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冬季警惕一氧化碳(CO)中毒,警惕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

冬季警惕一氧化碳(CO)中毒,警惕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
发表人:田立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这么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本文即此为题目,提醒广大居民冬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但是每年都不乏中毒昏迷的患者。

自 2017 年以来,京津冀地区治理雾霾力度加大,冬季取暖煤改气(燃气),煤改电,供暖方式的改变,使得一氧化碳中毒人数大为减少,但也仍有散发病例。

在津某养牛场打工的黑龙江人老孙,年近 60,值夜班儿,仍以散煤(来源不详)取暖,晨起被人发现昏迷不醒,急诊入院查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 29%(高于正常值),诊断中度中毒,予高压氧舱治疗,两天后完全恢复,随即因为经济原因强烈要求离院。

一周后,家人发现,老孙行动迟缓,反应慢,交流困难,饮食减少,总用唾沫吐人,见人就“呸、呸、呸"不停,而再次入院,查头 CT:双侧苍白球低密度灶。确诊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予神经营养剂,高压氧舱治疗。效果一般,一月后出院。勉强生活自理。

科主任唐主任说,高龄,昏迷时间长,中毒程度深的患者,易发生迟发脑病。而发生后。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而且治疗效果差,因此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高压氧舱治疗应足疗程,以免发生迟发脑病,但更重要的是还是预防发生冬季一氧化碳中毒。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一氧化碳中毒疾病介绍: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和无刺激性气体,不溶于水。一氧化碳中毒是急诊常见的中毒性疾病,好发于冬季,常因防护不当或煤气意外泄露而发生。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进入血液后,阻止了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导致组织、器官缺氧,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等,严重者还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因此,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首先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同时采用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等,以预防并发症或后遗症。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虽然已经立春,但气温却出现下滑,甚至迎来了一场大雪,身在北方的Dr.京依然裹得严严实实,实在是冷啊!你们那里多少度?你们又是怎么取暖的呢?

     

    据Dr.京所知,在有些家庭,依然在使用烧炭取暖的方法,这就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浙江嘉兴,一家人在出租屋内烧火取暖,发生了一氧化碳中毒,丈夫在报警时晕了过去,不过好在警察及时找到,施展了救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不只是烧炭,即使是使用煤气,也同样危险:广西独居女子家中煤气泄露中毒,被狗狗舔醒才脱离了危险。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室内很少开窗通风,再加上部分家庭使用的取暖设备存在危险,因此冬一氧化碳中毒常在冬季发生。为了让此类悲剧减少发生,Dr.京今天就讲讲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那点事~

     

    一氧化碳中毒是如何发生的

     

    当氧气不充足时,燃料燃烧不够充分,于是产生了一氧化碳。这种气体无色无味,不容易被察觉。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输送氧气到人体各个器官,人体机能得以维持。相比较于氧气,血红蛋白更喜欢一氧化碳。于是一氧化碳这个“第三者”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血红蛋白就不会再“搭理”氧气啦,而是和一氧化碳甜甜蜜蜜。

     

    血红蛋白不再输送氧气,就会导致身体组织和细胞缺氧。其中,中枢神经对氧气最敏感,因此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脑部。

     

    中毒后,按照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种。轻度中毒的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四肢无力等,如果及时离开,不适反应会缓解;中度中毒的表现为面色潮红、走路不稳、意识模糊、乏力等;重度中毒的表现为意识障碍、四肢发冷、大小便失禁等等,严重甚至会死亡,重度中毒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在清醒后的1~2个月后有可能出现后遗症。

     

    中毒后怎么办

     

    首先要开窗通风,如果是燃气泄漏,迅速关闭燃气阀门。

     

    中毒者要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将其脖子处的衣扣解开,保持呼吸道通畅,但要注意保暖。如果他已经没有意识,记得把他的头转向一边,以免呕吐时呕吐物堵塞气管。有条件的话要让中毒者吸氧,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救护车到来。

     

    中毒者会被送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

    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会把中毒的人推进高压氧舱中,舱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氧气可以从呼吸道进入肺部。

     

    肺部光疗

    光疗可以把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分离,还不影响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

