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性损害,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部分患者可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种类?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
另一种名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Mahoney株)、II型(MEF-1株)、III型(Saukett株)分别接种于Vero细胞培养并收获病毒、经浓缩、纯化后用甲醛灭活,按比例混合后制成的3价液体疫苗。
我国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序贯程序),即2月龄时注射一剂脊灰灭活疫苗(IPV),3月、4月及4岁各口服一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脊髓灰质炎疫苗如何使用?
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1.5岁~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次,可直接滴于婴儿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全身肌肉、骨骼酸痛、皮肤感觉过敏、嗜睡、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肌肉疼痛、痉挛是其典型症状。小儿麻痹症患者并不多,因为它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一)自动免疫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
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显著效果。
但灭活疫苗引起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需反复注射,且不引起局部免疫力,制备价格又昂贵是其不足之处。
但近年改进制剂,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12~18个月接种3次,可使99%接种者产生3个型抗体,至少维持5年。
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Oralpolio-virusvaccine,OPV)目前应用较多,这种活疫苗病毒经组织培养多次传代,对人类神经系统已无或极少毒性,口服后可在易感者肠道组织中繁殖,使体内同型中和抗体迅速增长,同时因可产生分泌型IgA,肠道及咽部免疫力也增强,可消灭入侵的野毒株,切断其在人群中的传播,且活疫苗病毒可排出体外,感染接触者使其间接获得免疫,故其免疫效果更好。
现已制成三个型的糖丸疫苗,可在2~10℃保存5个月,20℃保存10天,30℃则仅保存2天,故仍应注意冷藏(4~8℃)。2个月~7岁的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
但其他年龄儿童和成人易感者也应服苗。
大规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进行,分2或3次空腹口服,勿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糖丸疫苗分1型(红色)、2型(黄色)、3型(绿色)、2、3型混合糖丸疫苗(兰色)、及1、2、3型混合糖丸疫苗(白色)。自2个月开始服,分三次口服,可顺序每次各服1、2、3型1粒,或每次服1、2、3型混合疫苗1粒,后者证明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数少,不易漏服,故我国已逐渐改用三型混合疫苗。
每次口服须间隔至少4~6周,最好间隔2个月,以防可能相互干扰。
为加强免疫力可每年重复一次,连续2~3年,7岁入学前再服一次。口服疫苗后约2周体内即可产生型特异抗体,1~2月内达高峰,后渐减弱,3年后半数小儿抗体已显著下降。
口服疫苗后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偶有轻度发热、腹泻。
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佝偻病,慢性心、肝、肾病者,以及急性发热者,暂不宜服疫苗。
有报告认为经人体肠道反复传代后疫苗病毒株对猴的神经毒力可增加,近年来普遍采用OPV国家发现瘫痪病例证实由疫苗株病毒引起,大多发生在免疫低下者。
故目前都认为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免疫低下者,无论是先天免疫缺陷者,或因服药、感染、肿瘤引起的继发免疫低下均不可用。也应避免与服OPV者接触。
也有人主张这种病人宜先用灭活疫苗,再以减毒活疫苗加强,但多数主张只采用灭活疫苗。
(二)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免疫力可维持3~6周。
(三)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四)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做好脊髓灰质炎的预防非常之必要,如果患上这种疾病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来说,它的症状又是什么呢?
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因此,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症状是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脊髓灰质炎的存在,并得到及时的治疗。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
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此期一般持续1~4天。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
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
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以上就是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症状,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够基本上知道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是什么。因此,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
一、脊髓灰质炎疫苗禁忌证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发热者。
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凡发热、腹泻(1日大便超过4次)及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忌服。
5.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6.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二、关于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轻度发热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极罕见不良反应:引起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
三、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1.有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
2.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或液体的剂型,怕热,遇热会失效,因此不要用热水服药。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冷开水(不得用热水)中服用。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
3.如果有特殊的原因不能服用时,一定要把糖丸放在冰箱冷藏柜里。糖丸在20℃-22℃只能保存12天;2℃-10℃可以保存5个月。
4.脊灰疫苗从-20℃环境下取出、开启后应放置于2-8℃条件下保存并当天内用完,剩余均应废弃。
5.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种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6.注射免疫球蛋白应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接种本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7.使用不同的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时,应间隔至少1个月以上。
8.高烧、免疫能力受损、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治疗者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9.一旦发病,应及时去医院隔离治疗,并报告卫生防疫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对未服过疫苗或服疫苗不全者应立即补服。
10.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可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否则母乳中抗体会中和(杀死)疫苗,影响效果。
11.服用后一般无不良反应,仅见少数轻微胃肠道症状,出现呕吐情况要重新服用。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从2000年起,我国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但是,为什么新生儿还是需要接种脊灰疫苗呢?
