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退热药物选择

退热药物选择
发表人:李沛
     发热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抽筋、惊厥等严重反应,发热过久还会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引发其他病症。
 
退热药物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从而降低体温。
 
临床上使用的退热药多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常用剂型有口服剂型、注射液、栓剂等。
 
常用退热药的分类
1. 口服退热药
 
口服剂型为首选,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等。
 
口服剂型包括滴剂、分散片、干混悬剂、缓控释片、混悬液、胶囊、咀嚼片、颗粒、口服溶液、口服崩解片、泡腾颗粒、泡腾片等。
 
(1)阿司匹林
 
价廉易得、疗效显著。但自美国 1984 年披露瑞氏综合征与阿司匹林有关后,已立法撤销阿司匹林作为儿科制剂。
 
WHO 亦不主张给予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儿童应用阿司匹林。
 
我国制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治疗方案中也告诫,对发热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2)安乃近
 
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作为解热镇痛药用于临床。70 年代因出现本品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报道。我国现已很少使用。
 
所以,首选的口服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可适用于 3 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另外,对乙酰氨基酚有引起溶血的报道,有溶血风险的患者退热时可以选择布洛芬。对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无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
 
注射剂
 
适用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
 
药品种类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氨酚比林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
 
此类药物作用快、体温下降迅速,患者出汗较多,使用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  且由于患者体温下降过快,不良反应多,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
 
栓剂
 
对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用栓剂,比如吲哚美辛栓、阿司匹林栓、小儿布洛芬栓、右旋布洛芬栓等。
 
栓剂的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从肠道黏膜吸收入血,不刺激胃肠道,比口服给药起效快。但从吸收率来讲,栓剂需要通过黏膜吸收,吸收率比口服用药低。
 
所以,一般口服的最大剂量是每次 15 mg/kg,用栓剂的时候,剂量就要相应大一点,每次最大剂量可以用到 20 mg/kg。
 
退热药如何用?
退热药的使用原则
 
首选口服剂型。一般 6 小时用一次,一天最多使用 4 次,连续使用不要超过 3 天。使用退热药前、后均要注意监测体温。
 
常用口服退热药的使用剂量
 
1. 对乙酰氨基酚
 
1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 500 mg;6~12 岁儿童一次 250 mg;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 4~6 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 小时内不得超过 4 次。
 
12 岁以下儿童按照每体重给药。缓释剂型每 8 小时给药一次,24 小时不超过 3 次。
 
2. 布洛芬
 
1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 200 mg,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 4~6 小时重复用药 1 次,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12 岁以下儿童按照每体重给药。缓释剂型早晚各一次给药。
 
3. 其他剂型退热药的使用剂量
 
(1)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 0.15~0.25 g。
 
本品不宜长期应用,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 3 天。
 
(2)氨酚比林注射液:肌内注射,一次 2 mL。
 
一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全禁用。
 
(3)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内注射。
 
成人一次 2 mL,或遵医嘱。在监护情况下极量为一日 6  mL。2 岁以下:0.5~1 mL/次;2~5 岁:1~2 mL/次;大于 5 岁:2 mL/次。需要注意的是本品不宜连续使用。
 
(4)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
 
轻轻塞入肛门约 2 cm 处,一次一枚,一日一次,每日剂量不宜超过 2 枚。
 
(5)小儿布洛芬栓:直肠给药。
 
1~3 岁小儿,一次一粒(塞肛门内约 2 厘米处),症状不缓解,间隔 4~6 小时重复一次,24 小时不超过 4 粒。3 岁以上小儿推荐使用每枚 100 mg 的栓剂。
 
(6)阿司匹林栓:直肠给药。
 

1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 1 粒,塞入肛门内约 2 厘米处。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 4~6 小时重复用药 1     次,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退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使用会造成肝损伤。 
 
常用的复方感冒药中,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氨酚伪麻那敏胶囊、白加黑感冒片等。
 
如果使用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时,同时服用上述复方感冒药,很容易因为重复用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因此用药前要仔细核对药物成分,避免含相同有效成分药品叠加服用。
 
2. 布洛芬退热作用比较强,使用时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发热患者。
 
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布洛芬不良反应可能诱发哮喘,有哮喘的儿童应慎用。
 
3. 持续高烧,可以考虑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最小给药间隔是 4 小时。
 
当对乙酰氨基酚用了最大剂量后 2 小时烧没退,可以交替使用布洛芬,这两种药交替使用的最小时间间隔是 2 小时。交替使用时,两药各自每天最多使用的次数不变。
 
4. 使用退热药只是缓解发烧这一症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感染本身,是「治标不治本」。
 
需要查明发热原因,常规意义上的退热药只起降温作用,并不针对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进行治疗。
 
比如细菌性肺炎引起高热时,首先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从而达到彻底消炎降温的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咽喉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对于婴幼儿来讲他们得的咽喉炎往往是急性咽喉炎。但是最近几年来很多成年人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得急性咽喉炎,那么,急性咽喉炎吃什么药好呢?急性咽喉炎应该怎样治疗呢?

