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洪涝灾害中,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在对溺水者进行施救前,首先要注意自己是否身处于安全的环境,避免自己也陷入危机。特别是水灾中,将溺水者抬上岸后,要十分注意外在环境,要留意周围是否有湍急的水流,是否地势不稳,周围有没有稳定的建筑结构,可以提前寻找好附近的漂浮物,如游泳圈、长木板等。
在确定好安全环境、拨打120电话后,要争分夺秒地开始对溺水者进行急救。
首先要清除掉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包括污水、口腔分泌物、其他污物等,可以拍打背部,或者采取头低仰卧位来使口腔、气道液体流出,保证呼吸通畅。整个过程应迅速,不应持续太久,更不能使溺水者呈倒挂状态。
之后可以轻拍溺水者双肩,在溺水者两侧的耳朵旁对其进行大声呼喊,观察溺水者有没有反应,意识是否清楚。与此同时,用手放在鼻翼前,判断溺水者是否丧失呼吸,将手放在溺水者脖子一侧颈动脉处,判断其脉搏是否停止。
如果溺水者呼吸、脉搏已经停止,应该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溺水者的心肺复苏与普通的心肺复苏顺序并不太一样,正确的步骤是首先开放气道,然后吹气,最后进行按压。即在清理呼吸道后,施救者一手的小鱼际按压在溺水者的前额,用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提起溺水者的下颌,让鼻孔对准上方。
然后施救者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自己的嘴要包裹住溺水者的嘴巴,同时捏紧溺水者的鼻子,向溺水者肺内吹气,每次间隔一秒钟,连续吹总共五次后,开始进行心脏按压。心脏按压的部位是溺水者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深度应该保持在五六厘米,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一百次到一百二十次,按压后要注意让溺水者胸部充分回弹。
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要持续地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不能轻易放弃,从而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进入7月,很多省市已经开始放暑假了,一些南方城市也已经进入汛期,全民防涝减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事件。
在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河湖水塘等天然水域,部分家长对孩子看管不力,导致农村成为儿童溺水重灾区。
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溺水已成为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
溺水的进程很快,一般4-5分钟或6-7分钟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掌握预防溺水知识,不仅当自己出现意外可以有机会避险,还可以在遇到溺水者时告诉他应该怎么办。
● 保持镇静
人在落水时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降低下沉速度。
● 两个应急动作,延长自救时间
抱膝式,双手抱住膝盖,低头成蜷缩状,人体会慢慢上浮,当感觉背部离开水面时,迅速向下推水,同时抬头换气,然后下沉恢复抱膝状态,循环往复,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呼吸,这种方式可以。
仰漂式,让身体的脸部口、鼻部分,浮出水面,其余的部位则在水面下,维持浮力。首先,将双手放于水中,人往后仰,保持口鼻浮出水面进行缓慢换气。当下沉时闭上嘴巴,鼻子出气,微微推水,等待上浮。
漂起来的技巧是,在水中让身体放松,待吸满气之后,头部慢慢后仰,避免身体重心集中在身体下部。同时,调整呼吸的节奏,只有在吸气时,空气贮存在胸腔,让胸腔充满了空气,才有办法带动身体上浮。
除了大声呼救之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不要脱掉衣服,因为衣服能产生一定的浮力。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
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种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张和被动。
● 不要盲目抱紧施救者
当救助者出现时,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
● 舒缓痉挛
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若是大腿抽筋,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 识别
手舞足蹈、水花四溅、表情夸张、大喊大叫……
其实,如果现实中真的看到这种情况,还不到最坏的情况,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出现真正的“溺水反应”:
双手只能尽量往下划水来保证口鼻部在水面上,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再进行大幅度的挣扎以及呼救了。
手脚都在水面下拼命划拉着,一会儿能浮上来,一会儿又沉下去,鼻子跟嘴也发不出来声音。
这种情况最危险、也很容易被其他人忽略,从而导致没能及时进行救助。
如果你带孩子去游泳,时刻都要注意孩子的表情,一刻也不要把目光离开,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施救。千万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游泳池救生员身上,因为有时候救生员的视线也存在盲区。
● 最常见的4种救助落水者的方法
“伸、抛、划、游”这4种救助落水者的方法是由浙江省宁波市海曙消防救援大队总结出来的。
