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患者跟着医生走

患者跟着医生走
发表人:袁振武

在中国,患者看病总爱往大医院跑。

医保支付、医疗技术按医院等级准入、大医院对有能力的医生的吸引等原因,造成了多数中国人看病“认庙”不认“和尚”。大医院占尽平台优势,即使有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等多项利好政策出台,“有本事”的医生也不敢轻易离开。

然而,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患者的求医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

  • 主动择医:从各种渠道对医生的技术、服务态度、口碑等进行求证;
  • 追求就医品质:预约就诊,需要陪诊、全流程服务。

患者就医需求的变化,让“患者跟着医生走”成为可能。

让患者认可,医生除了需要通过自己的诊疗水平以及服务能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以外,还需要做好患者管理,有许多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医生达成目的。

1. 患者群

很多医生都有自己的微信患者群。

经营患者群的意义在于:留住老患者,获取新患者。患者群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渠道,使得医患不失联,能够帮助医生留住老患者;其次通过老患者帮助医生在人群中达到很好的曝光和口碑沉淀,获取新患者。

患者群如何经营?

第一,通过为患者提供咨询管理,通过咨询回复、患教、话题讨论等活跃患者群,让患者主动交流。

第二,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如课程分享等,把医生的个人形象进行曝光宣传,让老患者带动新患者加入。

2. 在线问诊平台

患者群可以达到管理患者的目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沟通不连续,微信每次沟通后都无法连续保存,很多患者再来提问已记不起之前的病情和细节;其次会占据医生大量的时间,活跃的患者群,患者会不断提问、咨询。

使用在线问诊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问诊平台都可以自行设置咨询时间,咨询方式(图文、电话、视频等),医生可以定一个时间集中解决问题;其次,有病例资料,有过往咨询记录,回复咨询更高效;再次,一对一咨询,保护患者隐私。

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线咨询,线上问诊将成为线下诊疗的重要补充。

3. 借助新媒体

目前最热门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

新媒体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可信的内容、最快的知识,还能帮助医生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为门诊、产品导流,并扩大行业内影响力。

大多数医生也乐于借助新媒体进行科普和曝光。在北京发布的医生群体媒介使用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每个医生平均拥有 2.02 个账号,27.5%的医生同时拥有 3 个以上的账号,超过四成的医生会在新媒体账户上发布健康科普信息,半数以上的医生在看到自己所在领域出现谣言后,会主动辟谣,七成医生会主动转发自己认可的专业信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采访专家 |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 李江波
    文 | 黑凤梨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受访医生:李江波

     

    疼,是最突出的症状!

     

    故事1: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面临孤立的刘甜甜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不得不放弃银行工作的闫爽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竞争压力山大的张德民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疼痛背后的真相是......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反复就医,又找不到问题,让人奔溃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你越关注它的症状,它就越欺负你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药物可不是唯一的办法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的主人公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性格孤僻

     

    故事2的主人公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的主人公,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李江波主任的治疗策略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躯体形式障碍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结语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看医生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如果您阅读完这篇文章,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卡片,找到我们的李江波主任进行线上咨询,祝您健康!

     

  • 滴!滴!滴!

    刺耳的警报声在急诊室内响起。

    “醒醒,醒醒,爸!”焦急的呼喊不断传来。

    一个70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此刻正陷入昏迷。

    他的女儿吴女士陪伴在旁边,满脸担忧,与医生讨论着父亲的病情。

    “情况很危险,需要透析。”医生通知道。

    但是吴女士却面色凝重。

    因为她知道,父亲的状况虽然需要透析,但身体条件已经无法承受透析。

    要不要透析——这是一个矛盾的难题。

     

    受访者 | 北京 吴女士
    文 | 一心一意
    监制 | 黑凤梨

     

    01 快速升高的肌酐

     

    吴富国(化名)的身体一直很好,妻子早逝后,一个人将三个女儿抚养长大。

     

    然而在16年8月份,吴富国65岁的时候,很突然的,身体很难受。

     

    女儿陪伴着他来到医院,在急诊科发现他的血肌酐已经达到一千多!