    首先,抗生素是患者必须要用的药物。大部分急性咽喉炎都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在众多的抗生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头孢类抗生素。因为从很多医学研究中可以发现人们咽喉部位的细菌对头孢类的抗生素非常敏感,所以大家服用这类抗生素能够更好的缓解痛苦。

    如果大家的病情并不严重,那么大家可以服用头孢丙烯胶囊或者是头孢克洛颗粒。当然,头孢呋辛酯片也是有可能会用到的。如果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那么可能会需要输液治疗。

    其次,患者朋友们还需要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比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它不但能够清热解毒,而且还能够起到开喉利咽的作用。

    第三,为了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一般医生还会给患者开一些外用药,开喉剑喷雾剂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它的优点非常多,它能够直接作用到嗓子,它的清热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清淡饮食,多饮水很有必要。

    急性咽喉炎吃什么药好呢?急性咽喉炎患者应该服用抗生素。因为人们的咽喉部位的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非常敏感,所以一般医生会给患者开头孢丙烯胶囊或者是头孢克洛颗粒。患者朋友们在服用这类抗生素的时候是不可以饮酒的。患者也有可能会用到一些外用药,比如开喉剑喷雾剂。清热解毒的中成药也是有可能会用到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 嗓子难受就是咽喉出现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多是患有咽喉炎就是嗓子上火发炎所导致,出现咽喉炎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嗓子会感觉很难受,需要及时治疗缓解,虽然好治疗但是很容易反复发作,有很多患者就会用中药治疗,下面说说。

    治嗓子的中药是很多的,可以根据自己嗓子难受的症状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比如可以把制僵蚕,黄连,炙蜂房还有代赭石,生牡蛎,玉蝴蝶等几味中药研成细末,分成很多包,每天可以分两次服用,可以有效治嗓子的,还可以把生地黄,硼砂研成细末,每天嚼着吃,都能帮助清热润肺,防止咽喉疼痛。

    嗓子难受的时候还可以喝些养阴清肺汤的,就是把生地,麦冬,白芍,薄荷,玄参,丹皮,贝母,生甘草等中草药各适量,然后加入水煎服,服用后可以帮助养阴清热,还能疏表利咽,对嗓子疼痛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在平时还可以喝些双根桔梗汤,就是把板蓝根,山豆根,桔梗,大洞果,甘草沿阶草等煎成汤加入蜂蜜喝,可以润喉止痛的。

    嗓子难受喝些养怡人家茶,主要药材有佛手柑,甘草,菊花还有桔梗,栀子等,加入水浸泡后就可以服用,对于喉咙发痒,肿痛,有异味都有治疗的效果,还能喝些玄参甘草汤的,就是把桔梗,夏枯草,蒲公英,干枝梅,生甘草等药物制成茶后服用。

    上述所说的就是治嗓子的中药,可以治嗓子的中药有很多,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方来治疗,可以把制僵蚕,黄连,生牡蛎,代赭石等药物研成细末服用,还可以喝些养阴清肺汤,双根桔梗汤,玄参甘草汤等中药方,都能有效缓解嗓子难受等症状。

  • 每当到换季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感冒。感冒了,又不想上医院看病,很多人都是到药店自行购药。

     

    面对琳琅满目的药品,我们该如何选择中成药呢?

     

    看了今天的文章,相信你也可以对号入座,选到适合自己症状的药品。

     

     

    (一)风热感冒

     

    如果你自我感觉身体发热,有点怕吹风,头胀痛,嗓子疼,打喷嚏,流黄涕,咳嗽痰少或咳不出来,口渴,想喝很多水,舌体发红,苔偏黄或薄白。

     

    这就是风热感冒啦,风热感冒的话,中成药可以选择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等。

     

    如果喉咙疼得厉害,可以加配复方鱼腥草片(或合剂)或者西瓜霜润喉片。

     

    如果咳嗽得厉害,可以加配蛇胆川贝枇杷膏。

     

    (二)风寒感冒

     

