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年前,许多单位组织体检,胸部CT现在几乎是必查的项目。不止一个网友上传体检报告咨询我:CT提示有纵隔小淋巴结,会不会有问题?是不是肿瘤?
谈到纵隔淋巴结,就必须先讲讲什么是纵隔。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肺这个器官,但你跟别人说纵隔,估计大部分人都一脸懵,什么是纵隔?纵隔在哪?要知道,人的胸腔里并不只有左右肺,处于两肺中间的部分,胸廓入口以下,膈肌以上的区域,就是纵隔,由纵隔胸膜包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所以,纵隔是胸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组织结构的总称。纵隔内包含有胸段食管、胸内气管、心脏、纵隔淋巴结、胸腺、大血管(主动脉、上腔静脉、肺动脉),其间还包含有神经组织、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
纵隔位置和内部组成清楚了,那么纵隔内的淋巴结起什么作用?纵隔淋巴结主要是引流肺部及纵隔结构内的淋巴。由于肺与外界大气相通,肺部经常吸入有污染的物质,比如说粉尘、细菌、病毒等。纵隔内淋巴结起着“卫士”的作用,在接触有害物质时,淋巴细胞可从纵隔的淋巴结内跑到气道内对抗病原微生物,所以纵隔的淋巴结是很丰富的,它主要是起机体免疫的作用。美国胸部协会按解剖部位将纵隔淋巴结可为14组,从而方便肺部肿瘤分期,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有时候我们会在CT报告中看到“纵隔内淋巴结影”、“纵隔多发小淋巴结”等描述。实际上,如果使用高分辨CT或增强CT,90%的人会发现有纵隔淋巴结,这类淋巴结短轴直径均小于1cm。正常情况下淋巴结一般都是小于1cm的,并没有太特殊的临床意义,就像其他部位的淋巴结是一样。所以,纵隔多发小淋巴结并不用太担心,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即使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也不必担心,小于1cm的淋巴结,无论是纵隔淋巴结还是其他地方淋巴结,临床都不认为有什么特殊临床意义,只需要定期随访复查就行了。
只有当短径超过1cm时,才会报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是不是就代表是肿瘤或者癌细胞转移呢?也不一定。可能见于下列三种情况:
1、纵膈淋巴结反应性的增生
既往的感染性疾病引起纵隔淋巴结肿大,原来疾病已经治愈了,但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并长期未缩小,这时候没有任何全身不适的症状,可以观察,后续除非有再次感染可能会再次增大,否则会长期稳定不变或逐渐缩小。
2、急性炎性淋巴结肿大
由于肺部的感染或者胸腔的感染,造成纵膈的淋巴结肿大。患者通过治疗肺部的感染或者胸部的感染好转以后,纵膈淋巴结会逐渐消退。
3、肺结核造成纵膈淋巴结肿大
通过胸部CT检查,提示肺脏的结核性病灶,在抗痨治疗结核病好转以后,纵膈淋巴结会逐渐地消退。尤其是纵隔淋巴结肿大伴钙化,则强烈提示有结核感染可能。
除了上述三种良性病变之外,当发现多发纵隔淋巴结肿大,要警惕恶性肿瘤可能,比如中央型肺癌、淋巴瘤等。对于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病人,尤其是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当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时,要考虑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不确定是否是癌细胞转移时可以进行PET-CT检查或纵隔镜下活检取病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极速问诊是为了解决您日常的紧急小问题推出的一项功能,AI智能为您匹配科室,1分钟分诊接诊率达到80%,7 × 24提供服务。
朱志国医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大概3x3cm。
目前情况首先诊断考虑甲状腺占位位:性质待查。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疾病,大体分为良性和恶性结节的区别。
临床上遇到甲状腺结节的情况,首先需要结合甲状腺彩超检查,对甲状腺结节做一个初步的评估和分析。
如果彩超评估考虑有恶性肿瘤可能,彩超分类在4类以上,那么这种情况,建议进一步完善甲状腺穿刺活检,需要明确病理性质。
如果明确诊断是甲状腺恶性肿瘤,那么治疗还是建议手术治疗为主。
恶性肿瘤在彩超上的描述:低回声,实性团块,边界不清楚,包膜不完整,纵横比大于一,或者伴有泥沙样的强回声。
目前甲状腺手术还是发展比较成熟,也是比较规范的一个手术方式。
总体来看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比较低,5年生存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
