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2省气温“断崖式下跌”!5招升级你的保暖技能

22省气温“断崖式下跌”!5招升级你的保暖技能
发表人:京东健康

2021下半年最强冷空气“发货”了!

 

据中央气象台,这股寒潮从15日开始横扫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给22省份带来“断崖式降温”,局地降温幅度超12℃。

 

最新全国冰冻线进程图显示,冷空气将导致0℃冰冻线南压至北京、山西一带,北京市气象台也发布了下半年来首个寒潮预警。

 

 

除了手脚冰凉,寒潮中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在降温天里捂好重点部位。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 隋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董正邦

 

寒潮中身体出现5个变化

 

数据显示,每年秋冬之交的10、11月,是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降温幅度大、风寒效应明显,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浑身发抖

冷风一吹,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

 

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

 

在寒风中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身体末梢冰凉

外界温度过低时,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

 

 

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脚冰凉”,手脚冰凉在中医上有分级,从寒凉部位来说⬇️

 

◎轻度手脚冰凉:以感觉手指、脚趾凉为主

◎中度手脚冰凉:凉感不超过腕关节、踝关节

◎重度手脚冰凉:凉到膝关节和肘关节

 

从寒凉程度说,冷感比较轻一点儿的叫“手足不温”,手脚不暖和冷感较重的称“四肢厥冷”。

 

!胃部缩成一团

气温较低时,胃肠道疾病高发,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流清鼻涕

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

 

现在大家出门基本都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

 

!心血管负担变大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气温骤降,“穿+盖”都要调整

 

寒气喜欢从头部、肩颈背部、腰部、腿脚这4个地方侵袭,除了这些重点保暖对象要捂好,白天和晚上的“穿盖”也需要调整。

 

换穿搭

里三层外三层不一定是最保暖的,“洋葱穿衣法”才是降温天里的正确穿搭。

 

  • 内层:排汗功能好的衣物
  • 中层:毛衣、绒衫等保暖性强的衣服
  • 最外层:防水防风材质的衣服,以应对天气变化

 

“洋葱穿衣法”的优势是保证足够温暖的同时,还方便穿脱,在温差变化大的环境下可随意切换,不至于着凉或出汗。

 

 

换被子

气温骤降,被子是时候正式登场,毛巾和毯子可以在旁作为辅助。

 

气温降幅大的

建议挑3公斤左右的棉被,可根据寒冷程度加盖毛毯。

 

气温降幅小的

棉被挑1~1.5公斤的就好,羽绒被的重量为棉被的一半左右合适。

 

应对寒潮,身体也得“主动”点

 

有人调侃,天冷了主动穿上秋裤,是人类成熟的标志之一。寒潮中,身体最好主动做到哪些事?

 

主动穿秋裤

从气温上判断,最低气温低于10℃就该穿秋裤,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秋裤也应适当增厚,有研究显示温暖环境让骨骼更强壮。

 

如果你总觉得双腿冰凉,从户外回来后迟迟恢复不到正常温度,也是时候穿上秋裤,其中以纯棉材质为首选。

 

 

外出主动戴帽

冬季外出戴帽子,犹如给人体这个暖瓶加上一个塞子。

 

冷天,人们若在室外活动不戴帽子,就会有很多热量从头部溜走。临床研究证实,冬季有戴帽子习惯的人群,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明显偏低。

 

主动吃点暖的

饮品上,首选温开水;还可以通过饮食御寒,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驱寒。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去,因此冬天吃高蛋白质的食物有助机体抗寒。要提醒的是,每天吃肉量别超2两。

 

主动换上有厚度的鞋袜

外出选择有一定厚度,且以牛津、橡胶材质为鞋底的鞋,并垫上鞋垫,隔凉效果好。

 

卧室要常备一双柔软的平底拖鞋,天气太冷时还要穿上袜子。

 

每天晚上最好用热水泡脚(水温40℃左右为宜),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主动晒太阳

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和地点晒晒后背(室内),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晒到身体暖洋洋、微微出汗即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转眼又到进入冬季,北方大地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时有些男性朋友会发现,立冬后自己的生理欲望也开始降低,似乎跟某些小动物一样都进入了“冬眠期”,可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问题。

     