伸,就是用竹竿、树枝、拖把、钢管等身边能找得到的任何竖长状物品,越长越好,越结实越好。这是保证施救者自身安全,也是一种营救落水者最快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抛,主要指救生圈、泳圈等救生器材,或者容积较大的饮料瓶、塑料桶等,越多越好,最好是捆绑在一起,用足够长的绳子抛到落水者身边,最好能在顶端系上砖头、石块等重物,以保证能“精准投递”,同样也要求越长越好。
划,指借助船艇靠近落水者,在“伸”和“抛”的基础上进行救援。
游,是市民最直接介入的一种施救手段,却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施救手段的有60%的“双溺”可能,也就是施救者、落水者双双溺亡,须谨慎采用。
● 第一目击者及时采取施救措施
2016年10月,我国发布首个淹溺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家共识》。该共识是根据美国、欧洲相关指南以及国际近年来的循证研究,并结合中国大陆临床特点制订的。
关于现场急救部分,该共识提到:淹溺时,第一目击者在早期营救和复苏中发挥关键作用。
把人捞上来不能先控水,而是首先要判断溺水者有无意识,是否还有呼吸。
如果没有意识,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无呼吸或者仅有微弱的濒死样呼吸,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胸部按压方法:
人工呼吸方法:
30∶2标准心肺复苏是一个标准循环,即30次胸部按压,2次人工呼吸。
特别注意,淹溺导致心搏骤停时,胸外按压和呼吸同样重要,两者都不能忽略。另外心肺复苏要持续进行,中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
心脏骤停后,黄金救治时间为4~6分钟,救护车平均赶到现场的时间为20分钟,救护车5分钟到现场的几率是5%。
因此,溺水救援第一目击者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急救知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可以充分弥补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的救治空白期。
● 警钟长鸣!
放暑假之前,学校一般都要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户暑假安全教育,家长和孩子要认真学习,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再教育,确保孩子入脑入心,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作为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家长是预防溺水教育和预防溺水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对孩子行踪要做到“四知道”:
孩子去哪里?
孩子做什么?
孩子和谁去?
还何时回?
家长监护一定要做好。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务必遵守安全提示要求,老人、伤残人士和孩子在没人照顾的情况下要远离水边。
尤其是小孩,家长一定要加强看护。每年都会遇到多起儿童溺水的事件,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监护不力,可能低头玩一下手机,人就不在了。
● 全民防范!
如果在江河、水库、山塘、积水坑等水域,发现未成年人有结伴或私自戏水、游泳、捕鱼虾、撑竹排、玩皮划艇等不安全行为,第一目击者要有义务劝阻他们立即停止这种危险性行为,劝阻无效时可以拨打有关监管部门电话进行举报。
此外,发现有偷盗或者故意损坏水域的防溺水设施,比如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杆等,积极劝阻,劝阻无效可以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拍照片或者视频留存,向公安机关举报。
在这里,Dr.京再次提醒大家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一旦遇到有人溺水,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救。
希望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夏天。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病的终末期的一种状态,去心脏功能不全的统称,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其实也就是两个!
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您提问的问题基本一致,那么问题来了,心力衰竭的病人,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呢?
且看李大夫和大家一起来支招!
一、限盐限水饮食
限盐饮食大家可能比较清楚,这是因为钠盐作为体内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构成部分,过多得钠盐会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导致容量负荷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会诱发加重心衰。限水的原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水的摄入过多,也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衰发病!在心衰治疗中,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保持干体重,而保持干体重的基础就是限盐和水!
二、避免受凉劳累
心衰诱发的常见原因中,感染和劳累占据了大多数原因!而受凉则是感染的常见原因,因为受凉导致的感染后,会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导致心衰加重!而劳累则比较容易理解,劳累会直接增加心脏负荷,从而诱发心衰犯病或加重!
