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咨询中,有不该说的话吗?

心理咨询中,有不该说的话吗?
发表人:刘庆雨
阻碍我们进行尝试的,很多时候是未知,没关系,这档「心理咨询科普bot」栏目,只输出硬核的心理咨询科普内容。
 
从这里开始,了解心理咨询吧。
 
 
咨询从不拐弯抹角。
 
当你与你的咨询师交谈时,很少有话题是不可以谈的。而且,能以一种开放和允许脆弱的心态来参加你的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
 
鉴于此,我们总结了咨询师经常从来访者那里听到的一些表达,以及它们可能会阻碍咨询进展的原因。
 
"我觉得我说的太多了。"
 
记住,与咨询师相处的这一个或两个小时是你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你那天去咨询时有很多话要说,请允许自己说出心中所想。
 
与其为 "说得太多 "感到难过,你可以尝试这样表达,类似于 "我有很多东西需要分享,很感谢你的倾听。我正在努力关注最重要的几点与你分享。"
 
加州希望心理咨询中心的临床主任Jennie Marie Battistin说:"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卸下你所有的想法是一种释放。与其道歉,不如先停顿和呼吸。然后,可以想想你是否在谈论一些表层事件,以回避谈论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你是否对被问的问题感到不舒服。"
 
即使你确实有上述感觉,你的咨询师也可以帮助引导你回到重点上。
 
"我是最差的。我没有做功课。"
 
有时候,你的咨询师会在咨询结束后给你一个任务或作业,然后要求你在下次见面时汇报。虽然优先完成这项功课很重要,但如果你没能做到,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Battistin说:“与其专注于这种内疚的感觉,不如试着找到你的任务没有从待办清单上划掉的核心原因。也许你在那一周事情很多很难安排时间,或者你不太理解任务的重要性。也许完成整个任务是一个挑战,先拆分做一个小步骤会更好。”
 
不管是什么情况,这都是你和你的咨询师在咨询中可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你甚至可以提议在你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咨询是你的空间,你是你成长和变化的主导。在许多情况下,家庭作业是选做的,引入它是为了帮助加强你在咨询中的努力。你的咨询师并不会评判你,因为评判你对你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帮助。
"我为我的情绪感到抱歉。"
 
"咨询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表达你的非暴力情绪,并找到支持和应对机制,"临床心理学家Indra Cidambi博士认为。
 
"表达情绪是可以的。你的心理咨询师接受过训练,知道如何帮助人们,并引导他们变得更好。”
 
"我总是只谈自己"。
 
Battistin说,当来访刚开始接受咨询时,通常会纠结在谈话中单向的输出会不会很无礼。与朋友在一起时,我们的对话是有来有回的,所以只讨论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能会让你感觉有点尴尬。
 
但请记住,咨询是你用来疗愈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谈论你自己。
"我不敢相信我告诉了你这些!"
 
"来访者可能会因为他们在咨询时或之前的咨询中分享的信息而感到尴尬。这种尴尬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和苦恼",Battistin说。"一个好的咨询师可以镜映来访者的感受和经历,并帮助他们走出'不舒适'的感觉。"
 
她说,她经常提醒她的来访者,她不是在评判他们,这是他们敞开心扉和保持诚实的空间。
 
可以这样想:咨询是你的舞台,而你是作家。你的咨询师是制片人,通过提问、镜映感受和见证你的想法,帮助引导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允许自己自由地开放,这样你的咨询师就可以了解你的世界,并帮助你谱写你的生活故事。
 
" 咨询不会对我有用的"。
 
这种心态常见于刚接触咨询的人,他们还不了解咨询的全部用途和力量。同时,这种心态在那些很难放下控制感的人中,也很常见;以及那些在心里有预设关于“什么样的人需要咨询”的人,这种心态也很普遍。
 
好消息是,你已经来了,你开始了这段终身的旅程。更好的消息是,你完全可以说 "我担心咨询对我不起作用 "或 "我不确定咨询是如何进行的,或者是否适合我 "这样的话。
 
你甚至可以说:"我对把控制权交给别人感到很矛盾,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我有时会对你的建议很抵触。”
 
这可以让你的咨询师了解你的心态,并更好地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以便找到成功的道路。
其他需要避免的事情
 
除了在咨询过程中抑制(或重新措辞)上述内容外,还有一些话题和行为对你和你的咨询师来说确实是禁区。
 
这些包括关于你的咨询师和所见的其他来访者的保密谈话,和咨询师进行浪漫谈话(或活动),以及对文化、性别、种族、性别或身份不敏感的表现。
 
暴力的情绪也应该得到遏制。如果你感受到并拥有这些情绪,让你的咨询师也了解这些情绪,你们可以一起努力把它们引导到更健康的渠道(也可能是更真实的情绪)。
 
此外,咨询师不应提供他们对你或对他人的评判或批评、不主动提供建议、或用难以理解的技术术语说话。
 
他们还应该培养一个空间,让你感到自己能够敞开心扉。
 
一个建议
 
一段好的咨询关系是一个让你感到被尊重、安全和重要的关系。
 
当你能够在咨访关系中建立起信任,并且能够毫无顾虑地展现脆弱的一面时,咨询的进展就会加快。这可能需要练习和时间,所以要有耐心,也要给自己一些宽容。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理虐待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段时间,《女心理师》热播,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走到了大众面前。

     

     

    本剧改编自毕淑敏的小说,而她的身份除了作家外,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女心理师》也正是她结合了自己的从业经验而创作的。

     

    剧中分别涉及了家庭矛盾、产后抑郁、职场生存、空巢老人等······这些话题,每一个都与生活紧密相关,有不少观众就表示“从剧中看到了自己”。

     

     

    不过,围绕着本剧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比如有很多人表示本剧的拍摄“悬浮”,导演也有“炫技”之嫌。

     

    那么,抛开这些争议——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情况可以做心理咨询?做咨询前又应该进行哪些准备?