     

    肌酐是我们肌肉的一种代谢产物,在血液中会经过肾脏排出体外,正常人的血肌酐一般不会超过一百微摩尔/升,过于高的肌酐在人体内会成为一种毒素,但当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就会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快速升高。

     

     

    一千多的血肌酐指标,证明吴富国此刻已经是急性的重度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肾衰,到了晚期也被称之为尿毒症。

     

    一般来说,这会是一个慢性的发病过程。

     

    但是吴富国突然发病的情况,让医生们觉得不对劲。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后,经过各种排查,吴富国被诊断为急性ANCA 相关性小血管炎引起的急性肾炎。

     

    ANCA 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免疫疾病,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损伤,通常最容易累及肾脏和肺脏,一旦发病,病情会比较危急。

     

    02 必不可少的透析

     

    吴富国在经过血浆置换、激素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手段后,情况稍微好转。

     

    但是他的肾脏已经在一次发病中彻底损伤,不可逆转,想要维持正常的身体技能,就只能采取透析。

     

    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主要的作用是代替肾脏清楚体内无法排除的各种毒素和代谢废物。

     

    如果肾脏损伤到达了尿毒症的阶段,透析就必不可免,且需要长期维持。

     

     

    这对吴女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父亲好好地,怎么就突然患上了这种免疫疾病,患上了尿毒症?

     

    忽然间,她想起了2013年,父亲62岁的时候,也是突然间身体很难受。

     

    吴富国当时在医院被诊断为肺气肿,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炎治疗后,症状就好转消失,所以当时吴女士并没有太过在意。

     

    但现在想起来,吴女士却觉得3年前突然出现的肺部疾患,或许就预示了父亲患上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可能性。

     

    吴女士不禁有时候会想,如果能够早一点发现这种可能性,父亲也许就不会到达这么严重的地步?

     

    03 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吴富国的肾脏功能已经稳定。

     

    因为长期血液透析需要通过手术做一个人工篓,就是植入一根人工血管,所以吴富国到血管外科进行造瘘手术,但是做完手术之后,吴富国因为年龄比较大,病情比较危险,并发了胃肠道出血。

     

    因为到达了尿毒症阶段,吴富国身体各个系统都容易受到损伤,不仅他的心脏功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肺部也开始积水,血氧饱和度也一直比较差,病情随时会再度恶化。

     

    吴女士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为了父亲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她带着父亲来到了转移到了山西省的肾脏专科医院——省人民二院。

     

    在这里的肾内科经过长期的透析、调理之后,吴富国终于能够出院,勉强过上了接近正常的生活。

     

     

    最为理想的——也就是接近正常的生活。

     

    因为每一位尿毒症患者,生活已经不可能恢复到正常。

     

    贫血、营养不良、继发性高血压,几乎是每个尿毒症患者都有可能面临的常见并发症。

     

    当肾脏无法履行它的正常功能,就需要透析来代替。

     

    不仅需要控制饮食,注意生活、运动中的方方面面,每周两三次的透析是尿毒症患者想要活下去就不可逃避的问题。

     

    尿毒症患者,哪怕是肾脏以外的其他器官出现问题,在其他科就诊的话,就会因为医生判断存在尿毒症,需要进行透析,而将病人转移到肾内科。

     

    她的父亲,每次住院,因为肾脏不好,哪怕身体其它部位的问题,也只能住肾脏科,有时候需要在几个医院之间轮转。

     

    透析还需要陪护,不仅对于自己,对于家人而言,也造成了很多问题。

     

    04 最后一次透析

     

    自从确诊ANCA血管炎和尿毒症之后,吴富贵5年内,每年都会去测一次ANCA抗体,防治病情复发。

     

    虽然抗体指标没有异常,但是吴富贵的肺部却依旧经常出现问题。

     

    每年,吴富贵肺部都会出现感染,出现呼吸困难、气喘,轻的话在诊所消炎治疗,重的话就不得不住院。

     

    2021年8月份,吴富贵再次因为肺部感染而住院,但这一次的发烧、气喘并没有因抗生素治疗好转,肺部不停的积水,让医生怀疑吴富贵的肺部是不是存在癌症。

     

    但是因为吴富贵身体整体情况比较差,无法进行进一步手术和检查,所以单凭肺部CT等影像结果无法确定确实是否存在肺部肿瘤。

     

