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治病求本》疗效立竿见影

《治病求本》疗效立竿见影
发表人:张志清

一患者,面色灰暗,表情淡漠,神疲乏力,言语低微。恶心呕吐多时。自述已经多日,有严重胃病多年,每服药只是缓解。

观其面相长方形,身材细瘦,属典型木行人,盖凡木行人均有肝胆和脾胃之疾。

遂取穴右侧内关和合谷。针3分钟,打嗝呕恶症状加剧,过一会儿呕吐出刚刚喝进得去的水以及胃中的黏液,食物已吐尽,吐的过程中,哇哇哇痛哭一场,泪液纵流,我嘱咐顺其自然:要吐就吐,想哭就哭。5分钟后渐渐平复,擦干眼泪,交谈5分钟,证实就是因经常生气而郁滞,再看其面色,已转红润嘴角微上翘,笑容外露,这显然是发自内心久违的微笑。讲话力气增加,留针30分钟。治疗结束。

第二天早晨微笑着问我那两穴的名称,又问治大肠的穴和心脏的穴怎么能治胃病。?我如实答复。
首先本证属:肝气郁滞 犯胃上逆。与前面讲其属木行人均有肝胆脾胃之疾病。内关属厥阴心包经 ,属厥阴风木取内关疏解肝气 。 合谷阳明大肠经 阳明燥金 以金克木 的方式疏解肝气。气机被打开,郁滞的肝气得以疏泄不再克犯胃土,胃气不再上逆。诸症状消除,此乃求本之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张从正,是“攻邪派”的创始人,对汗、吐、泻等攻邪治法的认识别具一格,而且擅长使用药性猛烈的药物来治疗疾病,这在中医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张从正生活的金朝,金宣宗完颜珣曾因为张从正医术高明,将张从正征兆为宫廷太医,不过宫廷之中太医院太过闲暇,且有小人常常排挤。张从正想着自己有悬壶济世的志向不能埋没在宫廷之中,于是没干多久就辞官回家,继续他的“游医”生活。

    话说张从正有一次过亳州时,遇到了一个得了怪病的女子。那是什么怪病呢?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精神病,这位女子半年前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突然的就变得疯疯癫癫的、见人就嬉笑不止。家里人和她说话,她也似懂非懂。家人怕她乱跑就把她关在家中,谁知她在家中又打又砸,还跳窗逃了出来。就这么整日在村子里游荡,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她的丈夫将附近但凡有点名气的医生都请过来,为妻子看过病,有的医生认为是心火扰神,用清心火的药物;有的认为是痰火扰神,用祛痰火的药物;还有些认为药物难以治疗,用针灸治疗等。如此种种办法都用过了,就是不见效果。

    这位女子的丈夫本来都想放弃治疗了,不过听说亳州城最近来了一位郎中,以前还是皇宫里的太医,想着这位郎中名气这么大,万一能治好自己妻子的病呢?毕竟普通人家,哪里供养的来这么一个活菩萨。于是,便哄着疯癫的女子去找张从正碰碰运气。

     

     

    这天张从正在当地一家药房门前坐诊,慕名而来的病人不少。在排队看病的人群中就有一个男人带着一个疯癫的女子,由于那位疯癫的女子太过显眼,不一会儿便引来了人们的围观。这也引起了张从正的注意。

    张从正说:“这位兄台,你的妻子得的什么病?”这个男人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妻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这样疯疯癫癫半年多了,附近的人都说你是神医,你可要救救她啊!”这时药房的一个小二对张从正说:“张先生,这男人为了自己老婆的病,把附近的郎中都请了个遍,都拿这病没辙。”张从正看了看,那个女人,反而放声笑道:“这位兄台,今天你怕是找对人了,这个病我能治。”众人听了大惊,心想“太医”果真这么厉害?  