     

     

    如何预防

     

    ● 室内尽量不要烧炭取暖,如果非用不可,应保证空气流通,烧碳要完全烧干净。如果是使用煤炉取暖,要安装烟囱,烟囱管道以及连接处需要检查是否漏气,定期清扫,保持烟囱管道畅通。

     

    ● 购买燃气、煤气热水器时,要选择正规产品;定期检查热水器和燃气管道,如果热水器安装不合格,燃气管道发生泄漏,也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 如果实在不放心,在有一氧化碳中毒隐患的室内,可安装一氧化碳检测器。

     

    ● 静止、密闭、开空调的车内,燃油(碳氢化合物)和空气中氧气反应后燃油有剩余,继续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也会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尽量不要在密闭的空调车内睡觉哦。

     

    ● 吃烧烤、火锅时,燃烧煤炭会产生一氧化碳,如果屋内通风不好,也存在安全隐患,记得要选择有排风机的烧烤店。

     

    为了悲剧不再发生,一定要牢记Dr.京所说的注意事项,愿大家都能温暖度过这个寒冬,迎接绿意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军根,章天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4):280-281.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1.04.037.
    [2]孙雪莲.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J].家庭医学(下),2021,(4):53-55.
    [3]李茂新,赵宏宇.一氧化碳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13):2529-2533.DOI:10.3969/j.issn.1006-2084.2020.13.007.
  • 作者 | 解放军第九四七医院  夏懋医生

     

    冬天来了,感冒多了,流感高发季也来了。每年都这个时候,总是会有很多人因为感冒这个很常见的疾病困扰自己生活、工作和学习,尤其家里有好几个小孩的,忙完一个下一个又来了!那么冬季应该如何预防感冒?难道真的只有大家都知道的多喝热水?今天我来教大家一些小招数。

     

     

    想要预防感冒,你得先明白这个“理”

     

    大家都知道感冒、流感这些词,但是要问这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人是说不清楚的,实际上感冒和流感不是一回事,而且感冒是只是一种感染型疾病,它不是传染病,但是流感是传染病,是我们国家法定规定的39种传染病中的一种。

     

    那它们具体有什么区别?

     

    首先,它们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像现在冬季,流感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呼吸道传染病,但是它在临床上不像我们感冒叫做上呼吸道感染,而是被称之为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它是没有慢性的,临床上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分为三种:甲流、乙流以及丙流,三种流感病毒引起。

     

    像我们之前流感爆发流行过几次,现在也有发,但是基本上都以散发的病例为多,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些病都是自限的,所以大家并不用担心。但是像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基础有心脏病等这些人,他们感染以后,会有一定的重症比例重,严重甚至会导致心脏功能或者呼吸功能的衰竭,而导致死亡,因此,相比我们正常人,有慢性病的平时要更加注重防范。

     

    而普通感冒其实才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上呼吸道感染,它不是由某一个流感病毒引起的,引起它感染的病原体很多种,其中以病毒为主比如腺病毒,还有一些是细菌。

     

    其次,感冒和流感临床表现是不一样!流感虽然是一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但是平时我们遇到最多的都是普通型的流感,上呼吸道症状轻,通常会以发热,全身症状比较典型比如你经常会感觉到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感染以后懒散,什么都不愿意干,头痛等等。

     

    而我们说的感冒,多数时候都是咳嗽,打喷嚏的多,发热的症状反而很少的,甚至有些人就不发热,高热的更少,这是它们俩典型的病理的区别,但是这不绝对,也有个别的特殊的病例,它表现会有其他种的。

     

    最后,它们治疗方面也有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像给与相应支持,给病人补液,给病人能量热卡;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比如发热就退热、肚子痛就治疗拉肚子等,但是在抗病原的治疗,像流感,有的我们能找到病原体,是有相应的药的,但也不是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用,也不一定哪种药有效。

     

    而感冒,刚才我说了,它的病原体很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的病毒都是没有特效药的,所以我们不能拿治疗流感的药去治感冒,而且哪怕确实我们是上呼吸道感染,有一些人他也可能是细菌。

     

    那么了解了流感和感冒区别以后,我们说除了多喝热水,有哪些有效预防感冒小妙招?

