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了医注定一辈子不能松懈,所谓的老专家经验丰富,必须是持续学习的老专家才行,躺赢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最近这十多年新技术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被时代抛下了,能生存下来的都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
心电图对急诊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别看这么小的一个机器,这么便宜的一张图,它的复杂性远远超乎你的想象。除非是电生理的心内科医生能登堂入室,其他心内科医生平均水准差不多也就能算技艺纯熟,急诊科医生能做到训练有素已经很好了,对于大多数内科医生来说,因为有过心内科、急诊科轮转经验,能熟悉心电图都是认真学习的。至于外科、五官科等等医生,enmmm,还是不说了。
言归正传,今天就讲一种不常见的急性心梗心电图,真的很惭愧,我也是这两年经过心内科医生的指点,才认识的。dewinter综合征,我估计不是心内科专业的,90%都没听说过,如果不认识这种图形,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先来看看dewinter综合征的特点
de winter综合征相关的心电图特点为:①胸前V1-6导联J点压低1-3mm,ST段呈上斜型下移,随后T波对称高尖;②QRS波通常不宽或轻度增宽;③部分患者胸前导联R波上升不良;④多数患者aVR导联ST段轻度上抬。这个是典型表现,还可以有几种便宜类型,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看看。之所以提出这个综合征,是因为近期碰到两例,诊断并不那么及时,我们还得加强认识。
2小时之内心电图已经成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梗表现。下面还有一个病例,差不多4小时左右出现st段抬高表现。如果一开始就能认识到dewinter的危害,处理会更及时一些。
dewinter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de winter综合征造影结果,一般是前降支近端完全或次全闭塞,所以一旦识别必须尽早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也就是发现这样的心电图应该按st段抬高型心梗处理,所以认识这个图形至关重要,从上面两个病例也能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出现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电图表现,当然多长时间出现,会不会一定出现,目前的资料并没有定论。
dewinter综合征是怎么发现的
说起来dewinter,历史还真是挺短暂的,我上学的时候都还没有。这个是2008年荷兰鹿特丹心内科医生de Winter等人通过回顾其心脏中心1532例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发现的,这两年随着重视这一现象,报道越来越多。据总结dewinter综合征约占ACS患者的2%左右,男性更多见,发病平均年龄更年轻。
由于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很多医生对此心电图并不认识,往往会导致治疗时间的延长,我们这两例病人一开始接诊医生,就没认出来。
作为急诊医生还有哪些综合征需要我们认识
Wellens 综合征:胸导出现典型T波改变,T波在V2、V3导联呈双支对称性深倒置,少数可扩延至V1、V4~V6导联或V2、V3导联T波呈正负双向;R波正常,ST段正常或轻微上抬。心绞痛症状与心电图改变非同步,先有心绞痛发作后有心电图改变。wellens综合征属于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梗,多是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极易进展为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梗,应尽早手术治疗。
心电图的“6+2”现象:心电图表现为广泛导联,包括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ST段压低>0.1 mV,可有T波倒置,其中V4~V6导联改变最明显;而V1和aVR导联ST段抬高,且aVR导联更明显。多数是左主干急性病变。
巨R心电图:R波振幅增大,ST段呈尖峰状抬高,QRS波轻度增宽, QRS波、ST段、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常见于较大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脉、左回旋支)急性闭塞,引起严重心肌缺血,易发生室颤、猝死。心率快时P波融在T波中,易误认为室速。
这三种心电图都是高危患者,识别以后能重视起来,而且都需要急诊PCI,避免延误或者漏诊。可惜的是这几个图我没保存下来,其实前一段时间都见过。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前两种,容易忽视他们的危险性。
小结
我一直强调心电图是急诊最重要的武器,简便实用,重复性强,一定要加强学习。当年亚历山大听到他爸爸大胜仗,就担心以后没得打,事实证明地方有的是。dewinter是08年才发现的这个现象,肯定还有未知的心电图规律等着你去发现,下一个就是你的名字来命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我们大家会发现,即便是我们做一个眼睛的手术、脚踝的手术,我们也需要检查心电图,这主要是因为心电图是一个心脏电活动信号的记录,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出心脏是否存在相应的问题。毕竟人是一个整体,一方面做眼睛的手术也需要考虑心脏是否能够耐受等情况,另一方面心脏作为全身的发动机,一旦出现问题必将是大问题,所以心电图的出现,就为各个科室提供了一个了解心脏的简单方法。
一、心脏病都有哪些呢?