    进入冬季生理欲望会降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北半球多数男性的雄性激素在10月开始下降,直到第二年1月份才开始慢慢回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日照时间变短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而维生素D与精子和睾酮的生成有关。

     

    同时,现代人无法像古代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睡眠不足也会降低睾酮的分泌。这也正暗合了《黄帝内经》关于“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的说法。

     

    另外,冬季北方天寒地冻、南方湿冷难耐,人们的情绪易受自然界的影响而变得压抑。

     

    加上温度下降,男性体表器官回缩,触觉敏感度也随之下降,同时女性冬季穿着更注重保暖功能,在缺乏生理及心理刺激,男性的欲望也会随之降低。

     

     

    也有专家提出,男人欲望变低可能与祖先遗传下来的在冬天养足精神、避免能量过度消耗的冬眠习惯有关。

     

    牢记这五点,在寒冷的冬季一样可以性致盎然!

     

    虽然古人在冬季养生方面有“禁欲”之说,那是因为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利于普通人合理释放自己的生理欲望。

     

    现代人不但比古代优越得多,而且摄入的营养也更加丰富,因此很多人不再受季节影响。同时在冬季需求变低的人,也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五点让自己恢复正常。

     

    一、多晒太阳

     

    有研究发现,晒一小时的太阳可以将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提高69%。

     

    同时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提高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可有效改善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等心理状态。

     

     

    二、注意保暖

     

    气候寒冷时如同房的动作幅度过大很容易受冷着凉,有些人甚至每次同房后都会出现感冒(XING爱感冒)。

     

    因此,大家不但在日常做好保暖工作,在同房前更要利用空调或电暖器等将室内的温度调高。

     

    三、锻炼身体

     

    适当的有氧运动不但让自己拥有足够的体力来享受夫妻生活,同时锻炼身体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及毛细血管扩张,从而让男性的勃起变得更坚挺。

     

    另外有研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40%的女性对欲望变强、30%夫妻生活比以前要频繁,还有20%的女性在同房时更容易享受到快感。

     

     

    四、治疗疾病

     

    生殖感染等男人的隐疾一般在夏季症状较为明显,而在天气寒冷时又会有所“缓解”,这很容易让患者放松警惕而延误诊治,最后导致生理需求和正确功能都受到影响。

     

    所以,有了泌尿生殖系疾病后,一定要抓紧时间治疗。

     

    五、饮食调节

     

    研究发现,辣椒、生姜和大蒜等辛辣食物不但可促进食欲,还可提高血液流动速度并对心脏有益,而心血管功能好就会大大降低患有ED的风险。

     

    另外,冬季虽然民间讲究进补,但也不能过多食用高脂食物,以免造成血脂增高而致使ED的发生。

  • 腰腹受凉,全身都冷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你是不是急着减衣服了?岂不知,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着急减衣服可是要着凉的。林琳一下班就捂着肚子说胃疼,回到家一头倒在床上,盖上厚被,缩成一团,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妈妈赶紧把电热宝放在她的肚子上,又烧了姜汤催林琳趁热喝下,折腾了好一会,林琳的手脚暖和了,脸色也缓和过来,胃痛也缓解了。

     

    这时妈妈开始数落她:这才阳历二月,农历还是正月,春天刚露头,冬天还没过,急着穿低腰裤、短衫,一抬手一弯腰,肚肚就露出来了,能不受凉吗!

     

     

    林琳妈妈说得有道理。常言道“春捂秋冻”,早春不要急着减衣服,这是因为冬春交替之际,气温变化无常,尽管气温在逐渐回升,但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如果你过早地减衣服,将体表腠理曝露在外,寒湿之气就会趁虚而入,轻者引起不适,重者招致疾病。

     

    人体腹部和腰部 是最怕寒湿侵扰的部位,这是为什么呢?

