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发热临床表现

发热临床表现
发表人:阮仙梅

临床表现

  • 1、发热分度

根据口腔温度,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下列四度:

  • (1 )低热:体温为 37.3℃~38℃。
  • (2 )中度发热:体温为 38.1℃~39℃。
  • (3 )高热:体温为 39.1℃~41℃。
  • (4 )超高热:体温为 41℃以上。

脉搏和呼吸通常随体温升高而加快。一般说来,体温升高 1℃,脉搏每分钟增加 10 次。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 (1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临床上表现为疲乏、不适、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等症状。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 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 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可有惊厥。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败血症、输液反应等。
    • ②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一般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 (2 )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的状态。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心率增快。此期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
  • (3 )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或药物的应用,使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为患者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
    • ①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伴有大汗。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 ②渐降,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3、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是将患者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描记在体温单上,用蓝线连接起来形成的体温曲线。热型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和疗效。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 (1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 39℃~40℃,24 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 1℃,可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 (2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在 39℃以上,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达 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风湿热等。
  • (3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 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经过数小时或数天后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 (4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小儿清热解毒去火的药有很多,常用有清开灵颗粒、小儿清热宁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1.清开灵颗粒:此药内含珍珠母、水牛角、板蓝根等多味中药,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若小儿因外感风热而引起身体发热、神情焦躁不安、咽喉肿痛等病症,可用此药来清热解毒去火。此药副作用不明,不宜给风寒感冒者用,也不宜和滋补性中药同服。

    2.小儿清热宁颗粒:该药内含金银花、牛黄、柴胡、黄芩等中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小儿若因外感温邪、脏腑实热而出现咽喉肿痛、大便干燥、内热高烧、咳嗽痰盛等病症,可用此药来清热解毒去火。此药副作用不明。

    3.双黄连口服液:此药主要成分是连翘、黄芩和金银花,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因外感风热而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病症的小儿,可用此药来清热解毒去火。

    此药偶见腹痛、呕吐、腹泻等副作用,风寒感冒者以及对此药成分过敏者需禁用。小儿清热解毒去火的药还有 蓝芩口服液等多款药物,具体用药,必须谨遵中医医师指导,个人不要盲目乱服。

  • “医生啊,我的小孩高烧不退怎么办?”“小孩是否会烧坏脑袋?”入冬以来,气温偏低,病菌蠢蠢欲动,不少小朋友发烧咳嗽,儿科急诊人数明显变多,儿童发烧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主诉,家属常因小孩发烧不适,而焦虑不安。‘幼儿发烧七大危险情况’,家长应立即就医。

     

     

    发烧若无脑膜炎、特殊不适症状可先观察

     

    一般来说,小孩如果没有脑膜炎及症状,单纯发烧是不会影响脑部。建议家长详记小孩发烧天数及相关症状,作为医生诊断时的重要参考,才能对症下药。

     

    耳温达如果超过38.5度,则可使用口服退烧药,耳温达到39度以上,或使用口服退烧药过了一个小时以上还未退烧,则建议使用退烧塞剂。 

     

    如果小孩原本身体健康,发烧时身体无特殊不适,即使耳温达到38度以上,家长可先观察,不一定急着使用退烧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热痉挛或癫痫相关病史、慢性肺疾病、发绀性心脏病或并发心衰之心脏病、慢性贫血、糖尿病或其他代谢异常等疾病,耳温一超过38度,就可使用退烧药物,减少身体之不适,以免引发发烧相关并发症。

     

    退烧过程出现七大危险情况应尽快就医

     

    至于物理性退烧,例如,退热贴、冰枕,以及温水拭浴,可作为退烧辅助,不宜作为单一的退烧治疗方式,因为宝宝如因感染而发烧,则这类物理性退烧的效果有限,孩子看病后返家休息,家长务必注意其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必须尽快就医。

     

    症状:

     

    (1) 意识不清、持续昏睡、眼神呆滞或退烧时精神活动力不佳。

    (2) 痉挛、肌跃型抽搐、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或肢体无力。

    (3) 持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

     

