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智商人群中 情绪障碍者比例更高

高智商人群中 情绪障碍者比例更高
发表人:刘庆雨

在我们身边,常会觉得爱思考的人更容易抑郁,这个结论不无道理。

曾经有学者对高智商人群的情绪障碍比例进行调查:

在对门萨协会(高智商俱乐部)的 3700 多名成员的调查中发现,心境障碍和焦虑症在他们当中非常常见。普通人群中情绪障碍的比率大约为 10%,而在门萨成员中这个比例却达到了 27%。(Karpinski,2018)

然而,问题其实不出在“思考人生”,而是为生活担忧的情绪,导致了抑郁。

思考也分为沉浸式的思考、分散式的思考。

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创造了“心流”(Flow of Mind)一词,去描绘完全沉浸在一件事当中的幸福感。

可见,思考本身并不一定是能会带来抑郁、痛苦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性障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人们的心理,就像春天的原野,应该是阳光明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心理却是“阴云密布”,常常出现心理失衡,这些人表现得或抑郁孤单,或喜怒无常,或猜疑嫉妒,或无端恐惧。

     

     

    一、心理失衡的三大表现


    很早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在进行心理失衡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心理失衡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第一种:灰色心理

     

    荣格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由于身体的变化或者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出现闷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出现这些不良状态的人以中年人居多。究其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发生变化,由旺盛期进入缓慢的衰退期,并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

      

    2、第二种:情绪饥饿

     

    荣格认为,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情绪饥饿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比如,贫穷者由于整日为生计操劳,思想有所寄托,不易缺少情绪体验。而那些生活富足、无所追求的人大多是情绪饥饿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缺少寄托,缺少亲情安慰,经常处于情绪波动的不良状态,时间一长,他们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3、第三种:信息膨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让一些人的精神负担加重,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这样的人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于信息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造成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的素乱,由此演变成信息膨胀综合征。

     

     

    二、心理失衡的常见原因


    实际上,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变迁过快、行为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更新等,都或多或少会让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为此,荣格曾经说过:“遇事能够泰然处之,并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身体上出现的变化,并随之做好调整的准备,才能积极主动地避开因为身体机能变化而对自身心理带来的伤害。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有效地避免精神上出现的种种不适、从根本上改善不良的情绪以及被压抑的精神、这样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和矍铄的精神。”

     

    三、摆脱心理失衡的4大方法


    为了让心理关衡的人尽快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煎熬”,荣格总结出了心理失衡的调节方法,最经常被提起的就是“转移法”(一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移情法)、指的是心理失衡的人为了减轻自身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心理平衡。要知道、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以在大脑里产生兴奋中心、人们通过外界的力量是可以使兴奋中心转移的,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愿意做的事情上去、进而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解脱出来。

      

    1、消转移法:通过散步或聊天,进行负面情绪的转移

     

    散步是一种悠然自得并让人心平气和的活动,也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转移方法。现实中,当人们面临负面情绪困扰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脱离现场,出去散步。散步的过程其实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更是重新认识自我、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散步时,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紧张的大脑皮层就会得到放松,负面情绪也得以宣泄。

     

    聊天也是消遣转移法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聊天对象时,要选择那些知晓自身秉性的人。这样的人不会率灾乐祸、更不会火上浇油,而是能站在你的角度,帮你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你从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2、繁忙转移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繁忙事务上,忘记烦恼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为患者分派一些危险系数低、工作量偏大的事情,避免由于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娱乐转移法:通过娱乐活动,如跳舞、跳水、攀登、下棋、绘画等转移注意力

     

    如果下棋,心神就要集中,将精力完全放在与对方的博弈中;而绘画时,要静神运气,心无杂念;放风筝时,要将目光投放在线上。通过这些方式,都能起到转移负面情绪的效果。

     

    4、开阔转移法:让患者开阔心胸,调节负面心态

     

    其实,欧洲一些国家的精神病院早就为患者开设了一些装有日月星辰的天花板,这种宏大的卧室可以让患者变得心胸开阔,为他们失衡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外出旅行也是一个好办法。旅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个人的思路打开,塑造人格魅力,因此,那些经常旅行的人大多是善于理解别人、心态趋于平衡、懂得战胜困难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是在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我们也越来越不能够放松地享受生活。

     

    经常感到疲惫,再也没有小朋友那种没心没肺的开心,好像压力和忙碌给我们带上了焦虑、失眠和疲惫等沉重的枷锁,一点点加重着我们身上的重担,步步紧逼、寸步难行。

     

    其中,这些重担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来自于大脑中存满的负性记忆和消极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正逐步危害着我们越来越多人的身心健康。

     

    年轻人「压力山大」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的压力不局限于基本层次的衣食住行,对生活的品质和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多的关注。

     

    同样,伴随巨大欲望而来的是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例如,来自家庭的不和谐、人际交往的焦虑、学业压力以及就业难题等。这些问题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缓解消极情绪冲击,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情绪「病了」不是小事

     