     

    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当我们谈心理咨询时, 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其实,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还仍然在遭受着很多人的误解。

     

    比如网上那些段子:“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能看出来我现在在想什么吗?”或是“你学心理学,那我昨晚上做了个梦,你能不能帮我解释”……这些显然就是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会。

     

     

    事实上,心理学既不是读心,也不是释梦,更不是算命,而是一门严肃的现代科学。

     

    心理咨询师,自然也不会上面这些超能力。他们要做的,是基于自己专业的心理知识,帮助你解决心理困扰。

     

    “我怎样才能知道, 自己需要心理咨询?”

     

    或许是因为眼下这场蔓延至今的疫情,也或许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国内民众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正在改变——

     

    今年年初,“简单心理”等多家机构曾联合发布了一份《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其中指出:

     

    就在5年前,还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心里太脆弱引起的”,但到了去年,就仅有十分之一这样认为了;5年前,有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而到了去年,就只剩下5%的人固执己见。

     

    这些数据都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

     

    心理咨询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就像生了病需要去医院拿药一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不过,它要医治的问题在“心”上。

     

    所以,只要你觉得自己心理方面遭遇了某些困扰,比如在家庭、职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或是在情绪上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却还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已经对日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那其实就可以考虑一下心理咨询了。

     

     

    另外,如果生活遭遇了重大变故,像亲人离世、情侣分手等,如果感到自己有些难以承受,也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其实,就算你没有上面这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的边界,或者说得通俗一点:“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其实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到你。

     

    做一场心理咨询之前, 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首先,咨询师的选择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和咨询师之间能否建立起情感联系。所以,选择一位你觉得值得信赖的咨询师,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要在治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并建立起情感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这又有一个前提——

     

    你要明白:心理咨询并不能直接帮你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一些人生大事上,咨询师并不能直接给你建议,告诉你应该怎样选,但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需求,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毕竟很多时候当事人真正想要的,其实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所想的那个答案,这种情况就需要心理咨询师来帮你厘清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很多问题,只有打开了最底层的那个心结,那由它而衍生的问题也自然会得到缓解。

     

    而且,心理咨询往往并不会一次见效,通常会有一个周期,而这有需要视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不过,还有一点也是在进行咨询之前必须要考虑的,就是价格:

     

    目前市面上比较正规的心理咨询师,收费往往都在几百甚至上千块钱一个小时。显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这种经济上的负担显然也是需要纳入考虑的。

     

    总而言之,在我国,心理咨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熟知,乃至参与进来,也相信将来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就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

     

    京东健康已推出健康心理频道,上线心理咨询、心理课程,覆盖近400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遍布全国近60个城市,为正在遭受心理困惑的用户提供线上或线下的专业帮助。

     

    免费领首次咨询体验价低至9.9元

    更有咨询助理免费为您答疑解惑

    为您推荐定制化服务方案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体验

  • 和熟人在路上偶遇,

    你却突然记不起来人家叫什么;

     

    排练了无数次的演讲稿,

    临到现场大脑却一片空白;

     

    和朋友聊着天,突然脑袋一卡,

    “咦,我刚刚想说啥来着?”

     

     

    这种“话到嘴边就忘了”的经历,你肯定也有过。有人担心,这是大脑衰退的征兆。

     

    到底是什么“偷”走了你的记忆力?听听专家是怎么解释的↓↓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主任

    西南社区心理服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汤永隆

     

    什么是“舌尖现象”?

     

    这种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说不出来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暂时性失忆”,又叫“舌尖现象”(the tip of tongue phenomenon,简称TOT),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舌尖现象”是一种提取记忆失败的现象,最早由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

     

    如果形象地表达这种感受,就好像某件东西落在家里,并且你确定这件东西在家里,但怎么找都无法找到。

     

    在心理学上,“舌尖现象”指的并非是某物本身消失,也就是说信息并非没有储存在大脑,而是找到某物的记忆路径(或线索)突然中断,以至于你知道它存在,但不知道这种东西在哪里。

     

    3个原因导致“舌尖现象”

     

    大脑暂时性失忆,这其实是大脑对记忆内容暂时性抑制造成的,这种抑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突然忘事的常见原因有3个。

     

    1.睡眠不足

     

    2015年美国的《睡眠杂志》曾做过一项小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与每晚睡够8小时的男性相比,每晚只睡4个小时会让男性在压力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记忆受损。

     

     

    失眠很容易引起健忘,让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10分钟的小睡就能有效恢复认知功能,提高思索能力并巩固记忆。

     

    2.慢性焦虑

     

    忧虑会使人的思绪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干扰人的注意力,妨碍记忆。

     

    适当的室外活动和优质的兴趣爱好可以很好地缓解焦虑。如果你常为“突然忘事”所扰,可以去户外散散步。

     

    3.信息过载

     

    我们的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信息,过多的刺激会降低它的处理速度。

     

    现在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人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远超过它能处理的范围,这就容易导致分心、注意力涣散、新记忆难以巩固等。

     

    如果你想提高记忆力,就不要强迫大脑同时处理3件以上的事情,也不要期望自己能记住所有细节,让大脑减轻点负担。

     

    学4招克服“舌尖现象”


    “舌尖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频率变高,同时,这种现象的高频率也和脑损伤、脑部疾病有关。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不妨听听以下4个建议。

     

    平常心接受

     

    如果偶尔出现“舌尖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虽然它可能是大脑老化的象征,但你需要接受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现象发生是必然的。

     

    如果以平常心接受,反而可以降低内心的压力,从而减少“舌尖现象”。

     

    记忆要有系统性

     

    记忆也是讲究策略的,如果记忆力变差,可能是你的记忆路径中断导致你记不起来。

     

    长时间不去接触一些事物,就会忘记。比如很多工作了几年的人,长时间不接触英文,反而连很多初中单词都不认识了。

     

    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去复习、记笔记,加深记忆。

     

    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不要给自己添加一些不必要的压力,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记忆力也会增强。