    如果你感觉特别怕冷,没什么发热的感觉,头痛,肢体酸痛,有时候鼻塞声重,有时候鼻子痒痒的,想打喷嚏,流清涕,咽喉总觉得痒痒的,想咳嗽,有痰偏稀白,舌苔薄白。

     

    这就是风寒感冒啦,中成药可以选择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如果咳嗽严重的话,可以加配通宣理肺丸。

     

    风寒感冒初期,发现受了风寒,就可以用生姜红枣煮水喝,有很好的调和营卫的效果,驱寒暖身。

     

    (三)流行感冒

     

    如果突然间发热,高热不退,甚至还打冷战,周身酸痛,咳嗽,嘴巴干干的,喉咙疼痛,同时伴有全身的明显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

     

    流行性感冒,可以选用莲花清瘟胶囊、清开灵口服液、羚羊感冒片。

     

     

    (四)淋雨后夹湿的感冒

     

    如果你淋了雨,感冒了,怕冷,头痛,浑身酸痛,打喷嚏。

     

    这时候,你的身体不仅是风寒入侵,还有湿气入侵,中成药可以选择九味羌活丸或荆防颗粒。

     

    (五)气虚感冒

     

    如果你一年四季总是反复性感冒,又发热,又怕冷,头痛鼻塞,身体倦怠,咳嗽,但是咳痰无力,舌淡苔白。

     

    这是因为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所致的气虚感冒,要注意养护正气,中成药可以选择参苏丸或玉屏风颗粒。

     

    玉屏风颗粒由炙黄芪、防风、白术组成,炙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防风疏风散邪,三味药既固表,又抵御外邪,就像一道屏风,把人体保护起来,不受外邪入侵。

     

    日常养生可以吃一些补中益气的药膳,例如黄芪鸡汤。

     

    (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夏季桑拿天引起的感冒,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还有肠胃型感冒,主要症状有:头痛昏重、胸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水(丸),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藿香正气水含有40%以上的酒精,所以藿香正气水不能与头孢、阿莫西林同吃,否则将会产生中毒反应,甚至丧命。藿香正气丸不含酒精,就没有关系哈~

     

    (七)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如果如果你外感风寒,同时内伤食积,又怕冷,又发热,头痛胸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用午时茶颗粒。

     

    好了,今天的感冒用药分享到此为止,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哦~

  • 治疗感冒可选用哪些药?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它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目前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要无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补充营养,保持口腔、鼻腔清洁,一般健康成年人患感冒后几日即可自愈。针对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选用非处方药解热镇痛药。

     


    (1)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最多的解热镇痛药,能减轻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2)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对胃肠道刺激性小。对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不能耐受者及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可以应用本品。
    (3)布洛芬,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疼痛等。其他剂型还有颗粒剂、口服溶液剂、缓释片剂等。
    (4)阿苯片,主要用于小儿退热及预防发热所致之烦躁不安。
    (5)散利痛片,其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相似,镇痛作用似乎优于阿司匹林。
    (6)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其退热作用与对乙酰氨基酚相同,镇痛作用似较强。
    (7)美息伪麻片,用于感冒的退热及止痛,并可止咳及缓解鼻塞、流涕等感冒所引起的症状。
    (8)双分伪麻片(日片)/美扑伪麻片(夜片),适用于缓解和减轻由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周身四肢酸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流泪等症状。同类制剂尚有咖酚伪麻片、双扑伪麻片、氨酚伪麻片、美酚伪麻片、扑尔伪麻片、酚麻美敏片等。

     

    服用抗感冒非处方药西药要注意什么?

     

     

    (1)注意只选择一种,不应同时服用作用相同的另一种,以免重复用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应用含有伪麻黄碱的抗感冒药时,老年人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气肿、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须谨慎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要慎用。
    (3)服用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时禁止饮酒。
    (4)肝、肾功能不良患者慎用抗感冒药。
    (5)凡驾驶机车、船或其他机械操作、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间内均应禁服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的抗感冒药,前列腺肥大者也应慎用。
    (6)妊娠头3个月的妇女禁用含有氢溴酸右美沙芬的抗感冒药。
    (7)本类药物均为对症治疗的药物,故服用3~7日后,症状若不缓解,建议患者去医院诊治。
    (8)如患者正在服用其他药品,特别是处方药的,应向患者询问清楚,以便注意药物合用时是否有不良相互作用产生。

  • 大家好,我是周鹏,是一名心内科医生。

     

    大多数高血脂患者甚至大多数慢病患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 我的风险或病情到了什么程度?