    只见张从正接着说:“《黄帝内经》有说到神有余则笑不休,这里所说的神便是心火,火如果遇到风则会变成烈焰,所以就会笑个不停。这个病必是因为痰热内盛,久郁化火,上扰心神导致的。所以这病很好治,只要祛除痰火即可。”

    众人听到这纷纷觉得分析的十分有道理。这时候药房的抓药老先生出来了,向张从正行礼后,客气地说道:“张先生,果然是高见,只是老朽抓药多年,能看出这病机的郎中怕是不少,只是这体内之‘痰火’先生打算如何祛除啊?”

    张从正微微一笑,说道:“此事简单,取沧盐成块者二两余,用火烧令通赤,放冷后研成细末,用河水一大碗来煮。放温后分三次喝完。然后用钗子伸到口中探吐,以催吐之法来呕吐痰涎。然后再用大剂量黄连解毒汤,以苦寒直折来清泄火热。老前辈以为如何?”   

    药房的老先生听后,捋了捋胡须,细想了片刻说道:“先生用药好大的手笔,敢用如此峻猛之手段,老朽佩服。”说完便吩咐药房的小二赶紧按照张从正的方子去配药,给那对夫妻带了回家,嘱咐一定按照张先生的方子吃药。

    果然,这位女子吃药后探吐,一下呕吐出了热痰五升,接着服用大剂量的黄连解毒汤几天,那病果然就好了。后来张从正将这个病案记载在了自己的医书《儒门事亲》之中,在病案末尾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法虽无奇,但医者审因论治,确值后人仔细揣摩。”

    附:《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黄连三两(9g),黄芩二两(6g),黄柏二两(6g),栀子十四枚(9g)。

  • 问世间谁人无忧,唯神仙逍遥自在。之所以想成为神仙,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长生不老。说到长生不老,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位得道高僧,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唐朝和尚玄奘。说起来也比较搞笑,西游记中的妖怪在抓到唐僧之后,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吃到,真是让人看的为他们着急。

     

     

    自古帝王都希望长命百岁,长生不老。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秦始皇就非常执迷于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遍求天下为寻觅仙方。有个叫徐福的人,告诉秦始皇他亲眼看到在渤海湾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居住着三位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遂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出发寻药。但漂流了很久未见三座仙山,徐福担心无功而返被秦始皇惩戒杀头,遂带领千名童男童女漂流到日本。

     

    事实上,通过饮食、药物、锻炼等方式延长寿命是可行的,但是长生不老药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句俗话叫“不求仙方求睡方,不求长生求健康”,说得就是“仙方”“ 长生”是不可求之物,而“睡方”、“ 健康”却是可以实现的。只有休息充足,身体才能健康。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几首治疗失眠的方子,如归脾汤、甘麦大枣汤、半夏秫米汤,还有很多治疗失眠的经方,如酸枣仁汤、柴芩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等。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首晚清名医费伯雄治疗失眠的名方——甲乙归藏汤。方用珍珠母25克、龙齿6克、醋柴胡3克、薄荷叶3克、生地黄18克、当归身6克、酒白芍5克、丹参6克、柏子仁6克、合欢花6克、沉香1.5克、红枣10克、夜交藤12克,用于治疗热瘀互结肝胆,肝胆之气游离于外,魂不守舍,故而不寐。该方所治病患身无他苦,饮食如常,唯彻夜不眠,间日轻重,如发疟然。左关脉独见弦脉,余部平平。

     

     临床上,肝性不寐较为多见。睡不好觉时间一久可引起焦虑抑郁,而焦虑抑郁反过来又可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坏,整个发病过程伴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耗伤阴血等证候。因此,该方适用于入睡困难、睡中易醒、时睡时醒、彻夜难眠、睡眠梦多等。此方不仅可以治疗失眠,也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之所以称之为“甲乙归藏汤”,是因为甲为甲木属肝,乙为乙木属胆,归藏即归于肝脏。因为肝为血海,主藏魂,甲乙归藏汤就是将肝胆之气血归于肝脏,使魂归于肝,则不寐自除。

     

    本文旨在科普并供同道参考。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寒主收引”。寒冷的环境可以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让在体表的气血瘀滞不通,进而出现气滞血瘀的疼痛症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看看民国中医张锡纯先生是如何用一张自创的小方子来治疗这种气滞血瘀的。

