝患者也需要正常的社交,同样需要尊重,请不要以歧视的目光看待他们。
疫苗是每个宝宝都需要接种的事情,那么对于刚刚打完疫苗的宝宝,作为父母的你们应该怎么护理才好呢?怎么样才能不会留下非常明显的小伤疤呢?
一、接种前
1、接种前一天要确定宝宝是否有身体不是,比如:感冒、发烧、头疼、腹泻、皮肤感染等。如果有,就要及时和接种单位做好备注,等宝宝身体痊愈的时候再接种。
2、接种前一天如果宝宝身体很好,并且精神气色都不错,我们需要给宝宝洗澡,干干净净的去接种。还要记得接种当天,给宝宝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
二、宝宝疫苗接种后,家长如何护理呢?
宝宝疫苗接种完毕,医生都会让他们留院观察30min左右,若有反应出现,医生会及时处理,若无反应出现,则再让他们离开。但这不是意味着高枕无忧了,家长还需细心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其中具体的护理有一般护理与对症护理。
一般护理:宝宝接种疫苗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3天内最好不要洗澡;在家注意保护宝宝接种部位,保持清洁,以防污染物进入而引起感染;在家多给宝宝喝开水(除服脊灰糖丸外)。
对症护理:
1、日本脑炎:主要是避免感冒,应多喝开水。 另外如果小宝宝出现神智不清、四肢麻痹、哭闹不安、痉挛、休克时,应即速送医治疗。
2、卡介苗: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也不必太担心,只须擦干并且保持干燥即可。但发现小儿腋下淋巴结肿大如果直径超过一公分,应至医院检查。
3、乙型肝炎:轻微发烧通常照一般发烧处理即可。
4、三合一疫苗:这是反应最激烈而且频率最高的疫苗,幼儿接种后,可以轻揉二下,如果有些许红肿可先用热毛巾热敷,多喝开水,如果发烧肛温超过38.5度以上,可先服用医师开予之小儿普拿疼,但如果发烧超过39.5度以上则要送医。
5、口服小儿麻痹疫苗:服用小儿麻痹疫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增加疫苗在体内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经方面的症状,如四肢麻痹无力、痉挛等应速送医。
6、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注射后应多喝开水,少出入公共场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后一、二天就有发烧,应立刻就医诊治。
乙肝疫苗的种类
乙肝疫苗有不同的制剂供选择。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以前使用的血源性疫苗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10微克,或20微克。单价疫苗-仅能预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不仅能预防乙型肝炎,还可提供针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以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
接种乙肝疫苗一定能预防乙肝吗?
接种了乙肝疫苗后,不一定都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只有注射疫苗后能产生足量抗体的人,才有预防作用,足量抗体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滴度要在1:10以上。注射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不是永久性的,一般只能维持 3-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
哪些人不宜接种乙肝疫苗呢?
乙肝疫苗虽提倡接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接接种,有如下人群不适宜接种乙肝疫苗: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哪些人接种疫苗容易免疫失败?
按规律足量、足疗程的接种合格的乙肝疫苗后,却没有产生有效免疫,体内乙肝表面抗体均为阴性,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个别免疫功能发育不健全的儿童,少数人在儿童期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注射乙肝疫苗可能不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过少无保护作用。
2、免疫力低下者、先天性的免疫力不足者、患有其他病毒重叠感染者,如合并感染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者,患有恶性疾病如白血病和癌症等患病者,肾功能下降和器官移植者,接受如化疗、放疗等减弱免疫力虚弱体质的疗法者,均可导致疫苗注射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
3、已经感染乙肝病毒正处于窗口期,或者已经成为慢性隐匿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出于窗口期的人群在以后的半年至两年期间乙肝抗体会出现,而隐匿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逐渐的出现表面抗原阳性而成为慢性乙肝患者。
4、儿童期感染少量乙肝病毒至后来病毒,遂被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清除,但身体已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耐受,接种疫苗均无法产生抗体。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关心乙肝疫苗的有效期和终身免疫的问题。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些问题,并介绍乙肝疫苗的接种、免疫机制以及如何维护免疫效果。
首先,乙肝疫苗的有效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接种者的免疫体制、疫苗类型、剂量等。一般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抗体水平越高,免疫力越强,保护期也越长。据统计,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抗-HBs转阳率在95%以上,有效保护期在5年以上。
那么,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可以终身免疫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以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免疫效果也会减弱。因此,为了保持免疫效果,需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加强接种。
乙肝疫苗的接种过程通常需要注射3针,分别在0、1、6个月进行。接种后,人体会产生抗体,获得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接种后1个月,97%的人都能测到抗-HBs;第2年仍保持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当抗-HBs滴度低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应在半年内进行加强接种;当抗-HBs滴度高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可在6年内进行加强接种。我国医学专家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接种1次为好。
除了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维护免疫效果的重要措施。例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此外,避免与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总之,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但并非一劳永逸。定期检测抗体水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维护免疫效果,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乙肝疫苗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乙肝的防控意识逐渐提高。然而,很多人对于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存在误区,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后便可一劳永逸。事实上,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并非一成不变,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做好日常防护。
