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不锻炼的人,脑病风险高47%!成年人需要的运动计划

不锻炼的人,脑病风险高47%!成年人需要的运动计划
发表人:京东健康

运动有利于健康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有人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逃避锻炼。

 


一项研究表明,坚持运动有利于保持大脑健康,人在中年时期的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老年时期的大脑损伤就越少。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告诉你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为你制定一份“专属”运动计划。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浩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亓云龙

 

坚持运动有助大脑健康

 

一项发表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神经病学》(Neurology)的研究发现,人在中年时期的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老年时期的大脑损伤就越少,大脑也就越健康。中年人每天进行仅进行10多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就有助于保养大脑。

 

 

研究共纳入了1604位平均年龄为54岁的中年人,其中55%为女性。在研究开始时,有34%的受试者没有进行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11%的受试者处于低水平(每周1~74分钟);16%的受试者处于中水平(每周75~149分钟);39%的受试者处于高水平(每周≥150分钟)。


研究开始时,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吸烟状况、饮酒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中风等患病情况。在平均长达25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对受试者进行了5次检查。


此外,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还统计了受试者在过去的1年里,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水平。

 


研究显示,与没进行中高强度运动的中年人相比,休闲时进行中高强度运动中年人,晚年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降低32%,脑白质更为完整。中年时没有进行中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25年后大脑发生病变的风险高出47%。


中年人每周至少进行75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脑健康及保持大脑结构非常重要。中年时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与较少的脑损伤迹象有关。


研究者推测,体育锻炼可能通过影响脑部小血管而部分影响到大脑认知功能。


不锻炼的人变成了什么样

 

不仅仅是中年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坚持运动。


世卫组织调查发现,运动不足是造成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不运动,会给健康带来以下风险。


1.器官机能下降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组织器官机能下降30%,可引起基础肌肉萎缩和呼吸循环功能低下。


2.血液循环变慢

不爱动的人血液流动缓慢,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固醇)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3.新陈代谢减缓

长期不运动会造成代谢减慢,激素分泌失调;还会导致大肠蠕动速度下降,身体代谢废物排出速度不够快,在体内堆积。


4.增加患癌几率

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会随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不动的人体内免疫细胞减少,会大大增加患癌几率。

 

5.骨关节力量变弱

长期缺乏运动,肌肉会萎缩,骨关节力量变弱,可能增加骨折、骨关节炎、血栓等的患病风险。

 

此外,长期不运动还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下降,并会大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一份不同阶段的运动计划

 

《生命时报》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为你总结一份“运动指导”,让你有计划地动起来。

 

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No.1初期锻炼方案

 

刚开始锻炼的人,运动负荷要小,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


选择自己喜欢或与健身目的相符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运动后要有舒适的疲劳感,疲劳感觉在运动后第二天基本消失。


初期,增加运动负荷的原则是先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再增加每周运动的天数,最后增加运动强度。初期运动的时间约为8周。


方式: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柔韧性练习。

频度:3天/周,逐渐增加到5天/周。

 


 

No.2中期锻炼方案

 

8周后,人体基本适应运动初期的负荷,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可进入中期体育健身活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继续增加强度和时间,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150分钟或以上,使机体能够适应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期运动的时间约为8周。


方式:适当增加力量练习。每周可安排一次无氧运动,力量练习采用20RM(注:RM·强度·重量,Repetition Maximum,用于描述训练时应选择的重量是怎样一个度)以上负荷,重复6~8次。 

频度:3~5天/周。 

 


No.3长期锻炼方案

 

当身体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后,可以建立长期稳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方案。


应包括每周进行20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每周进行2~3次力量练习,不少于5次的牵拉练习。


方式:保持体育健身活动中期的运动方式。力量练习采用10~20RM负荷,重复10~15次;各种牵拉练习。

频度:5~7天/周,大强度运动每周不超过3次。

 


 

无论哪种运动,原则上都要先考虑安全性,再考虑锻炼效果。判断运动效果有没有达到,可以注意3个表现:         