“脊灰”在我国免疫持续至今
脊髓灰质炎(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病毒常侵袭神经系统,可在数小时内造成机能完全瘫痪。主要经粪口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5岁以下儿童容易发病,在感染的病例中,每200例就有一例导致终身残疾,5%-10%的患者会因为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由于脊髓灰质炎的高传染性和患病后的高危害性,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消灭脊灰病毒。自全球根除忌讳行动启动以来的20年来,病例数减少了99%以上,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就是俗称的口服糖丸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口服糖丸是安全有效的,对儿童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从1995年至今我国已没有本土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虽然我国目前处于维持无脊灰状态,但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负责人许文波指出,对于脊髓灰质炎,当前我国还同时存在着两种威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重新输入与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的新攻击。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称,“只要有一名儿童还感染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所有国家的儿童就仍有感染该疾病的危险,脊髓灰质炎病毒很容易进入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并且会迅速在未免疫人口中传播。”2003至2005年期间,25个先前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因输入病毒而再次发生感染病例。截止到2008年,世界上仍流行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只剩下4个: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邻国的疾病流行,也对我国的免疫规划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在一些已经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和地区近年又重新输入野病毒导致新的传播链,有些病例已经消失多年的国家再度发生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有的甚至还引发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流行,使全球报告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国家迅速回升为20个。
威胁犹在疫苗免疫须广覆盖
随着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消失,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简称为VD-PV)对未服用疫苗免疫的个体构成了一种新威胁。其中有些VDPV毒株神经毒力与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相似,感染后可以引起永久性的麻痹,并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最近几年,由VDPV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暴发已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2004年,在我国贵州省贞丰县也发现了两例VDPV病例。
这两种威胁都需要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因某种原因停止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或强化免疫后,均再次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在我国贵州省贞丰县VDPV病例所在村庄与临近村寨的调查证实,儿童免疫接种率很低,脊髓灰质炎疫苗3剂次的服用率仅为10%—60%。
所以,尽管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但是为了避免死灰复燃,接种脊灰疫苗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慢性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依据
慢性胃溃疡诊断依据:上腹隐痛、灼痛或钝痛,服用碱性药物后缓解;常于剑突下偏左,好发于餐后半小时到1~2小时;疼痛常伴反酸嗳气;溃疡活动期大便隐血阳性。
慢性消化性溃疡病因
慢性溃疡病的病因很复杂,尚未清楚,多年研究已证明,溃疡的形成是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结果。这种自我消化过程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慢性消化性溃疡症状
慢性胃溃疡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暖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在胃肠局部有圆形、椭圆形慢性溃疡。
慢性消化性溃疡表现
1. 腹痛
胃体部溃疡的腹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线的左侧或左上腹部;位于胃小弯高位的溃疡,贲门或胃底部的溃疡,疼痛可出现在前胸的左下部位;胃溃疡位于后壁或向后穿透胰腺时,可以出现后背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定位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局限。
2. 体重减轻
这是由于热量摄入减少的结果。胃溃疡病人常于进食后引起腹痛,不进食则不疼痛,因此为了减少疼痛,病人宁可少吃或不吃。由于食物的种类和量与疼痛有关,往往使病人过于慎重地选择食品或减少饮食量。
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便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有时相当显着,如果发生在40岁以上的病人身上,甚至会被临床医生疑为恶性肿瘤。
3. 疼痛性质的改变
溃疡病的特点是规律性疼痛。胃溃疡为饱餐痛,疼痛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至下次进餐前疼痛已消失。十二指肠溃疡是饥饿痛亦称空腹痛,疼痛多在饭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一次进餐前,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完全消失,有的病人可出现夜间痛。
4. 出现固定的包块
一部分胃溃疡病人在其心窝部可摸到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而且包块迅速增大,按压疼痛。随包块的增大,呕吐也随之加重,此种情况大都是发生了恶变。
5. 无法解释的黑便
一般黑便可见于进食大量猪、羊、鸡等动物血之后,也见于服某种药物之后。如果溃疡病人出现了无法解释的黑便,或者化验大便持续有血,需特别注意,应进一步查清,这往往是恶变的先兆症状。
2020 年 6 月 28 日,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宣布,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英文名 Shingrix)在中国正式上市,用于 50 岁及以上成人预防带状疱疹。这时,离去年 5 月份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刚好一年多一点,它也是我国首批快速引进的 48 个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新药”之一。
先看看带状疱疹疫苗这个新药能做什么?