所以,也不要太担心,即使是甲状腺恶性肿瘤,那么手术也是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疗效果。
朱志国医生:
大约40%左右的人群在体检中能够发现甲状腺结节,但绝大多数是属于良性病变。
如果说体检的时候发现甲状腺结节伴钙化,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评估一下这个彩超的具体描述情况。
从目前情况初步考虑诊断:甲状腺结节伴钙化。
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钙化大多是属于那种泥沙样的钙化,而不是粗大钙化。
所以从目前信息描述,有钙化并不表示就是恶性肿瘤的绝对指标,我们要结合彩超的描述结合这个钙化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客观的分析。
如果彩超描述的结节是低回声,界限也不清楚,边界也不光滑,也是属于泥沙样的钙化,彩超分类在4类以上,那么这种情况,临床上可能就要考虑有恶性肿瘤可能。
下一步结合彩色的具体描述,建议可以完善彩超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如果诊断明确,还是首先建议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果彩超评估考虑是一个良性的结节,分类在三类以下,而且结节比较小,不到一公分,钙化也属于粗大钙化,那么这种情况,临床考虑可能还是趋向良性的病变。
建议可以定期的观察,随访复查彩超,暂时呢也不需要做手术。
定期对比结节的变化情况,如果结节在短时间之内明显的长大,那么可以再及时做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干预,这样也是可以的。
朱志国医生:
目前优甲乐的用法和用量,是否需要做一下调整。
一般优甲乐的口服我们推荐是清晨空腹饭前半小时服用。
那么你目前的一天早晚各一片,这个使用方法不是很妥当,需要调整。
从临床经验上来看,如果说我们口服的优甲乐的剂量过大,有可能会出现心悸,心慌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如果口服优甲乐的剂量不够,那么有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弱的一些临床表现,比如粘液性水肿啊,乏力,心神不定等。
所以说从你目前的这些临床表现来看的话,我觉得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低的一些临床表现。
那么建议,需去医院复查一个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彩超。
如果能够提供你上次的住院病历资料更好的。
一般tsh抑制治疗前期,抑制时间是5年左右,5年时间以后可以逐步的把优甲乐的量再逐步的减低,改为替代治疗。
如果说通过查血,指标没有达标,可以调整优甲乐的剂量,再达到一个达标范围。从而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那么平时生活饮食方面,最好清淡饮食,多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咨询医生 | 朱志国 头颈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人的体检报告上会有“肺纹理增多”、“肺纹理增重”、“肺纹理增强”等字样,到底啥意思?体检发现肺纹理增重,要紧吗?
正常的胸片,我们都是可以看到有肺纹理的,从肺的顶端到底部,呈一个放射状的纹理,主要是由我们肺里面的肺动脉、肺静脉、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等共同组成的!
但是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肺纹理随着延伸是一种慢慢变小消失看不见的过程,下面肺部肺纹理比上面的要多而且粗!
第一,正常情况下,怀孕妇女、长期喜欢吸烟的、年轻人剧烈运动以后等等都可以带来肺纹理增粗增多;
第二,我们大家如果用的是不同仪器设备进行拍片,这肺纹理也会不一样,因为不同仪器清晰度不一样。像比如你做的事数字化DR,别人做的是普通胸片,那能你的肺纹理看起来就跟别人的不一样,这能说明别人有问题吗?
第三,哪怕你跟别人用的是同一个设备拍的胸片,不同医生看的片,因为本身医术水平,看片能力,临床经验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也许他觉得这个肺纹理就是增粗了,那个就是正常,因为对于肺纹理在临床上,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怎么就算多或者粗!
第四,当然,对于有肺纹理增多增粗,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它往往可以对一些早期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充血、肺淤血、肺水肿,心功能不全以及淋巴性疾病等相关性疾病有一定提示意义。举个例子,像我们感冒发烧后,长期咳嗽不止,是必须要拍个胸片的,很可能就会提示肺纹理增粗增多,这时候有肺部炎症可能性!
