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几乎每个婴儿在刚出生时都会得“黄疸”,而很多家长或者医生对付黄疸的办法就是让宝宝吃茵栀黄。其实绝大多数的黄疸不是病,而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家长不要对宝宝的黄疸过于担心。
宝宝刚出生时,血液中的胆红素过高,而此时宝宝的肝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无法处理掉这么多的胆红素,这多余的胆红素聚集在血液中,就会出现黄疸的症状。随着宝宝的肝脏发育越来越完善,慢慢能够处理多余的胆红素,使得血液中聚集的胆红素排出体外后,宝宝的黄疸症状会随之消失,最后达到完全自愈。
茵栀黄退黄疸的原理就是:让宝宝拉肚子,拉的多了,胆红素排的多,黄疸也就退了。黄疸倒是退了,但是通过拉肚子来退黄,宝宝的肠胃平衡可能从此就毁了。很多宝妈会发现宝宝吃了茵栀黄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腹泻,而宝宝的肠胃功能不完善难以承受这么严重的腹泻,结果造成不少宝宝吃了茵栀黄后屁股都烂了,甚至会有便血的现象。
正确的处理是:大多数宝宝的黄疸随着年龄的增大是可以自愈,有耐心的宝妈可以多等一等,随时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只要不是病理性黄疸,就让宝宝自愈吧。如果想要干预,就要选用科学安全的办法,既不影响宝宝消化的情况下,又能退黄疸。
第一种科学退黄疸的做法就是让宝宝照射蓝光。这是去黄疸的最好办法,特别是病理性的黄疸。以前很多宝妈熟悉的“晒太阳去黄疸”,这个方法不推荐!因为晒太阳会导致新生儿皮肤问题,这样去黄疸得不偿失。所以国外发达国家,都不建议用这种“土法”去黄疸了。
第二种科学退黄疸的做法就是让宝宝多排大便,但不是吃茵栀黄这种拉肚子式的排便,而是让宝宝多吃奶,吃的多了排的也多,这样宝宝的黄疸就会退的快一些。
以上说的是生理性的黄疸,如果是病理性的黄疸一定要去医院针对性处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一、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
幼儿急疹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婴幼儿,尤多见于6~12个月婴儿。突然高热,体温常达39~40℃或更高,全身症状轻微,高热3~4天后骤然热退,随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腰、臀部皮疹较多,面部及肘膝关节分布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偏低,淋巴细胞增高。人类疱疹病毒的IgM阳性,人类疱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特别注意:.幼儿急疹发热与感冒初期发热常不易鉴别,感冒较少出现持续高热,且咳嗽、流涕等症状较明显;幼儿急疹持续高热而其他症状不多,热退时出现皮疹,应该考虑此病,所以两者可以根据高热后是否出现皮疹进行鉴别。
二、幼儿急疹的治疗
幼儿急疹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治疗5~7天,病情可逐渐好转。
药物治疗
发热超过38.5℃的患儿,给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降温及物理降温,口服蓝芩口服液或蒲地蓝口服液等清热解毒药物;伴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加用布地奈德气雾剂,减轻黏膜水肿及口服止咳药物对症处理;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给予益生菌调理肠胃对症治疗;伴抽搐者,确诊为高热惊厥,进行镇静、抗惊厥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除了对症采用解热镇痛药物控制热势治疗外,在发热期和出疹期分别采用疏风清热和养阴清热法,用三字经推拿法治疗幼儿急疹,疗效较好,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三、幼儿急疹的护理
通常情况下,皮疹无需特殊处理,若患儿存在皮肤损害或感到瘙痒,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适量用药。此外,应注意对皮疹的护理,避免感染。
日常护理
儿童患病期间宜休息、保暖,多饮水。持续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暂用退热剂。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避免将幼儿带到人多的地方,特别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还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湿度。要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加患儿的抵抗能力。皮疹部位不可沾水,特别是不要用热水或是肥皂水清洗,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勤为患儿擦拭身上的汗渍,注意保持皮肤干爽、清洁,不要让幼儿搔抓。