     

    同时,减压的作用对记忆力的改善也很明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广交朋友也不失为一个手段。

     

    调动大脑的积极性

     

    日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些老年人经常做一些语文、数学等题目,以此来活化大脑,调动大脑的积极性。

     

    生活中,年轻人也可以尝试做一些脑部智力锻炼,调动大脑的活跃性,保持脑部年轻。

     

    脑洞说:

     

    遇到“舌尖现象”时,很多人喜欢跟自己较劲,不想出来什么也不干,而这往往导致更想不出来。下次可以试着先放松,或者先做其他事,没准过一会儿它自己就冒出来了。

  •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起来昏昏沉沉,每天只想瘫着不动,什么也不想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如果用最近最火的梗来说,就是正式确诊为「安陵容」:因为心真的好累。

     

     

    代用影视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精准表达就是「确诊式文学」,不同的人物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意义——是发疯、疲惫、厌恶社交。

     

    每一个「确诊」背后都隐藏着丧情绪,在社会的压力下,我们经历着迷茫、孤独、崩溃、压抑、委屈……这些情绪只能憋在内心,无从释放。

     

    仔细思考一下:你最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过得快乐吗?你的心理健康吗?

     

    如果不快乐,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麻烦呢?如何缓解自己的痛苦呢?你会尝试做心理咨询吗?

     

    我该去做心理咨询吗?

     

    在决定是否进行心理咨询之前,建议大家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

     

    ●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心理咨询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家的交流,目标是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改变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心理咨询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冲突和挑战,可以包括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婚姻家庭、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心理治疗则是一种更深入、更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治疗通常由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提供,他们通过专门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来帮助个人应对和缓解心理疾病、情绪障碍、心理创伤等问题。

     

    简而言之,心理咨询更侧重于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和支持,而心理治疗则更专注于治疗和减轻严重的心理疾病和情绪障碍。

     

     

    1. 人群不同: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病人;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

    2. 问题不同:心理咨询着重处理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治疗适应范围则为神经症、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等。

    3. 时间不同:心理咨询耗时短,心理治疗耗时较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 先自我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想做心理咨询的念头?是因为太痛苦了自己解决不了?还是仅仅想找个人聊聊天?

     

    2. 那这种痛苦持续有多久了?是否有超过两周?两周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感到痛苦?

     

    3. 这种情况有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社交生活?有没有影响自己的睡眠、饮食情况?

     

    ● 根据情况选择治疗

     

    如果你的答案是自己很痛苦,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有必要去做一下心理咨询。

     

     

    若是情况严重到上升为心境障碍、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等等,那可能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帮助你解决问题。

     

    当然你不需自己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找到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他们都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心理治疗或者咨询的建议。

     

    你适合哪种类型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有很多流派,但所有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促使来访者成长、自立自强,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具体到不同的流派,治疗目标又各有不同。

     

    可以选择询问咨询师,至于哪种方法最有效,咨询师会根据你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当代的咨询师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取向,而且咨询师会欢迎你和他讨论,你所需要和适合的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是做量表吗?

     

    心理咨询不只是做量表,量表评估只是心理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前心理咨询大部分是谈话疗法,也有沙盘、绘画、催眠等技术和方法。

     

    心理咨询时间长吗?价格贵吗?

     

    ● 时间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一次五十分钟,一周一次。

     

    至于要做多少次,要根据自己症状的严重程度、求助欲望和实际情况来与咨询师协商。

     

    ● 价格

     

    不同的城市、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咨询时长以及资历等都会影响具体价格,但选择适合自己的咨询师才是最好的。

     

    心理咨询,正在改变人生轨迹

     

    心理咨询虽然不能直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可以让你认识平时无法认识到的、根源于内心深处的内部冲突。

     

    帮助提高解决内心冲突的能力,从而拥有解决那些现实难题的信心和能力。

     

    看清内心真实想法

     

    有时候人们痛苦的原因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看清内心真正的想法,从而做出适合的选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

     

    认清现实

     

    很多时候痛苦的原因往往在于面对问题时,采用逃避的方法来解决——缅怀过去或憧憬未来,从而缺乏「现在」的概念。

     

    心理咨询能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此时此地、此时此刻」的意义,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所处的现实环境。

     

    以此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增加心理自由

     

    正因为人生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才需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勇于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自由。

     

     

    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也能帮助来访者纠正认知偏差和非理性思维,学会建立诚实、理解、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更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出真实的自我,理解自己的情感和社会环境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

     

    改善身心健康

     

    无疑,这是心理咨询最大的好处。

     

    通过在与咨询师沟通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痛苦,并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中学会放松,并发展应对机制,从而改善自己目前糟糕的心理状态。

     

    做出有效行动

     

    心理咨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心理咨询,学会控制情绪状态,采取应对的有效行动,解除压力源,从而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

     

    在咨询中,个体可以练习这一过程,与咨询师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学习一些应对压力时的放松训练,以管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将这一实践应对于日常生活,能够更自信的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一次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评估自己的求助欲望和动机。

     

    如果你对咨询抱有积极的期望,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你对咨询本身就不认可,那咨询效果也就不会太好。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它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心理咨询不会直接帮助解决问题本身,它的聚焦点仅限于来访者个人,认清心理咨询的作用,强化「为自己负责」的意识。

     

    放轻松

     

    可能在最开始的阶段,面对陌生人讲述自己最难堪、最痛苦的经历是不太容易的。

     

     

    但要慢慢放松,减少自己的戒备心理,真诚的面对咨询师,减少咨询中的阻力。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咨询室内,你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想法,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咨询师的看法,咨访关系越好,咨询效果也就会越好。

     

     

  • 病例:52岁的吴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虽然有吸烟,但没有慢性病史,后来在12月,在家里刚吃完饭,才坐在沙发上,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发闷,昏倒,呼吸急促,心跳停止,被判在到院前死亡。但由于家人一直在进行CPR,进院后又用心导管手术抢救,挽救了一条生命,却找不到心肌梗死的原因,常规超声也没有发现,很担心再次发生。

    为什么心肌梗死是看不到的?