因此,对于肺纹理增粗增重,大家不要过于担心,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查,才能确诊是否有问题,但凡单纯拿肺纹理诊断疾病的,谈病情严重与否都是耍流氓!只有认真分析肺纹理增多的性质,并与其他X线表现和临床情况及技术条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肺纹理增多,完全可能是生理性的,即完全正常的。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胸部CT不可以查出来冠心病!
这是因为,冠心病的诊断需要依赖于冠状动脉的相关检查,比如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冠状动脉的影像学检查,而胸部CT的检查是为了明确胸部相关较大脏器的情况,比如了解肺部情况、纵膈情况、胸壁情况、心脏及心包大致情况、食道及肋骨等器官有无异常。而冠状动脉因为较细(相对于整个胸腔来讲),因为冠状动脉较为粗大的也就4-5mm左右,即使扫描的再精细,没有其他辅助的平扫,也是看不清楚血管里面的情况,仅仅能够看到冠状动脉的大致外形。
而冠状动脉CTA则可以显示出血管的走形和有无病变,冠状动脉CTA又叫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其主要原理是使用造影剂迅速充盈血管,让血管被造影剂充盈显像,在高分辨CT的薄层快速扫描以后,从而进行后期加工血管重建而出来的CT检查。因为其无创操作,使得其成为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方法,而且比造影无创且有价格优势,使得很多人更为人们接受。冠状动脉CTA不仅可以发现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还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作出评价,为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其还有冠状动脉造影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其在冠状动脉变异和畸形的显示方面,可能更为直观和简单操作,而且其在桥血管以及侧枝代偿的通畅性评价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那是不是冠状动脉CTA就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造影比冠状动脉CT来讲仍具有较多的优势,而且具有更多的不可代替性。
所以,胸部CT不可以查出来冠心病,但冠状动脉CTA则可以查出是否有冠心病。
那是不是胸部CT对冠心病就一点没有价值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胸部CT可以让我们从侧面更多的了解患者是否可能存在冠心病,甚至可以让我们对冠心病的轻重分期有部分的了解。
比如,胸部CT可以发现心脏外形是否变大,如果患者有冠心病,则有助于评估缺血性心肌病的严重程度。
胸部CT如果显示胸腔积液,而且右侧较多,则结合患者缺血性心肌病,则可以评估患者容量负荷是否过重等情况。
胸部CT如果显示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则对于我们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胸部CT还可以显示有无心包积液,有无冠状动脉窦异常等情况。
所以,胸部CT检查不出冠心病,但胸部CT对于我们评估冠心病的情况有或多或少的帮助,甚至有时候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白了这个问题,或许有助于你了解医疗诊断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一个检查和分析就可以简单了事。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人经常吃含有添加剂食物,饮食不了解,身体易出现各种毛病,直肠小息肉就是其中一种头疼疾病。出现直肠多发小息肉,患者总是会问什么原因引起这种疾病的?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解释下直肠多发小息肉的原因。
直肠多发小息肉的病因
基因突变: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慢性刺激: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遗传因素:胎儿在胚胎期,表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手术在15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直肠多发小息肉的原因还有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
读了上面的内容,你一定对直肠多发小息肉产生的原因很清楚了吧,其实只要在平时多加注意,一般来说,这种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然如果出现这种病症的话,也不要害怕,积极进行治疗,努力配合医生也是可以治好的。
隆胸的女人是为了让自己的身形变得更好,也是为了自己可以挺起来,那么隆胸后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呢?