     

    01.每天勤漱口

     

    口腔健康是关乎人的全身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就呼吁:一个健康的人,要有一个健康的口腔。而北京市也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项标准之一了,也是现代社会健康的标准之一,所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比方说我们的牙周病会影响糖尿病,是和糖尿病互为因果的,而糖尿病的患者会造成牙周病加重,同样牙周病患者会造成糖尿病加重。同样,假如你不注意口腔卫生,也容易感冒,因为有研究人员就发现,那些每天坚持用清水漱口的人比不做这件事的人少36%的几率患上感冒。

     

    02.定期更换牙刷

     

    牙刷带来的问题同样是口腔健康问题,对于牙刷我们是可以一般建议大家三个月更换一支。也就是说,假如你现在牙刷是秋天或者之前时候换的,那么建议现在更换。因为牙刷在三个月是滋生最多细菌时候,而且刷毛也差不多卷曲了,这时候不仅仅影响刷牙效果,而且这样的牙刷已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染源。

     

    03.勤洗手、戴口罩好习惯,不能丢

     

    相比往年,今年感冒的人还是相对比较少的,为啥?其实跟我们今年疫情推崇大家勤洗手,戴口罩,减少聚集有很大关系。因为流感也是一种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跟我们今年的疫情是一样的,它的传播途径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传播,比如鼻黏液,还有污染的手和用具,比如手绢、餐具;再有就是我们人体,当我们抵抗力低下,情绪激动、环境污染,体质不太好的时候,也容易发生上感。而戴口罩、勤洗手,可以有效阻断这些传播途径,降低上感发生率。

     

    04.保持充足睡眠

     

     

    睡眠跟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很多疾病发生过程当中伴随的现象,也是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睡眠不好,代谢会发生变化,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得感冒。长期睡眠好的人,你会发现他得感冒的概率都会减少。比如我们临床上一个人病人做完手术,假如他术后睡眠良好,你会发现他恢复就更快;或者我们看平时一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如果睡眠很好的话,其实对它生活影响是很小的,就怕的就是慢性病引起睡眠不足!

     

    05.有条件接种流感疫苗

     

    毫无疑问,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方式,因为流感疫苗,它是用流感病毒的减毒的活疫苗,所以你打了这个疫苗之后,你不会生病,但是有免疫性,就是你会产生对流感病毒的抗体。但是注意,流感疫苗并不能预防我们的普通感冒,我刚才也说了,它是一个上呼吸道感染,它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它没有交叉,没有相关性,所以对于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是无效的。

     

    当然,并不是说接种流感疫苗以后一定不会得流感,因为流感疫苗是根据以前的流行的毒株来制造的,所以这个苗只是尽可能的针对我们可能今年流行的流感的毒株来形成一个疫苗,对于可能出现的大流行群体得流感,预防是非常有效的,而如果出现新的流感,就可能没效了!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平时就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因为这是目前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好的做法,而且建议最好能走到户外,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而且增加一些耐寒方面的运动,对于增强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 冬天天气寒冷又干燥,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处于缺水状态。少量缺水会影响食欲、引发便秘,如果缺水严重则损害肾脏、加速衰老,更有甚者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有致命风险。所以冬天一定要注意科学补水,“赶跑”以脑梗,拥抱健康!


    1. 知风险:冬天预警!身体正在变“干”


    别看冬天出汗少,但身体却更容易缺水。冬天天气严寒,身体在增加制热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水。但这些水降低了细胞所处内环境的渗透压,造成一种不缺水的“假象”,阻止我们摄入水分,而这些代谢产生的水却不能被人体所用,会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最终,我们血液中的水含量反降低,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2. 巧辨别:尿液颜色加深?小心缺水


    我们有时缺水而不自知。为了能趁早发现、及时补水,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尿液颜色,巧辨缺水。


    尿液中含有一种黄色的尿色素,正常情况下呈透明的浅黄色;缺水时尿液被浓缩,颜色会加深,如果深至深黄色,就表明身体已经高度缺水了。

     

     

    3. 识危害:缺水事小,脑梗事大


    血液中有83%都是水,缺水会让血液变得粘稠,从而增加脑梗的发病率。


    机制一、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是血栓中的“粘合剂”,能黏附胶原纤维形成血栓。水像是“润滑剂”一样,能抑制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在缺水情况下,血小板更容易发生聚集,会最终将胶原纤维、白细胞和红细胞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堵塞在脑血管,就会引发脑部缺血,也就是脑梗!

