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学室友一直耳朵不太好使,和ta说话总是要加大点音量。
有一天ta去医院找专业医生挖了耳屎后告诉我,听力突然变好了??
“好家伙,掏耳屎还有这功能?那我是不是可以自己在家掏耳屎了?”
Dr.京在这里提醒大家,最好不要自己在家挖耳屎。
耳屎虽然也叫“屎”,但它不一定就是垃圾。
耳屎的大名叫耵聍,是不是比耳屎好听很多?
那么耵聍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的外耳道里分布着耵聍腺,它会分泌淡黄色的粘稠液体,这个分泌物与皮肤屑、油脂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俗称的耳屎。
根据每个人耳朵分泌的油脂量的多少,分为油耳朵和干耳朵。
油脂分泌旺盛的,耳屎就会非常油腻,通常呈团状;油脂分泌少的,耳屎会比较干燥,一般呈碎屑状。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引起不适症状,不用太纠结自己是油耳朵还是干耳朵。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恶心,但一个健康的耳朵可少不了它的保护。
保护耳道
耳屎是鼓膜的守卫,它于鼓膜就像鼻毛于鼻子一样,可以抵挡外界的灰尘以及小虫子侵入。
润滑耳道
皮肤会因为干燥而发痒,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耳道内部也同样。如果耳道里没有耳屎来保湿润滑,耳朵里面就会因为过于干燥而发痒。
所以啊,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掏耳屎的。
还有的小伙伴虽然知道耳屎没必要挖,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因为挖耳屎真的太爽了。
耳屎、鼻屎、眼屎,真的是一直挖一直爽。
爽是真的,但危险也是真的。
2017年美国耳鼻喉学会发布指南,明确反对挖耳朵。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设备和手法不够专业,可能会在无形中给耳朵带来伤害。
挖耳勺
我们最常见的工具就是挖耳勺,和钥匙挂在一起,随时都能拿出来挖。
挖耳勺在使用过程中,是通过对耳道内部皮肤进行剐蹭来把耳屎带出,如果力度没有掌握好,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如果手一抖,一不小心还会刺破鼓膜,鼓膜一旦刺破,就有丧失听力的风险。
并且,每次都给挖耳勺消毒并不是我们懒人能做到的,更有甚者,全家人一起用一个挖耳勺,可见卫生情况堪忧!
棉签
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棉签挖,觉得安全又卫生。
虽然你看到棉签上粘了一部分耳屎,但这也只是表面的耳屎,这个动作会让耳屎被棉签塞的更深,耳屎会在耳道深处堆积越来越多从而影响听力。
那么有人说了,“那我去采耳店总可以了吧,又爽又专业”。
Nonono
Dr.京已经看过不止一次因为采耳而感染的倒霉事件了。
一些采耳店的采耳工具很可能没有做好消毒工作,很容易感染细菌或者病菌,你以为是享受了服务,说不定过几天就要进医院再次享受另一种服务。
所以啊,采耳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找到一个靠谱干净的采耳店还是需要一定的运气。
这不行那不行的,难道就放任不管么?
人体是神奇的,正常情况下,耳屎会自动排出,日常我们在做一些头部晃动时、吃饭咀嚼时、咳嗽时,一些耳屎已经趁机悄咪咪离家出走了,所以不需要特意去清理。
但是,如果耳屎在排出时受到了阻碍,耳屎就会逐渐积累形成耵聍栓塞。顾名思义,耵聍栓塞就是耳朵被耳屎堵住了。
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耳朵感到闷涨甚至疼痛,千万不要私自挖耳朵,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的耳鼻喉科寻求帮助,医生治疗耵聍的过程比自己在家掏耳屎专业多了。
较小的耵聍,医生会用专用的工具将耵聍夹出;如果是较硬的耵聍,医生会先用专业的溶液泡软,再进行取出。
哪些人容易出现耵聍栓塞?
油耳朵
由于耵聍黏性较强,容易堆积在耳道里,从而形成栓塞。
耳道窄
当耳道过窄时也会影响日常耵聍排出。
自己瞎掏耳朵
就像Dr.京前面提到的,掏耳朵会把耵聍推向耳道深处,耳道里的耵聍越来越厚,就会形成耵聍栓塞。
那么该如何预防耵聍栓塞?首先不要随意挖耳朵。游泳和洗澡时做好耳部防水。
最后,Dr.京想说,大家手里的挖耳勺可以退役了,挖耳朵这事,还是得找专业医生才放心!
