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小孩问爸爸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爸爸妈妈可能会怎么回答呢?
回答A:你是从野地里拣来的。
回答B:你是从石头缝里冒出来的。
回答C:等你长大了会慢慢知道的。
......
小小孩对一切都是好奇的,因此,他们的问题常常让人猝不及防。
心理咨询中,不少家长朋友也为此感到困惑:我该怎样回答?
“我是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不知让多少为人父母的朋友感到了尴尬和难堪。于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搪塞,就有了类似回答A和回答B的答案给到孩子。
这些是让幼小的心灵多么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的只有伤心、痛苦和恐怖——原来他的生命来自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此“悲惨”的性启蒙,也许正是有些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源。
回答C虽然还有些保守,但比起回答A和回答B之类的回答,有不小的进步。
其实,“我是哪里来的”让不少父母感到难为情,那实在是大人的“自作多情”。
孩子的心里没有那么多东西,孩子问:“我是哪里来的?”和问“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没有什么两样。
那么,作为现代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呢?如何能给孩子科学的性启蒙呢?
大家不妨借鉴一下一位作家的妻子的家教故事:
一天晚上,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问她:“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是不是你和爸爸在一起才生了我?”
“是的。”这位妈妈神情自若地回答。
“那是怎么生的呢?”
“你不是见过鸡蛋吗?由鸡蛋可以孵出小鸡来。妈妈肚子里,也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像蛋那样的东西,叫卵子。爸爸身体里也有一种小而又小的东西,叫精子。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就变成一个受精卵。它很小很小,但它会长大,在妈妈肚里经过10个月就长成了一个小孩子。到时候,妈妈肚子收缩,孩子就从妈妈身下一个通道里生出来了。好孩子,你就是这样来的。“
说到这里妈妈话锋一转:“你知道吗?为了生养你这个小宝贝,妈妈那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走路都很困难,可吃了不少苦呢!
“妈妈辛苦了!”孩子搂住妈妈说。
这样的回答,没有欺骗,也没有涉及什么不必要让孩子知道的内容,一些细节又自然地放到未来去。性神秘感没有了,又避免了一些歪曲的知识。最智慧的是,巧妙地把孩子的心聚焦到母子亲情上来,孩子会更加爱母亲。
由此看来,面对孩子的有关性的问题,父母应坦然相告,做到有问即答,不嘲笑、不斥责、不回避。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灵活性,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进行机智灵活的引导,给孩子科学的性启蒙。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孩子性早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多的摄入了营养物质,因此导致身体出现异常。
那么对于性早熟儿童,我们究竟要采取哪些治疗方法呢?现将治疗药物简介如下。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
为目前治疗真性性早熟,特别是特发性性早熟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它可以使垂体对内源性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失去敏感性,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随之减少,从而使性激素总体水平下降,患儿性征得到消退。
并能有效地延缓骨骼的成熟,防止骨骺过早地融合,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最终身高,使患儿的成年期身高达到正常水平,是治疗特发性性早熟的首选药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的抑制作用具有高度可逆性,如果停药2~3月,这种抑制作用会慢慢地自行消失,性腺功能即行恢复。所以,对患儿今后的青春期发育并无不良影响。治疗宜早,疗程宜尽可能延长,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早期的制剂往往需要采用每日皮下注射或鼻腔吸入的方式给药,患儿难于接受。
目前常用的几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多为长效的控释制剂,肌肉注射后被缓慢地吸收,每月仅需注射一次,较为便捷。
疗程长短则需根据患儿的病情、病程及初始治疗时的年龄加以确定,一般需要连续治疗数月至数年,直至接近正常青春期发育时仍需用药,本类药物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2安宫黄体酮
是一种高效的孕激素类药物。对于性早熟女孩虽然可以中止月经的来潮,但是对于骨骼成熟、骨骺生长加速等方面的疗效却较差,故而,经过治疗后患儿的身材仍旧矮小。
肌注的作用较口服给药要强4倍左右。长期使用安宫黄体酮可以使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正常分泌受到抑制。
3炔诺酮
是一种高效的孕激素。具有潜在的雄性化作用,相当于睾酮的1/16。对于月经过多的患儿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应当根据病情来决定剂量的大小。一般采用每天6~8毫克,分次服用。严重的月经过多者(止血),则用药总量可至每次25毫克,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待血止后逐渐减量,以防止不良反应产生。
4酮康唑
大剂量可以抑制睾丸酮的合成,可用于假性性早熟的治疗。但要注意,在病情控制以后,假性性早熟可能会呈现出真性性早熟的一系列体征,此时可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治疗。
上述是针对孩子性早熟常见的治疗方法,家长们一定要对这方面的疾病重视起来,毕竟该疾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性早熟现象,那么建议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妈妈们聚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是自家宝贝吃饭的话题,但孩子们都不爱吃饭。
有个说法是孩子不爱吃饭,是因为缺锌了导致的,要赶紧给孩子补锌。
说起补锌,和补钙一样,因为宣传深入人。当宝宝不想吃饭时,真就是缺锌吗?宝宝缺锌有什么症状?要怎么补锌?补锌需要注意些什么?