    呼吸窘迫症状:

     

    (1) 呼吸暂停、退烧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壁凹陷。

    (2) 正常活动后变得很喘,例如,不能爬楼梯或走一小段路就很喘。

     

    循环不良症状:

     

    (1) 皮肤紫斑、嘴唇或四肢末梢发黑。

    (2) 尿量大幅减少、哭泣时没有眼泪。

     


     
    提醒,发烧儿童如果出现上述七大危险情况,或是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发烧,务必谨慎处理,尽速陪同至儿科急诊就医。

  • 小孩发烧了,这个时候,不少父母都会焦急万分,手忙脚乱,恨不得马上让孩子吃药或者去医院,迫切寻求降温措施,以至于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反而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正确认识小儿发烧,这些误解你有么?

     

    1、发烧一定要吃药

      

    发烧可以帮助孩子的机体对抗感染,所以除非发烧让孩子特别不舒服,不然没有必要吃退热药。因为吃退热药并不能让高温降至正常,只是让孩子感觉舒服一点。比如孩子发烧38.5℃以上并且感觉烦躁不安、睡不好、吃不好,退烧药的确会让孩子舒服很多(体温稍降就开始玩了有没有),还可以降低脱水的风险。如果你决定带孩子去儿科诊所,去之前就可以服用退烧药,不必等到医生看完后再给,因为孩子在舒服的时候更配合儿医的检查,而只有做好检查医生才能及时发现病因对症处理

     

     

    2、发烧会导致脑损伤

     

    每个正常的大脑都有内在的恒温机制可以防止体温太高而损伤脑组织。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一般生病发烧时是不会导致器官受损的

     

    3、温度计上量出高温就需要去急诊

     

    发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真正的敌人是细菌和病毒。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正常小孩的机体会用发烧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感染,所以发烧其实说明了你的小孩有坚强的自身免疫防御系统。所以,除非罕见情况,孩子在感染期间出现高烧并不是决定要不要去急诊的指标。

      

    4、小孩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其实,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想关,比如幼儿急疹的患儿往往是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预后也好;败血症、脓毒症的患儿,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但一般情况差、中毒症状重、预后较差。因此,家长学会观察和判断孩子发热的“内在含义”及“预后好坏”非常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避免耽误严重疾病的治疗。

      

    5、退热药只给一半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算的,而不是年龄。有的家长说:“我真的不希望给孩子吃药,所以我只给一半量”。可是有时候半量不会起任何作用,还不如不给。总之,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需要使用退热药,一定要给足正确的量。

     

    那么什么情况属于家长不必过度担心的“良性发热”呢?

     

    发热时一般情况很好,能吃、能喝、能玩,尤其退热处理后玩耍正常,同时皮肤、口唇、舌头颜色正常;呼吸、心率基本正常;对刺激反应正常,保持清醒,有笑容,无过分哭闹或过分安静;皮肤、眼睑无水肿,黏膜湿润;无包块、皮疹、关节肿痛、惊厥抽风、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发灰等;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不高。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孩子发热了,到底要不要紧?啥情况算严重?会不会有啥大问题?

     

    介绍下判断发热宝宝是否存在严重疾病风险的方法:

     

    红绿灯交通信号灯评估法

     

    发烧的宝宝有红灯栏的症状体征被视为有高风险需要就医检查。

     

    发烧的宝宝有黄灯栏的症状体征没有红灯栏症状体征被视为中等风险。

     

    发烧的宝宝有绿灯栏的症状体征没有红灯栏或黄灯栏的症状体征被视为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Fever in under 5s: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NICE guideline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在我国,有一种癌症,患病人数几乎占了全世界的50%,且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这便是「鼻咽癌」。

     

    南方地区中,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港澳等地高发,其中又以广东省发病率最高,患病人数大约占到全国的60%。

     

     

    为什么鼻咽癌偏爱南方人?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答,并推荐一套预防方案。

     

    受访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舒小镭

     

    3个原因让南方人更易中招

     