    住院一个多月,吴富贵情况得到一些好转,最终决定出院。

     

    但就是在三个月后,11月份,吴富贵突然晕倒在地。

     

     

    吴女士焦急地带着父亲来到医院,在急诊科发现父亲低血糖。

     

    然而的持续的高糖注射,也无法让吴富贵的症状得到改善。

     

    “需要透析。”医生只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吴女士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父亲的身体状况恐怕无法耐受透析。

     

    之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父亲身体虚弱时,透析过程就会无法进行。

     

    她担忧着等待一个结果。

     

    但……这一次的紧急透析过程中,因为吴富贵出现紧急的呼吸困难,导致透析不得不停止。

     

    快速下降的血氧饱和度,让呼吸机也难以维持。

     

    注射白蛋白也无法升上去的蛋白指标,诸多抗生素也无法控制的持续感染。

     

    无数异常的指标下,最终,吴富贵因为呼吸衰竭而离世。

     

    05 早防早治、长期沟通

     

    ANCA抗体相关血管炎,尿毒症,这是整个世界都困扰的难题,仍然等待着进一步的科研探索,需要更多的临床治疗手段。

     

    谈论起这些事情,吴女士除了衷心希望疾病能够更快地被攻破,一方面也忍不住感慨——早防早治、长期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更早地筛查到这种疾病,便能够在疾病进展到无法控制的终末期之前,延缓、控制住这个过程。如果能够更多地和医生交流,交流病人病情的每一次转变,能够更快地给出指导和意见,或许病人的寿命便能够更多延长一些。

     

    因为与病人无法保持及时的沟通,所以每一次诊治,都只能处理现在所能够看到的问题,病人之后的病情转变,因为每一次住院、出院,因为可能涉及到了不同的医院、医生,所以无法得到完善的关注。

     

    但是互联网在线医疗,有望于打破这些问题——及时地指导患者的病情,并给于持续的关注,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诊治的时间,京东健康便是致力于这样的服务。

     

    通过方便快捷的就医咨询,帮助病人从一些小问题中发现潜在的疾病可能性,通过长期的家庭医生服务,帮助病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慢性疾病,也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救治和治疗。

     

    同时,如果能够让医生和病人建立起更多的联系,也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疾病的变化,帮助医生们更多地发现攻克疾病的可能性。

     

    每一个尿毒症患者,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心酸和泪水,如何更好地去生活?我们愿意为其提供帮助,也希望每一位病人都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

  • 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自身不能承受的创伤事件后,表现为极度惊恐和害怕。对周围事物的应对能力以及反应度降低,表现为淡漠、消极的精神状态。长期梦魇的出现,导致睡眠质量极度下降,以及对当时场景表现为极度回避。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比诊断临床抑郁症的患者对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反应更敏感。大多数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还表现尿液中皮质醇分泌减低、儿茶酚胺分泌增高,因此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比值比没有该诊断的患者更高。大脑中儿茶酚胺水平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浓度增高。
    PCL-5量表:该表是目前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常用的量表之一,虽然不能帮助自我诊断,但是可以更直截了当的描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在临床上,该量表是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推荐,被广泛使用。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是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定式问卷,是目前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金标准。
    其他检查:包括SPAN、BPTSD、AV/DODPTSD等。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标准A:该个体曾经暴露于同时具备以下两点的创伤性事件:此人经历、目睹或者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实际死亡,或者受到死亡的威胁、严重的受伤、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此人的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恐,儿童可能表现为混乱或激惹性的行为。
    标准B:创伤性事件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持续性地重新体验:反复插入性的对事件的苦恼记忆,包括图像、想法或者感知。年幼儿童在重复性的游戏中可以出现创伤事件的某些主题或者方面。反复的有关事件苦恼的梦,儿童可能出现令人惊恐的梦,但是没有可辨识的内容。表现得或感觉到好像创伤性事件重现了(包括再体验创伤经历、错觉、幻觉、分离性闪回事件,包括发生在清醒或中毒状态),注意年幼儿童中,可能会出现创伤特异性的重演。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跟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强烈的心理苦恼。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与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提示时的生理反应。
    标准C: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三项以上: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回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无法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者参与明显降低。与他人疏远隔离的感觉。情感受限(如无法拥有爱的感觉)。未来缩短的感觉(如不期望能有一份职业、婚姻、孩子或者正常的人生)。
    标准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两项或以上:难以入睡或睡眠困难。激惹或易发怒。注意力集中困难。过度警觉。过分的惊吓反应。
    标准E:上述障碍(B、C及D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标准F:这些障碍导致了临床上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养生了,并总结出了两条黄金法则: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不用多说,这是人们最常想到,也是最容易开始的养生方式。但我想说的是,在某些层面,迈开腿的健康收益会更大。