会不会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呢?极大部分的隆胸者都不会有并发症,但是极少的患者会出现以下一些并发症。
包膜挛缩是最为常见的隆胸后并发症
是人体对于植入物的排异反应,一般通过按摩可以预防。包膜挛缩会引起乳房变硬、疼痛、敏感、乳房变形或起皱以及假体移位等现象。
血肿是血液或血清累积在体腔中,手术后如果有血肿可能会造成感染和包膜挛缩,还会引起肿胀、疼痛、疤痕等问题。
血肿的发生率大概有1%,通常发生在术后的48小时以内,伴有持续性的疼痛、肿胀和发热。一般小的血肿可以由身体自行吸收,但是如果有大的血肿则需要立即手术取出假体,清除淤血后再植入假体。
通过引流管导出积血和组织液,加压包扎可以防止血肿。
溢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产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假体的刺激导致乳腺分泌液体,也可能是由按摩引起的。一般来说不需要特殊处理,停止按摩,等待溢乳现象自行消退即可。
皮下气肿表现为皮肤隆起,用手按摩时有很柔软带气泡的感觉。有些女性在隆胸后的几天可以再胸部摸到这种腔气,一般来说小范围的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被血液吸收,自行消退。
如果范围比较大就要去医院采用针刺排气法治疗。
凝胶扩散并不是假体破裂,是硅凝胶通过假体外壳扩散而出,也叫做凝胶渗漏。
“虽然大部分扩散的凝胶会被假体周围的包囊吸收,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凝胶会被巨噬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清洁工”)吞噬。一般的,这些细胞会将异物降解(如细菌),但如果是降解不了的物资(如硅胶)就会被带到淋巴腺中。
”较小块的凝胶是难以检测出来的,但如果是较大块的凝胶从假体中扩散出来,可以通过乳房X射线、B超和MRI等设备检测到。随着假体技术的发展,这一现象已经很少出现。
通过隆胸的女人一定要对生活的一些小事加以注意,以免引发一些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是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身体健康出现一些问题的,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保养,尽量避免隆胸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高胆固醇饮食的人,胆汁正悄悄“浓缩”成胆结石,可惜很多人还不自知。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胆结石的发病率可达7%~10%,且出现了低龄化趋势。
好好的胆囊里怎么会长“石头”,哪些人容易被胆结石盯上?专家,告诉你结石最常见的成因,并教你通过科学的饮食方案预防胆结石。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 周家华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金焰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石劢
胆囊或胆管内的胆汁浓缩浓缩再浓缩,就形成了结石。
根据结石所在部位,胆石症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三类。
胆囊结石 胆固醇结石为主
胆囊结石好发于肥胖、40岁以上的女性,以胆固醇结石为主,多与过度节食、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高胆固醇饮食等不良习惯有关。
症状:
部分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静止性结石,或者仅有右上腹轻微的闷胀及轻度压痛,不少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当胆囊结石伴发急性感染时,患者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
肝内胆管结石 胆红素结为主
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存在,多属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胆道蛔虫、胆道细菌感染有关。
症状:
没有感染时,患者仅仅会有上腹部隐痛、闷胀及消化不良的症状。
当胆道急性感染时,腹痛、黄疸、发热是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重症胆管炎;反复发作,可合并肝功能损害、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CT、磁共振及胆道造影。肝内胆管结石的长期存留,可能导致肝内胆管癌变,发现后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肝胆专科就诊。
胆总管结石 从别处掉下来的
胆总管结石是指长在肝外胆管内的结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或和肝内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都可能掉落至胆总管,因此可以是胆固醇结石,也可以是胆色素结石或混合结石。
症状:
没有感染及胆道梗阻时,患者无特殊症状。
一旦发生急性感染及胆道梗阻,可出现剧烈腹痛、黄疸及发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什么有的人胆里容易长石头,有的人却不会?看看下面7个结石的常见成因,你占了几个。
1、不吃早餐
一日三餐后,胆囊都会定时排出胆汁。如果不吃早餐,胆囊在早上就不用排出胆汁。经常如此,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加大结石形成的可能。
2、久坐不动
不爱运动、体力活动减少,胆囊肌的收缩力便会下降,胆汁排空出现延迟,这就容易造成胆汁郁积,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
3、体型肥胖
肥胖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5倍。
4、爱吃高脂食物和甜食
这类人通常会在平时摄入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甜食过多又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的沉积。
5、多次妊娠
胆结石病人中女性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
6、长期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胆结石的几率比其他人高出2倍,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女性,患胆结石的情况也明显增多,这可能都与性激素的作用有关。
7、有疾病家族史
有这种遗传基因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胆结石。
此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均已被证实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作为一个消化器官,胆囊的“生老病死”与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因此预防胆结石要先从好好吃饭开始。
在规律吃三餐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营养均衡。
高胆固醇食物 限量摄入
外源性胆固醇摄入量最好控制在每天300毫克以内。
少吃动物内脏、肥肉、肉皮、鱼子、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鸡蛋黄(胆固醇含量266毫克/个)每天控制在0.5~1个。
添加糖 每天<25克
摄入过多糖可通过脂蛋白代谢影响胆汁成分,增加胆石症的患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要超过25克。