心脏病是一个很笼统的范围,所有的心脏疾患,都可以称之为心脏病,所以心脏病就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包括心脏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心脏传导异常性心脏病、心脏功能异常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异常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种类,心脏病种类繁多,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居民猝死的原因中位居第一,所以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二、心电图能检查出来什么呢?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的电信号,所以对于心律失常等疾病,可以直接的记录下来。但对于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情况,也只能间接有所反应,需要心脏彩超、冠脉检查等来佐证心电图记录的是否反映的真实准确。心电图可以记录反应出左室肥厚、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一些遗传性心脏疾病等。
三、心脏病不发作,心电图能检查出来吗?
对于那些无论发病还是不发病,其心电图都会是异常的一些疾病,比如预激综合征、高钾血症、左室肥厚、陈旧性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无论发病还是不发病,心电图的改变都会在哪儿,这些疾病无论何时行心电图都可以检查出来。但对于室上速、心绞痛发作、房颤等一些只有记录发作时心电图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患者不发病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做出最终判断。
所以,心电图能不能检查出来,还需要看患者是否发病、什么疾病、是否可以通过心电图体现出来等诸多因素来决定。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正常的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心脏病变的存在: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并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冠心病在非发病时期,其心电图检出率仅是30%一50%,而50%以上的病人心电图表现正常。另外,心脏及冠状动脉循有较大的代偿能力,在休息和平静时有时不易检出异常,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试验,才能发现心电图的真正改变。
你有没有偶尔会胸口发闷,或者经常胸口部位会有疼痛感。有的人会觉得无所谓,因为只是偶尔的胸闷偶尔的疼痛久而久之就会忽略,有的人会觉得很上心,马上就确切的认为是自己得了什么病了。这两种反应我们都是不提倡的,因为患病与否只有检查了才能知道。
1、心电图动态变化: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发作时,伴随心电图的ST-T改变,症状消失后,心电图的ST-T改变也慢慢恢复(不一定完全同步)。
2、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上,心电图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需专业医生判断,并同时检查心肌酶。以心电图为依据可以判断梗死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时期,推测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分支及预后,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各型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对心肌梗死、心衰及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连续进行心电图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重要的心律失常,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4、正常的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心脏病变的存在: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并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冠心病在非发病时期,其心电图检出率仅是30%一50%,而50%以上的病人心电图表现正常。另外,心脏及冠状动脉循有较大的代偿能力,在休息和平静时有时不易检出异常,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试验,才能发现心电图的真正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心电图是医院经常用到的一个检查,我觉得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过心电图的检查,这主要是因为心电图操作方便、简单实用、价格低廉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心电图到底能检查出来哪些疾病呢?
一、心肌缺血
心电图是判断心肌有无缺血,有无急性血管事件的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当冠状动脉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者闭塞以后,在心电图上都有可能出现相关的改变,比如病理性q波、t波改变、st段改变等等,也成为筛查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常用检查。
二、心率变化
心率是一个人心跳快慢的最为直接、直观的反映,在检查患者心率的时候心电图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直观,也最为方便的方法之一。患者的心率快慢一目了然的变成知晓。
三、心律情况
窦性心率才是患者正常心律的正常标准,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心律都是窦性心律,在心电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律,比如房性心律,室性心律,节性心律等等等等,心电图是判断患者心率情况的重要检查。
四、传导异常
患者的一个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可以反映为一个p到p波的间期,在心律传导的过程当中,心电图是其最为直观的反应,所以当患者传导出现异常的时候,在心电图上可以得到反应。
五、起搏器工作情况
起搏器植入越来越多,包括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甚至crtd等等。而判断起搏器工作是否异常,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心电图,所以说心电图是简单初步判断起搏器工作情况的最直接方法。
六、其他情况
当然心电图还是指导患者治疗情况,判断患者疾病情况,以及判断患者有无心肌肥厚,有无心脏扩大等诸多情况的晴雨表。在很多时候心电图的作用都无可替代。
由此可见,心电图在心内科以及其他科室中的作用地位非凡,心电图的检查也就成为了常规必备检查项目之一!您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这个问题绝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他很具有普遍性。心脏造影作为一个心内科的常用检查,对于一个心内科医生来说意义重大,但心内科的检查众多,有很多疾病时心脏造影所检查不出来的,那么这些疾病往往都是那些疾病呢?别慌,咱们一点点的往下缕!