     

    运动会加速血液循环、激活免疫力、强健心脏和大脑、阻止骨质流失,还会刺激高密度脂蛋白(血管清理车)的产生,可谓对身体大有裨益。

     

    而在诸多运动方式中,走路是最为大众化、最廉价的方式,深受大家喜欢。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走路是最佳运动方式之一。既简单又方便,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只要你开始运动,何时都不晚。

     

     

    那走路究竟能够走掉哪些疾病,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本文为您详解。

     

    走路能走掉这5种病:个个都是千金难送的"神"


    (1)糖尿病

     

    走路堪称最廉价的"降糖药"。经常走路,能够快速消耗掉血糖,也能够大大提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很多糖友们会发现,一旦坚持走路后,自己需要吃的降糖药量会下降。血糖控制的曲线越来越与常人相似。


    (2)慢性便秘

     

    人一上了年纪,胃肠功能就会下降,蠕动功能下降,导致慢性便秘的问题。在运动的过程中,随着身体重心上下波动,肠道内的粪便也就更容易通过肠道。

     

    此外,运动会使身体交感神经兴奋起来,这类神经不受我们主观控制,但却能使肠胃蠕动的更加有劲。

     

    有研究显示,经常走路,可以显著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促进毒素垃圾排出,甚至能够降低患肠胃癌症的风险。

     

    (3)高胆固醇

     

    胆固醇堪比血管中的捣蛋分子,它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形成脂质斑块,堵塞血管。心梗、脑梗等重大疾病,多半有它的影子。

     

    坚持走路,可以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高密度脂蛋白,它专门负责将沉积在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理会肝脏,从而确保血管畅通,使其年轻有弹性。

     

    更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走路,身体合成有害胆固醇的量就会下降。这"好的增加、坏的降低"血管的健康收益直接翻倍

     

    (4)肺部疾病

     

    跑步时人体对氧气需求量加大,呼吸频率会增加。此时,肺部血液通量会加大,人体为确保呼气通畅,会启动清肺程序,分泌不少痰液带出毒素。

     

    因此,很多人会发现,跑步一段时间后,肺活量会增加,肺部健康状况大为改观。

     

    (5)骨质疏松症

     

    男人过了56岁,女性过了49岁,骨质流失速度就会突然上一个台阶。这是人体自然衰老,相关激素分泌量减少的结果。

     

    但骨骼有个隐藏的秘密,那就是你越用越强。长期跑步,身体重量不断往腿部砸,下肢的、髋部的骨密度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有效避免骨质疏松问题。

     

    当然,在跑步的同时,日常多喝牛奶效果会更好。

     

    坚持走路,还有这4种意外好处


    (1)长寿

     

     

    走路对身体的健康促进是全面的,从寿命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哈佛大学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如果一周能快走450分钟以上,平均可延长寿命4~5年。

     

    (2)记忆力好,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走路、特别是快走,能够很好的锻炼大脑的平衡感,增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此外,运动还会分泌能让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这些都能够使大脑更"幸福",自然就好好工作,让你记忆力强,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3)维持健康体重

     

    人们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脂肪过多的危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坚持走路,能够很好的消耗掉多余的热量,确保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

     

    (4)拥有一个好睡眠

     

    失眠是很多老人遇到的难题,严重情况下,整个白天都会无精打采,甚至会出现胸闷、情绪暴躁、头晕、无法集中注意力等问题。坚持走路,能适度增加疲惫感,让你的肌肉更加放松,睡的更加香甜。

