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
发表人:池小铿

妊娠晚期发生水肿,分生理性水肿及病理性水肿。孕后子宫逐渐增大,尤其是怀孕三个月后子宫移出盆腔,使增大的子宫压迫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尤其到妊娠晚期更为明显。多见于久站、巨大儿、羊水过多、双胎妊娠者的孕妇。卧床休息、抬高下肢后、水肿可逐渐缓解。病理性水肿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所致血浆白蛋白低所致,常见于妊娠合并中度或重度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等。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妊娠常见的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基本特征包括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程度不等的水肿常伴高脂血症。即所谓的“三高一低”,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为确诊的必备条件。

蛋白尿早期不易发现,往往有明显水肿或泡沫样尿患者方才就诊,水肿初多见于踝部,呈凹陷性,继则延及到全身,清晨起床时面部水肿明显。水肿时常伴乏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妊高症患者建议定期检测尿常规,该检查简便无创方便筛查,若有尿蛋白阳性再进一步完善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需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肾病等进一步鉴别。

若孕前已有严重肾病综合征伴有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妊娠,宜采用避孕措施。

若在妊娠期需定期检查 尿蛋白、血浆蛋白、胆固醇以及肾功能,如病情恶化必须考虑终止妊娠。孕 32 周后应定期检查胎儿胎盘功能,B 超生物物理评分,多普勒脐动脉、肾动脉、大脑中动脉检查,积极防治妊高征。如经过治疗,妊娠达到 36 周时应考虑终止妊娠。分娩后配合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可能发展至肾功能不全甚至肾终末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肾病综合征疾病介绍:
肾病综合征是各种肾脏相关疾病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症状多表现为“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容易引起感染、血栓和栓塞、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并发症。肾病综合征一般通过针对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通过早期积极和正规治疗,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但若伴有持续性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或肾功能受损、持续大量蛋白尿两年以上或存在反复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者预后差,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2021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了肾小球疾病的管理指南,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成人和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管理指导。指南内容涉及各种肾小球疾病,包括免疫球蛋白A肾病和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膜性肾病,儿童肾病综合征等。下文主要介绍膜性肾病和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膜性肾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起病往往较隐匿。

     

    与2012 KDIGO指南不同的是,新指南指出, 对于PLA2R抗体阳性且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能不需要肾脏活检来确认膜性肾病诊断。然而对于这类患者,肾活检也可以提供重要的额外信息。无论PLA2R抗体和/或TSHD7A抗体是否阳性,都应对膜性肾病患者进行相关疾病评估。对于膜性肾病患者,应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评估肾功能丢失进展的风险。

     

    所有存在蛋白尿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均应接受优化支持治疗。蛋白尿<3.5g/d、溴甲酚紫(BCP)或免疫测定法测定的血清白蛋白>30g/L、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的膜性肾病患者,不需要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存在至少一项疾病进展危险因素或发生肾病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感染、血栓栓塞事件)的膜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免疫抑制治疗。

     

    对于存在至少一项疾病进展危险因素的膜性肾病患者,推荐使用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或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治疗至少6个月,根据风险评估选择治疗。治疗开始后连续监测PLA2R抗体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膜性肾病患者的治疗反应,并可用于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肾病综合征治疗后复发的膜性肾病患者,初始治疗采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后续治疗可以重复使用利妥昔单抗;初始治疗采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或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后续治疗可以改用利妥昔单抗。

     

    对于膜性肾病患者, 移植前评估应尽量确定膜性肾病是否与PLA2R相关。如果血液中持续存在PLA2R抗体,复发风险会增加。移植后,对于已知PLA2Rab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根据移植前抗体水平,每1-3个月测量一次PLA2R抗体,并进行移植物的活检,以防抗体增加。 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复发性膜性肾病患者。

     

    膜性肾病在儿童中非常罕见,尚没有证据指导儿童膜性肾病的治疗。 膜性肾病儿童患者应在专业中心接受治疗。对于膜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方案应基于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来制定。

     

    对于膜性肾病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重要的注意事项如下:

    1. 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

    2. 评估静脉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

    3. 膜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患者也有发生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取决于年龄,既往病史,糖尿病,eGFR,吸烟和肾病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可以使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包括既往史和蛋白尿)进行风险评估。