 

酸胀

运动让体内代谢产生乳酸,在肌肉中堆积,引起酸胀感。此时不该放弃锻炼,增加一点运动量,能有效促进乳酸分解,利于身体恢复。

       

疼痛

锻炼时或锻炼后,如果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疼痛感,就应减少练习次数和动作幅度。这种疼痛是身体细小的肌肉纤维或韧带出现轻微损伤导致。


此时进行适当调节,会很快恢复;如果越疼越练,就会造成大块肌肉或整条韧带损伤。

      

发麻

如果运动后身体某一部位有发麻的感觉,要赶紧停下来。发麻代表该部位已丧失了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再练下去,会产生伤病。

 

本期编辑:王晓晴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脑卒中每年夺去1万2千人的宝贵生命。

     

     

    脑卒中是全民极为关注的重大疾病之一,分为“出血性卒中”(17%)和“缺血性卒中”(83%)两种。据国内死亡原因统计,脑血管病是国内死亡原因中10大死亡原因中的第4位,共夺去11846条生命,平均每44分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

     

    而且国人对脑卒中的恐惧更多的是癌症,除了高致死率外,最大的担忧是卒中所致的失能问题,根据卒中登记数据库,首次卒中一个月、三个月、55.58%、51.72%的首次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的失能比例分别为61.2%、3个月、51.72%,可见脑卒中对身体功能的严重损害程度。

    什么是小中风?

    无论你是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还是小中风(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中风的工作。这些“小中风”中,脑部小血管阻塞,发生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5到20分钟,24小时内就能恢复,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当时间一过身体就会恢复正常。

     

    与之相比,另一种更轻微的中风称为“小洞性脑梗死”,是发生在大脑末尾稍小血管的栓塞,因为会留下直径小于1.5公分的小孔,称为小洞性脑梗死。

    脑卒中的5个主要症状不可忽视。

    上面提到的这两种类型的小中风,虽然症状会很快消失,但它是更严重脑卒中的先兆,医生估计再发中风的机率是一般人的4-5倍,因此必须要小心。

     

    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1.6%的人怀疑有过小中风,40-64岁的人群中,3.41%的人怀疑有过小中风,但竟然有37%的人未作进一步检查。

     

    将近70%的人没有进行体重控制,这表明国人并不重视小中风的威胁。

    并且有以下5个迹象需要注意脑中风:

    经常打哈欠:

    这项研究表明,8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10天内经常打哈欠。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时,脑管腔变窄,脑缺血缺氧加重,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不断打哈欠,是中风预警的重要信号。

    流口水、失语:

    突如其来的,不可控制的流口水,口齿不清,失语,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情况,都可能是中风的征兆。

    单眼或双眼视线模糊或暂时失明:

    短暂的视觉障碍,或视野缺失,有时单眼暂时性的视觉模糊,复视,或因视网膜暂时性缺血,造成突然间的眼间黑眼圈,看不见东西,但过了一会儿又能看到东西,被认为是脑卒中最早的警报信号。

    单侧手脚麻木或无力:

    突然间感觉单侧手或脚无力或麻木,瘫软完全不动,即为中风症状。

    未知原因引起的头痛,眩晕: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而压迫脑神经,造成头痛或眩晕,或失去平衡感和身体协调,导致走路偏斜或跌倒,也可能是中风的症状。

     

     

    如今,医疗团体普遍认为,应将小中风与脑卒中同等对待,而不应分开。对于小卒中患者,应立即送医急诊,并留院一至两天,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心脏辅助检查,以查明卒中原因和危险因素,防止小卒中复发或加重,以便尽早对症治疗。

  •  

    不久前,刘畊宏女孩可以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今天你做刘耕宏女孩了吗?”,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日常询问中。

     

    实际上,不仅是刘畊宏女孩,随着刘畊宏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男孩也加入了健身大军。健康的身体,优美或壮硕的身材,在如今越来越被人渴望。

     

    但是健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健身过程中有着很多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想要运动增肌,也并非只是简单锻炼就能够达成目标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专业的教练,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刘畊宏一样拥有丰富的健身知识,因此在这里,Dr.京为大家提供一份新鲜出炉的运动增肌必备指南,拿走不谢!