    张锡纯医案

    在说这张方子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张锡纯先生当初创制这张方子的初衷,正是因为这位患者,才有了这张流传至今的活血化瘀效方。


    沈阳的冬天很冷,尤其是在民国时期。那时候的冬天更是寒冷。话说本案的主人公高某某,50多岁的年纪。平时身子骨就比较弱。有一天到邻村看个朋友,这朋友也非常够意思,设宴款待,俩人不知道多久没见面了,反正是一聊聊了一个通宵。


    当时正是冬天,早上天亮了以后呀,这位高先生就起身告辞。大早上的天气特别冷,冒着风寒往家走。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觉得两腿酸麻,并且还出汗。突然就走不动了。没办法,就地坐着歇会吧。然后就坐在冰凉的路边歇了一会,起来慢慢活动活动,又能走了。然就就这样回了家。

     


    到了家以后呀,就开始觉得这两个腿疼。东北那时候治疗风湿的土办法也很多,直接拿来一块砖放在炉子上烤烤,烤热了以后就拿这块砖放在腿上热疗。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热转放上来之后,这位高先生疼的更厉害了。原本这位老高同志也懂一些医术,于是就给自己调配了几张发汗的药,想着把体内的风寒邪气给表散出去。但事情的发展又出乎了他的预料。这个发汗药吃下去,不但腿疼没有减轻。反而给他燥热的吐血了,大便也拉不出来了。


    后来请了张锡纯给瞧病,张锡纯看到这位高姓患者躺在床上,腿是屈起来的。就让他家人试着把他的腿拖起来,这一托可好,把这老高疼的是又哭又唱,凄惨无比。


    张锡纯给诊断了一遍,看这脉是弦细的,而且跳的还有点快。于是赶过来思考这个病,他就琢磨。


    为啥他自己用了热砖熨烫之后,疼的厉害了呢?


    这应该是热砖把寒气逼的往体内钻。


    吃了发汗药加重疼痛又是啥问题呢?


    这个呀,主要是因为发汗药只能散肌肉里的寒气,但是散不了骨头里的寒气。而且,出汗多了伤气血,气血一旦不足,那他肯定疼的更厉害。


    琢磨了半天,张锡纯给用了一张方子,没错,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活络效灵丹。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用药,很快患者的腿疼就好了。

    治疗气滞血瘀的小方

    活络效灵丹虽然只有4味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但却是很经典的1张小方子,我们千万别小瞧了这四味药。组合起来却有大作用。


    既能够行气活血,治疗上肢和下肢疼痛,以及脏腑内部因气滞血瘀导致的症瘕积聚。还能治疗外在的疮疡。做到这些的核心功效,就是活血化瘀,并且还带散结的作用。所以即便是气滞血瘀日久成瘤,此方也可对证用之。

     

     

    最后,针对这张小方子的使用,我们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疼痛,减化裁或者单独用,也可以合在其它的方子里配合使用。药证相符,则气血行而疼痛减。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读中医经典多年,颇有心得,每每与中医大夫讨论验方,虽然显露身手的机会不多,但往往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当时科里收住一病人,男性,五十多岁,因四肢末端疼痛住院。该患者从心内科转科而来,已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转科后查风湿性疾病相关指标均正常,唯有CRP和血沉明显升高。患者疼痛的特点是白天正常,夜间子时开始发病,而四肢远端皮温,肤色均正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不予以治疗,天亮后可自发缓解。

     

     

    反复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未能与西医诊断的任何一个疾病相符合,类风湿,风湿性多肌痛,反应性关节炎…均不相符,而即使应用糖皮质激素,曲马多(编辑按:止疼药)等药物仍罔效。

     

    迁延至约三周,患者及其家属焦灼万分。而作为医生这边而言,患者配合做各种检查,而耗资两万余元,竟然不知道是何病,甚至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烦恼异常。晨起交班,主任问计当如何是好,众皆默然。最后领导发话,让我去看下,于是领命而去。

     

