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1种中药是治脾胃病的好东西

1种中药是治脾胃病的好东西
发表人:梧桐健康

众所周知,很多东西都是进口的比国产的贵,但有一种中药却着实为我们扬眉吐气,国产价格把进口价格远远地甩在后面,那就是“砂仁”。在药材市场中,国产砂仁的价格是进口砂仁的平均5~7倍,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10倍左右。今天主要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砂仁”这味药的市场现状及药用、食用价值。

 

 

砂仁自古以来就有国产、进口品种的区别。唐《药性论》记载:“缩沙蔤出波斯国(今伊朗)。”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载:“缩沙蜜,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地……多从安东道来。”这些本草书籍中的描述都是砂仁进口而来的证据。宋代《本草图经》则详述:“缩砂蜜,出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表明我国岭南地区也是砂仁的产地之一。

 

砂仁品名明清以前称缩砂蜜,明代起有缩砂蜜、缩砂密、缩砂、砂仁之称,至清代出现阳春砂、西砂之名。[1]现在作为中药使用的砂仁主要有三个品种,分别为阳春砂、绿壳砂、海南壳砂。阳春砂是广东阳春县的道地药材,是公认的砂仁最佳品种,笔者去年去安国药材市场时得知阳春砂的价格在每公斤550~590元之间;绿壳砂就是常说的进口砂仁品种,主产地在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价格在每公斤60元左右;海南砂也叫“海南壳砂”,主产地主要在海南一带,也是常用的比较好的砂仁品种,价格在每公斤380~400元之间。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浊中阻、呕吐泄泻、胃脘胀闷不舒、妊娠恶阻等病症,自古以来擅长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常常是将砂仁这味药运用得妙不可言。此外,近代名医焦树德老先生认为“引气归肾时用砂仁”,以此治疗肾不纳气的咳喘气促,可谓发前人所未发。总之,砂仁是一味很有灵气的中药,很多有经验的老中医在给患者开补脾胃、补肾药方时,最后都会加上几克砂仁,目的在于用砂仁的辛香走窜之性来防止大队滋补之药呆滞壅塞的弊端,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砂仁不光有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比如,《本草纲目》中有用砂仁煮酒的记载,称为“缩砂酒”,具有下气消食、止心腹痛的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称砂仁为“化酒食之妙剂”。同样是喝酒,比起现代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后的伤身又伤神,古人可谓高明,喜欢喝酒的朋友不妨一试。接下来再推荐一款粥:清代有一位叫曹延栋的秀才写了一本老年人养生保健专用书,书名《老老恒言》,该书被很多人所推崇,书中就记载了一道“砂仁粥”,现代通常做法为:按照砂仁(研末)3~5克、粳米100克的比例,放入适量饮用水煎煮。老年人或者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早晚餐温热食用或者一天少量多餐服用,具有“调中气、暖脾胃、助消化”的功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小时候,我们把这种虫叫春蹦蹦,一种生长在椿树上的会飞的虫子。这种虫子有个特点,不留心碰上它,便放出一种奇臭难闻的气体,使人避而远之,因而落个“臭板虫”,“屁巴虫”或“打屁虫”的臭名。我们那时候玩打屁虫主要是干坏事,比如弄到女孩子身上,别的孩子就会离这个女孩很远。打屁虫的臭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臭,如果仔细闻闻,感觉是那种香腻歪那种感觉。所以打屁虫还有一种很香艳的人名字,叫九香虫。 

     

     

    九香虫很多地方都有。文献这样描述它:体呈长圆形,头部突出。身被金色短毛,闪毛带蓝。触角为丝状,单眼在头之两侧。前胸及中央两侧有节足三对;前翅为半革质及半膜质,后翅全为膜质,前翅之前缘及脚之跗节,大半呈赤褐色。生长在溪涧中的近水的潮湿地带,多伏居于水边石隙间。喜吸食伞形科及禾本科植物的液汁。通常在冬月捕捉,趁清晨下雾时用网罩捞取,亦有白昼掀石捕取者,放入布袋内,然后用开水潦过,及时晒干或焙干即可。 

