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暑假来临,这份溺水急救指南一定要知道

暑假来临,这份溺水急救指南一定要知道
发表人:京东健康

 

进入7月,很多省市已经开始放暑假了,一些南方城市也已经进入汛期,全民防涝减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事件。

 

在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河湖水塘等天然水域,部分家长对孩子看管不力,导致农村成为儿童溺水重灾区。

 

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溺水已成为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

 

 

溺水的进程很快,一般4-5分钟或6-7分钟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掌握预防溺水知识,不仅当自己出现意外可以有机会避险,还可以在遇到溺水者时告诉他应该怎么办。

 

溺水自救

 

● 保持镇静

 

人在落水时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降低下沉速度。

 

● 两个应急动作,延长自救时间

 

抱膝式,双手抱住膝盖,低头成蜷缩状,人体会慢慢上浮,当感觉背部离开水面时,迅速向下推水,同时抬头换气,然后下沉恢复抱膝状态,循环往复,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呼吸,这种方式可以。

 

仰漂式,让身体的脸部口、鼻部分,浮出水面,其余的部位则在水面下,维持浮力。首先,将双手放于水中,人往后仰,保持口鼻浮出水面进行缓慢换气。当下沉时闭上嘴巴,鼻子出气,微微推水,等待上浮。

 

 

漂起来的技巧是,在水中让身体放松,待吸满气之后,头部慢慢后仰,避免身体重心集中在身体下部。同时,调整呼吸的节奏,只有在吸气时,空气贮存在胸腔,让胸腔充满了空气,才有办法带动身体上浮。

 

除了大声呼救之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不要脱掉衣服,因为衣服能产生一定的浮力。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

 

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种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张和被动。

 

● 不要盲目抱紧施救者

 

当救助者出现时,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

 

● 舒缓痉挛

 

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若是大腿抽筋,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施救方法

 

● 识别

 

手舞足蹈、水花四溅、表情夸张、大喊大叫……

 

其实,如果现实中真的看到这种情况,还不到最坏的情况,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出现真正的“溺水反应”:

 

双手只能尽量往下划水来保证口鼻部在水面上,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再进行大幅度的挣扎以及呼救了。

 

手脚都在水面下拼命划拉着,一会儿能浮上来,一会儿又沉下去,鼻子跟嘴也发不出来声音。

 

这种情况最危险、也很容易被其他人忽略,从而导致没能及时进行救助。

 

如果你带孩子去游泳,时刻都要注意孩子的表情,一刻也不要把目光离开,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施救。千万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游泳池救生员身上,因为有时候救生员的视线也存在盲区。

 

● 最常见的4种救助落水者的方法

 

“伸、抛、划、游”这4种救助落水者的方法是由浙江省宁波市海曙消防救援大队总结出来的。

 

 

伸,就是用竹竿、树枝、拖把、钢管等身边能找得到的任何竖长状物品,越长越好,越结实越好。这是保证施救者自身安全,也是一种营救落水者最快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抛,主要指救生圈、泳圈等救生器材,或者容积较大的饮料瓶、塑料桶等,越多越好,最好是捆绑在一起,用足够长的绳子抛到落水者身边,最好能在顶端系上砖头、石块等重物,以保证能“精准投递”,同样也要求越长越好。

 

划,指借助船艇靠近落水者,在“伸”和“抛”的基础上进行救援。

 

游,是市民最直接介入的一种施救手段,却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施救手段的有60%的“双溺”可能,也就是施救者、落水者双双溺亡,须谨慎采用。

 

● 第一目击者及时采取施救措施

 

2016年10月,我国发布首个淹溺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家共识》。该共识是根据美国、欧洲相关指南以及国际近年来的循证研究,并结合中国大陆临床特点制订的。

 

关于现场急救部分,该共识提到:淹溺时,第一目击者在早期营救和复苏中发挥关键作用。

 

把人捞上来不能先控水,而是首先要判断溺水者有无意识,是否还有呼吸。

 


如果没有意识,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无呼吸或者仅有微弱的濒死样呼吸,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胸部按压方法:

 

 

人工呼吸方法:

 


 

30∶2标准心肺复苏是一个标准循环,即30次胸部按压,2次人工呼吸。

 

特别注意,淹溺导致心搏骤停时,胸外按压和呼吸同样重要,两者都不能忽略。另外心肺复苏要持续进行,中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

 

心脏骤停后,黄金救治时间为4~6分钟,救护车平均赶到现场的时间为20分钟,救护车5分钟到现场的几率是5%。

 

因此,溺水救援第一目击者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急救知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可以充分弥补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的救治空白期。

 

溺水的预防

 

● 警钟长鸣!

 

放暑假之前,学校一般都要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户暑假安全教育,家长和孩子要认真学习,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再教育,确保孩子入脑入心,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作为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家长是预防溺水教育和预防溺水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对孩子行踪要做到“四知道”:

 

孩子去哪里?

孩子做什么?

孩子和谁去?

还何时回?

 

家长监护一定要做好。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务必遵守安全提示要求,老人、伤残人士和孩子在没人照顾的情况下要远离水边。

 

尤其是小孩,家长一定要加强看护。每年都会遇到多起儿童溺水的事件,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监护不力,可能低头玩一下手机,人就不在了。

 

● 全民防范!

 

如果在江河、水库、山塘、积水坑等水域,发现未成年人有结伴或私自戏水、游泳、捕鱼虾、撑竹排、玩皮划艇等不安全行为,第一目击者要有义务劝阻他们立即停止这种危险性行为,劝阻无效时可以拨打有关监管部门电话进行举报。

 

此外,发现有偷盗或者故意损坏水域的防溺水设施,比如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杆等,积极劝阻,劝阻无效可以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拍照片或者视频留存,向公安机关举报。

 

在这里,Dr.京再次提醒大家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一旦遇到有人溺水,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救。

 

希望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夏天。

 

参考来源:
《青少年溺水频发!教你正确的救人姿势》——中国应急管理
《考试结束当天,2名男生海边玩水溺亡!溺水急救法,如何正确使用》——中国应急管理
《溺水如何自救施救?这些方式一定要掌握》——央视新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溺水疾病介绍:
溺水指人体淹没或浸没在液体(多为水)里时,经历呼吸道受损、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过程。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溺水,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有57000人。溺水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致死原因。男性溺水是女性的3倍。溺水后,液体可迅速进入呼吸道和食道,从而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烦躁、抽搐、昏迷等,甚至呼吸、心跳暂停。发生溺水后,应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采取头低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帮助患者复苏。若急救不及时,可留下脑功能障碍、中枢性四肢瘫痪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
推荐科普文章
  •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看似一句玩笑话,其实并不无道理!