    问诊持续约十分钟,秉承一个理念,病皆有缘由,特别是新发的疾病,我于是详细问了发病由来的生活情况,患者自谓当时已是冬日天寒,徒手驾驶三轮车去集市,来回过程觉寒冷异常,自此发病,几乎夜夜不息;再问有无好转之时,答曰有,自发病以来只有一晚上未疼痛,再问当时是何种情况,答曰因当时有发热,体温达38.5摄氏度以上,值班医生遂给予吲哚美辛栓(编辑按:退烧药)1/3粒肛塞,结果大汗淋漓,衣服被单尽湿,当晚未发疼痛,但第二日夜又恢复原状,疼痛依旧。

     

    病史问诊清楚,其实当时胸中已有丘壑,缘于当时正在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越看越与一段经文所述病情相似,且患者伤于寒病因明确,并已有实验验证,虽然药症并不十分相符,用镇痛消炎药大汗淋漓后后疼痛明显减轻,于是就恍悟该用麻黄汤,先开三剂试用:

     

    就五种药物,麻黄,桂枝,甘草,白术,杏仁,开三天量,嘱其按时服用。

     

    翌日晨,问患者感觉如何,答曰似乎有好转,再问有何好转,答曰似乎发病的时间有延迟,原来子时必疼痛发作,而今丑时后才发作且疼痛程度似有减轻,遂嘱其继续应用,隔日晨再问,答曰药太好了,疼痛明显减轻且下肢疼痛已消失,唯余上肢疼痛且疼痛已经明显减轻,能耐受,不影响睡眠,再一日,已霍然痊愈。随后患者出院两月后电话随诊曰:已痊愈,未再发。

     

    遂在科室内名声鹊起,传为佳话。

     

     

    细思整个治疗过程,真的可谓是效如柎鼓,而其思路却是来源于约1600年前的东汉末年,按仲景方书所云,是为病因--伤寒,病位--太阳表证,病机--虽发病约3周,病情并未六经传变,仍在太阳经,脉浮紧,患者药后发热,微微汗出,再观仲景书云,药后应微微汗出而解,不可大汗淋漓,若药后不出汗,应予热粥做引。

     

    推而广之,全国又该有多少这样的病例,又有几例能完美解决,即使动用所有的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又岂能窥得疾病之一二,而这在仲景书中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稀松平常的一方。

     

    中医西医孰高孰低,无需多言,再读仲景书,可叹仲景书字字珠玑,全书一百余方,若能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则虽不敢说包治百病,但至少所见之大部分疾病均可治愈,可叹当今又有几人读仲景书,又有几人能娴熟应用,更遑论有几人相信老祖先的智慧,继承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发扬了,中西医结合更是一句空话。可叹,可悲!

     

    编辑团队按:

    该患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异常,却又未符合任何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时医患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本例中的不被疼痛困扰,当西医方法已经无效而且花费高昂的时候,张大夫勇于果断采用补充与替代疗法——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老人和孩子容易食积,孩子食积是因为不知道饥饱,老人食积是因为胃肠道感觉渐渐麻木,所以有时候吃多了自己竟也是觉察不到。

    老人食积医案

    《洄溪医案》里记录了这样一则医案,淮安有一个大老板叫杨秀伦,非常厉害!一生在商场杀伐决断,奠定了老杨家商界大佬的地位。话说这一年,杨老爷子七十四岁,忽然之间外感风寒加上内伤食积,大病了一场。

     

    这老杨家在淮安家大业大,人脉广,遍请名医前来诊病。来的这些大夫见杨老爷子年纪大了,再加上一副憔悴非常的模样。都说这是虚证,赶紧上补药吧。于是大量的补药扔进了杨老爷子的肚子里。谁料老爷子吃了这药后,非但病情没有起色,反而是闻到饭味儿就想呕吐,也不能看别人吃饭,只要儿子儿媳妇在跟前吃饭,老爷子就说,你们这帮家伙,这东西这么难闻,你们也能咽下去。说罢又是一顿呕吐。

     

     