     

    机制二、动脉粥样硬化

     

    所谓动脉粥样硬化,其实就是一种动脉内膜里出现粥糜样含脂颗粒的病变情况。这里的脂质特指胆固醇。


    血液黏度增加会激活内皮细胞,使其加速从血液中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蛋白内的胆固醇就会堆积形成一种硬质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又会损伤内皮,从而激活止血过程,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和脑梗的发生。


    4. 学方法:珍爱生命,科学补水


    补水可不是喝水,还讲究科学性,有“两要”“两不要”。


    一要:不渴时也要喝水

     

    口渴反应不是神经调节,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所以别管是否口渴,都要喝水;一天中要少喝多饮,以每天2-2.5升水为宜。

     

     

    二要:早晨起来要喝水


    我们的肾脏经过一夜的“加班”,生成了大量的尿液,此时身体实际上处于缺水状态。晨起喝上一杯水,不但能补水防脑梗,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一不要:饭后不要喝水

     

    饭后立即喝水会冲淡消化液,影响胃肠功能。所以尽量做到饭后一小时后再喝水。

     

    二不要:生水不要喝

     

    生水中有大量的病原体,可能会突破我们的免疫防线,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

     

    水是生命源泉,长期缺水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关注缺水、科学补水、跟脑梗说“No”!

  • 乌头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母根叫乌头,侧根叫附子),又叫川乌、草乌等,民间也称雪上一支蒿或小黑牛等,我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均有栽培。乌头是传统中药材,部分地区有用来制备药膳食品和泡制药酒的传统,治疗风湿疼痛相关的疾病,但乌头又是一种有毒中药材,含剧毒的乌头碱类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普通的炖煮、浸泡等加工方法难以破坏其毒性,处理不当会引起中毒。

     

     

    乌头中毒者首先表现舌及口唇周围有麻木感,口腔及咽喉部黏膜刺痛及烧灼感,语言笨拙。药物被吸收后约15-30分钟各种症状陆续出现,包括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四肢麻木、刺痛及蚁行感,逐渐出现瘫痪、面部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力和听力下降、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者可因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而死亡。

     

    一、乌头中毒的常见原因:

     

    服用剂量过大。每年冬季,农村地区的居民有用采挖或购买的生草乌与肉一起煮着吃的习惯,服用量过大易导致中毒。

     

    煎煮时间不够。乌头碱经加热可水解成毒性较小或无毒的单酯型生物碱、乌头原碱和苯甲酸,如果浸泡和煎煮时间不够,乌头碱未充分水解可导致中毒。

     

    服用生乌头。生乌头仅能外用,不能内服,如果用生乌头泡制药酒外用或口服,因乌头碱易溶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经消化道、破损的皮肤迅速吸收,极易发生中毒。

     

    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我国共发生乌头中毒事件199起,960人发病,41人死亡,病死率为4.27%。乌头中毒多发生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北、广西等地。乌头中毒危害性大,不容忽视。

     

    二、如何预防乌头中毒

     

    严禁单位和个人制售以乌头、附子等毒性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和药酒。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乌头中毒危害的认识。不买不喝来路不明或乌头泡制的药酒。制备药膳食品一定要在中药师或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作。

     

     

    医疗机构提高对乌头中毒患者的救治能力。乌头急性中毒无特效解毒药,进食后,一旦发现口、唇、舌发麻,脸部以及皮肤发痒或者有蚂蚁爬行感,恶心、发慌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多喝水催吐、利尿、稀释毒素,并迅速送往医院,同时带上剩余进食物,以便查明原因。确诊后应早期、足量、反复使用阿托品,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心律失常、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 作者 | 潘鑫蕊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地坛医院公众号

     

    寒冷的天气、“惨淡”的阳光,会不会让人有时候感觉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别担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医生们把它叫做“季节性情绪紊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物和情绪混合型障碍。

     

    研究表明,气候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冬季因其特殊的气候因素,更是成为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高发季节。SAD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患病率接近10%,中纬度患病率约为5%,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秋冬季抑郁状态,随着天气变暖,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常伴发过度睡眠,过度饮食和体重增加等症状。

          

    再说一遍:随着天气变暖,SAD会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

     

     

    为何冬季会成为抑郁的高发时节呢?