    情绪,是我们作为正常个体在与周围客观环境互动中产生的短暂性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即时性和不稳定性。

     

    一般来讲,基本的情绪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部分。

     

    •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我们直面压力和挑战,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 消极的情绪:虽然存在有益的一面,比如,有助于我们反省深思和吸取经验教训,但是强烈和持久的消极情绪刺激,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巨大危害。

     

    消极情绪的伤害

     

    ● 对身体

     

    长时间持续的消极情绪会产生伴随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胸闷、失眠健忘、无穷无尽的疲惫感和日益稀疏的头发等。

     

     

    身体的不适让我们减少了社交和运动,产生了很多继发的情绪病,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生活节律紊乱、植物神经过敏和内分泌失调长期的影响着个体的身体健康。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等相关疾病都和消极情绪密切相关。

     

    ● 对心理

     

    长期且剧烈的消极情绪,会破坏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多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一方面,使我们丧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更倾向于用消极悲观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常敏感和习惯性自我贬低,不利于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容易灾难化思维、缺乏动力和勇气,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所有开始。

     

    消极情绪萦绕下的心情就像南方的梅雨季,我们并不能做到祈求上天不要下雨,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及时排遣掉这些消极情绪,给心理的罐子做清扫,撑开守护心理健康的「雨伞」。

     

    情绪「治疗」需及时

     

    觉察与宣泄

     

    原发的情绪都很直白,让我们做出本能的战逃反应,就算僵住也没有关系,不要为自己表现出攻击性或怂了而评判自己。

     

    因为自我评判而产生的继发情绪可能更复杂,难以自行消化,比如羞耻感、抑郁、焦虑等。

     

     

    所以情绪来了我们就要及时宣泄,给自己排毒,找朋友吐槽,出去嗨一下,痛快哭一场,还是打枕头、盘手串的都可以。

     

    安全的宣泄,不要让负面情绪陪自己过夜。

     

    接纳与寻求支持

     

    逃避和过分关注都会让我们更加深陷情绪泥潭,学着接纳情绪产生的合理性,在不能自我处理的时候及时向外界寻求支持。

     

    接纳情绪的较好的方式有正念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等。

     

    这些可以通过网上已有资源的利用,或者线上、线下通过跟心理咨询师沟通学习,来帮助纠正我们习惯性的负性认知模式,从而减少和缓解部分消极情绪的产生。

     

     

    向外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处理消极情绪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来自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的善意和支持最能帮助我们走出消极情绪,可以尝试「麻烦一下别人」,也允许别人在不打乱你生活的情况下麻烦一下你。

     

    自我关怀

     

    主要包括规律作息、保持运动量、发掘和培养自己的爱好。

     

    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提升,而且本身能够促进分泌快乐物质,是消极情绪有效地排解手段。

     

     

    睡眠节律的紊乱是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的前期表现,由此,保持睡眠节律是极为重要的。

     

    不一定要早睡早起,但绝不可以昼夜颠倒,尽量保持规律作息习惯和充足时长的睡眠。

     

    学习新东西、培养新爱好也是刺激多巴胺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在得到一定的正反馈之后,有利于我们树立正向的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当消极情绪占据了你的大部分生活,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无法排解时,可以尝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高压的生活下,消极情绪就如同感冒,要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就诊,从而做出准确的心理评估和对症处理。

     

    这样如同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安全地锻炼我们的心理肌肉,提升心理灵活性和复原力。

     

     

  • 首先,冠心病和性格是有关系的!

     

    其次,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冠心病。

     

     

    电视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某某角色因过度生气着急后手捂胸口,表情痛苦,然后吐血而亡。其实这样的场景中角色的死亡多数死因只能用一种病来解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只不过电影电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正的心肌梗死多数人会捂胸口,但肯定不会有人口吐鲜血,今天我们就来解释一下“生气着急”同“冠心病”的关系!

     

    其实爱生气着急的人在心脏病医生眼中有另外一个名字,叫“A型性格”的人。这是两个好事的美国医生做出的划分,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林曼把人的性格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性格的人具有下列这些特点:他们动作匆忙,办事节奏极快,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遇到困难也不罢休,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情,四处奔忙。A型性格的人雄心勃勃,脾气暴躁,干练利索,性格外向。他们极其容易生气及着急,常常为一些小事就可以大发雷霆,虽然有事业心,但对周围的人怀有“敌意”。与之相反的性格则为B型性格。

     

    了解了A型性格,我们接下来就讲为什么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更容易得心肌梗死?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冠心病的患病率是B型性格的5倍。国内也有资料表明,A型性格占冠心病人数的70.%以上,多数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群中,多数人具有A型性格。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与紧张的心理因素有关。发明“性格分类”的两个美国人弗里德曼与罗林曼,通过大量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后发现,患有心脏病人多数都是那些思想敏锐而且雄心勃勃的人,这些人——正是A型性格的人。

     

     

    A型性格的人,多数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自己心理和身体负担都十分沉重。他们往往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坚定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拼命直奔自己的既定目标。而紧张则会刺激大脑中枢,大量分泌儿茶酚胺等刺激基础代谢的因子入血,导致A型性格人极易患上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病患。