膳食纤维 多吃粗粮和果蔬果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胆汁胆固醇饱和系数,不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粗粮、蔬果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脂肪 适量摄入
对胆结石患者来说,低脂不等于无脂。胆石症术后遵医嘱饮食即可,恢复一段时间后,瘦肉类可增加至100~150克,还要注意跟豆制品、鱼虾的替换,植物油需控制在25~30克。
矿物质和维生素 均衡膳食
钙、铁、锌等矿物质,以维生素C都有利于降低血胆固醇含量,均衡膳食有助预防胆石症,最好不要偏食、挑食或纯素食。
此外,反复的体重下降和反弹、不合理的饥饿、长期的低能量膳食,可增加胆石症发病风险。
虽然很多结石没有症状,平时也能相安无事,可一旦掉落到胆管并发生梗阻,最终可能导致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胰腺炎。
平时有腹胀、厌食和烧心等消化道症状,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
无症状:一般情况下,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每半年复查一次B超即可。
急性发作:胆结石急性发作可引起胆绞痛,中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和高热,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建议尽早手术:
以下6种情况应该尽早手术治疗。
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
胆囊萎缩,无收缩功能;
胆囊结石大于2厘米;
怀疑胆囊有恶变;
细小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
已经患上胆结石的人,饮食上忌吃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
本期编辑:张杰
人体内有很多对疾病敏感、能发出预警信号的器官,「淋巴结」就是其中一种。
当身体遭遇炎症或肿瘤,淋巴结就像一个个烽火台,会随之肿大起来。
很多人都有过淋巴结肿大的经历,肿大的淋巴如果伴有“疼痛”,其实是件好事儿。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为什么淋巴肿大时疼比不疼强,并教你识别危险的淋巴结。
受访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刘耀 主治医师 肖春燕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主治医师 周航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胡必杰 潘珏
淋巴主管免疫功能,由淋巴结、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细胞组成。
其中,淋巴结穿插于淋巴管中,主要负责过滤淋巴液、清除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当身体局部发生炎症或病变时,细菌、毒素等可经淋巴管扩散到淋巴结。为阻止病变扩散,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导致肿大。
一般来讲,淋巴结肿大伴有明显疼痛,或摸起来活动度比较好时,大多是临近组织或淋巴结自身,发生了急性炎症。此时,淋巴结只是在短期内长大,随着炎症好转,会逐渐变小。
如果淋巴结肿大不伴疼痛,活动度差,应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最好尽快做个彩超检查。
临床上,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主要有4类:
炎症
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等,炎症急性期多会引起淋巴结疼痛性肿大,炎症消退后疼痛可缓解,淋巴结大小恢复正常。
肿瘤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且常会在短时间内逐渐增大。
生理性
常见于6岁以下儿童,只要没有发热、消瘦等就不必惊慌,淋巴结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缩小。
其他因素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药物等,也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除了有无痛感外,淋巴结的质地、滑动性、与周围组织的界限等,也是判断其性质的重要依据。危险的淋巴结通常有以下6个特点:
从肿大的部位来看,耳周、颌下、颈部、锁骨、腹股沟(大腿根儿)、腘窝处的淋巴肿大,既有可能是炎症,也可能是肿瘤。
其中,锁骨的淋巴结肿大,要格外警惕。
如果40岁以上人群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首先要考虑恶性肿瘤转移的可能。
临床上,超过2/3淋巴瘤患者就诊时有外周淋巴结肿大,通常没有压痛,其中60%左右为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也常在锁骨附近出现肿大淋巴结,比如——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留意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洗澡时是自我检查的最好时机。
自查方法
以“扪”为主,建议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3根手指的末端指腹,在淋巴结表面进行触摸和轻度按压,感受淋巴结的大小、质地、界限和有无压痛。
不要反复挤压淋巴结,同时切忌用大拇指和食指掐捏,因为有可能会把皮下组织误以为淋巴结肿大而虚惊一场。
如果发现可疑淋巴结,建议选择血液科或普通外科就诊,接受精准的病理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淋巴“织”起了全身的免疫防线,压力过大、疲劳过度、慢性感染等会让淋巴慢慢透支。保护淋巴,就要从生活细节着手。
1 学会减压,避免过劳
淋巴最怕主人太累,学会休息和释放压力,劳逸结合,是保护淋巴、预防淋巴瘤重要的方法。
2 坚持锻炼,规律作息
任何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对淋巴来说都是伤害。熬夜、焦虑等不良习惯,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均可导致免疫力下降。
坚持锻炼,规律作息有助调节免疫功能。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晚入睡时间不晚于23点。
3 少接触有毒化学品
射线和化学污染物会刺激淋巴系统。最好少接触有机溶剂、杀虫剂、除草剂,每年染发不建议超过2次,新房充分通风再入住。
4 预防慢性感染
某些细菌、病毒(如乙肝、EB病毒)感染,常被认为是淋巴异常的风险因素。遇到牙龈炎、皮肤感染等应及时治疗,控制长期慢性感染。
5 每天一斤半果蔬
吸烟、高脂饮食也会给淋巴带来负担,建议每天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适量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番茄、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莴笋,富含矿物质的香菇、银耳等。
6 定期体检不能少
用手触摸可发现浅表淋巴结异常,对于深层淋巴结肿大,还需定期体检才能发现。每年一次B超检查应成为成年人的必备项目。
耳朵后面是淋巴结最多的地方,在我们身体有炎症的时候,淋巴结就会肿大,这个时候耳朵后面的淋巴结多数都会配合肿大,所以在孩子被感染到疾病之后,耳朵后面如果出现肿块,多数就是由于淋巴结肿大造成,而且这种现象还告诉家长孩子已经被细菌感染了,那么小孩耳朵下面有个肿块怎么办呢?
一、圆润的肿块一般是淋巴结。淋巴结规律: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了炎症,邻近的淋巴结进行防御杀菌时均会肿大。这个做为病因的炎症好了之后,但淋巴结不一定随之好。做为免疫系统的淋巴结的病治起来难度大,有的慢性淋巴结炎能持续几年十几年。