    • 为什么要服用这种药或这些药?

    • 为什么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

    • 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有最佳的“费用-效益比”和“风险(副作用)-得益比”吗?

     

    说句实话,中国当前医疗资源的分布差异很大,从乡村医生到大型三甲医院;从接受过1-3年医学知识培训,到接受过5年、8年甚至11年培训的医生都有。

     

    即使是同一个医院的医生,对指南的把握和所开出的药物都不一样。

     

    循证医学和经验医学并存,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用药也不一样。

     

    大医院“一号难求”,医生几分钟就要打发一个患者,医患之间交流的时间太少。

     

    科普不到位,互联网上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最终,患者很难获得合理的用药建议。

     

    在中国,35%-42%的成年人血脂有异常。

     

    但阜外医院的研究表明: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仅有7.8%,控制率就更低了,只有4%。

     

    治疗重点不是指标正常


    评判降脂药物的疗效的评判标准并不是生化指标,而应该重视药物对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正确的降脂治疗,应该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也就是“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元凶”。


    上一世纪90年代,医学专家们发现,他汀类药物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克星。


    非常多的临床试验一致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及未来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有显著疗效。


    比较统一数据是:无论有无冠状动脉疾病,他汀类药每降低1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年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就可降低22%。


    用一个图说明正确降脂治疗的得益。

     

    和未服用他汀的患者相比,3.5年之后,服用他汀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累计减少了36%。

     


    其他药物的疗效如何呢?


    事实上,除他汀类药以外,他汀类药出现前后都有很多能够降低“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药物。


    但迄今为止的临床验证结果几乎一致表明,只要离开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这些药物都没有什么得益。


    也就是说,离开他汀类药,单独服用其它调脂药,除了花钱并得到它们的副作用外,不能延长患者的寿命,也不能降低未来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在医学界,这被称为:“唯他汀独尊”现象。

     

     

    中国人的他汀服用标准


    中国人他汀服用的最佳剂量和美国心脏协会推荐剂量不一样。


    为了从他汀类药物中得到最大获益,美国心脏协会等在2013年的指南中,推荐了“最大耐受量”或“大剂量”的他汀。


    但最大耐受量的他汀类药,在临床中也遇到了问题,因为他汀还有个特点:在初始剂量基础上,他汀类药物的剂量翻倍,副作用也翻倍,但降脂效果只增加6%,这就是他汀类药的“6%瓶颈”。


    因此,国内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降脂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是:“中小剂量的他汀的基础上+其它降脂药”。


    比如,“他汀+依折麦布”就是一个耐受性、安全性和效益方面比较好的组合。


    总结一下:

     

    治疗高血脂,他汀必不可少。

     

    评判降脂药物的好坏应该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标准,给患者用“好”药,而不是贵的药。


    参考文献:

    [1]《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内科医生手册》2020年第七版

    [2] 《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社区医生手册》2018年第二版


    作者 |  周鹏博士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肝胆外科罗大夫

    文章首发于 |  肝胆外科罗大夫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致皮肤、黏膜、巩膜、结膜、体液等黄染。

     

    血清胆红素仅轻度升高,无皮肤、巩膜等黄染时,为隐性黄疸。血液中仅胆红素增高,而胆汁酸正常,为高胆红素血症,因胆红素代谢紊乱所致。

     

    血液中仅胆汁酸增高,而胆红素正常,为胆汁淤积或淤胆,是胆汁的生成或排泌障碍,使胆汁成分向肠内排泄过少并在血内潴留所致。血液中胆红素、胆汁酸均增高,为淤胆性黄疸。

     

    黄疸可分为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与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黄疸、非溶血性黄疸(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喂乳性黄疸、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黄疸、肝炎后胆红素增多症等),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包括家族性黄疸、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外胆道梗阻所致黄疸。

     

    一、黄疸的治疗药物

     

    黄疸治疗药物主要有白蛋白、苯巴比妥、益生菌制剂、丙种球蛋白、降胆酸类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茴三硫)及中成药等。

     

     

    二、黄疸治疗药物的选用

     

    ①胆汁淤积综合征/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是肝胆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致生长发育迟缓、脂类和维生素吸收不良,严重者发展为胆汁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熊去氧胆酸(UDCA)、苯巴比妥。

     

     

    ②母乳性黄疸

     

    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足月儿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异常等有关。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清肝利胆口服液、益生菌制剂等,其中清肝利胆口服液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可作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益生菌制剂可促进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加速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可降低粪便黏度,促进胃肠蠕动,利于肠道中的胆红素排出。苯巴比妥因其有神经抑制作用,可引起新生儿嗜睡、反应差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使用。

