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解读“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多层含义

解读“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多层含义
发表人:不药博士

这句话应该足以引起对中药使用的反思!不药不药帮助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几个深层次含义!

 

一般解释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用人参这样贵重的滋补药品,即使使用不当,造成一命呜呼,人们也不会认为是人参的过错,因为是在滋补。而大黄作为便宜的苦寒泻下的药物,虽然用的好可以救人性命,人们也不会认为大黄有功劳,因为大黄让人拉肚子受苦了。其实,这里面可以引申出几层意思,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层:针对药物,要辩证施治

 

人参功效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大黄功效为攻下积滞,清泄湿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人参虽为补气之要药,但并不能顺便乱用。人参只用于人体的虚证,而不用于实证。虚是指人体的虚弱,实指疾病。大黄虽为泻下的烈药,但其泻火解毒、排出邪热之力,是非常强悍的,通过将病人的污浊泄掉除病。如果辨证准确,对症用药,则可以起死回生。所以说,若不对证,人参也可以杀人,若对症,大黄也可以救人。

 

第二层:不可乱用中药进补

 

中药进补很容易导致补不对症,甚至弊大于利,特别是像人参这样的补气要药。

 

莫枚士在《研经言·用药论二》中提到:“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本来中药就是靠偏性治病,所以选择中药进补也要利用好药的偏性,达到滋补的目的。

 

清代名医郑钦安也提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当用的时候,进行滋补,反而是有害的。

 

 

第三层:引申一下,与我们的生活很相关。

 

大黄就仿佛是忠言逆耳,人参就仿佛是甜言蜜语,生活中,大家都爱听好话,喜欢嘴甜的人,也渐渐的把朋友分成了三六九等,把谄媚奉承的人当做朋友,把忠言逆耳的人当做敌人,而在危难之处,救你往往是大黄这样的“敌人”。所以说,不能用表象蒙了双眼,用药之前,要多留心,真正达到补益除病的目地。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1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文章首发于 |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 一生中,我们有将近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拥有健康身体的前提,也是要睡个好觉。

     

    但现代社会,很多人经常被睡眠问题所折磨,据世卫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约35%的人有睡眠问题,睡不着、容易早醒,睡着做噩梦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失眠分哪几种情况?该怎么治疗呢?

     

     

    半夜三更睡不着?中医认为:失眠多半分以下5种情况。‍

     

    1、营气不足——老做噩梦、睡不踏实

     

    这类人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整晚都感觉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白天又精神不振,还伴有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多半属于营气不足的类型。

     

    2、肝郁气滞型——多半是入睡困难

     

    很多人晚上睡觉都非常困难,经常躺床上半小时还睡不着,并且,胸口经常胀痛感,这多半是属于肝郁气滞类型,这类失眠人群,治疗时最好以疏肝解郁为主。

     

     

    3、心肝火旺型——多半是整晚都睡不着

     

    这种类型的失眠多半以女性为主,平时经常表现为急躁易怒、眼睛发红、口干口苦、舌红舌黄为主,很多更年期的女性也容易出现这几种症状,这种失眠,治疗的时候应以清热泻火为主。

     

    4、脾胃失和型—— 经常时睡时醒

     

    晚上时睡时醒,晚上睡觉老是不安稳,睡觉睡得昏昏沉沉的,而且平时会感到嘴巴很淡、厌食等症状,这多半是由于脾胃失和导致的,调理要以健脾安神为主。

     

    5、心脾两虚型——睡着爱醒来、爱做梦

     

    很多人由于身体虚弱,睡觉时经常入睡困难、爱做梦、半夜容易醒,还经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的现象,并且整个人看上去面色发黄,神疲懒言,这多属于心脾两虚型失眠。

     

     

    但还有很多失眠的人,多半是由于一些不好的习惯造成的,而古人也早就总结出了不想短命,莫睡三觉”的俗语,要想将来寿命长,这3种睡觉习惯最好及时改掉。

     

    1、生气的时候入睡

     

    睡前生气,不仅会严重影响整个睡眠过程,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或严重的肝肾损害,如果在睡前发怒,会造成肾脏部分的负担,以及诱发肺病或呼吸道疾病。

     

    2、醉酒后入睡

     

    许多人喝完酒后,都会感到头晕目眩,有种想睡觉的欲望。

     

    但酒醉入睡,会使人产生呼吸急促的感觉,而且,呕吐物长时间不能排出,还会积聚在气管内,从而造成大脑严重缺氧,甚至造成睡眠时突然猝死的危险。

     