    转眼之间,老爷子不吃饭,不睡觉已经快一个月了,这期间是一天不如一天,整个人看起来确实很虚弱。后来这老杨家就打听,说现在国内还有谁看病看的不错呀?就有人说,听说那个徐灵胎看的不错,咱们要不请来给老爷子瞧瞧?于是就慕名请来了徐灵胎。

     

    徐灵胎给老爷子诊了病,然后说这病我能治,但是我开的方子老爷子一定不会吃,不会吃就一定好不了。如果我按照你们这帮人的境界和水平开药的话,老爷子也同样是好不了的。所以我干脆还是不开方子了吧!这时候不管是患者家属还是在座的医生都很好奇,心想这家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呀?就纷纷询问徐灵胎,准备开啥药?徐灵胎说:老爷子这病,非大黄不可救也!

     

    语出之后,大家一片骇然,心想老爷子躺床上这么多天了,全凭这点参汤吊命。你现在要用大黄,怕不是要提前送老爷子上路吧?这时候老杨家一个人站出来说:劳烦先生先开了方子再说。徐灵胎也明白他的意思,千里迢迢请来了自己,多少还是要给点面子的。毕竟徐灵胎那也是全国闻名的大国手级别的医生。他们家人恐怕想的是等到药熬好了,偷偷的给倒了也就周全了情面,又不会得罪徐灵胎。

     

    哪知道徐灵胎看破了病家的意思,药熬好之后亲自端着给老爷子灌下去。周围的人无不惶恐无措,在家属的苦苦哀求下,只给老爷子灌进去一半。当晚老爷子呼吸平稳,也没有大便。很安稳的过了一夜。家里人一看,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动静,也不是很恐怖!于是第二天喝了一整副药,老爷子当下拉了一堆宿便,身体也觉得舒服许多。

     

     

    到了这第三天清晨,徐灵胎正在书房里睡觉,忽然听到外面的喧哗声,大家无不惊呼,老爷子居然在堂中扫地。当下徐灵胎也准备披上衣服出去看看究竟,此时有小厮来告,说老太爷躺的久了,想起来亲自谢谢徐大夫。谁知道一出门,看到满院子的落叶,于是老爷子拿起笤帚就准备扫出一条道,来感谢先生。两人相谈甚欢。到了早点时候,众家属看到老爷子把饭菜往自己碗里夹,而且吃的时候也不说臭味,从此老爷子饮食渐进,精神如旧。

    注意老人食积

    伤食者恶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脾胃被饮食所伤,那么他一定是讨厌食物的。无奈很多临床医生看不到这一点,一看到老人不想吃饭就觉得这是虚证,然后用上一堆补药,最后把老人搞得一天不如一天。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长辈突然出现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大便异常的情况,不要忽视食积这个问题。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上,我们将痛风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的症状,而且很多患者白天疼的稍微轻些,晚上疼的比较严重。针对这些症状,清代中医陈歧提出了从肝经血热论治的辨证思想。

     

    痛风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中医辨证,需要区分疾病的性质。如外感病或是内伤病。如外感病,治疗思路以解表散寒或者解表清热为主。以祛邪外出为目的。而如果是内伤病,则根据内伤病的病性,针对性的治疗。湿热者清热利湿,血热者清热凉血。

     

    清代医家陈歧觉得,很多医生认为痛风是外感风寒湿邪,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的思路是不对的。根据痛风发病时的症状,患者遍身疼痛,昼轻夜重,发作时痛彻筋骨。真如被老虎咬了一样,故而古人又将痛风称之为白虎历节风。从风湿论治痛风显然有悖于痛风发病的机理,陈歧认为痛风发病乃是肝经血少热盛,热极生风。而不是外感风湿邪气。

     

     

    从临床实际来看,痛风急性发病,有内伤的因素存在。患者平素喜食膏粱厚味,内生火热邪气,或为肝热、或为胃热、或为肾燥。但痛风的发病同时存在诱因,主要包括饮食肥甘厚腻等高嘌呤食物,关节扭挫伤,关节受凉,运动过度等。所以每一次发作,可以看做是在诱因的诱发下,引起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