    4. 使用阿司匹林不足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使用华法林足以预防动脉血栓栓塞。

    5. 类固醇会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开始泼尼松治疗的患者不应避免抗凝治疗。

     

    儿童肾病综合征

    儿童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之一。 发病年龄多见于3~6岁的幼儿,因治疗过程中患儿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很容易因劳累或其他儿童带病上课而感染上病毒或细菌,导致病情复发。

     

    与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管理相反,通常不会在儿童就诊时进行诊断性肾活检来确定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儿童患者通常被认为患有对糖皮质激素敏感的微小病变(MCD),如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长期肾脏存活率较差,应进行更广泛的评估,包括肾脏活检和基因检测。

     

    自2012年指南发布以来,多项试验表明,较短的初始糖皮质激素治疗与6个月治疗的疗效相当。因此,2021年指南进行了更新, 建议儿童接受总共8-12周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不是24周。这将有助于降低治疗毒性,特别是考虑到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经常复发,患者后续可能接受多个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指南还建议,对于频繁复发性和激素依赖性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期间接受0.5mg/kg/d泼尼松或泼尼松龙治疗一周,以降低复发的风险,重新开始治疗时需要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对于存在激素相关副作用且频繁复发的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以及对于所有具有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 建议使用节制糖皮质激素使用的药物。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可以使用的节制糖皮质激素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左旋咪唑、霉酚酸酯、利妥昔单抗或CNI。

     

    最近结果表明,左旋咪唑可能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廉价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频繁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对于频繁复发和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利妥昔单抗可能是较好的类固醇节制方案。

     

    对于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后,推荐使用CNI作为初始治疗。如果无法获得CNI且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有限时,推荐使用环磷酰胺。对CNI有反应的患者,应考虑改用霉酚酸酯用于维持缓解,从而避免CNI的长期毒性。此外,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指导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2021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了肾小球疾病的管理指南,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成人和儿童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管理指导。指南内容涉及各种肾小球疾病,包括免疫球蛋白A肾病和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膜性肾病,儿童肾病综合征等。下文主要介绍膜性肾病和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膜性肾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起病往往较隐匿

     

    与2012 KDIGO指南不同的是,新指南指出, 对于PLA2R抗体阳性且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能不需要肾脏活检来确认膜性肾病诊断。然而对于这类患者,肾活检也可以提供重要的额外信息。无论PLA2R抗体和/或TSHD7A抗体是否阳性,都应对膜性肾病患者进行相关疾病评估。对于膜性肾病患者,应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评估肾功能丢失进展的风险。

     

    所有存在蛋白尿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均应接受优化支持治疗。蛋白尿<3.5g/d、溴甲酚紫(BCP)或免疫测定法测定的血清白蛋白>30g/L、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的膜性肾病患者,不需要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存在至少一项疾病进展危险因素或发生肾病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感染、血栓栓塞事件)的膜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免疫抑制治疗。

     

    对于存在至少一项疾病进展危险因素的膜性肾病患者,推荐使用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或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治疗至少6个月,根据风险评估选择治疗。治疗开始后连续监测PLA2R抗体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膜性肾病患者的治疗反应,并可用于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肾病综合征治疗后复发的膜性肾病患者,初始治疗采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后续治疗可以重复使用利妥昔单抗;初始治疗采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或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后续治疗可以改用利妥昔单抗。

     

    对于膜性肾病患者, 移植前评估应尽量确定膜性肾病是否与PLA2R相关。如果血液中持续存在PLA2R抗体,复发风险会增加。移植后,对于已知PLA2Rab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根据移植前抗体水平,每1-3个月测量一次PLA2R抗体,并进行移植物的活检,以防抗体增加。 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复发性膜性肾病患者

     

    膜性肾病在儿童中非常罕见,尚没有证据指导儿童膜性肾病的治疗。 膜性肾病儿童患者应在专业中心接受治疗。对于膜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方案应基于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来制定。

     

    对于膜性肾病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重要的注意事项如下:

    1. 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

    2. 评估静脉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

    3. 膜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患者也有发生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取决于年龄,既往病史,糖尿病,eGFR,吸烟和肾病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可以使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包括既往史和蛋白尿)进行风险评估。

