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女人要有女人应该有的样子、女人就应该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生娃带娃本来就是女人应该做的、你怎么穿的那么像个男孩子.....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似乎是根深蒂固的。
面对婚姻、事业、梦想、自由、岁月,女性被要求得太多,女人要美、要温柔、要贤惠.......要承受得压力越来越大,要担忧的东西越来越多。
女性为何如此焦虑?
“魔镜呀魔镜,谁是这世界上的丑女孩?”热播网剧《听见她说》第一集的女主角,画着精致的妆容,带着蓝青色的假发,面对镜子发问,似乎在与不完美的自己对话。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似乎变成了一种言语权,从什么时候开始欧式双眼皮成了眼睛美的标志?从什么时候在追求着筷子腿?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定得白、高、瘦,又要有胸有屁股?把最为包容广阔的美变得狭窄、单调,设置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标准,难道就是美吗?
这种对美的定义正如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插进了女孩的心里。
不仅是外貌,对于女性来说,还有婚姻、家庭、孩子、年龄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女性,你一定要符合所有人的期望,按照所有人期望的那样,离大众理想越来越近,但却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焦虑越来越近。
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和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其现症患病率为7.9% [1],此类患者在心理、社会调节上持续存在严重的问题,工作和社会能力损害重,生活质量及满意度低。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 [2] :
1. 自我感觉越来越差
轻者心情沉重、唉声叹气,重者悲观绝望、终日以泪洗面,往往贬低自我能力,以批判、消极、否定的态度看待现在、过去和未来,严重时甚至有自罪、疑病观念,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
2. 感知能力越来越低
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无法体验到娱乐的快感,有明显的疲劳感,常常说自己“没有任何感情”、“高兴不起来了”、“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等等,感觉身体被掏空,严重到甚至连自己的吃喝拉撒都顾不上了。
3. 生活状态越来越坏
半夜惊醒的次数多了、难以入睡的情况多了、食量变小了、体重也变轻了......整个人的状态从精神到肉体都呈现出一种消极感。
反观生活中的我们,不断以各种方式取悦他人,甚至产生焦虑、抑郁,却没有停下脚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时长为29:34的视频中,《魔镜》中的她卸下浓妆,脱下假发,一个有着薄嘴唇、鼻梁不高的“丑女孩”出现了,曾经否定自己、也面对过内心迷茫,她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她告诉我们,强壮的小腿让她穿一天高跟鞋不感觉累,她适合穿衬衫,她喜欢她的小雀斑......她说:我不完美,完美多苍白,我很完美,完美的成了我自己。
完美,从成为自己那一刻开始!
1. 正视药物,帮助我们身心健康:不要一味地认为吃药就是有病,相反应该正视药物治疗,药物只是帮助我们身心健康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用于抗焦虑的药物主要有β-肾上腺素受体阻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二氮革类、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3] 。
2. 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
3.向他人倾诉,让别人能够帮助你:主动抒发自己的感情,作为家人、友人或是医生,应当以尊重、真诚相待、平等的态度来引导,让女性朋友们察觉自己的潜力,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事实上,不仅女人会老,男人也会老,自然界的万物也会衰老,树会落叶,花会凋零,山川被日月侵蚀,砂石被流水磨砺,而河流则在日积月累中缓慢改道甚至枯竭。 老是常态,是正常,老就是老,岁月就是岁月,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
永远希望您内心强大一点,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时,能像王菲一样风轻云淡地说“你怎么知道仙女是瘦的啊?”
参考资料:
[1] 张玲, 潘润德. 焦虑症的治疗现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 004(005):401-403.
[2] 惠文. 女性如何远离焦虑症[J]. 健康, 2014, 000(004):36-37.
[3] 张玲, 潘润德. 焦虑症的治疗现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 004(005):401-403.