     

    A型性格的人,对自己工作要求苛刻,对周围环境要求严格,拼命工作的同时,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身体免疫机能下降,极易患上相关疾病,包括冠心病或者心肌梗死。

     

    A型性格的人,因饮食工作不规律,极易导致身体疲惫,而且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心肌梗死的基础。

     

    A型性格的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心率较快,极易增加心肌供血负荷,加重或诱发冠心病发病,严重者出现心肌梗死。

     

    总之,A型性格的人已经被证实是冠心病发病的好发人群,所以,保持合适的心理和身体应激强度,才是避免疾病上门的最佳状态。援引别人的话——心理学研究认为,"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会使我们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便会随之发生。

     

    现在大家清楚了吧?——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冠心病!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敏感的表现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二、人际敏感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三、人际敏感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


    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过度紧张的危害


    过度精神紧张还容易造成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我封闭。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因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人还会自杀。

     

    过度精神紧张给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是明显的、严重的,那么应怎样做才能解除人的过度精神紧张而达到心理平衡呢?


    1.提出合理期望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事事想成,也不要每一事都要求完美。你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活得有价值。

     

    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势,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2.养成宽容习惯

     

    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

     

    不应一遇挫折就自無自艾,或在别人身上泄忿,学会宽容,这样,你会生活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3.对自己说“我行”

     

    只有自信,才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

     

    克服自卑心理,生活中一个自我感觉强大的人,要比一个自我感觉渺小的人精神负担要少得多。

     

    因此,认准了的事就去做,大声对自己说“我行!”那么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4.建立支持系统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为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互支持系统。亲友、同学、同事、邻里都可成为你的支持者,它可为你在挫折时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而减少孤独或紧张。

     

     

     

    5.走出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有两种:一是以自己为圆心,多是自卑心重或曾受到大的挫折;这只要加强自信,正视现实,就会逐步迈出自己纺织的小圈子。

     

    二是以别人为圆心的自我封闭。中国人最能忍辱负重,有些人是为别人而活着,有的为父母,有的为儿女,有的为家庭,

     

    有的为事业,等等。走出去,做你喜欢的一切,你将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你的紧张、烦恼也将随风消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疾病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基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情绪。人们往往注重调节生活习惯,却忽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最近,伦敦大学学院团队领衔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长期消极思维与后续认知能力下降,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病理表现密切相关。

     

    换句说话,情绪太丧的人,更容易变傻。

     

     

    情绪低落是怎样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的?怎样做好“情绪管理”?《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并邀请权威专家,教你走出情绪陷阱。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新研究:“不开心”增加痴呆风险

     

    研究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旗下期刊《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上。据研究团队介绍,这是“首次有数据支持了‘长期消极思维是痴呆症风险因素’的原理验证”。

     

    研究对360名55岁以上,且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认知能力、抑郁和焦虑症状评估等多维度考量。

     

    研究人员发现,更多表现出持续性消极思维的人群,在随访期间认知能力下降更明显,尤其是短期和长期记忆力下降,而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征兆之一。

     

    而且,他们大脑中的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沉积更多。这两种蛋白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表现。

     

    同时,抑郁和焦虑也与后续的认知能力下降相关,但与tau蛋白或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无关。

     

    论文的第一作者Natalie Marchant表示:“重复的消极思维,可能是患上痴呆症的一个新的风险因素,这可能解释了抑郁和焦虑的人更容易患痴呆。”

     

    情绪消极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

     

    除了损伤大脑,情绪消极还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

     

    大量科学研究发现,70%的人会以躯体健康受损的方式来消化“有毒”的情绪,最终酝酿意想不到的大病。

     

     

    心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刘健表示,当人极度愤怒后,2小时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将升高2.44倍;即使是轻度抑郁、焦虑或压力,也会使心脏病风险翻倍。

     

    胃肠道

     

    胃肠道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很多人一焦虑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

     

    长期负面情绪,还容易让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胃肠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甲状腺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有统计显示,70%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前有不良情绪刺激。

     

    皮肤

     

    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很多皮肤疾病,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情绪密切相关。

     

    内分泌系统

     

    美国著名的身心治疗师露易丝·海,从自己生病和痊愈的过程中,发现了身体与心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就提到,容易焦虑、生气的女性更可能内分泌失调,得乳腺、卵巢癌等疾病。

     

    一份实用的「情绪管理手册」

     

    想要拥有好情绪,其实并不难。个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缓解负面情绪:

     

     

    1.接纳情绪

     

    遇到问题,多想想别人会不会因此困扰,别人会如何解决。既然别人也会因困难而烦恼,那么这就是很自然的事,要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

     

    有负面情绪时,不要沉浸其中,试着做些别的事,比如听音乐、运动、看书,或者参加公益活动,从中获取快乐和成就感。

     

    3.主动倾诉

     

    找亲友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通过倾诉把情绪发泄出来,也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4.重新定位

     