    4. 使用阿司匹林不足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使用华法林足以预防动脉血栓栓塞。

    5. 类固醇会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开始泼尼松治疗的患者不应避免抗凝治疗。

     

    儿童肾病综合征

    儿童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之一。 发病年龄多见于3~6岁的幼儿,因治疗过程中患儿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很容易因劳累或其他儿童带病上课而感染上病毒或细菌,导致病情复发。

     

    与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管理相反,通常不会在儿童就诊时进行诊断性肾活检来确定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儿童患者通常被认为患有对糖皮质激素敏感的微小病变(MCD),如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长期肾脏存活率较差,应进行更广泛的评估,包括肾脏活检和基因检测。

     

    自2012年指南发布以来,多项试验表明,较短的初始糖皮质激素治疗与6个月治疗的疗效相当。因此,2021年指南进行了更新, 建议儿童接受总共8-12周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不是24周。这将有助于降低治疗毒性,特别是考虑到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经常复发,患者后续可能接受多个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指南还建议,对于频繁复发性和激素依赖性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期间接受0.5mg/kg/d泼尼松或泼尼松龙治疗一周,以降低复发的风险,重新开始治疗时需要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对于存在激素相关副作用且频繁复发的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以及对于所有具有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 建议使用节制糖皮质激素使用的药物。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可以使用的节制糖皮质激素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左旋咪唑、霉酚酸酯、利妥昔单抗或CNI。

     

    最近结果表明,左旋咪唑可能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廉价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频繁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对于频繁复发和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利妥昔单抗可能是较好的类固醇节制方案。

     

    对于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后,推荐使用CNI作为初始治疗。如果无法获得CNI且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有限时,推荐使用环磷酰胺。对CNI有反应的患者,应考虑改用霉酚酸酯用于维持缓解,从而避免CNI的长期毒性。此外,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指导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参考文献:

    Kidney Int. 2021;100(4):753-77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杨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研究方向为慢性肾脏病。

  • 微小病变肾小球肾炎医学上称为肾病综合征,可通过治疗达到临床缓解,一般难以根治。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肾病一般难以根治,部分患者可在发病后的数月内可自发缓解,大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常用药物为泼尼松,治疗两周左右可开始利尿,尿蛋白可在数周内迅速减少至阴性,血清白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最终可达临床完全缓解。微小病变型肾病复发率较高,若反复发作或长期大量蛋白尿未得到控制,可能转变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进而转变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缓解者预后一般较好,不缓解者6到10年内超过半数进入终末期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平时尽量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

  • 对于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的治疗,首先需要进行肾活检确诊,然后选用激素规范治疗,例如足量给药、逐渐减量、联合治疗等。1.足量给药:在患者肾脏病科就诊后,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激素药物,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并按医嘱服用。

    2.逐渐减量:在足量给药一段时间后,根据医生建议逐渐减少激素剂量,以避免药物副作用。

    3.联合治疗:如果单用激素疗效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需要注意,在激素治疗期间,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注意预防副作用的发生,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免疫相关的肾脏疾病,激素治疗的原则包括正确使用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注意副作用和监测等。

    1.正确使用药物: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氢化可得松等。肾病综合征使用激素前先确定激素剂量,一般初始剂量较高,再逐渐减少,直至最低有效剂量。激素治疗维持时间要根据病情控制进行调整,刚开始治疗周期约4~8周,治疗后明显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改善,可逐渐减少激素剂量并维持一段时间,停药时间由医生评估;

    2.联合其他药物:激素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药物,比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增强免疫抑制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

    3.注意副作用和监测:激素治疗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肥胖、骨质疏松、胃肠道问题等,在激素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和副作用。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治疗的具体原则和方案,建议去正规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

  •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原发和继发于肾脏疾病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属于肾脏病,通常会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胆固醇血症等症状。

    肾病综合征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指的是目前的检验手段无法证明肾病综合征来源于其他系统的病变,只能认为是起始于肾脏本身的疾病造成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则是指目前检查手段能够证实,由于机体其他系统异常造成的肾脏损害,从而表现出来的肾病综合征一种临床现象。引起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风湿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等等。