二、淋巴结肿大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或是吃一些普通意义上的消炎药,打些消炎针,就会好。这不算个什么问题。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消炎治疗不愈,那就需要中药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三、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急性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呈严格的局限性,有时可见淋巴管炎所致的“红线”自原发病灶走向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往往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经治疗后淋巴结常可缩小。建议淋巴结炎症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能力使其病理逆转,患者只能使用抗生素、消炎药、封闭针等来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
四、平时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并注意预防感冒或其他感染。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宝宝的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提升免疫力的食物调理体质。多吃天然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此外,不要让宝宝偏食而导致营养失调。
脖子喉咙处有个硬块可能是由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舌管囊肿等因素引起的,通常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
1.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由于外界致病因素入侵人体导致淋巴结肿大,主要与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扁桃体肿大、低热、乏力等临床症状。通常可以使用左氧氟沙星片、乙胺丁醇片、甲硝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
2.甲状舌管囊肿: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通常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时间、甲状舌管退化不完全导致的,一般发生于儿童和中老年患者,甲状舌管囊肿在发生感染时,局部会出现发红、肿胀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破溃的症状,其肿物会随着吞咽而上下活动。通常可以使用克林霉素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氨苄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若脖子喉咙处有个硬块,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遵医嘱治疗。
确诊为纵隔淋巴结肿大,应积极就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综合治疗等方式:
1.药物治疗:(1)如果是感染因素造成的纵隔淋巴结肿大,例如肺炎,可以用青霉素或者是红霉素,林可霉素静脉输液治疗,口服扑热息痛或者布洛芬及时退烧。(2)如果是淋巴结核导致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可以服用联合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等治疗,期间要多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增强抵抗力。
2.综合治疗:(1)如果是血液疾病造成的,例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可以通过化疗和放疗进行综合治疗。(2)如果患者有肺部肿瘤,则恶性肿瘤转移后也会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
这种情况下也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如果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请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儿童耳后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病症,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
常见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此外,单纯的淋巴结感染或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也可能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典型症状是局部红肿、触痛,有时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一,可活动,有时伴有化脓。
治疗方面,根据病因不同,可选择抗病毒、抗菌药物,如蒲地蓝、青霉素、头孢等。同时,加强休息、补充水分、保持饮食营养均衡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预防方面,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饮水、保暖、避免感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如发现孩子耳后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常伴随皮温升高、皮肤红肿等不适。在某些严重病例中,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此类症状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杆菌引起,属于淋巴结发炎。针对此类感染,患者可以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淋巴结发炎合并淋巴脓肿的情况,可能需要通过局部麻醉下的淋巴结脓肿切开排脓手术治疗。
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
1. 炎症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结核病感染等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例如,咽炎或周围伤口的炎症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和淋巴结肿大。
2. 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淋巴瘤等可能导致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
对于轻度淋巴结肿大,患者可以通过休息、多喝水等方式进行自我调理。如果病情较重,应及时就医,服用消炎药或进行其他治疗。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增强体质,避免感染。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如穿刺活检等,来确定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对于不确定的病例,穿刺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总之,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应引起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妇科炎症导致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是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了解其成因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由于多种妇科炎症引起的,如盆腔炎、宫颈炎、附件炎等。这些炎症会导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进而引发淋巴结肿大。