    当看到别人获得成就时,我们难免产生比较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不应陷入焦虑,应该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5.充足睡眠

     

    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做梦对缓解情绪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这些梦你醒来是否记得。

     

    6.选择合适的颜色

     

    颜色对情绪的作用,就像维生素之于身体健康。

     

    如果你想控制愤怒,就远离红色;

     

    如果你想对抗抑郁,就别穿黑色或深蓝色的衣服,它们会让你情绪更差;

     

    如果你想缓解焦虑或紧张,就应该选择能让你冷静的颜色,如淡蓝。

     

    7.深呼吸

     

    当你处于压力状态时,要放慢呼吸,同时尽量往后卷舌。这一方法能在数秒钟内平衡任何情绪。

     

    建议在情绪产生时,深呼吸并耐住性子等6秒钟,等情绪平稳,思考能力恢复,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

     

    8.多做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具有很好的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同时对缓解压力也有极大好处。

     

    做家务等活动效果很一般,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才是最佳选择。建议坚持每周锻炼5次,每次20分钟。▲

     

    本期编辑:郑荣华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攀比消费行为的咨询案例

     

    晓薇来自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对晓薇都很宠爱,晓薇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满足晓薇的要求。

     

    但是,最近妈妈发现晓薇越来越爱打扮,而且要求越来越多,老是缠着妈妈给她买首饰、买头饰,如果不同意就又哭又闹的,把妈妈弄得没办法。

     

    前段时间,晓薇又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头饰,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所以晓薇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都没有理妈妈。妈妈被气得哭笑不得,正想和晓薇和解的时候,接到了晓薇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

     

    陈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晓薇的妈妈,晓薇今天把班上一位女生的一个漂亮的水晶头饰弄坏了,结果和那位女生吵了起来,还差点打起来,幸好被同学们拉住。

     

     

    妈妈一听吃了一惊,乖巧的晓薇竟然差点和人家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匆匆赶到学校,看见了低头玩指甲的晓薇,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被弄坏的水晶头饰,妈妈一看,这个头饰跟前段时间晓薇吵着要的那个头饰几乎一模一样,妈妈似乎明白了。

     

    晓薇的诉说证明了妈妈的猜测,被弄坏头饰的女生叫清清,是班上一个很张扬的女生,她家境很好,总是带着很多漂亮的东西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为了笼络人心,还经常请同学们吃东西。

     

    晓薇很看不惯清清,但是也很羡慕清清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她也开始学会了买首饰、买头饰来打扮自己,因为在学校里要穿校服,所以她们都在一些装饰品、文具、手表等上面做文章。

     

    最近,清清的爸爸又给她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晶头饰,晓薇看见了,又是妒忌又是羡慕,于是回到家里也缠着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怎么都不同意。

     

    今天,清清又把她的水晶头饰拿出来炫耀,晓薇气不过,借口拿来看的时候把它弄坏了,清清很生气,骂了晓薇,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在校园里不同档次的消费水平,处在下游的同学难免会出现自卑、不满的心理,而处在上游的同学却也会出现相互攀比消费的恶性竞争行为,因此,像晓薇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校园里也不乏少数。

     

    一、攀比消费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现在有些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上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

     

    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

     

    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iPad,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如果家里有了这样的爱攀比、赶时髦的孩子,那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不堪重负;

     

    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当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可见,攀比消费行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而言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总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那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第二,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有足够的力度。

     

    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空白。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第三,社会风气不良所致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初中生的性格使然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在他们的性格里保留了儿童期的幼稚与纯真,但也出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与叛逆。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会因为自己的漂亮衣服而表现出艳羡的神情时,就会为之陶醉,为了让别人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会不断地用这些物质来填充自己。

     

    这种片面地追求他人的评价而获得自我肯定的不健康心理是导致学生虚荣、爱攀比的重要原因

     

    二、攀比消费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净化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把外界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带入家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

     

    同时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按天、星期或按月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而且要定期检查其用途,不允许私自改变用途或超支,避免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还有要注意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的时候,家长若不是觉得非常紧迫的,可答应迟些再买。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可避免购物的冲动,而且到时可换个方式如把其作为学习的奖励送给孩子,这样能真正体现礼物的意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不断强化一些有益行为,例如,孩子付出了什么劳动,作出了什么贡献,取得了什么成绩,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让孩子形成劳动所得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理财计划,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了解赚钱的艰难,学会有原则地花钱。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形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2.进行适当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消费

     

    首先,学校消费教育要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消费理论来引导学生,不能用模糊的、短期的经济观点给学生以片面的认识,更不能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思想。

     

    同时,这些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用抽象的、生僻的、概念化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要尽可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实,深入浅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注意以小处着眼,以小事做起,启发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例如,利用节假日去交易会、展销会了解交易情况,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商品的质地、款式、价格等知识、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能力。

     

    另外,还要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要求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去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

     

    3.建立良好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对于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环境很重要,但是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同样也不能忽视。

     

    社会舆论在鼓励人们消费的同时,也应告诉人们要理智消费,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否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