  • 在夏朝的大禹时代开始,华夏祖先们采用“五刑”来惩治犯人,其中有一刑法叫做“刖”,是将犯人的髌骨挖去,让其不能再行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膑被庞涓诬陷而惨被挖去双侧髌骨。

     

      
    古代没有无菌观念,只是有一些不断总结出来的无菌操作经验,比如将刀在火上消消毒,比如行刑前喝一口酒喷至刀上,比如刑罚后敷上一些草药,但毕竟不能做到充分无菌,而且没有抗生素,因此刑罚过后因感染而死去的不在少数,而且即使活下来,一般也不能行走了。我们不谈古代,就聊一聊在当今的无菌操作下如果切掉髌骨,可以走路吗?没有这种刑法的年代,什么情况下会需要切掉髌骨呢?

     

    什么是髌骨?

    髌骨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膝盖骨,在膝盖的前方,用手能够摸着,下图中像“栗子”一样的这块骨头就是髌骨。

     

      
    髌骨虽然不大,结构简单,但它非常有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髌骨组成了一个重要的关节:髌股关节,该关节如果产生炎症,就会导致膝关节疼痛以及出现髌上囊的积液,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髌骨软化症,其实就是髌股关节的关节面的软骨软化了,而不是真的髌骨变软了;髌骨通过肌腱和韧带连接了大腿和小腿:连接大腿的是股四头肌肌腱,连接小腿的是髌韧带,起到伸膝关节的作用。股四头肌肌腱及髌韧带非常坚韧,因此在猛烈弯曲膝关节的时候,也可导致髌骨被拉断,造成横行骨折。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手术将髌骨切掉?

    既然髌骨也是很有作用的,那么医生一般都是会尽可能地保留髌骨,即使是做关节置换手术的时候,髌股关节面已不能修复,医生也会使用髌骨假体进行髌骨置换,而不是将髌骨直接去除。

      
    但是,医生也并不是万能的,在以下情况可能就保留不住髌骨或者保留住也毫无作用,医生就会将其切除:如髌骨恶性肿瘤、破坏严重的髌骨结核、严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骨折后畸形愈合导致髌股关节面不平以及严重的髌骨软化症等情况,医生往往会将髌骨切除。与古代刖刑不同的是,髌骨骨折。

     

    切除髌骨后可以走路吗?

    古代在刖刑中切除髌骨后,不会去缝合伤口,不会去重建韧带和肌腱的功能,即使不因为感染而死去,也是不可以走路的。就比如孙膑在进行刖刑以后一辈子就得依靠轮椅。

      
    而如今在进行髌骨切除术后,我们会进行韧带、肌腱的功能重建,可以直接缝合股四头肌和髌韧带,也可以利用其他韧带肌腱重建,这样只会使伸膝力矩减少约30%,导致在伸直膝关节时,最后的10°~15°伸直功能减退,也就是说会导致膝关节伸不直,对行走虽然有些影响,但是仍然是可以走路的。您是不是没有想到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王健

    文章首发于 |骨科王健医生 

     

     

    78岁的沈爷爷年轻时当过兵,后来退伍后和朋友做了一些生意,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不错。沈爷爷在他60岁时选择退休,将一番事业都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准备好好享受生活,含饴弄孙。

     

    谁知道,本以为可以放下一切,回归生活,可是疾病却没有给他“免死金牌”。

     

     

    在沈爷爷60多岁到70多岁这十多年时间里,他先后被查出来高血压、帕金森病、胃癌、肠梗阻,还做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通过积极治疗和规律服药,沈爷爷的病情控制得还算稳定,但整个人却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

     

    就在前段时间,沈爷爷又在家中不慎跌倒后出现左髋部剧烈疼痛,无法行走,于是来到我院就诊,通过检查显示是左侧股骨颈骨折。

     

     

    结合全院会诊意见并与麻醉科沟通后,考虑手术风险极高但非绝对手术禁忌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后,于是在腰麻下对沈爷爷实施左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顺利,目前沈爷爷恢复良好。

     

     

    年轻时为生活拼搏奔波,年老时三天两头跑医院,能够健康长寿似乎成为了奢望?在此还是要奉劝大家,在年轻时不要忽视身体健康,牢记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或许你的晚年生活也能够不为各种疾病所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良心的专家说:医院收费该按照治好病人才能收费,没治好就不应该收费。

