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少年,你还好吗?

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少年,你还好吗?
发表人:京东健康

 

“这是一位挺特别的孩子,一点也不怕痛。”

 

“已经断断续续3个多月不去学校上学了。第一次看见她时,她低着头,大拇指的指甲死死抠在食指上。”

 

……

 

杨志伟医生谈到这位女孩的情况如是说。

 

这是一位即将升入初三的女学生,名叫张妍(化名)。手腕上有着一道道伤痕,新旧重叠,在娇嫩的皮肤上显得有些格外显眼。

 

她是个独生宝贝,虽然比较任性,却还是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可是在升入初中后,张妍的生活像是被打翻了的墨水,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人也越来越孤僻......

 

自残,是她在惩罚自己,也是情绪的出口
 

老师跟妈妈说“这孩子总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比较偏科,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在班里沉默孤僻,课堂上很少发言,也不太参加班级活动。”

 

父母以为孩子可能只是有些不爱说话、性格孤僻了一点、脾气犟了点,于是对张妍加强了管教。

 

“教育她、哄她、骂她,甚至动手打她,都无济于事,问她什么她都不说,真不知道咋办了?”焦急的妈妈向老师诉说着。

 

老师提醒他们,要不要尝试去看心理医生,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于是,他们带着张妍一起去心理科看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给她安排住院治疗,采取了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张妍的病情慢慢好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父母,脸上也开始慢慢出现了笑容。

 

 

由于初三学习紧迫,母亲决定提前带着张妍出院治疗。回到家里的张妍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医生再三叮嘱父母要督促张妍按时服药,时刻观察张妍的动态,避免张妍再次复发。  

 

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个月后,父母再次带着张妍来到了医院,“孩子服了2个多月的药,似乎情绪好一些,但一说要上学,又不行了。”

 

“我记得很清楚,我跟她说了很多,她都没有抬头......直到我提到她父母很辛苦,她才抬头说了句:‘他们愿意!’”,杨志伟医生回忆道。

 

在杨志伟医生耐心引导下,张妍才开始低声讲述起自己的事。

 

上了初中以后,张妍对于一些课程提不起兴趣,在班上交不到朋友,成绩迅速下滑,综合排名也逐渐靠后,焦虑的情绪让她无法集中精神,成绩越来越差,这种情况让她越发喘不过气来......

 

渐渐地,同学们开始孤立她,甚至有些同学开始言语嘲讽,后面甚至变成凌辱......

 

张妍每天都在噩梦中惊醒,梦里的她被人追赶着、威胁着、伤害着......

 

同时,父母忙于工作,挂在嘴边的只是“成绩,成绩”,却没有问过她在学校是否开心。

 

渐渐地,她越来越不想上学,经常出现头痛、头晕、肚子痛、失眠等问题,到医院看病检查也没有明确结果。放学回家就关在自己房间,手机不离手,睡眠也出现了问题,成为亲子关系冲突恶化的焦点。

 

直到家长偶然发现了她藏在衣袖里的伤痕,才知道无助的她通过用刀片割开自己的皮肤,看着流出的鲜血获得片刻的释放,甚至还产生了自杀的想法。

 

找到方向,治愈孩子受伤的心灵
 

杨志伟医生针对张妍复发的病情,进行了心理测试、认知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及脑扫描等检查后,发现张妍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存在问题,性格倾向和情商也有偏差,大脑认知功能受到损害,使得她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习挫败和同学霸凌下,已经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处于多重焦虑和抑郁状态。

 

据杨志伟医生介绍,部分智力正常而有轻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孩子,学习困难出现较晚,如果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而又缺乏灵活变通能力,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以后容易遭受同龄人的社交隔离和排斥,甚至遭受霸凌,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孩子产生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可能性极大,并且他们会有焦虑抑郁情绪,失眠、做噩梦、肚子痛等症状出现,并对社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甚至做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发布的一则报告,全球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都曾遭遇校园欺凌

 

张妍在学校遭遇同学多次欺辱,心里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在医院里,张妍有父母保护和医生的治疗与开导,心理创伤慢慢被治愈,而回到学校的环境,这些创伤就会有再次被激发的风险。

 

杨志伟医生指出,张妍的病情不是医生单方面努力就可以的,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等方面的积极配合。

 

杨志伟医生和他的团队重新修订了治疗方案,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进行了多次沟通,建议学校关注张妍的成长。张妍的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也比较配合,回学校后,特意安排班上的同学多与张妍交流,鼓励张妍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此外,还对伤害张妍的一些同学进行了谈话教育。