    有的人中风、心肌梗死,但做了超声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反复发作,不但疼痛,还增加死亡的危险。常规二维超声成像仍有死角,无法完全分辨血管与肌肉的界限,特别是对心室内血栓难以发现,造成就医延误或找不到病因,无法正确治疗。

     

     

    脑室是负责将血液排出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如果心脏衰竭,就会无力让血液排出,久而久之,脑室就像堵塞的臭水沟,形成烂泥般的血栓,约7.1%的人患有心衰竭。而且这种血栓一般都没有问题,只是偶尔会流出来,流到脑中变中风,卡住心脏变心肌梗死,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在2018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的研究发现,10~30%的心室内血栓患者由于没有发现,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因为对传统超音波来说,由于太胖,太瘦,肺病(特别是水肿),或者一个人在急诊室里插了管道,影像将非常不清晰,或者根本无法识别。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会想到要做核磁共振,但是一方面很贵,一方面有辐射,也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做,显影剂也不适合肝肾功能不佳的人;而且插管的病人,急救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做核磁共振,所以改良超声是个更好的方向。

    超声对比剂的益处

    而且超声对比剂是一种白蛋白状物质,只需2~3cc,即可使超声成像更加清晰,相当于将影像转换成高清晰度图像,若与3D超声配合,几乎可以达到与核磁共振一样的成像效果。其要点在于没有限制,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良者均可做,且只要在超声操作时注射一针,1分钟即可见效,且不会延误急救时间。

     

     

    对比剂在欧美已有十多年历史,安全性很高,但在我国2019年才引进,所以还是要自费5000元,其实不只是心脏血管,周围的血管就像是脚的动脉,通过对比剂可以看得更清楚。但由于室内血栓的比例不高,建议高危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有家族史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进行此项检查,将此检查作为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利器。

  • 有个65岁的叔叔拿着心电图来找我咨询说:“李医生,我心跳怎么才50次呀?是不是有啥病啊?该怎么办?”,面对叔叔的担忧,我问了他一些基本情况,身体素质还可以,平时也没什么慢性病,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明显的症状。

     

    看了看他做的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我告诉这位叔叔回家观察,定期复查心电图,如有什么不适可以及时来医院救治,今天就跟大家科普一下窦性心动过缓,相信这种情况问题还是有很多人正在经历的。

     

     

    什么是窦性心动过缓呢?

     

    所谓窦性心律是指心脏正常节律是由窦房结发出,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频次在60-100次/分,心跳低于60次/分钟的窦性节律就叫窦性心动过缓。在平时的体检当中我们发现有些强壮的的健康人群或的体操运动员的心率往往低于60次/分,但他们没有任何不适,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不作为疾病诊断,称为正常现象。那么文中的叔叔心动过缓是疾病状态吗?

     

     

    日常生活中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人群可出现心脏电路传导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脏电冲动产生较少,这就是常说的老年性改变,是器官衰老的表现。

     

    第二:经常锻炼运动的人群

     

    由于此类人群长期锻炼,心肌纤维粗壮有力,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耐受性较好,此时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要多,在每分钟输出量相同的情况下,故运动员的心率就要比普通人的心率慢,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比较常见的是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就会抑制心脏跳动,导致心跳缓慢。

     

    第四:某些疾病导致

     

    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减低、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等,需要根据病人既往病史及现病史作出诊断。

     

    第五:药物因素

     

    如长期使用B受体阻滞剂、地高辛、胺碘酮、镇静催眠药等,可抑制心脏跳动,导致心跳减慢。

     

    第六:其他因素:如缺氧、鼾症、低温、过度惊吓等。

     

     

    窦性心动过缓有哪些临床症状和危害呢?

     

    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或者某些老年人群因机体耐受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有些身体素质差的人群可能会有以下症状,大家需要注意:

     

    第一:最常见的就是疲乏、头晕头昏

     

    这是因为心脏每搏输血量下降,导致全身器官缺血血氧,大脑供血会明显受到影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头晕、头昏,如果长期存在可导致大脑萎缩,出现记忆力下降,严重的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第二:加重心脏负担

     

    某些心脏病人群如心跳过于缓慢,可导致冠脉缺血严重,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诱发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等。

     

    第三: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严重的心跳过缓导致心肺血液循环受阻, 导致 肺水肿出现,影响血液中二氧化碳与外界空气交换导致缺氧发生,出现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

     

    第四:出现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休克导致昏厥

     

    由于心搏量下降,外周动脉血压降低,导致动脉疏松血液的动力不足,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导致晕厥的发生。

     

    第五:其他不易察觉的体征,此时应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窦性心动过缓如何检查?

     

     

    常规查数脉搏数,配合检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


    如何治疗?

     

    如果心率在50-60次/分,一般不会感觉不适,可观察随访处理。

     

    如果心率低于50次/分,就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此时需要对症治疗的同时,去除引起心动过缓的病因,包括各种引起心率减慢的药物。

     

    如果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问题,一般需要根据病人体质放置心脏起搏器治疗。

     

    您Get到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又到七夕节啦!

     

    朋友圈又将变成“甜甜圈”,想想明天的接吻盛况,这心里属实“齁甜齁甜”的。 不过,接吻除了心头甜,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好处和注意事项。今天,Dr.京就来科普一下接吻的小知识。

     

     

    接吻是爱的传递,也是8000万细菌的互换


    此前,荷兰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接吻10秒钟传播的细菌多达8000万。那这些细菌和口腔溃疡等常见的口腔问题有关系吗?


