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部分心脏早搏的患者是有生命危险的,这主要看引起早搏是哪种类型?
比如说,室早二联律相对风险比较高,比如说室早 RonT,也就是出现了早搏的 QRS 波的 R 波落在了前一个正常窦性心律 T 波之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很容易突发室颤,随时引起猝死。
比如说成对室早,有很多成对室早患者是出现多源室早,也就是两个早搏不是由同一个起搏点发出的,这种异位起搏点越多的早搏,相对引起生命危险的机会就越大,所以说对于心脏引起的早搏,最主要是引起哪样的一种类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信大家经常听到“早搏”和“心律不齐”两个医学用语,但是人们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很多人还是想知道:早搏与心律不齐有什么关系?该怎么治疗?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早搏?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早搏常见,其次是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
什么是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心律不齐常由以下原因引起:新陈代谢异常:体内电解质(例如:钾。钠。钙)不平衡,内分泌失调(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情绪: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因影响内分泌系统会产生心律不齐;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等;药物:除了部分的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不齐外,咖啡中的咖啡因、香烟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到—定的剂量时,也会造成心律不齐。
早搏与心律不齐有什么关系?该怎么治疗?
心律不齐和早搏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一种表现,两者都属于心律失常。对于心律不齐和早搏的患者,一定不要情绪激动或者精神过于紧张和焦虑,不要产生过大的压力。尽量少吃刺激性的,辛辣的食物,饮食不必过饱,戒烟戒酒,同时还要适量的进行自身锻炼。如果症状特别严重时去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后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中,中药比西药更具有优势,现在很多人都选择服用中药来治疗。
在现实生活当中,心脏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了,而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了。不仅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心脏病,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容易患心脏病了。现在的年轻人面对高负荷的工作会经常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一旦发生了心脏病就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会给病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忽视了治疗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所以心脏病的治疗是非常关键,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来控制病情,还要保持正确的日常护理来配合治疗。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脏病的日常护理要注意什么。心脏病患者在平时要注意劳逸相结合,不能过度疲劳,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做到早睡早起的原则。心脏病患者要注意好好休养,不要从事体力劳动和参加高难度的运动方式,在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慢跑和散步等有氧运动,这样能够缓解身心压力,是有利于心脏病病情好转的。心脏病患者还要注意饮食调养,应该禁止吃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还是比较多的。病人在做轻微运动时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同时还会出现面色苍白的症状,病人的表情经常会比较冷漠,这种现象已经到了心脏病晚期了。鼻子发红也是心脏病的一种症状,特别是鼻尖出现肿胀现象时,表明心脏脂肪可能发生了病变。心脏病病人的皮肤颜色会出现暗紫色或者深褐色的症状。
要预防心脏病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在平时生活里要保持生活有规律,不能长期的熬夜加班,也不能大量的吸烟喝酒,要少吃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过度肥胖的人应该参加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心脏病的发生。
总之,发生了心脏病就需要及时治疗。虽然心脏病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但是病人只要采取早期治疗,配合饮食疗法是很容易完全康复的。最关键的是病人应该重视治疗,应该把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平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态是治疗心脏病最好的良药。
心律失常是什么?会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什么样的疾病会引起心律失常?如果得了心律失常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在生活中那些行为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呢?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首先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跳动,心脏的起源在传导过程受到障碍时会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异常,它可以是自己单独发作也可以是和一些血管疾病一起发生,它是可以突然发作导致猝死,也可以使持续的跳动累及心脏而衰竭。
其次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以及心功能对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都是心律失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症状,如果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引起心悸,胸闷,出汗头晕以及低血压,部分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1. 冠状动脉性如果供血不足的话对于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心律失常可能会增加心肌缺血,会出现气短,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或者心肌梗死等现象;
2. 脑动脉如果供血不足,会导致头晕,视线模糊甚至会出现乏力,在严重时患者还能会出现昏迷,抽搐等脑损害的表现;
3. 肾动脉供血不足,如果心律失常,肾血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就会出现少尿,蛋白尿等症状;
4. 心律失常会导致血流量的降低,就会发生肠系膜动脉痉挛,会使肠道缺血,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现象;
5. 如果心功能不全的话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水肿等现象。
1. 生活要有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我们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清幽,多种些花草,尽量避免喧闹的;
3. 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预防感冒;
4. 我们尽量保持标准的体重,不要贪吃,因为过多的脂肪或者发胖也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
5.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天气,季节的变化,提前做好防护,保护自己不受病毒的侵害;
6. 我们时刻应该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尽量学会消除紧张,恐惧,愤怒的不良清楚刺激;
7.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患者的变化,如果遇到紧急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也可以在家中常备一些应急的药物。
猝死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平时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的人群,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原因而导致的死亡,被称之为猝死。
猝死有什么特点呢?