带状疱疹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后遗神经痛,严重时痛感甚至超过分娩痛或慢性癌痛,且因为持续时间较长,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人们患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并发症的风险在 50 岁以后会增加,几乎所有 50 岁及以上成人都曾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但在 85 岁及以上人群中,大约二分之一的人会患带状疱疹,可见病毒随年龄增长而重新激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但带状疱疹在前驱期无皮损仅有疼痛时诊断较为困难,且目前带状疱疹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消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可能,因此接种疫苗才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在全球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临床试验中,Shingrix显示出高达 90% 以上的带状疱疹保护效力,有效降低了 50 岁及以上人群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所以带状疱疹疫苗有望能减轻大众们的痛苦。
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后多久能起效?
欣安立适的常规接种程序需要接种两次,间隔 2-6 个月,接种方式为肌肉注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欣安立适的两次接种方案会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但具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起效,对每个人来说可能不一样,这取决于实际身体状况。
研究显示,在50至69岁的成年人中,接种两剂的欣安立适对预防带状疱疹的效果为 97%;在7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效果为 91%。在 50 至 69 岁的成年人中,接种两剂的欣安立适对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为 91%;在 70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效性为 89%。
带状疱疹疫苗的保护能有多久?
研究显示,在7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在接种疫苗后的四年内,欣安立适的保护率仍然很高(超过 85%),可见欣安立适提供的保护能长达 4 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没有其他疫苗对70岁和80岁的人有如此表现,这样的结果与儿童疫苗接种的结果相当。
但研究者康宁汉姆教授则认为它将持续更长时间,他们正在计划评估疫苗在未来 10 年内的疗效,并对结果非常乐观。并且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在老年时期对带状疱疹进行强有力的保护非常重要。
近日法国一家制药企业表示,目前正在开发一种针对痤疮的疫苗,预计将于2023年进入临床应用。相信大家都长过痤疮,在脸上长满了一颗颗红色的痘痘,不仅影响美观,有些痘痘痊愈后还会在脸上留下小疙瘩,更会影响美容,其实这些都是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并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的结果。听到这个消息,那些脸上反反复复长“青春痘”的人们,应该是最高兴的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痤疮疫苗吧。
痤疮疫苗
大家是否以为痤疮疫苗是一个新品,一个高大上的药物?其实痤疮疫苗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诞生了。第一代痤疮疫苗早在1979年就已经被生产出来,那是痤疮丙酸杆菌的灭活病原体疫苗,当时的科学家将疫苗用于囊肿性重度痤疮患者,结果发现超过50%的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但在随后的进一步动物实验中发现,第一代疫苗所表现出的疗效仅在于对炎症的控制作用,并没有杀伤细菌,而且由于缺乏特异性,很可能会引发非特异的免疫反应,导致机体菌群紊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治标不治本,安全系数也不高,所以第一代疫苗很快就被淘汰了。
随后,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向转到了痤疮丙酸杆菌的特异性抗原上,并研发出了唾液酸酶特异性疫苗,并在体内体外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痤疮丙酸杆菌拥有不同的唾液酸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痤疮丙酸杆菌至少5种的唾液酸酶,要达到完全的临床疗效,就必须找到全部的唾液酸酶,因此该疫苗目前仍在研发当中。
上面报道的疫苗,也是基于这种特异性抗原抗体技术而进行研发的,而目前更被看好的其实是另一种疫苗,名叫Christie, Atkins,Munch-Peterson(CAMP)因子疫苗,该疫苗可直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炎症的主要因子CAMP因子,达到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疫苗,只要研发成功,其实对广大痤疮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如何预防痤疮生长?