前几日,门诊来了一个50多岁的大叔,一米七几的身高,瘦弱的身形。刚坐下后,我定睛一看,发现这位大叔面色明显很差,于是揣测他是来调脾胃的。然而我的猜测并不对,而且结果有点出人意料,他是来看精神分裂症的,其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曲折离奇。
大概在两年多以前,有一天,这位大叔独自走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幽深的小巷子里,准备回家吃饭。走着走着,不知从哪突然蹿出来一条大狗,大狗眼神凶狠、虎视眈眈,吓得大叔惊慌失措!就在大叔还没反应过来往哪儿跑,说时迟那时快,大狗猛扑过来,将大叔扑倒并咬了一口,好在主人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于“犬口”之中。据大叔说,当时伤情其实并不算严重,而且立马作了伤口处理,打了预防针,以为这事就过去了。
谁知,这才只是噩梦的开始。上次的惊吓经历给他留下了阴影,大叔从此变得特别怕狗。怕到什么程度呢?在他面前不能提“狗”,更不能看见狗,否则整个人就会变得躁动不安。严重的时候在地铁上,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伞或者包等东西,都会觉得人家手里是牵的狗。到后来即使在家里也没有了安全感,稍一受刺激就犯病,比如,家里有什么动静或者楼上楼下发出什么声音,他都觉得有狗要来咬他。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位大叔不仅白天敏感,经常夜里做梦都梦到被一群狗追赶、撕咬,一折腾就是一整宿,第二天起来整个人精神萎靡,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家人的陪同下,他去了当地的脑科医院就诊,大夫给出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并且开了口服的西药进行治疗。然而服药一年,症状没有缓解,到后来病情发作更加频繁。实际上他清醒的时候,知道自己没被咬,但心理上告诉自己必须赶紧去打狂犬疫苗。
很多人应该都有被狗咬过的经历,打完疫苗后就恢复正常了,不会有后续的影响。这位大叔的情况确实特殊,本来好好的一个男子汉,被狗吓过之后竟然严重到精神失常,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在我有限的临床工作中也是第一次遇到。但这种精神类疾病在临床上却越来越多,门诊上见过几个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也是坚持吃中药三个月左右明显见效,更多的是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有人说,考验两个人是否有共同语言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否在追同一部剧。
追剧成了一部分人日常休闲的常态,遇到心仪的影视剧,就算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见缝插针地看。
明知道熬夜追剧伤身,却仍然义无反顾?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爱追剧的人,抑郁风险更高。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为什么人们爱追剧,并教你如何避免追剧带来的伤害。
受访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陈曼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伤科主任 屈留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吴小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张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汪天宇
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来自英国生物库中超过100000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发现了几种可能加剧抑郁症的习惯和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例数据库中106个潜在风险因素,创建了一个综合因素比较。这些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运动、睡眠、饮食和使用媒体模式),社交参与频率和环境等变量。
结果显示,社会、睡眠、媒体、饮食和运动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与抑郁症有着前瞻性的联系,甚至在高危人群中也是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另一方面,定期的社会活动会有保护性作用。例如,和信任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在降低个体患抑郁症风险方面特别有效。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家庭(沟通、倾诉)时间,和更少的“沙发土豆”(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式生活来帮助避免抑郁情绪。
花钱充会员、通宵达旦地看,在等待更新的期间也常常围绕剧情展开讨论。
为什么影视剧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让无数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有助于减压
以宫斗剧为例,网络上对这种类型影视剧的讨论,有一个词语出现得相当频繁——“爽”。剧中主角往往是在经历多次打压后进行报复,一次次漂亮的反击让观众们感觉十分解气,获得情绪宣泄的畅快感。
实质上,对这一套路乐此不疲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压抑和憋屈。人们内心暗暗渴望像主角一样对待不公平的事,这一心理需求被编剧们很好地利用了。
投射心理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一类电视剧特别受观众欢迎:主角都是普通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一路幸运克服各种困难走上人生巅峰。
这样的剧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观众很容易产生带入感,常常主角“上身”,认为主角跟自己很像,引起共鸣。观众跟主角同悲同喜,满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
蔡格尼克效应
人有与生俱来的完结欲,心理学上称为“蔡格尼克效应”。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极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
这些没完成的事情,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提醒我们去完成。电视剧巧妙地把故事划分成多集,且常常在两集之间埋下悬念。这使得观众为了知道结局一集一集往下追,直到最终完结。
精彩的电视剧让人着迷,有些人抱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一看就是一天,这让身体默默承受着不少“压力”。
关灯看剧——易患青光眼
长时间盯着子屏幕,特别是黑夜关灯后,房间里只剩下屏幕发出的亮光,这时光线对比度非常高,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
长时间刺激可能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眼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长时间低头——颈椎压力大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无疑是颈椎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在低头时,颈椎部受到的压力过大,使颈椎前屈度发生变化,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