     

    ③感染性黄疸

     

    黄疸合并感染时,可抗感染,重症感染若需增强免疫功能可使用IVIG。脾氨肽口服冻干粉通过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新生儿抗感染能力,而降低感染发生率,可用于辅助治疗。

     

    ④肝细胞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及严重感染所致的肝损害等,常有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道症状等。治疗药物可选用抗菌药物(抗感染)、保肝药物(如甘草酸类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中成药等)。

     

    ⑤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治疗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可保护肝细胞内亚微结构,增加微细胆管的胆汁流量,抑制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减轻水肿,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还可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苯巴比妥可增加肝细胞膜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进入肝细胞,也可使胞浆液中的受体γ蛋白增加,将胆红素摄入肝细胞并转运至滑面内质网进行结合,并可诱导肝内酶的活性,使滑面内质网增值,加速间质胆红素代谢为直接胆红素。

     

    参考文献:

    [1]徐采朴等.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3,8(4):193-196

    [2]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05-108

    [3]池肇春.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5,113

    [4]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1

    [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8(5):402-405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7):481-483

    [7]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3[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3,5(1):53-62

    [8]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10):734-735

    [9]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2):152-160

    [10]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6):447-450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发烧时,怎样使用退烧药?


    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就其对人体有利的一面而言,体温适度升高能促进人体机能旺盛,使机体的生物代谢或解毒、排毒过程加速,同时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体内抗体水平增高、白细胞吞噬消除病原体的能力得到加强,等等。这一切均有利于调动人体的免疫抗病功能,有利于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体的清除和促进机体的康复。但是,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抽筋、惊厥、昏迷等严重反应,发热过久还可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而引发其他病症。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自觉过热而脱衣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故其单独使用时,一旦药效过后,体温又可再度升高。可见,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

     

    退烧药用药原则

     

    (1)病因不明不用药。对病因不明的发热不能乱用退热药,尤其在发热初起时更不能乱用,以免因用药干扰了发热原有的规律而引起医生误诊。
    (2)短期低烧免用药。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可以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可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
    (3)暴发高烧慎用药。当病人体温显著升高达40℃左右时,使用退烧药必须慎之又慎,对此类病人必须减少每次药量、谨慎用药。
    (4)小儿发烧早诊治。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以至抽筋。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5)服药期间多饮水。所有退烧药都会引起病人出汗,这是增加人体散热、使体温降低的表现之一,这一过程往往会消耗病人较多的能量、水和水溶性维生素,故而发烧病人在使用退烧药期间宜多饮水,尤其应多饮糖水,同时可口服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这均有利于病人机体功能的康复。在未用退烧药的发烧病人,也应多饮水和补充水溶性维生素,以帮助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而降低体温。
    (6)必要时辅以物理降温。对一些病势凶猛、40℃以上高烧持续不退的病人,在使用退烧药的同时,可辅以物理方法降温,以防病势进一步恶化而致病人抽筋或昏迷。具体方法为:用不透水的塑料袋或暖水袋灌入冰水或冷水,将其分别安置在病人的头颈下及腋窝、大腿跟部、胸口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条件许可时还可配用稀释酒精液作全身擦浴,以加速体内散热,控制病情发展。

     

     

    退烧药很常用,但其毒副作用也是十分常见。诸如药疹、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都十分常见,尤其是当久用或过量使用此类药物时,毒副作用更加显著。因此,退烧药必须慎重使用,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发热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是机体对致热源的正常反应。那么关于发热,家长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呢? 

     

     

    1、体温的测量

     

    何时需要监测体温

     

    发热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症状,当宝宝出现精神不好,面色红,口唇红,或伴有不想活动,不想吃饭,想睡觉时,都需要及时给孩子监测体温。因此宝爸宝妈们家中一定要备有至少一支体温计,避免临时着急。

     

    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临床上经常采用腋温、舌下温度以及肛温进行测量,判断是否发热。通常认为肛温≥38℃或者腋温≥37.5℃即为发热。

     

     

    体温计的选择

     

    目前市场主流的体温计类型主要有水银体温计、接触式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三类,该如何选择呢?