若想进一步了解关于耳朵的相关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能够控制住自己掏耳朵的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耳朵经常会嗡嗡响个不停,自嘲耳朵里像住进了一个装修队。
情况严重时,耳中共鸣声会越来越大,影响到人正常的交流和学习,是很让人苦恼的一件事情。
那你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耳鸣的情况嘛?面对出现耳鸣的情况时,又该怎么办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呢?
三种病或引起耳鸣
如果患有慢性中耳炎这种疾病的话,有很大的可能会引起耳鸣的出现。
其实如果患有耳硬化症状的话,也是可能会引起耳鸣的出现的。
而对于患有神经性耳聋的人来说,也是很容易出现耳鸣的情况的,不过这类患者通常会只注意到自己耳聋的情况,不能很好的察觉到其实自身也会出现耳鸣的情况。
这些因素对耳朵不好,或出现耳鸣
如果长时间的处于噪音的环境下的话,是很容易导致出现耳鸣的情况的。
这是因为噪声太大的话,会伤害到耳朵,造成对听力的损伤,导致耳鸣的发生。
所以要避免让自己长时间处于噪音当中,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带耳塞的方式来解决噪音的情况。
拥有一些不良习惯的话,也是会导致出现耳鸣的情况的。
比如抽烟这一不良恶习,它会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会对耳部的细胞造成刺激伤害,从而会导致听力的下降,出现耳鸣的症状。
而且喝酒也是会对耳朵产生不好的影响的一种行为。
如果饮酒过量的话,会影响到人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会伤害到神经,从而导致出现耳鸣的情况。
当情绪处于压力太大和精神很紧张的状态的时候,是很容易导致出现耳鸣的情况的。
长时间的工作会让身体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之下,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时,也会诱发出现耳鸣的状况。在这时,就要学会适当的放松自身。不要长时间让自己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之下。这很不利于身心健康。
此外,有时身体出现了其他疾病,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时,也会对耳朵造成伤害,可能会诱发或者加重耳鸣的情况。
上述说到的处于噪音的情况下、拥有不良习惯、压力过大,处于疲惫状态下、一些药物的服用等等这4件事都会对耳朵产生一定的伤害,增大出现耳鸣的几率。那么,如果想要防治出现耳鸣的话,又该具体怎么做才好呢?
佩戴降噪耳机
上面也说到过,如果长期处于噪音的环境之下的话,是很容易伤害耳朵,出现耳鸣的情况的。
那想要避免出现耳鸣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佩戴降噪耳机,将噪音对耳朵的伤害降到最低。若没有降噪耳机,像是耳塞这类东西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如果想要很好的保护耳朵,减少出现耳鸣的几率的话,也要在饮食习惯上做出自己的改变。
要少吃脂肪量高的食物,因为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而血液流通不畅也很容易导致出现耳鸣的情况。除此之外,也要戒烟戒酒,防止烟酒对耳朵产生伤害。
多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因为血液流通不通畅的话是很容易导致出现耳鸣的,所以想要避免出现耳鸣的情况的话,在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能够活血化瘀的食物。
比如像黑木耳、韭菜这些食物就可以多吃些,而且喝一些葡萄酒也是有活血的作用,对耳鸣的防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对于耳鸣的防治还是很有必要的,不妨从上述说到的几点做起,能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如果耳鸣情况很严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治,防止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粉丝投稿
Dr.京,来打扰你啦~我想问一下关于戴耳机的事情,我平常自己戴耳机听歌时间长了耳朵就会不舒服。耳朵里分泌物也会很多,所以现在基本都外放了。可是我女朋友每天都要戴无线耳机睡,我看好多案例都说长时间戴容易失聪,是真的吗?我要咋劝女朋友啊?