1.发病急:
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发病后即刻或者至一小时或者数小时以内的死亡,所以,猝死的预防相当困难,因为毫无征兆又发病太急,往往不易被发现和注意。
2.进展快: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由此可见整个综合征的进展过程之快。
3.结局差:
猝死是以死亡为结局的综合征的统称,所以,没有死亡就没有猝死的概念。而一旦发生猝死,其结局就是——死亡。
4.人数多:
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可见猝死人数之多。
5.难预防
正是因为是看起来健康的人群,而且是毫无防备的突然间发病,所以猝死的预防非常难,你对一个正常人讲你会猝死,我估计你是找骂型的,但猝死就是发生在不可能发生的人群身上才是猝死。
冠心病很容易发生猝死吗?
在猝死的分类中,就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之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的时间节点,多数人认为是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发生。
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占75%之多。从我国猝死死因的表格可以看到,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所致。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死因,而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主力军,冠心病患者也是最容易发生猝死的人群,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由数字就可以得出结论——冠心病最容易发生猝死。
一旦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脏器质性疾病的人群,做好冠心病二级预防等治疗,才能改善预后和减少猝死。
心肌梗死确实越来越年轻化和很多因素有关系,这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我们也会提到。但大家发现没有,在原来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心肌梗死非常的少,为什么现在心肌梗死就多了起来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年轻化的心肌梗死,讨论一下和上面这个问题以及和如何预防的问题。
一、心肌梗死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化?
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出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我们的疾病谱也在发生了变化,原来可以轻易让我们致命的消化道感染等疾病,现在已经非常的少见,但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越来越多见,这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改变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早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突然中断,而血管的中断导致远端心肌供血的突然停止。停止血供对于心肌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时间一旦足够长,那么就会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坏死,在患者心肌坏死的过程和心肌坏死以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以及相关的并发症,甚至会死亡,而这种概率非常的高,这也是心肌梗死可怕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永远都是一个常谈常青常谈常热的话题。其实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之前,50%~80%的患者都会出现世贤的先兆症状,但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先兆症状没有识别,或者识别以后没有及时处理,才导致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及早识别先兆症状可能是预防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当然对于没有先到症状或者有先兆症状不能识别,以及即便识别没有处理的这些患者,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呢,那么就贵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干预,老生常谈的几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酒、心态美,便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最好的法宝。
心肌梗死会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长度,所以足够重视,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足够重视心肌梗死先兆的发生,我们才能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心跳(heartbeat ),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的跳动。右心房收纳全身的静脉血,通过右心室从肺动脉泵出,此时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通过肺中的气体交换,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由肺静脉送至左心房,再通过左心室的主动脉泵向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其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成年人每分钟心跳大约是七八十次,60~100次之间都属正常,在平时假如成人安静时每分钟心跳超过了100次,医学上就算作“心动过速”。
心脏跳的快,或许可以理解为心慌,心悸!其实能够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非常的多,咱们一起来看看大多数情况下会有哪些情况?
一、心律失常导致的
患者没有其他疾病,仅仅是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慌心悸!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能够引起心悸心慌的心律失常有很多,比如常见的早搏,房扑,房速,房颤,室上速等等等,这些心律失常也是通常心慌心悸需要重点考虑的原因!需要我们加以鉴别!
二、其他疾病导致的
能够引起心慌心悸的疾病很多,有心脏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衰,心肌病等等!也有非心脏疾病,比如甲亢,贫血,肿瘤,肺病等;有导致心律失常引起心慌心悸的,比如甲亢导致房颤,比如发烧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等;也有没有心律失常而只是感到心慌心悸的!比如贫血后感觉心慌心悸,但心电图正常的!
三、神经官能症引起的
神经官能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比如总是感觉心慌心悸,但查各种心脏非心脏检查都没有问题!这样的病人主要是情绪障碍导致的各种不适,需要我们仔细询问,详细鉴别!
能够引起心慌的原因,大概就这几类,但概括起来就是心脏疾病引起的,非心脏疾病引起的以及心脏神经官能症导致的!需要我们仔细鉴别才能避免误诊漏诊!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心肌梗死,绝对是一个让我们闻之丧胆的名字,我们身边有很多因为心肌梗死而发生悲剧的病人和例子。如此恐怖的一个疾病,他是怎样发生发展,又到底能不能被治愈呢?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心肌梗死,看一看真实的心肌梗死是什么样的?