     

    增肌饮食需注意

     

    想要增肌,饮食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认为,健身就要严格控制自己的食量,不能吃太多,所以每天精打细算地控制着碳水食物的摄入,但这样坚持下去,往往就会发现自己的肌肉怎么还没有长出来?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础知识——我们的肌肉生长需要充足的能量。

     

    根据计算,我们如果想要增加1磅的肌肉,身体就需要额外摄入2500千卡左右的热量。

     

    而健身运动这个过程本身又消耗着大量热量,如果补充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肌肉自然无法生长。

     

    因此,想要增肌,首先就要保证自己能够补充充足的能量。

     

    如果你的体重是60千克左右,想要让身体增加1磅肌肉,每天要摄入的食物,需要至少含有3000千卡左右的热量。

     

    其次,增肌饮食,不能够单纯地补充蛋白质,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是补充能量的最佳选择。

     

    摄入蛋白质要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并且不要过多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反而会增加肝脏、肾脏的负担,引起钙质流失等一些副作用。

     

    想要增肌,蛋白质摄入量应当满足1.6~2.0克/公斤体重/天的标准。

     

    运动增肌要适量

     

    运动增肌并不是一个快速的过程。

     

    在这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害。

     

     

    不仅是要控制饮食的适量,也要控制运动的适量。

     

    饮食如果过多,不仅有可能造成肥胖,更有可能造成肝肾负担。运动如果过多,更是会对身体造成各方面的损害。

     

    首先便是免疫力。

     

    很多人会疑惑,自己健身后怎么反而更容易感冒了。这是因为运动过量后,身体免疫力会在一定时间内下降,在这个疲劳的阶段,会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同时,过度运动容易导致头晕、胸闷、精力下降、食欲下降,整个人反而没有平常精神。如果一次性进行了过于剧烈的运动,甚至会导致扭伤、横纹肌溶解症等疾病,对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运动增肌要徐徐渐进、适量为准,不能够让自己感到过于疲劳。

     

    适合增肌的运动和营养补充剂

     

    想要增肌,慢跑、瑜伽等有氧活动实际上并不会十分有效。

     

    因为肌肉的增加,除了能量和蛋白质的补给,还需要足够的刺激。

     

     

    暴发型、短时效的无氧运动,对于增肌会更加有效果。

     

    在此为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适合增肌的运动:卧推、双杠臂屈伸、推举、划船、深蹲、硬拉、引体向上,这些运动能够帮助你更快增肌。

     

    至于营养补充剂,使用的前提要首先保证好饮食、锻炼、休息三者的充分满足,否则单纯应用营养补充剂只会毫无效果。

     

    蛋白粉:蛋白粉几乎是很多人健身必备的营养补充剂,因为有时候日常饮食无法及时满足充足的蛋白摄入,所以需要含有优质、易吸收蛋白的蛋白粉来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满足肌肉生长的需求。

     

    肌酸:很多实验和研究证明了,肌酸能够帮助提高能量代谢率,提高肌肉的力量,并且只要保证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g,以及大量的饮水,长期服用并不会身体造成伤害。

     

    至于BCAA(支链氨基酸)、各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只要能够满足蛋白质和日常饮食的充分供给,对于这些额外营养补充剂,其实并没有太多要求。

     

    科学运动增肌

     

    运动增肌是一个值得我们坚持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无脑锻炼就可以的。

     

    它需要你去学习,需要你去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增肌的原理,去了解运动的选择,去规划自己的饮食、锻炼、休息的平衡,保证营养的充足、运动的适度。

     

    事先做好规划,才能够让自己的增肌计划事半功倍!