三、做好心脏康复
心衰后的病人,如果心脏康复做的好,可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心衰后的预期寿命!而心脏康复中,运动处方和心理处方尤其重要,做好心脏康复锻炼,做好心情后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症状和预后!心脏康复,是心脏心衰后的一大法宝!
四、药吃好
心衰治疗中,黄金三角必不可少,黄金三角是明确的可以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所以,心衰以后,把药物吃好,才能更好的改善症状和改善预后!黄金三角主要是指ACEI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心衰后期,使用各类心脏辅助装置,比如三腔起搏器,左室辅助泵等,也可以改善心衰的症状,但不管怎样,心衰都是心脏功能衰竭的最后状态,我们要科学面对,理性面对,才能让心衰患者的有限生命内过的更幸福、舒适和精彩!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上呼吸道感染越来越常见,这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很多朋友都患有这种疾病,它阻碍了患者的呼吸,导致呼吸短促,引起更多的不适,我们要警惕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对本病的发生应及早治疗,并掌握相关的治疗措施。这种普通感冒主要频发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天气转凉,气候突然改变,或者长期得不到休息等情况下,存在于人体内呼吸道处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开始生长,引发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越来越常见,影响更多朋友的健康,阻碍患者呼吸,并可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给患者带来特殊的困扰。我们需要彻底的了解疾病,在出现相关症状后,我们需要积极的治疗它,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针对疾病的治疗措施。
如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呢?
由于这种感染本来就是由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所以治疗方面抗病毒或抗菌就很重要。感染期要多喝水和注意休息。经过验血确诊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后,可以服用蒲地蓝颗粒抗病毒,或吃头孢药物抗细菌。
有时会伴有咳嗽的症状,患病期间可以喝止咳药。
如果发烧的话还要吃退烧药。鼻塞难受的话还可以用抗组胺抗炎的药物滴到鼻子里。
上呼吸道感染不仅严重,而且病因十分复杂,困扰着许多患者的朋友。一旦患者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就会引起更明显的症状,导致患者呼吸短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该病,尽快开展治疗工作。首先,应进行一般性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充分治疗。合理的饮食安排,保持清淡饮食,容易消化,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使用退热剂,镇痛药物,常用的药物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患者严重的发烧,应该使用物理降温,如冰枕或酒精浴,患者严重的鼻塞,睡前服用新麻液滴鼻,每天3-4次。
此外,应注意抗生素治疗。当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时,应采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或口服复方新他敏。患者每天服用两次口服药物,如有必要,还可增加或减少中药方精防百度散。其药物成分包括千胡、柴胡、莲蓉、独活、千活、芥菜、桔梗、甘草等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严重上呼吸道感染如何能根治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通过对以上介绍的全面了解,朋友们了解了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措施,这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危害更多的患者的健康,容易引起明显的症状,朋友们要对上呼吸道感染有全面透彻的了解,才能减轻患者的病情。
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多数预后良好,一般可以治愈。但极少数年老体弱、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不良。下呼吸道感染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且不留后遗症。注意治愈后一周复查血常规和胸部X线。
一、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饮食护理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可口、营养丰富为主。对于咳嗽严重者可多食用止咳润肺食物,痰多且黏稠者注意化痰饮食,平时多喝水,忌吸烟、饮酒、辛辣饮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咳嗽严重可多食用雪梨、银耳、蜂蜜、百合等食物,有着清热润燥,生津化痰的功效,还能滋阴润燥,清肺养胃,清热降火,对于下呼吸道感染咳嗽有一定益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多者可食用柿子、白萝卜、罗汉果等食物,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润肠、凉血止血、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有助于化痰。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平时多饮水,感染的恢复和化痰都有一定益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避免吸烟、饮酒,烟酒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会导致痰液增多,不利于痊愈。
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日常护理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以发热和咳痰护理为主,治愈后一周复查血常规和行X线监测气管、支气管、肺部有无炎症残留,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导。
1.日常护理
发热护理:患者发热时注意卧床休息,注意室内温度保暖,可给予冰敷、酒精擦拭物理降温,出汗多的患者注意更换衣物保持身体清洁干燥,适当补水,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咳痰护理:部分患者痰液粘稠或位置较深不易咳出,家属在护理时要协助翻身、扣背帮助咳出,平时多喝水有助于化痰。
病情监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治愈后,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表现时,建议到医院复查。
心理护理:在生活中,患者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不要紧张,告知本病经过及时治疗,病死率很低。
特殊注意事项:部分患者痰液较多且黏稠,突发喘憋者警惕痰液堵塞气管,应及时拍背协助患者咳出,同时拨打120急救。
三、如何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预防方法为避免发病诱因和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经常、反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酌情应用卡介苗素、细菌溶解物等,有适应证者可注射呼吸道多价菌苗。对于年老体弱等高危人群,每年流行季节定期体检胸部X线可早期筛查。平时避免发病诱因,包括避免与感冒患者的接触,避免受凉、淋雨,避免过度疲劳等。增强体质,坚持有规律的、适度的运动,坚持耐寒锻炼等。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风险比较高的一种类型,也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导致患者猝死的常见类型。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们生活健康的重要杀手,那么遇到心肌梗死我们应该如何急救呢?