    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是原发的还是继发肾病综合征,给予相应的治疗。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活性益生菌一般7~12天才开始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周期90~120天,这也是菌株定植在体内菌群逐渐平衡的周期,所以一般建议,服用益生菌需要持续3~4个月,切勿断断续续,吃吃停停。


    有的父母担心“服用益生菌会不会产生依赖”,答案是不会。

     

    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以产生益生菌,如果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导致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有依赖性,而人体一旦对益生菌产生依赖,终生都将依靠使用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乍听之下,感觉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人体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从外界获取而并非人体自己产生的。

     

    胎儿时期肠道是几乎无菌的,出生后随着母乳、辅食等食物的摄入,开始不断有微生物定植,因此说“人体丧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再来看,定植在人肠道内的益生菌,会不会因为不断补充益生菌而丧失自我繁殖的功能?

     

    这也不会,因为自我繁殖是益生菌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与人体是否补充益生菌完全不相干。

     

     

    那为什么我们需要长期补充益生菌?

     

    如果孩子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消化道保持健康、肠道菌相有良好的构成,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持续补充益生菌的,但现实情况中往往没办法做到。

     

    饮食结构有问题,经常出现腹泻、腹胀、嗳气、肠道中坏菌多好菌少,那么就只能通过“外援”益生菌来调整菌相。

     

    在“健康”这件事是非常公平的,平时不愿多花心思注意,生病时就得多花钱买单。

     

     

    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除了要注意菌种、菌种含量,还要看菌株编号,菌株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有编号的益生菌,意味着做过大量的筛选和研究,经过测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和固定的遗传性状,相反,没有编号的菌株,功能和作用就不明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不过比起数量,益生菌的活性和有多少活菌能够定植在肠道,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因为益生菌在到达肠胃之前要经过胃酸,如果益生菌无法成功通过肠胃分泌的胃酸胆盐消化酶,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过是糖粉/糖水而已。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们要注意,其菌株需要能耐受恶劣的消化道环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层包埋技术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益生菌能够定植肠道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恩替卡韦是指南推荐治疗乙肝的一线药物,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它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发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它的适应症包括: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那么恩替卡韦可以长期用于乙肝病人吗?

     

     

    乙肝病人可以长期服用恩替卡韦,理由有以下几点:

     

    1.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核苷(酸)类药物建议总疗程至少 4 年,在达到 HBVDNA 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 3 年(每隔 6 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因此恩替卡韦可以并应当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长期治疗。

     

    2.恩替卡韦疗效肯定,具有起效较快、抗病毒作用较强、可以在短期内把慢乙肝病毒载量降至很低的水平,能最大限度的的减少慢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伤,病毒变异率也相对更低。

     

    3.恩替卡韦安全性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高、胃肠道反应等,一般能耐受,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4.依从性好。由于其半衰期长达15个小时,因此每天只需一次给药,相对方便。

     

    5.不易发生耐药性。传统治疗慢乙肝的药物如拉米夫定,就因其易发生耐药性,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而逐渐退出慢乙肝的治疗领域。因此恩替卡韦应运而生,由于其能作用于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多个环节,作用靶点较多,即使慢乙肝病毒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恩替卡韦任能有效控制慢乙肝病毒,但并不是绝对不会耐药,所以长期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应当规律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率,同时定期复查避免产生了耐药情况不知而导致病情恶化。这就是为什么恩替卡韦不容易发生耐药性,并能长期使用的主要原因。

     

     

    长期使用恩替卡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本药物因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后服用。

     

    2、不能随便停药,应当遵医嘱规律用药 。

     

    3、肾功能不全患者或者使用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应当遵医嘱调整剂量使用。

     

    4、儿童患者只有当潜在获益超过对儿童的风险时,才能应用恩替卡韦。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研究数据不充分,故不推荐使用本药物。

     

    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应当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并监测肾功能。

     

    7、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或明显肝脏毒性时,应当暂停服用本药物。

  • 孕期是每位准妈妈都非常重视的一段时期,不仅是因为她们自己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胎儿,而且她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孕期和胎儿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益生菌作为一种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健康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那么,孕期服用益生菌是否安全,又会对胎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益生菌的基本作用