不过目前尚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预防痤疮生长,而且疫苗刚上市,估计价格也不菲啊。
1. 改变饮食习惯
常长痤疮的患者应该减少辛辣、油炸、香甜和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吸烟饮酒,平常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便秘。
2. 勤洗脸
生活中养成勤洗脸的习惯,多使用含角质精油加蛋清或青脂的洁面乳洗脸,可溶解、减少皮质腺分泌,清除皮肤上过多的油脂,让毛孔保持通畅,还要减少使用含油脂较多的面霜,以避免堵塞毛孔。
3. 调节好内分泌节律
痤疮生长说到底也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所以平时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减少负面情绪。
最后还要注意,如果脸上长了痤疮,千万不要用手去直接挤压,这样不仅可能会在脸上留下小疙瘩,还会导致皮肤感染。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痤疮疫苗会在不久的将来与我们见面的,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颈椎病是近些年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不仅是每天趴在电脑旁的人们,连一些平时不注意自己坐姿的孩子都会患上这种疾病,影响他们的成长和身体的发育,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下面就来看看颈椎病的一些护理方法吧。
晚上不宜高枕卧,俯首工作有限时;看书毋妨添支架,沈思亦可托腮颐;头晕忌望天花板,手软宜常牵脖子;早起嗽口练抬头,闲时多躺靠背椅;俯卧垂头能复位,自行吊颈少求医。
低头屈颈长时间工作,颈后椎旁肌肉因持续紧张而容易疲劳,颈椎关节亦会劳损。因此伏案不宜过久,最好一两小时便休息一下,或变换一下体位或动作。
晚上睡高枕亦使颈椎屈曲,长年如此,会增加颈椎劳损。看书时自然要低头对着书本,如果把书用支架斜放,头可以略为抬起,不必长时间屈颈。
用脑子时以手支撑下颏,对颈椎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习惯,可以减轻颈肌的负担,避免颈肌过劳。颈椎病如果椎动脉受压会引起脑缺血而产生晕眩,头后仰动作时会增加压迫,故每抬头望天花板时便晕眩,应注意避免这个动作。
颈椎压迫到神经根则会引起从上肢至指端的麻木痹痛无力,做颈部牵引可以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自然会缓解,颈椎病患者应多做颈部功能锻炼,尤其是伸颈动作,一方面可使颈椎关节保持一定的活动范围,避免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退化僵硬;另一方面可使颈部肌肉发达,增加支撑力,避免劳损萎缩。
早上嗽口时顺便活动一下脖子,是一举两得的事。为着避免颈肌长时间因支撑头颅而产生疲劳,休息时多躺靠背椅,使颈肌放松,亦是避免劳损的一法。由于椎间盘变性变窄,颈椎小关节松弛,有时会在某个位置卡住了,即发生了移位,此时会有颈痛、活动不灵、容易疲劳,甚至引起晕眩、头痛等症状。用推拿、牵引等方法可以迅速复位,症状便缓解。没有就医时,亦可以俯卧靠近床边,使头自然下垂到床沿外,利用头颅本身的重量自行牵引,有时也能复位。不过年纪大,有高血压者忌用;没有人在旁也不可擅用此法。
那么我们以后在睡觉的时候就要避免过高的枕头,早上起来漱口的时候活动活动自己的脖子,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手支撑着下颌,平时多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经常出去锻炼身体,这样才能远离颈椎病的伤害。
说到带状疱疹,很多人都不陌生,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种诱因(如劳累、外伤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后,潜伏于神经系统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生长繁殖并侵犯神经节所致。
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仅2-3周,但其后遗症之一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却非常顽固,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状疱疹的传染性相对较低,但存在免疫缺陷的成人仍可通过接触患者皮损感染该病。
什么人适合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近年来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Shingrix(商品名)在北京、上海等地正式上市。可能是目前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途径,接种疫苗后可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缩短带状疱疹的持续时间。那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种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此次获批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包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糖蛋白E和AS01B佐剂。区别于既往的减毒活疫苗,疫苗中仅含有灭活的带状疱疹糖蛋白,因而不具有感染性。其中的AS01B佐剂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应答反应,亦可产生持续预防作用。
美国现有研究显示,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在所有年龄组中可降低超过90%的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接种四年后仍然有效;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Shingrix疫苗对70岁及以上人群的整体保护效果达到88.8%。
那么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哪些人适用,哪些人禁用呢?