一、尽早发现和识别
急性心肌梗死很多都非常的典型,绝大多数通过我们了解科普知识都能够掌握和判断。所以如果有胸痛胸闷,颈部紧缩感等心梗常见的症状,而且持续不缓解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尽早发现和识别。
二、尽快进行就医诊治
发现和识别急性心肌梗死是救治的第1步,因为心肌梗死讲究的是分秒必争。尽早发现,识别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把风险降低到最低,尽早救治才和尽早开通血管,还是保证心肌存活,减少心梗风险的主要措施。在尽早进行就医的时候,我们建议患者减少活动,呼叫120才是最为正确的方法。
三、及时开通闭塞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只要血管不能开通,那么心肌的坏死就会持续进行性的发生,所以发现和识别心肌梗死以后尽早进行,就医以后及时通过溶栓或者急诊手术开通闭塞血管,是能够挽救心肌的唯一方法。
四、减少心梗相关并发症
开通血管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完全安全了,心肌梗死还有很多并发症,比如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等心肌血运重建以后,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救治,来减少心梗以后相关的并发症,只有过了急性期以后,才能保障我们心梗的安全以及我们生命的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才最能体现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的真理。所以一旦怀疑自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身边的朋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一定要尽早就医,并且及时进行正确的救治,否则后悔晚矣。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很多人听说过心肌梗塞,也被心肌梗塞吓得心惊胆寒过,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如果救治不当或者救治不及时,那么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活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所以,心肌梗塞的救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怀疑患者心肌梗塞后,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进行急救呢?
一、呼叫120
心肌梗塞没有任何特效方法,也没有任何偏方可以救治,包括中医中的任何所谓的特效方法。在目前已经知道的救治方法中,只有进行溶栓和急诊手术,才能有效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而这两项救治方法方式,都需要在专科医生并且在医院内完成,在院外不可能完成,所以一旦怀疑心肌梗塞,尽快拨打120到医院进行救治,是重要的第一步。
二、减少活动
心肌梗塞以后,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心梗后如果患者活动加剧,不仅仅会加重心脏负荷,还会因为患者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晕厥等情况,会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症。
三、完成诊断
到医院后,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心肌梗塞非常重要,因为心梗的相关症状,其他疾病也可以表现出来,完成心肌梗塞的诊断,可以开始进行药物和其他治疗,会有效的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
四、血运重建
明确心肌梗塞后,可以进行救治方式的选择,刚才已经讲到,进行溶栓和急诊介入是心肌梗塞的有效救治方法。但选择哪一种救治方法,需要根据患者所在地区,医疗水平等综合考虑,但尽快、尽早、有效的开通血管,才可以减少死亡和风险。急诊介入手术,是明确的可以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技术等条件,可以选择溶栓。
五、术后康复
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进行术后的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心脏康复,是患者血运重建后的主要治疗,也是减少死亡,改善预后的重要举措。所以,术后预防并发症和心脏康复,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六、远期治疗
即便是心肌梗塞出院以后,仍然需要长期吃药、定期复查以及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远期治疗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可以减少事件、死亡和再住院率。
看懂了吗?心肌梗塞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救治体系,需要多环节的沟通和融合,才能有效的改善心梗的预后,减少并发症和死亡。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心肌的坏死是不可逆的,所以,心梗后的相关并发症,或者是再梗死,就时刻威胁着心梗患者的生命健康。
那么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再发生和并发症呢?