    其实不用担心,爱的细菌与众不同,这些细菌,几乎全是友军。即使有个别“侵略者”,我们的免疫体统也会群起而攻之——消灭它们。有研究表明,恋人接吻互换的细菌,可以增强免疫系统,有助于双方预防未来可能患有的口腔疾病。所以,接吻并不会得细菌导致的口腔疾病(恋人们可以放心接吻了)。


    但口腔问题却会给接吻带来麻烦,会让细菌更容易传播,而口腔问题本身,也会给身体带来巨大影响。
     

    爱在心口难开


    试想一下:如果因为口臭,影响明天另一半的接吻体验,那得多尴尬。其实口臭的主要原因是口腔菌群“食用”口腔内残留的蛋白质后“排泄”的含硫气体。虽然人体的唾液能够消灭口腔菌群,但当我们紧张时,精神的压力会减少唾液的分泌,从而造成口臭。如果你被口臭问题困扰,建议接吻前多喝水,不仅增加唾液分泌,缓解口臭,还能滋润我们的口腔,获得更好的接吻体验。

     


    而且影响接吻的口臭不只是尴尬的瞬间,也意味着口腔出了问题,从而会导致龋齿、牙结石,牙周炎等多种口腔问题的产生。


    病从口入,长期不重视口腔问题有概率引起更多疾病。路易斯维尔大学牙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在六成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体内发现一种与牙龈疾病相关的细菌。同时哈佛大学医学院有研究表明,口腔细菌有概率会引发肠癌。甚至有数据显示,两成以上脑内出血病人的唾液中存在一种特定类型的细菌。
    所以,口腔问题不只是早晚刷牙那么简单,同样应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Dr.京提示


    除了口臭,牙龈易出血、牙龈肿胀、牙齿冷热刺激疼痛、牙齿酸软等,均是口腔不健康的症状,需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另外,平日早晚刷牙应超过2分钟,饮食后漱口,学会使用牙线,并定期检查口腔,寻找专业方法,清洁牙齿,都有助于减少口腔问题。
     

    作者 | Dr.京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特别多一点 

    本文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微信号

     

    朋友因为学业/感情/工作而感到烦恼,向你倾诉:

     

    “要考六级了,英语好难”

    “又跟恋人吵架了”

    “投了简历,心里好没底”

     

    你会说什么?

     

    许多人可能会提出建议:

     

    你应该多花点时间背单词

    你应该跟ta好好聊聊,说清楚就好了

    你试过申请xxx职位吗?

     

    也许朋友会对我们的建议很感激:“哇!我之前没想到,非常感谢你!”

     

    但也有可能是,朋友皱着眉头,不愿再分享更多。

     

    是哪里出错了呢?

     

     

    自我决定理论

     

    心理学家Ryan Deci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先天的心理需求:

     

    ○ 能力需求(competence,感觉有成就感,就像你擅长某件事一样)

    ○ 关系需求(relatedness,归属感、感觉有联系)

    ○ 自主性需求(autonomy,控制、做出自己选择的能力)。

     

    当这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努力地迎接环境的挑战,以从中体会到满足感。人们被内在动机驱动的时候,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会感觉到强烈的兴趣和适应感。而当遇到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不能维持三种心理需要时,人们表达内在动机的能力被抑制,就无法获得内部的成长。

     

    当他人向我们提供建议时,我们会觉得这是在暗示他们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做出的决定”,而丧失了为自己做出最佳决策的自由选择权。

     

    换句话说,建议阻碍了我们对自主性需求的满足。

     

     

    亲密友谊中的自主支持

     

    Deci的研究发现,当朋友满足了我们对自主性的需求时,友谊会更牢固。从亲密朋友那里获得的自主支持,可以导致积极情绪、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增加,以及和朋友更强烈的融入感。提供建议阻碍了自主性,反而会削弱友谊。

     

    此外,Deci的研究还发现,当我们尊重朋友的自主性时,我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受益。既然你没有提供建议,你就不会在朋友没有采纳你的建议、走他们自己的路时感到愤慨。如果你信任朋友,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能会觉得与他们的关系更紧密。

     

    尊重朋友对自主性的需求;

    相信朋友能够自己找到办法;

    这可能是ta真正需要的。

     

    参考资料:

    严标宾, 郑雪, 邱林. (2003).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通讯, 25(3), 94-99.

    Deci, & E., L. . (2006). On the benefits of giving as well as receiving autonomy support: mutuality in close friend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3), 313-327.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platonic-love/201911/instead-giving-advice-do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说到野味,我记起一件事来,大概七八年前吧,我还在县里工作。

     

    那时,患者治愈后,经常会邀请我们医师去吃饭。

     

    那是我家乡,都是乡里乡亲,许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时便去了。有一次吃的是竹鼠,我们那儿叫竹馏,而且有一个传说,天上斑鸠,地上竹馏 ,人间至味。

     

    味道我倒是忘记了,但是事件我却记忆犹新,因为,回来24小时后,我的嘴就肿起来了。整个嘴唇掀起了几个大包,相当于三个嘴唇叠加在一起都不止,红肿热痛,唇缘处可见红斑基础上成群分布的融合性巨大水疱,完全受不了。

     

    自己熬了一周的中药才压了下去。这件事情,想起来真是后怕,我妻子也记忆犹新,所以,她后来成了一个家庭纪检员,坚决不允许我接受患者任何吃请。

     

    当然,离开家乡后,我完全做到了,在新的地方,我两眼一抹黑,地位又卑微,谁都不认识,应酬也寥寥,所有的患者请吃饭,我都不去。

     

    现在回忆起来,这应该是被感染了某种疱疹病毒,由于没有检测,是不是不知名的全新病毒,便无从得知了。

     

    蝙蝠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身上是一个病毒库,蝙蝠身上有140多种病毒,现在已知至少有60多种可以传播到人类。为什么蝙蝠能够成为这样的宿主呢?因为蝙蝠可以携带致命病毒,本身却不会生病。蝙蝠自身体温很高,大概为40度左右,同时,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复 DNA 损伤的能力,由于缺失了 PYHIN 家族的基因,所以蝙蝠本身的炎症水平很低,而且蝙蝠还具有更强的本底水平的固有免疫应答系统,所以它能够和各种致命的病毒和睦相处。