     

    祖国医学讲的很明白,人体腰腹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穴位。比如我们人人都有的肚脐眼,中医称神阙穴,是胎儿吸取母体营养的唯一途径,也称之为命蒂,就是生命结蒂之处,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林琳出现的胃痛、胃胀就是因为常常把肚脐暴露在外,受凉之故。

     

    在肚脐眼的下方有关元穴和气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真气、元气发生的地方。寒湿之气从神阙穴浸入,导致虚寒症,诸如五更泻、尿潴留、慢性腹泻等。在肚脐眼的上方有上、中、下脘穴,这里受凉,会引起脾胃相关的各种病症。

     

     

    美眉们常常外露的后腰部位也有不少关系重要的穴位。在腰带部位有腰阳关,是阳气通行的关隘,现在女孩都喜欢穿矮腰裤,这个部位很容易受凉,年轻时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冷天一来就会感到后背发凉,原因是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在腰部正中线上两肾之间还有命门穴,是人体生命来源之所,是肾阳藏身的地方,此处如果受寒湿侵扰、肾水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久之生疾,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月经量少、有血块、面色灰暗等等。

     

    如此说来您就明白了,在早春2月,一定不要急着减衣服,要格外注意腰腹保暖。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调养。

  • 脾胃乃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不健康,就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影响,而且脾胃调养比较困难,也很慢,现在冬季,脾胃虚寒是最厉害的,这里教大家一些脾胃调养的方法,大家快学起来吧。

     

    调理脾胃有八步

     

    1、揉带脉

     

    用手掌的大鱼际,也就是大拇指下到手腕的这个位置,来回揉整个带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用木制点按穴位,按压有明显疼痛的位置,每个穴位揉三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揉一次。如果感觉揉带脉的力度不够强,也可以握拳敲击带脉,这种方式对于治疗便秘也十分有效。揉带脉可以健脾阳,还可以激发胆经的阳气,有助于化开腹部湿邪。

     

     

    2、踮脚尖

     

    脚尖着地,脚后跟缓慢抬起,要感受到小腿肌肉的拉伸感,能踮多高就多高。胃部经络通过足部的二趾和三趾之间,如果脾胃虚弱,可以时常锻炼一下脚趾。平时也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一定要记住把脚尖踮得高一点,这样才会有效果。

     

    3、推腹

     

    人体所得的慢性病的解决主要通过大便、废气、废水这“三浊”排出,而“三浊”也正是导致慢性病的元凶。推腹可以帮助我们排出体内多余的浊气。用手掌或拳头,从心窝推至小腹,下推50次左右,建议在饭后40分钟后做一次,在睡前也可以做一次。可以解决餐后腹胀问题,补脾益气。

     

    4、跪膝法

     

    在地板铺一个软垫,跪下来行走,每天锻炼20分钟左右。跪膝法可以将气血引到人体腿部,当气血流经脾胃,会对脾胃功能有好处。跪膝法不单单这一点好处,对整个人体都有积极作用,还可以消减腿部赘肉,活血化瘀。

     

     

    5、吞唾液养生法

     

    这里教给大家一种简易的方法,用舌抵住上颚数分钟,吞咽唾液。唾液能够灌溉脏腑,润筋肢体,祛病延年。唾液中含有天然的抗癌因子,有俗话说“口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唾液能够经过脾、胃、肺、并散布到全身血管中。唾液并不只对脾胃有积极作用,对于人体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6、卧位拉筋法

     

    卧位拉筋法是拉筋中最安全的一种,也很适合老人。肾、脾、胃的经络都从大腿经过,所以这样拉筋对这三部分都是十分有用的。

     

    7、食疗法

     

    病从口入,吃的东西不适当就会引发人体多种病症,而脾胃虚寒主要就是因为吃的东西不适宜,日常不要吃寒凉、辛辣油腻是的食物,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五谷。可以服用苓提明水来抵抗脾虚,可以祛湿排毒,健脾益胃。将荷叶、山楂、决明子、茯苓、桑叶、薏苡仁、黄精、桃仁、蜂蜜九种药食同源的材料熬制成膏,早晚一次。

     

    8、灸疗

     

    可以艾灸足三里、神阙穴、胃俞穴、脾俞穴,这样可以直接刺激脾胃,很快恢复脾脏功能。

  • 冬天最幸福的事,莫过于钻进被窝的那一刻,而最痛苦的,大概就是起床了。

     

    事实上,冬天起床磨蹭点儿,对血管和心脏都很友好,甚至连医生都鼓励“赖会儿床”。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告诉你其中的原因,并提醒你冬天护血管的7件小事。

     

    受访专家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教授  刘梅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孙宁玲