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 慢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治疗时需要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头孢他啶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炎症消退。
2. 结核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疗时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雷米封等。患者需遵医嘱,坚持服药,以免病情反复。
3. 恶性肿瘤转移:恶性肿瘤转移导致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明确诊断。治疗时,可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当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EB病毒感染后,患者常常会出现发热、肝功能异常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中,淋巴结肿大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一般来说,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会在热退后的数周内逐渐消退。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抗病毒治疗:临床上,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丽科伟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用药时间较长,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服用。
2. 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血EB病毒核酸及EB病毒抗体,以及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及结构。
3. 彩超检查:一般可进行浅表淋巴结彩超检查,常见部位为颈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及腋下淋巴结。若无明显肿胀及触痛,无需局部处理,尽量少触碰。
4. 注意饮食: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锌、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同时,忌吃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 抗菌治疗:咽喉部继发细菌感染也可导致炎症反应性淋巴结肿大。若出现此类情况,可以对症给予抗菌治疗。
6. 中药治疗:患者可以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如蒲地蓝口服液,以辅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若抗病毒一段疗程后,淋巴结反而增大或者结构异常,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局部淋巴结活检。治疗上,应继续给予抗病毒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梅毒,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了解梅毒的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 硬下疳:梅毒感染初期,患者常常出现硬下疳。硬下疳通常出现在生殖器、肛门、口腔等部位,表现为小红斑,逐渐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最终变硬,表面出现坏死,形成溃疡。
2. 淋巴结病:硬下疳出现1-2周后,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位于腹股沟、腋下等部位,表面光滑,无疼痛感。
3. 梅毒疹:梅毒二期时,最常见的症状是梅毒疹。出疹前,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发热、头痛、骨痛等症状。皮疹形态多样,可为斑疹、丘疹、脓疱等,遍布全身。
4. 黏膜损伤:梅毒感染还可能导致黏膜损伤,如咽炎、口腔黏膜斑块等。
5. 第三期梅毒:若未及时治疗,梅毒可进展为第三期。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损害、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防梅毒的关键在于加强性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梅毒检测。
腋下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症状,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炎症、结核感染和肿瘤等。
一、炎症引起的腋下淋巴结肿大
炎症是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对于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轻症患者可以选择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噻肟钠、青霉素G等。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化脓或脓肿形成,则需进行切开引流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并进行换药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休息、保持充足水分、补充维生素等。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也是关键。
二、结核感染引起的腋下淋巴结肿大
结核感染是另一种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患者可以通过痰液检查进行细菌学检查,如痰培养和痰涂片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或抗酸杆菌阳性,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盗汗、乏力等,可以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治疗结核病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6-9个月。
三、肿瘤引起的腋下淋巴结肿大
肿瘤也是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之一。乳腺癌患者常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需要考虑肿瘤转移的可能性。治疗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首先需要进行手术活检,将淋巴结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检查与诊断