     

    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一些公益宣传上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鼓励民众消费。

     

    (二)即时处理策略

     

    1.开展相应活动

     

    引导正确消费观当老师发现班上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可以调动班干部开展系列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班集体的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老师可以把班上出现的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应的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和理财教育,以此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消费观。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金钱管理教育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曾经有榜样作用,如果有,应及时更正,并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家长要控制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能轻易满足,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收获都是要付出的,表明人们不能不劳而获的观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要和孩子一起拟订消费计划,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

     

    3.引导学生阅读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介绍一些正确的理财观念,纠正他们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以明确其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正确消费观,并给予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和理财。

     

    4.及时教育

     

    因攀比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帮教当学生因为攀比而出现偷东西、勒索他人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抓住不良行为的原因、源头,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

     

    对于其不良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罚,并根据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对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以澄清、纠正。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人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医生眼中,性格还会决定健康状况。

     

    有种性格的人,爱把负面情绪比如生气、压力、悲伤都压抑下来,而那些被压抑的坏情绪,身体都记得。

     

     

    或许在某一天,一场“免疫风暴”会彻底击垮身体。

     

    为什么坏情绪会“致癌”?哪种性格的人最危险?如何才能排解情绪的毒素?《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主任医师 成文武 副主任医师 赵苇苇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肖蓉

     

    为什么生气会致癌?

     

    人有情绪是难免的,偶尔发生后马上恢复正常,并不会致癌或致转移,就犹如雨过天会晴。然而,如果长时间沉浸愤怒的情绪之中,确实非常危险。

     

     

    当遇到变故或矛盾,各种压力聚集到一起时,就容易气不顺畅,郁郁寡欢,产生肝气郁结的症候。久而久之气滞而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结而成块,肿瘤由此形成。

     

    不良的心理因素和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免疫力下降致内分泌失调,让肿瘤细胞有机会摆脱抑制,使肿瘤发生概率成倍增长。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发现,压抑等消极情绪导致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癌瘤。

     

    以后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认识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过人脑、神经递质、内分泌影响人体和脑全部生理机能与免疫系统活动,与癌症的发生有关,从而提出C型行为的概念。

     

    C型性格患癌风险高3倍

     

    C是Cancer(癌症)一词的第一个字母。C型行为是一种容易发生癌症的心理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过度压抑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不让它们得到合理的舒泄。

     

     

    研究发现,C型行为的人,体内的不良因子会比普通人高,肿瘤发生率也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调查发现,有40%~80%的常见癌症病人,如胃癌、宫颈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具有经常压抑不良情绪、好生闷气、易于发怒等C型行为特征。

    ▶还有人对离婚分居人群癌症发病率升高的情况做了分析研究,同样证明情绪压抑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气、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诱导肿瘤发生,还会促进肿瘤转移,使癌症进一步恶化。

     

    科学家发现,人在感觉有压力时,体内产生的应激激素肾上腺素会使癌细胞更能抵抗癌症治疗。如果压力或抑郁情绪持续存在,肾上腺素水平会一直保持高位。

     

    多项实验证实,情绪压力会加速癌症发展,同时也降低了癌症疗法的有效性。

     

    在癌症患者中,一小部分人会发生肿瘤自然消退。美国癌症协会对自愈的癌症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人体免疫力增强,是癌症自然消退的根本原因,其中“心理神经免疫”是关键。对疾病不过分忧虑,善于精神调理的人,癌症自愈率较高。

     

    10件小事给情绪排毒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

     

    • 焦急、暴怒等激动情绪,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 坏情绪容易让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胃炎、肠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有统计显示,70%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前有不良情绪刺激。
    • 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很多皮肤疾病,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情绪密切相关。
    • 容易焦虑、生气的女性更可能内分泌失调,得乳腺、卵巢癌等疾病。

     

     

    如果你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超标了,不妨尝试着做下面这些小事:

     

    停止自我批评

    反省和自我批评能帮你找到缺点和不足,但过分自我否定会越来越自卑。对自己友好一点,你不是一无是处,培养自我关怀的能力。

     

    远离“放毒”的人

    无论是伴侣、朋友、亲人还是同事,如果你和他在一起时会感到痛苦或被轻视,这些都是他们“放毒”的迹象,建议保持距离。

     

    不要害怕拒绝

    有时候,拒绝没有恶意的请求可能是困难的,但总是应诺他人,会导致你的压力增大,或者承担过于繁重的义务。

     

    在同意某件事之前,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要害怕拒绝。

     

    诚恳地谈心

    与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开诚布公地谈论问题,有助于减轻思想负担。

     

    尽量以积极的方式表达想法;如果当时太生气或压力太大,可以先冷静一下,不要往身边人身上撒气。

     

    做份财务规划

    缺钱是大多数人的压力源。如果你担心入不敷出,就制订一份详尽的财务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

     

    尝试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能提升整体幸福感,哪怕是给朋友带份饮料,帮同事取份快递,都能改善心情、增加幸福感。

     

     