     

    肝经血少火盛

     

    陈歧医生认为,痛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反复的饮食或情志刺激,导致肝经热盛,灼伤肝血,进而出现肝经血少热盛的状态。针对这个问题,陈歧自拟了一张方子,加减逍遥散。

     

    肝经血少火盛,那么首先要解决血少的问题。所以处方中用了四物汤: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来养血。因为肝经血少,导致阳偏盛而有火盛之势,所以用了连翘、栀子、麦冬、菊花、丹皮来清肝泻火。最后病涉肝经,故而用到了柴胡、薄荷、防风来疏肝胆、调气机。

     

     

    这个方子主要针对了3个病机用药,有肝经引经药,有养血药,有清肝热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疏肝、养血、清热的作用。而且在陈歧在《医学传灯》这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痛风这个病,如果治疗的不及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会变成疠风。治疗起来会更加困难。这与现代医学对于痛风的认识相同。

     

    按语:

     

    清代医家陈歧从肝经血少火盛论治痛风,与传统的外感风寒湿邪不同,在治疗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为后世医家学习和治疗痛风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医常说辩证论治,可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辨证论治的真实含义。辩证论治其实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就像我们解题时可以套用公式一样,中医在治病时同样可以套用辨证论治的范式,它们都已经通过了时间的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辩证论治最初起源于《内经》,经过张仲景、刘完素、李东恒等人的完善,逐渐走向成熟 [1]。辨证论治其实是辩证和论治的结合体,先有辩证才能论治。那么,究竟什么是辨证论治?中医又是如何进行辩证和论治的呢?

    一.  辩证论治的概念

     

    头疼、发热、恶心、胃痛、气喘……这些都属于主观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症状。而中医上的“证”又和“症”不同,它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势、病情、性质、邪正关系等本质内容的概括 [2]。辩证就是辨明“证”的过程,具体而言,要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明“症”,再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进而确立“证”。在辩证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论治,即根据“证”选择治疗方法。

    二.  辩证的具体方法

     

     

    辩证好比判案,要能透过症状的“蛛丝马迹”,摸清病情,准确地找出致病的“犯人”。就像名侦探们断案时各有手法一样,中医的诊断也需要一定的辩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很多,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3],这些辨证方法就是中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

    中医辩证法的核心其实就是统筹和分类,比如八纲辨证就将各种病证最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其中,阴阳是总的纲领。表现为抑制、沉静、衰退的症状被归为阴证,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的症状则被归为阳证 [3]

    三.  论治的三大步骤 [4]

     

     

    1.   立法 [5]

    其实就是根据辩证时获得的病位、病因和病态的信息确立治疗方法。比如在肌表的用汗法疏散,这是根据病位立法;寒的用温热法来治,这是根据病因确定治疗方法;结聚的应用消散法,这是根据病态而治疗。

     

    2.   选方

    还要根据治法选择合适的方剂,有时候也会选择药物治疗以外的方法,如针灸、按摩、食疗等。

     

    3.   遣药

    前人遗留的方剂来源于长期的临床经验,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医也会酌情加减药量,自己组织处方,力求达到最好的疗效。

    古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导致中医在行医时,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做出对于病因的判断,此时应运而生的就是辨证治疗了。在中医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等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将“症”和“证”联系起来,从现象过渡到了本质;在此基础上论治,确定治法、方剂和用药,往往就是比较科学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肖厥明,孟庆云.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9):1199-1200,1207.
    [2]郝美玉,韩敏编著,中医基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01.
    [3]胡天佑著,中医健康传播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8.
    [4]新陈.中医学方法论讲座第十一讲 辨证论治的步骤[J].中国医药学报,1988(04):72-74.
    [5]秦伯未. 中医“辨证论治”概说[J].江苏中医,1957(01):2-6.
  • 小满是夏三月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节气是初夏到仲夏的过渡,气温明显升高,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受湿热天气的影响,人易患消化系统类疾病与皮肤病。

     