    3、不要黑白颠倒的睡觉

     

    长期黑白颠倒的睡眠,不仅影响人的视力,还会造成腰酸背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隔天也会导致神情倦怠,严重的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寿命,导致短命。

     

    为了健康着想,这3种“短命”睡眠习惯劝你赶紧改掉,避免将来影响我们的寿命。

     

     

    如果长时间睡不好,睡眠不足,不但会引起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时间长了还会使得免疫力下降,也使得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所以,调理失眠刻不容缓。

     

  • 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演的是一民间中医悲欢离合的辛酸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在欢笑或悲伤之后引人深思。

     
    民间中医因无官府庇护,无权无势,自古至今倍受官方医生的欺凌,何况现在西医在各方面占尽优势。西医的贬斥排挤不在话下,国人的崇洋媚外,或用西医的一套管理办法来要求和压制中医,致中医特别是民间中医于绝境,尽管没象王太医那样谋杀、纵火、污蔑、中伤、陷害之能事。民间中医大多只有一技之长,即使像喜来乐那样钻研古代经典著作,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但没有官方承认的学历,照样没有地位,也就难免处处受人排挤、刁难。

     

     

    剧中不难看到喜来乐虽然常用简、便、廉、验单方为人治病,但从为格格治病,为太医、为皇妃、为袁世凯治病,从字体中看出王太医有痰疾在身等等,不难看出他也是饱学之士,对中医的经典理论下过一定的功夫。就连洋相百出,憨厚可爱的徒弟张德福,也能从望、闻、问、切中预见疾病的苗头,对汤头、脉诀、药性倒背如流,令人想到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抱怨中医难学,一方面不愿下死力气,背诵必背的歌诀。

     
    为什么老中医在诊断用药时娴熟自如,手到擒来,正是“童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受用终身,加之勤思考,多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所以说学中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中国中医药报》今年四月三日登载的陆金国先生《中医高等教育繁荣下的隐忧》一文,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很有同感,但是,最后提出中医应该走精英教育之路的观点,我觉得远离实际,不敢苟同。

     
    王太医、卢忠等人应该算作精英人物吧?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却视为贫贱之民诊病有失身份。

     
    为格格治病和防治瘟疫,王太医的方剂应该是最合乎标准的方案,但因胶柱鼓瑟,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而束手无策,到了喜来乐手上,无非是换了种使用方法,却收效天壤之别。如果中医人才都走精英教育之路,也就没有《串雅》一书,民众也就小病扛,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与医疗不沾边了。

     
    现在为什么病人都朝城里挤?不光是经济条件好了才去找精英医生治疗,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缺少中医人才,你还要走精英教育之路吗?即使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都能到基层工作,且不说大材小用,还不一定开展得了工作局面。基层需要的是面面俱到的全科人才,而好一点的中医即使一点不懂西医,通过临床实践,内、外、妇、儿、骨伤,哪方面都能成为全科人才。

  • 小时候贪玩,经常不小心碰出血了,奶奶就揪一朵这种草,放在手里揉碎了,敷在我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了。还有被蚊虫咬了,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也能很快的消肿。

     

    原来这种植物也叫血见愁,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在我们老家那,它叫荠芽子。而且这种植物在山东农村太常见了,长得特别像花生的叶子。这么多年,对这种植物的印象就是能止血,能消肿。不药博士总结了一些知识,写成了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这种草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北方居多,特别是山东、东北、内蒙、青海等地很多。太能长了,经常被当做杂草给处理掉了。采收后,切碎了晒干,可以作为中药保存使用。但是我也查了资料,血见愁一般都是外敷来用,基本不作为中药煎服。

     

    功效

     

    血见愁,真正的学名叫地锦草,但是血见愁这个名字,以它的功效来讲,着实名副其实。血见了都发愁,足以体现出它止血、凉血的功效。

     

    其实,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就有很多名著介绍了地锦草,比如《本草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本草汇言》:“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

     

     

    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了地锦草,对于其行为归经及功能主治描述如下:

     

    【性味与归经】味辛,性平。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用于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

     

    权威的官方药典里的描述是可靠的,大家尽量不要相信网络上的其他主治功效。

     

     