     

    九香虫是治疗胃疼的常用药,我在临床上也会经常用到。作为中药,九香虫咸,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效。经常用于治疗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九香虫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 

     

     

    其实打屁虫虫子本身闻着不好闻,但是如果炒熟了吃,挺香的。

     

    附:九香虫,即半翅目,异翅亚目,蝽科的瓜黑蝽。是一种会飞的青黑色昆虫,指甲般大小,状如水龟。春夏季节,爬在农作物的茎叶上吸食浆液,不留心碰上它,便放出一种奇臭难闻的气体,使人避而远之,因而落个“臭板虫”,“屁巴虫”或“打屁虫”的臭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甲壳质等。


    2.药理作用:九香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作用。)

  • 作者:侯秀峰

    胃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属于一种高发性疾病,如果出现了老胃病长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甚至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胃部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了胃部疼痛和胃胀等现象,所以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且针对病情不同进行合理的治疗,可以选择口服中成药来缓解病情,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根治老胃病的中药有哪些。

    一、香砂养胃丸: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成药,对于胃阳不足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避免由于胃部疼痛引起的恶心和吐酸水的症状。其主要成分包括木香、陈皮、茯苓、砂仁等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和胃和促消化的作用。

    二、疏肝和胃丸:出现了严重的胃部疼痛和胃胀的症状,可以选择中药调理来改善病情,木香、郁金、白芍、佛手、柴胡等中药进行搭配治疗,具有一定的和胃止痛和舒肝解郁的作用,对胃肠疾病有一定的缓解和辅助治疗效果。

    三、养胃舒颗粒:慢性胃炎、胃病等疾病对治疗方法比较多,可以选择口服养胃舒颗粒来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疼痛感,对老胃病和慢性胃炎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四、木香顺气丸:这种药品就有一定的行气祛湿和健脾养胃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胃肠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口服木香顺气丸来进行治疗,避免引起胃胀痛和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可以空腹用药,开水冲服即可,每天用药两次到三次左右。

    以上几方面介绍了一下胃病的一些常见治疗方法,如果出现了老胃病,最好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选择口服中药来改善病情,用药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平时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避免胃肠功能紊乱或者胃动力不足等症状,可以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孩子不好好吃饭,是让很多父母头痛的一个事。去医院一看,大多是小儿厌食症,一般是3-6岁小儿多见,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严重的孩子则会出现面色萎黄,形体瘦弱,毛发枯稀,头大颈细,腹胀中满等。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仅会使消化系统异常,还可能出现焦虑,抽动,贫血等情况。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厌食呢?

     

    首先是喂养不当,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溺爱娇惯,又缺乏育儿保健常识,唯恐孩子营养不足,让孩子摄入过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致脾胃超负荷运行,日久出现积滞,同时大量的瓜果冷饮会损伤脾阳,导致寒从中生,正气不足,百病由生;

     

    其次是药物影响,现在好多父母动不动就觉得孩子“发炎了”、“上火了”,常给孩子吃抗生素和下火药,小儿脾胃虚弱,这些药物更易损伤脾胃;

     

    最后还有缺锌及甲状腺、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可能。

     

    那么如何解决宝宝厌食呢?

     

    以前在农村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用丁香、肉桂和小茴香做脐贴。

     

    三药合用共同温运脾胃,由小茴香理气开道,肉桂引导入源,丁香乘势直达病所,加之生姜汁这一“呕家圣药”调和,加强药物透行力,使诸药直达中脘,消食化积。

     

    选择敷脐是因为:

     

    1.脐即神厥穴,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是调理脾胃之要穴;

     

    2.人出生前脐部乃先天之精进入通道,小儿脐带虽然已断,但此通道亦还联通五脏六腑,此处用药,更易吸收,并且可以直接影响内里,而随着年龄增大,肚脐的这一功能会逐渐退化;

     

    3.脐部外用药物,属自然疗法,药物透皮吸收,不刺激消化道,不损害肝肾,安全有效。

     

     

    具体做法是:

     