    01 吃

    小满时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气候湿热,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宜多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等,红豆薏米粥具有较好的除湿作用。

     

     

    此外,不宜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生湿助热,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苦菜秀″为小满三候之一,苦菜即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载,久服可“安心益气,轻身耐老”,故而可多食苦菜。

     

    人们为消暑降温,常喜爱用冷饮,吃凉物,但过量则会引起胃肠不适,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尤其消化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儿以及消化吸收功能渐衰的老。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食生冷之物。

     

     

    02 穿

    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但早晚气温温差仍较大,尤其降雨前后,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以防着凉受风而患夏季感冒。若不慎被雨水淋湿后,应及时擦干头发,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到外来“湿邪”的侵犯。

     

    此外,闷热潮湿的气候最易损害脾胃功能,因此不但在室外要避湿,室内也要注意保持通风。同时顺应夏季阳长阴消的规律,早起晩睡,保证一天的精力充沛。

     

     

    03 动

    小满天气炎热,运动锻炼宜选择较为凉爽之时,如早晨或傍晚,以避免中暑。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为宜,微微出汘,忌剧烈运动或锻炼时间过长避免大汗淋漓,伤阴损阳。

     

    休息时,可小口慢饮淡盐水或清凉退暑饮料,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有心脏病或其他基础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锻炼方案,量力而行,不宜盲从,以免发生危险。

  • 肺气肿的发生对患者可造成很大的影响,经常可有咳嗽咳痰现象,尤其是严重的肺气肿,可致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所以对于肺气肿要及时治疗控制,其中一些中药方对于肺气肿就有不错的效果,患者可酌情选择。


    肺气肿是呼吸科常见之病,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比较容易患肺气肿,而一旦患者,当然及时治疗控制是很关键的。除采取一些西药治疗外,中药治疗肺气肿也是有不错的效果的,下面来给肺气肿患者介绍其中的一些中药药方,以作参考。

     

     

    治肺气肿的中药方:


    1.党参茯苓汤: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法夏,炙甘草、陈皮,各适量,水煎服,上下午各服一次,有益气补肺的作用。


    2.桑白皮汤:桑白皮,麻黄、桂枝,杏仁(去皮),细辛、干姜,各适量,加水煎服


    3.鸡骨丹汤:鸡骨丹茎、叶、花各适量,加水煎服,可治肺气肿、咳喘。


    4,补骨脂治肺气肿:补骨脂、莱菔子,熟地,山药炒,山萸肉、茯苓、枸杞、党参、白术炒,陈皮、冬花炙、紫苑炙,冬虫夏草各适量,水煎服,适合肺气肿晚期。


    5.人骨治肺气肿:人参、沉香,麦冬、五味子、补骨脂、枳实,山萸肉、陈皮,胡桃肉各适量,水煎服。


    6.甘草治肺气肿:甘草、白术,麦冬、山萸肉、茯苓、枸杞,知母、熟地,核桃,紫河车粉,党参,各适量,煎浓汁后去药渣服汁,加紫河车粉分三次服,对慢支、肺气肿合并症者适宜。


    7.紫苏治肺气肿:紫苏,白前,百部,甘草,各适量,水煎服。


    8.麻黄治肺气肿:麻黄,乌梅,冬花,地龙各适量,煎成浓汁后加适量的冰糖浓缩成膏状后取适量服。一天三次。

     

     

    以上就是一些治疗肺气肿的中药药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这类药方还有很多,肺气肿患也可更多的去了解一下,以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当然具体的药物选择,建议需要医生指导下来辩证用药,以更能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

  • 观叶天士奇络治法和用药,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前人都有很大程度的发挥和创新。叶天士善用古方,然师古而不泥古,有时只取其法,有时但求其意。其在用药方面受《黄帝内经》及张仲景、孙思邈、许叔微、张景岳等人启发,取多家之长,如七疝之气实者多从子和;淋浊实证取朱南阳“以浊泄浊”之法,参用濒湖疏泄厥阴、温通精隧之意;而用虫类搜剔法则效法于仲景之鳖甲煎丸。

