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颖飞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体会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体会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烧心、泛酸、嗳气或胸痛、咳呛(尤其夜间咳呛)等。治疗该病体会有四点。

一要辨证论治: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肝胃之气上逆所致,该病患者不少均夹有情志因素或因情志抑郁而诱发,或因病久而产生焦虑、忧郁。因而此类患者多情绪紧张,易引起恐癌症,治疗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常用方为旋复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代赭石有重镇作用,镇逆作用较好,但因其为矿石类药物,某些患者服用后胃有不适感,故起始剂量不宜过大,往往用 15 克。如患者无不适反应,而病情又未缓解者则可加大剂量。另外,降香亦具有较好的降气止痛作用,对嗳气胸痛或胸痛彻背多用之。沉香同样具有类似降香的作用,但因其价格较贵,故常以降香取代之。但此类药均比较香燥,阴虚者少用,或增其他滋润之品加以制约,以缓和其燥性。

二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尤其是症状不典型时,要从西医的诊断方面加以鉴别。如胸痛、背痛或胸痛彻背,应与通常所见的冠心病心绞痛或胆囊炎胆石症进行鉴别。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包括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其他伴发症状等。必要时应做心电图及相关检查。因为两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又如少数患者可出现咳嗽,应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加以鉴别,前者多为呛咳,干咳少痰,可伴有嗳气、烧心等症,且尤以夜间发作性咳嗽为多见。后者则多伴有呼吸系统其他症状。曾有一患者,咳嗽近半年,辗转就医,始终按“气管炎”治疗,均未见效,予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为主的中药,未及一周即获缓解。再如该病每每出现咽部不适或吞咽受阻为主的临床症状,亦应与梅核气甚至食管癌等进行鉴别。

三要对症用药:该病多以酸反流或酸碱混合反流为主,单纯碱反流较少。目前西药主要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等治疗,中医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乌贼骨、煅瓦楞等敛酸;如有胸部灼热,酌予蒲公英、芙蓉叶等消炎;口苦苔黄者,则加知母、黄芩、山栀等清热;胸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白芍等止痛,如胸痛仍不能缓解则改用制乳没,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四要注意饮食起居调摄:该病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饮料,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此类患者往往对该病比较担心,故易产生焦虑甚至恐慌心理。要注意情志调摄,如夜间易出现反流者,则应注意入睡姿势,宜短期采取半卧位。睡前不宜饱食,这些均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化湿方法的运用

湿气按照夹杂邪气不同最常分为寒湿、湿热、湿热。按照生成途径不同又可分为外湿、內湿。但万变不离其宗,治疗起来不离三大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朱丹溪主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综上所述,治疗湿气有健脾燥湿、利小便、温阳化气等方法。”遇到不同分类的湿气,要兼顾治疗,如寒湿要侧重温阳,湿热要温清并用且针对比例各有侧重,暑湿要兼顾解暑等 。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5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喝了红豆薏米水,湿气并没有得到改善呢?

不得不承认,红豆薏米水确实有祛湿气的效果,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苡仁能健脾胃、消水肿,久服可以轻身益气;红豆能利水、消肿、健脾胃,养炎夏火旺之心,二者为药食同源之品,购买加工较为容易。 这个小验方祛湿的途径主要是利小便,红豆、薏苡仁和猪苓、泽泻等,都属于甘淡渗湿之品,具有沉降下行利小便的作用,根据《黄帝内经》“在下者,引而竭之”,用其健脾同时以利小便,导湿下行而消阴邪。 但这两个药健脾的作用是很小的,而且性质都偏寒凉,所以服用起来对于祛湿效果比较局限,如东垣提到“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己,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就是说这两个药没有升发脾阳的作用,沉降下行的属性不利于脾气的升发也就不利于脾气的健旺,因为脾阳是主升向上向外的,其次他们偏凉的属性又有伤阳助邪之弊端,这也有悖湿邪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但红豆薏米水不是不能选用,要和其他祛湿方法相伴而用。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6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湿气的来源

为什么会有湿气?湿气是如何发生的? 正常人体内是没有湿气的,但因为气候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影响、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的体质就发生了变化,如贪凉饮冷、冒雨感寒、过食肥甘厚味、熬夜晚睡、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久坐久卧等,均会损伤我们的脾脏,导致脾气亏虚、无力运化,尤其是脾阳不足,使得本该化成水谷精微的精气得不到蒸腾气化反而变成湿气蓄积在体内,这是內湿的根源。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外湿,如脾气本为亏虚,皮毛汗孔不够固涩,外界湿气就会通过皮毛孔窍乘虚而入,停留在体内某个部位而发病,从而形成外湿。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6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