 

与此同时,在杨志伟医生的指导下,张妍的父母也调整了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与孩子达成了手机使用和睡眠行为管理的协议,改善了与张妍的沟通交流,与学校老师也加强了联系,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最新状况。对张妍的情绪、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问题也制定了心理-药物-神经调控-功能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案。

 

经过多方努力,张妍的情绪慢慢恢复了稳定,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整个状态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未来,张妍还要经历中考、高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的齐心协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充足的准备。

 

青少年抑郁多发,需要高度重视
 

张妍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已经成为15~19岁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第四大原因。尤其是疫情复学后,青少年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更是不断发生。受此影响,深圳市教育局甚至紧急取消了7月份的期末考试。

 

 

杨志伟医生认为,目前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国家教育蓝皮书曾公布过75%的学生自残自杀行为主要与学业压力有关,青少年面临着考试、排名、升学等多种压力,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当压力得不到释放与缓解时,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校园暴力愈发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霸凌、恶作剧、孤立等等的恶性行为都会造成青少年精神上的伤害。

 

最后是家长的不理解和态度方式不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很多家长会误以为是叛逆期的正常现象,而没有过多关注。即使孩子出现极端行为,家长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处理问题。结果往往是亲子关系变得紧张,让孩子不再信任父母。

 

因此,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维护自尊自信,找到生命的意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案例:老张去年岁刚退休,每天开始自然入睡。他通常没有爱好。他只喜欢待在家里陪老婆追剧。最近家人发现他的反应和动作越来越慢,经常沉默,面无表情。他总觉得自己心事重重。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逐渐衰退。

     

     

    一开始家里人觉得他不适合退休后的枯燥生活,他觉得很压抑,也没多想。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老张已经变得很难起床,需要年轻一代的帮助,才意识到可能有问题。结果医生赶紧安排了一次脑部的电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的大脑半球有一些零星的小黑血点。经进一步电脑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半球深部有许多缺血性斑块,脑血管阻塞,诊断为缺血性卒中。

    无症状中风常被误解为自然衰老。

    但像老张这样的缺血性中风,并不具备“体瘫”、“斜眼”等常见的标准中风症状。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三高”关系。他的一些脑血管慢慢被堵塞了30%,所有的症状都出现得很慢,很容易被忽视。认为身体是自然衰老,几乎错过了治疗的机会。

    无症状中风没有特异的外伤,只是大脑已经受损。

    所谓“无症状性中风”,是指患者脑部的中风病变,多为影响范围较小的空洞性梗塞。因为没有临床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症状,所以患者本人没有感觉,家属也检测不出来。这些脑部病变大多位于大脑负责视觉、语言和运动的区域之外。临床上,患者不会出现视力障碍、失语症或肢体瘫痪,但大脑已被中风损坏。

     

     

    虽然短期内没有具体严重的外部残疾症状,但无症状的脑卒中患者随着小血管不同部位的阻塞,长期内可能会引起严重不可逆的不同症状。例如,当大脑基底核的小血管堵塞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果其他部位的脑血管堵塞,也可能出现痴呆、失语或抑郁等症状。

     

    此外,一些心脏病,如心脏肥大、心律失常等。也可能引起无症状中风。除了记忆力差之外,这些患者在采取一点行动后就会出现喘气的症状。此时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心电图检查心脏是否有小血栓撞击大脑。

     

    无症状中风导致缺血性痴呆的高风险,并且倾向于更年轻。

     

    根据美国的一个临床研究系统,每一个有症状的中风病例,就有20个未发现的“无症状中风”患者,未来缺血性痴呆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虽然无症状性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有年轻化趋势,不容忽视。

     

  • 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结婚长时间同居但是没怀孕;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催生,积极备孕还是无结果,是谁出现问题了?

     

    相信这种情况可能是大部分人群遇到的,它不仅仅是女性去检查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男性的配合,也积极的配合检查,不管是何种原因,都应该积极去面对,去配合治疗。今天要说的就是男性存在的因素。

     

    病因

    男性的不育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可能是生活方式,性功能障碍,内分泌的异常等。

     

    1. 先天因素:可能本身就存在缺陷,如染色特的缺失,睾丸发育异常以及先天性输精管缺陷等;

     

    2.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导致精子的存活率低下,精子的活力降低;

     

    3. 性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性欲低下,早泄,射精功能低下导致精液不能正常摄入阴道内;

     

    4. 内分泌的异常:例如甲减甲亢,腺垂体功能不全等;