     

    大部分宝爸宝妈用过的传统体温计都是水银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测量准确,价格低廉,是很多家庭的首选。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的测量时间较长,较小的婴幼儿难以配合。

     

    另外提醒大家,如果使用水银体温计,要避免摔落造成玻璃碎片损伤及元素汞暴露。儿童的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汞(即水银)是一种常温即挥发的液态重金属,具备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一旦水银体温计破碎导致汞暴露,最好远离暴露地点,并且开窗通风,及时清理。

     

     

    第二类常见的体温计为接触式电子体温计。在新生儿和儿童的腋温测量中,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差异很小,而且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较短,也不存在汞暴露的风险,因此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如果家里使用的是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则建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有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小儿体温,比如季节、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体温都略有波动,小儿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以使体温升高到37.5℃左右。所以在测量体温时,应使宝宝处于安静状态,不哭闹、不活动,并且在穿的不多,房间温度适宜,非进食的情况下监测体温。

     

    2、就诊需要知道的问题  

      

    除了测量体温,还要做什么

     

    当宝宝发热时,家长需要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方便在就诊时能够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病情:

    * 孩子的精神状况

    * 饮食及大小便情况(次数、性状等)

    * 有没有其它伴随症状如:鼻塞,咽痛,咳嗽,眼肿,皮疹,呕泻,抽搐等等

     

    若宝宝<3月龄,出现发热时应立刻就诊;如果出现持续发热、或发热伴精神萎靡,频繁呕吐,剧烈咳嗽,及抽搐发作等症状时,也建议及时就诊。

     

    何时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

     

    首先,我们要知道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目的是什么,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目的是识别严重细菌感染,避免延误治疗。而指南中指出发热12小时后较发热12小时前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更优。

     

    家长急于查找病因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发热之初马上要求进行血常规、CRP检测未必是明智之举。

     

     

    血常规+CRP化验单怎么看

     

    很多家长想知道化验单怎么看,一般情况下:

     

    3岁以下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 WBC < 临界值15×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临界值10×109·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 >临界值40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 >临界值8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注意:疾病诊断需要结合多种化验结果及临床症状,单纯血常规及CRP检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请以医生结论为准!)

     

    3、退热药的使用

     

    何时可以使用退热药

     

    应用退热药的目的是缓解宝宝因发热出现的不适感,所以并不是孩子体温高于38.5℃就必须使用退热药物。

     

    常见的退热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为6 ~8 h。

     

    不推荐这样使用退热药!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因此: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用于儿童退热;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 不推荐静脉、肌注赖氨匹林退热;赖氨匹林说明书最新【儿童用药】修改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儿童用药后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 不推荐静脉、肌注中成药退热,如柴胡注射液等。柴胡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要求应增加警示语【禁忌】项应当包括:儿童禁用。

     

     

    不推荐服用儿童复方感冒药

     

    首先,儿童复方感冒药不是退热药,但是很多家长在发热初期喜欢给孩子吃复方感冒药,如艾畅、惠菲宁、小儿氨酚黄那敏等等;认为可以把病毒和细菌“扼杀在摇篮里”。然而复方感冒药成分复杂,不推荐服用,有些复方感冒药同时具有退热功效,更不建议与退热药同时使用。

     

    多个欧美国家,都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

     

    在美国药店出售的儿童复方感冒药说明书都标注了限制使用的年龄段:

    * 2岁以下禁用;

    * 4岁以下不推荐使用;

    * 4~6岁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6岁以上儿童根据需求自主使用。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一些常见的感冒药做了一些变更,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根据下方图片进行查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宝宝全身发烫但不发烧可能有以下原因:

    1.环境温度:如果宝宝身处温暖的环境中,例如在夏天、室内温度较高的房间或被过多的衣物包裹,可能会导致宝宝感觉全身发热。

    2.运动或活动:当宝宝进行剧烈运动或活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全身感觉发热。这种情况通常在运动或活动后会自行消退。

    3.食物摄入:某些食物,特别是辛辣食物、热饮或高糖食物,可能会导致宝宝的身体感觉发热。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并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退。

    4.激动或情绪变化:当宝宝处于激动、紧张或情绪变化较大的状态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引起全身发热的感觉。

    5.代谢率增加:宝宝的新陈代谢率较高,特别是在成长发育阶段,身体会持续产生热量,导致全身感觉发热。如果宝宝出现其他症状,如异常疲倦、食欲减退、呕吐、腹痛等,或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儿科医生的意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家长宁可自己生病也不想孩子生病,尤其是可爱的小婴儿。很多家长经验不足,孩子一旦发热就束手无策。今天冯医生翻遍了古书,给各位宝儿爸和宝儿妈们带来了一个快速判断宝宝发热原因的办法,简单又可行,准确又安全。

     

     

    其实这个办法我在上学的时候就读到过,但是当时没有拿笔记下来,以至于后来想找的时候却是茫茫书海,难再见!今天随意翻书,居然再次遇到这段文字,不禁让我兴奋中又带着一丝久违的情绪。李中梓写的《诊家正眼》在小儿脉法下面记录了这个方法,便于大家在学习方法之余可以一窥原文出处。

    中医快速诊断方法

    宝贝发热是最让家长揪心的,用最快的方式和方法找到病因,然后对症选用合适的感冒药是可以快速的帮助宝贝摆脱痛苦,而诊断便是关键。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方法吧!