  • 最近换季,早晚温差大,是脑中风的高风险季节。前阵子,音乐家袁惟仁因出血性脑中风,即脑溢血,紧急送医治疗。

     

     

    40岁以上的人,如果发生这些脑部问题,高血压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如果是40岁以下的患者,没有3个高度的问题的话,很可能是脑的其他病灶。

    年轻时脑中风可能是这些原因。

    1.脑动静脉畸形。

    这是因为大脑先天性脑血管发育不良,本来应该生长清晰的脑血管,不巧会变得混乱,堵塞容易中风。在治疗方面,现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畸形的炉子,或者用血管栓塞术降低风险。

    2.毛样血管疾病。

    这种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不太清楚,但观察到两侧脑半球供血的颈动脉逐渐堵塞。小血管为了弥补堵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开始杂乱生长,异常毛细血管成团,形成烟雾状,因此也被称为烟雾病。

     

    这些微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不会扩张,但像吹得很饱的气球一样,容易有冲突爆炸的风险。

     

    目前,毛状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症状治疗,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症状治疗侧重于脑血管重建手术,最常施行的是头皮浅颞动脉与脑表中脑动脉接合术。

    3.脑肿瘤。

    脑部肿瘤也可能是破裂出血引起脑中风的。除非压迫神经,否则发现脑瘤,主要取决于医疗检查。

    4.静脉系统疾病。

    大脑是高能耗的器官,能源的提供由脑动脉血管负责,能源运输结束后,血液从脑静脉系统返回心脏。因此,静脉血管堵塞或狭窄,容易引起脑中风。

     

     

    一般来说,如果静脉系统堵塞,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血栓,避免脑中风险。

    5.外伤或不良习惯。

    此外,包括肥胖、熬夜、吸烟和饮酒,以及不正确的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脑中风。像健身快的人一样,举起过重的哑铃,用力不当的话脖子动脉就会撕裂,有可能引起中风。

    体检,早发现问题。

    由于这些脑卒中的原因,多与3高无直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容易观察。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尽快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有家庭病史,可以避免脑中风。

  • 人们普遍认为“小中风”只是暂时的脑缺血,当症状出现时,大概休息5分钟就会好,忙着工作的人继续工作,老了的人觉得睡一觉就会好,也不会特别在意。即使是小中风也没有任何症状,直到跌倒的那一刻,即使救了一命,对大脑也有一定的损伤。

     

     

    究竟什么是小中风?

    中风以缺血性中风为主,约占缺血性中风的70%~80%,即脑部血管出现血栓,阻断血液流经所致的缺血,而一般认知的小中风是“暂时性缺血”,约占缺血性中风的30%,症状可能仅持续5~20分钟,不适的感觉也可在24小时内恢复,因此认为应不会对大脑造成太大损害。但脑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器官,短暂的缺血会导致脑细胞部分坏死,并且出现症状时,无法确认脑缺血的区域,无法判断是大血管损伤,还是微血管损伤,即使只是短暂的,也不能认为是“小”的损伤。

     

     

    有轻微中风怎么办?

    除单侧手脚酸软,麻木无力,或口齿不清,视物模糊,头痛眩晕等中风症状外,小中风也有可能没有明显的生理症状,但会损害认知功能;因此,有些人反而会开始感觉自己记忆力减退,性格开始变得暴躁易怒,却不知道其实已经引发了“血管性失智症”。尽管小中风与一般人害怕的“出血性脑中风”不同,它不会当场昏倒,也不会死亡,但它却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中风,其发生率是其他中风的5倍,且症状较轻微,但较其他中风影响手和脚的功能,更有可能在无意识中影响认知功能,导致上文提到的血管性失智症。而导致小中风,其实已经有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了,比如肥胖,三高,抽烟喝酒,心血管疾病等等,所以在一年之内,再发生小中风,或者中风的几率达到20%,比平常人多4~5倍;如果自身是高危险因素,大于45岁,应定期进行脑部电脑断层扫描,跟踪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已出现中风等相关症状,立即到医院挂号,请护士安排脑血管科、脑神经外科做电脑断层扫描,把握3个小时的黄金抢救期,后遗症可降至至少仅剩3成左右。要立即就医的症状是单侧、少部分双侧的手脚或面部突然发麻,面容出现面容笑容,无法牵动面部肌肉,造成说话歪斜,突然感觉头不清,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单眼或双眼的视力突然变差,走路时突然出现眩晕,头痛,性格突然变得很暴躁,记忆力减退。