    丁香、肉桂和小茴香比例是1:2:2。将三药打粉后用姜汁调和成粘团备用,每次使用时取一小块,压平后大小约为一元硬币,用脱敏敷贴贴于肚脐正中,每日睡前贴,次日早晨取下,一周为一疗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一些宝宝会对这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家长在使用时应注意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发现皮肤红肿、瘙痒等反应时,应当及时取下,用碘伏清理局部。

     

    此外,经常给小儿进行摩腹、捏脊等推拿也都有很好的效果。小儿推拿有病可治病,无病可防病,而且简单易操作,又安全有效。

  • 暖胃食材

     

    中医讲甜入脾,酸入肝。红枣既可以健脾养胃,又可以补益肝脏。煮熟的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弱胃寒的人群食用。取一些大枣,放在锅里煮,大火煮沸时用小火熬,3个小时左右,红枣的皮变黑,锅底只剩下从枣内渗出的像糖稀一样的少量液体,这时吃口感特别香甜,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温暖你的胃红枣是个好帮手!

     

    水泡花生可以养胃。用清水将花生冲一下除去杂质,再清水泡约4个小时后,花生即泡开变大。随泡随吃,脆嫩香甜,十分爽口。如果你是因为胃寒着凉引起的泛酸、消化不良,也不妨吃点生花生,可以快速有效地止呕制酸,保准在20分钟之内消除不适症状!

     

     

    还可以多选择一些温性的食物来温暖胃部,从此摆脱“冰山”称号。

     

    羊肉、桂圆、韭菜、核桃、小米都有助温阳益气的作用,适量多吃,对温暖胃部有很好的帮助。此外,人体如果缺钙,血管也会受到影响,令血液运行不畅、四肢冰冷,腰腹也会感到寒冷,一杯温热的牛奶是不错的选择!

     

    暖胃药方

     

    如果你腰部受凉比较严重,或者由于年轻时在冬春季节穿得少而落下了胃寒、胃痛的毛病,再或者你需要缓解“急性”胃寒引起的胃痛,请尝试此方。高良姜10克,陈皮6克。上两味药水煎20分钝,取药汁200亳升,温热饮服,1次喝完,可祛寒止痛。另外,鼎鼎有名的四物汤,只要在原方上加减就很适合胃寒、胃痛的朋友们尝试。

     

    原料: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5克,茯苓、红枣、白扁豆各10克,鸡肉50克。

     

    做法:在药材里先加入适量的白酒,再加水煎煮即可。煮的时候用中等大小的饭碗盛4碗水,煮到最后只剩一碗水的量就好了。早晚空腹饮用,任何温度都可以,但是药膳煮过之后最好不要放置隔夜。

     

    暖胃药膳

     

    砂仁、白胡椒: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可以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吸收。白胡椒气味芳香、性温热,具有散寒、健胃功能。如果在初春受凉,想要来杯热饮,可以在热饮里加入桂皮粉,饮完之后凉气一定会从内到外发散出来。

     

     

    生姜红糖水:姜切粒,量稍大些,煎煮后趁热服下,可祛除胃寒。

     

    糖渍鲜姜:鲜姜500克(细末),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周,胃寒的毛病一定会缓解的,如果还没有完全治好,就再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您不喜欢糖渍鲜姜的味道,炒菜时当成调料,既可以消除不喜欢的味道又可以使菜肴增添新滋味。 

     

    白酒烧鸡蛋:二锅头白酒50毫升,倒在茶盅里,打入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腹吃。轻者吃一两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治胃寒。

     

    桂皮红糖饮:桂皮15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红糖10克,调匀热饮。

  • 两月前,一位女性患者因泄泻2日就诊。详问病史得知,患者平素喜食鱼蟹等性寒之物。前日,因吃海鲜自助餐,又大量食用冷饮、水果等物后,引起腹泻,一日5-7次,水样便,少腹冷痛。经过中药汤剂治疗,患者泄泻痊愈。因平素脾胃不和,常便稀,且时有白带量多、质清稀的毛病。故询问我是否有合适的药膳调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太原的一个名小吃——“头脑”,由明末清初医学家傅山发明。“头脑”由八味药食同源的物质组成,其中一味便是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对于泄泻、带下、脾胃虚寒等都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我把山药推荐给了这位病人,让她或煮粥或蒸食或炒菜,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山药。

