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哪些人更容易患有糖尿病?

哪些人更容易患有糖尿病?
发表人:名医科普大讲堂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还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因为2型糖尿病可能和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都有相关性。

 

第一个我们说容易得糖尿病的患者,比如说有家族遗传史的,但这种家族遗传史就是有血缘关系的这种人容易得糖尿病。

 

第二个我们见的比较多的就是比较胖的患者,无论你有没有家族史他也容易得糖尿病,因为现在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比较胖的患者抵抗比较差。

 

再就是我们可能饮食上面比较喜欢吃甜的或油腻的患者,这一块要注意一下,这一类患者特别容易得糖尿病,这一类患者特别容易肥胖,特别容易得糖尿病,这个需要注意。

 

再就是我们怀孕的妈妈也要注意,像你们也是特别容易得,因为一些激素的影响,也是特别容易得糖尿病,怀孕期间我们常规来来说,在怀孕期间要做糖尿病筛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三多一少就是我们三多就是喝得多,尿的多,然后吃得多,一少就是体重下降。我们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相关的症状,其实我们糖尿病的概念就是,一个高血糖诱发的一系列的这种体内的一些改变,这就是我们糖尿病的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高血糖。因为高血糖引起的体内的血糖过高,我们这个体内有些激素,会应激让我们多喝水,这是我们就是喝的多,同样他尿为什么多,因为是我们高血糖状态下,会诱发我们的血渗透压和尿渗透压升高,造成这种体内去排水的一些机制会增加,当然我们喝得多也是一个因素,因为我们喝得多要排泄,要排泄出尿。这就是我们的尿的多。吃得多,吃东西我们因为血糖要维持高血糖状态,我们就要大量的摄入一些碳水化合物,这是我们吃的原因。一少就是体重的下降,体重下降最终也是因为高血糖,因为高血糖之后我们的相对的胰岛素就分泌的过少,要是合成激素,它就会造成体内的一些脂肪,包括这种蛋白质肌肉的一些消耗,这类的患者就会出现体重的下降。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在发病机理、发病年龄、症状和治疗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第一、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多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使血糖持续增高,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原因,造成胰岛β细胞受损。

    第二、发病年龄,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于成人发病。

    第三、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2型糖尿病在血糖升高初期没有明显症状。

    第四、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缺乏,只有通过注射胰岛素才可以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必要时再用胰岛素治疗。

  •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在于发病年龄、患者体重、遗传性、并发症和预后的不同。现在大部分病人就是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多是青少年,二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为主。

     

    从体重来说一型糖尿病都比较轻,比较瘦,二型糖尿病就偏重一点。再就是一型糖尿病没有明显的家族史,而二型糖尿病是有一个明显的家族史。从一型糖尿病发病的过程它有时候发病比较急,三多一少的症状比较多而且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而二型糖尿病它三多一少的症状比一型糖尿病要少一点,而且这种发生酮症酸中毒几率也不大,起病稍微缓慢一点。

     

    我们从并发症的角度来看一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来的比较早,而二型糖尿病它的并发症可能晚一点。一型糖尿病的预后要差一点,二型糖尿病的预后是要相对来说比一型糖尿病要好一点。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贾育梅

     

    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的大概分为以下两类人:

     

    没有糖尿病的人容易出现低血糖,主要是饮食不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饭,而且消耗比较大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如果晚上不吃晚饭,仍然运动,这种情况也容易造成低血糖。所以对于没有糖尿病的人,主要见于饮食不规律、吃饭少或者为了减肥不吃饭的人群容易出现低血糖。

     

    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人群主要也是饮食量非常的少,或者饮食急剧的波动,另外就是刚刚调了降血糖的药物,突然的加量也有可能容易引起低血糖。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在加强药物或者是饮食减少但并没有减少降糖药物的这种情况,一定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肥胖、长期摄食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第一、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亲当中与非血亲当中有明显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第二、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身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

    第三、长期摄食过多,摄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功能下降的,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

    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目前没有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和爱吃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摄入太多糖分会导致肥胖就可以诱发糖尿病。
    对于健康个体而言只要胰岛功能正常,当食物进入人体时,糖会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变成血糖,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总之,经常吃糖,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进食过量糖分会加重胰腺负担,诱发肥胖,导致糖尿病。

  •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因为现在糖尿病发病率很高而且危害比较大,所以说很多患者都会去主动来筛查糖尿病。首先我们谈一谈哪些患者需要去筛查。第一个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的患者;第二个体重比较大的患者;第三个就是饮食结构,可能喜欢吃甜的或者油比较重的患者;第四个有相关异常症状的患者肯定要来筛查。筛查方式:通过手指血来筛查,这是比较简易,但是手指血不能做诊断标准。如果反复筛查,空腹大概六七点,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在在十左右,经常发现这个值,我们就建议大家进行第二步,来医院筛查,医院筛查就会抽静脉血,或者做标准的糖蛋白实验来确定是否是糖尿病。

  •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我们大致分为三类。这几类糖尿病,多数以1型糖尿病为主。其实说我们常见的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我们现在多见于青少年,小孩得的多一点。再就是有的患者它遗传因素相对来说少一点,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一些糖尿病,这类糖尿病他主要的问题是预后相对来说差一点。一般来说我们不希望患者得1型糖尿病。回到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一个疾病多数见于一些中老年患者,但是实际上现在的青年中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见,因为中国人的肥胖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年轻的患者比较多见,而2型糖尿病相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好一点就是它的并发症可能来的更晚一些,而且并发症的这种危害小一点,所以这类患者2型糖尿病可能相对来说预后更好一点,所以说我们一般来说大家知道糖尿病分为1型、2型就可以了。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孙秀芹

    糖尿病和吃糖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人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去“消化”糖分引起。对于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和胰岛素分泌充足的正常人,即便吃了糖也会被人体分解。但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应适当限制吃糖,以免血糖迅速升高,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限制热量饮食和增加运动、保持能量平衡,同时注意定期检查血糖,这样可以随时掌握病情。另外患者除需定期检测血糖外,还要定期量血压、体重、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脂和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预防2型糖尿病重在个人生活方式的干预。此外,使用药物进行改善代谢综合征以及每年需要参加一次体格检查,都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方法。改善个人生活方式包括控制每天的总热量,减少油脂的摄入,减少盐的摄入,少吃含糖饮料,切忌暴饮暴食等等,减重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通过规律的饮食、运动,以及良好的作息规律,才能够保持良好的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改善代谢综合征,主要包括降压、降脂、减肥等等。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