窝在沙发——腰椎很受伤
采取半卧位时,腰椎会因缺乏足够支撑,导致原有弧度改变,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诱发椎间盘退变、突出。
站立时,腰背部肌肉、韧带会帮助腰椎支撑重量,但半卧位时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失去原有的固定作用,使脊柱变形,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病。
熬夜追剧——压垮心脏
情绪激动、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天气变化等突然刺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原本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心情跟着大起大落,使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处在危险边缘。
另外,熬夜追剧会导致失眠,使白天精力不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整个人浑浑噩噩。
沉迷剧情——更易逃避生活
剧中各种浪漫的桥段、惊险刺激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越看越让人浮想联翩,深陷剧情不能自拔。
通常成瘾的患者还有其他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抗压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与家庭成员无法和睦相处。
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妥善处理这些压力,于是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满足。
如果非要追剧的话,专家建议做好以下4个细节,将伤害降到最低。
1.注意护眼
最好用眼1小时左右望望远处,放松一下,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看屏幕、看书、工作,看电视、手机时最好开一盏灯。
2.控制时间
建议追剧控制时间,计划安排好时间和集数,以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前提,不要忽视人际交往。
此外,追高质量好剧有益心理健康,不要在肥皂剧上浪费太多时间。
3.坐姿正确
追剧时要采用良好的坐立姿势,不要窝在沙发或半躺着看手机,还要减少低头时间,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平行的位置,看剧1小时就要起身走一走。
可做一些仰头耸肩的动作以舒缓颈椎部紧张的肌肉,一些运动也可缓解颈椎病,比如游泳、打羽毛球等。
4.学会节制
追剧前最好给自己定个规矩,每次看剧两小时左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小时,更不要通宵达旦。
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可看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节目,不适合太过惊险恐怖的片子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情绪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长寿“灵药”。曾有这样一项研究,在七万名志愿者中,男性乐观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乐观人群则延长了15%。
而健康时报也提到过,笑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快乐则有助于调畅情志、保护脏腑,助我们拥有更长的寿命。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的正常活动,贵在气血通畅。而导致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心情不快、情志不宁。
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则使气血运行逆乱,影响整体健康。
“人始生,先成精”,精藏于五脏,是各种代谢反应的物质基础;精再化生为气,气运行于全身,则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动力源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体的精神活动就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反过来,这些不良情绪也会过多地消耗五脏精气。
喜伤心,心主神明,心动则会加重情志不调;怒伤肝,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运行不畅;思伤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悲伤肺,肺主宣降,肺劳则精液输布失调;恐伤肾,肾主藏精,肾虚则精气固定无能。可见,情志安宁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不良情绪会引起多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负面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大量研究证明,心脏和心理是联动的,主要涉及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状态异常;而炎症可能是情绪、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桥梁。
抑郁和焦虑的患者会发生体内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等情况,并引发一系列疾病或症状,比如,心率加速以及血压升高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这一描述可对应中医里面的情志致病。适度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发疾病。
比如:应激性心肌病发病前患者常伴有剧烈的情绪爆发,或身体发生意外;负面生活事件使情绪受到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等;郁症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焦虑也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保持好心情,养养花、喝喝茶,培养一点小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笑口常开,健康便不是难事。
成年人有100种焦虑:工作焦虑、社交焦虑、容貌焦虑、鸡娃焦虑……它无声无息,却一触即发。
焦虑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有时甚至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前段时间,南京一女子在车站等人过度心急,随后便出现呼吸困难急促、心悸乏力,经救治后诊断为“呼吸性碱中毒”。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长期焦虑如何影响健康,教你与焦虑“和平共处”。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季建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刘翔平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揭威
7月20日,南京特警在巡逻值守南京南站北广场时,发现一名女子躺在地上,脸色苍白,手脚抽搐,民警迅速上前开展救助。