    辽宁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延彬

     

    冬天,血管拜托你慢点起床

     

    每年最冷的1月份,都是心梗、中风等心脑急症的高发期。

     

    受机体生物钟的影响,早上6~10点,是血压的“火山时刻”,约有40%心肌梗死、29%心脏性猝死在此时发生。

     

    一夜睡眠会使血液循环变慢,血液更黏稠,睡醒后,人体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需要一个过程。

     

    再加上冬天气温低,血管更容易处于应激状态,一骨碌爬起床,身体未必能及时适应过来,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发心血管意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避免起床太猛。

     

     

    给血管5分钟的“清醒”时间

    清晨睡醒后,宜静卧3分钟,其间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使关节充分舒展活动,随即坐起2分钟,然后下床。

     

    这5分钟可以给血管和心脏一个缓冲时间,还可以增强四肢的灵活性,提高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防止受伤。

     

    做7件事“磨蹭”点,也能护血管

     

    数九寒冬对不少人的血管都是一个考验。除了起床太猛,还有7件不起眼的事儿,也会带来健康隐患。清晨做这些事情时,一定要悠着点。

     

    1.排便别太用力

    有些人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血管的弹性较差,不能承受太大压力。屏气用力,有诱使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

     

     

    建议:

    • 即使有便秘困扰,也不可用力排便。
    • 排便时请不要玩手机,尽量在2~3分钟内解决,最长不宜超过5分钟。
    • 对于便秘患者,可以通过每天定时蹲便来培养排便习惯,久了会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时间就会产生便意,胃肠道也会出现推进性的蠕动。

     

    2.避免一口气喝太多水

    冬天气候干燥,醒后容易出现口干,有的人会一口气喝下很多水。

     

    但大口灌水,会使心脏负荷过大,对心脏不好的人来说,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心悸等不适。

     

    建议:

    • 睡醒后可以先喝一小杯水,200~300毫升即可,不要一次性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的水)。
    • 喝水时,要避免大口灌水,正确的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咽下。

     

    3.晨练不可太猛

    心血管医生普遍建议,冬天晨练不能太早,最好把晨练改成晚练。

     

    清晨气温过低,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对老人来说更是如此。

     

    建议:

    • 冬天最好将晨练改到下午较暖和的时间。
    •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热身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
    • 不宜选激烈的运动项目,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不建议出大汗。
    • 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宜做鼓劲憋气、蹲下起立、剧烈用力的动作。

     

    4.按时吃早餐,但别吃太饱

    经过一晚的消化,食物已经消耗殆尽,早上血糖指数较低,如果不吃早餐,机体就会动用储存的肌糖原和肝糖原,这样对肌肉和肝脏会产生负担。

     

    但早餐也不能吃得过饱,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饱餐后,大量血液会跑到胃肠去“支援”消化,容易诱发心梗。

     

     

    建议:

    • 即使起床晚了,也应该吃早餐。如果离午餐还有2~3小时,一般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但种类尽可能丰富,可以吃点鱼虾肉、青菜、馄饨、酸奶等清淡食物。
    • 早餐时间最好安排在7~8点。推荐大家在7:20左右进餐,此时人的食欲最旺盛。
    • 吃到七八分饱即可,也就是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的状态。

     

    5.避免情绪激动

    2020年4月,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急救医学》发表论文,研究人员在分析了5516例猝死者的解剖数据后发现,猝死的头号诱因就是情绪激动。

     

    建议:

    尽量避免过喜、过悲、惊吓等所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尤其早上醒来时。

     

    早上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比如听音乐、读书、修剪花草等。

     

    6.回头、转身别太猛

    临床统计发现,近半数中风都与颈动脉狭窄有关。45岁以上中风患者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达76%。

     

    猛回头、猛然转身这样的动作,容易导致斑块脱落,堵塞血管,诱发脑梗,还可能伤到颈椎。

     

    建议:

    转身、回头时都应慢一些,避免幅度过大,最好是整个身子都转过来。睡醒后,人体血液黏稠度高,猛然发力的动作更应避免。

     

    7.不宜频繁出入暖气房

    冬天室外天气寒冷,室内温度往往较高,室内外有较大的温差,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血管痉挛,诱发心血管意外。

     

    建议:

    避免短时间内频繁出入暖气房。

     

    进入室内或外出时,要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注意戴好帽子、手套、耳罩及围巾。衣物最好有一定透气性,以免出汗受凉。

  • 虽然已经立春,但气温却出现下滑,甚至迎来了一场大雪,身在北方的Dr.京依然裹得严严实实,实在是冷啊!你们那里多少度?你们又是怎么取暖的呢?