一、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心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就蓄谋已久。当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生发展,我们的心脏血管——冠状动脉就会出现斑块,斑块加重导致狭窄,当心脏血管的斑块不稳定或者破溃的时候,就会导致心脏血管内急性血栓的形成,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心肌梗死怎样治?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必然会有心肌的坏死。没有心肌的坏死,也称不上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怎样治疗呢?用最快的方法开通堵塞的血管,使得缺血的心肌尽快得到,灌注和血供便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肌梗死造成的危险。而开通堵塞的血管的最为有效和快速的两种方法就是急诊手术介入治疗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前所知道最有效的两种方法,还没有发现其他更有效的方案。
三、急性心肌梗死能够被治愈吗?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难以回答,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答案,而是因为读者们所理解的治愈和医生所理解的治愈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两者也并不相同。患者所理解的治愈是指没有症状以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医生所理解的治愈是指心梗和没有发生过是一模一样。但令人遗憾的是,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有心肌的坏死,而心肌是不可再生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行动再早也会有心肌的坏死,而这些坏死的心肌永远不可能再生。
所以如果用读者的角度来理解能不能被治愈,那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治疗及时干预方法得当,那么很多心肌梗死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带病生存,活得很好。但如果从医生的角度来出发,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预防大于治疗的最重要的原因。看懂了吗?关注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一、什么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内科常见病。心肌梗塞有两个要素,有血管的堵塞,有心肌的坏死,就成为了心肌梗死的必备的两大特征。所以,心肌梗塞导致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心肌的坏死,而正是心肌的坏死,才引起和诱发了一系列的心梗后并发症,严重者甚至致人死亡。
二、心肌梗塞算不算大病?
来看一个数字你就知道心肌梗塞到底算不算大病了!
我国目前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大约有2.9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约有250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类型,据统计,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比较高,约有1/3到2/3的患者在送至医院之前死亡。而在住院的患者中,也有10-15%的患者会发生死亡。
当然,心肌梗死病人是否非常严重,跟好多因素有关系,比如梗塞的大小、部位、并发症和自身情况、治疗情况等多种原因有关系,但可以明确的是,心肌梗塞是威胁我国居民死亡的一大杀手毫无疑问。
所以,现在你知道心肌梗塞算不算大病了呢?
三、心肌梗塞的常见死亡方式?
心脏破裂:心肌坏死面积越大,且发生心脏破裂的风险可能也就越高,但同时也跟心梗的部位等其他因素有关系。心肌梗塞后的心脏破裂,有时候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比如室间隔缺损等,但不管怎样,一旦发生心脏破裂,能够生还的概率极其渺茫。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梗后常见的死亡方式,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多,比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动过速,等等,但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多数为心室颤动,而这些心律失常的发作,多数也是和心肌的坏死后导致的电活动紊乱有关。
泵功能衰竭:随着心梗后心肌坏死,心功能也会逐渐受到影响,面积越大,位置越重要,其心功能受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泵功能衰竭,也是心梗后常见的死亡方式之一。
其他脏器受累:心梗后常见的比如肾脏灌注不足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心梗后心衰导致的肺水肿,肺部感染等等,其他脏器受累的同时,会反过来影响心脏功能,从而走进恶性循环,也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心梗后还有其他的一些死亡原因,比如室壁瘤形成后附壁血栓的脱落,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抗凝药物后的出血等等。
总之,虽然随着医学的进步,心梗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心梗仍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什么是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是心内科最为常用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之一。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造影剂,使得冠状动脉在X线下显影的一种方法。
二、冠状动脉造影怎么做的?
其原理是经上肢桡动脉或者其他动脉处穿刺后,使用造影导管通过动脉路径,使得导管开口放置于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通过X线记录冠状动脉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有无畸形,有无痉挛或者其他用途的一种检查方法。
冠脉造影术在局麻下进行,多数患者不会有特殊感觉,大多数患者过程顺利,整个检查过程多无明显不适。而且桡动脉术后无需卧床,术后即可即刻活动,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三、冠状动脉造影有什么并发症?