     

     

    前两日,这位患者专程来告诉我,常食用山药后,自觉脾胃消化功能较前改善,近两月没有腹泻,白带多的问题也得到缓解。

     

    山药,药食同源,是不错的滋补食品,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神农本草经》中,山药为上品,“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同时,很多著名的中药方剂中,山药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学家傅山治疗白带的著名方剂——完带汤中,山药与白术共为君药,起补脾利湿的作用,山药更是健肾以约束带脉,止带下。

     

    滋阴补肾的著名方剂——六味地黄丸中,山药为臣药,有补益脾阴兼固精之效。

     

     

    医圣张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薯蓣丸中,山药为君药,重用以健脾。

     

    近现代中医学界的泰斗——张锡纯,善用山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共记载方剂170余首,用山药者近50首。张氏喜用生品,因其性质平和,故用量一般较大,可达120g以上。张氏用药粥最有特色,书中的山药粥剂有薯蓣粥、三宝粥及珠玉二宝粥等。治疗泄泻、呕吐等疾病。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具降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不过,山药虽好,但因其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多食。

  • 现代人一提到肾,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就会伸出手来:帮我号脉,左手还是右手。我往往会说,不挂号不给看病。然后他们就会进一步说,看我肾虚不虚。我往往会说,虚得很。肾虚,现代人的通病,有没有肾虚都会觉得自己肾虚。我告诉一个学生,如果有人找你号脉,你就说他肾虚就行了,然后他就会很佩服你。

     

     

    肾虚跟肾病没有半毛钱关系,肾病是肾脏出现毛病了。肾病包括很多种疾病,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肾结石等等吧。肾病综合症是一个临床诊断,也是泛泛的一个名词。确诊肾病的方法是用活检的方法,也就是肾穿刺之后看病理来定是什么型的肾病。总之,肾病很复杂,治疗起来很麻烦。 

     

    我最为佩服的,已经去世的老中医岳美中对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很好的心得。他用玉米须治疗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煎汤代茶 岳美中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指 出,对于15岁以下慢性肾炎患者,用玉米须持久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者,均能趋向好转或达到治愈。用法:每日以玉米须60克,煎汤代茶,频饮,坚持服用6 个月。 

     

     

     

    这个方法,后代很多人尝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是玉米快成熟的时候,采集下来,一般是自己专门找一块地,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到时候采集即可。我在老家用这个方法治疗过几个人肾病患者,效果都不错。老家有的是玉米须,缺少的是药,所以就用岳美中的玉米须煎。

     

    岳美中,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附:玉米须 ,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全国大部分地均产。夏、秋果实成孰时收集,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生用。

     

    功 能: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

     

    主 治: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 出门诊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患者咨询能否买点薏苡仁熬粥喝,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还会问常喝薏苡仁是否能够起到美白的作用。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我都会回答他们可以喝,作为食物薏苡仁具有很好的营养作用,薏苡仁粥是一种很健康的早餐。 

     

     

    薏苡仁也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发现其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等疾病。《后汉书》记载了汉光武帝刘秀麾下的将军马援奉命远征平定南疆叛乱,由于水土不服众将士患上一种软脚病。马援就命令他们常吃薏苡仁,因薏苡仁能除瘴气,久服能轻身省欲。这样就克服了疾病的困扰,取得南征的胜利。 

     

    薏苡仁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因为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被称为是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及生命健康之禾。中药理论认为,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浓,解毒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等疾病。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可用健脾祛湿之品如薏苡仁等。推荐常服山药薏苡仁粥,取怀山药、薏苡仁等量100克熬成粥状,每日服用,久则脾湿自除。

     

    附:薏苡仁,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2、《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本草新编》: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

  • 现在网上关于本草的文章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最强的一面,可部分作者并非中医师,只是摘抄中药辞典,作用洋洋洒洒罗列了一大堆,读者看了,还是不会用,因为不知道重点。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味功效极其繁复,让人感觉包罗万象,找不到北,有点懵的中药。它就是黄芪。

     

    如果你去看《中药学》上黄芪的作用,你会吓一跳:气虚乏力,食小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肺气虚弱,咳嗽气短,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久溃不敛,痹痛麻木,痈疽难溃......