     

    据Dr.京所知,在有些家庭,依然在使用烧炭取暖的方法,这就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浙江嘉兴,一家人在出租屋内烧火取暖,发生了一氧化碳中毒,丈夫在报警时晕了过去,不过好在警察及时找到,施展了救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不只是烧炭,即使是使用煤气,也同样危险:广西独居女子家中煤气泄露中毒,被狗狗舔醒才脱离了危险。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室内很少开窗通风,再加上部分家庭使用的取暖设备存在危险,因此冬一氧化碳中毒常在冬季发生。为了让此类悲剧减少发生,Dr.京今天就讲讲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那点事~

     

    一氧化碳中毒是如何发生的

     

    当氧气不充足时,燃料燃烧不够充分,于是产生了一氧化碳。这种气体无色无味,不容易被察觉。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输送氧气到人体各个器官,人体机能得以维持。相比较于氧气,血红蛋白更喜欢一氧化碳。于是一氧化碳这个“第三者”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血红蛋白就不会再“搭理”氧气啦,而是和一氧化碳甜甜蜜蜜。

     

    血红蛋白不再输送氧气,就会导致身体组织和细胞缺氧。其中,中枢神经对氧气最敏感,因此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脑部。

     

    中毒后,按照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种。轻度中毒的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四肢无力等,如果及时离开,不适反应会缓解;中度中毒的表现为面色潮红、走路不稳、意识模糊、乏力等;重度中毒的表现为意识障碍、四肢发冷、大小便失禁等等,严重甚至会死亡,重度中毒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在清醒后的1~2个月后有可能出现后遗症。

     

    中毒后怎么办

     

    首先要开窗通风,如果是燃气泄漏,迅速关闭燃气阀门。

     

    中毒者要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将其脖子处的衣扣解开,保持呼吸道通畅,但要注意保暖。如果他已经没有意识,记得把他的头转向一边,以免呕吐时呕吐物堵塞气管。有条件的话要让中毒者吸氧,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救护车到来。

     

    中毒者会被送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

    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会把中毒的人推进高压氧舱中,舱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氧气可以从呼吸道进入肺部。

     

    肺部光疗

    光疗可以把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分离,还不影响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

     

     

    如何预防

     

    ● 室内尽量不要烧炭取暖,如果非用不可,应保证空气流通,烧碳要完全烧干净。如果是使用煤炉取暖,要安装烟囱,烟囱管道以及连接处需要检查是否漏气,定期清扫,保持烟囱管道畅通。

     

    ● 购买燃气、煤气热水器时,要选择正规产品;定期检查热水器和燃气管道,如果热水器安装不合格,燃气管道发生泄漏,也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 如果实在不放心,在有一氧化碳中毒隐患的室内,可安装一氧化碳检测器。

     

    ● 静止、密闭、开空调的车内,燃油(碳氢化合物)和空气中氧气反应后燃油有剩余,继续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也会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尽量不要在密闭的空调车内睡觉哦。

     

    ● 吃烧烤、火锅时,燃烧煤炭会产生一氧化碳,如果屋内通风不好,也存在安全隐患,记得要选择有排风机的烧烤店。

     

    为了悲剧不再发生,一定要牢记Dr.京所说的注意事项,愿大家都能温暖度过这个寒冬,迎接绿意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军根,章天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4):280-281.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1.04.037.
    [2]孙雪莲.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J].家庭医学(下),2021,(4):53-55.
    [3]李茂新,赵宏宇.一氧化碳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13):2529-2533.DOI:10.3969/j.issn.1006-2084.2020.13.007.
  • 炎炎夏日,闷热的天气使本来不必出门的文莉,更喜欢躲在办公室里吹凉气,即便是中午吃个饭,或是去银行办点私事,短途旅行结束后,也一定要找一个开着凉气的餐厅或商店吹凉气纳凉。可不幸的是,当她下班回到18层楼高的住家时,刚进门就还是先开了空调,一整天都呆在冷气房里,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忍受酷热。

     

    很奇怪,最近文莉只要进了冷气室,就开始出现偏头痛,肌肉酸痛,眼睛干涩等各种症状,全身都不舒服。一直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得了“空调不适应症”。

     

    空调不适应(冷气病)是什么?