1.药吃好
一旦罹患心梗,患者需要几乎终身服用药物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所以,把药吃好是预防心梗后并发症或者再梗死的最好方法,吃药没有捷径,许多人口服药物两年三年之后,因为没有症状,所以,停药者不在少数,而停药后直接导致的可能就是再梗死或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勤复查
心梗后复查尤其重要,因为心梗后并发症的发生也不是随时出现,比如心功能不全,可能有部分病人要到1到2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定期到医院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相关并发症,及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3.会运动
心梗后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也不是什么运动都不能有,心梗后的运动处方,鼓励患者多做有氧运动,会对心梗的愈合有着良好的作用,而适量运动也会有助于减少心梗并发症和再发梗死的可能。
4.戒烟酒
戒烟戒酒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改变生活习惯,杜绝不良嗜好,定期作息和规律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性别,为什么别人没有心梗,而你发生了心梗,需要找到原因,加以预防,如果心梗后仍然执迷不悟,仍然熬夜抽烟等不改变,那么下次心梗或者并发症就离你不远了。
5.懂生活
适度的生活节奏,减少工作压力,减少生活压力,保持愉悦心情,对于预防心梗后再梗死和相关并发症也尤其重要。所以,发生心梗后,更应该懂得如何去生活,更应该懂得拿得起和放得下,方能减少心梗后相关并发症和减少再梗死的发生。
其实预防心梗后并发症,还有其他一些小小的细节,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只有更加注意,才能更加安全。
预防并发症,我们需要一直去努力!
大家应该知道,呼吸衰竭这种疾病其实是很严重的,如果在发病的时候,没有及时的治疗的话,很容易影响到大家的生命,很多患者由于救治的不及时,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呼吸衰竭表现是怎样的?出现之后要怎样治疗?接下来为大家解答。
呼吸衰竭有哪些表现?
1、呼吸困难:
很多呼吸衰竭的患者都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呼吸困难可以说是呼吸衰竭的典型症状,而呼吸困难的程度一般与原发疾病有直接联系,如果出现肺部损伤的患者,呼吸频率要快一些,并且会有明显的深呼吸,如果是慢阻肺的患者,则会出现点头呼吸的情况,因此根据不同的呼吸困难表现,就能直接判断呼吸衰竭。
2、发绀:
发绀主要是身体有明显缺氧时会出现的体征,在呼吸衰竭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明显,在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可以由检查发现,患者的血养饱和度都处于偏低的情况,此时指甲会有明显的发绀。
3、精神异常:
如果是急性缺氧的患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精神异常的情况,患者会有明显的狂躁易怒症状或者是昏迷抽搐。慢性缺氧的患者,一般很少会引发明显的精神症状,但也有时会影响到智力,出现定向功能障碍。
4、血液循环异常:
循环系统的异常会影响到各部位的供氧情况,如果出现了缺氧,同样也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异常,在出现明显缺氧时,会有血压升高以及对心肌损伤的情况。很多时候严重的缺氧都会导致心率衰竭或心脏早搏。
5、消化道异常:
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时肝肾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此时随之出现的高碳酸血症,很容易引发胃黏膜出血,有时严重的还会导致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情况。
呼吸衰竭的怎么治疗?
1、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细菌等感染时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
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解痉,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药物祛痰。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3、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
4、纠正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对于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了。大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朋友们,因为这种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让老年人出现生命危险,让大家后悔。
心力衰竭是大家比较畏惧的一种疾病,那么患上心力衰竭该怎样进行饮食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饮食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合理的进行饮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可是,患上心力衰竭该怎样进行饮食调理?