    鼻咽腔是处于鼻腔后面、连接鼻腔和口咽的呼吸通道。新冠疫情以来,很多人都有取鼻咽拭子的经历,这里的取样部位就在鼻咽处。

     

     

    鼻咽腔的黏膜上皮细胞恶变形成的肿瘤即为鼻咽癌,常见于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我国又被称作“南方癌”。

     

    由于鼻咽癌特殊的分布特点,很显然,它最主要的风险因素不是年龄。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鼻咽癌在华南地区高发,是由EB病毒感染环境、饮食习惯和遗传等多重因素综合导致的。

     

    1  EB病毒感染

     

    与鼻咽癌相关的病毒叫EB病毒,最早发现于1964年,是最早被鉴定和人类肿瘤有关的病毒。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鼻咽癌患者都是EB病毒感染阳性。因此,业内专家很早就达成共识:EB 病毒是导致鼻咽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单说EB病毒带来了鼻咽癌还不足以说服所有人,因为有个奇怪的现象无法解释:除了广东,全世界其他地区绝大多数人也都被EB病毒感染过,但他们并不得鼻咽癌。

     

    后来,相关研究发现,广东地区80%的鼻咽癌患者体内都存在一种独特的高危病毒亚型,被称为 BALF2_CCT 亚型。

     

    如果一个人感染了这种高危EB病毒亚型,他的鼻咽癌发病风险,将比感染低危亚型的人增加11 倍。

     

    非洲和欧洲极少有感染这种高危亚型的人,中国北方人群感染比例也低于5%,但在华南地区,感染这个高危病毒的人群比例高达40%。

     

     

    2  化学致癌物亚硝胺

     

    咸鱼、腌肉、腌菜这类食物含较高的亚硝胺盐,尤其是一种称之为二亚硝基哌嗪的物质含量特别高,均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病关系密切。

     

    两广地区的居民喜欢吃腌制的咸鱼等食物,增加了鼻咽癌的患病风险。

     

    此外,还可能与某些微量元素有关,例如高发地区的饮水或是食物中往往镍含量较高,而所含硒又较低,这都可能促使癌的形成。

     

    3  遗传易感性

     

    广东中山244例鼻咽癌中,25例有家族史,占比10.4%。鼻咽癌发病的种族特异性和家族高发倾向,提示鼻咽癌发病可能与血缘和遗传有关。

     

    比如,侨居海外的广东人,他们后代的鼻咽癌发病率仍明显高于当地人。

     

    8个“隐匿症状”早就提醒你了

     

    鼻咽与耳、鼻、口咽、眼眶、颅底相邻,病变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因此鼻咽癌症状复杂多样,与常见的中耳炎 、鼻窦炎、颈淋巴结炎类似,容易误诊。

     

    从临床来看,以下症状可能是鼻咽癌在敲门,必须谨慎:

     

    1 涕血和鼻出血

    如果肿瘤表面丰富的小血管破裂、表面糜烂,可表现为回吸性血涕或涕中带血,尤其晨起后回吸血涕更有诊断意义。

     



    2 耳鸣及听力下降

    鼻咽癌好发于咽隐窝,可引起单侧耳闷、堵塞感、耳鸣及听力下降。


    听力检测常表现为传导性耳聋,易被误诊为中耳炎,予以抗炎、抽吸中耳积液等治疗,可能改善症状,但短期内症状会反复并呈加重趋势。

     

    3 鼻塞

    肿瘤增大侵犯到后鼻孔和鼻腔,会导致进行性加重的一侧或双侧鼻塞,呼吸不畅,严重者会完全堵塞而需张口呼吸。

     

    “鼻炎久了会变鼻咽癌”的说法是误传,但鼻炎和鼻咽癌确实有相似症状,需要分辨。

     

    4 头痛

    若肿瘤合并感染,侵犯周围组织、血管神经,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多为单侧持续性疼痛,易误诊成神经性头痛。

     

    5 面部麻木

    三叉神经受压或受侵导致的浅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皮肤蚁爬感、触觉过敏或麻木。

     