适应人群: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官方说明及Shingrix的中文说明书,所有年龄≥50岁的成人均可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无论之前是否接种水痘疫苗或其他带状疱疹疫苗,无论是否曾罹患水痘。考虑到带状疱疹可能复发,所以建议有带状疱疹病史的患者仍进行接种。建议的接种程序为肌肉注射2针,间隔2-6个月。
不应接种或应推迟接种的人群:
1、对Shingrix的活性成份或任何辅料成份过敏者不应接种;
2、患有急性严重发热疾病时应推迟接种;
3、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或者任何凝血功能紊乱患者因可能发生出血反应,不应接种疫苗;
4、具有带状疱疹史的个体、患有多种合并症的个体及免疫抑制人群应基于个体情况权衡利弊,评估是否接种;
5、妊娠期及哺乳期应避免接种。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轻度急性疾病(如感冒),仍可接种Shingrix带状疱疹疫苗;如患者出现中-重度急性疾病(包括体温高于38.5℃),则建议痊愈后再接种疫苗。
我国一直是乙肝大国,目前约有9000万慢乙肝患者。但是,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现阶段每年新发的感染乙肝病毒的比例较以前大幅度下降,这一切的结果都要归功于乙肝疫苗的接种。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一下乙肝疫苗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预防乙肝的一种疫苗。乙肝疫苗的本质是没有活性的乙肝表面抗原片段,也就是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它不是完整的病毒。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是它保留了免疫原性。注射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乙肝疫苗分为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前者由于其安全性及成本等因素已被淘汰。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为基因重组疫苗,可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都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安全性高,可以用来预防乙肝病毒。
新生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一般宝宝在生下来24小时之内就要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然后在满月的时候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六个月的时候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这就是0/1/6三针接种程序。新生儿乙肝疫苗苗的注射部位一般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三针疫苗注射完毕以后可以抽血查乙肝五项,看看体内是否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表示疫苗接种成功。如果仍为阴性,则可加注1~2针,或重新接种疫苗并适当增加剂量。
如果孩子在接种疫苗之前有感冒、发烧等特殊情况,延迟几天注射也是可以的,但是时间间隔尽量越短越好。而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宝宝,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还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除了新生儿,还有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呢?
主要有以下人群:青少年;有职业危险的医务人员;家庭中有乙肝患者或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前患者;需要经常使用血液制品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时间,还有接种部位和新生儿一样。
小时候接种过,长大后需要复种吗?
乙肝疫苗首次接种三针后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随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当检测出表面抗体水平低于有效浓度时,即表面抗体阴性时,就需要重新接种。
如果表面抗体滴度超过1000IU/L,通常可以维持七到十年;如果在10~100IU/L,则只能维持三到五年。因此,一般建议在首次接种三年后,每年定期复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如果发现<10IU/L时,应及时给予复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治疗吗?