    “空调不适应症”是指由于空调装置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其中除了经常出现肌肉酸痛、下肢无力、头痛、口干舌燥、咳嗽或类似感冒的症状外,最常见的症状。这类由空调引起的疾病,许多人都将其统称为“冷气病”,虽然医学上并没有真正定义冷气病,但只要与空调有关,由于冷气吹过多而引起的不适现象,也可归为“冷气病”。

    引起寒湿的三大因素。

    若对冷气病的病因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体质、环境内温湿度和室内空气流通三个因素。

     

    一、就体质而言,空调中隐藏的尘螨容易诱发过敏气喘,如果温度再低,就会产生冷过敏,出现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如鼻塞、头痛等,“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些症状更明显”。

     

     

    二、因为楼里的空调冷气大多不流通,此时只要有一个人出现感冒症状,就很容易传染给身边的同事。就连曾经有研究发现,空调主机本身由于储水、温度的原因,又适合细菌滋生,因而常成为细菌、霉菌的温床,而这些细菌传染病又以绿脓杆菌、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另外,前一阵子甚嚣尘上的“老兵症候群”,也是因为冷气冷却塔。

     

    三、上班族若经常感觉眼睛干涩时,建议不要长时间戴隐形眼镜,而且在使用电脑时,还必须适当休息,让眼睛稍微眨一下眼。但是最好的预防“冷感冒”的方法,仍然是调整吹冷的时间,最合适的室内湿度保持在60度左右,同时也要控制冷气的温度在25~26度之间。

    每天只需用半小时到一小时来锻炼身体,出点汗,就能使体温调节中心恢复正常。

    当有类似感冒的冷气病相关症状时,可先喝热饮并配以热敷肩颈,如果坐位不能调整,可戴上面罩,或将温度调低,让风口稍微转向,不能吹风。即使进冷气室试一试,先去茶水间喝口水或上个厕所,即先到没有冷气的地方缓冲一下,让身体稍微适应温差,再进办公室,这样也能避免因血管收缩引起的头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对于年轻人来说,冬天或许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季节,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天却是一个“难熬”的季节。随着气温的下降,老年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了,在这个年纪,新陈代谢水平下降,体内血液循环缓慢,天气一凉就手脚冰凉,老年人更不愿出门受冻。

      


    畏惧寒冷是老年人的特点,因为生理的变化,让老年人身体回温的速度变慢,抗冻能力下降,平时就缺乏锻炼的人,更觉得冬天难熬。年轻人因为体力旺盛、血液循环快,身体暖和,耐冻性强,是老年人比不了的,所以大家也要“服老”,在冬天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受冻。

     

    天气逐渐转冷,老年人每天要尽量做好5件事

     

    坚持吃新鲜蔬菜

     

    其实很多老年人也会挑食,他们不爱吃蔬菜,光顾着吃肉,虽然荤菜的口感往往都比较丰富,但却无法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而这些营养物质都需要通过食用新鲜蔬菜来获取。天气寒冷,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消化能力减弱,难以消化的肉类食物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新鲜蔬菜中含有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水分含量较高,每天适量食用,既能补充水分,又能促进消化、润肠通便。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容易被便秘问题困扰,通过大量食用新鲜蔬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注意的是,蔬菜本身是易消化食物,但若用油炸、煎、炒等方式,反而会让营养流失,增加消化负担。

     

    早晚各喝一杯牛奶

     

    很多朋友去看望老人的时候,都会提两箱牛奶,除了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和青少年以外,最需要补钙的就是老年人了。众所周知,我们全身的重量都靠骨骼支撑,之所以能行动自如也是因为灵活的关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最坚硬的骨骼也会逐渐老化。

      