    6 眼部症状

    肿瘤侵犯至眶尖、眶内、颅底及眼外肌支配神经,会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视野缺损、复视、眼睑下垂、眼球突出及活动受限。

     

    7 颈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初诊时以颈部肿块为主诉的达40%~50%,多数患者均以为肿块“不痛不痒”,因此不重视延误病情。

     

     

    8 张口困难

    一般为肿瘤侵犯翼内肌、翼外肌及翼腭窝所致,为晚期症状。

     

    做7件事远离鼻咽癌

     

    即使出现以上症状也不要慌张,早诊早治最关键,临床上常通过以下手段鉴别:

     

    • 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拷贝数检测,EB病毒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均有助于诊断及随访。
    •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五官检查、颈部触诊、脑神经的检查、纤维鼻咽镜检查等。
    • 影像学检查中,CT和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及颅底骨质破坏。

     

     

    要想防治鼻咽癌,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一个都不能少:

     

    1. 戒烟酒,吸烟可以激活潜伏在人体内的EB病毒;

    2. 少吃或不吃咸鱼、咸菜、熏肉、腊味等含有亚硝胺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 预防感冒,防止EB病毒感染,注意保持鼻及咽喉卫生;

    4. 积极治疗鼻腔及鼻咽部炎症性疾病;

    5. 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体育锻炼和室外活动;

    6. 高危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体检筛查(如EB病毒抗体、EB病毒DNA定量、鼻咽镜检查等),包括鼻咽癌高发地、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

    7. 如果出现鼻出血、听觉减退、耳鸣、头痛等早期信号,要及时去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需要提醒的是,北方人也不能太大意,因为鼻咽癌也会盯上经常接触油烟、长期吸烟、有慢性鼻咽疾病史的人。

     

    如果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长期随访,进行肿瘤筛查,如有可疑症状及时就诊。

  •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种疾病给男性患者们带来许多的苦恼和日常生活上的不便。那么,大家知道前列腺增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接下来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如栗子,底朝上,与膀胱相贴,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贴耻骨联合,后面紧邻直肠,因此可以通过直肠指诊,触知前列腺的背面。

     


    人的前列腺自出生后到青春期前,前列腺的发育、生长缓慢;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加快,约至24岁左右发育至顶峰,30~45岁间其体积较衡定,以后一部分人可趋向于增生,腺体体积逐渐增大,若明显压迫前列腺部尿道,可造成膀胱出口部梗阻而出现排尿困难的相关症状,即前列腺增生症。由于此种增生属良性病变,故其全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旧称为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一般在40岁后开始发生增生的病理改变,50岁后出现相关症状。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但有四种理论颇值得重视:


    1、性激素的作用:功能性睾丸的存在为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睾酮是男性体内的性激素,在前列腺内睾酮通过5α-还原酶作用,转化成具有更强作用能力的双氢睾酮,双氢睾酮能促进前列腺细胞的增多,使得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加。抑制体内5α-还原酶作用,使得双氢睾酮的产生减少,前列腺细胞数量就会减少,从而使得前列腺体积缩小。也有人认为,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变化中存在着雌、雄激素的相互协同作用,雌、雄激素的平衡改变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原因。


    2、前列腺细胞为胚胎再唤醒:有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最初的病理改变即增生结节的形成只发生于占前列腺腺体5%~10%的区域内,即接近前列腺括约肌的移行区和位于此括约肌内侧的尿道周围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最初改变是腺组织的增生,即以原有腺管形成新的分支,长入附近间质内,经过复杂的再分支后形成新的构架结构(即结节),McNeal根据胚胎发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成新的结构提出了前列腺增生的胚胎再唤醒学说,认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形成是某个前列腺间质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自发地转为胚胎发育状态的结果。

     


    3、多肽类生长因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为一类调节细胞分化,生长的多肽类物质,有研究表明多肽类生长因子可直接调节前列腺细胞的生长,而性激素只起间接的作用。目前发现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其中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被证实具有促人类前列腺匀浆中几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