     

    姿势:宝宝在大人的怀里,如果宝宝的头偏左,那么大人伸右手,如果宝宝的头偏右,那么大人伸左手。

     

     

    方法:大人伸出三根手指,分别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掌心面向孩子的脸,用三根手指覆盖孩子的额头,食指在上,靠近发际。中指在中间,无名指在下,靠近眉毛。用三根手指分别感受孩子额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比如三指俱热、三俱都冷、名中二指热、食中二指热。

    结论如下

    1、三指俱热:外感受风,孩子发热外还会鼻塞和咳嗽。

     

    2、三指俱冷:外感寒冷,内伤饮食,发热的基础上还会伴有呕吐和拉稀。

     

    3、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寒。

     

    4、名中二指热:主小儿惊风发热。

     

    5、单食指热:主小儿食积。

     

    虽然这个办法很简单,但是有的家长也会担心自己感觉不准怎么办,岂不是判断错误。不要紧,今天我还有改良版的办法带给大家。

     

    我相信大家最没有自信的就是怕自己的手指皮糙肉厚的测不准确,最后导致判断失误。那么接下来我跟大家说的这个改良版绝对会弥补家长们的这个担忧。不过为此您需要准备两个小工具:1、一块白纸板。2、红外温度计或额温枪。

    改良之后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明白这个办法了,没错,就是在白纸板上扣三个小洞口,然后放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额温枪或者红外温度计分别测量三个小洞的温度就好了。

     

     

    这样得到的数据非常准确。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一般宝宝发热时不太愿意配合家长的操作,所以建议在孩子睡着后,用这个办法,可以简单方便的了解宝宝发热的原因。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一种名为SARS-CoV-2的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具有包膜和单链RNA基因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德尔塔毒株是SARS-CoV-2的一个变异株,其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加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同时还可能伴有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3.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4.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 胸骨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骨科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术后胸骨感染患者、老年人和合并糖尿病的全身性疾病患者。

    胸骨骨髓炎的主要症状是胸骨部位持续性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能因人而异,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昏厥。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

    胸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和引流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为了预防胸骨骨髓炎的发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感染;

    3. 术后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5.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胸骨骨髓炎虽然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视力障碍和脊髓功能障碍。那么,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会发烧吗?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般来说,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并不会出现发烧的症状。然而,当疾病累及到丘脑、脑干或伴有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疾病,主要侵犯视神经和脊髓。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视力模糊、视野缺损、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方面,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辅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其次,要预防感冒、发烧等感染性疾病,以免加重病情。此外,患者还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感冒、发烧、感染、分娩、创伤等。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总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出现发烧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要注重日常保养,预防疾病复发。

  •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尤其在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发热更是常见现象。近日,一位两岁宝宝突然出现发热,但并无其他明显症状,这让家长十分担忧。

    首先,家长不必过于恐慌。发热本身并非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对病原体入侵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宝宝突然发热,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

    对于发热,家长应首先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体温在38度以下,可以采取家庭护理措施,如适当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同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

    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度,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确定病因。如果确诊为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果为病毒感染,则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和营养即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加强宝宝护理,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尤其在天气转凉时,要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宝宝受凉。此外,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对于发热宝宝,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 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面对发热宝宝,家长要保持冷静,正确处理,及时就医,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 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能会出现一阵阵的高烧和一阵阵的低烧。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反应,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热原物质,导致体温升高。在感染初期,体温可能会先升高,随后又下降,形成反复发热的现象。

    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感冒、流感、扁桃体炎、肺炎、尿路感染等。此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引起发烧。

    发烧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抵抗力增强,但同时也可能伴随一些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如果发烧伴有高热、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治疗发烧,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营养。

    预防发烧,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流感季节,应接种流感疫苗。平时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总之,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应及时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同时,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再次感染。