病情监测
可使用水银柱体温计或者红外体温计在家进行儿童体温监测,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就诊。
四、幼儿急疹的预防措施
幼儿急疹无明确的发病时间,但春、冬季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家长应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避免将幼儿带到人多的地方,特别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以免传染。
目前尚未研发出可以预防幼儿急疹的疫苗,所以家长应监督孩子的个人卫生。远离患病儿童,尤其自身抵抗力较弱的孩子更应避免接触患儿。引导孩子保持自身卫生,平时应勤洗手、勤洗脸。提高孩子自身抵抗力,带孩子适当锻炼身体,并注意饮食营养。本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外出应注意佩戴口罩。
新生儿黄疸是每个刚出生的宝宝都会遇到的事情,也是每个妈妈都担心的问题,新生儿黄疸要不要治,有些人说要治,有些人说不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新生儿黄疸顾名思义,就是未满月的孩子,也就是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所以,要不要治,要看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总而言之,如果是生理性,一般不用治疗,会自动消退,如果是病理性就要早点治疗,不然会损伤耳神经和脑损伤,严重的会引起脑瘫。
中医上,对“胎黄”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辩证治疗:
1.湿热发黄:
表现情况: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较鲜明,并见发热,烦躁,啼哭不安,口渴,尿少色黄,呕吐,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认为的病因:湿热内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侵入肤表,下注膀胱,故见身、目、尿俱黄。湿热蕴结肠胃,则便秘。
邪热炽盛,故见发热烦躁。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可见呕吐。看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一般采用茵陈蒿汤作为主方进行加减。
2、寒湿发黄:
表现情况: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面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中医认为的病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晦暗。
湿从寒化,脾胃虚弱,气阳不振,故不思乳食,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一般采用茵陈理中汤作为主方进行加减。
3、瘀积发黄:
表现情况:身、目、尿俱黄,黄色较深且晦暗,逐渐加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搪,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斑,兼见衄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
中医认为的病因:湿热瘀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紫暗。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大便如陶土样。
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久则瘀血积聚,故腹部膨隆。见瘀斑,指纹紫滞,为瘀血之象。一般采用茵陈蒿汤、血府逐瘀作为主方进行加减。
新生儿黄疸反复没有好转?睡觉惊厥,吃奶就吐,睡不好容易惊醒,是黄疸引起的吗?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临床中比较少见的症状之一。权威数据显示,母乳喂养的宝宝中大约只有2%会出现这种症状。今天这篇文章就具体地和大家讲述下宝宝出现黄疸的可能原因和家长的应对办法。
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出现黄疸症状,首先应该注意鉴别一下到底是母乳性黄疸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如果是母乳性的黄疸,一般通过停止喂母乳三到五天黄疸都能明显下降的。如果通过停止母乳喂养三五天那个黄疸还没有下降的话,建议尽早到医院去查一下血,里面的一些胆红素,还有一些胆汁酸的情况。要排除一下有胆道闭锁的症状,同时要注意一下小朋友的大便颜色,如果有胆道闭锁的情况的话,可能大便的性状或者颜色都会有改变。