  • “我每天都在跑步,锻炼身体,怎么会肝硬化呢?”只见一名男子,拿着报告单不停地问医生。

     

    男子名叫郑辉,今年已经27岁了,是一名汽车行业的顾问。同事们都清楚,郑辉脾气很大,尤其是销量不好的时候。

     

    他不仅难以把控自己的情绪,还总是动不动就发牢骚。这也正是他业绩差的主要原因。

     

    就在三个月前,郑辉在上班的时候,总是感觉腹部隐隐作痛,刚开始并没有注意,但是过了两天之后,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严重了不少。

     

    郑辉感觉到不对劲,于是便来到医院做检查,结果却令人吃惊。原来,郑辉已经确诊为慢性肝炎了。

     

     

    幸运的是,病情还未到最坏的地步,平时注意休息,保持心态良好,也是可以有所好转的。

     

    回到家之后的郑辉,连忙打开电脑搜索相关病情,看有人说跑步可以养护肝脏,于是郑辉便开始每天跑步养肝的生活。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腹痛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他认为是自己运动量不够,便加大的运动的力度,每天会多跑很多圈。

     

    可是就在复查时被告知,已经转化成肝硬化了。于是,便有了刚才的一幕。医生仔细询问之后发现,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就是他平时的两个习惯。

     

     

    2个生活习惯,或是肝病发生的“帮凶”,平时务必少做

     

    1、超负荷运动

     

    适当运动,是一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事情。但是对于患有基础肝病的人群而言,若是运动量过大的话,反倒不利于肝脏健康。

     

    因为,超出正常负荷的运动量,会给处于恢复期的肝脏带来过大的压力,进而导致肝细胞再度损伤,加重病情的发展。

     

    2、时常情绪激动

     

    郑辉虽然已经开始运动养肝了,但是情绪上仍没有半点变化。像往常一样,还是会动不动就发火。

     

    而经常易燥易怒,对于肝功较差的人来说,非常容易引起肝气淤堵,并造成肝火上亢。

     

    一旦肝血的运送出现了阻碍,就会直接对肝脏造成损伤,不仅不利于肝脏疾病的恢复,还很容易加重病情。

     

     

    若想保持肝功正常,可以坚持做2件事,远离肝病得健康

     

    1、多喝茶水

     

    肝脏身为人体内至关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到底有多重要呢?

     

    由于肝脏需要参与我们身体消化、分解等几项最重要的工作,它的重要性,也就相当于一个人如果没有肝脏,就会无法继续生存。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维护肝脏健康呢?

     

    多喝一些养肝的茶水,可以促进肝细胞消化和分解,加快受损肝细胞“治疗”恢复原状。

     

     

    2、健康饮食

     

    说起健康饮食,不仅要求着大家三餐有规律,饮食要清淡,还必须保持营养均衡。

     

    如此一来,才能让肝脏形成良好的运转方式,在保持营养供给的同时,还可以充分消化、消化日常进食的食物。

     

    在平时,尽量远离油炸、腌制、霉变的食物,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以及蛋禽类,这都比较不错。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带给人们疾病。但是,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则会带给大家强壮的肝脏和健康的身体。

  • 衰老会给人带来紧迫感,无论是对自己的年龄感到不适应,还是对自己的皮肤感到无奈,甚至是对身体健康情况感到无措,都体现了衰老发生时,我们的抗拒心理。其实衰老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人有能力改变,而衰老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可能才是我们抗拒它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说,过了45岁之后,我们会迎来人生的“高危期”,在这段时间,我们可能会面对来自于各种疾病的考验,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体质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身体越来越差,抵抗力越来越弱。但越是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越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保养好身体,为抵御病魔建起“高墙”。