    4.生活方式:肥胖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即脂肪越多,前列腺体积越大。尽管结论不太一致,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营养元素可以影响BPH和LUTS的风险。总能量、总蛋白摄入的增加,以及脂肪、牛奶及奶制品、红肉、谷物、禽类、淀粉类摄入的增加均可潜在增加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手术的风险;而蔬菜,水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维生素D则有潜在的减少前列腺增生风险的作用。


    以上便是对前列腺增生这种疾病病因的简单介绍,希望大家看后能够有所了解。所有的疾病都有一个治疗的黄金时期,大家在发现自己身体不舒服后一定要去专业的地方进行检查,争取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你是否有过“大便总是排不干净”的感觉?

     

    当你起身前往厕所,以为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结果一通下来,总感觉黏黏腻腻,仿佛没拉干净,于是再次使出全身力气,却还是颗粒无收……

     

     

    为什么有时候大便之后总有种“没拉完”的感觉?《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解答,并列出需要警惕的几种情况。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肛肠科主任 张 波 住院医师 周星鑫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王化虹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许 乐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外科主任 田素礼

     

    7种情况让人感觉便不净

     

    大便解不干净、擦好像也擦不干净……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身体发出的警报:

     

    !痔疮

    当长了痔疮,尤其是混合痔会让人有种菊部下坠的感觉,上完厕所,用纸擦也不易擦干净,这样更会给人排便未完成的错觉。

     

    !饮食不当

    如吃了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或喝了酒以后可能会因为菊部充血水肿,让人感觉有便意。

     

    !结直肠疾病

    若便不净感或者大便次数增多、便血可能会有结直肠肿瘤可能性,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便秘

    便秘有多种类型,只要是排便持续困难、次数较少或有排便不尽感,无论大便干与稀,均认为是便秘。

     

    !直肠脱垂

    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早期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管括约肌松弛,则需用手帮助复位,并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蠕动过快或者发生痉挛,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是腹痛和腹泻。在排便过程中,患者常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便急等症状。

     

    !妇科疾病

    排尿排便时有不适感,包括压迫、尿频、排便后便意感持续、肛门区坠胀、排便不尽等,均建议积极就诊。

     

    大便好不好,看这6个指标

     

    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中大便是重要的健康晴雨表,细心观察还有助于发现疾病。

     

    性状

    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

     

    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

    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会偏绿;吃肉较多,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则易发黑。

     

    气味

    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

     

    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数量

    “一条便”约100克。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100克,每次排2~3条。

     

    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次数和习惯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

    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如何拉得“干净利落”

     

    如何才能摆脱那种似乎排完了,但再努力一把,又能排出的如厕体验呢?

     

    正确的姿势

     

    从理论上讲,肛肠角越大,直肠越直,排便就越顺畅,因此可采用蹲姿,或坐姿时在脚下垫个小板凳。

     

     

    排便困难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有利于刺激肠道,增加便意;直肠紧挨骶尾骨后方,轻轻拍打骶尾骨,有利于将力量传递到直肠,通过振动刺激肠道,利于排便。

     

    • 控制时间:3分钟搞定是最好的,如果超过3分钟仍无便意,建议停止排便。
    • 控制力度:排便时不宜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肛门,应缓慢增加力量。
    • 意识专注:上厕所要专心,不要看报纸、玩手机等。

     

    此外,排便后可有意识地做3~5次肛门收缩,能增强括约肌功能,消除疲劳。

     

    培养排便反射

     

    可在每天清晨或某个固定时间如厕。即使当时没有便意,身体也会逐渐配合,久而久之,到了固定时间就会自然产生便意。

     

    不过,即使要培养排便反射,如厕时间也不宜太长,最好在5~10分钟内,否则会增加痔疮风险。

     

    调整饮食

     

    便秘人群每餐应多吃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比如猕猴桃、火龙果等带籽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足量饮水。

     

     

    腹泻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喝些淡盐水,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 慢性肾损害是指肾功能逐渐减退,不能完全恢复的一种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1.高血压: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等现象,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表现为尿液浓缩功能减退、蛋白尿等现象的出现。