     

    5. 环境因素:高温,重金属,汽车的尾气等。

    症状

    主明显的症状就是不能使女生怀孕,还有部分患者会存在性功能障碍,精子质量下降等,也会出现一些伴随的状态,如嗅觉异常,反复感染等。

    日常管理

    1. 我们可以积极的做一些预防措施,如有需要可以提前冷藏精子等;

     

    2. 在生活中应避免接触损害精子健康的因素,如高温,有甲醛等毒害的空间等;

     

    3. 我们可以日常多用温清水清洗,避免生殖系统的感染;

     

    4. 我们自己的内裤可以及时更换并用专门的盆清洗,不要避免交叉感染的危害;

     

    5. 可以适当的锻炼,避免久坐,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加精子的活力,但是要谨记不要高强度的活动,保持自己的体型,避免过胖;

     

    6. 避免使用高温的热水,尽快不去蒸桑拿之类的场所,高温会降低精子的数量和质量;

     

    7. 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蛋白质,维生素等元素,达到营养平衡;

     

    8. 在两性交往时应使用一些不损害精子的润滑剂。

     

    预防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禁酒,穿着舒适的衣裤;

     

    2. 尽量避免影响男性生活的环境;

     

    3. 预防性疾病的传染,如有请及时就医;

     

    4. 在治疗中要避免接受有损睾丸功能的治疗。

    注意事项

    在备孕过程中,男性应积极配合,戒烟禁酒,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损害睾丸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及时避免。

  • 叶伟在某省市的一所重点体育学院就读,今年刚刚大二年级,是一名体操专业的体育生,平常成绩及专业素质等都非常的优秀。这与叶伟平常的勤奋学习和艰苦训练是分不开的。作为体育生,几乎每天都会进行各种高强度的训练,叶伟同样也不例外。

     

     

    然而,就在今年10月份的时候,叶伟突然感觉腰部有些疼痛,右下肢发麻且有放射性痛。开始时他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以为是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因用力不当才造成的,于是请假休息了几天。然而,休息几天过后,他原有的症状并未有任何的改善,而且竟然连走路都感觉力不从心。在舍友的帮助搀扶下,叶伟到医院就诊并遵从医嘱做了相关检查,结果最终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竟然能够导致20岁小伙子连路都不敢走,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是致使腰腿部位发生疼痛、麻木的一个主要原因。它指的是腰椎间盘部位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退行性病理改变,并且在这一病理改变基础上,因某种诱因而使得纤维环发生破裂以及髓核、椎板软骨部位发生后突,从而使得马尾、窦椎神经以及神经根部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和刺激,最终导致腰腿部位出现疼痛、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相信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听说过腰椎间盘突出这一词汇,它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生活中很多人也可能会或轻或重的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情轻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轻微腰疼腿痛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则可能发生腹痛、跛行甚至无力行走等表现。

     

     

    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得发生。

     

    第一,以腰椎间盘发生某种程度的退行性病变为最基本因素。

     

    第二,是局部损伤,包括某些直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但以后者最为常见,前面提到的叶伟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其实跟他长期体育训练所造成的腰腿部位的慢性劳损是分不开的。

     

    第三、女性妊娠。

     

    第四、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多数病人仅仅通过一些保守疗法即可获得症状改善甚至痊愈,但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病人,则通常可能需要采取手术疗法干预才可获效。平常,我们一定要注意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以防为自己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孤独症,但在怀孕期间,母亲应注意保护自己和孩子,健康生活,戒烟、戒酒。

     

     

    一、孤独症可以治愈么?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这个疾病它的自然病程,十分严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够明显的改善其预后,那儿童孤独症经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就是相当部分的儿童孤独症的患者,经过系统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大致30%左右的孩子,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或小学学习,年龄最大的一些案例已经考上大学,国际上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儿童孤独症,经过科学康复以后可以正常的学习,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所以部分孤独症患者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其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交技巧可以接近正常水平,但无法彻底治愈。该病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复诊,复诊时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比如体格检查、心理评估量表、影像学检查。

     

    二、孤独症会遗传么?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就目前而言,临床上还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孤独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就是没有发现明确的遗传规律,比如传男不传女等,也没有发现有哪个基因是和孤独症相关的。但是孤独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也就是有一个孤独症孩子以后,在他的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可以再找出另外一个类似的孤独症

     

    三、孤独症患儿的日常调理

     

     

    1、饮食注意:孤独症患者在饮食方面无特殊要求,但应注意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力,适当补充维生素D3。