不爱吃饭不能用来作为判断孩子缺锌的依据
宝宝缺锌,确实不会好好吃饭,因为锌与唾液蛋白结合成味觉素,会使宝宝保持对食物正常的味觉,如果缺锌的话,会导致宝宝食欲下降。但是,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太多了,比如食材过于单一,食物不合宝宝胃口,就餐氛围不好,吃饭的时候干扰因素太多,或者饭前吃过太多零食,总是强迫宝宝吃饭等。所以说,缺锌会导致孩子食欲下降,但是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一定是缺锌导致的。
缺锌了的宝宝有什么表现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还需要结合其他表现来看是不是因为缺锌导致的。特别是出现以下症状时,急需要注意,妈妈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判断。
1、头发枯黄、身材矮小;
2、食欲差、厌食、挑食;
3、舌苔厚、有地图舌、口腔溃疡 ;
4、抵抗能力差、反复湿疹、呼吸道疾病感染、经常腹泻。
怎么给宝宝补锌
一般情况下,我建议通过食物给孩子补锌。母乳中的锌吸收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建议在宝宝出生后,最好能母乳喂养。除母乳外,含锌量比较丰富的食物有以下几种:
海产品:生蚝、牡蛎、蚌肉、龙虾、蟹等。
肉类:牛肉、猪肉、鸡肉等。
坚果:腰果、杏仁、花生等(建议磨碎后再给宝宝食用,防止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豆类:黄豆、豌豆、扁豆等。
谷物:全谷物、强化早餐谷物等。
乳制品:牛奶、奶酪等。
当然,如果你的宝宝已经严重缺锌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锌。
特别注意,补锌不可过量
宝宝过量的补锌会导致锌中毒,引起呕吐、头痛、腹泻、抽搐等不良症状。还会影响铁的吸收,容易造成宝宝缺铁性贫血。从而导致宝宝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全身乏力,严重地影响了宝宝的身心健康。高锌还会影响钙和镁的代谢。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最近我经常被焦虑的家长问到,“非常时期,亲子班和早教班都暂停线下培训了,这么小的孩子,又不可能在线上上课,都知道婴幼儿期的发育是很关键的,在家早教应该怎么做呢?
三岁前大脑发展迅速的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有信心,因为最了解宝宝的人永远都是父母的,家长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也一定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同时,应该抓紧时间“恶补”一些适合宝宝年(月)龄段的训练方法,及时应用于实践。
另外,也需要提醒你们,家长的言谈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在你们跟孩子密切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应注意,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行为举止,也都是家庭早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1岁以内的婴儿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1-3岁幼儿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社会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在这里,我按不同年龄阶段分别列出五大领域的早期教育训练具体操作计划,以便于大家根据每个不同年龄的发育水平在家给孩子进行实施重点的早期教育:
1--3月龄:
经常练习俯卧抬头翻身训练。逐渐尝试进行给孩子进行拉坐。给孩子抓握各种不同材质的玩具及大人的手指,引导孩子触摸和抓握。让孩子尝试拍打及够取玩具,加强对手的控制能力。常给孩子看鲜艳的玩具或看图片,追视移动的物体。予适当的听觉刺激,如轻柔的音乐、家长丰富的语调、玩具响声等。经常与小儿面对面交流,发出例如啊、噢等单音,多对孩子微笑,用丰富的语调和富于变化的的声音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并进行逗笑游戏以促进亲子情感建立及孩子情绪发展。
4-6月龄:
除了上述内容,还需要经常把玩具放不同位置让孩子去够取、玩具来回倒手,抓捏小丸,撕纸游戏等精细运动的训练。让孩子多趴着玩,逐渐学会来回主动翻滚,逐渐让孩子练习靠坐,时间逐渐延长,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短时支撑站立做适当的直立跳跃动作,6月龄后可以逐渐开始尝试向前爬。
家长经常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做一些口技让孩子进行模仿,加强口腔肌肉的训练,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应表情丰富,让孩子逐渐体验对不同表情做出反应并用表情正确表露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和宝宝尝试各种不同形式的“藏猫猫”游戏。鼓励孩子在吃东西时适当参与,如自己拿饼干吃。
7-9月龄:
除上述部分内容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逐渐体验各种花样爬行,如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爬,甚至可以后期放孩子爬爬小楼梯,开拓孩子探索空间。经常让孩子把玩具串到固定位置或者从各种容器中取出-放入的游戏。
鼓励孩子模仿发更丰富的发音。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进行语言或非语言的社交动作,双手合拍欢迎、摆手再见、扭头不要等。教孩子指认各种物品、五官等。
10-13月龄:
让孩子经常抓着围栏或者家具来回迈步,比如推椅子、箱子、推车等,逐渐帮助孩子尝试松开小手,可以用玩具引逗孩子站立时松开手去够取玩具,让孩子经常蹲位捡玩具送到家长手中或者放入容器中,帮助孩子听懂简单指令并执行,比如1岁后经常发出简单指令让孩子完成,比如给妈妈、拿过来等。
可以让孩子拿笔、纸,随意涂鸦。还可以让孩子模仿大人搭积木、拆装玩具等。看书时一起指认书上的内容,逐渐建立抽象概念,增加与孩子互动。进餐时让孩子参与进来,抓勺子、扶碗等,培养孩子驾驭工具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进食、用杯子喝水。
14-17月龄:
除上述部分内容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玩一些跑、跳的游戏,和孩子一起追逐玩具、扔球、踢球、跳舞,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孩子一起玩各种游戏,比如搭积木、拼插玩具、串珠游戏等,有意识的模仿涂鸦,提高孩子对笔的控制能力。我们还可以与孩子尝试一些生活模仿游戏,比如过家家、购物游戏等。
18-21月龄:
除上述部分内容外,每天陪同孩子上下走小楼梯、学各种小动物玩蹦跳游戏,如果家中有滑滑梯、秋千等,鼓励孩子玩。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动手能力,比如剥鸡蛋、剥橘子、叠衣服等,和孩子一起拼图等。
经常提问孩子简单的问题,比如宝宝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等,并经常引导孩子接说儿歌、参与讲故事等。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抽象概念的游戏,比如让孩子找一找红颜色的或同形状玩具等。
22-26月龄:
可以经常与孩子进行双脚离地蹦跳的游戏,比如跳纸游戏等,也可以进行大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比如单脚站立的游戏,并一起数数比赛。引导孩子正确握笔姿势,学习画圆、正方形等,或者玩补充画图的游戏等。
引导孩子逐渐说出复杂的句子,经常回答孩子的问题,讲故事的时候提问孩子,让孩子参与并学会思考回答问题。经常和孩子玩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游戏,如捏橡皮泥等。
27-36月龄:
经常让孩子按图形进行撕纸、折纸,逐渐引导孩子用剪刀剪纸,平时让孩子扣扣各种形状的扣子等。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让孩子帮忙捏捏面团、饺子、包子等,灌输更多的日常生活常识。
引导孩子回忆并描述简单事件。还可以经常玩假扮游戏、讲故事游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等。
这个非常时期给家长和孩子创造了非常难得的交流的时光,我们要珍惜,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加油吧!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有些孩子到了四五岁,仍然说话不清,许多音发不准,令家长非常焦急。孩子发音不正确,我们应该怎么纠正呢?