     

    ‌每年都会有几个急救任务是护城河溺水的,夏天有,冬天也有;有自杀的,有游泳的,有不慎落水的;有死亡的,也有万幸存活下来的。

     

     

    前几天这起更加离奇:

     

    一大早上班后,护城河工作人员巡查时发现河中有一溺亡人员,只有半个头顶露出水面,不细心还真的很难发现。

     

    报警后110,120,119均到达现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死者打捞上来,是一名大约四十多岁男性,全身赤裸只穿了一件泳裤,身体浮肿明显,而且身上裹了一层厚厚的淤泥,患者早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后来跟民警了解到,这名患者应该是半个月前游泳溺亡的。大概半个月前他们曾接到过公园巡查人员报警,就在溺亡地点的岸边发现了一堆衣服,当时就考虑到有人在河里游泳,找了半天无果。

     

    现在想来应该是因为河底淤泥太厚,患者游泳时不慎被陷入,无法自拔,半个月后的今天才被浮出水面。让人不禁惋惜,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开我们,也再次印证了——淹死的不一定就是不会水的!

     

     

    所以‌:游泳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学好防溺水安全知识是防止溺水的最好措施

     

    1、未成年人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去游泳。

     

    单身一人游泳最容易出问题,一定要结伴而行,最好是去游泳馆而不是无人看管的河道里。

     

    2、身体患病者不要去游泳

     

    特别是心脏病、肝、肾疾病、高血压、癫痫等慢性疾病患者及精神疲倦,身体无力都不要去游泳,因为上述病人参加游泳运动,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而且还容易发生抽筋、意外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3、参加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跳进水中游泳,尤其是在满身大汗,浑身发热的情况下,不可以立即下水,否则易引起抽筋、感冒等。

     

    4、被污染的(水质不好)河流、水库、有急流处、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以及落差的河流湖泊,均不宜游泳。

     

    一般来说,凡是水况不明的江河湖泊都不宜游泳。

     

    5、恶劣天气如雷雨、刮风、天气突变等情况下,也不宜游泳。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该如何救援:

     

    溺水施救,首先要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去救溺水者:

     

    1、发现有人溺水后,第一时间要大声呼救,召唤更多的人参与救援,多人救援优于单人救援。

     

    2、如溺水者离岸边较近,并且溺水者还清醒时,可使用竹竿、麻绳、木板等漂浮物或拉扯物在岸边进行救援。

     

    3、会游泳不代表会在水中救援。下水救援最好由经过训练有素的、水性好的、熟悉了解当地水情的人担任。

     

    4、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急救人员未到达前及时给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苏醒或急救人员到来。

     

    再次提醒大家,游泳虽是比较好的运动项目,但是安全更重要,一定要提高警惕!

  • 洪涝灾害中,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在对溺水者进行施救前,首先要注意自己是否身处于安全的环境,避免自己也陷入危机。特别是水灾中,将溺水者抬上岸后,要十分注意外在环境,要留意周围是否有湍急的水流,是否地势不稳,周围有没有稳定的建筑结构,可以提前寻找好附近的漂浮物,如游泳圈、长木板等。

     

     

    在确定好安全环境、拨打120电话后,要争分夺秒地开始对溺水者进行急救。

     

    首先要清除掉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包括污水、口腔分泌物、其他污物等,可以拍打背部,或者采取头低仰卧位来使口腔、气道液体流出,保证呼吸通畅。整个过程应迅速,不应持续太久,更不能使溺水者呈倒挂状态。

     

    之后可以轻拍溺水者双肩,在溺水者两侧的耳朵旁对其进行大声呼喊,观察溺水者有没有反应,意识是否清楚。与此同时,用手放在鼻翼前,判断溺水者是否丧失呼吸,将手放在溺水者脖子一侧颈动脉处,判断其脉搏是否停止。

     

     

    如果溺水者呼吸、脉搏已经停止,应该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溺水者的心肺复苏与普通的心肺复苏顺序并不太一样,正确的步骤是首先开放气道,然后吹气,最后进行按压。即在清理呼吸道后,施救者一手的小鱼际按压在溺水者的前额,用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提起溺水者的下颌,让鼻孔对准上方。

     

    然后施救者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自己的嘴要包裹住溺水者的嘴巴,同时捏紧溺水者的鼻子,向溺水者肺内吹气,每次间隔一秒钟,连续吹总共五次后,开始进行心脏按压。心脏按压的部位是溺水者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深度应该保持在五六厘米,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一百次到一百二十次,按压后要注意让溺水者胸部充分回弹。

     

    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要持续地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不能轻易放弃,从而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

  •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野外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了95%以上!

     

    仅在2021年的6-7月间,全国就已发生多起青少年溺亡悲剧,有的甚至是多人同时溺亡,地点多发生在水库、池塘等野外偏僻地区,因此救援困难!

     

    随着暑假来临,气温攀升,青少年野外游泳溺亡的新闻不断爆出。

     

     

    令人痛心的是,防溺水的警示宣传年年都有,但事故依然年年发生,看起来很难禁绝,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减少事故发生呢?

     

    家长朋友们该怎么做,才能够让我们的宝贝孩子远离青少年的头号杀手—溺水?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青少年溺水的事情!

     

    俗话说得好,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根据调查,很多溺亡的青少年,往往是具有一定水性的,也就是说会游泳,那么为什么“善水者死于水” 的情况总是发生呢?

     

    为何会在野外游泳溺水?

     

    大多数野外游泳发生溺亡的青少年其实都具备一定水性,反而不会游泳的孩子因为不敢下水而免遭灾难,那么为什么会游泳的人还会发生溺亡呢?