对于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淋巴结的触诊、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破溃等。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血液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以明确病因。若上述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则建议进行淋巴结活检术。
五、日常保养与预防
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多吃水果蔬菜,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是一种由松毛虫及其污染物引起的骨关节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1. 潜伏期:通常在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后1-3天出现症状,个别患者可能延迟至48天。
2. 全身症状:多数患者全身症状轻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头晕、全身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通常在2-3天后逐渐消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移动,有压痛,一般在发病后10-20天消退。局部皮肤一般无溃破。
3. 局部症状:身体暴露部位更容易发病,常见发病部位包括手、足、腕、踝等处,也可发生于头颈、眼、耳郭、胸、脊椎旁、臀部及会阴处。根据病变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四型:
(1)骨关节型:发病率较高,约占55%,常见症状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强直和肌肉萎缩。
(2)皮炎型:发病率较低,约占25%,常见症状为局部灼热、奇痒、疼痛,表现为斑丘疹或荨麻疹,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3)肿块型:发病率最低,约占5%,常见症状为局部硬结、疼痛,肿块逐渐增大,可液化,易复发。
(4)混合型:为上述三种类型的不同形式的合并存在。
4. 诊断:根据接触史、皮肤、骨关节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作出诊断。
宝宝耳后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这种肿大会在3~7天内自行消退。然而,具体恢复时间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宝宝可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为了观察宝宝耳后淋巴结的变化,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彩超检查。通过彩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淋巴结的形态和大小,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如果宝宝耳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可以考虑使用头孢呋辛钠注射液进行消炎治疗。这种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帮助淋巴结消肿。同时,也可以口服希刻劳或希舒美等抗生素,以减轻淋巴结肿大的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生活习惯,避免用手反复触摸耳后淋巴结,以免加重病情。同时,鼓励宝宝多运动,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淋巴结消肿。
如果宝宝耳后淋巴结肿大持续不消退,或者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宝宝耳后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及时观察、积极治疗,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康复。
腮腺炎,这一常见的腮腺软组织炎症性疾病,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它不仅会导致腮腺肿胀、疼痛,还可能引发颈部附近和周围淋巴结的肿大与疼痛。
腮腺炎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与全身状况不佳和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有关。当局部炎症严重时,它会刺激周围的淋巴结,导致其肿大和疼痛。流行性腮腺炎和阻塞性腮腺炎,这两种腮腺炎类型都可能引起邻近淋巴结的肿痛。不过,大家无需过分担心,随着疾病的恢复,淋巴结会逐渐恢复正常。
腮腺炎的症状表现为腮腺的肿胀、红肿、发热和疼痛。它可以是传染性的、免疫性的,也可以是阻塞性的。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腮腺炎还可能引发睾丸炎和卵巢炎等并发症。
治疗腮腺炎,需要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细菌性腮腺炎,可以使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如果能够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则可以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效果更佳。如果出现明显化脓,可能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板蓝根颗粒等。
腮腺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保持口腔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腮腺炎的治疗与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大多数腮腺炎患者都能够恢复正常。
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肿块等症状。而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与乳腺增生有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本文将针对乳腺增生伴随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探讨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乳腺增生与腋下淋巴结肿大的关系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由于乳腺增生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如感染、肿瘤等。
二、乳腺增生伴随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治疗方法
1. 抗炎治疗:针对由感染引起的腋下淋巴结肿大,可使用头孢克肟、头孢噻肟等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2. 消结治疗:对于乳腺增生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使用乳癖消、红金消结胶囊等药物进行消结治疗。
3. 抗结核治疗:若腋下淋巴结肿大是由淋巴结核引起的,可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庆大霉素等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三、乳腺增生伴随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注意事项
1.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3. 学习乳房自我检查方法,养成每月一次的乳房自查习惯。
4. 如发现异常或与以往不同体征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