语言发育迟缓可表现为单独或多种言语和语言能力异常,包括听力、讲话能力、理解语言能力、表达语言能力和语言程序处理能力。
而造成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听力问题;
2.构音器官异常;
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当发现孩子发音不正,要及时给予矫正。如果是生理缺陷造成听力不好,要经过医生诊断后,进行特殊的康复训练。如果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矫正孩子的发音。
01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周围的人发音要标准,最好是讲普通话。多让孩子与发音清晰的小朋友接触,在交流中学习、矫正发音。
02 父母要有意识地矫正孩子的发音
第一步,要培养孩子的听音能力,听得准确才能发音正确。特别要提高孩子辨别近似音的能力。
第二步,通过学习汉语拼音来正音。对拼音中z、c、s、zh、ch、sh,n、l、j、q、x等,幼儿要发音正确有些困难。要多加练习,用这些音作声母,发一些代表实物或动作的音。
在学拼音的同时,学做四声练习,使孩子掌握正确的声调,因为同一个音,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思。
教孩子发音时,要让孩子看成人的口型(唇形、舌位),必要时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到说话人的嘴边或喉部,让孩子感觉说话时的气流或喉部的振动。
03 通过各种灵活的方法纠正孩子的发音
学说话并不一定要机械性练习,可以说儿歌,学绕口令,或者鼓励孩子向家长描述当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
家长既要在生活中注意随时纠正孩子的发音,但也要适度,不能为了一个词,不顾当时的客观情况,一味要求孩子发音正确,从而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语言交流,甚至会使孩子对说话产生恐惧感。
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发音,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事情。父母要有耐心与信心,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急躁、不耐烦的情绪。多听、多说正确的语音是矫正发音的关键。
总的来说,孩子说话不清楚通常很容易让人察觉不对劲,因此家长可能会特别留意孩子的发音,希望实时矫正。但是有时家长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说错的语音,反而忽略了孩子话语真正要传达的讯息。如果孩子说话时经常被打断、纠正,或者进行机械式的练习,难免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而不愿意开口了。
童年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论孩子先天有多少个别差异,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觉得说话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有让孩子愿意说话,才能有更多练习说话的机会。
在中国,烧烫伤死亡率仅次于交通事故。全国每年约有26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其中12岁以下儿童占30%—50%。
悲剧的发生,往往只在几秒之间。这几秒钟后,一个家庭的命运被改变,受害者也将在经历治疗、植皮,甚至截肢后,面对另一种人生。
近日,公益体验官王攀来到全球最大的烧伤救治机构之一,重庆西南医院烧伤科,探访了部分烧烫伤孩子,在亲历其痛苦的同时,也为正确预防、处理烧烫伤总结出有价值的意见。
啼哭声中的“烧伤楼”
6月9日到11日,重庆连续3天阴雨,闷热潮湿的街巷混杂着火锅、红油的味道,而我却无心走进这沸腾的生活。
作为公益体验官,我进入了西南医院烧伤科——因烧伤临床规模和世界领先的救治技术,它被称为“世界烧伤四大家族”之一,每年要接收700-800名烧烫伤儿童。
医院正门左手最显眼的位置,烧伤科占据了整栋10层大楼,被大家称作“烧伤楼”。这是此次体验开始的地方。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烧伤楼”门口看雨
一走进大楼,像是进入另一个季节。空调只开到20度上下,我加穿了一件长袖外套。烧伤病人最怕热,他们不能出汗,温度一高,伤患处就奇痒无比,忍不住抓挠皮肤。
阴天下午,病房里没有开灯,透过走廊窗户看进去,是坐卧姿势各异的烧烫患者,楼道里不时响起一两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护士说,这算一天中安静的时候了,“每天上午换药,是才真让人心碎,病房里全是孩子们的哭声,一个哭,全都哭”,即使在这里工作多年,她依然不能平静对待。
全球每年有9.6万儿童因烧伤和灼伤死亡。中国每年约2600万的烧烫伤者中,0-12岁小儿占30%以上。
在西南医院烧伤科,儿童占门诊患者的50%以上,占住院患者的30%-40%。暑假是儿童烧烫伤事故的高发期,每年暑假至少有200个烧烫伤孩子被送到这里治疗。
最多的时候,“烧伤楼”同时住进了400多个小孩。
“悲剧,发生在几秒之间”
病床上的欣欣,注意陌生人的到来,她蜷着身体,本能地往墙边靠了靠,怀里紧抱着一只黄色的毛绒小骆驼。
3岁的欣欣来自贵州,长睫毛、圆脸蛋,除开脸上的疤痕,她和其他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去年冬天,她和妈妈在家中烤碳火取暖,母女俩二氧化碳中毒昏迷,欣欣滚落进炭火中。仅仅几秒钟,她的头部、面部、手部已被严重烧伤。
经过3次手术后,她脸上的瘢痕增生已开始显现,耳朵上仍裹着纱布,左边手掌已截肢,衣袖空空地耷拉在被子上。
看到我手里的相机,她悄悄地把失去手掌的胳膊往袖子里藏了藏。这个小举动,让我鼻子一酸。
欣欣躺在床上,手藏在袖子里