     

    野外游泳环境复杂

     

    大多数会游泳的青少年都是在室内游泳馆内学会了游泳技能,但技术并不规范,水平也尚且不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

     

    但是由于年纪尚小,主观上就容易存在盲目自信、大意,甚至想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游泳技术,而野外游泳场地例如水库、池塘、江河湖泊等地方不像室内清澈透明、环境单纯、相对安全的游泳池。

     

    这些野外场所水情复杂,经常会存在暗流、漩涡,因此青少年在游泳过程中遇到时就会被强大的水流外力卷入深处,甚至陷入淤泥,难以挣脱,导致溺亡。

     

     

    同时,野外游泳场所由于缺乏清理,水中植物生长茂盛,会有很多水草等藻类植物漂浮在水中。

     

    这时如果我们游泳经过,四肢就很容易被水草缠住,作为青少年往往难以自救,一慌乱、挣扎很容易越缠越紧,最后脱力、呛水而造成溺亡。

     

     

    游泳前热身运动不足

     

    另外,无论是在野外场所还是游泳池,下水前的热身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热身运动不足时,很容易下水后受到冰冷水的刺激后就发生腿部抽筋,相信游过泳的人都知道在水里发生腿抽筋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吧。

     

    因此一旦热身不足,就很容易在游泳时发生意外。

     

    江河湖泊水中障碍多,易发生意外

     

    除了前两点原因之外,其次还由于野外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障碍众多,存在暗礁、船只等,这都是青少年在游泳池练习游泳时不曾遇到过的。

     

    因此当游泳过程中与这些物体发生撞击,也很容易造成伤害导致溺亡。

     

    以上就是几个野外游泳发生溺水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了防止孩子们发生溺水,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杜绝野外溺水?

     

    别去野外游泳!

     

    别去野外游泳!别去野外游泳!别去野外游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善水者也死于水,往往发生溺水的都是会游泳的青少年,不会游泳的孩子都因为不敢下水而免于灾难。

     

    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告诫孩子万万不要在野外场所下水游泳,无论有多么自信、有多么好的游泳技术都不可以这样做,家庭安全教育一定要做到位。

     

     

    同时,野外溺水也往往都发生于暑假时期,这也就说明夏天孩子放假后在家里太过于无聊,因此才会三两成群约在一起到附近的野外场所游泳。

     

    所以,家长朋友们也要在暑假多一点给孩子们的陪伴,虽然天天需要上班肯定没有时间,但是可以在下班后或周末时多带孩子出去玩一玩,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在家中过于无聊。

     

    如果孩子确实热爱游泳,有游泳的需求,那么家长朋友们就要定期带孩子去正规游泳场所去游泳。

     

    毕竟正规游泳场所水质清洁、环境单纯、有泳道划分,因此危险性小,还有负责救援的救生员随时待命,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极小。

     

     

    游泳前做好热身运动

     

    游泳前有效的热身运动能够增强肢体灵敏度,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让泳者的身体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更好的伸展,保障身体的安全性与协调性。

     

    同时热身准备活动还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时提高运动系统的工作能力,使肌肉的弹性及力量增加,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入水后发生不适应的情况。

     

    并且,游泳前的热身运动可以有效防止肌肉抽搐,避免下水后温差过大带来肢体抽筋、头晕甚至休克。

     

    因此我们一定要告诫家中的孩子,就算不去野外游泳,在室内游泳池游泳前,也要做好热身运动,而热身运动的基本原则是把参与活动的所有肌肉、关节充分活动开。

     

    例如可以采用掐腰跳立、扩胸运动、腰部伸展、腿部拉伸或者适当慢跑等方式进行热身活动,这样下水后才能更加安全。

     

     

    游泳时抽筋不要惊慌,冷静处理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告诫孩子,如果真的不幸在游泳时发生抽筋,也一定不要过于惊慌,要冷静处理。

     

    游泳抽筋往往发生在小腿,是小腿肌肉的痉挛,往往是由于温差刺激过大、热身不足而造成,

     

    当抽筋发生时,一定不要惊慌:

     

    首先,一定要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只要在水中不胡乱挣扎,人体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发生快速下沉;

     

    其次,可以慢慢的弓起背部,缓慢抓住自己抽筋侧的脚,掰住脚向脚背侧弯曲,这样可以被动牵拉小腿肚子附近的肌群,缓解肌肉痉挛;

     

    最后,待抽筋缓解后,不要用力游泳,轻柔、缓慢的游向岸边,尽快抵达安全区域。

     

     

    发生溺水怎么办?

     

    如果出于种种原因,孩子不幸已经发生溺水,家长朋友们也不要慌张,首先快速呼叫120,然后熟悉水性的朋友可以尽快下水施救,不会游泳的朋友则需要快速向周边人求助。

     

    当孩子脱离水中成功解救上岸后,如果已经呛水、丧失意识,此时120还没有到达的话,家长朋友们应该迅速将孩子置于平坦地区,解开衣物后快速实施心肺复苏术:

     

    开放呼吸道:快速清理孩子口鼻中的积水、杂物,使呼吸道通畅;

    胸外按压:按压的部位:胸骨的下半部,双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频率在100到120次每分,按压的幅度5到6厘米,以此代替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循环;

    人工呼吸:将孩子头部平放、后仰,一手捏鼻、一手抬下颌,随后口对口用力吹气,保证用力吹气时间超过1秒以上、胸部有起伏。

     

    因此,家长朋友们在平时还是非常有必要多多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以备不时之需哦。

     

     

    最后,育儿带仔有难题,家长朋友们可以选择京东健康儿科来看看,京东健康,有问必有答。

  • 西洋参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滋补药材,有的注重养生的人会买点西洋参泡水喝,西洋参具有清热生津,补气养阴的功效,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调解内分泌的功效,所以西洋参泡水也成为现代高质量人群养生的常见选择。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西洋参水,也并不是任何情况都可以通过喝西洋参水来调理身体。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先了解。

     

     

    西洋参泡水的几个注意事项

     

    (1)寒性体质慎用

    西洋参性寒,可以清虚火,除烦热,治消渴、生津液,但是阳气不足,胃有寒湿者不宜服用,服之反而有损阳气,有伤身体。《本草从新》云:“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及生寒热。”所以在服用西洋参之前,要到专业的医生那里进行评估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服用西洋参,如果有面色苍白、脸浮肢肿、畏寒怕冷、心跳缓慢、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症状以及男子阳痿早泄、精冷、遗精,女子性欲冷漠、痛经闭经,小儿发育不良与老人低体温者等都不宜服用西洋参。