     
    奇络虚证之治,重视柔润通补

     

    奇络气血由十二经气血满溢而充盈,脏腑功能盛衰是经络气血盛衰之源泉,故病在奇络,而治在脏腑。八脉多起于下焦,隶属于肝肾,肝肾亏虚则八脉充养乏源,是奇络虚证之主因,尤以肝肾阴血亏损为主。经络气血又受后天脾胃水谷精微充养,故叶天士常从治肝肾脾胃以治奇络病。但奇络病属经络病范畴,与脏腑病有别。虚者补之固为大法,然“补”非腻补所宜,滋腻之品有碍气机运化,不能通入奇经,须用通补之品。

     

     

    “通”者又须是柔润之剂,即非燥烈刚性之类如桂、附者,恐其更伤阴液。由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阳气浮越者,治从阴引阳;以阳虚为主,精无以生者,治从阳引阴。总以阳宜通、阴宜固为原则,以通阳摄阴、温补通纳为大法。

     
    凡内损精血形气,奇脉失护,当予味厚质静或血肉有情之品填实精髓。肝肾阴亏,肝阳易于上越,法当益阴潜阳,佐以凉肝坚阴,药用介类潜之,酸味收之,厚味填之,咸味下引,苦味坚阴。遗精滑泄,以补肾固精、升固八脉之气为要,若涩剂乏效,必以滑药引导,所谓滑涩兼施。男子淋浊,亦如女子崩漏带下,最易损人津液,而致奇络亏虚,当调理任督冲带,不宜宣利清解,徒伤正气阴液。男子内结七疝,属任脉为病,若属阴虚气坠或精血内损所致精空气结,则非张子和辛热疏泄通络法所宜,而需用精血有情之品涵养生气,以及辛润温补通络法治之。

     
    女子经带胎产蓐劳所致诸病,都是阴液气血亏损,与冲任督带更是息息相关。又因女子以肝为先天,冲脉隶于阳明,故月经失调,病在冲任,治重调肝,又需顾及脾胃。产后病主以温养气血,产后久损不复延为蓐劳,为真阴亏损,阴虚生热,治应温补气血充养任督,兼除虚热。暴崩暴漏宜温宜补,因病在下焦,须以固摄奇经之药,常用方如震灵丹;久崩久漏宜清宜通,因血去阴耗耳,当以养阴清热、通摄兼施。

     
    强调久病入络,治之需分虚实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络病须治血,然血因气滞,气随血结,不通则痛,以辛、香、润、温之品疏理气机,通和血脉是大法。治络先分虚实:络虚邪乘,血不与邪气和则生胀痛,非偏寒偏热可治,当予补养气血,充养脉络;瘀浊阻络则为络实证,常法有辛润通络、辛香通络、辛温通络、虫类通络等。但因久病所致者,如女子经闭、男子瘕疝等必多虚实夹杂,破气开结,虫类搜剔多耗气伤正,可于补剂中略加一、二以扶正祛邪,宜制丸轻剂缓图。

     

     

    重视脾胃功能,讲究通补治法

     

    叶氏强调阳明是“中流砥柱”,阳明虚而中乏“坐镇之真气”,则有肝风、冲脉上逆莫制之机。冲脉隶于阳明,阳明空虚,血气无以汇聚冲脉则经少经闭,阳明失阖则漏下不止,故有治肝不应,则从阳明。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用药投剂须先顾及胃口,如食少便溏,则非滋补肝肾之治所宜,务先使胃纳有加,再图攻补。脾阴宜固,胃腑宜通;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补阳明胃腑必以通降之品,如茯苓、半夏;补脾用人参、山药、莲肉等。

     

    重视体质因素

     

    少年精髓不充,形质羸弱,需填精固髓;凡中年以后,或久病体虚者,治法以润补为主;形瘦色苍者不宜辛热温补;女子首重调经,故有治脾胃不应者,治肝调经而病自去;室女不在温补之例;产后体虚必以温养气血为主,忌用燥热伤阴。情志为病者,还需以调适情志为根本,非药物能除根等。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