     

    抛出自己的观点还非要拉上有良心的专家,居心叵测啊。

     

     

    这么一说我的好奇心也被勾起了,这有良心的专家是医学专家啊,还是医改专家,还是社会专家呢?我猜这个有良心的专家就是提出问题的这个人吧。

     

    既然猜不出专家是谁,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事能不能实现吧。

     

    姑且不说医院能不能这么办,我们先从其他行业分析分析吧。

     

    先按照我看到的网友留言理论推理。

     

    网友说修理电视、冰箱都是按照修好了给钱,不修好不给钱,修报废了要赔钱,人去看病也应该是这样,看好了给钱,看不好不给,看坏了赔钱,如果你把看病等同于修理家电,把自己等同于冰箱、彩电,我想我们之间就没有必要争论了,如果我和冰箱彩电对话,别人一定以为我是疯子。

     

    如果上面假设可以成立的话,

     

    那么去饭店吃饭,吃完了我会说饭菜不可口,我不付钱。

     

    去酒店住宿我睡一夜说自己失眠了,我不付钱。

     

    去游乐场游玩我说自己玩的不高兴,我不付钱。

     

    坐飞机去趟三亚我说三亚不好我要返程,我不付钱。

     

    有此理论真的很无敌呀,非常完美啊!你倒是去试试啊,腿不给你打折,算我白说,同时告诫你一句,腿打折了,也别去医院,医院治不好你这种人,估计宠物医院也不会收你,兽医也怕治不好你。

     

    该说的说了,该分析的分析了,我们就回到医院治病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假定这个命题可以成立。那么什么标准是治好了呢?是医生的标准,还是以患者的标准呢?

     

    如果是医生的标准,那么不管治好治不好,医生都会说治好了,所以你还要给钱。

     

    如果是以患者的标准,你就是治好了,我也说没治好,身体是我自己的,难受不难受我自己知道,所以永远也治不好,那么每个患者都不会交费。

     

    如果二者都说了不算,那就要找第三方了,公平的地方就是法院了,每出院一个患者法院开庭一次,那可真有事干了。

     

    大家都想免费医疗,就连作为医生的我也想免费医疗,因为保不齐自己哪天也会生病,但是目前我们还无法实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记得看过一条新闻,曾经有一个县很富裕,县里决定医疗免费,结果呢大家不管是有病没病,大病小病都去住院,一住上院就不出院,有吃有喝,啥钱不花,干脆在医院猫冬了,导致真正有病的人因为没有床位,最后被迫取消了此政策。

     

    总有人幻想着吃喝都能免费,天天想睡就睡,工作还想不累,金钱都能成堆,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你,要想实现以上愿望,赶紧去下面排队。

     

    当你生病的时候,医生和家属一样是最希望你好的,应该是并肩战斗的战友,而不是针锋相对的敌人。

     

     

    看病不是买卖关系,如果你非要以消费者自居,那么我也请问你,既然是买卖关系,那你一定知道不允许强买强卖吧, 所以你去医院“消费”,那么医院就有权利拒绝你“消费”。

     

    所以别把看病看成是消费,酒店、饭店客满的时候,你会被拒绝,因为你是消费者。

     

    当医院再满再拥挤的时候,如果你是急诊、重症患者,急诊的时候是不会被拒绝的,因为你是患者。

     

    商店、饭店、超市都会关门,我们是二十四小时在岗。

     

    以人为本,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我们在路上,擦亮双眼,拭目以待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杜万良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医体融合 预防卒中”,宣传口号是“科学运动 健康生活”。

     

    什么是卒中?

    怎么才能预防?

    发生了卒中应该怎么办?

     

    世界卒中日前,小编找到被网友昵称为“阿杜”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杜万良,请他带领我们认识卒中、了解卒中。

     

    什么是卒中?

     

    卒中,又称脑卒中,也有人称为脑中风,泛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突然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状态。

     

    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坏死时称为脑梗死。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破坏时称为脑出血。脑卒中严重者可致残甚至致死。

     

    卒中有多可怕?