任何手术均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冠状动脉造影也不例外。
1、穿刺相关并发症
穿刺部位的局部出血、穿刺血肿,穿刺血管的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严重者出血较重,可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且反复穿刺引起的动脉闭塞,也是穿刺并发症的一种。
2、血管相关并发症
血管通道作为进入造影导管的通道,也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血管痉挛、血管破裂等等。
3、导管导丝相关并发症
导丝缠绕,导丝断裂,导管断裂,导管导丝打结等等并发症,也是造影常见并发症之一。
4、冠脉相关并发症
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血管痉挛、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穿孔等等,是冠状动脉的严重并发症。
5、造影剂相关并发症
造影剂过敏、对比剂肾病等并发症,是造影剂引起的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6、心脏相关并发症
如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造影使得心功能不全发作,使得心律失常出现,严重者诱发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
7、其他并发症
比如栓塞并发症、其他脏器并发症等等。
当然,造影引起的并发症中,较少见到严重的并发症,绝大多数上述并发症都不会构成严重后果,而且随着造影的普及,熟练操作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
所以,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项风险较小、相对安全、痛苦不大的简单操作,无需过度担心。
但仍然需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较差,疾病相对凶险的病人,仍是造影的相对禁忌症。
正常人的心律是由窦房结控制的,窦房结规律地发放冲动,控制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称之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况,但是窦性心动过速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
酒、茶、咖啡和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疾病状态中常见的病因为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
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
窦性心动过速需要做哪些检查,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P波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P-R间期大于0.12秒。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受体阻滞剂。左心室高电压及左心室肥大确实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人如果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说明心脏已受到损害,需引起重视。不过,你的血压不算过高,何况年龄才25岁,你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复查。
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不会死。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不会死的,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
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在疾病状态中常见的病因为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因素就会自行恢复。窦性心动过速亦可由某些疾病引起,如发热、贫血、妊娠等,此时主要应针对病因治疗,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
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轻重不一,可呈间歇性发作。
多以心率缓慢所致心、脑、肾等脏器血供不足症状为主。轻者乏力、头晕、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严重者可有黑蒙、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
部分严重患者除可引起心悸外,还可加重原有心脏病症状,引起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心排血量过低严重影响肾脏等脏器灌注,还可致少尿等。
偶发室性早搏,又称功能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心慌、胸闷等。虽然偶发室性早搏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缓解,但仍需引起重视。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由窦房结发出,指挥心脏跳动。而偶发室性早搏则是由于心室中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导致心室提前收缩。这种情况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偶发室性早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适症状:偶发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2. 心律失常:偶发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3. 原发病加重:偶发室性早搏可能是某些心脏疾病的早期信号,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需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针对偶发室性早搏,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
2.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
心室性期前收缩,又称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那么,心室性期前收缩严重吗?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室性期前收缩的成因。它可能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等。如果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其次,心室性期前收缩的严重程度还与发作频率有关。偶尔出现的心室性期前收缩,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大多与生活方式有关,如过度劳累、熬夜、吸烟、饮酒等。但如果心室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针对心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心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术等。
总之,心室性期前收缩是否严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心室性期前收缩的危害。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常常会感到心悸、胸闷等症状。那么,室性早搏患者能否通过服用心律平来治疗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律平的药理作用。心律平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等。对于室性早搏,心律平同样具有治疗作用。
然而,仅仅依靠心律平来治疗室性早搏是不够的。在服用心律平之前,患者需要先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了解室性早搏的数量、频率以及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偶发的室性早搏,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通过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只有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才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来控制。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首先,保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避免过于嘈杂的环境。其次,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做剧烈运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宜。此外,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精神紧张,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室性早搏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心律平来治疗,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室性早搏的发生率。
窦性早搏,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疑惑。它究竟是什么?又会有哪些症状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窦性早搏。窦性早搏是指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提前发出一次或两次冲动,导致心脏提前跳动。这种早搏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的病理意义,但有时也可能诱发窦性心动过速。
那么,窦性早搏会有哪些症状呢?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心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跳得特别快”。除了心悸,还可能出现头晕、疲劳、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过早的收缩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供血不足。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有些人可能只是偶尔出现早搏,并没有任何感觉。对于这些人,医生一般不会给予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观察即可。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治疗窦性早搏呢?首先,如果早搏频繁,且伴有明显的症状,如胸痛、低血压、呼吸困难等,就需要及时就医。其次,如果早搏是由于某些病理状况引起的,如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等,也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窦性早搏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I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心脏异常电活动产生的源头,从而治疗早搏。
除了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养也非常重要。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其次,要戒烟限酒,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最后,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起窦性早搏的疾病。
总之,窦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有明显的症状,或者早搏频繁,就需要及时就医。同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养也非常重要。
偶发房性早搏,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原因多样,可能与生活方式、情绪波动、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本文将详细介绍偶发房性早搏的成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偶发房性早搏的成因
1. 生活方式因素:如过度劳累、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等。
2. 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
3. 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4. 其他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二、偶发房性早搏的症状