一、心脏造影检查的是什么病?
心脏造影检查,是检查心脏冠状动脉是否正常的一项检查。心脏造影检查就是将一根很细的导管插入到你的主动脉里,然后通过导管前面的小口向主动脉血液注入造影剂,使X射线可以将沿血管流动的造影剂在显示屏中显示出来血管及心脏的形态来。
但因为心脏造影有创、昂贵、复杂,并且冠心病是心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所以很多人想当然的把心脏造影当成是检查心脏疾病的代名词,殊不知心脏造影只能检查冠状动脉,也就意味着,心脏造影所能够排除和确诊的,也是冠状动脉性疾病。
二、造影正常就不是心脏病吗?
造影正常,并不意味着就不是心脏病。因为心脏病包含的种类很多,而冠状动脉疾病只是其中的一种,除外冠状动脉疾病,还有心功能不全、心脏结构异常、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诸多心脏疾病,而咱们的冠状动脉造影,是排除不了这些疾病的,所以心脏造影正常,不意味着一定不是心脏病,也仅仅只能排除不是冠心病而已。
三、造影正常的心脏病多吗?
我们常常听说的心衰、早搏、房颤等,很多都是造影正常的心脏病,这也就意味着心脏造影正常的心脏病还是很多见的。虽然和冠心病相比还是有点少见,但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所以,造影正常的心脏病也是很多的。
四、所有心脏病都需要检查造影吗?
当然也不是,虽然很多心脏病都和冠状动脉有可能相关,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检查造影。对于一些比较明确的心衰,或者心脏结构性异常等疾病,也是可以不做造影的,所以造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的心脏病都需要造影。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生活中,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心脏问题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会危害人体的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生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心脏更是重中之重。但是,你知道吗?人体手上就有一颗急速“救心丸”,若是在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用力按压此处,这里不堵,心脏血管自然就通了,心脏不好的人应该了解。
这个随身“救心丸”就是我们手上的大鱼际穴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东方欲晓鱼际白,水之阳兮腾达天,失眠早醒肺火盛,掐且揉兮救心丸。”这句话中就提到了一条鱼,这条鱼不仅可以反映人体的身体状况,而且通过掐揉等行为,还可以疏通心脏血管,有救心之效,除此之外,还可以调理失眠和脾胃等问题。而这里指的“鱼”其实就是我们手上的大鱼际穴。
大鱼际穴位于手上手掌正面大拇指根部至掌根之间,当我们手掌伸开时,这块区域内明显凸起的部位,在医学上就被称之为大鱼际。一般来讲,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在中医学看来,经常按揉我们的鱼际穴,不仅可以改善失音、咽喉肿痛、咳嗽、发热以及支气管炎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而且还有止咳平喘、通经活血、清热利咽之功效。除此之外,坚持按压大鱼际,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人体体质,提高免疫力。
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最怕的其实就是刺激,如果平日里因受到外界的刺激,突然性地出现心悸、胸口闷等不舒服的情况,而这时救心丸又不在身边时,我们可以马上用大拇指的指尖掐揉大鱼际,最好是用重力狠狠地掐九下,然后把大拇指倒立过来,利用这样强有力的刺激来缓解心脏的压力,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为就医争取更多的时间。
除此之外,在平日里,中老年或是心脏不好的人也可以经常性按揉大鱼际,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强化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身体的体质。当然,这样做也可以疏通血管,若是血管不堵塞,心脏血管也自然就是通的,就不易引起一些心脏类突发性疾病。
所以,在生活中,大鱼际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穴位,若是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出现一些和呼吸道相关的疾病,不妨可以试试经常性地按揉自己的大鱼际,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病症,也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免疫力。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和患有心脏问题的患者,经常揉掐大鱼际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说到血压,你可能认为低血压比高血压更安全,心脏病发生的几率更小,但持续低血压或血压骤然下降,严重时可能有死亡危险,一定要小心!