“第一次住了2个月,之后每次手术住院20多天,已经花了十几万了”,孩子的母亲,坐在我们旁边不停抽泣。她在医院照看孩子,丈夫在广东打工赚钱,维持着家庭的开支。
和她一样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还有病房里所有陪护的家长们,他们难过的,不只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多的为孩子未来的命运担忧。
1岁零2个月的男孩阳阳来自重庆,我们见到他时,他的头上缠着纱布,脸上贴着药棉,手里拿着糖果,他是被奶瓶中的开水烫伤的。
提起当时的场景,他的妈妈几度哽咽,“奶瓶里放了刚烧开的水,倒下来时浇在了他的头顶”,她无数次责怪自己:为什么要在奶瓶里放开水,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为什么……
被奶瓶中的开水烫伤的阳阳
3岁的女孩晴晴,来自四川大竹,她的双腿缠着纱布,用裙子遮住了裸露的受伤部。她的妈妈说,烫伤后,晴晴曾在ICU里面住了20多天,“光头部全皮就取了三次,背部和大腿都取了皮,前后花了20多万”,现在烧伤基本好了,又面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晴晴妈提起孩子受伤的经过,和阳阳妈一样后悔不迭,“他老爸是厨子,锅里烧好油汤放在地上,事情就发生在一两分钟里,她上楼喊爸爸,侧身时,一下子坐锅里去了……”
在这里,你会发现,发生烧烫伤的场景千差万别,但都源自日常生活。在疏忽大意面前,危险无处不在。
“被烧烫伤的孩子,即使救治成功,也可能留下畸形、容貌损毁和心理创伤”,西南医院烧伤科康复治疗师刘秋石说,身体上的疤痕,和心里的疤痕,都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欣欣想不想去幼儿园?”有人问。欣欣没有回答,似乎没有听见。
我们即将离开病房时,她突然小声地嘟囔了一句,“我明天就要去幼儿园!”
第二次伤害
另一间病房里,住着3位不同年纪、不同烫伤程度的小患者,最小的只有9个月。小男孩鑫鑫,来自四川资阳,他在农村吃流水席时,不小心撞上了大锅灶上开水。
他穿着三排扣的压力衣,手臂和脸色呈现出紫色。这种紧绷的压力衣是为了不让皮肤上的瘢痕长起来,穿上非常难受。
鑫鑫站在病床上展示自己的压力衣
“农村老人多,没有防治烧烫伤常识,不知道开水烫伤了,要马上用凉水给他降温。半小时内都没人想到要给孩子急救降温”。
鑫鑫妈妈说,“甚至有的老人说要用酱油涂抹,有的说用菜油,我把孩子送到县医院,稍微处理后,再来到这里,路上又耽搁了一天”。
“如果当时处理及时,后果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她说,“你们一定要多宣传,不要再让别的小朋友吃这样的苦”。
家长在孩子伤处抹药
另一位家长,正在给孩子腿部擦抹药膏,她说,“孩子烫伤时,我们也不知道要用凉水去冲,还有不要用强力去脱衣服,我当时就去脱衣服了,手一抓,一下就把那些(烫伤的)皮肤抓下来了”。
刘秋石说,烧烫伤事故多发于农村、山区或城中村,被烧烫伤的多为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儿童,“一是疏于照顾,二是预防观念淡漠、不懂急救常识,错上加错,酿成严重后果”。
“人们出事时容易慌乱,只想马上去医院,但如果第一时间急救,用冷水冲的话,就可能不会到深二度,不会留疤。防烫伤急救5字口诀,冲、脱、泡、盖、送,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耽误了救治的黄金时间”。
正确的烫伤急救五步法:“冲脱泡盖送”
记住五个字:“冲脱泡盖送”
离开医院后,接下来的两天,我随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秘书长张代玉一起,探访了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设在重庆彭水的儿童安全课堂和科普空间,它们覆盖了社区、小学、幼儿园。
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烧烫伤,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在7年前率先发起了“不要烫伤我的童年”公益项目,以“即使三岁孩子也能听得懂学得会”的趣味科普形式,走近孩子,走近父母。
在马峰社区的“皮皮小超人”安全科普空间,每周都有“预防儿童烧烫伤科普”安全教育课,课程由志愿者用重庆话讲解。
看着屏幕上触目惊心的烧烫伤画面,很多前来学习的家长摇头叹息,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声音,甚至捂住眼睛不敢再看。
彭水马峰社区“皮皮小超人”安全科普空间,上课的家长和老人们
在新田镇小学的“远离烫烫小怪兽”儿童课堂,孩子们在老师的讲解下,认识存在危险隐患的物件,汤锅、插座、燃气灶、电熨斗、烤箱……
为了让学生们对烧烫伤有更直观的了解,老师现场采用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研发的“烫烫小怪兽感温贴”进行演示。她将感温贴贴在杯子上,当杯子中倒入高于40℃的热水后,感温贴上的“烫烫小怪兽”瞬间由黑色变成红色,意味着杯子中的水有烫伤危险。
老师还鼓励孩子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示烧烫伤急救五字口诀,3个孩子分别扮演伤者、路人、医生,对着空气做“冲脱泡盖送”的动作。
在表演身上着火该怎么办时,孩子在地上翻滚,演示“停躺滚”。
小学生用情景剧演示“冲脱泡盖送”
“我们有的时候做口头宣教,一些家长不在乎,他们觉得事不关己,没看到事态的严重性,也不会警觉”,张代玉说,而通过不同场景下的动漫化、具象化的科普,家长们能直观了解、学习烧烫伤预防及急救科普常识,并真切地认识到,“孩子多一份安全,家庭多一份幸福”。
此次探访,对我影响极深。3天的体验结束,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我就专门抽时间给7岁的女儿进行了一次“防烧烫伤教育”,教她识别客厅和厨房等不同生活场景中潜在的危险,教她什么是“冲脱泡盖送”。