     

    初学者看了,简直是一头雾水,因为看起来,这味药是万能药,作用太多,记也记不住。运用这味药也难,若抓不到它独到之处,运用时,往往蜻蜓晒水,到处放一点,疗效也不佳。其实理解这味药有一个便捷的办法,就是回到一本以临床实证为基础的医书中去,以那本经典医书对黄芪的描述为“基本点”。那本书就是《金匮要略》,在这本书中黄芪出现8次,现在从黄芪最实用最有效之处谈起。

     

     黄芪能治黄汗、自汗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最简单,方中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汉代没有高度酒,苦酒相当于现在上好的低度酒清酒。也有一些汉方家用醋来代替。

     

    这个方子治疗的患者有几个特征:一是身体浮肿而重;一是全身淌黄汗,汗出沾衣,周身如浸水中;一是汗出口渴。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上身汗多,下肢湿冷,骨关节痛,不能饮食,小便少,情绪不安,则去苦酒,加生姜,甘草,大枣,此谓“桂枝加黄芪汤”。这大概是因为,生姜能散寒祛冷,并且和甘草,大枣配在一起能够强壮患者的脾胃,改善患者的饮食。这两个方证,虽也有浮肿,但“黄汗”症状更明显一些。

     

    临床上,明显的‘黄汗”’患者并不多见。黄汗是比较大的汗,汗出沾衣,如同沐浴。如果汗比较小,皮肤湿润,容易感冒,一般用的是“玉屏风散”,这个方子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用量比较轻,一次只用9克。这个方子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黄芪擅治水肿

     

    如果,患者浮肿,特别腰以下显著浮肿,同时伴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皮肤比较松弛,不紧凑,给人水湿肥胖的感觉。则用“防己黄芪汤”,方药如:汉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吉益东洞,大塚敬节,黄煌等医家都认为,此时黄芪的剂量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五两,汉防己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四两,白术为三两。这个方子是《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水的基本方之一。如果伴有喘鸣则加麻黄半两,胃肠不调则加芍药三分,下肢平素冰冷加细辛三分,有心悸的感觉加桂枝三分。

     

     

    另有一方,也能治疗是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即“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两方比较。“防己黄芪汤”有白术,“防己茯苓汤”有茯苓,桂枝。

     

    白术有很强的健脾利水的作用,因此“防己黄芪汤”健脾利水的力量要强一些。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所以,“防己茯苓汤”比“防己黄芪汤”要暖一些,有一定温阳的作用。同时茯苓还有安神定悸的作用,可以治疗水肿患者因为虚弱导致的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子用的是汉防己(粉防己),切不可与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木防己混用。并且,即使是粉防己,也不可大量,长期使用。这个药物不像黄芪那么安全,黄芪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用它30~60克/天口服,可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减轻高脂血症,缓解各种肾病引起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而汉防己这个药,了解其药性可以,入方则要相当慎重。

     

    本文涉及到的方子,请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凤仙花,想必大家听到这个名字恐怕基本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吧?但是我说起他的花名:指甲花 恐怕贵州人山里人一定不会陌生的吧!没错!今天,黄医师我要讲的就是这个指甲花的养生秘方!