乙肝疫苗并非一劳永逸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乙肝抗体,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然而,这种免疫力并非永久性的。研究表明,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一般在3-5年左右,具体时间受个人体质、疫苗剂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乙肝疫苗视为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乙肝抗体维持时间与身体素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群,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而身体素质较差的人群,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则相对较短。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质,以延长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
失去抗体及时接种疫苗
当乙肝抗体消失后,我们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重新获得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时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免疫证上的规定执行。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正确认识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做好日常防护,才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侵袭,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乙型肝炎(HBV)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如果不及时治疗,乙型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乙型肝炎至关重要。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科学地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帮助您了解接种流程、注意事项以及疫苗种类等信息。
一、接种对象
1. 乙型肝炎易感者:包括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无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非乙型肝炎患者。
2. 密切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者。
3. 医护人员、血站工作人员、输血者等。
二、接种前检查
1. 肝功能检查:确保肝功能正常。
2. 乙型肝炎五项检查: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
三、接种方法
1. 接种程序:一般采用“0、1、6月注射法”,即第一针在出生后0月接种,第二针在第一针后1个月接种,第三针在第一针后6个月接种。
2. 接种剂量:每次皮下注射5~10ug。
四、注意事项
1. 接种过程中如有不适,请及时告知接种人员。
2. 接种后注意观察,如有红肿、疼痛等反应,可局部冷敷。
3. 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饮酒、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4. 接种后定期复查乙型肝炎五项,了解抗体水平。
五、疫苗种类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国产和进口乙型肝炎疫苗,均为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高,不会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呢?以下人群应考虑接种:
1.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感染乙肝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2.免疫力低下者: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需要接种疫苗以获得保护。
3.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并发展为慢性感染者,因此需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4.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下降,肝脏功能退化,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5.孕妇: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因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以保护母婴健康。
此外,乙型肝炎患者的家人、密切接触者等也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乙肝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以来,已证明其效果显著。然而,乙肝疫苗并非100%有效,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门诊室,一位母亲带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前来咨询,孩子出生后接种了乙肝疫苗,但仍然感染了乙型肝炎。这让母亲感到困惑,为什么接种了疫苗还会得病呢?
医生解释说,乙肝疫苗的原理类似于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疫苗中含有乙肝病毒的结构特征,不会致病,但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增强抵抗力。然而,疫苗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3-5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处于‘防御空虚’状态,仍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只有30%的人血液中可以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这意味着还有70%的人处于易感状态。婴儿在1-3个月内的乙肝感染率较高,这与疫苗抗体产生时间有关。
除了抗体产生时间,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疫苗效果,例如疫苗质量、储存条件、注射部位和接种者身体状况等。此外,乙肝病毒还可能通过注射传播,如果注射器被乙肝病毒污染,同样可能导致感染。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分娩或哺乳时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这是医学上所说的垂直传播。据统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有30%-40%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建议,对于新生儿,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可以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提供外来的现成抗体,以阻断乙肝病毒的侵害,保护率高达95%。
虽然肝脏对感染、药物和毒物等致病因子非常敏感,但肝脏血流充足,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再生能力强。如果早期发现感染,及时治疗,加强营养,孩子的病情会很快缓解,很少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近年来,乙肝疫苗已成为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然而,仍有一部分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未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乙肝疫苗无效,问题究竟出在哪?