     

    (2)对三七、人参及西洋参过敏者禁用

    西洋参属于参类的一种,与三七、人参等五加科植物相似,主要药效成分为黄酮、皂苷和多糖类成分,所以如果对这类药材过敏的人是不能服用西洋参的。

     

    (3)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中医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配伍禁忌,不宜同时服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而西洋参反藜芦、畏五灵脂,所以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如果因为其他疾病需要服用中药或者中成药应跟专业的中医师说明自己正在服用西洋参,以免加重病情或损伤身体。

     
    (4)不宜同时饮用浓茶、咖啡或食用萝卜

    浓茶、咖啡中含有一定的鞣酸,会破坏对西洋参起主要作用的的皂苷类成分,导致西洋参失去疗效,所以服用浓茶或咖啡三天内没必要服用西洋参。而萝卜在中医理论中是具有排气、泄气的作用,与西洋参、人参等补气药材作用正好相克,所以不宜同时服用。

     
    (5)孕妇、哺乳期、儿童慎用

    儿童、孕妇或哺乳期人群,不宜通过服用中药来滋补身体,一是没有太大必要,毕竟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平时只要均衡营养,没有什么疾病基本上也不需要使用滋补药材。如果是因为出现不适的症状,更要到专业的医生那里进行诊断,对症用药。

     

     

    结语

     

    总之,西洋参作为名贵的滋补中药材,现在已经越来越容易购买了,但是服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上的注意事项,而且它本质是中药,服用时务必注意辩证原则,在中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使用才安全有效。

  • “带薪如厕”可谓是这届职场人的特色,但久坐不出卫生间,不一定是在摸鱼,也可能是真出了问题……比如发现自己“便血”了。

     

     

    发现便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自己的“老”痔疮又犯了,但更可怕的是肛裂……今天Dr.京“坐立难安”的给你们聊聊这两件事。

     

    “带薪如厕”,我却开心不起来

     

    痔疮是很常见的疾病,俗话说十人九痔,说它是大病也不算很大,说它是小病却反反复复折磨着每一个有“痔”青年,不疼则已,一旦疼起来坐立难安。

     

    同样会便血的肛裂,简单的说就是肛管的皮肤裂开了,疼痛程度可想而知 [1]

     

     

    痔疮和肛裂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痔是直肠下端的肛垫出现了病理性肥大,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的主要表现是出血和脱出,有些人可伴随排便困难,内痔有血栓、嵌顿、感染时会出现疼痛。

     

    外痔却常常发生于肛门外部,如厕时会有痛感,有时伴有瘙痒感。

     

    而混合痔便是最主要的发病形式,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简直不要“太酸爽”,主要会表现为便血、肛门疼痛、坠胀,以及瘙痒等。

     

     

    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肛裂,肛裂是肛管皮肤裂伤导致的溃疡,这种溃疡一般是纵行的溃疡,排便的时候会有疼痛、便血和便秘的发生。

     

    肛裂的痛,你懂吗?

     

    肛裂的疼痛是肛门内灼烧样和刀割样疼痛,就仿佛手上被划了一道伤口又被撒了辣椒面火辣辣的疼。

     

    并且肛裂疼痛是持续的,虽然疼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但令人难过的是,不仅排便时会引起“菊花”疼痛,甚至严重人群在咳嗽、喷嚏,以及排尿等情况时都会可以引起疼痛。

     

     

    肛裂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力的冲击或摩擦,如果便便过粗、过硬,肛门适应性较差会使肛管裂开,所以有便秘的人们要小心。

     

    当然,也不仅仅是便秘才会产生肛裂,腹泻也会产生肛裂,可占到肛裂诱因的4%-7%。长期腹泻的人们,便意往往比较急,但是很多情况下,可能不太方便马上去排便。

     

    而在忍耐便意时,肛门内括约肌反反复复受到刺激之后,会变得肥厚、增生,力量超过肛管皮肤血管压力的时候,会造成肛管皮肤缺血、溃疡。

     

    其他的原因还有内括约肌痉挛,以及解剖缺陷的因素也会导致肛裂。

     

    我的“菊花”还有救吗?

     

    不管是痔疮,还是肛裂,都是男默女泪的疾病,我到底还能不能愉快的“带薪如厕”了!

     

    对于职场坐班人员,最难过的是“带薪如厕”后,回到办公位坐下,随之而来的疼痛感,懂的都懂。

     

     

    因此,我们是时候对我们的“后面”下手了!

     

    我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2](PS:类似饮食干预、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和非保守治疗(PS:这就是手术治疗了)。

     

    TIPS 痔疮的治疗原则:

    •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 有症状的痔以减轻症状为主;
    •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保守治疗

     

    饮食干预

     

    建议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如火龙果、苹果、胡萝卜、芹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肠道的蠕动,有利于便便排出,可防止痔疮症状的加重,可缓解“菊花”不舒服的感觉。

     

    建议清淡饮食,日常多喝水,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尽量避免饮酒等,都有助于痔疮的好转。

     

     

    生活方式改变

     

    • 养成固定的排便习惯,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去卫生间蹲一会。
    • 排便时不要太用力,如果排不出等待一小时后再试一次。
    • 排便时千万不要玩手机、看书,否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专心排便!!!
    • 建议穿棉质内裤,可以呵护我们的“菊花”,对敏感的痔疮非常温和。
    • 建议进行适当运动,身体运动的时候,全身脏器也在运动,可以更好的促进排便,也能促进痔疮的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药物有外用药物和口服的药物,主要的作用是消炎、镇痛、止血等等。

     

    如果经过上述保守治疗失败,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比如痔疮无痛手术,即PPH手术,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手术方法,还有其他的手术方式,比如传统痔切除术,即外剥内扎术。

     

     

    对于肛裂的治疗,保守治疗在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同样遵循上述的原则。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口服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药物,也可以进行坐浴,坐浴后应用外用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药膏缓解症状。

     

    如果经过保守治疗失败,严重肛裂的患者也可以进行非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比如进行扩肛手术,解除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收缩,缓解疼痛,也可以进行肛裂切除术,治疗肛裂。

     

    经过上述的这些方法和治疗,我们的“菊花”还是有救的。

     

    无论有没有痔疮或肛裂,都应该积极预防或治疗它们,这样才能更好的呵护我们的“菊花”。

     