    钙质的流失速度过快,补充的钙质来不及供应,导致骨骼变得脆弱,甚至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尽早开展补钙工作,及时补充钙质,避免骨骼营养不足。为了提高钙质的吸收利用率,老人还应该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

     

    坚持运动锻炼

     

    天气冷了以后,就连年轻人都不愿出门锻炼了,更别提老年人了。而且入冬后气候较差,三天两头下雨,路面湿滑,给老人出行增添了许多麻烦。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运动能锻炼我们的骨骼,灵活我们的关节,只有坚持锻炼身体,才能让补充的钙质被有效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

      
    但天气阴冷、阴雨天多的现实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大家平时可以通过拉伸、练瑜伽、打太极等方式进行体育锻炼,这些运动项目都可以在家里完成,既避免了出门“受罪”,又能合理安排锻炼。

     

    晚上早点睡

     

    很多人都说年轻人喜欢熬夜,但事实上,许多老年人也有晚睡的习惯,不过老年人晚睡的原因可能跟年轻人有所不同,年轻人主要是因为玩手机、压力大等因素没有按时睡觉,而老年人可能正在被失眠困扰。尤其是到了更年期,心烦意乱、神经衰弱、情绪波动等多种原因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

      
    大家要重视睡眠问题,如果长时间被失眠困扰,需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法,无论是泡脚、看书、听音乐还是去医院询问医生,都要尝试,及时摆脱失眠问题。晚上10点之后是各个器官开始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希望这个时候你早已进入梦乡。

     

    保持乐观的心态

     

    一个人的年纪大小,跟他看待事物的心态无关,有的人即使年过半百,也不懂得放宽心态,随遇而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终日为子女担忧,心里积存了大量负面情绪,饮食无味,吃不下,睡不好。其实在这个年纪,我们最应该学会的能力就是“放下”。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接受事物的两面性,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好处。积极、乐观的人,往往更容易遇到知己,获得交心的朋友,希望你能放轻松,别被压力打败。

     

    总结: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都好好完成,这一个个小细节,又何尝不会成为长寿路上的垫脚石呢?

  • 一到冬天就总是上火!天气干冷,室内暖气很足,很多人的身体就“起火”了。嘴角起泡、嗓子干痛,稍微吃点辛辣刺激的东西,大便干结、便秘等各种情况就会找上门来。那么冬天上火吃什么降火最快呢?

     

     

    那今天我要主要给大家去讲一讲,我们经常上火的几种火和对一些简单的食疗小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这些情况,可以用这些食疗的小方法来解决:

     

    1、心火:

     

    心火旺可以分为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症状。

     

    对于心火来说,你可以取莲子30克,桅子15克,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效果很好。

      
    2、肺火:

     

    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可以用火龙果银耳汤(银耳、木耳用开水泡开、摘洗干净,火龙果取果肉,果壳待用,火龙果肉和雪梨切成均匀的块。将切好的火龙果、雪梨块同银耳、木耳、冰糖一起加满水用小火熬制一小时。

     

    与此同时,将青豆煮熟备用。将炖好的汤盛入火龙壳中,撒上青豆、枸杞即可。


    3、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可用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肝火:

     

    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可以用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肾火: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可用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但无论是上面讲的哪一种上火,我们还是要对应的找到一些生活方式,从而去改变这些生活方式,最终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去解决上火背后的原因,那上火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解决的。

     

    但这些上火的原因大多都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所以当我们出现这些症状之后,我们可以先用这些食疗的小方法解决,然后找到对应的生活方式去改变我们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真正的实行健康自主,自主健康。

  • 在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能消耗掉人体中地大量水分,加上老年人的血液本来就比较粘稠,血液流动速度慢,而且血管弹性变弱,很容易引发脑血栓这种疾病,所以秋冬及时的补水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秋冬补水可不能乱来,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的,下面介绍几个关于秋冬补水的小要点:

     

      

    起床后喝一杯水

     

    起床后,先喝下一杯温水,能减低机体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动的速度更快,帮助排除新陈代谢的身体内部的垃圾,可以预防一些重大疾病的出现。

     

    起床后立即喝一杯水,可以有效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改善经过一整夜没有补水造成的缺水状态,让人充满充满活力,可以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天,所以,不论是对于老年朋友们还是其他人来说,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睡前喝一杯水

     