     

     

    但是,这些能与蝙蝠共生的病毒,传播到其他动物身上便是致命的。当然这些病毒要传播到人,还需要各种媒介,因为人一般不直接接触蝙蝠。这些媒介,免疫力虽然不如蝙蝠,却比人类强,可以带病生存很久,例如果子狸,野鸟,水貂,啮齿目动物(野兔,松鼠、竹鼠、土拨鼠)等等。

     

    当然这些媒介本身,由于本身免疫力比较强,本身也是一些病菌的自然宿主,例如臭名昭著的土拨鼠便是大名鼎鼎的鼠疫的宿主,多次鼠疫流行,就是宰杀和品尝土拨鼠导致的,而竹鼠则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宿主,我们特别要提防啮齿目动物,因为很多它们能够携带的病菌,人类也会得,且人类的承受能力比它们更弱。

     

     

     

    即使把上述说到的动物,例如蝙蝠,果子狸,土拨鼠等等人工养殖了,也不能解决它们能携带大量会传染人类的病毒、细菌,自身却不会发病的事实。

     

    所以,它们天然不适合成为人类的食物。哪些食物适合人类食用呢?

     

    中医很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很多人为了黑中医,把中医污蔑为吃啥补啥,食补,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中医是非常谨慎的一门学科。

     

    《神农本草经》把常用的中药分为了上、中、下三品,《黄帝内经》对于食物也是这样提倡的,先哲们提倡什么呢?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五谷是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是指,枣、李、杏、栗、桃;五畜是指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而且《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要适度、要清淡,提醒我们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定时定量,寒温适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不仅仅《黄帝内经》这样提倡,后世的临床一线中医医师也反复提醒我们一定要以五谷,五畜等等为主食。

     

    金代医家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是这样说的:“若此数证,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不之则适足资寇。故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养之,五菜充之,相五脏所宜,毋使偏颇可也。”

     

     

    为什么,先哲们推荐吃这些呢?因为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他们对这些生物的习性,培植,养殖过程,病虫害,研究得比较透彻,观察的年份比较长,近代以后,更衍生出畜牧医学,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等多门学科。

     

    对于常规肉食,例如牛,羊,猪,鸡等等,有着完善的检疫体系,而鱼属于鱼纲,不属于哺乳动物,鱼与人类之间除了寄生虫外,基本没有共患病,所以,常用海鲜的人,例如地中海周边的居民,例如日本的居民,就比较长寿。

     

     

    而市场上的果子狸,松鼠、竹鼠、土拨鼠这些动物,究竟有没有检疫,还是一回事,属于风险比较高的食物种类。一些人会反驳说,某某山区,某某地区,也是世世代代吃野生动物,不也没有出事。那是他们不去查询历史,简单看一看解放前的这些山区的地方志,就会发现各种传染病,鼠疫,此起彼伏,甚至代代传播。

     

     

    以现在依然在流行食用各种野生、养殖各种鼠类的广西部分山区为例。广西山区在1866-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6个县市发生了 63年次的人间鼠疫流行,最早发生在龙州县,最后止于合浦县境内。经过53年的静息期后,于2000年7月在广西西部与贵州交界的隆林县发生了动物间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2001年7月,与隆林县相邻的西林县也发生了动物间和人间的鼠疫流行。

     

    由上述史料得知,认为世世代代吃野生动物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疫情,这是不客观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从医十几年,见过的奇葩病人多了去,见过的不听劝告的患者也多了去,至于有哪些后果,最大的后果莫过于钱花了人没有了!

     

    李大夫是心内科医生,就举个例子吧!一个42岁的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来就诊!随着大家对心梗的认识和重视,许多人都知道心梗要急诊溶栓或者急诊支架植入,这两个方法是心梗的最好救治方法!但当我告诉病人要急诊溶栓或者支架的时候,中年人提出来三点意见:一、坚决不溶栓;二、绝不放支架;三、不进重症监护室!好吧,怎么劝都不行,最后还全家签字拒绝,那是多少人劝都不管用……最后的结局,我就不说了吧!最惨的那种结局……


    讲到这,好多人会问,这些人是什么心理呢?他们为什么会不听劝告?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过于自信

     

    这些人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过于自信,不相信医生说的那么严重,或者认为医生就是为了吓唬吓唬他而已,正是因为相信自己“一定没事”,所以才不把劝告当成回事!这些人始终相信――身体是自己的,自己最清楚!殊不知,过于自信也会害人!


    二、不想相信

     

    这类人不愿意相信自己会得病,甚至严重的会讳疾忌医,他们害怕面对现实,害怕面对可能出现的后果,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可能已经疾患的疾病,既然不敢面对,就更加不愿意相信可能出现的结果了,所以,既然不相信,肯定就不会听医生的话了……


    三、害怕上当

     

    这些人往往比较聪明,他们心目中,往往有一道防线,认为过了这条线的人或事,就会损害他的利益!而医生的忠告,在他们眼中只是为了让他们花更多的钱,让他们损失更多的利益而已!这类人,不听医嘱太正常不过了!

     

    四、意志力差

     

    这类人也不是不相信,也不是太自信,也不是怕上当,他们意志力薄弱,对于谨遵医嘱也想努力做到!只是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他们不能去谨遵医嘱,也不能好好好的听从医生的话!这些人,是因为意志力薄弱所致,并不是其他原因!
     