     

    2、日常护理: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着眼于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社交能力,促进语言发育,改善其行为问题上。鼓励患儿自己完成日常活动,促进其自理能力。家长鼓励患儿进行社交等技能训练。陪同协助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主要是需要注意患儿是否具有攻击性,是否有自伤风险,并检测患儿的日常生活状态及情绪变化。缓解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给予患儿足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让患儿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家属要特别注意患儿的自伤及攻击风险,以保证患儿的安全。

  •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些对于黑暗的恐惧普通人先天就对黑暗具有一定的恐惧心里,因为黑暗,我们无法用眼睛观察周围环境,从而对身处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虚幻感。

     

    一般来说,按照2001年4月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标准,须符合下面四条,并且产生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我们才能称之为“黑暗恐惧症”:

    一、得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二、以恐惧为主,且需符合以下4项:

    1、必须首先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才能考虑是黑暗恐惧症。

     

     

    2、对周围的环境,或者自己的处境非常恐惧,但是呢,其实自己并未身处在险境之中。

     

    3、发作时伴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4 、有反复或持续的躲避这种黑暗场景的行为。

    三、内心清楚这种担心,恐惧是毫无必要的,但无法抑制这种恐惧感。

    四、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需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严重的“黑暗恐惧症”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在黑暗中发生对于自身或者他人的伤害事件,不过这种典型的,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的“黑暗恐惧症”并不常见。但大多数人都有轻微地对黑暗的恐惧,这应该和人类的进化过程有关。很多动物都有夜视功能,例如猫头鹰,它对对光源的敏感度是人类的100倍,它能看到的星星是人类的10倍以上。

     

    又例如枯叶平尾壁虎,它对光源的敏感度是人类的350倍,所以它能看到更加璀璨夺目的夜空。至于皮皮虾,则拥有让人瞠目结舌的夜视能力,它看到紫外线到红外线范围内的颜色,还拥有12种颜色感受器(人类只有3种),天哪,皮皮虾,身处在一个多么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而蝙蝠,它们则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夜视——超声波,所以它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幽暗洞穴中的猎物。


    可惜,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一直没有进化出夜视的功能,人类的眼睛不会像猫,羊 ,海豹那样在夜间闪闪发光。所以人类非常害怕黑夜,害怕从某个角落跳出自己的天敌。但人类进化出了另一个战胜黑夜的武器——火——于是人类除了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病毒,以及感染性蛋白质(朊毒体),再无天敌!虽然如此,人类对黑暗的恐惧,却已成为与生俱来的本能。

    心理学家也对这“对黑暗的恐惧”制定了标准的治疗与调节方法

    1、是让患者坐在舒适的座位上,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利用色彩卡片引导患者进行场景想象达到松弛身心的效果。色彩卡片越鲜艳丰富,效果越好。

     

    2、就是放松身心之后,循序渐进引导患者进行恐惧场景的想象,如果患者出现恐惧心理就开始放松身心的训练,如此反复,直到患者能够克服想象带来的恐惧心理。

     

    若纯粹的心理疗法难以治愈,患者也可以借助纯中药进行辩证调理。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心虚胆怯者可用安神定志丸;神疲乏力,少寐多梦,心悸气短,心脾两虚者可用归脾汤;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阴虚火旺者可用黄连阿胶汤或珍珠母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胸闷气短,心阳不振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心血瘀阻者,可用丹参饮;胸闷烦躁,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痰火扰心者可用黄连温胆汤。

     

     

    以上各方均可加用重镇安神的琥珀,磁石,固摄肾气的龙骨,牡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寒风凛冽的冬天,打开窗户的那一刹那,冰霜的气息扑面而来,瑟瑟发抖的你一个哆嗦,鼻涕不争气地飞流直下,哪怕迅速地关上窗户,一个箭步冲到床上重新用被子将自己包裹,但就是这短短的时间,咳嗽声就已经不断响起。

     

     

    类似的事件在深冬,在户内和户外不断上演,让你不禁怀疑,深冬季节,想要有一个顺畅的呼吸也太难了吧!

     

    01 咳嗽、咳痰

     

    很多人忍不住会问,为什么总是容易咳嗽,或者总是感觉喉咙里有痰呢?

     

    咳嗽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呼吸道受到了刺激!

     

     

    我们的支气管或者胸膜,受到了炎症因子、外来异物等物质的刺激,从而刺激身体完成咳嗽的过程。

     

    实际上,正常的咳嗽,能够清除掉我们呼吸道中的异物和过多的分泌物,能够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但是不停地咳嗽,就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难受。

     

    有些人总是容易咳嗽,一方面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咽炎、支气管炎等慢性炎症,一方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咳嗽虽小,大意不得!