如果小朋友睡眠不是很好容易惊醒,大部分睡眠的时候都是一个比较浅的睡眠。所以呢,这个时候是需要给小朋友创造一个比较安静,没有刺激外界因素的一个环境给他睡觉的。
如果黄疸同时还伴随一个吐奶的情况的话。就要考虑吐奶有很多原因,除了一些母乳性或者奶粉性的一些因素以外呢,另外可能是胃肠道的原因。那到底是不是黄疸导致的一个吐奶,这也要结合小朋友在出生一两周的时候黄疸的情况。如果当时就有黄疸很高,但是又没有处理的话,就怕会有一些表现了,所以建议先带小孩去医院,医院查一下血,了解一下胆红素还有胆汁酸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要做一下肝胆胰脾的B超,排除一下胆道闭锁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胆道闭锁的情况排除了之后,宝宝仍然有吐奶的现象还比较容易惊醒哭闹的话,还是建议去医院给医生看一下他全身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的话,就要评估一下他全身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给专科医生看一下。有需要的话要做一个颅脑磁共振排除一下脑部的疾病。
如果磁共振没有什么问题,宝宝还是持续吐奶有惊厥的话,就考虑一下是不是有胃肠道紊乱的问题了。这种情况就要看给小朋友喂的是什么奶了。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要考虑是不是小朋友有那个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要看一下小朋友大便的一些性状还有皮肤有没有一些湿疹。如果大便比较稀烂,而且有一些酸臭味,还有一些泡沫,而且皮肤有一些湿疹的情况,说明宝宝对母乳也是不耐受的。建议可以使用一些乳糖酶。
那如果不是母乳喂养,那就建议使用一些低乳糖的奶粉。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宝宝对牛奶蛋白不耐受这种情况,就建议去看一下专科的儿科医生来指导一下使用一些水解蛋白奶粉了。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菌陈是清肝胆湿热、退黄疸的名药。用“三味茵陈茶”可以更好地除湿热肝胆、退黄,比单味茵陈茶保健效果更佳。
小时候有一年当地流行某种肝炎,所以家家户户去野外、山上挖菌陈。也就从那个时候知道了菌陈对于肝湿的作用,可以利湿退黄。长大了行医在肝胆病方面,我也经常选用菌陈。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个患者,肝胆湿热黄疸。患者来诊时,病人以身黄、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为主症,并且患者自述胁肋剧痛,痛彻肩背,呕恶严重甚则呕逆胆汁者,位在胆并及于肝,证属胆热瘀结;并且对阳黄进一步辨湿热孰轻孰重。患者以发热重,胸腹热满,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饮,烦渴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红紫少津,苔黄,脉弦数为主症者,为热重于湿。综合黄疸色泽变化、患者精神状态及全身情况判定,确诊为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采用清肝利胆的治疗措施。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留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药用藿香叶、白豆蔻、清半夏、石莒蒲、生薏仁、菌陈、木通、黄岑、连翘、赤芍药、郁金。本方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薏仁、半夏芳香化浊,开泄气机,燥湿畅中,健脾利湿,同时配合菌陈、黄芩、连翘、木通清热利湿退黄。清理上中下三焦湿热同时可清热解毒,赤芍、郁金或营开郁。利胆退黄、方中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相配伍中,均佐以轻清宣透之品、宣上、畅中、导下以治中、浊化湿利,热清毒解。本方为治湿热交阻,弥漫三焦,气机不利,清浊混淆,且混热井重或湿重于热证之良方。
肝胆湿热之热重于湿者,极易导致瘀热互结,腑气不通而耗伤阴液,治疗应在清热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时,重视护阴,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参、麦门冬养阴之品;湿重于热者,湿遏阳气易致湿郁而热炽,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湿邪清除。肝胆湿热期以清利肝胆为主,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之后,患者治疗一个多月,病愈出院。《黄帝内经》上记载,三味茵陈茶,保肝胆、退黄,所以患者临走前,我建议他平常喝点“三味茵陈茶”来保肝胆、退黄。
三味茵陈茶
原料:茵陈20克、夏枯草15克、车前草10克
制作方法:将茵陈、夏枯草、车前草一起入瓷杯或玻璃杯中,充入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每天一剂,随限随泡
养生功效:清热、退黄、利胆