    在讨论孕期服用益生菌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益生菌的基本作用。益生菌是一类能够在宿主体内产生有益效果的活菌,它们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等机制,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常见的益生菌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孕期服用益生菌的好处

    1. 改善消化吸收:孕期妇女常常会遭遇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服用益生菌可以帮助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缓解便秘。

    2. 增强免疫力:孕期妇女的免疫系统处于特殊状态,服用益生菌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预防妊娠并发症:一些研究表明,孕期服用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胎儿的影响

    1. 肠道菌群的建立:胎儿在子宫内是处于无菌状态的,但出生后很快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微生物,开始建立自己的肠道菌群。孕期妈妈服用益生菌,可能通过垂直传递影响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建立,有研究表明,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婴儿期的过敏症、哮喘等疾病的风险。

    2. 免疫系统的发育:胎儿的免疫系统在孕期就开始发育,孕期妈妈服用益生菌可能通过影响胎儿肠道菌群的建立,进而影响胎儿免疫系统的发育。

    注意事项

    虽然孕期服用益生菌带来的好处很多,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安全的产品:孕期妈妈在选择益生菌产品时,应该选择安全性高、质量有保障的产品,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

    2. 适量服用:任何补充剂都应该适量服用,过量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孕期妈妈在服用益生菌时,如果出现不适应症状,应该及时停止服用并咨询医生。

  •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功效。不可否认的说,金银花对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心烦少寐、神昏舌绛、咽干口燥等有一定作用。

     

    所以我们经常在一些中成药中看到金银花的身影,主治暑热症、疮疖肿毒、急慢性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病。好处确实很多。

     

    ​但是嗓子有异物感,怀疑是上火了,能否用金银花降火呢?尤其是孕妇这个用药高危群体,应该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呢?孕期用药的问题,需要慎重,不药博士给准妈妈们或者将来打算要宝宝的女同胞们做个科普。

     

     

    ​嗓子有异物感是怎么回事?

     

    出现的咽喉异物感,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尤其是孕期可能对身体出现的轻度不适比较敏感,如果异物感明显的话,需请专业医生诊断:

     

    1、咽喉反流性疾病,也就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咽喉部的不适,表现为清嗓、咳嗽、还可伴有咽喉疼痛、有痰、口臭、呼吸不畅等。

     

    ​2、慢性咽炎,这个也比较常见,慢性咽炎就是干、痒、胀,而且分泌物较多且灼痛,很容易干恶,有异物感,咳不出也吞不下的感觉。

     

    3、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咽部异物感,孕期容易情绪波动,特别是第一怀孕的亲,可能孕期都处于过度紧张、疲劳的状态。如果再生气、着急、抑郁、多疑等,很容易出现咽喉不适有异物感的情况。

     

    4、鼻咽喉疾病引起,比如鼻窦炎、鼻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喉上神经炎、咽肌痉挛等疾病都会咽喉有异物的情况。

     

    5、比较小众的情况是出现了囊肿,甚至是喉癌。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异物感不能服用金银花颗粒

     

    上述讲的比较清楚了,异物感可能的情况,但可以看出,嗓子有异物感,除了扁桃体炎有微弱的作用以外,服用金银花颗粒基本不起作用的。金银花颗粒多数可用在风热感冒所致的咽喉肿痛方面疗效不错。如果出现了咽部异物感的情况,因涉及的情况比较多,如果持续一周以上不见好转,还是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再对症进行治疗。

     

    ​当然,如果孕期生病了,不药博士也不建议大家忍着不去看医生,也不吃药,这样反而胎儿不利,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孕妇是否能用?

     

    金银花颗粒从多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在正规的应用剂量下,并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孕妇是特殊人群,用药考虑要慎之又慎,不是任何药都能乱用的,就拿金银花颗粒来说,也要严格的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孕妇可以用,但是要慎用,对于脾胃虚寒的孕妇来说,容易出现轻度的腹泻。

     

    单纯的金银花露,孕妇是可以喝的,里面只有金银花,而且浓度相对比较低,孕妇如果出现风热症状,可以辅助降火用,小儿也可以喝,可排出痱毒,暑热解渴等。

     

    【不药博士】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