  • 婴儿时期的发烧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三个多月的宝宝来说,发烧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感冒、感染等。那么,面对宝宝发烧,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宝宝发烧的常见原因。三个多月的宝宝发烧,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初步判断可能的原因。

    其次,对于宝宝发烧的处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观察体温:家长需要定时监测宝宝的体温,一般建议每4小时测量一次。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 物理降温:可以给宝宝洗温水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每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此外,还可以使用退热贴、冷敷等方式帮助宝宝降温。

    3. 服用退热药: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可以遵医嘱服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请注意,退热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注意休息: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加快康复。

    5. 补充水分:宝宝发烧时,体内水分流失较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宝宝喝温开水、淡盐水等。

    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给宝宝穿过多衣服,以免影响散热。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受凉。

    3. 如果宝宝发烧症状加重,如持续高烧、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总之,面对宝宝发烧,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宝宝度过发烧期。

  • 急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伴随发热。那么,急性肠炎发烧时应该吃什么药呢?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体温低于38度,通常可以通过物理降温方法来缓解症状,如温水擦拭、冰块冷敷等,一般无需服用药物。但如果体温超过38度,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治疗急性肠炎发烧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培养等,以明确病因。

    2.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为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阿奇霉素、头孢类等。

    3. 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制剂等,帮助缓解腹泻症状。

    4. 注意饮食:在治疗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总之,急性肠炎发烧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切勿自行随意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以尽快恢复健康。

  •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周围型肺癌是指起源于肺部边缘的肿瘤。长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我的一位叔叔被确诊为周围性肺癌晚期,这让我对这种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周围性肺癌晚期症状

    1. 胸痛:胸痛是周围性肺癌晚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胸部、肩部某一部位的疼痛,可能没有明显的压痛点。随着病情的进展,胸痛会变得更加剧烈,并伴有广泛胸膜转移灶。

    2. 发热:发热也是周围性肺癌晚期的常见症状,多见于癌灶直径较大的患者。与中心型肺癌不同,周围性肺癌晚期的发热并非由炎症引起,一般抗炎治疗无效,但使用消炎痛、皮质激素等药物可以暂时退热。

    3. 痰血:肿瘤炎症导致坏死、毛细血管破损时,会出现少量出血,与痰混合在一起,呈间歇或断续出现。很多肺癌患者就是因痰血而就诊的。

    4. 呼吸困难:周围性肺癌晚期可能导致肺部功能受损,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5. 乏力、食欲不振:晚期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周围性肺癌的治疗方法

    周围性肺癌晚期治疗难度较大,但以下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1. 手术治疗:对于肿瘤体积较小、位置较为表浅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 放化疗:放化疗是周围性肺癌晚期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辅助放化疗,提高治疗效果。

    4. 日常保养:晚期肺癌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

    总之,周围性肺癌晚期症状较为明显,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同时注意日常保养,以提高生活质量。

  • 发烧是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繁多,包括积食和感冒等。

    如何判断发烧是积食还是感冒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种疾病的区别。

    积食发烧通常表现为舌苔厚腻、手心发热、食欲下降、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而感冒发烧则可能表现为风寒或风热症状。风寒感冒患者可能会出现怕冷、畏寒、无汗、低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白痰等症状;风热感冒患者可能会出现咽喉肿痛、流黄鼻涕、咳嗽、咳黄痰、舌苔红等症状。

    孩子由于肠胃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出现积食发烧。这往往与饮食不节、过食有关。积食引起的发烧通常不会反复出现,而感冒则可能反复发作,伴有头疼、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严重者精神状态较差。

    积食感冒的治疗主要包括退烧、消食等。退烧药物可以缓解发热症状,消食药物如鸡内金、健胃消食片等可以帮助改善食欲、促进消化。此外,如果出现咽喉疼痛、扁桃体发炎等症状,还可以配合使用消炎药物。

    预防积食感冒,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出现发烧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在饮食方面,建议以流质食物为主,如牛奶、粥等。适当食用易消化的蔬菜,如菠菜、卷心菜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孩子发烧时,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缓解病情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适合发烧儿童的水果推荐:

    1. 火龙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2. 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3. 香蕉:富含钾和维生素B6,有助于维持身体水分平衡,缓解便秘。

    4. 西瓜: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维生素C,有助于补充体液,降低体温。

    5.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此外,甜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维生素,有助于润肺化痰,生津止咳。

    需要注意的是,发烧儿童在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发烧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合理饮食,家长还需关注以下方面: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着凉。

    2. 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 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4.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若孩子体温较高(超过38.5℃),可使用退热药物进行治疗,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发烧期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