    药典中推荐的外用量为9〜20g,这里指的是炮制后的干品,不是鲜品。反正至少几百年,传下来的民间土方,大家就是这么外敷的用。也没听说,谁因此而中毒等等之类的情况。不过还是应该尽量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简简单单的文章,写写血见愁的其他官方认可的功效,大家都什么疑问,或者想法都可以留言给我!​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4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生姜和萝卜的谚语,感觉很牛叉的样子,比如,“萝卜上市,医生没事”,“吃着萝卜喝着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实际上,这些养生谚语,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有时候对谚语的理解要是不到位,就会误解其中真意,按照谚语来生活,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谚语,其实这句谚语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为什么呢?冬天吃萝卜,夏天吃生姜,这样真的好吗?我们先来看看萝卜和生姜的性能再说吧。

     

     

    萝卜肉质脆嫩多汁,形美色艳,“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一种食材。但是萝卜生用和熟用,功效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生萝卜味甘辛,性寒凉,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等作用;熟萝卜味甘性平,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综合来讲,萝卜适用于消渴口干,鼻衄,咯血;痰热咳嗽,咽喉痛,失音;痢疾或腹泻,腹痛作胀;脾胃不和,饮食不消,反胃呕吐;热淋,石淋,小便不利或胆石症等病证。

     

    生姜从味道来说,有一定的辛辣之味,民间不是有“姜还是老的辣”之说吗?从性能来说,是偏于温热的,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等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我们明白了萝卜和生姜的性能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句谚语。我们知道,三冬时节,人们在饮食上可能会偏荤一些,而煮熟的萝卜恰好具有益脾和胃、消食下气的作用,尤其是年关和春节时期,大鱼大肉,正好吃点萝卜解油腻,化食积,妙不可言。三冬时节,天气寒冷,容易感冒咳嗽,而萝卜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运用得当,自然恰到好处。那么问题来了,夏天不能吃萝卜吗?看到超市也有萝卜这个菜,是否可以吃呢?当然可以吃。生萝卜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整个夏天,萝卜也是可以吃的。

     

    再来看看夏季,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胃口通常不佳,而这个时候放入少许生姜,能够使人胃口大开,因为生姜是“治呕圣药”。在夏天,适当吃些生姜,可以抑治肠胃细菌的滋生,生姜还有杀灭口腔致病菌和肠道致病菌的作用,但是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而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只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那么,冬天不能吃生姜吗?肯定能吃。冬季天气寒冷,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冬季吃姜正当时。

     

     

    这样看来,似乎“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谚语可以被推翻了。实则不然,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手法,很多人忽略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互文现义。这种修辞手法,即是将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就是互文现义的修辞手法。如果按照直译,就是“将军身经百战,全都战死;壮士十年奋战,惨胜而归”,但这显然不符合文意,而正确的翻译是:“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好几年的浴血奋战,一些将士马革裹尸,一些将士凯旋归朝。”懂得了互文现义的修辞手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话的正确打开方式就不一样了:无论冬夏,正确使用萝卜和生姜,能够使人安康!

  • 又是口服头孢后喝酒,又是可怕的双硫仑反应,每次大家都觉得这个发生概率很低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每次都是血的教训给予我们警示,吃头孢不能喝酒!吃头孢不能喝酒!吃头孢不能喝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什么是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双硫醒样反应或酒醉貌反应,系指双硫仑抑制乙醛脱氢酶,阻挠乙醇的正常代谢,致使饮用少量乙醇也可引起乙醛中毒的反应。双硫仑反应,是指服用头孢类等药物后喝酒,发生和服用双硫仑一样的症状的反应的情况。

     

    双硫仑本身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双硫仑反应则是使用头孢类药物后,喝酒后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等恶性后果的情况!

     

    所以,双硫仑反应不仅仅是一种症状表现,严重者还可以危及生命。一旦开始服用双硫仑,任何形式的酒精摄入均可引起其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二、 发生双硫仑反应后咋处理?

     

    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停用酒精类饮品,大多数轻者可自行缓解,但如果较重者,就需要到医院进行处理。如果刚刚发生而且严重,需要及时洗胃排除酒精,减少酒精的吸收,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醒酒药物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如嗜睡、意识不清,可以给予纳洛酮对抗治疗,可以进行补液促进酒精的代谢。如果情况更重,就需要进行相关生命支持,比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血压支持以及对症处理。更严重者,会要命的!

     

    三、十防九空也要防!