Dr.京心事事务所自上周开办以来,后台收到了不少关于健康方面的提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粉丝投稿中问到的关于长时间戴耳机这件事。
戴耳机真的会失聪吗?Dr.京先从前阵子一个真实的新闻开始讲起:
武汉的樊女士有个神经衰弱的老毛病,睡眠一直不太好。
最近,为了改善睡眠,她想出了一个主意——戴着耳机听歌睡觉,想着可以借此压一下外面的杂音。
结果,这一戴不要紧,最近一段时间,她总是感到耳朵有一股嗡嗡的声音,听力也变差了。
到医院一检查,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其实,樊女士所遭遇的“突发性耳聋”还算是比较轻的,因为有自愈倾向。
但像她一样喜欢长时间戴耳机的人可是千千万万,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好像做什么都离不开耳机。工作的时候要戴耳机,坐公交、坐地铁要戴耳机,运动锻炼要戴耳机,睡觉助眠也要戴耳机。
那么,如此频繁而持久地使用耳机,究竟会给耳朵带来多大的损害?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我们“听声音”这个过程,是声波先后经过外耳、耳道、鼓膜、耳蜗这些器官,才让我们感知到的。
而这个听觉过程的关键角色,是位于耳蜗的内耳毛细胞——它们负责拾取各种频率的声音,然后把信号传送给大脑。
而声音一旦过大,它们也将是首先受到损害的。
通常来说,当入耳的音量达到85分贝时,就会开始造成听觉疲劳;达到100分贝时,就会给毛细胞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而达到110分贝时,就会开始造成内耳毛细胞的死亡(而且要注意:内耳毛细胞数量有限,不可再生)。
特别是,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公交地铁等环境噪声大的地方戴耳机听歌(通常公交车的音量在80分贝左右),因为那样不自觉地就会调高音量,常常就会调到最大,久而久之就对耳朵产生了伤害。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并没有感受到听力受损呢?
通常来说,听力受损最先出现的症状是高频听力下降,即:听不见高频声音。但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很少涉及到这样的声音,所以就会出现“虽然听力已经受损,但本人却感觉不到”的情况,而等到察觉时,已经是相当严重的损伤了,当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耳机不仅仅伤害听力,还可能因阻塞耳朵而导致细菌滋生,引发耳道炎。
特别是最常见的入耳式耳机,戴的时候相当于直接把耳朵从外面堵住,通风受阻、闷热闭塞,很容易滋生细菌。
所以说,长时间戴耳机听歌,对我们耳朵的损害是全方位的。
其实,如果是自己的私人环境,或是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声音还是外放比较好,简单易行地解决问题。
而如果必须要使用耳机的话,耳机样式的选择就很重要了——
如果手头资金宽裕,当然优先推荐降噪耳机(特别是“主动降噪”)。将外部环境的噪音减弱,我们想听的声音自然也不必跟着水涨船高了。
论形制的话,目前主流的耳机样式分为头戴式、半入耳式、入耳式以及骨传导耳机。其中,头戴式耳机或半入耳式耳机的伤害相对小一些,如果有选择的话,可以优先选择这种。
至于常见的入耳式耳机,它会使外耳道产生酸痛、胀感,并且由于“入耳”的结构,还可能引起皮肤损伤、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建议定期用75%的酒精对耳机进行消毒。
另外,不论使用哪种耳机,都要谨记一个国际公认的听力保护原则——“60-60原则”:
1.连续佩戴耳机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60分钟;
2.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
若真的需要连续使用耳机,两次使用之间最好间隔15分钟,让耳朵有休息的缓冲时间。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养成日常按摩耳朵的习惯:用手指不断挤压、放松耳屏,或用手掌在耳道口做一压一松的动作,以此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鼓膜的运动功能。
除此之外,Dr.京还知道,很多人生活中有个习惯:掏耳朵。
不得不说,掏耳朵的感觉真的很舒服。但是,耳道其实是有自洁功能的,大部分耳屎可以自行排出,因此建议大家如果没有特别不适的感觉的话,最好不要去掏它,特别是不建议用棉签掏耳朵。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例如耳鸣或是出现听不清声音的情况,那就要及时就医了,早诊断、早治疗。
今天的Dr.京健康小课堂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有什么其他健康上的疑问,或是想要分享的健康小故事,请发送私信到京东健康公众号后台。
风里雨里,Dr.京心事事务所在这里等你!