一般在晚上,血压最低,早晨起床后逐渐升高,中午之前达到最高。如果收缩压是一百二十毫米汞柱,舒张压是八十毫米汞柱或者更低一点点的,这是正常的。收缩压是指血压范围的最高值,心脏收缩出血时,动脉内的压力;舒张压是指血压范围的最低值,心脏舒张血满时,动脉内的压力。但是如果收缩压在九十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在六十毫米汞柱以下,只要有一个符合,就可以称之为低血压,会让人感到头晕无力。
有的患者常在低血压范围内,但因无任何不适症状,故不需治疗。但是如果情况很严重,就会导致流向大脑和器官的血液不足,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发生低血压的情况,但情况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坐或躺下后再次起立,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感到眩晕,好发于妇女和老年人。变位时,心率常随血压升高而升高,血管也会收缩以补血,但体位性低血压者的心率和血管,不如一般人的反应,血液不能及时送到脑中,造成短期眼前黑、眩晕症状。
进食后,大部分血液会进入消化系统,使血压降低,可能会头晕甚至跌倒,好发于老年人。多吃,血压下降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吃高碳水化合物,而高脂肪的食物差别不大。通过降低血压药物的剂量,饭前喝水,或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都有助于减轻症状。
长期站着或情绪不稳而引起血压突然下降而眩晕,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神经功能异常,心血管系统受控,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常见症状有出汗、面色苍白、恶心等。
如果你经常感到头晕、眼花、恶心、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或者觉得寒冷、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微弱等,一定要尽快去看医生,因为后面可能会有更严重的问题。
受孕:由于体内循环系统在孕期迅速扩张,血压可能会下降,但这是正常现象,生产后血压通常会回到孕前状态。
股票型心脏病:包括心率减慢、心瓣膜疾病、心脏病发作及心力衰竭等。
多年来,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以及一点点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引发低血压。
失水:缺水会使人感到虚弱,眩晕,疲劳。出现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过量使用利尿剂或剧烈运动,均可引起身体脱水。
失血:严重失血或内出血等,可导致体内血量减少,血压严重下降。人体血液受到细菌侵袭时,还可引起血压严重降低,器官和组织衰竭,发生败血症。
严重者过敏症:食物、药物、昆虫毒液等均可引起过敏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荨麻疹、瘙痒、咽喉肿痛、血压下降等。
营养不足:维生素B族12和叶酸的缺乏,使红细胞不足,并因贫血而引起低血压。
受试者在服药:帕金森病药物、抗忧郁药物、勃起功能障碍药物以及心脏药物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血压降低。
如果你对血压有怀疑,请定期量血压,并到医院检查是否有贫血。劳作或锻炼时观察自己是否容易喘过气来,若感觉有异请到心科检查,若无异状,可适当锻炼以增进健康!