     

     

    虽然不是每个口服头孢的喝酒都会发生双硫仑反应,就跟酒驾一样,不是每个酒驾的都出车祸!但至少我们知道,酒驾和服用头孢喝酒一样,会把我们置身于危险境地!所以,十防九空也要防,毕竟,发生危险的概率和几顿不喝酒相比,孰轻孰重大家一目了然!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写在前面的话


    人参和黄芪是非常经典的两味补气药,都能用于气虚乏力,身体羸弱。从性味以及功效来看,两味药似乎差不多。人参性甘,微苦,微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黄芪性甘,微温,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上,两味药用途迥然不同。

     

    在中国古代最好的实用临床指南《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入方51次,其中在“伤寒论”中出现22次,在“金匮要略”中出现29次。黄芪则不然,在“伤寒论”中从未出现过,在“金匮要略”中出现8次。

     

    最关键的区别在后面,在危急的时刻,比如“腹中虚寒”,“气脱亡阳”,“气阴两虚”时,只用“人参”,而不用“黄芪”,例如“理中汤”,“参附汤”,“人参参麦饮”。

     

    有一个病例,逾今已许多年了,可我记忆犹新。那时我刚刚学习中医,不求甚解。我一个朋友家亲人70多岁了,病情很重,身体羸弱,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她听说我正在学“中医”,就请我去看看。

     

    我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气虚”,就该用“黄芪”啊,“黄芪”还便宜点,于是买了包黄芪,让老人家泡来喝。结果老人家一喝,晚上呻吟喘促,开始出汗,病情反而加重了。为什么在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呢?

     

     

    回到《神农本草经》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别看后世的书。因为后世的书有个特点,中药的功效,越来越繁复,到了现代更不得了,加上了“现代药理学”化学成分分析后,这也能治,那也能治,每味常用中药背后,洋洋洒洒几百种作用,让人眼花缭乱。

     

    为什么要回到最开始的《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去呢?因为这些书是古人跨年代,长时间实践的产物,没有染上“后世”虚言玄揣,推演附会,取象类比,胡乱联系的色彩,一个“药”,一个“方”,就对应着一组症候群,抽象概念少,非常朴素。所以这些书或能揭示,“中药”或“组方”,最主要,明确,可重复的作用。

     

    那么《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记载“人参”,“黄芪”的呢?

     

    人参: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黄芪: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以上,就是《神农本草经》的论述。

     

     

    人参,黄芪,一个走里,一个走表

     

    我们仔细琢磨人参,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会发现,两者均能“补虚”,但是,人参的药力主要向内走,能固五脏之气;而黄芪的药力则向上走,向肌表走,故能治痈疽,排脓。

     

    对此,日本的经方家江部洋一郎先生提出了一个假说,我觉得能够很好地解释“人参”与“黄芪”的区别,对于指导临床实践颇有裨益,他的叙述如下:

     

    人参——向内走,守胃气,补胃气,生津,使气得到储存,避免了气的消耗,最终达到益气的目的


    黄芪——引导胃气向上走,补肺气,加强肺的宣散作用,堪称虚证的麻黄。因为肺有主气、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故又能利水。

     

    引导胃气向外走,可补皮部卫气。

     

    引导胃的气津从肺“流向”→心→脉→使脉中之血,脉外之气得到补充和推动→生血。

     

    这个假说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人参能“守胃固本”,而黄芪虽然能补虚,也有一定的“宣散”作用,在“气脱”时,依然会将“胃气”源源不断地向上,向外供应,导致“气散”的情况更重,病情更凶险。

     

    也能解释为什么治疗外感的“伤寒论”中,从来不用“黄芪”:因为,人参起到的是守护脾胃之气,生胃津,安精神,这样的“固本”的作用,它的药力是向内走的,可以迅速提高患者抵抗外邪的能力,所以在治疗外感的“伤寒论”中,频繁用之。

     

    而“黄芪”可引导胃气向外走,补皮部卫气,能“实表”,所以“有表邪者”忌。

     

    也就是说,人参起到的是“给发动机加油”(守胃气)的作用,黄芪起到的是“给门上防盗锁”(实表)的作用,所以,外邪入侵肌表后,为避免闭门流寇,当然不能用“黄芪”了。

  •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在给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的同时,也要知道,哪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哪些事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不会走路的少爷

    曾经读到一则古人的医案,说有一富户人家,老先生老来得子,对这个小少爷那是喜欢的不得了。真的是关怀备至,呵护非常。小少爷从小做任何事情都有佣人来帮助,更夸张的是,连走路都不需要做。每天有佣人全天候的抱着小少爷,无论想去哪里,都有人抱着他到达。