    设置优先级列表

    为了控制无序感,可以列出每日要做的事项,把最重要的事写在前面,把无足轻重的小事往后放一放,再一条一条执行。

     

    学会适时放手

    未实现的梦想、失败的滋味、怨恨、离愁别绪……要学会适时放手向前看。放下包袱不仅让人轻松,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血压。

     

    经常开怀大笑

    有幽默感和经常大笑有助于保持健康,这是因为欢笑能增加血液流动,减少应激激素生成,即便是对自己假笑也有效果。

     

    坚持锻炼身体

    生命在于运动,为改善心理健康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照顾好身体。经常锻炼能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增加能量和警觉性,以此来减少心灵毒素。

  • 运动有利于健康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有人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逃避锻炼。

     


    一项研究表明,坚持运动有利于保持大脑健康,人在中年时期的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老年时期的大脑损伤就越少。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告诉你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为你制定一份“专属”运动计划。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浩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亓云龙

     

    坚持运动有助大脑健康

     

    一项发表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神经病学》(Neurology)的研究发现,人在中年时期的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老年时期的大脑损伤就越少,大脑也就越健康。中年人每天进行仅进行10多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就有助于保养大脑。

     

     

    研究共纳入了1604位平均年龄为54岁的中年人,其中55%为女性。在研究开始时,有34%的受试者没有进行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11%的受试者处于低水平(每周1~74分钟);16%的受试者处于中水平(每周75~149分钟);39%的受试者处于高水平(每周≥150分钟)。


    研究开始时,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吸烟状况、饮酒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中风等患病情况。在平均长达25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对受试者进行了5次检查。


    此外,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还统计了受试者在过去的1年里,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水平。

     


    研究显示,与没进行中高强度运动的中年人相比,休闲时进行中高强度运动中年人,晚年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降低32%,脑白质更为完整。中年时没有进行中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25年后大脑发生病变的风险高出47%。


    中年人每周至少进行75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脑健康及保持大脑结构非常重要。中年时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与较少的脑损伤迹象有关。


    研究者推测,体育锻炼可能通过影响脑部小血管而部分影响到大脑认知功能。


    不锻炼的人变成了什么样

     

    不仅仅是中年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坚持运动。


    世卫组织调查发现,运动不足是造成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不运动,会给健康带来以下风险。


    1.器官机能下降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组织器官机能下降30%,可引起基础肌肉萎缩和呼吸循环功能低下。


    2.血液循环变慢

    不爱动的人血液流动缓慢,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固醇)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3.新陈代谢减缓

    长期不运动会造成代谢减慢,激素分泌失调;还会导致大肠蠕动速度下降,身体代谢废物排出速度不够快,在体内堆积。


    4.增加患癌几率

    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会随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不动的人体内免疫细胞减少,会大大增加患癌几率。

     

    5.骨关节力量变弱

    长期缺乏运动,肌肉会萎缩,骨关节力量变弱,可能增加骨折、骨关节炎、血栓等的患病风险。

     

    此外,长期不运动还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下降,并会大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一份不同阶段的运动计划

     

    《生命时报》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为你总结一份“运动指导”,让你有计划地动起来。

     

    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No.1初期锻炼方案

     

    刚开始锻炼的人,运动负荷要小,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


    选择自己喜欢或与健身目的相符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运动后要有舒适的疲劳感,疲劳感觉在运动后第二天基本消失。


    初期,增加运动负荷的原则是先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再增加每周运动的天数,最后增加运动强度。初期运动的时间约为8周。


    方式: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柔韧性练习。

    频度:3天/周,逐渐增加到5天/周。

     


     

    No.2中期锻炼方案

     

    8周后,人体基本适应运动初期的负荷,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可进入中期体育健身活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继续增加强度和时间,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150分钟或以上,使机体能够适应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期运动的时间约为8周。


    方式:适当增加力量练习。每周可安排一次无氧运动,力量练习采用20RM(注:RM·强度·重量,Repetition Maximum,用于描述训练时应选择的重量是怎样一个度)以上负荷,重复6~8次。 

    频度:3~5天/周。 

     


    No.3长期锻炼方案

     

    当身体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后,可以建立长期稳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方案。


    应包括每周进行20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每周进行2~3次力量练习,不少于5次的牵拉练习。


    方式:保持体育健身活动中期的运动方式。力量练习采用10~20RM负荷,重复10~15次;各种牵拉练习。

    频度:5~7天/周,大强度运动每周不超过3次。

     


     

    无论哪种运动,原则上都要先考虑安全性,再考虑锻炼效果。判断运动效果有没有达到,可以注意3个表现:         

     

    酸胀

    运动让体内代谢产生乳酸,在肌肉中堆积,引起酸胀感。此时不该放弃锻炼,增加一点运动量,能有效促进乳酸分解,利于身体恢复。

           

    疼痛

    锻炼时或锻炼后,如果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疼痛感,就应减少练习次数和动作幅度。这种疼痛是身体细小的肌肉纤维或韧带出现轻微损伤导致。


    此时进行适当调节,会很快恢复;如果越疼越练,就会造成大块肌肉或整条韧带损伤。

          

    发麻

    如果运动后身体某一部位有发麻的感觉,要赶紧停下来。发麻代表该部位已丧失了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再练下去,会产生伤病。

     

    本期编辑:王晓晴

  •  

    「我的心情就好像在坐过山车,在谷底和高峰起起落落」,是否这样的体验也同样出现在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群中。

     

    时而信心满满、时而低落消沉,心情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所以,我的情绪到底怎么了?