    Dr.京不得不强调一下,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的同时,每天坚持适当运动和有规律排便。

     

    保持健康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对“菊花”产生刺激。注意肛周卫生,需要养成便后及时清洗肛门的卫生习惯。

     

    如果感觉“菊花”不适时,建议尽早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做出详细的诊断,及早进行治疗。

     

    Dr.京希望也能和你一起,肠道轻松,排便无忧。

     
    参考资料:
    [1] 肛裂的现代概念.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1.
    [2] 焦浩, 曹永清. 肛裂解剖及保守治疗[C]// 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结直肠外科论坛. 0.
  • 每年的冬季,都是心梗,脑梗,中风等等疾病的高发期,面对寒冷,心脑血管病患者可谓是深陷危机当中,为什么我们冬季会发生这么多突发事件呢?除此以外,冬天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难以破解的事情,就是起床困难,把我们的身躯从被窝里出来,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冬天最冷是1月


    每年最冷的时候,是大概1月份的时候,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因为冬季昼短夜长,夜晚我们的分泌多,浓度高,天亮的时候会比较晚一些,所以我们在睡眠和起床的这个瞬间,非常不容易,容易发生心悸,血压低,甚至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我们人体睡眠的时候血液循环慢,睡醒之后进入兴奋状态有一个过程,而冬天因为气温低,特别是1月份的时候,更加要注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不要猛地激励自己起床,而是要缓慢的起来,以免发生意外。
     

    冬季起床,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太早起来,冬季适当赖床是一种健康的方式。我们可以适当延长一点睡眠的时间,最科学的冬季睡眠时间是11点之前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来,如果有工作需要,也可以提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起来。


    第二:起床之后,赖床一小会,赖床3-5分钟,自己可以滚一下,或者伸伸懒腰等等都是可以的。

     

     

    第三:打坐,禅修3-5分钟,可以放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专注看一处不思昨天,不思明天,不想今天,就坐上一小会。


    第四:按揉自己的头部,肩膀,活动一下手脚,舒缓至少3分钟再起来。
     

    冬季护理小建议


    第一:冬天刷牙,洗脸所用的水,水温最好控制在35度,太热会让我们的皮肤变得干燥,太冷会洗不干净,因为我们的毛孔会收缩,温水刷牙也可以不刺激到牙齿,牙龈。


    第二:早上喝水是很多人都懂的一种排毒养颜,促进新城代谢的方法,我们冬天喝水不要太快,建议慢慢喝,小口喝,人体对于水的吸收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不要起来马上吃早餐,缓缓再吃,早餐可以丰富一些,优先选择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等的食物,比如豆浆,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或者水果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第四:冬季不能懒,不想动也要散散步,慢慢的走,微微出汗就可以了,这样会让我们更健康。


     
    冬季起床困难,不是懒,而是我们需要让血液更加循环,缓缓再起来能够减少意外的发生,冬季行动慢,并不是我们行动力不足,而是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给冬季的自己一些缓冲的时间。


    冬季感觉困,行动慢并不是我们希望的,但是,这是我们符合环境的一种转变,多理解身边人,多理解自己,多了解季节变化,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 冬天天气寒冷又干燥,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处于缺水状态。少量缺水会影响食欲、引发便秘,如果缺水严重则损害肾脏、加速衰老,更有甚者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有致命风险。所以冬天一定要注意科学补水,“赶跑”以脑梗,拥抱健康!


    1. 知风险:冬天预警!身体正在变“干”


    别看冬天出汗少,但身体却更容易缺水。冬天天气严寒,身体在增加制热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水。但这些水降低了细胞所处内环境的渗透压,造成一种不缺水的“假象”,阻止我们摄入水分,而这些代谢产生的水却不能被人体所用,会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最终,我们血液中的水含量反降低,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2. 巧辨别:尿液颜色加深?小心缺水


    我们有时缺水而不自知。为了能趁早发现、及时补水,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尿液颜色,巧辨缺水。


    尿液中含有一种黄色的尿色素,正常情况下呈透明的浅黄色;缺水时尿液被浓缩,颜色会加深,如果深至深黄色,就表明身体已经高度缺水了。

     

     

    3. 识危害:缺水事小,脑梗事大


    血液中有83%都是水,缺水会让血液变得粘稠,从而增加脑梗的发病率。


    机制一、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是血栓中的“粘合剂”,能黏附胶原纤维形成血栓。水像是“润滑剂”一样,能抑制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在缺水情况下,血小板更容易发生聚集,会最终将胶原纤维、白细胞和红细胞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堵塞在脑血管,就会引发脑部缺血,也就是脑梗!

     

    机制二、动脉粥样硬化

     

    所谓动脉粥样硬化,其实就是一种动脉内膜里出现粥糜样含脂颗粒的病变情况。这里的脂质特指胆固醇。


    血液黏度增加会激活内皮细胞,使其加速从血液中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蛋白内的胆固醇就会堆积形成一种硬质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又会损伤内皮,从而激活止血过程,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和脑梗的发生。


    4. 学方法:珍爱生命,科学补水


    补水可不是喝水,还讲究科学性,有“两要”“两不要”。


    一要:不渴时也要喝水

     

    口渴反应不是神经调节,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所以别管是否口渴,都要喝水;一天中要少喝多饮,以每天2-2.5升水为宜。

     

     

    二要:早晨起来要喝水


    我们的肾脏经过一夜的“加班”,生成了大量的尿液,此时身体实际上处于缺水状态。晨起喝上一杯水,不但能补水防脑梗,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一不要:饭后不要喝水

     

    饭后立即喝水会冲淡消化液,影响胃肠功能。所以尽量做到饭后一小时后再喝水。

     

    二不要:生水不要喝

     

    生水中有大量的病原体,可能会突破我们的免疫防线,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

     

    水是生命源泉,长期缺水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关注缺水、科学补水、跟脑梗说“No”!