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地成长,也呼吁社会关注烧烫伤儿童的治疗与康复,给予烧烫伤儿童家庭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让更多孩子能接受正规治疗,减少伤残。
(为保护隐私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本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供稿。
俗语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从遗传角度上讲,这体现了亲代子代之间相同性状的遗传;但是也有一句老话,叫做: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所以学霸的后代,并不一定是学霸。
出于好奇,去网上找了一下,发现还真有不少学霸+学霸=学渣的案例。
北方夫妻双双博士毕业,留学归来的父亲教出说一口纯正福建口音英语的女儿,父母女儿共流泪……
北大双硕士父母,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给两个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果然争气,每次都轮流拿下倒数第一、第二的宝座。
2-3=5?作为区优秀教师的我,哭了!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开展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调查,经大数据分析显示:孩子的考试成绩与父母的学历程度呈正相关。
那为何双学霸父母的孩子却是学渣?娃子是正正得负?还是基因突变?亦或是纯粹的天意弄人?
“父母双学霸,生娃是学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父母学霸,孩子学渣在生活中并非普遍现象,只不过是个别案件被放大,是一种博众人眼球,引众人关注的手段而已。
其次,孩子的学习成绩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和环境。
学习成绩,是受到客观指标——智商的影响,智商的高低,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从生物遗传角度上看,智商具有高度遗传力,遗传程度可达70-80%。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会生出学渣的娃呢?
这就要提及高尔顿的“均值回归”概念了,即亲代特征偏离均值越远,子代就会更趋于平均值。
因此娃的智商很平庸,那就代表你的智商远高于常人啦!
第二个影响因素则是,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过去,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哪里有额外的经济条件去供孩子上学呢?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就过滤掉很多竞争对手,竞争的基数也变小了。
如今,经济条件变好,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家庭都可以负担得起教育的花销,甚至是其他兴趣爱好培养的花费。
再者,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但家风和家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发展。
父母学习能力强、并不代表育儿的能力强、教育理念合理。学霸父母往往发现子女表现平常、甚至是学渣学生时,往往会大失所望,给予更严格的教育和更大的压力,导致娃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成绩越来越不好,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之路?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好看的成绩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书本上枯燥单一的内容不仅会使学习兴趣降低,更会将思维和眼界囿于方圆之地。与其如此,不如将书上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在实践中去学习,去领悟不同的风景。
2、在适度的放任中发掘孩子的优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使,家长们不妨用不同的角度发现孩子不同的长处。
也许孩子不善学习,但他们热于助人、孝顺善良。“应试教育”不该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更是要注重让孩子的全面发展。
身为父母,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愿孩子平安喜乐,世界上最好的爱不是欣喜孩子所有的光环,而是接纳孩子所有的平凡。
脾虚是什么,中医里脾的作用是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脾虚会导致运化失常,进而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贫血等症。
脾虚的结果首先是营养不足,不管孩子是胖是度,都会感觉轻飘飘的没有力,肌肉没有正常发育起来。长期脾虚还会影响到肺,“脾吐生肺金,脾胃生发的“气”有益于肺气,肺气不足会让人体的毛发和皮肤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皮肤干黄、头发无光泽等。有些小孩儿头发发黄干枯,这就是肺气不足的缘故。如果孩子长期脾虚,那么就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了,孩子的整个体质都发育不好,身心健康会受到很大影响。