起初,警察以为女子是中暑,女子意识清醒后说自己是“碱中毒”。此前她也有过类似情况。当天她在车站等人,但迟迟没有等到,由于自己过度焦虑,诱发了“呼吸性碱中毒”。
对此,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牟晓冬解释:
当情绪突然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心率会随之增快,呼吸也会突然地急促。此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会形成恶性循环,人在快速呼吸的时候,吐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体内内环境的混乱,这个时候就会导致低碳酸血症,同时伴有代谢性的碱中毒。
该不该辞职,很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去做自己喜欢的
@有余万岁
带孙子累,儿子儿媳没时间,累的腰酸背痛还不敢说
@刘女士
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担心自己考不上研,前途迷茫
@-Nine
产假快休完了,不知道孩子谁来看,请阿姨不放心,老人身体也不好
@麦麦是
《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六成人认为自己的焦虑程度较高,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88.9%的人认同“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通病。
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焦虑无处不在。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估计,中国约有5000万名以上的焦虑症患者。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等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文章,对全国31个省3.8万余户的18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并且呈上升趋势,终生患病率为7.57%。
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对全球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及治疗现状调查了21个国家的5万多人,结果显示,9.8%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内患过焦虑障碍,每5个患者中仅有1人接受了治疗。在中国,只有8.8%的患者接受了足够治疗。
人在焦虑时,如果缺乏对情绪的正确处理,可能就会从身体上产生替代反应。从医学专家的角度来看,“焦虑人”在身体的这六个方面都会有更高的风险:
01 癌症发生率更高
焦虑本身并不会直接造成癌症的发生,但长期焦虑会以一种慢性、持续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肌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率。
02 长期失眠
长期不治焦虑症,很有可能造成失眠,这种失眠不会是一两晚,严重者可能会造成长达6个月的失眠。
03 影响心血管健康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焦虑感上升,体内应激激素就会增加,脉搏和血压水平随之上升,对心脑血管会产生负面影响。
04 偶有胸闷、心悸等症状
一个有焦虑症的人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心跳和呼吸加快等症状。
05 加速衰老
荷兰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染色体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正常人,这主要与体内抗压系统紊乱有关。
焦虑会导致睡眠质量差、思虑过多,从而出现脱发、白发、皮肤弹性差、皱纹早生等早衰表现。
06 与人相处能力下降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工作、生活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能力都会严重下降,进而导致事业和家庭生活停滞不前。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适度焦虑能成为动力,一旦过度就会发展成焦虑症,危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这份焦虑自评量表(SAS),由美国杜克大学教授William W.K. Zung编制,可以帮你初步判断焦虑的轻重程度。
下面有20个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根据你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选择适合的答案。
测试结果: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差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注:仅供自评提示,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自测分数较高,并不一定就患上焦虑症,有必要请前往医生处咨询。)
不少人对自己的焦虑情绪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症,危害身心健康。如何克服和缓解焦虑?不妨尝试一下专家的建议。
01 找出焦虑的根源
分析一下你的焦虑感到底来自哪,再各个击破。比如,如果你对事业发展方向心存迷茫,不妨先结合自身情况冷静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下定决心勇敢地放手去做。
02 不要提前预想结果
做任何事都会面临挑战,紧张是正常的,这被称为预期性焦虑。此时,不要过多地去想结果,试着从中获得成就感。
03 转移注意力
一旦开始陷入焦虑情绪,就要及时提醒自己分散注意力,防止情绪变得越来越糟。可以做点喜欢的事,比如看电影、听音乐或读一本有趣的书,还可以跑跑步、做家务,让自己远离胡思乱想。
04 深度呼吸
深度呼吸(腹式呼吸方法)也有助于消除焦虑情绪,它可以增加膈肌的运动范围,从而增加肺活量,更多氧气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05 简化生活
通过简化来缓解压力,比如可以清理不需要的东西,缩小居住空间,缩短上下班的路程,减少对着屏幕的时间,亲近自然,在办公桌上添置绿色植物。
06 适当运动
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可以让你吸入更多的氧气,有助于机体排出废物,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07 冥想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放空自己,让自己进入冥想。每天进行冥想可以帮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理出头绪,促进身心健康。
专家建议
其实,焦虑并不都是害处。适度焦虑说明我们有在乎的人和事,只要学会接纳焦虑,尝试带着焦虑感一起生活,反而会使我们进步。希望从今天起,你能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
想起很久之前和朋友的聊天,她说有一段时间她的情绪不是很好。
工作压力大到爆,事情推不动,又被上司质疑自己能力。但情绪上不敢显露分豪,只能自己忍着。
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应对各种人和工作,一旦独处就像浑身被抽干了力气,像被榨干了所有的情绪价值,有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死了算了。
我有些心惊,因为印象中的她是一个很乐观的女孩,很爱笑,怎么到如此地步了?