生活中容易引起耳聋的因素很多,比如耳部或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耳神经损害性耳聋,强烈噪音、外伤等引起耳膜和耳蜗的机械性损伤,情绪剧烈波动引起的应激性耳聋,还有本文要重点说的药物性耳聋。
先天性常由于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所致,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等。后天性耳聋通常由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药物中毒等引起。此外,还有老年性耳聋、外伤性耳聋、自身免疫性耳聋等方面。听觉障碍常见的临床症候有耳鸣、听觉过敏、耳聋、幻听及听觉失认。
药物性耳聋,说白了,就是因为无知导致的。由于药物的使用不当,把患者带入到了无声的世界,想想就觉得可怕,特别是幼儿,稍不注意,就变成了聋哑儿。
常见引起耳毒性的药物,主要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这是一类耳毒性很强的药物。像链霉素,直接损害内耳前庭和听神经。特别是双氢链霉素,因强烈的耳毒性已经被禁用,硫酸链霉素目前也很少使用。
卡那霉素易损害耳蜗,庆大霉素易损害前庭,这两种药目前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物。新霉素损害耳蜗螺旋器,也有较强的耳毒性。
除了以上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药物外,大剂量的水杨酸,奎宁,袢利尿药、抗肿瘤化疗药等也会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耳聋。
处理及预防
1、使用药物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种类,有关剂量和疗程要充分咨询医生。
2、往往耳毒性的药物都伴有肾毒性,建议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肾功能不良者更应该如此。
3、如必须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者,建议治疗前,治疗中均需定期做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一旦有耳鸣、耳聋或眩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一旦发现儿童听力下降,不应迟疑观望,我们已经说过“贵人开口迟”的说法是错误的,等等看也是不对的,还有一些医生经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发现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但只告诉家长三个月或数月后复查,不作任何治疗处理。实际上治疗和干预得越早越好。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4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昨天上午在门诊上见到一位女性患者,说自己是梅尼埃病,经常晕并伴有恶心呕吐,细问说是蹲下站立时明显,感觉站不稳要跌倒,就问是不是平素血压低。回答是的,平素血压一般是56-90mmHg左右,嘱其慢慢站立,做事不着急。
再细问,说耳朵能听见吗?有没有听力下降?她说有下降,粗侧撵发声,右侧听不到,左侧能听到,即让其行纯音听力测听。结果显示:左侧听力大致分布在30dBHL,右侧呈平坦下降型,大致分布于75dBHL。诊断其为突发性耳聋,收住入院治疗。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在72小时内发生的原因不明的一种听力下降,表现为听力测试图上相邻两个HZ之间最少下降20dBHL。单耳多发,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近几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突聋分为四种: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聋型。引起突聋的因素很多,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因素。
一、外伤。发生重大车祸、头颅损伤、打架等可出现突聋,有的是一过性的,过几天可自动痊愈;有的是迟发型的,刚开始没有,几天后出现听力下降等。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能等几天再看啥的。
二、噪声影响。长期噪声影响一般会出现耳鸣,哪种类似爆破音才会引起突聋,但是也不能排除这类因素的影响。
三、生活工作压力大。长期的精神紧绷,得不到放松出现突聋。
四、其他疾病引起。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相关疾病引起,使耳周血液循环差,导致听力下降。
五、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
六、排除听神经瘤、梅尼埃、功能性的耳聋,其他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都可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在治疗上讲究迅速,一定要及时,越早治疗效果最佳。其中,低频下降型治疗效果最佳,高频次之,平坦型及全聋型效果最差。
治疗主要是运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静滴可口服也可鼓膜和耳周注射、降低血粘度的药物、如果效果不好的,后期可运用营养神经类药物等。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一、哪些措施能够更好地预防耳鸣?
1、噪声性耳鸣的预防:降低或控制噪声源,尽量将其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85分贝)之内。阻隔噪声的传播,用吸声材料、隔声墙降低噪声强度。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性治疗,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药物中毒性耳聋的预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杜绝滥用,绝不多用。避免联合应用2种以上耳毒性药物。预防性治疗,如同时服用泛酸钙、维生素B族等。用药期间加强听觉监控,如有中毒迹象,立即停药。
二、耳鸣患者的日常护理有哪些需要注意?