脾虚是一种不足之症,应对的方式自然就是“补不足”。可是在给孩子补脾之前,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孩子脾虚是哪一种类型,不然一通乱补,很可能会运得其反。脾虚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牌阴虚和脾阳虚。分清了症型,给孩子补的时候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脾阴虛的特点
脾阴虚还有个说法叫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个部分都要依靠脾气散布脾精来滋养,所谓“脾精”可以理解为脾胃所运化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饮食营养不足是脾阴虚的一种原因。但现代社会温饱回题已经解决,饮食均衡也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如果饮食营养来源充分的话,脾精怎么会不足呢?往往就是因为孩子特別爱吃肉不爱吃蔬菜水果。因为肉类中的各种激素太多,进食过多的肉等于摄入了过多的激素,激素是阳性的,阳有余就害到阴,导致胃阴虚或者脾虚不运,从而造成没有足够的脾经可以布散。
脾阴虚5个外在表现
1、从中医的望闻回切角度逐一来看,望孩子面部,下眼袋明显肿大,与周围肤色相比微微发红,嘴唇则颜色鲜红,让孩子伸出舌头来,可以看到他舌头瘦小,同样颜色鲜红,尤其不正常的是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闻倒是没有异常。
2、问孩子自己,他往往觉得自己眼睛干、口干、心烦、大便干爆、手心脚心都发热,喜欢喝冷饮。
3、问孩子家长可以知道孩子夜里盗汗,吃了饭以后孩子肚子鼓鼓的,半天下不去。
4、切孩子的脉象会有脉搏特別快、脉象躁动的特点。
5、脾阴虚的孩子闲不住,好像有多动症一样,整天又跑又跳的,有些家长觉得这孩子充满了活力,其实不是好事情。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为什么小宝宝也会有过敏性鼻炎?”
“为什么孩子在北方就好好的,到南方就开始过敏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只是在季节变化的时候才发病,我家孩子却一直消停不下来?”
要回答这些问题,那就得说说造成过敏的因素,过敏因素千千万,先天后天都有关,那真的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
天时:遗传因素—基因决定是否发生过敏。
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过敏性疾病史,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如荨麻疹、湿疹)等,那么孩子发生过敏的概率是20%~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孩子发生过敏的可能性就提升到60%~80%;就算父母都不是过敏体质,婴儿仍有15%的概率出现过敏反应。
地利:环境因素—外界环境中存在过敏源引发变态反应。
除了基因问题还有外部环境和生活习惯对发生过敏也起到了助力的作用。有个小孩子原来在北方上幼儿园时候很正常,到南方读书后不停地打喷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南方潮湿温暖的气候适合万物生长,也是真菌跟尘螨肆意疯长的乐土,真菌和尘螨正是诱发过敏性鼻炎的两大过敏原。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和全球城市化工业化浪潮有关。
越是城市化的地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人数就越多,症状表现也越严重,一方面是城市里建筑物密集、室内光照不足,空气流通差,容易滋生真菌微生物,加上汽车尾气、工厂污染物排放也是极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另一方面则是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大自然机会少,免疫系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人和:体质因素—身体状态有利于过敏发作。
除了上面的影响,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也会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比如孩子饮食贪凉、习惯重口味,雪糕冰品大快朵颐不节制,让体质变得虚冷阳气不足。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能使我们的身体在遗传基础上的过敏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发生改变,促使形成过敏体质,让身体处在容易受过敏原激发的体质状态。
我再讲一点常见的过敏原,给家长们一点找过敏原的方向
有家长反应去医院做了儿童28项的过敏原筛查,按照筛查结果,严格禁食过敏食物,但是孩子过敏却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有些程度比较高的食物不耐受没有检查出来,常规医院可以做40项,还有一些专业的检测机构可以做90项和132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我的女儿上初二,最近发现她有早恋的现象。以前女儿从来不怕我看她手机,现在却遮遮掩掩,总是把手机带在身上,一次,她在洗澡的时候,我偷偷翻了他的手机,看到她的QQ与一位男生有亲密的聊天记录,前面的聊天记录被删了,就留下了当天的。
我知道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况且又是正当该好好学习的年纪,我不希望她谈恋爱影响了她的学习。可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她开口,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劝我的女儿不谈恋爱吗?