适当控制水的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潴留主要继发于纳的潴留。身体内潴留7克氯化钠的同时,必须潴留1升水,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故在采取低钠饮食时,可不必严格限量进水量。事实上,摄入液体反可促进排尿而使皮下水肿减轻。
平衡钾的摄入:如前所述,钾平衡失调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临床中最常遇到的为缺钾,主要发生于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欲缺少和吸收不良等);额外丢失(如呕吐、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
限制热能和蛋白质摄入:一般说来,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必控制过严,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每天50~70克,但当心衰严重时,则宜减少蛋白质的供给,每天每公斤体重0.8克。蛋白质的特殊动力学作用可能增加心脏额外的能量要求和增加机体的代谢率,故应给予不同程度的控制。已知肥胖不论对循环或呼吸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当心力衰竭发生时,由于它可引起膈肌的抬高,肺容积的减少及心脏位置的变化,因而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因素。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供给按(300克~350克)/天,因其易于消化,在胃中停留时间短,排空快,可减少心脏受胃膨胀的压迫。宜选食含淀粉及多糖类食物,避免过多蔗糖及甜点心等,以预防胀气、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限制脂肪的摄入: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宜按(40克~60克)/天。因脂肪产热能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过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并可能包绕心脏、压迫心肌;或腹部脂肪过多使横膈上升,压迫心脏感到闷胀不适。
上面介绍的就是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注意的饮食调理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要积极的做好预防工作,这样的话,才能避免疾病的伤害,希望已经治愈的患者以及正承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要多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我们临床上的护理要素无外乎就是饮食,心理和症状的护理,但是我们在护理这些疾病的患者的时候还应该对应的给予患者最好的心理护理,因为任何心脏病的患者都不能接受很大的精神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1、饮食护理心肌病病人,由于心衰致胃肠道淤血,病人消化功能较差,食欲不振,饮食宜给予低钠、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产气食物(红薯、牛奶)因为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
2、用药护理心肌病病人,由于反复发作心衰,长期用药,药物疗效受到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使用药物的品种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在应用利尿剂时发生水电解质的几率更高,因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
3、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和心律失常,对心肌病病人的恢复不利,甚至导致猝死。到目前为止,心肌病尚无特殊治疗法,只能对症治疗,心肌病一旦确诊,病情进展较快,病人反复发作心衰,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属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病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烦躁、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
4、护士应该多与病人沟通,向病人宣教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关心体贴病人,评估病人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请治疗效果较好、乐观的病人现身说法,亲人陪伴等。护士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且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心肌病的护理要素以上我们虽然给出了这么多,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是随着我们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心肌病的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环境,让患者提高治愈的信心,此外对于心肌病的患者还应该及时的给予知识宣教,告诉他们怎么做才会更好。
在炎炎夏日,游泳和洗澡成为许多人的消暑方式。然而,河南巩义6名男孩在河中洗澡时不幸溺亡的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那么,如何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溺水的科普知识。
一、溺水的原因
1. 水域环境复杂: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环境复杂,深浅不一,暗流涌动,容易发生意外。
2. 游泳技能不足:不会游泳或游泳技能不熟练,遇到危险时无法自救。
3. 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意识,盲目下水游泳。
4. 饮食不当:空腹或饱腹下水游泳,容易导致身体不适。
二、预防溺水的方法
1. 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选择有救生员、水质干净、环境安全的游泳场所。
2. 学会游泳:提高自己的游泳技能,掌握自救和救人方法。
3. 注意安全:不要单独下水游泳,结伴同行,互相照应。
4. 饮食调节:游泳前后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身体不适。
5. 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意识,遵守游泳规则。
三、溺水后的急救措施
1. 立即呼救:发现有人溺水时,立即呼救,寻找救生设备。
2. 救援方法:根据溺水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救援方法,如抛掷救生圈、救生衣等。
3. 施救原则:不要盲目下水救人,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4. 人工呼吸: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可以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急救。
5. 紧急拨打急救电话: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总之,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安全意识,掌握自救和救人方法,共同守护生命安全。
儿童溺水迹象与预防措施
近年来,儿童溺水事故频发,许多家长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儿童溺水时往往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挣扎或呼救,而是以一些不易察觉的迹象表现出来。本文将介绍儿童溺水的一些常见迹象,以及如何预防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