    当然,不管什么原因,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但不管怎样,都不是你我所能左右!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让他们谨遵医嘱,毕竟,其他的,我们也做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之前,看到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在全球范围内40-70岁的男性当中,有5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ED)。

     

     

    其实,在我国40岁以上的男性患病率也高达40.2%,并且伴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还在不断的攀升。

     

    最让人叹息的是,在我接诊患者的过程当中,不断有20几岁和30几岁的患者出现了这种情况,而且这个数量也在急剧的增加。

     

    本该是享受青春年华的大好时机,却被憧憬已久的幸福挡在了门外。

     

    辨别“硬度”的强弱,是了解是否存在障碍的第一步

     

    勃起功能障碍(ED)之前又叫“阳痿”,因为医学界普遍认为这个叫法具有贬义,既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能概括病情,又给患者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后期的治愈。所以后来便将这个病症统称为勃起功能障碍。

     

    正是因为如此,不少男性认为存在勃起功能障碍(ED)这件事变成了难言之隐,往往不敢及时的面对问题。久而久之,没有了感情的升温,这个问题慢慢的积攒下来逐渐的严重,最终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

     

    所以,我建议男性一定要及早的发现是否存在问题,并且积极的查找病因,对症治疗。那么辨别是否存在勃起功能障碍就是第一步。说的直白一些,就是首先判断硬度的强弱。

     

    一般将分为四个硬度级别:

     

    一级,存在充血现象,但是几乎没有硬度,就像鲜豆腐一样柔软。

     

    二级,充血后有硬度,但无法正常使用,如同不带皮的香蕉。

     

    三级,充血后硬度可以使用,但是并不坚挺,如同带皮的香蕉。

     

    四级,充血后可达到坚挺状态,如同黄瓜一样的硬度。

     

     

    男性朋友可以按照这个标准积极的对照自身的情况,我们通常认为只要硬度在三级以下的水平,都需要到权威医疗机构找男科医生就诊了。

     

    寻找病因,对症治疗,重开幸福之门

     

    诱发勃起功能障碍(ED)的病因分为两种:心因性和器质性。

     

    心因性ED:

     

    这种情况主要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所以患者的身体本身是不存在疾病的。这种情况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概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双方性知识的缺乏或者是相互之间的默契度不够。

     

    伴随着目前快节奏的生活,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所以一些过度疲劳、紧张,甚至是焦虑、抑郁的情况也会导致心因性ED的发生。

     

     

    器质性ED:

     

    主要是因为身体出现了糖尿病、高血压或者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类型的疾病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就是首先导致了血管的内皮功能障碍,从而致使阴茎海绵体的供血不充足,影响了硬度。

     

     

    概括总结这两种病因的治疗方法:

     

    1.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

     

    就好比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能够展翅飞翔,但是碍于笼子的原因,飞不出去。我们要做的是,敞开心扉,调整好心理状态,自己无法调整的话,可以借助心理医生进行相关心理疏导。

     

    2.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

     

    就好比一只小鸟被折断双翅,没有了展翅翱翔的能力,所以飞不起来。这样的话,一定要根据医生对相应问题作出的全面检查,依据病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在出生初期,拥有一种全能控制感,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是一体的。这种全能控制感是婴儿建立自我认知和存在感的基础。然而,由于母亲照料的及时性不足,婴儿会将“不及时哺乳”的乳房视为“坏的”,并将内心的焦虑通过攻击性行为投射给“坏乳房”。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用爱包容婴儿的焦虑,将其化解。然而,如果母亲没有包容,甚至攻击婴儿,婴儿就会感到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面临更大的焦虑。为了应对这种痛苦,婴儿会形成“假自我”——一种围绕妈妈感受建立起来的自我认知,而非以婴儿自己为中心的真自我。

    全能控制感的满足,是婴儿今后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基础。如果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在恋爱和社会关系中寻求满足,要求他人满足自己的全能控制感,表现为永远是自己说了算。这对别人来说是噩梦,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妈妈的脸是婴儿认识自我的镜子。婴儿通过母亲的脸和其他肢体语言来认识自己,这被称为“镜映”。如果婴儿看到母亲温柔关切的笑容,婴儿对自我的印象也是温柔美好的,认为自己值得爱和尊重。相反,如果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冷漠不应,婴儿无法内化自我,会对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婴儿全能控制感的发展和“假自我”的形成机制,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应注重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给予婴儿足够的爱和关注。其次,通过亲子互动游戏,帮助婴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此外,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应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 亲子关系是家庭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稳定。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亲子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改善亲子关系。游戏可以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家长和孩子在游戏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以下是一些亲子游戏的例子:

    1. 扎气球游戏: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气球制作各种形状,完成后进行比赛,看谁做得更快更好。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

    2. 亲子瑜伽:家长和孩子一起练习瑜伽动作,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 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生活技能,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

    4. 棋类游戏:家长和孩子一起下棋,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5. 体育运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除了以上游戏,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设计其他亲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要注重以下几点:

    1. 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2. 保持耐心和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3. 与孩子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4. 注重游戏的教育意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总之,亲子游戏是加强家庭沟通、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亲子游戏,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当别人向你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但你却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内疚,最终不得不答应对方?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负疚心理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请求时,往往会受到“门面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你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更高的要求,对方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的、容易接受的要求,对方更容易接受后者。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都希望扮演一个慷慨大方的角色。拒绝大要求会让人们产生负疚心理,而接受小要求则可以平衡这种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更容易受到负疚心理的影响,因此“门面效应”对她们来说更为有效。

    在医疗行业中,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也需要注意避免产生负疚心理。例如,在向患者推荐治疗方案时,可以先提出一个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拒绝,再提出一个更激进的治疗方案。这样可以降低患者因拒绝而感到内疚的可能性。

    此外,医生在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时,也需要注意沟通技巧,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 语言暴力,这个看似无形的伤害,却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许多家长和老师,在无意中,用言语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他们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一、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研究表明,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极高,一句无心的批评、一句嘲讽,都可能导致他们自我否定、怀疑、消极。长期处于语言暴力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以下心理问题: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逃避责任;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

    二、如何避免语言暴力?