     

    过了45岁,为了健康,希望人人做到“改二习、护三处”

     

    改二习

     

    改掉熬夜的习惯

     

    可能大家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熬夜的危害,只是道听途说熬夜会让黑眼睛加重,会让精神变差,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等。其实,熬夜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多,长期熬夜,会损害大脑,导致老年痴呆提前;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速卵巢的衰老;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给疾病留下可乘之机。

      
    熬夜还会让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超负荷工作,导致器官工作效率下降,影响身体新陈代谢,造成体内毒素淤积。长期熬夜,受伤的不止是一两个器官,人体所有器官无一幸免。希望大家在熬夜的时候,也能考虑一下身体的感受,不要轻易尝试通宵、晚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改掉久坐的习惯

     

    不知道大家平时每天坐着的时间有多长,很多上班族一天下来,活动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一小时,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光是坐着的时间可能就超过了七个小时,如果平时还经常加班的话,缺乏锻炼将会成为我们致命的缺点。

     

    相信很多朋友也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越来越忙碌,人越来越懒,运动所占用的时间会不断减少,甚至“运动”这个词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时间久坐,首先影响的就是下肢的血液循环,容易导致下肢水肿。

      
    但水肿并不是最严重的,下肢血液循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一部分,下肢血液流通不畅,也会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体内毒素增多,甚至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引起血管堵塞,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惕,尽可能多地起来活动活动。

     

    护三处

     

    护心脏

     

    对于大部分来说,人体似乎没有什么器官能比心脏还重要,在心脏病面前,我们也无能为力。所以大家在提到心脏健康的时候,也会比较重视。心脏不停跳动,不断“更新”血液,把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础,但很多朋友却没有意识到心脏也会因为不良习惯而发生危险。

     

    饮食油腻、体重超标、血管硬化、抽烟喝酒、心情低落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的“罪魁祸首”,希望大家能控制好情绪,控制好饮食,别给心脏受损的机会。

      


    护胃肠

     

    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不论吃什么,都要经历肠胃的“加工”,才能转化成营养被人体吸收。但是到了中年,我们的胃肠功能也会发生退化,可能跟长期抽烟喝酒有关,可能跟饮食无度、暴饮暴食有关,也有可能单纯跟衰老有关。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护好肠胃才是我们的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保养肠胃的重要性,别等到胃痛、胃痉挛发生时,才知道后悔。远离油腻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学会放慢进食速度,每天按时按点按量吃饭,是对肠胃最好的帮助。

      
    护腰椎

     

    人到中年,最容易受伤的就是骨骼,而腰部的骨骼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出现腰酸、腰痛等问题。腰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连接着下半身和下半身,一旦受伤,很有可能会影响行走,甚至会导致瘫痪。

     

    希望大家能学会“服老”,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要硬着头皮干体力活了,像搬重物、抬东西这样的工作,就交给年轻人吧。

      
    总结:人到中年,有很多“不可言说的痛”,希望大家能敞开心扉,及时向医生反映自己身体的不适,不要硬撑。

  •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爱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个说法不仅在三高和糖尿病上有道理,在“脑力”上也成立。吃正确的食物也可以减少53%的痴呆症风险。

     

    美国一家医学中心发表了一种新的饮食表,它结合了两种众所周知的饮食,并将其调整为更容易让人合作的饮食。

    一项4.5年的随访研究证实,服用小麦饮食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约50%,可以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更重要的是,遵循地中海饮食的人,即使是那些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不高的人,患慢性病的风险仍然会降低35%左右,他们的大脑也会越年轻。因此,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也受益。

     

    十大益脑食品。

    饮食中列出的十大益脑食品,种类及推荐摄入量如下:

     