一、儿童溺水常见迹象
1. 站立或坐在水中,头低垂,眼睛无神,表情呆滞;
2. 手脚无力,无法维持平衡,身体下沉;
3. 漂浮在水面上,头部露出水面,但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4. 呼吸急促,声音微弱或无声;
5. 面色苍白,嘴唇发紫;
6. 头部后仰,无法正常控制头部位置。
二、预防儿童溺水措施
1. 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告知他们不要单独到水边玩耍;
2. 在儿童游泳时,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
3. 在水边玩耍时,为孩子配备救生衣等安全装备;
4. 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时,应先了解水域情况,避免发生危险;
5. 学习基本的溺水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救助。
三、溺水后的急救措施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异物;
3. 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
4. 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总结
儿童溺水事故令人痛心,家长和监护人应时刻关注儿童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警惕,共同预防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愿意到水边消暑解暑。然而,溺水事故的死亡率却很高,因此了解正确的溺水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溺水时,水会进入气道,刺激上呼吸道引起痉挛,导致窒息。因此,及时的救助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溺水急救的要点:
首先,救助者要确保自身安全。如果不懂救护知识,不要盲目下水救人。可以尝试使用救生圈、竹竿、绳索等工具将溺水者拉上岸。
如果溺水者已经失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将溺水者平放在地上,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畅通气道,检查呼吸和脉搏。如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
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应将其置于复原卧位。如果溺水者清醒,给予保暖和热的饮料。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用救护车将溺水者送往医院治疗。
关于心肺复苏前的控水问题,目前医学界存在争议。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在心肺复苏前需要先控水,以排出溺水者体内的水分。然而,一些医生认为,溺水者体内的水分已经进入血液循环,而胃内的水分不需要排出。控水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甚至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在心肺复苏前是否需要控水,目前尚无定论。
近年来,关于冷水洗澡能否减肥的争议一直存在。许多人认为,冷水洗澡可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帮助身体燃烧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然而,这种说法真的可靠吗?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冷水洗澡的减肥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危害。
首先,冷水洗澡并不能有效减肥。人体在冷水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也会相应减慢。相反,洗热水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燃烧脂肪。此外,热水澡还能促进汗液排出,帮助身体排出毒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其次,冷水洗澡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冷水刺激会使皮肤毛孔收缩,导致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容易引起水肿。长期冷水洗澡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引发感冒、发热等疾病。对于女性而言,冷水洗澡还可能引发妇科疾病,如白带异常、盆腔炎等。
那么,如何通过洗澡达到减肥的目的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舒适热水澡:使用37℃左右的热水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燃烧脂肪。建议洗澡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以充分享受沐浴的过程。
2. 蒸气浴:蒸气浴(桑拿浴)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肥。在进入蒸气浴前,先用温水冲洗皮肤,然后逐渐升温,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自然盐浴:盐浴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毒素,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肥。可以将盐涂抹在皮肤上,或将其溶解在温水中进行沐浴。
总之,冷水洗澡并不能有效减肥,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想要通过洗澡达到减肥的目的,可以选择舒适热水澡、蒸气浴或自然盐浴等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一些误区却困扰着人们。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健康误区进行解析,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误区一:运动越多越好
很多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过度运动会导致身体过度疲劳,甚至引发运动损伤。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误区二:水果蔬菜吃得越多越好
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并不意味着吃得越多越好。过量摄入水果蔬菜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误区三:保健品能包治百病
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保健品的作用是辅助调理身体,不能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
误区四:熬夜对身体无害
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误区五:喝水越多越好
过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
总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控水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溺水急救方法,一直备受争议。从牛背马背颠簸、倒挂在树上,到腹部冲击,再到如今网上流传的“倒背着跑”,控水法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近日福建福州一儿童溺水的案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控水法有效性的质疑。
该案例中,一名儿童掉入30厘米的缝隙中,被好心人救起时已失去意识。其舅舅采取倒背奔跑的方式试图颠出肚子里的水,但最终未能救回孩子。这一事件让人们不禁要问:用倒背奔跑控水的方式对溺水者进行救援,这样的方法正确吗?