心律失常的诊断中用到最多的是心电图,而这个也是诊断中最快最简便的方法了,所以非常受人们追捧。那么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庐山真面目吧。
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简便易行,目前尚无其他方法与之相比,但应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利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1)观察P波的激动性:寻找P波(F波或f波)明显的导联,一般来讲,肢体Ⅱ导联P波较明显,从中可以了解心房激动的情况,测定心房激动的频率。观察P波的形态,确定其是属于正常传导的P波,还是逆向传导的P波、异位P波;是属于锯齿状的扑动波;还是不规则的颤动波;其形态是否恒定,如不恒定是属于渐变(游走心律),还是突变(从窦性突转为异位P波)。另外应注意P波是否规整,发现不规整的P波,应注意观察其与呼吸有否关系。
(2)观察心室激动的情况:测定心室激动的频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并测量QRS间期。如正常的QRS波群的形态为室上性的激动(窦性或结性);如宽大畸形,则可能是室上性激动伴束支传导阻滞,或迷走性室内传导,或心室自身性心律。如果发现在同一个导联中如有几种形态的QRS出现,应确定是多源性的室性异位激动,还是室性融合波,是否有迷走性室内传导。注意测量QRS波之间的距离,观察QRS波群是否规整,有无期前的激动及期后的逸搏。
(3)观察P波与QRS波的关系,注意每个P波后面是否都有QRS波激动,有几个P波后才出现一个QRS波,两者有无规律性的关系。
(4)测定P-R间期,看一看P-R间期是否固定,有什么规律性的改变,还是无固定P-R间期。
2、在心电图操作过程中,须注意由于技术误差引起的假性“心律失常”。
如肌肉颤动引起的基线出现一系列快速、不规律的细小芒刺样波动,使心电图图形失常甚至无法辨认,容易误认为心房颤动波,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被检查者精神过分紧张,或因寒冷肌肉未能松弛,或电极板与皮肤接触太紧,产生肌肉颤动所致。在描记心电图的过程中,由于病人的手脚或身体移动,可造成基线不稳,甚至波形异常,易误诊为异位心室搏动,实际是由于肢体移动造成的伪差。如果病人呼吸幅度过于深大,可造成基线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形成假的“P波”或假的“QRS波”。停机伪差,纸速不匀所造成P波、QRS波群形态的变化、P-R间期的变化、QRS波群时间长短改变,易造成判断失误。
上面就是对于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详细介绍了,相信这样的详尽介绍对于大家而言,所带来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不仅是对于疾病的应对上,还是知识的储存上,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飞跃吧。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我们的心脏是个一刻也不能休息的器官,它无时无刻不在蹦咚、蹦咚地跳着,这种有节奏、有规律、匀称的心跳就是我们的心律。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跳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规律,这便出现了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四大机制
据现代研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我们的心脏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两种自主神经的共同支配下,产生正常心跳,而且这两种神经还可根据人体的状态不同,比如运动或安静,而分别调节心跳的频率,使心律相应的增快或减慢。自主神经不受人体主观意识控制,但是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嗜好或悲伤、愤恨、惊吓等突然情绪刺激的影响下,会出现异常而导致心律失常,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以及各种早搏等情况。
第二是起搏传导系统功能异常。
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心室内末梢传导纤维网组成,其中窦房结发出起搏电流,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心室内末梢传导纤维网等将起搏电流传播到每一块心肌,心肌受到起搏电流刺激后就会发生短时间的收缩,然后恢复舒张,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就形成了正常心跳。当起搏传导系统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时,都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第三是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人体内存在许多离子,比如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我们的心肌细胞需要不断地进行离子交换,使心肌细胞内外离子保持特定比例,才能保证心脏的正常舒缩运动。因此,在心肌细胞的表面形成了许多离子通道,每个离子通道可以让特定的一种或几种离子通过。当离子通道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离子无法正常通过,就会导致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的比例失衡,心肌就无法协调地进行舒缩运动,引发心律失常。
第四是心肌供血不足。
心脏负责向全身供应血液,它在工作时也需要能量的供给,它对血液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器官,即使是轻微的心肌供血不足,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临床研究发现,引发心律失常的前三个发病机制大都是在心肌供血不足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心肌供血不足可以说是心律失常的基础病变。
治疗从“抗律”转向“调律”
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传统方法是选用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这只针对心律失常的某一层面、某一局部,采取“抗律”的治疗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副作用日益明显,不仅具有严重的心脏外毒性,而且有可能引发新的心律失常,甚至使原来的心律失常症状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法有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随着对心律失常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心律失常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病变类型繁多的难治性疾病,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专家指出单一的“抗律”解决不了导致心律失常的根本问题,必须从“抗律”转向“调律”,对心律失常的四大发病机制进行全面的整合调节,这样才能有效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脏病有许多种,机构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等等等,心脏病也可谓是五花八门,正如提问者提到的问题一样,心电图检查没问题,但心脏部位持续不舒服,如何判断是不是心脏问题?