     

    图片来源:soogif

     

    关于情绪难以控制的两极切换,就是通常讲的「躁郁症」。

     

    究竟什么是「躁郁症」,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得了「躁郁症」,得了「躁郁症」又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躁郁症」。

     

    走进「躁郁症」的世界

     

    躁郁症,即医学上常说的「双相情感障碍」,指情绪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极端状态下的循环往复。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连续几天出现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及烦躁不安等,通常持续时间在四天以上,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存在以上症状。

     

    「抑郁发作」:连续两周,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里,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


    (*如果您存在以上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并因此而感到困惑和烦恼,请注意及时就诊筛查。)

     

    除了上述典型的躁郁症表现外,另外一些不是很典型的情绪不稳定状态(易激惹)也可能是躁郁症的表现。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躁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愈发年轻化,已经等同甚至超过「抑郁症」的危害,是应该被大家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无论情绪是处于极端兴奋还是处于过度萎靡不振,都是偏离正常的疾病状态,长期的疾病困恼、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情绪两极切换对大脑是存在危害的,我们的大脑就好比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反复疯狂模式和开关机带来的是电脑的提前报废。

     

    同样,大脑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增加了后期脑部其它疾病发生的风险,且长期情绪的忽上忽下使得「躁郁症」患者承受了较「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生活、人际挑战和困境,也造成了「躁郁症」患者较「抑郁症」患者存在更高的疾病自杀风险。

     

    心情飘忽不定是「躁郁症」吗?

     

    那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得了「躁郁症」?时而兴奋、时而抑郁,就是「躁郁症」吗?

     

    其实不然,很多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脑部肿瘤、脑炎和其它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也会引起相应情绪问题的出现。

     

     

    如果在你既往经历中或当前情况下符合上述症状的部分或全部,同时满足对应症状持续时间,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后即考虑存在「躁郁症」的可能性,建议及时到专业的精神心理门诊或者寻求正规的线上就诊渠道进行筛查和诊治。

     

    疾病最终的确诊有赖于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诊疗和判断。

     

    「躁郁人」该如何是好?

     

    有人说过,躁郁症是拥有天才属性的疾病,在情绪低落时守护自己的灵魂,感受世界的痛苦;在情绪高涨时意气风发,迸发无数灵感,挖掘创造潜能,很多著名人物如梵高、牛顿等都存在躁郁症的表现。

     

    因此,最终确诊躁郁症不必过于沮丧、绝望和担心,经过系统的治疗,躁郁症是可以好转并恢复良好社会功能的。

     

    药物治疗

     

    作为情绪障碍的一种,一旦确诊躁郁症均建议以药物治疗为主,综合配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情绪控制

     

    躁郁症作为情绪稳定性出问题的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一些情绪控制的练习,例如做一些有氧运动,作为有效释放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的手段之一。

     

     

    运动经常被很多精神心理科医生推荐作为日常情绪调节方式,研究表明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有效运动可以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增加情绪调节药物的获益。另外,冥想和呼吸训练等也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最后,我们不必惧怕「躁郁症」,关键是我们在面对波动情绪时的态度,秉持积极的心态,严格遵循医嘱和拥有良好生活方式,切忌病急乱投医,延误治疗和康复。

     

    科学审核:
    京东全职医生-精神科-胡晓宇
  • 我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了抑郁症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医生提醒我,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详细描述了我的问题,并得到了及时的回复。医生还赠送了追问包,让我可以继续追问3次,非常贴心。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成功预约了药品,并且得到了药品审核通过的消息。整个咨询过程非常顺利,让我感到很放心。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一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小屋,我,李明,坐在电脑前,心中充满了不安。自从去年6月在***医院确诊为抑郁状态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我都要按时服用盐酸舍曲林片,但今天,我的处方快要用完了,我需要续方。

    我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这是一个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平台。我记得上次在这里看病的经历,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决定再次尝试线上问诊。

    医生***很快就回复了我的提问,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但从他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关心和认真。他为我开具了新的处方,并提醒我要按时用药,如有不适,及时线下就诊。

    处方很快被药师审核通过,我点击卡片一键预约药品。用药期间,我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渐渐地,我感觉自己的心情有所好转,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色彩。

    今天,我又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再次为我检查了病情,他告诉我,我的恢复情况很好,可以继续使用盐酸舍曲林片。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医生***的关心和帮助。在这里,我找到了希望,也找到了温暖。

  •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咨询了抑郁症、强迫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方案。通过与医生的沟通,得到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为自己的病情找到了更好的解决途径。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也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服务更加信任和满意。