1、减轻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家属应与患者共同了解耳鸣的可能病因,耳鸣的特点,使患者认识到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并不是严重的、致命的疾病,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患者要认识到耳鸣的治疗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做好患者充分的思想准备及要有坚定的治疗信心。了解有关耳鸣的治疗方法,并一定注意耳鸣的治疗与情绪的关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并对耳鸣的治疗有较清楚的了解,以更好地配合医生。了解耳鸣的疾病发病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疾病发作时尽量避免睡眠,症状缓解时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营造适于睡眠的氛围,合理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将操作集中完成,在患者睡眠时尽量不去打扰。保持患者休息环境适中的温度和湿度,提供促进睡眠的方法。
2.调节神经紧张
因紧张状态是耳鸣的促发因素,而紧张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及性质,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对耳鸣症状耐受程度。患者如果集中注意力于自身的耳鸣症状,可导致神经紧张状态加剧,从而加重耳鸣。因此患者应有意识地训练轮流放松全身肌肉的各个肌群,以达到神经系统的松弛、减低或解除紧张状态,使耳鸣症状得到减轻。
3、避免危险
医生应和患者探讨在发病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找出危险因素,讲解避免危险发生的方法。具体指导患者在发病时尽量休息,或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少量的活动。避免一人外出,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应提高安全意识,有不适感觉时尽快离开危险环境。
今年12岁的小任是山西人,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妈妈一气之下打了他一巴掌,结果就双耳失聪了!小任的遭遇在临床上并非个案,其实还有好多孩子有类似小任的遭遇。这些孩子的家长,无不在懊悔曾经一时的冲动造成了孩子终生的遗憾。但他们心里始终也在疑惑——怎么好好的一个巴掌,孩子就能聋了呢?
经过CT扫描和耳聋基因检测后,医生发现,小任患的是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属于迟发性耳聋,是先天遗传性耳聋的一种。其实,“一巴掌致聋”与其他先天性耳聋一样,与耳聋基因突变有很大关系。
上面所讲的小任就是这样,因为他携带有“一巴掌致聋”基因,即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致病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这类人群的内耳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即前庭导水管较正常人扩大,容易在遭遇颅压或负压增高等诱因,比如感冒咳嗽、被飞来的篮球或足球撞击头部、倒立甚至被人扇一巴掌时,内耳淋巴液循环出现障碍而导致听力波动性,继而呈现进行性下降。“一巴掌致聋”也因此得名。
“一巴掌致聋”分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比如小任的故事;另一种则是和巴掌带来的强烈气流有关,强烈的气流可能冲破鼓膜,这种情况下鼓膜有可能自己长好,也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但是气流还可能引起内耳震荡,导致听觉神经末梢损伤,如果是这种情况,听觉修复就比较困难了。临床上有一些外伤患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听力损伤的。
SLC26A4基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要想确定自己或孩子是否携带有该基因突变,尤其是纯合突变,必须去专业机构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如果确有SLC26A4基因突变(不论纯合还是杂合突变),则需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听力测试以及影像学诊断。明确听力是否已有损失。
在平时,则应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不能打耳光、用力咳嗽,以尽量减少失聪或听力受损的风险。
耳朵总是嗡嗡作响,听不清旁人讲话,想要别人再重复一遍说的话,听到的却还是「#@%!%*&」……
明明不聋,耳朵却总是像是有一层膜一样,并不是听不到别人讲话,而是听不清在讲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声音穿过耳朵敲击鼓膜,振动被传递并转化为电信号,沿听觉神经传输到大脑,最终被感知为一种声刺激,这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为了完成这一系列任务,耳朵具有精密的结构和复杂的功能,同时,面对不良生活习惯和一些药物副作用,耳朵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约11亿12~35岁的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耳机声音过大
研究表明,只要处于90分贝的环境下超过4个小时,听力就会受损。戴耳机时,声音可以直接刺激耳膜及毛细胞,导致感受声音的能力下降。
熬夜
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细菌或病毒的侵袭,从而诱发外耳或中耳的炎症。
情绪
如果长时间精神压力过大或处于急躁的状态中,自主神经会丧失正确的调节功能,内耳器官出现缺血的情况导致水肿的发生,容易引发突发性听力障碍。
采耳
采耳器具可能会伤害到外耳道皮肤,在清除耳屎的同时,也会破坏耵聍对外耳道的保护作用。另外,若采耳工具没有经过有效严密的消毒,还有可能造成耳道内感染。
药物
一些药物会导致前庭功能失调、耳蜗神经、毛细胞受损,产生药源性听力损伤。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是引起耳聋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等。
此外,利尿剂、抗肿瘤药物、水杨酸类药物等,也会给听力带来损害。
嗓门变大
比起习惯用大嗓门说话,说话声音越来越大更值得警惕。