    2.糖尿病:糖尿病是慢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肾功能下降。

    3.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指肾小球慢性炎症,长期存在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此外,多囊肾、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可导致慢性肾损害的出现,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而黑色素痣是由皮肤色素细胞聚集所构成的一种皮肤肿物,一般通过对称性、边界、颜色、直径、变化速度等来辨别。

    1.对称性:黑色素痣的对称性通常比较明显,而黑色素瘤是不对称的。

    2.边界:黑色素痣的边界比较清晰光滑,且呈现出规则的特点;而黑色素瘤的边界是不清晰、不光泽的情况。

    3.颜色:黑色素痣的表面颜色分布较均匀,颜色不会一部分颜色特别深,另一部分又特别浅的情况,而黑色素瘤颜色分布是不均匀的。

    4.直径:黑色素的直径在一般情况下是比黑色素瘤小的,而黑色素瘤的直径会相对较大,一般情况下以六毫米为分界线。

    5.变化速度:黑色素痣的变化比较慢,短时间内看不出多大变化,通常以年为单位观察,而黑色素瘤的变化较快,以月为单位观察,可能两三个月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

    此外,黑色素痣和黑色素瘤的预后也明显不同,黑色素痣为良性病变,很少出现恶变,不需要进行治疗,观察其变化即可。而黑色素瘤为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皮肤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位,需及时采取治疗手段。

  • 肛门肉外翻,可能是由外痔、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等疾病引起的。

    1. 外痔:外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属于痔疮的一种,多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下、近肛门端,主要表现为肛缘部位出现皮赘增生、肛门不适感、疼痛或发痒等症状,患者肛门肉外翻可能是由外痔引起的。

    2.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一种因肠壁黏膜层或肠壁全层向下移位而引起肛肠疾病,多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肛门内有肿块脱出,部分患者可伴有肛门失禁、便秘、出血等症状,肛门肉外翻可能是由直肠脱垂引起的。

    3.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大多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便血、里急后重感、粘液便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息肉脱出等情况,患者肛门肉外翻可能是由直肠息肉引起的。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周局部清洁,日常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发烧是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繁多,包括积食和感冒等。

    如何判断发烧是积食还是感冒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种疾病的区别。

    积食发烧通常表现为舌苔厚腻、手心发热、食欲下降、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而感冒发烧则可能表现为风寒或风热症状。风寒感冒患者可能会出现怕冷、畏寒、无汗、低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白痰等症状;风热感冒患者可能会出现咽喉肿痛、流黄鼻涕、咳嗽、咳黄痰、舌苔红等症状。

    孩子由于肠胃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出现积食发烧。这往往与饮食不节、过食有关。积食引起的发烧通常不会反复出现,而感冒则可能反复发作,伴有头疼、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严重者精神状态较差。

    积食感冒的治疗主要包括退烧、消食等。退烧药物可以缓解发热症状,消食药物如鸡内金、健胃消食片等可以帮助改善食欲、促进消化。此外,如果出现咽喉疼痛、扁桃体发炎等症状,还可以配合使用消炎药物。

    预防积食感冒,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出现发烧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在饮食方面,建议以流质食物为主,如牛奶、粥等。适当食用易消化的蔬菜,如菠菜、卷心菜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发烧抽搐是儿童常见的紧急症状,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损伤。发烧是体温调节失衡的表现,可能是感冒、上火了,也可能是脑部疾病引起。

    当孩子出现发烧抽搐时,家长应立即将孩子头转向一侧或侧卧,防止误吸。避免捏孩子、撬动牙龈、摇晃或拍打孩子等错误做法。热惊厥一般持续5分钟以内,对孩子的大脑或其他器官没有影响。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烧抽搐,治疗方法也不同。感冒引起的发烧可以通过口服抗感冒药物缓解;上火引起的发烧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善;脑部疾病引起的发烧则需要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为了预防发烧抽搐,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孩子居住环境舒适,避免过热或过冷。
    • 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预防胃肠道疾病。
    • 按时接种疫苗,增强孩子免疫力。
    • 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热抽搐等症状。