事实上,溺水后人体主要面临的是缺氧导致的意识消失,而脑细胞在无氧状态下持续3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害。然而,当人体在冰冷的水中时,体温下降会导致脑代谢减慢,需氧量减少,因此即使心脏停止跳动20~30分钟以上,仍有救活的可能。
针对溺水者的急救,应根据其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
1. 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控水法可能造成胃内容物返流甚至误吸,并导致心肺复苏延迟。因此,新的溺水复苏观念中,并不提倡控水。
夏天,高温酷暑,孩子们纷纷选择去河边、湖边、游泳池等地方降温消暑。然而,溺水事故却成了这个季节的“隐形杀手”。许多家长误以为,溺水后应该将孩子倒挂起来,拍打背部,排出体内积水,这种所谓的“倒背控水”急救方法,真的有效吗?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研究表明,溺水后,胃里进入的水分并不会对生命造成伤害,真正危险的是肺部进入的水分。肺里的水会刺激喉肌发生痉挛,影响气体交换,造成缺氧窒息,这才是导致溺水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治医师熊雨美指出,任何形式的控水方法都是无用的,反而会耽误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将孩子从水中救出,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CPR)。
溺水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每年都有许多儿童因溺水而失去生命。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加强对儿童的防溺水教育,教会孩子们如何预防溺水,如何在水中自救和互救。
以下是一些预防溺水的建议:
1. 教育孩子不要独自去游泳,不要到陌生的水域游泳。
2. 学会基本的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3. 在游泳时,要有成年人陪同。
4. 不要在酒后游泳。
5. 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
6. 了解溺水症状,一旦发现有人溺水,立即施救。
溺水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伤害,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挽救生命。请记住,不要相信所谓的“倒背控水”急救方法,正确的急救才能救命!
近年来,溺水事故频发,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溺亡事件屡见不鲜。然而,在众多溺亡事件中,除了河水无情之外,看客的冷漠和道德失范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杀手”。
以今年7月9日雁滩一牛肉面馆员工溺水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虽然民警和消防人员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救援,但看客的冷漠却令人痛心。当4名好心市民冒着生命危险下水营救时,竟遭到围观群众的嘲笑和起哄。这种道德麻木的现象不禁让人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唤醒道德,消除冷漠,共同构建一个充满关爱和责任感的社会?
事实上,溺水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安全意识淡薄:部分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不懂得如何识别危险,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溺水事故。
2. 救援技能不足:当遇到溺水者时,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救援技能,很容易导致救援失败,甚至危及自身安全。
3. 社会冷漠:在溺水事故发生后,部分围观群众的冷漠态度不仅无法帮助溺水者,反而可能延误救援时机。
为了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
2. 提高救援技能:组织救援技能培训,提高公众的救援能力。
3. 消除社会冷漠:倡导社会正能量,鼓励人们关爱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溺水事故的发生并非仅仅是河水无情,更与看客的冷漠和道德失范有关。只有消除冷漠,唤醒道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生命,构建一个充满关爱和责任感的社会。
炎炎夏日,海边游泳成为许多家庭消暑娱乐的好去处。然而,近日却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位4岁幼儿在游泳过程中,因使用不安全的卡通泳圈,不幸险些溺水丧命。
据了解,这位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在海边玩耍时,不幸被一个造型可爱的大白鹅卡通泳圈卡住双腿。由于泳圈倾斜,幼儿无法脱身,最终导致溺水。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安全意识不可松懈。
事实上,近年来,因使用不安全泳具导致溺水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水中玩耍更加安全,会选择购买带有腿部洞口的卡通泳圈。然而,这种泳圈往往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正规的游泳用品商店购买泳圈等游泳用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 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腿部洞口的卡通泳圈,选择封闭式泳圈或救生衣等安全系数更高的游泳用品。
3. 在游泳过程中,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避免让孩子离开视线范围。
4. 学习基本的溺水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助。
5. 提高安全意识,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