人们日常说话一般会以自己听到的声音大小来判断和调节,当发觉自己说话声音小且听不清楚时,会不自觉地提高发声音量。
随着听力的进一步下降,嗓门也只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会形成大嗓门的习惯,这种现象在中老年群体最为常见。
耳鸣
即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环境下产生了异常的声音,可能是嗡嗡声、蝉鸣声、鸟叫声、吹风声、心跳声等等,这些声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源于你的体内。
耳鸣会间断或持续发作。
若是短暂性耳鸣,不必过分紧张,这一般是生理现象;若是持续性发作,且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就要提高警惕了。
耳鸣发作时各种杂乱的异常声音萦绕在耳际,像苍蝇一样,躲也躲不掉,让人不堪其扰、心神不宁。长此以往,不仅对听力有损伤,还会影响情绪,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他人声音不易听清
在和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总是听不清楚别人在说些什么,需要别人不断重复说话内容,有时候还需要通过看别人的口型来「听」清。
事实上,出现中度听力损失(平均听力损失35~50dBHL)的人,往往难以听清成年人(不包括儿童,因为儿童的音调较成年人更高)的日常交谈内容,甚至包括近距离交谈。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小就习惯了耳朵的存在,却很少人有意识地要去保护它。
听力健康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注意避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可以保护我们的听力不受损伤。
呵护听力从现在开始
使用耳机小建议
1. 「60-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佩戴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不高于60分贝。
2. 睡觉不带耳机:不仅对睡眠质量有所影响,时间长还会形成噪音性耳聋。
3. 拒绝「沙沙」耳机:有声音问题的耳机,可能会影响左右耳听力平衡。
增强听力的器械
对于已经受损的听力,预防起到的作用已经不大,需明确听力损失的原因,对因治疗。
常见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人工助听装置治疗等。可以使听力得到一定程度地恢复或保留听力,避免有害因素得不到有效遏制,使听力进一步损伤。
在听力恢复过程中,人工助听装置,如助听器、辅听耳机、人工耳蜗等,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属于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
如果发现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例如耳鸣或者是出现听不清声音的情况,建议及时向专业医生问诊。
生活中容易引起耳聋的因素很多,比如耳部或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耳神经损害性耳聋,强烈噪音、外伤等引起耳膜和耳蜗的机械性损伤,情绪剧烈波动引起的应激性耳聋,还有的药物性耳聋。
什么是药源性耳聋呢?
药源性耳聋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位听神经系统中毒性损害而产生的听力下降、眩晕甚至全聋。
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症状初期,患者会感觉耳鸣、进行性听力下降,多为双侧性的,可有眩晕、走路或站立不稳 等表现,儿童用药后因为对外界听觉减弱会表现为过分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本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药物性耳聋,说白了,就是因为无知导致的。
由于药物的使用不当,把患者带入到了无声的世界,想想就觉得可怕,特别是幼儿,稍不注意,就变成了聋哑儿。
常见引起耳毒性的药物,主要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这是一类耳毒性很强的药物。像链霉素,直接损害内耳前庭和听神经。特别是双氢链霉素,因强烈的耳毒性已经被禁用,硫酸链霉素目前也很少使用。
卡那霉素易损害耳蜗,庆大霉素易损害前庭,这两种药目前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物。新霉素损害耳蜗螺旋器,也有较强的耳毒性。
除了以上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药物外,大剂量的水杨酸,奎宁,袢利尿药、抗肿瘤化疗药等也会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耳聋。
处理及预防
1、使用药物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种类,有关剂量和疗程要充分咨询医生。
2、往往耳毒性的药物都伴有肾毒性,建议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肾功能不良者更应该如此。
3、如必须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者,建议治疗前,治疗中均需定期做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一旦有耳鸣、耳聋或眩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就现有的医疗条件而言,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些患者经过多方综合治疗后听力改善也不显著。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不过一旦出现突然的听力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听力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与对应的有效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近几年来,因为使用耳机不当造成听力丧失的新闻已经不算新鲜。现在的人生活手机从不离手,耳机也很少从耳朵里摘下。走路戴耳机、坐公交戴耳机、就连在家里也舍不得把耳机摘下来。最严重的的大概就是戴着耳机过夜了,对我们的听力影响很大。那么,今天就来纠正一下大家戴耳机的错误方式。
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有多大?