幸而她后来表示自己最后爆发了,痛哭后平复情绪,才让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糟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疑惑:
明明看起来挺开朗的人,为什么会轻生?
患抑郁症的人平时也会爱笑吗?
事实上很多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正在受到情绪的折磨,甚至最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对于有轻生意念的人,我们有什么办法提前阻止和给予帮助?
阳光型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又叫微笑抑郁,是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难过低落的一面掩饰起来,外表仍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外表,但内心却深受痛苦。
与普通抑郁的最大区别就是,阳光抑郁者并没有丧失社交能力,反而还有着更强的社交能力。
这类人也往往更善于压抑自身的感受,这种隐蔽性也让抑郁更难以识别,甚至自己都难以意识到。
当我们强颜欢笑、故作坚强时,其实采用的是一种回避的防御策略,将负面情绪压下去,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好像现代人的嘴角被各种社交规则社会压力被迫上迁,眼神里却满是疲惫。
成年人光鲜亮丽的背后,就只剩下了无尽的心酸和麻木,好像连悲伤的权力都丧失了。
卸下微笑的保护色
你会用微笑来防御吗?如何避免自己成为阳光抑郁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扯下微笑的「面具」:当你不想笑时,请不要勉强自己。不用说「我很好,我没事」,允许自己有坏情绪,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2. 及时发泄情绪: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不要把负面情绪积埋在心底,通过健康的积极的方式去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3. 掌握放松技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可以练习冥想、瑜伽,或是养花、听歌等。
4.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在情绪压力难以排解的时候,可以向你的朋友、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心理帮助。
自杀预警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要注意了:
我能为TA做什么?
● 确定问题和严重程度
询问对方的感受和现状,了解情绪低落的原因。耐心倾听对方的问题,鼓励对方说出情绪和感受。
可以通过握手、拥抱、拍肩膀等方式,使对方感受到支持,避免批判、指责。
● 确保对方的安全
时刻留意对方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确保对方不会自杀。
多陪伴、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可以告诉对方,你很关心Ta,自己就在身边,需要帮助时会一直陪着他们,也很乐意帮助。
● 给予支持
帮助对方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信。
比如可以通过请对方帮助自己做事,或一起参加活动等行为,让Ta意识到自己是有用有价值的,是被人需要的。
● 转换思维
在对方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无法跳出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很痛苦时,我们要帮Ta认识到,有很多应对方式可以解决问题,用建设性的思维去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舒缓焦虑的情绪
我们可以在焦虑的情境中把焦虑点转移,通过转移焦点的方式来减少焦虑情绪。
也可以在焦虑的情绪产生前或之后,去做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如打扫卫生、练字、听歌、做手工等。
认知重评
如果引起焦虑的情境和刺激已经出现,可以改变我们对焦虑事件的认知。
改变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改变情绪事件对自己的意义,焦虑情绪就会大大减少。
宣泄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名医问诊”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出的功能,帮助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医疗难题。
天津市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孙芸:
您好,从您对自己症状的描述来看,您目前主要存在睡眠问题。
除了睡眠问题,您还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包括因工作、生活、身体、感情等现实压力导致的精神焦虑,还存在胃口和心脏的不适感。
您也曾经因为胃口和心脏的不舒适到医院检查过,结果也并未发现相关器质性疾病,这提示您可能存在躯体性焦虑。
失眠并不单纯是睡不好,当睡眠质量差表现为睡得浅、醒得早、醒的次数多,没有真正睡得深沉的感觉时,这提示您可能存在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失眠、焦虑、抑郁这三组症状可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三者相伴相生。
目前就您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描述来看,您主要是在失眠的同时伴有焦虑情绪,而抑郁情绪并不突出。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
原则上如果睡眠状况不佳一周以内超过三天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就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
只有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才能使您的睡眠问题得到妥善、彻底的解决。
治疗建议:
第一、对于您的睡眠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缓解焦虑情绪,建议您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合理的休息或者是适当的郊游,散步,散心的方式来放松心理上的压力感,心理压力得到了放松,失眠的现象也会相应改善。