菌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菌陈茶功效有显著的消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作用,对湿热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心烦失眠、头晕、目眩等有明显效果。
夏枯草行肝气,开肝郁,清肝、散结、利尿;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等,与菌陈、夏枯草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作用。
车前草也是清肝热,利水道的佳品。《本草》中记载,车前草:“明目者,以清肝热,如金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这些都阐述了车前草清肝利胆、除湿的作用。
与菌陈和夏枯草同用,可以有很好的清热、退黄、保肝胆、利水作用。适合预防黄疸,或辅治黄疸疾病。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知道肝胆湿热肋痛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② 学会配制“三味茵陈茶”来清肝胆湿防、退黄。
很多爱美的人士,对脂肪可谓是望而却步,所以很想要保持良好体型的人,生怕吃多了脂肪让自己变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对脂肪的第一印象是猪油。认为猪油全是脂肪,不敢吃。然而,只是她们对猪油的误解而已。猪油要是能说话的话,肯定会说,“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一提到猪油,就想到脂肪,一提到脂肪,就想到胖。这大约的确是一些爱美人士的连锁反应。但是她们并不知道,我们祖祖辈辈大多都是吃猪油长大的,也没多少人胖的不行。尤其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猪油还是一种食疗良药,更是一种治病良药。
在小时候,对猪油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猪油炒玉米饭,那诱人的味道,可能至今难忘。但是那个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到冬天的时候,手上经常裂口,裂口出血后,冷风一吹,有一种钻心般的痛。但是那个时候,爷爷就会取一些猪油,在火上烤热后,擦在裂口上,没过几天就好了。那时候觉得,这猪油可神奇了。
其实,猪油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比较全面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猪油被称之为“豕脂膏”。李时珍认为,猪油味甘,性微寒,无毒,具有“解地胆、亭长、野葛、硫磺毒,诸肝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等作用。
猪油尤其对保护皮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有猪油“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的记载。在《十便良方》中记载,将猪油炼过,冷却后涂患处,可以治疗冬月唇裂。在《千金方》中记载,用猪油放在热酒中洗手,可以治疗手足皲裂。想必一些爱美的女士,也担心冬天手足皲裂吧,而猪油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护手霜啊!
猪油可谓是对女人格外钟爱,比如对于女性的赤白带下,就有作用。孙思邈认为,用炼猪脂30毫升,酒50毫升,在火上煎煮至沸腾,然后分三次喝下去。还有,妇人产后虚汗,可以用猪油、姜汁、白蜜各100毫升,煮沸十次,每次服用10毫升。而在《圣惠方》中记载,产后胞衣不下,可以用猪油一两,水一盏,煮沸七次,服之当下。
猪油对于黄疸也是母爱泛滥的感觉,对于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等五疸以及五疸导致的水肿,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在《肘后方》中记载,五疸黄汗如黄柏汁,用猪油一斤,炖热后服用。也许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古代中医的眼里,它的确是一种养生治病的良品。
猪油还有治疗小便不通的作用,比如《千金方》中认为,可以用“猪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饮之立通”。在《食医心镜》中记载,猪油还可以治疗上气咳嗽,用猪油四两,煮沸一百次,切细,拌上酱油、醋,食用。还有,民间有用猪油涂擦漆疮止痒的验方。
当我们看到了猪油的这么多妙用的时候,是不是立刻会对以前谈之色变的猪油又肃然起敬了呢?其实,猪油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仅食用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很高的养生防病价值。也不要武断的认为,猪油会导致脂肪增多,从而不敢食用。其实,猪油、植物油,都各有各的好,只要用对了,就没啥问题了!