    全谷物——每天至少3份(1份约30克),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维生素E和矿物质,有助于排便,预防慢性病,抗衰老。但是,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需要分别咨询营养师。

     

    绿叶蔬菜——每天至少一份(一份约200克),富含叶酸、维生素E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非绿叶蔬菜——每天至少一份(一份约200克),因为它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植物化学物质,可以预防慢性病,抗氧化。

     

    豆子——建议每周至少食用3份(一份约30克,约2.5汤匙)。它含有膳食纤维、钾、叶酸和磷脂,可以预防慢性病,促进大脑信息传递。

     

    鱼——建议每周至少食用1份(每份50克),含有优质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能抗炎抗氧化。推荐的鱼有三文鱼、鲭鱼、秋刀鱼、奶鱼等。

     

    家禽——建议每周至少吃两餐。家禽具有高品质的蛋白质,比红肉具有更低的饱和脂肪比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坚果——建议每周服用5份(一份大约30克)。果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钙,镁,铜,纤维和维生素E,能抗氧化,稳定血压和血脂。

     

    浆果——包括桑树,草莓,蓝莓,蔓越莓,覆盆子,黑莓,红醋栗和黑醋栗。建议每周上2份(每份80克左右)。浆果中的维生素C和植物化学物质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对大脑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使用橄榄油——建议食用橄榄油作为食用油,可以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红酒——建议每天喝1杯150℃的红酒。红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及花青素、儿茶素等多种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三大重要疾病之一,我们往往能够看到或者听到某某人因为心脏病突发而不省人事,而且有很多的足球运动员在进行激烈比赛中的时候突然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了我们,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我们要好好的爱护它。


    心脏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因为以前可能从事着比较操劳的工作,或者是因为先天性的心脏问题从而导致了在中老年阶段会出现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发病起来是很痛的,因为心脏是人体器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心跳暂停了人也就升天了。

     


    1、适量运动是心脏病患者最好的药: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爱运动,研究表明,一直坐着不动的,患心脏病的概率比活动者高出2倍。运动可以让心脏的血管延长并扩张,有效果的改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的脂质代谢。运动也有助于心肌代谢,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和代谢功能。德国有专家报道指出,心脏病病人如果每周可以规律的运动,在一年之后,85&的患者不会出现其他的心脏问题,然而那些通过手术治疗的显示比率仅仅为70%。


    2、心脏病人定期运动能延长寿命:新的研究表明,相比于那些整天窝在家里面看电视的中年人来说,那些有规律的步行或者缓慢跑步的中年人,他们的死亡的危险低了很多。如果在60岁以上的人规律性的做运动,和其他同年龄的人危险减少了35%,而对于那些吸烟或者有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概率可以减少为45%。

     


    3、心脏病患者适合的运动的方法: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从而达到降低血压,预防心脏病的效果。但是每次的话量不能太多,基本上800-2000米这个距离是比较正常的。速度的话和平时走路的速度差不多就行了。身体比较好的人可以选择慢跑,慢跑对于心肺功能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在慢跑过程中感觉到心脏难受了应立即暂停,不要过量就行。


    生命在于运动,即使心脏病患者也要进行微量的运动,不要觉得可能运动了累了心脏受不了了,适当的运动也是对心脏有良好的作用,只是运动的时候不要过量,或者说出现难受立即停止,要尽力而为,增强自己的体质,减少发病的概率。

  • 最近确实有一项研究专门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还比较权威!

     

    以前大家可能只知道适当的运动对心血管有益变化,比如内皮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增多、心肌缺血耐受性提高以及动脉血压下降等。

     

    但是关于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等运动的量效关系一直存在的争议。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每周额外消耗200-3000卡或者每天额外消耗300-400卡对心血管产生最佳的效应;也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进行15分钟适量、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以及可以延长寿命。

     

     
    而最近的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了一遍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最护心血管的运动时是挥拍类运动,它能降低所有死因率的47%,要明显高于第二的游泳运动和第三的有氧运动。

     

    从锻炼时间上看,跟以前研究结论差不多,不提倡锻炼时间太久,提出了每次锻炼是啊金在45-60分钟为最佳,少于45分钟效果没那么好,但一旦高于60分钟又可能出现其他的负效应。

     

    从锻炼的频次来看,提倡一周3-5天,每天1次效果最好,同时告诫各位:除了我们平时说的散步可以提高运动次数,对于其他运动,是不提倡一天采用多次运动的方式!