     

    原因一:“生物钟”闹情绪

     

    人体内有一套很精确的日节律系统,即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主要接收三方面的信号输入,包括经视网膜传导的光信号、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以及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在眼睛后方存在一些被称为“ipPGCs”的细胞,这种细胞对蓝光特别敏感,并通过与脑部的很多区域相连来调节睡眠、“生物钟”、情绪等。

     

    冬季日光照射减少,视网膜及蓝光敏感细胞的传入刺激减少,就会产生生物节律紊乱,情绪障碍等问题。

     

    原因二:“褪黑素”不听话

     

    褪黑素是调节日节律的重要激素之一,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也与光照密切相关,光照强烈时,褪黑素浓度逐渐降低,光照减弱时,褪黑素浓度逐渐升高。

     

    随着冬季白昼时间的缩短,会导致褪黑素释放和回落的延迟,造成我们的生物钟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晨起时高浓度的褪黑素不仅会使人感到疲倦,情绪低落,还会强烈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兴奋性激素的合成,而低浓度的甲状腺素也会对情绪,食欲等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

     

    原因三:“开心信使”被抑制

     

    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健康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产生的一种抑制5-羟色胺活性的蛋白质(SERT),其浓度在冬季可比夏季增加约5%,因此,5-羟色胺的活性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原因四:环境色调太单一

     

    人类的脑神经对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兴奋度,而冬季草木凋零、冰天雪地的灰白色调正处于人类色彩兴奋区上的盲区,长时间失去颜色的刺激也会造成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使人的情绪也处于低潮。

     

    原因五:生理功能变“佛系”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如呼吸频率,心率等,而这种相对抑制的状态则会造成脑细胞的相对缺氧,而使其处于低兴奋状态。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和炎症介质等水平对情绪进行调节,而随着冬天运动量的减少,失去了运动的正性调节机制,人的情绪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呢?

     

    增加光照和室外运动的时间

     

    冬季抑郁症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冬季光照的不足,因此增加日光照射和室外运动的时间对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同时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因子,改善脑细胞的活性,还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排除体内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从而有效预防抑郁。

     

    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日节律紊乱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都可以造成情绪的紊乱,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是保证良好情绪的基础。固定就寝和起床的时间,减少熬夜,睡前尽量避免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的摄入,避免剧烈活动,听舒缓的音乐助眠等都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有效措施。

     

     

    注意饮食的调整

     

    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也是“冬季抑郁症”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注意控制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服用维生素D不仅可以弥补冬季日光照射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环境调节

     

    可以选用暖色调的墙纸、悬挂色彩缤纷的画、在办公室或家里种一些绿色植物等,通过色彩变化改善抑郁情绪。

     

    寒冬已至,新年伊始,一些人会面临环境和社会上的双重心理压力,而出现精力减退,焦虑不安的表现。如果调节得当,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逐渐减退或消失,但若出现连续或严重的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自杀观念,请尽早到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秋季的清晨,当很多年轻人因天气转冷而放弃运动时,很多大爷大妈们却依旧热火朝天地奔跑在公园的“晨练赛道”上。的确有健康之处,但是“晨练猝死”“公园倒地”等报道却也屡见不鲜,因此,秋季晨练需谨慎。

     

     

    气温的降低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的风险

     

    首先,人体的新陈代谢不如夏季快,随着天气的变冷,血液流速变缓;此外秋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人体呼吸消耗大量水分,进而血液粘度变高,更易形成血栓,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诱发心肌梗塞。

     