     

    在冬季,因为冷热变化,所以我们的呼吸道更容易受到刺激产生各种反应。再加上冬季病毒更容易生存,我们受到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多,所以在冬季我们往往容易咳嗽。

     

    咳痰同样如此。所谓的黏痰,其实是我们呼吸道气管的分泌物,同样是在各种刺激下产生,而且往往是诱发咳嗽的因素。

     

    02 戴口罩有用吗?

     

    我们现在出门基本都戴着口罩,但是为什么天天戴口罩,还是终结不了呼吸疾病?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戴口罩真的有用!但是戴口罩并不能完全阻挡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我们一般所戴的口罩都是外科口罩,能够阻挡大部分微生物、外来颗粒,所以能够帮助我们预防感染、过敏等因素。

     

    但是我们并不是一直戴着口罩,就算一直戴着口罩,也依旧存在会被病菌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想要完全终结呼吸疾病,光靠口罩是做不到的。

     

    不过就像两个人PK,一个人自带百分九十五抵抗属性的护甲,一个人护甲全无,谁的安全性更高就不用说了吧——这口罩该戴还得戴!

     

     

    03 如何有效防控

     

    我们阻挡不了季节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针对季节的变化,去作出相应的改变。特别是免疫力较差的老人、孩子、患病者等人群,在冬季更要注意“有效防控”

     

    首先,要避免剧烈的冷热变化,外出时穿好衣服,避免受冻着凉——不要害怕穿得像北极熊一样,得病的痛苦只有自己去承受!

     

     

    在户内,则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每天清洗鼻腔。吃饭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暴饮暴食,更不要吃太凉的食物。

     

    当然,看着呼啸的寒风,大概很多人都会被被子“封印”,但是不要忘了积极锻炼哦,只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真正地抵抗诸多感染因素。

     

    做到了这些,哪怕在凛冽寒冬,我们也能够拥有顺畅的呼吸啦!
     

  • 作者 | 宝塔镇河妖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下雨天了怎么办 我好想你

    这雨中失意空间 点点雨似渗出眼泪 我置身失意空间 

    雨还没停 你就撑伞要走

    冰冷的空气 雨水落进我和你 强忍泪水的眼睛

    窗外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

     

    想到下雨天,似乎总是能立刻想到很多悲伤的情歌。前些日子杭城的降温和小雨,也不禁让人想到去年冬天连续数月的阴雨天,顿时心情低落。

     

    也许是“口口相传”,也许是深有体会,我们总觉得下雨天会心情不好,而一个晴朗的天气会让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那这样的天气-情绪联结真的存在吗?

     

     

    Richard Lucas和Nicole Lawless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的一篇文章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研究者们通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收集了100万人对生活满意度的评分,并结合他们所生活区域的天气进行了分析。

     

    他们对生活满意度与温度、降水、云朵覆盖、气压、风速、湿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对天气变量进行分析时,研究者们结合了当地的年平均水平以控制不同地区的差异。通过这些数据,研究者得以探索,天气更好真的可以让人变开心吗?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来猜猜,这些天气变量里有哪些会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哪个变量产生的影响最大?

     

    答案是……一个都没有。

     

    可我们就是会觉得,下雨天让人阴沉,连绵下雨后的晴天让人心情变好,怎么会没有影响呢?的确,该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宏观层面上的显著性,不同天气区域的人的生活满意度是不同的,生活在更温暖区域的人的满意度高于寒冷区域。研究者们推测,原因之一可能是,温暖晴朗的天气使人们更容易参加户外锻炼和活动,从而提高了身心健康。

     

    当然,这篇研究很大的局限在于,被试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估只有一次,并没有连续的测量,因此当时的生活满意度更可能与他们当前经历的生活事件相关。

     

    也有一些其他研究表明,天气的确会对人产生影响。罗切斯特睡眠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天气会影响睡眠。该研究让43名被试连续记录了105天的睡眠日记,结果表明,下雨天的睡眠会更浅、时间会更短。研究者猜测,雨声和缺乏阳光会让睡眠受到影响,毕竟阳光是调节体内褪黑素的重要因素。

     

    不管科学家的研究怎么说,我们的心情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出现时,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可以帮到你。通过正念,我们可以去注意觉察天气给我们带来的感觉,风是如何吹我们的脸的?下雨声在马路上、树叶上是什么声音?再去体会,这些感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或许,你会平静一些。