     
    但是对于如已确诊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做好运动后心率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年轻人一分钟150次,老年人一分钟120次为安全,这时候不要完全强调挥拍类运动,有时候步行为宜!

     

     

    最后,还要提醒那些喜欢跑马拉松的朋友,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风险运动,但是每年依然有不少悲剧上演。

     
    建议运动前应做好以下四项规避和预防心血管系统风险性主要措施

     

    1. 常规医学检查
    2. 心电图检查
    3. 运动心电图检查
    4. 遵循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的体力活动和公共卫生指南

     

    运动关键中的关键,持之以恒,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时间碎片化,比方短距离的路程(1-2公里内),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楼层不高,我们就不乘坐电梯;久坐电脑后,我们找个空地跳跳绳,来几组俯卧撑;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山、汽车或来场球赛。坚持运动后,你就会发现运动带来的充沛精力和快感,心情更容易放松,心态也会更加积极。

  • 冬季,天气转冷,加上各地疫情也偶有反复,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大街小巷的疫情防控宣传标语中,经常会出现「运动增强免疫力」这样的字眼。那么,运动对我们的免疫力到底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了解我们的免疫力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免疫力。

     

    众所周知,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我们身体的免疫力主要由免疫细胞(B 细胞、T 细胞、吞噬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组成。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着病原微生物,然而我们机体的免疫力通常都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的,因此足以抵抗一般的病原体侵袭。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被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患上普通感冒、流感甚至乙肝、结核呢?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处于免疫力较低下的状态,使得病原体有了可乘之机,从而能够突破我们的防御线,引发感染。要想有效防未病,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减少免疫力降低的情况。

     

    运动与机体免疫力的关系

     

    在我们的正常认知中,运动显然是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诸多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比赛后更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因此,科学家提出了训练强度与感染风险之间的「J 型曲线(J-shaped)」关系。

     

     

    从 J 曲线可以明确的看出,相比于久坐不动,中等强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但是高强度/长时间锻炼则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增强感染的风险。

     

    如何运动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1. 疫情当前,外出仍需佩戴口罩,众多运动场所也尚未开放,因此我们应多坚持居家锻炼,避免户外或健身房锻炼。

    2. 无论是已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还是尚未开始体育锻炼的朋友,都要留意体育锻炼后的短暂性免疫功能低下。选择适量、适度的科学锻炼方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训练。

    3. 坚持有规律的每日持续运动锻炼,每周锻炼次数在 3-5 次。

    4. 训练量要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模式。幼儿主要是加强身体活动与户外活动,青壮年则可以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增强体能、减脂、塑形、增加柔韧性)的体育锻炼,老年人则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量。

     

    当然,除了我们已经阐述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外,免疫力的增强还需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必然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多吃蔬菜水果、谷类作物,补充优质蛋白都有助于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2 规律作息,健康心态

     

    研究表明,无论是低于 6-7 小时或是多于 9 小时的每日睡眠时间均会增加机体患病几率,不规律的作息会导致生理疲劳从而给免疫系统带来负面影响,而心理压力则会导致心理疲劳从而降低免疫力,因此学会自我减压也是增强免疫力的良方。

     

    3 拒绝烟酒,健康生活

     

    吸烟与酗酒都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概率,同时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拒绝不良习惯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增强免疫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运动锻炼的效果也绝非朝夕可见,但是坚持体育锻炼却能让我们获益终生。因此尽管疫情当前,我们也应该合理开展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也是全民抗疫!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