    同时,对于高血脂人群,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由于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会使血管变得更细,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用药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用药,用于预防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据研究,阿司匹林可以使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降低34%。

     

    阿司匹林总体上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但服用阿司匹林服的患者中,约有5%-6%的人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是既往有溃疡的患者是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对肠胃道进行体检,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在我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用药情况并不乐观,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服用药物预防疾病进展。比如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华法林等,都有对应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一方面要积极服用这些药物减少心梗、猝死等急症的发生,不要因为“讳疾忌医”的心态而加重病程,另一方面但一定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服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及时体检 发现“隐疾”

     

    大部分人是不会突然出现猝死的情况,因为血管的病变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情况,血管内会逐步形成斑块,在剧烈运动或寒冷等刺激下,斑块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发生破裂,突然把血管堵死,就像发动机突然断了油压,这样会造成心脏失速,进而发生猝死。

     

     

    但由于很多人没有体检的习惯,在疾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而放松警惕,任疾病“自由发展”,当天气转凉并且超量运动时,心功能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引起危险的发生。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尤其在这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它的警惕更应放在心头,这样才能让我们做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心安”。

     

    秋季开始,晨练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等太阳升起,气温升高后,慢慢活动身体,不宜剧烈,不宜过早,还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哟。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说起心脏病,相信大多数的朋友们都一定都不会太陌生,心脏病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的一种疾病,在生活中当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这种病会导致非常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并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的生活。大多数心脏病人的症状一般都有呼吸困难,胸痛、水肿、少尿等。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心脏病人一般最好进行病因治疗,这种测试是针对于并已经确定的患者而言,这种治疗效果相对而言,效果会比较好,当然也有病理生理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应对于目前无法根治的心血管病,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它的病理变化。其实患心脏病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中老年人这个团体,那么在秋冬季节,心脏病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小编将跟大家娓娓道来。

     


    1、防寒保暖。

     

    冬天是心脏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暖感冒。寒冷的天气,低气压,温度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血液供应到心脏,这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或闭塞,更狭窄,从而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2、预防感冒。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其实感冒是诱发心脏病的重要因素。感冒可导致炎症,影响血液粘度和血管,使血液流动不畅,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脏病。所以感冒和保暖很重要,这是预防感冒的重要方法,一旦感冒吃药打针,以免加重感冒。


    3、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过度疲劳和过度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脏和脑疾病。患有心脏病的人要注意休息,家人平时多分担,不要让病人太累。特别是在节假日,亲戚朋友会面的时候。


    4、适度的运动锻炼。

     

    不要太累不等于锻炼。心脏病患者平时需要多做有氧运动,身体强壮。如爬山,跳广场舞,运动到你的身体感觉舒服,如果觉得有点太多,立即停止。无剧烈运动。

     


    5、控制情绪,避免过于激动。

     

    这是显而易见的,经常看电视的时候患者的心脏都受到强烈的刺激致死。人在生气或高兴时,肾上腺血管分泌增多,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脏病。


    看了以上的信息,相信大家对于心脏病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对于心脏病,秋冬季心脏病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也一定有所了解。同时呢,也希望在现实生活当中患者朋友们碰到问题,以后一定不要过度惊慌,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对症下药,如果病情现在非常严重的话,应该及时清医院就诊,最后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够身体倍棒,健健康康。

  • 在冬季,一定要及时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随着寒潮来临,温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下降,人体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进而导致血管堵塞,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那么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工作来预防呢?不妨来试试这6个诀窍。

     

     

    饮食方面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血压高,血脂高,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要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例如粗粮,可以使身体内的胆固醇降低;多吃洋葱,木耳,有助于降脂;少吃盐,我们在日常做饭的时候,尽量做的清淡一些,不要吃口味太重的食物,每天摄入的量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还有现在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做饭,会经常吃方便面,这种油炸食品是不健康的,少吃或者不吃;要注意少食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

     

     

    运动方面

     