     

     

    一开始家里人还不注意,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同龄的孩子都会跑了,但是这位爷儿站还站不稳,蹒跚学步的意思两步后很快就重心不稳的倒下了。家长这时候才把这个当回事,于是赶紧请大夫来看。后来大夫说,这是孩子不接地气的原因,因为长时间被人抱着,孩子双腿很难沾地,久而久之,脾土虚浮。

     

    治疗的办法就是在健脾强肉的同时,让孩子和同龄的宝宝们一起在地上爬,在地上玩耍。这样孩子很快就能五脏调和,肌肉壮实。走路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小宝宝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值得我们思考。说有一位官员的孙子,口水流的止不住。请来大夫进家门的时候,被孩子的奶奶要求消毒后才能进屋。原来孩子的奶奶是个医生,对细菌深恶痛绝。所以家里面微生物的数量基本上都快赶上手术室的标准了。

     

     

    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种无菌的环境导致了孩子体内菌群的失调,所以小孩子不但体质比较弱,而且三四岁的年纪口水还不停的流。最后医生要求孩子的奶奶让家里和自然连通,让孩子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出去在公园里,在田野里玩耍,沐浴在阳光下。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健脾调胃的中药,慢慢恢复健康。

     

    虽然这两个小故事说的比较极端,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确有一些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会有一些过度的行为。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心理。

    中医如何看待宝宝“风吹日晒”

    巢元方说,小孩子刚出生,一定要多见太阳。如果不见太阳,不吹风,那孩子的皮肤就会比较脆弱,容易在变天的时候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抱出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玩耍,如果孩子整天宅在家里,就好比在背阴的地方生长的草木,因为不见风日,所以柔软、脆弱、不耐风寒。

     

    并且,中医还建议孩子最好穿的薄一点,但时候后背一定要暖和,也就是说在穿的薄的同时,配一个坎肩,护住孩子的后背。这也是老话说的春捂秋冻,但话虽如此,我们读者切不可断章取义。为啥这么说?老祖宗说了,锻炼孩子耐寒的能力一定要从秋天开始,你别大夏天就让孩子光着膀子,就咱们现在这生活条件,进个超市估计一下子就会被冰冷的空调击倒。

     

    所以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一定要从秋天开始,天气逐渐变凉,孩子的耐受力在一点一点的增强和提升。并且小孩子穿的衣服也不必太暖,太暖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宝宝融入自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宝宝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汗出当风。

     

     

    因为汗出的时候,体表毛孔是打开的,此时如果吹风受寒,那么邪气会乘虚而入,这对于宝宝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家长朋友带着宝宝户外活动时,要多观察孩子的汗出状态。

    综上所述

    过度的溺爱和保护孩子是不对的,会让孩子“不接地气”、“远离自然”,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吹风、晒太阳的孩子体质会更强壮一些。但是家长们不可以认为这样做好,就要求孩子经常吹风晒太阳,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体质,如果孩子平时就比较爱出汗,表虚的话,一定要调理的平和后,在吹风晒太阳。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信不少爱心人士都有献血的经历,一般是200毫升,400毫升这样子的,但是今儿说的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就是一位通过了献血身体检查的男生,献血10毫升以后就晕倒了,除了让人惊讶之余,也有点担心,现在的孩子,身体怎么了?这是个案,还是整体身体素质下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献血帮人是好事,但是也要量力而行


    这位男生也是觉得献血能够帮助到别人非常好,所以选择了献血,经过检查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概,身体状况良好,很开心的上了献血车,他是自己走上去的,但是却是被抬下来的。

     

     

    刚刚抽血没多久,这位男生就倒了,随着护士停止了自己正在进行的抽血行为,然后男生已经没有办法像进来时候那样自己走下献血车了,只能请几位同学帮忙,把这位男生抬回去,后来,这位男生做了一天的“土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不容易,才恢复正常。
     

    看了视频的网友们,留言以及评论


    哇,孕妇怀孕的时候,一抽就抽好几管血,还怀着孩子呢,这个孩子还好不是女的,不然怎么生孩子?产妇生产的时候,哪怕是顺产,非常顺利,也远远超过10毫升的血,10毫升血就晕倒了,现在的男生怎么了?哎呀,白白嫩嫩的小伙子,身子怎么这么虚弱,要锻炼锻炼自己才行,平常要多做运动。

     

    当然,还有很多风趣幽默的留言,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我们除了担忧未来孩子的身体素质以外,还有点焦虑孩子的情况,还好,现在这位男孩已经基本上恢复正常了,我们也希望他在未来能够多多锻炼自己,增强体质。
     

    献血晕倒是个案,还是孩子们的身体差?