孩子的早恋一直是家长和老师重点关注又令人头疼的问题。你的女儿现在的情况是叛逆期与青春期并存,这个时候,恰好遇上了懵懂的爱情,如果家长教育的方式不当,她很容易就能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千万不能硬碰硬。
从你的描述中能看出你是位很理智的母亲,知道了孩子早恋,没有大发雷霆地对孩子进行吵闹与说教,而是寻求理智的帮助,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确实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01、不惩罚孩子,但是告诉她你的感受
一般的家长发现孩子早恋,都会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严加管教,没收手机,还给孩子的日常规定时间。
比如,几点必须回家,或者放学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自己亲自去接孩子,杜绝孩子与异性接触。家长以为这样孩子就会知难而退,殊不知,这样既伤害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距离,也会在孩子心上留下阴影。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是阻拦她做某事,她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孩子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也许会作出极端的事情,因此,一定不能用以上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你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谈恋爱对她有什么意义,你希望她能够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并说:“孩子,我不反对你谈恋爱,可是,如果你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妈妈会很难过的。”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母亲难过,她多半会作出理智的决定,不让妈妈伤心。
02、教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犯错,他们的早恋也是正常现象,孩子对爱情有着憧憬与新鲜感,学生的时代的感情很单纯,没有夹着许多复杂的东西。
若你的好意劝阻没有起作用,但是你又不能时时刻刻管住孩子,那么,让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具体的做法如下:
1.以坦然的心态,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
2.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3.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4.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让孩子能够对你产生信任,愿意在出现事情时告诉你。
6.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妈的明智做法。
总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批评与打击式的教育,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想要与孩子增进关系,又不伤害她的自尊与感情,就要真正做到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告诉你她的想法,才不会躲躲藏藏,才会坦然面对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一岁的熙宝,吸吮手指入睡,父母焦虑咨询;……
三岁奇奇,性格安静内向。父母陪伴时间少,半年前上幼儿园,触摸生殖器咨询……
五岁男宝小壮,时不时”偷袭”幼儿园女老师的身体……
孩子一旦发现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的感觉很奇妙很舒服,他们就会继续这样的行为,孩子性别萌生期,就是渴望去探寻。
那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做的很正确,他们是在探索并享受成长的过程。
但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尊重他们这样的行为,并告诉他们社会规范,让他们不仅对性有积极的意识,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尊重别人。
A.必须回答孩子的问题;B.必须尽可能给孩子正确的答案;C.用简单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D.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并表达给孩子听。
1.有问才答:当宝宝没有问题时不要去引导;
2.有问必答:只要他有问题了你必须要解答了,说明宝宝的认知发展到这儿了,父母必须要解答。
3.答案要符合宝宝的认知水平,如:
3岁
宝宝: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宝贝亲亲妈妈的肚子,不再问了,满脸幸福。
4岁
宝宝:妈妈,我是从你肚子里的哪个地方生出来的?
妈妈:(我是剖宫产,于是亮出肚子上的疤痕)你是从妈妈肚子这里出来的,医生在妈妈的肚子上划个小口,把你取出来,然后把妈妈的伤口缝好,所以这里有个疤痕。
宝贝不再问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会很深情的摸着妈妈肚子上的疤痕,自言自语到:我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5岁
宝贝:妈妈,我是从你肚子里生出来的吧,那我是怎么进到你肚子里去的呢?
妈妈:(听到这问题一阵心慌,虽然知道迟早要告诉孩子,可是我还没准备好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等你长大了妈妈再告诉你。
注: 如果父母没准备好,也可以准备准备再回答。
6岁
宝宝:妈妈,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告诉我我是怎么去到你肚子里面的嘛!(决定这次告诉孩子真相,要讲清楚精子(小蝌蚪)怎么进入到妈妈的身体里,必须先从科普人体生理结构开始)
满分的回答:爸爸和妈妈相爱,所以就结婚了,爸爸把一颗爱的种子放在了妈妈的肚子(宝宝宫殿)里,然后这个种子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慢慢长大成了你,你就出生了。
宝宝对身体和性的各种好奇都是正常的,父母有幸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愿我们坦然、内心喜悦的陪伴宝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