     

     

    如果依然低落,不如换个想法吧。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让我们产生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所以让我们讨厌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下雨天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打车困难、鞋子裤子会湿掉、衣服烘不干。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下雨让空气变得清新,植物总是需要雨水才可以茁壮生长。在这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天气状况前,调整我们的心态才能让心情变得更好。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李月真 张宁 王春雪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今日,年轻人的压力与日俱增,睡眠问题成为干扰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

     

     

    失眠症是指睡眠过少,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且再次入睡困难、次日早醒、醒后感觉不清醒,次日常感疲惫、精力不足、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等。总之,是对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的不满意,并且影响白天日常生活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治疗失眠的关键是找出致失眠的原因,然后对因治疗。

     

    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最为常见,许多心理应激,如人际关系冲突或内心冲突;工作繁重或事业面临重大转变;面临考试、演讲、手术等预期性焦虑常导致失眠。

     

    不良睡眠卫生,如入睡时间没有规律性、卧床时间太久才睡、白天午睡时间较长、睡前过度饮食或过度饥饿等均会引起失眠。睡眠环境不适宜也是很多人群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

     

    许多药物也常导致失眠。长期使用安眠药,突然停药产生戒断反应引起失眠。神经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常伴发失眠,如帕金森病、抑郁症、神经衰弱等。

     

    慢性失眠会对整个人的身体、心理造成重大影响,不仅会导致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还会加速皮肤老化,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患躯体疾病的风险增加,影响寿命。

     

     

    1.影响情绪

     

    长期慢性失眠容易引起神经紊乱,产生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严重者可导致精神障碍、慢性神经衰弱等。

     

    2.免疫功能下降

     

    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癌症等躯体疾病。

     

    3.加快肌肤老化

     

    夜晚睡眠不足会导致夜晚分泌的胶原和弹性蛋白减少,而这两种物质是维持肌肤坚韧的重要蛋白。失眠导致睡眠时间和规律性被破坏,导致生理机能紊乱,长此以往会影响胶原和弹性蛋白的正常分泌,失眠严重者可导致皮肤衰老速度加快。

     

    4.影响寿命

     

    失眠对于老年人的危害尤其严重,失眠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睡眠时间的长短,没有统一的说法,因人而异可以分为长睡眠型(8小时左右)和短睡眠型(6小时左右),其实4-10小时都属于正常范围,主要以第二天醒后精神饱满为准。

     

    实际上,各种人群对睡眠的要求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10-18岁的人群,每天需要8小时的睡眠时间;18-50岁的人群,每天需要7小时的睡眠时间;50-70岁的人群,每天需要5-6小时。

     

    特别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睡眠质量比不上年轻人是自然规律,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就好。关于每天应睡多少小时,因个人体质存在差异,只要符合自己的睡眠习惯、能够保证白天精力充沛、醒后没有疲乏感即可。

     

    补觉并不能消除熬夜带来的伤害,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是无法通过补觉来修复的。补觉打乱了人体受光照影响的正常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的紊乱可能引起各种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

     

    有人认为0点以后入睡才属于熬夜,其实从内分泌的角度上说,11点后入睡便属于熬夜。而且,熬夜不仅是指入睡时间晚,还有入睡时间不规律、睡眠周期紊乱、睡眠时长不定等。

     

    熬夜使正常的睡眠模式遭到破坏,将对人体器官和生理组织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对肝脏、心脏、肾脏、大脑、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都是一种透支,引发多种躯体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表示,熬夜属于2A类致癌物,使人体患癌风险更高,同时,长期熬夜会造成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

     

    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往往经久难愈,患者常常对失眠感到过分紧张、恐惧。这种心理状态势必反过来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有不少人晚上睡眠时鼾声明显,有时鼾声突然中止,呼吸中断,夜间血氧下降,夜间易醒,深睡眠减少,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有些人在夜间睡眠时或处于安静状态下,肢体出现极度的不适感,并伴有强烈的想活动肢体的欲望,因此严重干扰睡眠,导致入睡困难、睡眠中觉醒次数增多等,长期腿部不适可导致失眠。人群中还有些人存在白天突然睡着的情况,有时出现猝死。

     

    上述问题均有可能是睡眠疾病,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白天:坚持做运动;尽量不补觉;避免使用咖啡、茶、尼古丁以及其他刺激性物质。

     

    睡前:睡前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睡前听点轻音乐有助于进入放松状态;建议每天固定入睡及起床时间,形成固定的睡眠模式。

     

    睡眠环境: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和温度适宜,确保有足够厚的窗帘遮挡早上的光线,如果有打鼾的床伴,建议使用耳塞。

     

    必要时及时就诊:如果自行调整睡眠效果欠佳,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可进行睡眠监测,查找睡眠不良的原因,及时调整睡眠,防止睡眠问题加重,影响身心健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受访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科 主任医师林金芳
    文|黑凤梨

     

    琪琪,你在干啥?!