  • 人人与"急救"有关,因为谁都难免发生一些危急情况,甚至意外伤害。即使自己未受到病痛伤害,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在旅游出差的路上,有时也会遇到紧张突发的场面,需要你伸出援助的手。所以,学点急救知识实在是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就先来看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意外处理方法。

     

    1、异物入眼

     

     

    眼睛是最娇嫩的器官,容不得任何异物。如不及时清除异物,眨眼时会感到疼痛,还会引起炎症、溃烂甚至失明。异物入眼时,最忌讳使劲揉眼睛,或用干的纸巾或毛巾擦拭眼睛。正确的做法是睁开眼睛,让同伴帮忙翻开眼皮,仔细检查眼白(球结膜)、下眼睑和角膜。如异物在眼皮或眼白部位,可用纸巾蘸少许纯水轻轻擦去异物(在家时,最好用棉签沾少许抗生素类眼药水擦去异物);如异物在上眼睑内、角膜处,或嵌入较深,则必须及时到医院处理。

     

    2、鼻出血

     

    鼻出血时仰头,非但止不住鼻血,反而会导致鼻血被吸入口腔和呼吸道。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4~8分钟,或用浸了冰水的棉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如果这些方法仍不能止血,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鱼骨卡喉

     

    鱼骨卡喉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张大嘴发“啊”的声音,让家属借助光线或手电筒,看清鱼骨所在部位,再用镊子夹出。若未发现鱼骨,则鱼骨可能卡在更深的喉咽部,应去医院就诊。鱼骨取出后,在短时间内仍然会有咽喉部异物感,这是局部黏膜擦伤的缘故,不必介意。不少人喜欢采用吞咽大的干饭团的方法来对付鱼骨卡喉,该方法对小的鱼骨可能有效,但对稍大一些的鱼骨则无效,有时反而会因挤压而刺得更深。还有些人认为,一旦鱼骨卡喉,可少量多次吞服食用醋使鱼骨溶解。其实,食醋在咽喉部停留的时间很短,根本不可能溶解鱼骨。

     

    4、气道异物

     

    自救:

      

    ①用力咳嗽法。先吸一口气,然后用足力气咳嗽,有时就可把异物从气道内咳出。

      

    ②腹部手拳冲击法。将右手拇指关节突出点顶住上腹部,相当于剑突与脐之间腹中线部位,左手紧握右手,然后用力向内作4~6次连续快速冲击。

      

    互救:

      

    抢救者站在患者侧后位,一手放置于患者胸部,另一手掌根部对准患者肩胛区脊柱上,用力给予连续4~6次急促拍击。

      

    婴幼儿急救:

      

    让患儿骑跨并俯卧于急救者前臂上,头要低于躯干,并将其胳膊放在自己大腿上,用另一手掌根部用力叩击患儿的肩胛区4~6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为家长,最操心的莫过于孩子的生命健康了。

     

    而对那些威胁着孩子健康乃至生命的元凶,有时就潜藏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防不胜防。

     

    比如“吞咽”这个动作。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不说,孩子好奇心又比较重,有时抓住什么都喜欢往嘴里放,一个不小心,卡喉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让人措手不及。

     

    运气不好了,甚至可能连测个核酸都会被卡喉。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就让Dr.京来给大家支一招,赶紧记下来,关键时刻能救命!

     

    为什么小孩子这么容易卡喉

     

    大家也看到了,前文引用的几条新闻,发生意外的全都是小孩子。

     

    这不仅仅是因为小孩子吃饭不注意、爱打闹,也有一定生理方面的原因——

     

    气管与食道交叉处,有一处名为“会厌”的软骨。在我们说话或呼吸时,会厌会向上,让喉咙开放;吞咽东西时,它则会闭合,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然而,2岁以前的幼儿会厌发育还不成熟,再加上孩子喜欢说笑、打闹,也就造成孩子吞咽东西时更容易发生意外。

     

    而如果真的不幸被异物卡喉,那么4~10分钟之内,都是急救的黄金时间。每早一分,病人被挽救回来的几率也就多一分。

     

    那么,如果不幸发生时,身边没有专业的医生,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好关键时刻救命的法子——

     

    海姆立克急救法

     

    很多人都看过徐峥、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剧中就有一段情节是:一位大妈被枣核卡住了喉咙,众人束手无策之际,王宝强帮助她把枣核吐了出来。

     

    他用的方法其实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又名“腹部冲击法”,因其发明者——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而得名。自从1974年这种方法被发明、推广以来,仅在美国它就已经拯救了超过10万个生命,其中甚至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等。而发明者本人也因这个方法的流行而被誉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一个气球在气口处被堵住,那我们可以挤压气球,靠空气的冲力来把堵塞物冲开。海姆立克手法也是一样,只不过是将气球换成了人的肺,气口换成了气管。

     

    具体的做法也并不复杂,只不过要分几种情况:

     

    1、卡喉者为清醒的成年人

     

    抢救者站在卡喉者背后,以弓步姿势站稳,双臂环抱住其腹部,然后一手握拳,拳眼向内,放在其肚脐上方约2指的位置,另一只手放在拳头上,然后向内、向上连续冲击患者的腹部,直至患者将异物咳出。

     

    2、卡喉者为丧失意识的成年人

     

    让患者平躺,我们用两手叠加放置于肚脐之上2指处,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快速冲击、压迫其腹部,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3、卡喉者为婴儿

     

    如果是婴儿,那我们可以让孩子趴在自己的一只前臂上(前臂可以放在腿上作为支撑),手托住宝宝下颌,另一只手以掌根拍打宝宝肩胛中间,拍打5次之后,让宝宝反转躺好,双指按压“双乳连线的中点”5次,然后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宝宝将异物咳出为止。

     

     

    注意:千万不要抓着孩子双脚倒吊着怕打背部,那样不仅无法排出异物,还可能造成孩子颈椎受伤。

     

    4、卡喉者是自己,身边又没有外人

     

    (如果真的遭遇了这种情况,那首先要为你那一刻的无助表示深深的同情。不过如果你真的成功把自己救下来了,那就像老话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自救的原理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按照前述的方法自己双手冲击腹部,如果力度达不到的话,可以找一个桌子边缘、椅背、栏杆等固定的水平物体,俯身趴在上面,用其边缘顶住自己的上腹部,快速重复向上冲击。

     

    最后要提醒大家:海姆立克适用的情况是“气管异物”,而不是“食管异物”,因为肺部的空气是不会经过食管的。

     

    而且如果是鱼刺进入气管的话,也不要用海姆立克!