    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要清楚哪些是适合做的,哪些不适合做。出门运动的时候,不要太早,可以等到太阳初升后再进行训练,因为早晨易受到寒气的刺激;在锻炼之前一定要记得吃早饭或者喝点热饮,不要空腹去锻炼;锻炼出汗的时候,不着急脱衣服,很容易着凉;另外要特别注意,在每次锻炼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热身,不要进行太剧烈的运动,要选择相对平稳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等,要量力而行,适当,不要逞强,运动不在于量,而贵在坚持,长期坚持下去,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起床要慢

     

    闹钟一响,立马从床上起来,那是小孩子做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起床一定要慢,如果起床太猛,会造成血压波动太大而晕倒。要切记晚上在起床的时候一定要慢,要先打开灯,在床上坐稳了再下地,一定要保持视野清晰,如果在排尿的途中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一定要先扶好身边的东西防止摔倒。在早上的时候,彻底清醒之后再缓慢起床,给自己充足的起床时间,不要着急。

     

    防寒保暖

     

    冬季寒风刺骨,要注意保暖,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气温大幅度下降,及时添加衣服,因为冠状动脉遇冷容易收缩,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冻着自己。在这里建议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冬季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凉水洗脸,洗脚,洗衣服,尽量使用温水,以免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

     

    情绪要稳定

     

    情绪激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大的危害,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要放宽心怀,遇到事情不要紧张,激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不要急躁,要一步一步来;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要量力而行,累了就去休息一会,不要过度劳累;要养成一个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晚上早点睡觉,尽量不要熬夜,早上7点起床,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要按时吃饭,另外,中年人不要长期熬夜打麻将,对心脑血管会产生很大危害。

     

    定期体检

     

    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疾病却在悄悄进展,等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为时已晚。建议中年以后要进行定期的体检,尽早地发现疾病。冬季如果患有感冒,鼻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不要硬撑着。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过于肥胖的人,可以买一个血压仪进行定期测量,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多数是高血压引起的,要及时就医。

     

    你知道怎么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赶快试试这6个诀窍,希望能帮助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 每天被我们忽视的氧气,究竟有多重要?

     

    氧气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活动的关键物质。

     

    空气被吸入身体后,氧气会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被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供身体维持正常机能。特别是进行脑力活动时,耗氧量更是巨大。

     

     

     

    但现代工作生活中,由于长期处于室内环境,空气不流通、生活不规律、缺少锻炼等原因,很多人容易出现缺氧情况却不自知,长期下来,就会出现各类"亚健康"症状。

     

    出现以下三大类症状,身体已经在提示你"缺氧"

     

    "缺氧"可能导致的症状很多,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与其他疾病诱因混淆,通常在检查中无法发现指标异常的情况下,就要警惕缺氧的可能。

     

    对照以下症状,看看身体是不是已经提示你"缺氧"了。

     

    轻度缺氧:

     

    常常打哈欠,手脚冰凉,在大商场、地下设施内感到胸闷气短、心慌。

     

     

    中度缺氧:

     

    爬楼梯两层以上胸闷气短、喘气急促;口臭、胃酸过多、便秘、皮肤干燥、睡眠不足、多梦易醒,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

     

    重度缺氧:

     

    心脏常不舒服,会突然心慌,记忆力减退,精神疲倦、乏力。蹲下或静坐后站起时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太阳穴疼,耳鸣,眼花。

     

    这些人群最易缺氧,长期缺氧后果很严重

     

    在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氧气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一些特殊的年龄和阶段,身体耗氧量巨大,更易出现"缺氧"症状。而缺氧对身体的危害是慢性、无形的,若不及时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严重的慢性疾病。

     

    具体来说,以下人群更需警惕"缺氧"伤害:

     

    学生:大脑所需氧气量是正常人的2倍。一旦缺氧,容易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脑力工作者:工作压力大,饮食睡眠不规律,烟酒、应酬等容易因"缺氧"导致亚健康状态,集中体现为精神不济、乏力、失眠、烦躁易怒。

     

    孕妇:怀孕后一人吃饭两人消耗,身体负担逐渐加重,如孕期缺氧,对母体健康和胎儿成长都容易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身体机能因疾病、年龄下降,本身处于长期缺氧状态,更易导致心悸、心绞痛、 胸闷气喘等症状,易诱发心梗、脑梗。