    第一:我们看奥运会的健儿,不少90后,00后都表现得特别出色,各种奖牌也不少拿,就这一点我们可以放心,孩子们得身体素质并不差。


    第二:献血晕倒多数得情况是有的人会见血晕,也就是看到红色得血液就会眩晕,这种晕血是有的。

     

     

    第三:基本上献血车上的人都是走着上去,走着下来的,如果经常有人走着上去,躺着下来,那就不可能还有那么多热心人敢上去献血。


    所以,这只是个案,实际上,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中华的儿女们,身体还是没有到让人如此担忧的状况。
     

    献血的好处?


    第一:减低血液的粘稠度,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营养物质的运送,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第二:献血还可以加强我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强我们自身的造血能力。


    第三:献血因为可以帮助他人,从我们心理方面,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有利于身体健康,心随善行而变善。


    第四:献血可以降低我们血液当中铁元素对于内脏的损害,改变铁元素的浓度。


    总体而言,如果我们身体允许,适当的献血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但是,如果本来自身已经是贫血的状态,或者有血液疾病,是非常不建议献血的,我们献血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免爱心成了家人的负担。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关于顺产,古人曾经提出过“临产六字箴言”,看似很简单,但对现在所有的产妇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今世界变化很快,日新月异。很多年轻妈妈可能已不大理会老一辈人关于生产的建议,诚然有些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但是有些却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总结的宝贵经验。关于顺产,古人有六个字,若想顺利生产,妈妈需谨记。

     

    古人提出的临产六字箴言看似很简单,但对现在所有的产妇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家一定要谨记。

     

    1、睡

     

    快生产前一定要好好睡觉。对产妇来说,睡好特别重要,睡的好,人才能养足力气,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生产是项体力活,没劲儿可不行。而且,母亲能睡能养神,胎儿也能跟着睡,母亲心情安稳,腹中才宽舒,胎儿也易于转动。

     

    2、忍痛

     

    一定要忍着痛,古人说,痛到极熟,自然易生。生产痛是女人的一关。女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痛苦?女人拥有智慧,不代表没有痛苦。生育算痛苦之一。这是女人的与生俱来的使命,必经的一个过程。但此时肉体的痛与生育后见到宝宝的快乐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3、慢临盆

     

    慢临产的意思就是不要着急用力。胎儿在腹中会自动转身用力,这时母亲用力不仅帮不上忙,用力太早反而会帮倒忙。所以母亲一定等孩子逼到产门,母亲腰腹重坠异常、目中金花爆溅时,方可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于自然生育的方式出现了,比如剖腹产、试管婴儿等。以试管婴儿为例,女人一生的排卵数量基本是个定数,一般情况下,一年就十二个卵子,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就不排卵了。

     

    而试管婴儿一次性会取出很多卵子来。取出来后,从里面挑出质量好的,与精子一起形成受精卵。这些受精卵有的能存活,有的不能,不能存活的就被抛掉了。这实际上是人为地折寿,抽得太猛了,造成人为的衰老。

     

     

    附:脐带该怎么剪?

     

    ——“断脐六寸”

     

    孩子一出生头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剪断脐带。中国古人对剪脐带这件事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剪脐带“短则伤藏,长则损肌”,真正合理的剪法是——“断脐六寸”,意思就是脐带一定要留六寸长。

     

    中医里这个“寸”取的是“同身寸”。“同身寸”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寸,所以每个人的寸的长短,都不相同。

     

    “寸”一般有两种取法:一种取法为大拇指横纹的这一段距离;另一种取法为人的中指弯曲过来后,第二指节的长度。因此,断脐六寸的“寸”,指的是小孩子自己的同身寸。

     

    脐带留六寸的原理是什么呢?中医认为:人一呼一吸,脉走六寸。所以,剪刀一下去,既不能短也不能长。剪短了,气不足;剪长了,又会损耗孩子的气。所以,这个剪法非常有学问。

     

    剪脐带这件事很重要,可以说,人后天的命在爬出来的过程中就已经决定了一多半,一剪子下去又决定了一大半,剩下的才是靠后天养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