     

     

    花色丰富,有红色,白色,蓝色或紫色,若将它的花瓣捣碎,能制成色彩缤纷的天然指甲油,很受小女孩的喜爱。所以某些男同胞们还拿这种鲜花来跟女孩表白呢!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家乡贵州,指甲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还是一味很重要的养生草药。

     

    《贵州草药》中记载了它的性味功效:性平,味甘,能清热解毒,祛淤通络。

     

    它的花瓣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捣烂后用来包患处,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若是用指甲花杆50克至150克来煨水洗患处,效力更强。用花瓣来熬水煎服,则可以治疗慢性咽炎和百日咳。当然,更关键的是,这个药还能够治疗女子的难言之病痛经,取指甲花,月季花各等分,熬水服之,能让患者的疼痛顿减。

     

    由于在古代,贵州是蛮荒瘴疬之地,指甲花这种草药这种能解毒镇痛的药物对于贵州山民而言太珍贵,所以他们将指甲花秘制成一种养生食材,使得它既能长期保存,又可方便服用。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这种鲜美食材的制作方法,请大家一定要细看哦,其间有要诀:

     

    在夏天的第二个月,采下整株指甲花洗净,晾干,切成段装坛,装坛容量占坛子的3/ 4。坛子上部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然后在面上撒少量的食用碱,炒焦的小麦,切记不要放盐。

     

     

     

    密闭坛子任其溶解,食用碱的作用是使其加速溶解,小麦的作用是产生香味色泽偏黄。在发酵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多次的冒坛,也即是菜料涌出坛口。要用干净的竹棍使劲搅动使其气体释放回落。经过几次冒坛的过程,逐渐趋于平静。再过一段时间酝酿,就告功成。

     

    待这种食材制作好后,舀一瓢出坛,会闻及一种清新的臭味,这其实是花香太过浓郁的缘故,你大可放心。目前在贵州仅有独山县的老艺人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制作出的食材叫“臭酸”,味闻起来虽臭,但是食起来鲜美之极。其食用方法是,舀一小碗臭酸,配一小锅荤菜,豆腐,豆芽,青菜同煮便成。臭酸煮肥肠是独山县的火锅臻品,有开胃祛淤,解毒镇痛的养生效果,品之能让人食欲大开。

  • 在传统中医里,我们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可以从是否“吃得下、睡得着”来进行判断。这是因为人体的脾和胃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中就包括了脾和胃,胃为表,而脾为里。脾胃影响着身体健康,许多疾病都与脾胃有关。脾主肉,面色蜡黄、疲惫乏力与脾有关,此外,脾还主思,若是出现用脑过度的情况,则会表现为“吃不下,睡不着”,这时候须得补脾。

     

    脾胃不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例如有的人一吃饭就会出现肚子发胀的情况,饭才刚刚吃完就想上厕所,这类人经常会在吃东西的时候感觉肚子里存在一股气,这股气若是能缓过来还好,要是缓不过来,就会造成腹胀腹痛、大便溏稀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前干后稀或者秘便的症状。还有的人一旦吃了比较凉的食物,肚子就会立马胀痛,这些都是脾胃较虚的表现。

     

     

    为了预防脾虚胃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养脾胃。很多人对于脾胃的保养不太重视,这样只会让脾和胃持续受到损伤,长此以往,一些较小的伤害累积到一起,就有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

     

    一天当中,清晨当属阳气升发的时间段,此时若是食入良性食物就会伤及脾胃,时间久了还会引起脾胃寒凉。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用古代的一味经典药方来缓解,这味药方叫“四君子汤”,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是由四味药材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白术、茯苓、甘草和人参。这个古方主治脾胃虚寒。它由《伤寒论》中脱胎而来,将原本药方中燥烈的干姜去掉,由性质温和的茯苓取而代之,此时药方由祛除寒气转为了温补中气。

     

     

    药方中的四味药材,性质平和,不寒不燥,滋补力度适中,与“中庸”思想不谋而合。方中的人参用以补气养胃,白术用以去燥健脾,促进消化,茯苓则既可益气,也可用于健脾祛湿。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的人群都可适用。由于这四味药材滋养脾胃的效果显著,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了许多补脾健胃的药剂,医生开的许多方子里都能见到这四味药材的影子。

     

     

    若是长期脾胃虚寒,则很容易导致各类疾病,于是后人在保证“四君子汤”的原药方不变的情况下,又往里面增加了陈皮和半夏两味药材,组成了“六君子汤”,“六君子汤”相较于“四君子汤”来说,增加了养胃化痰的功效,对于长期处于脾胃虚寒状态的人来说,健脾养胃的效果更胜一筹。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