     

    想要及时"补氧"?不一定要跑医院,在家也可选择医用级吸氧

     

    作为医生,常能看到不少肺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考生等人群,会来医院接受吸氧治疗。但在现实条件下,因为日常工作生活忙无法请假,加上对各类传染病、疫情的顾虑,大家都希望能够尽量少去医院,避免细菌病毒的交叉感染。

     

    如果放在以前,这估计很难实现,但现在不一样了,家用制氧机的出现和技术的成熟,让普通人在家也能获得有效的医用级吸氧体验。

     

    以鱼跃制氧机旗下的8F-3AW为例,属于"专业医用"产品,让大家在家也能享受医院般专业的氧疗体验

     

     

     

    首先,它是一款采用医用标准的3L制氧机。氧浓度高,氧流量为1-3升时,氧浓度保持在90%以上,可以持续稳定给氧,使用感受流畅舒适。

     

    此外,它的低噪设计,使运行时噪音只有46分贝,可以更舒心的享受安静氧疗,不必担心影响家人。

     

    操作中采用无线遥控,老人也可轻松上手操作。机器还自带故障检测,日常居家使用操作更安全、省心、简便、无负担,方便长期"补氧"使用。

     

    对于考生、白领、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医生建议选择安全、稳定的家用制氧机来"补氧"。此外,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还应该注意:

    01:配合适当的放松,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40分钟左右,应该适度休息。

     

    02: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中的氧含量。

     

    03:增加有氧运动时间,如室外散步、慢跑等。

     

    氧气是生命之源,众多健康隐患都与它息息相关。合理补氧,告别"缺氧",才能让生命在一呼一吸间更健康。

     

  • 江西省曾经一家6口亚硝酸盐中毒,最严重的两个人甚至手脚抽搐、口吐白沫。买菜时发现一些表皮有些烂了的蔬菜比日常价格要便宜,便买了下来,将那些蔬菜表皮撕掉后就下锅炒了。蔬菜放久了或变质后,里面的硝酸盐会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

     

    日常生活中,隔夜菜腌的咸菜、凉拌菜、鱿鱼丝中都有可能出现亚硝酸盐过量的情况。

     

    食品工业上常用以添加在香肠、腊肉中,作为保色剂,因其可与肉中的肌红素结合而成亚硝基红素,比肌红素安定而不被破坏,可保持良好外观。另因其还原性强,也可将细菌还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为什么亚硝酸盐能引起中毒?

     

    硝酸盐本身无毒,但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其和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后,会形成不能携带氧分子的高铁血红蛋白,所以皮肤黏膜看上去发紫,严重的将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

     

     

    尤其是患胃肠功能紊乱、贫血、蛔虫症等疾病的儿童,如果食用白菜、萝卜、菜花等蔬菜过多时,过量的硝酸盐进入肠道,其肠道内的某些细菌会迅速将蔬菜中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人体来不及分解,致使大量亚硝酸盐进入血液,也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直接中毒常由于误引起用,由于亚硝酸盐的性状与食盐相似,误当做食盐使用是引起中毒的常见原因。

     

     

    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也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如亚硝酸异戊酯和硝酸甘油用于治疗心绞痛,有扩张血管作用,如误服或误吸过量可发生中毒。烧伤者局部敷用次硝酸铋、硝酸铵、硝酸钾或硝酸银等,如使用时间较长亦可转化为亚硝酸盐,经皮吸收引起中毒。

     

    亚硝酸盐还是肉类护色剂,有防腐和改变肉质的作用,使肉质看上去粉红诱人,所以很多人在嫩肉粉中和鲜肉中加入亚硝酸盐。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对肉类防腐,是防腐剂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稍有过量就会导致中毒。

     

    摄入亚硝酸盐的危害有哪些?

     

    摄入0.2~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一次摄入超过3克就会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尤其是婴幼儿,因其肠内酸度较低,更易发生急性中毒。长期摄入少量亚硝酸盐,可引起慢性中毒,包括:①致甲状腺肿;②引起视力障碍;③亚硝酸盐与胺类化合物形成亚硝替化合物,其中许多就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