我们的耳朵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是外界声音的接收处,而中耳就相当于传达室,声音会从外耳到达中耳,顺着耳道的鼓膜振动,声音最终抵达内耳。然后听神经会自动传到大脑中的神经中枢,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噪声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噪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噪声听力伤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损伤,另一种则是慢性损伤。听力急性损伤是由近距离、突发性的强噪声造成的,慢性听力伤害是长期受到噪声困扰所导致的。
我们长时间戴耳机时,声压会高度集中在鼓膜上,造成鼓膜的超负荷运转,很容易造成听觉疲劳。而且鼓膜长时间受到刺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出现耳鸣和耳朵疼痛的现象。
怎样正确使用耳机?
坚持双60原则
双60的意思是指在使用耳机时,音量最好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而且越低越好,避免过大的音量刺激到耳膜。而且每天佩戴耳机的时间最好控制在60分钟以内,而且戴耳机的时长最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样可以缓解耳朵的不适感,让耳朵得到休息。
注意使用耳机的大环境
一般情况下,80分贝是适宜人耳朵收听音量的极限,长时间处于高于80分贝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噪音性的耳聋。我们在公共场合时要尽量避免戴耳机,因为在公交、地铁等场合的噪声就要达到80分贝左右。我们如果想要清晰的听到耳机里的声音,就会不自觉地调高声音分贝,会对我们的耳膜造成双倍的伤害。
避免在睡觉时戴耳机
我们在准备入睡时戴耳机,侧躺时会有一侧耳朵被压在底下,容易损伤到外耳,加剧对鼓膜的伤害。有时我们睡觉时会忘了把耳机取下来,如果音乐也忘记关,会延长对耳朵的摧残。
即使上面的举措可以减小对耳朵的伤害,但还是要控制每天佩戴耳机的时长。
现在走到哪都能见到戴耳机听歌、打电话的人们,耳机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包括最近很火的“吃鸡”游戏,不戴耳机就很难知道敌人的方位,于是很多玩家除了吃饭时间,平时基本上都是戴耳机的状态。
耳机在带给我们时尚、便利的同时,又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损伤。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在危言耸听,反驳说我天天戴耳机听歌打电话,听力不还是很正常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听力,到老年时可能比同龄人更早的出现老年性耳聋。
长期戴耳机之所以会对听力产生损伤,并不是因为耳机播放的声音就是噪音,而是我们在使用耳机时,很多时候音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噪音标准,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我们国家规定的噪音标准是在85-90分贝,当一个人长期处在11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时,会使人内耳的毛细胞受到过度刺激而导致死亡。
噪音对我们的听力损伤大致可分为3种
一种为暂时性阈移,即我们的听力灵敏度暂时性的下降,同时有可能出现耳闷、耳鸣等症状,一般这一症状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这与我们受到噪音的强弱和时间有关。
另一种为永久性阈移,当我们在受到一次噪音损伤后,听力尚未完全恢复,又再次受到噪音的损伤,如此反复就会逐渐发展成为永久性阈移,即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第三种为急性声损伤,其特点为受到一次极强的噪音,如爆炸声,除了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外,还会导致鼓膜和听骨链的中断。而耳机对我们听力的损伤属于前两者。
为了减轻戴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耳机的声音不能超过手机音量的60%。有的耳机音量最高分贝可达120分贝,远远超过了噪音的标准,所以一定要控制耳机的音量。
2、一次戴耳机时间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长时间戴耳机会产生听觉疲劳,应该让耳朵休息一会,切忌夜晚戴耳机听歌入睡。
3、目前市面上的耳机类型有入耳式、耳塞式、头戴式耳机等,尽量选择头戴式耳机,因为入耳式耳机漏音少,相较于头戴式耳机声音强度可提高7-9分贝,对内耳的刺激更大。
4、选择降噪性能好的耳机。目前市面上的耳机价格十几元到上千元不等,但一分钱一分货,降噪耳机一方面有较好的音质,不容易出现破音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预防我们在公共场合等噪音较大的环境中,不自觉的调大耳机的声音。
5、戴耳机时,尽量双耳同时戴,只戴一只耳机会使一侧刺激大脑皮层劳累,出现耳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总之,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耳朵,提高噪声的防护意识,及早防患于未然,保护好自己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