今天,咱们就来谈论一下如果怀疑心脏病,心电图没有问题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动态心电图
如果是发作性的心律失常,或者是变异性心绞痛,在我们没有发病的时候,心电图是发现不了异常的,正如我们老百姓平时说的那样,不犯病做了也没有用。所以,为了帮助我们“抓到”导致我们心脏不舒服的“元凶”,我们可能需要做动态心电图来鉴别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问题。
二、心脏彩超
如果怀疑心脏有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心脏彩超,心脏彩超是一个不管你是心律失常还是冠心病,不管你是结构性心脏病还是心功能不全,等等等等,怀疑心脏有问题,做心脏彩超都是有必要的,心脏彩超往往对指导治疗和了解心脏情况意义重大。
三、冠状动脉检查
冠状动脉相关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等,但其检查目的,都是为了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也就是为了确诊,我们的难受和不适,是不是冠脉导致的。所以,如果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这些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其他检查
为什么是其他检查呢?因为可以做心脏的检查还有很多,比如血液学检查,可以查出心肌是否有损伤,心功能损伤程度等等等。再比如心脏磁共振,心脏电生理检查,左室造影,心肌活检等等,但这些检查,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如果怀疑是某一方面的疾病的时候,可能才需要进一步行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没问题,不代表心脏没有问题。但心脏部位持续不舒服,也不一定都是心脏问题。如何判断是不是心脏问题?需要医生用智慧和经验去仔细鉴别,才能找到元凶,治愈疾病。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看得懂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去年,某公司董事长在演讲时突然倒地不起。据悉,该名男子在活动现场致辞时,突发心肌梗塞当场离世,让人唏嘘。
心梗的死亡率极高。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54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时,我国心梗患者将达到2300万人,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的确,提到心梗,谁能不怕?突发心梗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救治,1-6小时内就会出现猝死。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如果血管堵塞在20分钟内顺利开通,心肌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血管堵塞如果超过一小时,部分心肌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
大部分患者在突发心肌梗的时候,因为不够了解这个疾病易慌乱无措,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此丧命。
虽然心肌梗来势汹汹,但实际上,约有70%的心肌梗塞病人都有先兆症状。这些关于心梗的“夺命信号”,你千万不要忽略了!
如果左前胸发生压榨性疼痛,与此同时还伴有大汗淋漓的情况,持续5分钟以上还未缓解的话就要怀疑可能是心梗了。
发生心绞痛并持续30分钟以上的,或是65岁以上、有三高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后出现心脏疼痛现象,需要即刻就医。
除了胸痛,咽部紧缩也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突然嗓子眼不舒服,不要觉得多喝水就没事了。
一般来说,过度肥胖、有三高且平时没有腹部不适感的人群,突然出现了严重胃痛和胃部灼烧感,这种时候要格外注意。
出现短时间的牙痛,每次持续时间达3分钟左右,并在一周内反复频繁发作。
如果你在深夜突然毫无理由地感到焦虑,半夜还会突然惊醒,整个人慌张害怕,也有可能是心梗的信号。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些症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患有心梗,不要等到发病了才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事实上,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会出现心梗,主要是由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暴饮暴食,或者高油高脂,都会增加人体血管的负担,加速血管老化,容易导致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饮食,七分饱最佳。
抽烟、喝酒也是引发一系列疾病的导火索。烟草中含有2000多种对人体有伤害的物质。
我们最为熟知的尼古丁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从而破坏血管健康。所以,能戒烟戒酒的话就戒了吧,对身体健康总是好的。
此外,平时还要多喝水。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及时补水有利于维护心血管的健康。
心梗固然可怕,但人若没有预防意识更可怕。平时应多留意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异常,切勿让小事引大病。
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排血量骤降和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等原因引起。
一、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这是导致心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冠状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时,会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腔阻塞,从而引起心肌梗死。
二、心排血量骤降:脱水、心律失常、休克等疾病或外科手术等都可能导致心排血量骤降,使冠状动脉灌流量不足,引发心梗。
三、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因素会导致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超过心脏供应能力,引发心梗。
除了上述原因,冠状动脉痉挛、栓塞、炎症以及先天性畸形等也可能导致心梗。
心梗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血液检查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可以显示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如T波高尖、ST段抬高、出现Q波等。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心肌酶谱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检测血栓形成,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心梗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等药物。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梗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上应清淡、低脂、低盐,限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该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抗凝治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肝素等。
3. 再灌注治疗:通过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措施。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溶栓治疗。
4. 支持治疗:包括疼痛控制、血压管理、电解质平衡等。
5.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备的急救药物包括:
1. 速效救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2. 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3. 硝酸甘油: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4. 消心痛: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密切关注以下注意事项:
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3. 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4.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二手烟。
5.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心梗与腹胀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心梗(心肌梗死)一般不会引起腹胀。心梗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部疼痛、心慌和心悸等症状。而腹胀通常与消化系统有关,如进食过多油腻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起腹胀。
心梗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脂性斑块脱落堵塞血管,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心梗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
心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适当运动,并严格控制血糖。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再次心梗。
对于腹胀症状,患者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
总之,心梗与腹胀并无直接关系。在出现腹胀症状时,应考虑消化系统原因,并及时就医。
心肌缺血与心梗虽同属于心血管疾病范畴,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这种状况并非心脏血管完全阻塞,而是血液供应不足,使得心脏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而心梗则是心脏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坏死。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猝死等严重后果。