    时间:2021-04-29

  • 我在互联网医院向医生咨询了抑郁症、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和我沟通,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情况,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在开具舍曲林的处方时,医生还提醒我需要上传相关资料进行审核,确保合规性。虽然在线上问诊,但医生非常细心地为我服务,让我感到很放心。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指导,这次问诊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非常好。

  • 在这个医学科技发达的时代,线上问诊已经成为了很多患者就医的一种便捷方式。作为一名患者,我曾在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因为我患有心境障碍,需要专业的医生给予诊疗建议。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医生熟练掌握医疗知识,准确评估我的病情并给出了合适的治疗方案。他友善地与我交流,倾听我的主诉,并给予我支持和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我逐渐稳定了情绪,感受到了治疗的希望。

    互联网医院的便利之处在于,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医生的处方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用药期间,医生也提醒我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保障了我的健康。

  • 互联网医院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医生需要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在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另外,根据相关规定,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患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的问题,并询问了医生关于药物配药的相关事宜。医生在回复患者时,提醒了患者需要进行复诊,并给出了针对性的配药建议。医生的沟通能力很好,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建议,并给予患者明确的指导。

    医生在开具处方后,提醒患者需要进行处方审核,并告知患者可以一键预约药品。医生还耐心解答了患者关于药物使用和付款等问题,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关注。最后,医生给出了关于药物使用的建议,并提醒患者需要及时就诊,表现出了专业素养和对患者健康的关怀。

  • 我的线上医疗问诊经历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坐在家里,心中满是焦虑。我父亲曾经有过口吃的问题,现在我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这让我非常担忧。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注册账号,填写了基本信息。很快,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接诊了我。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家族史、生活状态、心理状况等,非常细致。我按照医生的要求,做了一份量表测评,然后提交给了医生。

    几天后,医生回复了我。结果显示,我不仅有口吃的问题,还有中重度的焦虑和抑郁。医生告诉我,精神心理问题也会导致口吃,建议我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并进行心理认知行为疗法。

    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解释了治疗方案,并告诉我口吃是可以治疗的。他建议我先服用一个月的药物,看看效果。我还记得,他最后说了一句:“个体化治疗效果很不一样。如果心理调整好,自信强大,不需要药物帮助。”这句话让我感到温暖,也给了我信心。

    医生还告诉我,他会在出诊中回复我的量表测评结果。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回复了。他让我不要担心,口吃是心理问题,需要调整心态,不要紧张。他还提醒我,量表测评的结果是真实的,它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虽然刚开始有点困难,但渐渐地,我发现和人交流时不再那么难开口了。现在,我已经能够正常地与人交流,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也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战胜口吃,过上正常的生活。

  • 我前段时间感到情绪低落,食欲增加,经常无法自控地过度进食,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扰。因此我决定在网上进行了图文问诊,希望能得到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提醒我,必须先完整查看病例后才能开始诊疗,这让我感到医生对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非常重视。问诊开始后,医生让我详细描述了我的问题,并告诉我本次问诊可以持续2天。医生还告诉我,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这表示医生对医疗行业的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有着清晰的了解。

    通过问诊,我得知医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邓红玉医生,之前我在北大六院就医过。医生询问了我之前服药治疗的情况,并详细解释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这让我感到医生对我的病情非常关注,并且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

    最后,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提供了用药建议。通过图文问诊,我感受到了医生耐心和细心的品质,以及对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尊重。我相信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我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 我是一位患有抑郁焦虑症的患者,社会功能受损严重,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有限。疑似心理退行明显。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接受了医生的诊疗。

    医生非常细心和耐心地听取了我的主诉,并与我友善沟通,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和支持。他对我的病情进行了客观评估,为我提供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提醒我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医疗知识,保持专业素养。

    在医生的治疗下,我渐渐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感到心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我对医生的服务非常满意,感到非常感激。

  • 匿名患者的互联网医疗体验

    那天晚上,我独自坐在电脑前,屏幕上跳出了那位陌生而熟悉的头像——我的医生***。自从我的生活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困扰后,他就成了我的依靠。

    “您好,最近感觉怎么样?”他的声音温柔而关切,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我向他倾诉了我的困扰:晚上睡不着,没有睡意,总是胡思乱想,猜疑喜欢的人,然后把自己弄得心很难受。

    他耐心地听我讲述,没有打断我,然后他给了我一张量表卡片,让我填写。答题完成后,他仔细阅读了我的回答。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吧?”他问道。

    我点了点头。

    “症状还是很典型的,有抑郁症的症状。”他的话让我感到一丝绝望。

    “如果持续性存在不缓解,是需要药物治疗的。”他接着说。

    我问他县城的医院是否可以治疗,他告诉我去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那里是比较专业的。

    他还推荐了我可以服用的药物——舍曲林。我问他这个药可以直接买吗,他告诉我首次服用不行,需要先去线下医院。

    在谈话的最后,他告诉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挂断电话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虽然我仍然需要面对病情,但是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医生。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