乙肝疫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然而,部分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未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导致免疫应答不足,从而无法有效预防乙型肝炎。
那么,导致乙肝疫苗无效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疫苗因素是导致乙肝疫苗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疫苗的种类、剂量、保存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例如,疫苗的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破坏疫苗的活性,导致免疫效果降低。
其次,机体因素也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部分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原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导致免疫效果不佳。此外,年龄、体重、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此外,接种因素也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例如,接种部位的选择、接种时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针对乙肝疫苗无效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和剂量。在选择疫苗时,应考虑疫苗的种类、剂量等因素,以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
其次,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疫苗的保存温度应控制在2摄氏度~10摄氏度之间,以确保疫苗的活性。
此外,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之,乙肝疫苗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对于健康妈妈孕育的宝宝,只需按照流程接种乙肝疫苗三针即可。但对于乙肝妈妈孕育的宝宝,预防乙肝的方法则更为复杂。
首先,被动免疫是一种可行的预防方法。对于乙型肝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孕母所生小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3个月、6个月各注射一次乙型肝炎人类免疫血清球蛋白(HBIG),剂量为0.5~1ml,大约70%~80%的婴儿可以获得保护。
其次,主动免疫也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方法。对于表面抗原或/和e抗原阳性的产母所生的小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或7天内)、1个月、6个月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血浆疫苗每次20~30μg,基因疫苗5μg。
此外,联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与HBIG可以提高婴儿的保护率。具体方法为:HBIG 0.5ml,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0.5ml(基因疫苗5μg)与HBIG同时注射,或出生后7天内在另侧肌肉注射,此后1、6个月时再各注射一次。3~5年进行一剂疫苗(基因疫苗5μg)加强接种。
在接种乙肝疫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但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2. 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3.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
4. 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5. 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除了婴儿,以下人群也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1.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
2. 所有新生儿(如漏种,必须在3岁前接种)。
3. 青少年,包括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4. 有职业危险的医务人员,如传染科、手术室、口腔科、妇产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和注射室的医护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等,包括实习和进修的医护人员、新就业的医护人员。
5. 乙肝病人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家中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
6. 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前的患者、大量受血者或经常使用血液制品者、需长期应用免疫制剂者。
7. 静脉注射毒品者、男性同性恋者和多性伴者。
8. 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及其他高危人群。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很多人对乙肝免疫接种还有许多疑惑。
一、什么是乙肝疫苗接种的有效应答、低应答和无应答?
乙肝疫苗的接种全程共3针,第一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因此被称为“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足够的抗体,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应答或正常应答。
然而,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不足或没有,这就是低应答和无应答。
二、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或低应答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三、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或低应答怎么办?
对于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四、如何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对于初次全程免疫后低应答或无应答者,推荐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剂,推荐儿童剂量为10微克,成人剂量为20微克,最高剂量可达每剂60微克。
五、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监测
一般人群无须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监测抗HBs。因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其有效抗体可维持12年之久,而且免疫系统有很强的“记忆力”,即使抗体消失,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也会很快产生抗体,清除入侵之敌。
但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如父母或配偶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应监测抗HBs。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但你是否知道,疫苗并非万能?为什么有些人打了疫苗后仍然感染了乙肝?本文将为你解答关于乙肝疫苗的常见疑问,并为你提供预防乙肝的实用建议。
为什么打了乙肝疫苗还会得乙肝?
乙肝疫苗并非100%有效,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体内产生抗体,才能起到保护作用。此外,疫苗的保护效果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在免疫后3年内进行加强注射。
此外,疫苗的剂量不足或注射部位不当也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如拥抱、亲吻、共用餐具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如何预防乙肝?
1. 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2. 避免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如纹身、打耳洞等。
3. 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使用他人共用牙刷等。
4.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等。
5. 孕妇应定期进行乙肝筛查。
总之,乙肝并非不可战胜的疾病,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近年来,乙肝疫苗已成为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然而,仍有不少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这让他们对疫苗的预防效果产生了怀疑。那么,乙肝疫苗真的能够百发百中吗?
事实上,乙肝疫苗的保护率高达90%至95%,但对于少数人来说,疫苗可能无法起到预防作用。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年龄、肥胖、免疫抑制等。为了提高疫苗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抗体,抗体滴度大于10u/ml时才能有效预防乙肝。大约30%的人接种乙肝疫苗1个月后会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接种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在完成全程接种前,抗体可能尚未产生或滴度较低,此时仍有可能感染乙肝。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我们需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等。
根据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无反应组、低反应组、中反应组和高反应组。其中,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感染乙肝。
为了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