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之前,必须检查乙肝五项和肝功能,乙肝五项全阴、转氨酶正常时,才能注射乙肝疫苗。如果之前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而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表明机体曾经感染过,并且已经清除病毒,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
而对于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群,不管注射多少针乙肝疫苗也不可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更不可能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来治疗。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和瘫痪。发烧是小儿麻痹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常伴随其他症状,如腹泻、呕吐、肢体肌肉萎缩等。
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头痛、咽喉痛、乏力等症状。这一阶段通常持续1-4天,发热会逐渐消退。随后,进入瘫痪期。瘫痪期表现为肢体肌肉无力和瘫痪,常见于下肢,也可能影响上肢。瘫痪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小儿麻痹症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们与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相似。因此,家长需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有效手段,家长应按照接种程序为孩子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支持治疗包括保持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等。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小儿麻痹症的认识。同时,要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制度,确保适龄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元。这种疾病会导致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最终导致瘫痪。那么,引起ALS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引起ALS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大约20%的ALS患者具有家族史,这被称为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目前,已发现一些与ALS相关的基因突变,例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TDP-43基因突变等。
二、中毒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毒素可能会损害运动神经元,从而导致ALS。例如,铅、汞等重金属,以及某些化学物质(如农药、溶剂等)都可能与ALS的发病有关。
三、免疫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ALS。例如,一些ALS患者体内存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这可能会攻击运动神经元。
四、病毒感染
虽然病毒感染是引起ALS的病因之一,但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一些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会损害运动神经元,从而导致ALS。
五、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年龄、性别、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ALS的发病有关。
总之,引起ALS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ALS。
小儿麻痹后遗症,又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瘫痪和肢体畸形等症状。虽然小儿麻痹后遗症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仍然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病因主要是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病毒侵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受损,从而引起肢体无力、瘫痪等症状。后遗症的具体表现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肢体变形、步态异常等。
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肌肉无力和痉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肌肉松弛剂、抗痉挛药物等。康复训练则着重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主要针对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进行训练,常用的方法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则着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洗澡、进食等。言语治疗则针对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问题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日常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康复训练。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脊髓灰质炎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其中减毒活疫苗口服剂型被称为脊髓灰质炎糖丸。
脊髓灰质炎糖丸是一种口服的减毒活疫苗,由经过特殊处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它能够刺激人体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从而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脊髓灰质炎糖丸的使用方法简单,适用于儿童和成人。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程序通常为:出生后2个月接种第一剂,4个月、6个月和4岁时各接种一剂。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人体会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
脊髓灰质炎糖丸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于预防和控制脊髓灰质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有效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疫苗不良反应引起的死亡案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去年湖北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12585例,其中因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为13例,其中疫苗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病例达8例。这警示我们,疫苗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疫苗不良反应引起的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常规疫苗。尽管如此,与接种疫苗的总人数相比,疫苗不良反应的比例仍然非常小。然而,疫苗安全性问题依然备受关注,尤其是近期疫苗造假事件频发,更让人们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担忧。
疫苗安全性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疫苗生产、运输、储存、接种等多个环节。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元启指出,疫苗安全性已引起我省极大的重视。相关部门已多次对全省疫苗进行抽检,未发现质量问题。但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操作不规范、接种服务欠缺等问题。
为提高疫苗安全性,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开展多项活动,宣传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同时,药监部门也会加强监督,确保疫苗安全。李元启提醒,疫苗注射一定要在身体健康情况下接种,且不要联合接种几种疫苗,要严格掌握禁忌症。
在群体性疫苗接种时,接种服务机构应高度重视,设立电话咨询,以便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此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培训不足、服务意识不够也是疫苗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对于保障疫苗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宝宝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而疫苗接种则是保障宝宝健康成长的关键第一步。许多新手爸妈对疫苗存在一些误区,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误区,帮助家长们正确认识疫苗接种。