    当孩子出现发烧抽搐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 肛门热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肠道感染和肛周脓肿是两个较为常见的病因。

    肠道感染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患者会出现疲劳、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感染。肠道感染会导致肠黏膜损伤,加速肠蠕动,进而引起排便次数增加、脓血排便或水样排便。大量细菌会刺激肛门局部皮肤,形成小溃疡表面,引起肛门发热和疼痛。

    肛周脓肿,又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和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周围急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肛周脓肿可以出现肛门发红、发热和疼痛的症状,并可伴有发热。如果脓肿破裂,疼痛就会减轻。肛周脓肿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

    为了预防肛门热痛,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避免过度饮酒,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3. 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不卫生的食物。

    4. 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腹泻和大便干燥。

    5. 保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 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许多家长在孩子发烧时都会感到焦虑。然而,有些孩子即使发烧,精神状态仍然良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其实是因为孩子的新陈代谢旺盛,对发烧的耐受性较高。

    当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实时测量体温。根据发烧的程度,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如果体温不高,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贴退烧贴等方式进行降温。同时,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多饮温热水,适量摄入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发热是由作用于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当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时,会导致体温过高。临床上,体温超过37.5℃的患者,即使低热也应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常见的发热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等。此外,甲亢、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疾病、肿瘤等也可能导致发热。

    发烧的症状因疾病而异。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的情况下,孩子除了发烧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喉咙痛、咳痰等症状。消化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腹痛和腹泻,如痢疾,并伴有脓肿和血便。外部传染病发热时常伴有皮疹。内脏感染、胆囊炎、胆管炎等疾病,发烧伴有右上腹疼痛。泌尿系统感染除发烧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对于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就医过程中,家长应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和病史,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 手腕肿痛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如感染性关节炎、痛风、骨肿瘤等。了解这些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 感染性关节炎

    感染性关节炎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关节腔引起的炎症。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并伴有全身发热、寒战等表现。治疗时,医生会根据关节积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切开引流。

    2. 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于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内而引起的疾病。痛风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痛风石。治疗痛风时,医生会检查血尿酸水平,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等。治疗药物包括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

    3. 骨肿瘤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骨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疼痛、局部肿块、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骨肿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良性肿瘤多以局部刮除植骨或切除为主,恶性肿瘤则需进行截肢、关节离断等手术。

    4. 日常保养

    为了预防手腕肿痛发热,患者应注意日常保养,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关节保暖、适当运动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5. 医院科室

    当出现手腕肿痛发热时,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在就诊时,患者应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常见的就诊科室包括风湿科、骨科、内科等。

  • 巴西紫热,又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以下是一些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食疗方

    1. 贝母粥:将粳米100克和适量砂糖煮粥,待粥熟时,加入川贝母粉末5-10克,再煮二、三沸即可。适用于咳嗽咯痰不爽者。

    2. 竹沥粥:将粳米5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竹沥50-100毫升,稍煮即可。适用于咯吐脓痰或意识欠清者。

    3. 苏子粥:将苏子15-20克捣烂如泥,用水煮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同煮成粥。适用于咳嗽气喘者。

    4. 大蒜粥:紫皮大蒜30克,去皮,将蒜放沸水中煮10分钟后捞出,然后将粳米100克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内,同煮片刻即成。适用于肺炎霉菌感染者。

    5. 银杏石苇炖冰糖:白果20粒,去壳、衣、捣破,与石苇30克同放瓦锅中,加水2碗,煮至1碗,去渣,加入冰糖15克,溶化,饮服。适用于咳嗽、咯痰、气喘者。

    6. 百合糖水:百合60-100克,加糖适量,水煎,饮食。

    7. 川贝雪梨煲猪肺:川贝10克,雪梨2个,猪肺250克,雪梨去皮切块,猪肺切块漂去泡沫,与川贝同放入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慢火熬煮3小时后服食。适用于阴虚痰热者。