第二、要对自己的睡眠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必要为目前的睡眠问题而陷入恐慌。
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这些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结合您目前的睡眠及焦虑问题,可以尝试服用低剂量的助眠药物。
如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抗焦虑药等来辅助改善睡眠和焦虑情绪。
因为,往往这类药物属于限制用药,建议您最好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进行咨询及治疗。
面对焦虑情绪出现,人们普遍和自然的反应就是回避令你害怕的事,所以当你面对恐惧时,你起初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
最有效减低焦虑的方法其实是正面面对那些令你惧怕的事。
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帮你缓解紧张情绪。
1. 和你信任的人倾诉
和你信任的人讨论你焦虑成因可以平复你紧张的情绪。在交谈当中,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也遇过类似的问题。他们对此问题的应对方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他们的关心也可以成为你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
2. 呼吸练习
尝试深呼吸放松练习——注意每个吸入呼出的动作,这是处理焦虑最简单却常被忽略的方法。
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你控制焦虑的情绪和平复心情。尝试轻轻的从鼻孔吸入空气,然后缓缓地从嘴巴呼出,注意频率要缓慢和有规律。从脚趾到头顶慢慢收紧和放松全身肌肉,再保持身体静止,留意身体感受到的所有感觉。
3. 合理运动
运动可以减少或降低你的焦虑。出外散步或跑步可以给你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及暂时远离日常的烦恼。如果你不能进行户外运动,那你可以尝试做一些能在室内进行的运动,例如手部和脚部的运动。
4. 写日记
记录每次失眠、焦虑来袭时的详情,有助你探究当中的规律和成因。这可以令你更容易有效地处理往后的焦虑。你也可以记录一些有效减轻焦虑的方法,这可以增强你对控制情绪的信心。
5. 其他放松方式
瑜珈、冥想、芳香疗法、按摩等都是一些有效减低焦虑的放松方法。
尝试一下你可能会发现总有一项可以帮助你放松下来,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焦虑对你的影响。
悲伤乳头综合症主要是指当乳头被刺激时,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悔恨、抑郁等。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解决。
悲伤乳头综合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采取相关的措施,以上用药遵医嘱。
婴童维生素的作用和功效主要有促进骨骼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发育、补充营养不足等。
1.促进骨骼发育:婴童维生素中的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对骨骼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其次,维生素D的摄入有助于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
2.提高身体免疫力:婴童维生素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等可以起到提高婴儿身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维生素A对维持黏膜健康和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3.促进神经发育:婴童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适当补充,可有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传递。
4.补充营养不足:婴童维生素可以作为补充婴儿饮食中不足的营养素的来源。在特定情况下,如婴儿的饮食选择受限或存在特殊情况(如早产儿),婴童维生素可以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
每个婴儿的体质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身体对于需要补充婴童维生素的婴儿,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我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生活平淡无奇,直到那一天,耳边开始出现声音。起初,我以为是周围环境的噪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频繁。它们不仅在我清醒时出现,甚至在我入睡时也会响起。这些声音让我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
我试图寻求帮助,去医院看过医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长期坚持治疗。我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落差很大。有时候,我会有很多不现实但又很想实行的想法,甚至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癖好。最让我担心的是,两种极端情绪之间的差别过大,当我回到某种情绪状态时,有时候会记不清自己刚刚说过的话。
我知道我需要专业的帮助,于是通过互联网医院找到了这位医生。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和分析,医生告诉我可能存在幻听和人格分裂的前期症状。医生建议我调整用药,尝试其他药物,并强调了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同时,医生也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波动,及时寻求帮助。
我深知自己的病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但我也明白,通过互联网医院这样的平台,我可以更方便地获得专业的医疗服务。现在,我正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