在治疗心肌缺血方面,常见的药物包括扩张冠脉血管的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此外,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心梗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溶栓治疗是治疗心梗的首选方法,可以有效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恢复心脏血液供应。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控制心肌缺血和心梗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3.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梗最常见的原因。由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导致冠状动脉内壁出现斑块,斑块破裂后容易引发血栓形成,进而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2. 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噪音、污染等不良环境中,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加重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3. 饮食因素:高脂饮食会直接导致血脂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冠状动脉负担。同时,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梗风险。
4. 生理和心理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大等,都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
5. 某些疾病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增加心梗风险。
心梗发生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抗血小板、抗凝等手段,改善心肌缺血,预防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手段,直接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预防心梗,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其次,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最后,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多种基础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
首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疾病会导致冠状动脉壁增厚,斑块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心梗的风险。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心梗的重要诱因。如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心梗的风险。
心梗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是基础。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药物等。对于严重狭窄或堵塞的血管,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植入术。
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是预防心梗的关键。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s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总之,心梗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属共同努力。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有效降低心梗的风险。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心梗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通常适用于冠状动脉梗塞部位小于70%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达到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的作用。
药物治疗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ACEI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防止血液凝固,降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保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在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此外,患者还需要了解心梗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心梗的发生。
总之,心梗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但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血流中断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 心前区疼痛:这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剧烈、持续性,伴有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症状。
2. 心源性休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直接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压低、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3. 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4.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能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
5. 心力衰竭:严重的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为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建议以下措施:
1.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2.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受力。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4.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控制血压。
5.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人群逐渐趋于老龄化。对于80岁高龄的心梗患者,保守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以下将从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调整等多个方面介绍80岁老人心梗的保守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稳定斑块、改善冠状动脉内膜的重要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等。通过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心梗复发的风险。
2.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3.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二、生活习惯调整
1. 饮食:80岁老人心梗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熬夜,减少精神紧张及焦虑。
2. 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梗复发风险。保持大便通畅,可预防心梗复发。
三、医院及科室
80岁老人心梗患者应选择具有心血管专科的医院进行治疗。心血管内科是专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业科室,拥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先进的诊疗设备。
四、心理支持
心梗患者往往存在心理压力,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80岁老人心梗的保守治疗需要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努力,降低心梗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它是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仍有望康复。
然而,康复的可能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和治疗时机是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梗死范围较小,且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那么康复的可能性较大。相反,如果梗死范围较大,且治疗不及时,那么预后较差,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
为了提高康复的可能性,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2. 原发性疾病的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性疾病,避免病情恶化。
3. 心理因素: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工作和情绪紧张,确保充足的睡眠。
4.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5. 药物治疗:按照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仍有可能康复。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原发性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提高康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