     

    一声惊呼的时候,刘丹(化名)十二岁的女儿正无知无觉地在床边走来走去,对妈妈的声音充耳不闻。

     

    被女儿这副模样吓坏了的刘丹,此刻并不敢上前做些什么。生怕像影视作品中的那样,摇醒孩子以后,孩子被吓破了胆。于是她只能在深夜里,一边低声叫着孩子的名字,一边小心翼翼观察着。

     

    第二天早上,刘丹试探着问女儿,昨晚睡得好不好、梦见什么了,发现女儿对半夜下床这件事毫无印象。

     

    刘丹说,第一次发现女儿梦游,正是她刚上小学六年级。当时,班主任刚开过第一次家长会。班里其他孩子家境都不错,竞赛、外语口语、编程、实验、国外夏令营、乐器特长、运动特长......个个都有自己的擅长。

     

    梦游者游走在危险边缘

     

    这样一比,小升初的压力让刘丹不敢放松。作为典型的虎妈,她把"鸡娃培养"做到了极致,孩子课业行程也被安排得满满的。

     

    她说,"那天晚上挺担心的,可白天琪琪(化名)也没什么不对,以为是孩子太累了,过段时间没准就好了。也是忙,不想让孩子请假去医院,去一次,就耽误一天课。"

     

    可情况并没有好转,那之后,琪琪梦游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

     

    睡眠科、精神科走一趟

     

    摸不清头绪的刘丹,试了很多病急乱投医的方法:从睡前几小时不让孩子喝水、到尝试不同的偏方、房间的风水摆放,甚至一度想去给孩子叫魂。可是这些通通都没用。

     

    当琪琪第11次睡梦中推开她房门的时候,刘丹彻底慌了。

     

    受访专家:汪卫东

     

    还是经人推荐的,对睡眠科、心理科一无所知的刘丹,带着女儿来到了汪卫东主任的门诊。汪卫东主任细细地问完琪琪的情况以后,把刘丹拉到一边,了解了琪琪平时的学习跟生活状态。

     

    而汪主任的话让刘丹难以相信,"琪琪的病除了生理原因,还可能跟我有关系?"

     

    孩子得的是传说中的"梦游症"

     

    汪主任介绍,琪琪的病情就是我们所谓的“梦游”——学名叫睡眠行走(somnambulism),是众多睡眠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患有睡眠行走的患者会在睡眠期间离床行走,甚至奔跑,也会自行停止。

     

    黑的夜,禁锢着多少人的安全?

     

    停下来后,不论是自己回到床上,还是躺在地上,都还能接着睡。在睡眠行走发作期间,患者不容易被唤醒,即使被强制唤醒,也会对之前发生的行为没什么印象。

     

    “我是谁,我在哪儿,发生了什么?”

     

    睡行症好发于儿童,目前的研究表明,睡行症的可能病因包含多个方面:睡眠原因、精神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神经性疾病与遗传等。

     

    所谓的精神因素都有哪些呢?生活压力大、情绪压抑、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障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或者患有焦虑症等,都会增加睡行症的风险。

     

    刘丹也是跟汪主任沟通了才知道,琪琪虽然在她看来一直活泼外向、每天的话很多,其实心理状态也有些不好,经常担心自己的成绩出问题,妈妈会不会失望,她也总是偷偷焦虑,连指甲都啃秃了。

     

    这么小的孩子,被迫学会了压力转移

     

    “可我有什么办法,跟她爸离得早,那时候琪琪也就刚三岁吧。孩子判给我,这几年,她爸一分钱都没出过,”刘丹说,“根本没钱供她出国留学,现在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我还不想给她报那么多辅导班呢,一个月开销都那么大了,再报班,一个老师一堂课就五百一千的了,数语外三门,一周一次,一个月都上万。可是人家都走在前面了,各有各的发展,咱再不把各科学习成绩提高上去,那不啥指望都没有了吗。”

     

    从“一个班”到“另一个班”

     