误区一:接种时间可以随意调整
专家指出,疫苗接种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不能随意调整。宝宝从出生到1岁以内,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繁多,如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肝、乙肝、麻疹、风疹、腮腺炎、肺炎、脑膜炎等,每一个都是宝宝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
2月龄的宝宝开始进入疫苗接种的高峰期,一些重要的疫苗都需要在这个月开始密集接种。例如,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疫苗等。因此,家长一定要严格按照疫苗接种时间表进行接种,不能随意调整。
误区二:一类疫苗必打,二类疫苗可打可不打
对于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许多家长存在疑惑。一类疫苗是免费疫苗,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那么是否可以不打二类疫苗呢?专家表示,二类疫苗虽然需要自费,但它们是一类疫苗的有效补充,同样重要。
目前推荐的第二类疫苗所预防的都是一些常见疾病,如流感、水痘等。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接种二类疫苗的钱花得比治疗疾病要划算得多。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二类疫苗。
误区三:所有宝宝接种的疫苗都一样
宝宝适合接种什么疫苗,接种后的效果如何,这与宝宝自身的体质也息息相关。因此,在给宝宝选择疫苗时,需要考虑宝宝的体质。
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风险较低,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孩子,活苗可能存在风险。因此,家长在选择疫苗时,需要了解疫苗的种类和特点,选择适合宝宝的疫苗。
误区四:打疫苗全听医生的,不用问东问西
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疫苗的相关信息。例如,询问疫苗预防的疾病、禁忌症、不良反应等。这样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疫苗,为宝宝选择合适的疫苗。
误区五:疫苗接种后不需要注意任何事项
疫苗接种后,家长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观察宝宝是否有不良反应、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等。如果宝宝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总之,疫苗接种是保障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家长要正确认识疫苗接种,避免误区,为宝宝选择合适的疫苗,让宝宝健康成长。
家庭卫生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但你是否想过,这个看似干净的地方可能隐藏着无数细菌和病毒?尤其是马桶,作为卫生间中最常使用的设施,如果不注意清洁和防护,就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源头。
纽约大学菲利普·泰尔诺博士的研究发现,冲水时马桶盖打开,马桶内的瞬间气旋可以将病菌或微生物带到6米高的空中,并悬浮在空气中长达数小时,进而污染整个卫生间。因此,养成冲水时盖上马桶盖的习惯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郁庆福教授的研究表明,马桶圈上存在大量细菌,其中32%的马桶上有痢疾杆菌,且部分细菌在马桶圈上存活时间长达17天。此外,马桶圈上的绒布垫圈更容易吸附和滞留排泄污染物,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定期清洁马桶圈和垫圈,并考虑更换具有抗菌功能和防溅设计的座便器,是保障家庭卫生的关键。
除了马桶圈,马桶内部也需要定期清洁。马桶内壁、出水口处和底座外侧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需要用马桶刷彻底刷洗。同时,建议在水箱中放置渐溶式自动洁厕剂或挂上壁挂式消毒栓,以保持马桶的清洁和卫生。
此外,为了减少细菌传播,建议不要在马桶边放置废纸篓,并将厕纸直接冲入马桶。同时,保持马桶刷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其成为新的污染源。
家庭卫生间的清洁和防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通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选择合适的清洁工具,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该病主要侵袭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对他们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威胁。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然而,了解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一般为8-12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隐性感染:大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但体内仍存在病毒。
2. 顿挫型:患者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等症状,症状持续1-4天后自行消退。
3. 无瘫痪型:患者出现发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等症状,但没有出现瘫痪。
4. 瘫痪型:患者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迟缓性瘫痪,症状严重,需要及时治疗。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降温、止吐、止痛等,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已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
总之,了解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措施。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根据临床表现,脊髓灰质炎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 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 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
3. 无瘫痪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等症状,但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
4. 瘫痪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表现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当地流行情况及接种史。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颈背肢体疼痛、感觉过敏或异常、咽痛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健康的,直到那天我突然感到四肢无力,甚至连站起来都变得困难。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只是过度劳累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连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劝我去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医生告诉我我患上了脊髓灰质炎,这是一种可以导致瘫痪的疾病。我感到非常恐惧和无助,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接受治疗。其中包括接种脊灰疫苗,前两针为灭活,第三针为减毒滴剂。虽然我对这种接种方式有些疑虑,但医生向我解释说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安全性得到了验证。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担心会有致残的风险。为了消除我的顾虑,医生详细地向我解释了接种过程和可能的副作用,并告诉我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该立即就医。
在接种完所有三针疫苗后,我开始逐渐恢复。虽然我仍然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我已经能够重新站起来,甚至开始尝试走路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我很庆幸自己及时就医,并且有了专业的医生指导我走出困境。现在,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经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脊髓灰质炎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避免像我一样的痛苦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