    8. 山药粥:干山药片45-60克(或鲜山药100-120克)粳米100-150克,同煮成粥,早晚温热服食。适用于气虚痰浊者。

    二、适宜食物

    发热病人宜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如汤汁、饮料、稀粥等,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宜吃具有清热、生津、养阴作用的食品,如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浆、甘蔗、西瓜、番茄、黄瓜、萝卜、冬瓜、金银花等。

    三、不适宜食物

    发热病人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如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鸡肉、鸡蛋、鲫鱼、鳗鱼、杨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

    总之,巴西紫热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清淡、易消化,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症状多样,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感染范围,可以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

    局限型杜波组织胞浆菌病通常表现为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患者可能没有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病程缓慢,可能反复发作,但部分患者可自愈。

    播散型杜波组织胞浆菌病则更为严重,可涉及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等多个部位。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消瘦、乏力、严重贫血等症状。皮肤及血液检查可能发现本菌存在,白细胞计数通常无改变。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包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生化反应等。

    直接镜检通过观察皮损、脓液、骨损害等组织样本中的真菌菌体来进行诊断。真菌培养则是将样本接种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生化反应则通过检测真菌的代谢产物来进行鉴定。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生,主要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土壤、水源和动物等。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防护,避免皮肤受到真菌感染。

  • 宝宝的发热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高烧不仅会让宝宝感到不适,还可能引发高热惊厥等严重后果。然而,面对宝宝发热,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通过一些简单的物理降温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宝宝退烧。

    首先,家长可以尝试使用冰枕为宝宝降温。将冰块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适量水,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冰块融化后可更换,这样可以帮助宝宝迅速降温。

    除了冰枕,布洛芬口服溶液也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物。它具有退烧迅速、效果显著的特点。一般发烧后一个多小时,宝宝的体温就会开始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烧后不能继续服用,以免出现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或者经过家庭物理降温无效,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此外,家长还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提高新陈代谢,可以适量饮用盐水,以补充宝宝流汗时流失的盐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在送宝宝就医的过程中,因为担心宝宝受凉,而过度包裹宝宝,反而导致散热不畅。因此,在送宝宝就医时,家长要适当解开宝宝的包被,让宝宝适当散热。

    总之,面对宝宝发热,家长要保持冷静,通过科学的降温方法,帮助宝宝度过发热期。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风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中医认为,风疹的发病与外感风邪有关,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解毒利湿。

    一、风疹的症状

    风疹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皮疹等。皮疹通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首先出现在面部和颈部,然后迅速蔓延至躯干和四肢。皮疹呈红色,略高出皮肤表面,有轻微的瘙痒感。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较轻,可在1-2周内自愈。

    二、风疹的中医治疗

    1.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2. 汤药:根据病情分为邪袭肺卫型和邪毒炽盛型。

    (1)邪袭肺卫型: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流涕、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皮疹色浅红、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等。治疗方法:疏风清热、解毒利湿。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甘草、竹叶、豆豉等。

    (2)邪毒炽盛型: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心烦、皮疹密集、色鲜红或暗紫、皮肤瘙痒、小便黄赤等。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常用药物:连翘、黄连、地丁、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衣、赤芍、红花、芦根、瓜蒌仁等。

    三、风疹的日常保养

    1.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多饮水,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3. 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

    4. 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和蔬菜。

    四、风疹的预防

    1. 接种风疹疫苗,提高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

  • 输血后发热是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它通常发生在输血后不久,表现为患者体温升高。导致输血后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抗原抗体反应、感染、药物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是导致输血后发热的最常见原因。当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与患者自身血液抗原不符的抗原时,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抗体,从而引发发热反应。此外,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发热。

    为了避免输血后发热的发生,医生会在输血前进行严格的配血检查,以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液类型相符。同时,医生还会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在输血前给患者注射抗过敏药物等。

    对于输血后发热的处理,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发热症状会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如果症状持续不退,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等。

    除了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外,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等。

    总之,输血后发热是输血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治疗输血后发热,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