     

    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我国每年有240万新发脑卒中,110万脑卒中相关死亡。脑卒中现患人数约1100万。

     

    脑卒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怎么发现卒中? 发现卒中怎么办?

     

    脑卒中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嘴歪、言语不清。

     

    一旦家中有人出现上述表现,家属切勿给患者盲目服用药物,因为从外在表现无法区分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症状严重者要平卧、侧头以防呕吐物窒息,由家人呼叫急救车。

     

    拨打急救电话时,要说清患者的症状、准确地址,留好联系方式。

     

    症状较轻者可由家人送到医院。脑卒中在病程早期容易加重,所以无论轻重都要立即就医。

     

     

    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残疾或死亡的重要环节。脑梗死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3。到达医院越快,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医院优先救治。家属要跟医生说清患者的确切发病时间、患病史、用药史。同时患者要接受抽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拍急诊CT。

     

    脑梗死早期的最佳治疗是溶栓。溶栓就是用药物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如果能够及时再通,可以避免严重的残疾和死亡。溶栓有引起脑出血的风险,但发生率很低。溶栓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得了卒中怎么办?

     

    脑卒中有后遗症者,要通过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有脑卒中高风险的人,要积极预防发病。已经患过脑卒中的人,要积极预防复发。一方面是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是控制危险因素,比如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按时服用抗血栓药物,定期到医院复查。

     

    另外,气温低时脑卒中发病增多。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早晨外出不宜太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不是我把她弄哭的,是她自己爱哭,我也没说啥她就哭了。我一脸子无奈,面对着护士长,我这样说着。

     

    她怎么就哭了呢?你到底给她说啥了!我啥也没说,她看病,手上长红点,我看了下说是手足口病,她听后就嚎啕大哭。

     

     

    患者强忍着哭,说了句话:我这么大了,怎么可能得手足口病呢?这是小孩子得的病呀,我都三十岁了,怎么就得这个病了呢?

     

    我说,成年人也会得的,没人说自己不得手足口病呀。再说,就算得了手足口病,你哭啥呀?

     

    这多丢人呀,我这么大了还得小孩得的病。我怎么去单位和领导说,多丢人呀。

     

    那我有什么办法呢?你得了手足口病,我诊断没问题,你怎么就不能和领导说自己得了手足口病呢?我有点着急,因为后面还有三十多个患者在等着我。说下你的单位和住址,我要填传染病卡。不行就让家长来。明显我口误了。

     

    这是我出门诊时候遇到的一个患者,她来找我看病时候就是双手掌心有几个红点。我看了下,就让她把鞋脱了,看看脚底板有没有?脚底下也有。口腔也溃疡,而且前几天有感冒的症状。手足口病。毫不犹豫的下结论。后来问她,说孩子前几天也得过,但是不知道手足口大人也会得。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需要上报传染病卡,要把患者详细信息填好。结果患者就哭了。但是国家规定的还是要执行,所以我就按照要求填报了传染病卡。

     

    现在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这种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但是成年人也会得这种疾病。

     

     

     

    大部分患者病情不是很严重,但是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严重的并发症。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通常来说,没有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治疗起来并不是很麻烦,吃一周的中药就会消退。但前面提到,这种病还会伴发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要小心提防。

     

    我的那位患者并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只是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被病名给吓着了。

  • 一、以下几种情况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的预后一般良好,只要患儿精神状态好,吃奶、玩耍正常,可以居家观察。发现以下几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持续高热:体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大于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


    二、手足口病的对症支持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病情严重,患有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情况下,需要酌情应用甘露醇、机械通气,甚至体外生命支持等处理。

     

    1.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地西泮。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此药品常常适用于由病毒引起的初发或者复发性皮肤单纯疱疹,为免疫增强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引起局部的灼痛、瘙痒等症状。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此药品为抗病毒药,常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与支气管炎,长期服用可能对肝功和血象造成影响。

     

     

    三、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普通型:脾肺湿热证。常用中药有黄芩、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牛蒡子、佩兰、白茅根、生薏苡仁、通草、青蒿、生甘草。

     

    重型:湿热动风证。常用中药有生石膏、大黄、生栀子、黄连、钩藤、天麻、菊花、生薏苡仁、羚羊角粉(代)、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