     

    显然,不论鱼刺卡住的是食管还是气管,粗暴的做法都可能会造成进一步损伤。如果真的被鱼刺所卡,那先不要慌张,旁人可以用手电照着,用小勺子将舌背压低,如果可以看到鱼刺,就用镊子取出;而如果看不见,那啥也别说了,赶快去医院吧。

     

    学习海姆利克,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平安健康,更重要的是多一份预防意外的保障。

     

     

    成年人还好说,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小心注意一些,但小孩子就不一定了,所以大人一定要多多悉心提醒孩子,吃东西时不要打闹、说话,更要制止孩子把玩具之类的小东西往嘴里放的习惯。平时做饭时,也可以视情况把食物切得更小更细一些,避免孩子噎住。

     

    总之,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够熟练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然后永远也用不到。

     

    参考文献:
    [1]陈志.海姆立克急救法:生命的拥抱[J].大众健康.2017.
    [2]樊超.海姆立克急救法[J].大家健康.
    [3]柴枝楠.鱼刺卡喉急救法[J].中老年保健.2017.
  • 假期,是儿童烧烫伤的高发时期。


    2020,特殊而漫长的假期,使得居家儿童烧烫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家本是避风港,为何却成为儿童烧烫伤的高发地?为何看护人就在身边,孩子还是会被烫伤?让孩子远离烧烫伤,父母能做些什么?

     

    以下三个内容,父母一定要学会!

     

    01 预防热液烫伤的12个知识

     

    被沸水、热汤、热油、热茶、洗澡水等烫伤的情况,都属于热液烫伤。

     

    热液烫伤是儿童烧烫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有效看护三原则

     

     

    03 烫伤急救五步法:冲脱泡盖送

     

    烫伤后,采取正确急救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伤害,关键时刻,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储备知识,应急不慌!

     

     

    *本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供稿。

  •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儿童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近期,福建省闽侯县琯前村发生的3名小学生溺水身亡事件,再次敲响了儿童溺水安全的警钟。

    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约3万名儿童死于溺水事故,其中农村儿童溺水死亡人数是城市儿童的5倍。农村儿童由于缺乏监管,更容易接触到危险水域,如河流、池塘等。

    那么,如何预防儿童溺水事故呢?首先,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其次,学校要开展防溺水知识教育,教授孩子基本的自救和求救技能。此外,社区和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危险水域的监管,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儿童误入。

    除了预防溺水,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尽量多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预防儿童溺水事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学校、社区和政府部门都要承担起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   儿童意外事故频发,其中溺水事故尤为令人痛心。近日,一名家长在一岁儿子洗澡时,因接电话而疏忽,导致孩子不幸溺水。鄞州人民医院虽经抢救,但终究无力回天。这起悲剧再次提醒我们,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溺水后的急救,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还有意识。如果孩子没有心跳,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急救步骤是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但近年来,国际急救专家发现,抢救心脏循环才是最关键的,因此将抢救顺序调整为C-A-B。

      进行胸外按压时,成人可用一只手掌或中间三根手指按压在孩子胸骨正中,即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与地面垂直向下按压,深度约为2-3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对于幼儿,按压频率应更高,以达到更好的急救效果。

      如果孩子落水后仍有意识,可先将其体内的水挤出,再进行心肺复苏。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失去意识的孩子,开放气道是最难的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应将重点放在恢复心跳上,避免因吐水而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

      专家提醒,孩子溺水后,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即使急救技术不熟练,也不要放弃抢救,应在医生到来之前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再差,也比束手无策要好。

      除了溺水急救,家长还应掌握其他儿童常见意外的急救方法,如烫伤、骨折、气管异物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家长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安全。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保家中环境安全,避免孩子发生意外。

      2.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提高应对儿童意外事故的能力。

      3. 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4.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5. 带孩子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 2007年5月31日下午,太和县宫集镇张营小学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5名五年级女生在村西水塘投水自杀,其中2人不幸溺亡。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经过调查,2名女生的死因与同学之间流传的“男女关系”谣言有关。这些谣言给女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们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却得到了冷漠和无视的回应。最终,在绝望中,她们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的方式来结束痛苦。

    这起悲剧的发生,暴露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家长的教育方式粗暴,学校的关爱不够,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足,都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为了防止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 加强家庭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
    • 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提高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环境。

  • 儿童溺水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夏季游泳高峰期。溺水后,大量水分和异物涌入呼吸道及胃中,导致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发窒息甚至呼吸、心跳骤停。据统计,溺水是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死因。本文将介绍儿童溺水的预防措施、急救方法及后期康复治疗,以帮助家长和监护人提高安全意识,保障儿童健康。

    一、预防措施

    1. 加强安全教育:家长和监护人应向儿童普及溺水安全知识,提高其安全意识。

    2. 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避免在自然水域游泳,尽量选择有救生员和救生设备的游泳池。

    3. 加强监护:家长和监护人应时刻关注儿童在水中的安全,避免其单独游泳。

    4. 配备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衣等,以提高儿童在水中的安全保障。

    5. 学习急救知识:家长和监护人应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现场急救。

    二、急救方法

    1. 立即呼救:发现儿童溺水时,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员帮助。

    2. 拯救溺水者:根据现场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援措施,如将溺水者救上岸。

    3. 排除呼吸道积水: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4. 进行心肺复苏: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5. 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尽快将溺水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三、后期康复治疗

    1. 呼吸系统康复:根据溺水程度,进行呼吸系统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氧疗等。

    2. 心脏康复:对心脏受损的溺水者,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如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3. 脑部康复:对脑部受损的溺水者,进行脑部康复治疗,如认知训练、语言康复等。

    4.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意外伤害事故频发,其中校车事故尤为引人关注。本文将围绕校车事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救援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公众对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视。

    一、校车事故发生原因

    1. 车辆安全隐患:部分校车存在超载、车况老化、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 司机驾驶不规范:部分司机缺乏安全意识,驾驶技术不熟练,疲劳驾驶、酒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3. 交通环境复杂:校车行驶路线往往涉及城乡结合部、道路狭窄、路况复杂等不利因素。

    4. 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学生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乘坐校车时不遵守纪律。

    二、预防校车事故的措施

    1. 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对校车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车辆安全性能;加强对司机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

    2. 优化交通环境:改善校车行驶路线,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加强交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家校合作: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出行安全。