    1. 家长和老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避免使用负面词汇。

    2. 当孩子犯错时,要耐心引导,用事实和道理说服他们,而不是用语言打击他们的自尊心。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4. 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避免用语言暴力伤害孩子。

    三、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1. 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2. 带孩子参加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3.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找到快乐。

    4.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语言暴力,是孩子快乐的杀手。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爱和温暖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 在爱情的世界里,前女友的存在往往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人害怕前女友会抢走自己的爱人,这种恐惧被称为“前女友恐惧症”。本文将探讨前女友恐惧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处理这种心理问题。

    一、前女友恐惧症的成因

    1. 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天生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所爱的人,因此对前女友的存在产生恐惧。

    2. 嫉妒心理:看到前女友和爱人之间的美好回忆,容易激发嫉妒心理,进而产生恐惧。

    3. 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前女友,担心爱人会重新选择前女友。

    二、前女友恐惧症的影响

    1. 损害感情:过度关注前女友,容易导致夫妻或情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影响心理健康:长期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3. 影响日常生活:过度关注前女友,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应对前女友恐惧症的方法

    1. 增强自信: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要过分依赖爱人。

    2. 调整心态:理性看待前女友的存在,不要过分担忧。

    3. 沟通交流:与爱人坦诚沟通,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感受。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恐惧症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之,前女友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对。通过调整心态、增强自信以及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克服恐惧,拥有健康的爱情关系。

  •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国心理援助热线应运而生。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60余万人次打进心理援助热线,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心理援助热线作为一个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渠道,自2008年国家卫健委要求相关医疗机构和社会机构设立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国共有53个心理援助热线,覆盖51个城市,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心理援助热线在化解心理危机、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热线咨询,许多求助者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心理援助热线已成为保障社会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心理援助热线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具有匿名性,能够有效保护求助者的隐私。数据显示,热线电话中,精神心理障碍人群及其家属的咨询需求位居首位,其次是心理健康咨询和家庭、工作的人际矛盾冲突咨询。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

    为了规范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国家卫健委于2010年建立了全国心理援助热线项目管理办公室,依托北京回龙观医院开展工作。未来,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心理常常困扰着人们,尤其是女性。轻微的嫉妒或许可以增添爱情的趣味,但过度的嫉妒则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烦恼、不信任和仇恨。那么,女性嫉妒心理的形成因素有哪些呢?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曾欲让房玄龄纳妾,却遭到房夫人的坚决反对。房夫人宁愿喝下所谓的“毒酒”也不愿丈夫纳妾,这反映了女性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一面。然而,嫉妒心理并非女性所独有,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源于个体维护自身权益和繁衍后代的本能需求。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均分配是维持集体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人们对平等和平均的追求深深根植于潜意识中。一旦发现不均,嫉妒心理就会被激发。

    女性的嫉妒心理多数源于童年时期的焦虑。儿童心理学家麦拉利·克莱恩认为,婴儿和母亲的早期关系是影响个体嫉妒心理的重要因素。当早期关系是甜蜜和满意时,婴儿会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之,则会形成不安全和嫉妒心理。此外,嫉妒心理还与自恋密切相关。在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并独占这份爱。成年后,这种自恋需求会促使个体在伴侣心目中保持绝对地位,一旦觉得自己不再是最重要的人,就会对潜在的威胁产生嫉妒。

    除了童年经历和自恋需求,女性的嫉妒心理还与对威胁的感知有关。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臆想的威胁,只要个体感知到受到威胁,嫉妒心理就会被激发。例如,一个女性可能会因为怀疑丈夫对其他女性有好感而产生强烈的嫉妒情绪。

    了解女性嫉妒心理的形成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升自信心:自信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关键。通过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增强自信心,可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和嫉妒。

    2. 修炼高尚情操:培养乐观、宽容的心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关注自身成长,有助于减少嫉妒心理。

    3. 完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和挑战,有助于克服嫉妒心理。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嫉妒心理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 性行为是成年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但必须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进行。然而,生活中却存在性侵犯事件,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么,如何治疗性侵害带来的心理创伤呢?

    首先,受害者需要明确责任,避免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性侵犯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受害者的行为无关,受害者无需自责。同时,受害者需要处理羞耻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其次,受害者需要学会原谅自己。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过去,是走出心理创伤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与治疗。

    治疗性侵害带来的心理创伤,除了心理治疗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2. 参加心理团体:与经历类似心理创伤的人一起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3. 学习放松技巧: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学会放松身心。

    4. 增强自信心: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等方式,增强自信心。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心理创伤严重,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和相处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孩子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家长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家长在处理孩子被欺负时的不当做法,并提供一些更合适的应对策略。

      

      一、置之不理,训斥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被欺负只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对孩子的抱怨和委屈置之不理,甚至训斥孩子“抗压能力太差”。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失望,加剧他们的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创伤。

      

      二、过度反应,以暴制暴

      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欺负后,情绪激动,过度反应,甚至教孩子“以暴制暴”,以牙还牙。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学会用暴力和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加剧校园欺凌现象。

      

      三、找对方家长理论

      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欺负后,直接找到对方孩子的家长理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甚至导致双方家长反目成仇。

      

      四、过度依赖老师

      有些家长在处理孩子被欺负问题时,过度依赖老师,认为老师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做法忽视了家长的监护责任,也让孩子失去了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五、如何正确应对孩子被欺负

      

      1. 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安慰和支持

      2. 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4. 与学校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

      5. 教孩子如何正确应对欺凌行为

      

      总之,当孩子被欺负时,家长要理性应对,避免过度反应,以暴制暴,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应对问题。

  • 医学研究表明,50岁后人们生理上会趋向沉默寡言,心理上多愁善感。若不及时改善,可能会发展成老年心理压抑综合症,表现为急躁、易怒、健忘等症状。为预防此症,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自作多情”的行为,如自哼自唱、随声附和、幽默对话等。此外,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如跳舞、演唱、扭秧歌等文体活动,也有助于身心愉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养成自哼自唱的习惯,让生活充满音乐。
    2. 在与人交往中,巧妙运用幽默,拉近彼此距离。
    3. 在晚辈面前,展示年轻时的风采。
    4.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跳舞、唱歌、扭秧歌等。
    5.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