1. 心悸:感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2. 胸闷:感觉胸部压迫、不适。
3. 气短: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
4. 头晕: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
三、偶发房性早搏的诊断方法
1.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可明确诊断房性早搏。
2. 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判断房性早搏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3. 心脏彩超:可观察心脏结构、功能,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四、偶发房性早搏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2.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4. 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影响。
五、偶发房性早搏的治疗
1. 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如冠心病、心肌炎等。
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
3. 射频消融术:对于反复发作的房性早搏,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多源性室性早搏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它指的是心脏室性早搏起源于不同的地方,而非单一的起源点。这种心律失常通常与心脏结构或电路系统的紊乱有关,常见于严重的心肌病患者。
多源性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早搏的部位、形态和数量。当室性早搏连续出现三个以上时,可能发展为短阵室速或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这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或晕厥等严重后果。
治疗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原则是首先寻找并治疗引起早搏的病因或诱因,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对于频发的早搏,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手术。射频消融手术适用于单一起源性的室性早搏,而频发多源性早搏则更适合药物治疗。
患有多源性室性早搏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剧烈活动、长期熬夜和情绪激动,这些因素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保持规律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增加心肌的供氧量。在饮食中注意保持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动物内脏、火锅、海鲜、烧烤等,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多源性室性早搏,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房性早搏,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常困扰着患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和胸闷,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心跳骤停的感觉。
房性早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如下: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情绪稳定、充足睡眠、避免吸烟饮酒、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有助于改善房性早搏。
2. 药物治疗:对于频繁的房性早搏,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乙胺酮、普罗帕酮、优文欣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等。
3. 心理治疗:针对部分患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房性早搏,可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
4.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房性早搏,可考虑进行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
房性早搏的原因众多,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等)、内分泌疾病(甲亢、肾上腺疾病)、药物(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等)、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过度活动、紧张、兴奋、血压突然升高、疲劳、体位突然改变、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插入术等。
预防房性早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此外,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调节压力,也是预防房性早搏的重要措施。
房性早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3. 调整饮食: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节压力,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
5. 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
房性早搏,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心律失常,却时常困扰着许多患者。那么,房性早搏究竟有何危害?是否需要担心其生命危险?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房性早搏并非所有情况都具有生命危险。它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房性早搏通常发生在年轻人或运动员身上,多与运动、情绪紧张、焦虑等因素有关。这类房性早搏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心脏彩超检查正常,电解质和甲功三项指标也正常,对患者健康并无大碍。
然而,病理性房性早搏则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心肌缺血、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这类房性早搏可能会引起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针对房性早搏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对于生理性房性早搏,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只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即可。而对于病理性房性早搏,则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重以下几点: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房性早搏,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总之,房性早搏并非所有情况都具有生命危险,患者无需过度担心。但若出现明显症状或伴有其他疾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早搏、窦速、室上速、房颤等,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缓、病窦、传导阻滞等。据统计,每4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律失常。然而,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劳累、酗酒等情况下,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心脏本身可能没有问题,属于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然而,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出现心律失常则可能意味着器质性病变。
心律失常的危害不容忽视。对于正常人而言,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慌、气短、胸闷、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至加重病情。例如,心率的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流,加重冠心病。严重的室性早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此外,严重的心律失常还可能导致猝死,其中冠心病患者的猝死率最高,约占猝死患者的70%至90%。
心肌炎后遗症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积极治疗。慢性心衰容易合并房颤,老年房颤患者在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起脑梗塞。
治疗心律失常并非易事。目前,西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存在毒副作用,且有效剂量与毒副作用剂量相近。对于难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西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许多患者需要安装起搏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优势,可以通过整合调节作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
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心律失常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律失常。
4.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心律不齐,又称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其中,早搏是心律不齐的一种类型,通常情况下,早搏并不会直接导致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创伤性的、非预期的死亡。它通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或者是在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患者中。猝死的特点是突然发生、意外死亡、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尽管早搏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猝死,但如果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时,猝死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为了评估早搏的风险,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来查找早搏的原因。根据病因,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对于猝死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植入ICD(心脏除颤器)来降低猝死风险。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早搏,这可能与精神压力、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因素有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咖啡因摄入等,可以减轻或消除早搏。
预防猝死,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开展冠心病防治工作: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坚持药物治疗,严重患者应及时进行干预或手术治疗。
2. 及时纠正和治疗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3. 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预防心律失常。
4. 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工作和过度体育活动。
5. 控制高血压:通过普查和随访治疗,降低主动脉夹层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降低猝死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