    三、校车事故救援方法

    1. 立即报警: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请求救援。

    2. 疏散学生: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3. 进行急救:对受伤学生进行现场急救,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4. 联系医院: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 在人们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溺水事故也时常发生。近日,凌晨时分,新天地人工湖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溺水事故,两名男子不幸身亡。在这起事故中,市民和消防部门迅速展开救援,上演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救人接力。

    据目击者描述,两名男子在游泳过程中不幸溺水。事发时,附近居民听到呼救声,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同时,附近市民也纷纷加入救援队伍,他们带着救生圈、绳索等救援工具,跳入湖中,展开接力救援。

    然而,由于救援及时,但仍然无法挽回两条年轻的生命。据了解,两名男子均为年轻男子,其中一人20岁,另一人17岁。他们均为火锅店员工,当晚在人工湖游泳时不幸溺水。

    这起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夏日游泳安全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预防溺水事故的要点:

    • 不要独自一人下水游泳。
    • 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避免在野外游泳。
    • 学习基本的游泳技能和溺水自救方法。
    • 不要在酒后、疲劳时游泳。
    • 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

    此外,掌握一些溺水急救知识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溺水急救方法:

    •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异物。
    • 将溺水者平躺在地上,解开衣领,清除呼吸道异物。
    • 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其恢复意识。

    水上安全,人人有责。让我们共同提高安全意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为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了“公众急诊科学就医提示”,旨在引导公众科学就医,合理使用急诊资源。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能保护自己,在他人遇到意外时也能及时施以援手。例如,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其次,要注意防范危险因素,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例如,注意用电安全、避免溺水、防止食物中毒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也能有效降低疾病风险。

    在遇到急症时,应合理使用急救电话。不滥用急救电话,以免耽误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同时,选择就近的急诊医疗机构就诊,既能节省时间,也能提高救治效率。

    在急诊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根据病情危重程度确定救治顺序。患者及家属应理解并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在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会优先关注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无法及时告知家属相关信息,请予以理解。

    最后,急症期过后应及时转出急诊科,以免占用急诊医疗资源。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就医秩序。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还将组织开展“公众急诊科学就医提示”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 随着夏季的到来,溺水事故频发,成为夏季的一大安全隐患。许多青少年在炎炎夏日选择下水游泳,但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溺水事故频发。本文将围绕青少年溺水事故频发的原因、预防和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一、青少年溺水事故频发的原因

    1. 安全意识淡薄:许多青少年对溺水事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安全意识,认为溺水事故离自己很远。

    2. 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自救和互救技能,遇到溺水情况无法有效应对。

    3. 家长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监管不力,缺乏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导致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溺水事故。

    4. 水域安全隐患:一些水域存在安全隐患,如深水区、暗流、漩涡等,容易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和应对措施

    1. 加强安全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溺水事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游泳培训,教授青少年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家长加强监管: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管,确保他们在游泳时始终处于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4. 注意水域安全:游泳时要注意水域的安全隐患,避免进入深水区、暗流、漩涡等危险区域。

    5. 及时救治:一旦发生溺水事故,应立即进行急救,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总之,青少年溺水事故频发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家长监管和注意水域安全等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溺水事故的发生。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例如有人落水。近日,一篇关于孩子溺水急救方法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文中提到“攥着孩子的双脚,倒背着孩子跑步…”这样的溺水急救措施,你信吗?千万别信!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谣言的真相。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溺水的危害。长时间的溺水会造成溺水者的呼吸、心跳停止、脑部出现缺氧,严重的甚至发生脑死亡。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4-6分钟,脑组织就发生永久性伤害;心脏骤停10分钟,就出现脑死亡了。所以,溺水超过一个小时是不可能救活的。

    那么,关于溺水,我们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一:只要溺水不超过1小时就可以救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长时间的溺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可逆转。

    误区二:倒背着孩子跑步急救能控水?这种说法同样是错误的。抢救溺水者时,一律不应该进行控水。控水时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会阻塞气道,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那么,正确的溺水急救措施是什么呢?

    1.尽快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地带,并注意自身安全。

    2.对心脏骤停的溺水者,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之前,先开放通道,要先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水草、泥沙等,头偏向一侧,让鼻子里的水流出来,再做口对口出气,最后再做胸外心脏按压,按ABC的复苏操作顺序。如无呼吸、有心跳,则无须做胸外心脏按压。

    3.同时,呼叫救护车,向医务人员求助。

    4.如有外伤,立即处理头、颈部损伤。

    5.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超过10分钟,也不要轻易放弃。

    游泳的季节到了,大家要传播正确的急救措施,不要听信网络谣言,千万不能传播任何有错误的信息,害人害己。

  • 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在执行各种活动时,都会消耗能量,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很多人认为,利用身体对寒冷的应激反应,通过冷水洗澡来消耗热量,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那么,冷水洗澡真的能帮助减肥吗?本文将为您揭秘其中的真相。

    冷水洗澡会消耗热量吗?

    答案是肯定的。冷水洗澡确实会消耗热量,而且相较于热水洗澡,冷水洗澡消耗的热量更多。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会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来维持体温,从而产生热量。一项研究表明,冷水洗澡的热量消耗是热水洗澡的2.2倍。例如,泡热水澡30分钟,消耗热量100千卡;而冷水洗澡30分钟,消耗热量则高达220千卡。

    然而,仅凭冷水洗澡来减肥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人体每天的基础代谢率、日常活动消耗的热量以及摄入的热量都是固定的。想要达到减肥的效果,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等方式来增加热量消耗,同时控制摄入的热量。

    冷水洗澡可不可以减肥?

    冷水洗澡虽然可以消耗热量,但其减肥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冷水洗澡会导致毛孔收缩,影响汗液排出,容易引起水肿;另一方面,冷水洗澡会使皮肤表面温度骤降,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冒等疾病的风险。

    冷水洗澡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增强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
    • 锻炼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
    • 锻炼意志力,增强毅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冷水洗澡。以下人群应避免冷水洗澡:

    • 皮肤对冷水敏感的人群。
    •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

    那么,如何通过洗澡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 舒适热水澡:在37℃左右的水温下浸泡身体,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汗液排出,有助于减肥。
    • 蒸气浴:在40-50℃的温度下进行蒸气浴,有助于消耗脂肪。
    • 自然盐浴法:使用盐水或自然盐进行沐浴,有助于排毒、减肥。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