脂肪肝,一种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慢性肝病,其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了解脂肪肝,包括其常见的七大信号、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一、脂肪肝的常见信号
1. 食欲不振:脂肪肝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的症状,这可能与肝脏功能受损有关。
2. 恶心、呕吐、腹胀:轻度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厌油、上腹饱胀等不适。
3. 疲倦乏力:中度以上脂肪肝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倦、易疲劳的表现。
4. 蜘蛛痣: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常见于脂肪肝患者。
5. 维生素缺乏症:脂肪肝患者容易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如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等。
6. 内分泌失调: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等内分泌失调症状。
7. 黄疸: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轻度黄疸,但通常在肝内脂肪被清除后黄疸即消退。
二、预防脂肪肝的措施
1. 合理膳食:每日三餐膳食调配合理,做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
2. 控制饮食:控制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饮食,戒烟限酒。
3. 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4. 慎用药物: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5. 保持良好心态:心情要开朗,不暴怒,少气恼,注意劳逸结合。
三、治疗方法
脂肪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药物治疗:针对肝功能损害和脂肪堆积进行治疗。
2. 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
3. 手术治疗:针对严重脂肪肝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总之,脂肪肝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远离脂肪肝的困扰。
婴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根本原因是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分解。当胆红素代谢正常时,它会被肝脏摄取、结合并排出体外。然而,当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时,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会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出现黄色,这就是所谓的黄疸。
婴儿黄疸对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过高的胆红素水平会导致婴儿出现呕吐,呕吐物呈现黄色。长时间的呕吐会导致机体脱水,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脏内组织器官缺氧的现象。其次,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胆红素会进入大脑,引发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婴儿的智力发育。
对于婴儿黄疸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肝酶诱导剂和阻断肝肠循环的药物,如益生菌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蓝光照射和换血治疗。蓝光照射可以使胆红素转化为无色物质,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换血治疗则适用于严重黄疸的患儿。
为了预防婴儿黄疸,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婴儿黄疸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并治疗婴儿黄疸,可以有效避免其对婴儿身体和智力的损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症状表现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和皮肤黄染。此外,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的黄疸,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等。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等症状。
胆道闭锁性黄疸是一种先天性胆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黄染、大便呈白色或灰白色、尿色深黄等。胆道闭锁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胆道重建手术、肝移植等。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方法:
1. 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母婴血型不合;
2. 注意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 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采取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
4. 对于肝细胞性黄疸,可采取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等;
5. 对于胆道闭锁性黄疸,可采取胆道重建手术、肝移植等。
在医学领域,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专业领域和知识。就像服装配色一样,医生们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知识,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疾病类型。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们需要医生们深入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其次,医生们需要熟悉各种药物。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医生们还需要关注日常保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医院和科室也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科室负责不同的疾病领域,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医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科室进行工作。
总之,医学领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医生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黄疸,这个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担忧。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对于黄疸的了解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提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疸的类型。生理性黄疸通常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的,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血液中的胆红素。大多数情况下,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宝宝会在一周左右自然康复。家长可以通过给宝宝适量喂食葡萄糖水,以及尽早开奶来帮助黄疸消退。
然而,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引起重视。病理性黄疸可能是由于遗传、感染、溶血等原因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光照疗法:这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将宝宝置于光疗箱中,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宝宝的身体,加速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2. 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更换宝宝的血液,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3.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如苯巴比妥等。
4. 食疗:一些传统的食疗方法,如使用冬瓜皮、玉米叶等煎水服用,可以缓解黄疸症状,但并不能彻底治愈。
除了治疗,日常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家长应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喂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等。此外,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不必过于恐慌。通过正确的护理和治疗,大部分宝宝都可以顺利康复。
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胆囊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除了胆囊癌外,还有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如巨细胞腺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类癌、肉瘤等。胆囊癌的病情发展迅速,晚期预后较差。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多见于50-70岁。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胆囊癌的预后至关重要。许多人对胆囊癌晚期的症状感到好奇,以下是胆囊癌晚期的一些常见症状:
1. 黄疸:黄疸是胆囊癌晚期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2. 疼痛: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是胆囊癌晚期的常见症状,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3. 消瘦、乏力:晚期胆囊癌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4. 腹水:晚期胆囊癌患者可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隆起、腹胀。5. 消化不良、厌油腻: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等症状。
胆囊癌晚期症状多样,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胆囊癌还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脏、肺、骨骼等部位。
胆囊癌晚期的治疗主要包括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胆囊癌的预防措施包括:
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胆囊疾病。2.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3.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致癌因素。
新生儿肝功能受损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医学问题。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门静脉系统血管畸形、代谢性肝疾病以及接触毒物等。
首先,先天性门静脉系统血管畸形可能导致肝脏门静脉高压,进而引发肝淤血,最终造成肝损伤。这种情况下,肝脏无法正常进行代谢和解毒功能。
其次,代谢性肝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由于先天性的铜代谢异常,使肝脏内沉积过多的铜元素,导致肝脏损伤。此外,接触某些毒物,如四氯化碳、苯等化学物品,也可能引起中毒性肝损伤。
要准确诊断新生儿肝功能受损的原因,需要完善肝功能检查,了解新生儿肝功能受损的程度。例如,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明显升高可能提示肝功能受损。
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新生儿,应进行肝脏B超和陶瓷等检查,明确肝功能受损的原因。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感染、肝炎病毒的感染、EB病毒的感染等。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如肝豆状核病变、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等,以及肝内或肝外胆道异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也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若提示巨细胞病毒感染,则需要给予抗病毒治疗。其他原因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可以给新生儿口服肝泰乐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输注谷胱甘肽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
在新生儿肝功能受损的护理方面,充分休息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修复。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后,可逐渐起床活动。如隔离期满,症状逐步消失,肝功能正常后1个月,病情稳定可以回学校学习,但半年内不应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
总之,新生儿肝功能受损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综合治疗的医学问题。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症状,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黄疸,这一看似简单的症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当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便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特有的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他们在出生后的两三天内,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会出现黄染,这就是所谓的“新生儿黄疸”。虽然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黄疸是生理现象,无需特殊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形成原因,主要与以下两点有关:一是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远高于成人,其中一部分是胎儿时期的红细胞;二是新生儿肝脏尚未完全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这导致新生儿在出生早期,胆红素水平会持续上升,进而引起巩膜、皮肤和组织被染成黄色,并可能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腹泻和便秘等。此外,胆红素水平升高还可能导致小便变成浓茶样尿或陶土样便,甚至出现胆盐血症,表现为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头痛等症状。
面对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应避免食用不洁或被污染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严格戒烟戒酒,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保暖。对于润肝养肝,可以选择柠檬、山楂等食物。在正常现象范围内,可适当增加婴儿的奶量,并让婴儿多晒晒太阳。
黄疸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因。对于新生儿黄疸,大部分情况下,只需加强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胆道阻塞、肝脏疾病等,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黄疸这一症状,了解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肝脏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寄生虫感染、肝脏良恶性肿瘤、肝内转移瘤以及先天性发育等。
1. 寄生虫感染:肝脏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可能会导致肝脏钙化。肝包虫病常见于牧民,而肝血吸虫病则主要发生在疫区的农民和渔民。
2. 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钙化在良性肿瘤中较为常见,通常发生在分隔肿瘤体的纤维隔膜和小血管中,呈现斑点或条状。原发性肝癌的钙化较为罕见。
3. 先天性发育:胎儿在子宫内就可能存在肝内钙化,常伴有先天性畸形,检出率较低。肝脏钙化还可能出现在发育不良、钙磷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
肝脏钙化通常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病理表现上,肝脏中的肿瘤、结石、寄生虫等会引起钙化,这与原发性疾病有关。治疗时,需要针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黄疸、发热、免疫力下降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肝脏钙化,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充足的休息。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腹部B超,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肝脏疾病。
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当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除了可以引起皮肤黏膜的损伤,还可能引发肝脏炎症,即肝梅毒。
肝梅毒可以表现为肝炎或肝硬化。早期肝梅毒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肝炎、黄疸和肝肿大。晚期肝梅毒则可能导致肝脏变形、表面形成深槽,称为肝分叶状。此时,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但通常没有压痛。
治疗肝梅毒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抗梅毒治疗和护肝降酶治疗。常用的抗梅毒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和四环素等。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需要选择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肝梅毒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内衣、牙刷等。在梅毒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此外,患者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进行随访,以防止病情复发。
肝梅毒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肝梅毒的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肝梅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