    正是这样沉甸甸的爱,和未说出口却写在了每一处日常生活里的期待,让琪琪恐慌、焦虑,生怕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点点不好,对每次大考小考都如临大敌。

     

    而每次不那么理想的成绩面前,妈妈一声又一声的叹气,都仿佛化成了压在琪琪心口上的石头,越来越沉,越来越重。懂事,反而成了琪琪给自己最大、最难纾解的压力。经过检查,琪琪已经有了重度焦虑。

     

    好在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至少还能改善。在汪主任几次心理治疗干预后,琪琪的焦虑情况慢慢恢复了正常,心情也变得愉快了。虽然要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但情况总算是在好转。

     

    据刘丹说,几次心理治疗之后,琪琪的“梦游”情况,也不再出现了。

     

    琪琪独自撰写着自己的心事

     

    “虽然很着急,怕以后琪琪高考考不上好大学,但不会再给她排那么满的补习班了,”刘丹说,“汪主任说了,别让这么小的孩子压力那么大,孩子会垮掉的。我听汪主任的,他是专业的!”

     

    “但心里也还是犯嘀咕,这梦游,就因为这个吗?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咋就成这样了呢?”

     

    “梦游”到底哪来的?

     

    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由美国睡眠障碍学会制定,从1990年至今,国际睡眠障碍性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1)已经进行了数次修订。

     

    直至2014年出版的ICSD-3,将睡眠障碍分为以下7大类:失眠障碍、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昼夜睡眠节律障碍、异态睡眠、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有很多类型

     

    其中,前面说的梦游(睡眠行走),其实是属于睡眠障碍中的异态睡眠。

     

    人的睡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阶段,慢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这两个阶段都可以出现异态睡眠。

     

    梦游,也就是睡眠行走症,就是在慢眼动睡眠时期出现的异常。在“梦游”时,患者实际上是在觉醒和睡眠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患者看似在做白天日常的动作行为,我们可能以为他是清醒的,但实际上脑电监测,患者的这个时段还是在睡眠中。

     

    快眼动时期最常见的异态睡眠则是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简称RBD)。正常的快眼动睡眠期间,运动和大脑活动是切断的,而RBD患者的运动和大脑活动则是接通的。因此,RBD的名字虽然跟梦没有关系,但反而是患者做了什么梦,就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动作。

     

    和梦没关系的“梦游症”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睡行症(“梦游”)的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数分钟至30分钟。发作时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行为相对缺乏反应,要使患者清醒相当困难。

    2. 发作后自动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继续睡觉。

    3.尽管在发作后的苏醒初期可有短暂意识和定向障碍,但几分钟后即可恢复常态,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完全遗忘。

    4.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5.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痴呆、癫痫等导致的睡行症,但可与癫痫并存,应与癫痫性发作鉴别,需排除癔症。

    6.睡行症可与夜惊并存,此时应并列诊断。

     

    睡行症诊断标准的第一点说,患者发作时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缺乏反应,很难使之清醒。

     

    刘丹说不敢摇醒孩子,担心孩子醒来自己也吓坏了,其实,就算她试图弄醒琪琪,琪琪当时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不去弄醒睡行症发作时的人的做法是对的,成人睡行症患者,特别是男性,当被阻挡、限制、引导和唤醒时,可能出现暴力行为,即攻击试图阻挡唤醒他的人。因此,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不必强行唤醒睡行症发作的人。

     

    除了吃药,我们还要......

     

    儿童的睡行症一般在青春期前后自行消失,整体来说,睡行症预后较好,通常是良性的。因此,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梦游”,父母只要能保证孩子在睡行症发作时的人身安全,倒也不必太过担心。如果是频繁出现睡行症,那就该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频繁出现梦游症,请及时看医生 

     

    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不论是哪种药,一定要在睡前服用,防止患者在第一个睡眠周期慢波发病。

     

    对于一些精神类疾病诱因引发的睡行症,需要先治疗这些精神类疾病,如汪主任对琪琪焦虑症的心理治疗等,在焦虑症改善后,琪琪的“梦游”也随即消失了。

     

    总体来说,睡行症重在预防,对“梦游”过的人来说,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睡眠习惯与生活方式,能够有助于减少睡行症发作的次数和预防睡行症复发。

     

    当代社会,睡眠障碍的种类那么多,发病率也非常高,本以为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但临床上观察发现,他们除了身体发育问题外,也会出现精神因素诱发的睡眠问题,需要大家引起重视!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都能开心睡个好觉,安安稳稳,一觉睡到大天亮。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