    一般来说,脑血栓的发生跟人体血液的粘稠度是有关系的,据统计,脑血栓的发病大多处于清晨到上午的这个时间段,人的血液黏稠度在早晨四点到八点时处于最高峰,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凌晨时到达最低点,然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在睡前喝一杯水,能缓解这种上升的趋势,能预防脑血栓的出现。

      
    喝水宜慢不宜快

     

    对于喝水的速度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喝水喝得太快,特别是在剧烈运动后,身体大量出汗后,会感到很渴,想要通过喝水的方式快速补充水分,这种想法是对的。

     

    但是不能猛地一口气喝太多的水,首先这样的喝水方式导致补水的速度很快, 人体一时很难正常有效地吸收这些水分,不能很好地解决口渴的情况。

     

    再者这样喝水能加重人体心脏的负担,导致血液浓度下降过快,从而导致心跳得特别快,会出现头晕,心慌的状况。而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样猛喝水的方式危害则更大。

     

    此外,这种猛喝水的方式还能冲淡胃液,伤害胃黏膜,影响到胃消化的功能,还有降低食欲的危害。

     

    所以说,喝水的速度宜慢不宜快,就算再口渴时,也要喝慢点,千万不能猛喝暴饮,这样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

     

    不渴也要喝水

     

    你是属于定点就会喝水的人,还是直到口渴时才想起要喝水?

     

    其实,定点就及时补充水,比口渴时才喝水的方式要更好,特别是秋冬的季节,气候干燥严寒,会导致皮肤干燥,还会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流失。

     

    而对于老年朋友来说,体液本来就比青年人少,如果不能经常,及时地去补充水分,很容易导致生理性缺水的情况,还容易导致血液中的浓度增大,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循环流动,极易导致高血压和脑血栓等疾病的出现。

     

    因此,老年朋友应该要定点地去喝水,积极主动的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去喝水。

     

    不要用茶水等代替喝水

     

    用茶水,饮料,牛奶,粥来代替白开水,只有喝白开水才是补水的正确方式,上述各种液体确实含有丰富的元素,但是长期饮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平时还是多喝白开水才是更好的选择。

     

    在秋冬季节,要及时的去进行补水,保持身体内的水分充足,但是补水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知道上述5个补水小要点,你有没有学会呢?

  • 天气越来越冷,外套很多人都加上了,甚至于有些比较冷的地方,已经开始了御寒模式!而寒冷对于高压影响深刻,高血压因为寒冷而导致的波动非常常见。

     

    目前我国有将近3亿高血压患者,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高血压患者“出事”的高发季节也来了。今天陈大夫送你四条常用的“御寒秘籍”,让高血压患者知道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呢?

     

     

    一、注意防寒保暖

    高血压也怕“冷”,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所以,根据气温适度增减衣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血管的收缩导致的一系列事件。所以这一条一定要牢记。

     

     

    二、注意按时吃药

    身边很多高血压都是因为没有按时服药而出事的案例很多。在季节更替的时候,血压更容易波动,此时我们更是马虎不得。秋天冬天来了,在血压波动的时候不服药,恐怕就有可能受到不服药的惩罚。所以天冷更需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否则,一旦事发,恐怕后悔晚亦。

     

     

     

    三、注意体育锻炼

    天气转冷,更多人不愿意出门了,而且秋季大补的思想也会作祟。待在家里时间长了,运动肯定会减少。而运动的减少,也是容易出事的另一个常见原因。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利于控制血压!所以,天冷不怕,动起来或许可以抵御他。

     

     

    四、保持心态平和

    天气变冷,情绪也会变冷哦!天冷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情绪低落,而良好的心态,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有助于控制血压、更能减少恶性事件。所以,凡事看透点,心情好一点,开心多一点,疾病远离我们,让我们安全御寒就不会只是幻想。高血压患者要安全进入天冷的秋冬天,更需要严密监测血压情况,否则,血压波动我们还不知道,并发症来的时候我们恐怕就更不知道了。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不能好好的应对突如其来的寒冷,很多时候会导致和诱发血压的上下波动,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掌握和知道这些应对技巧,或许可以帮您安全的过冬,安全的躲过寒冷导致的血压变化。除了以上这些注意事项,你觉得还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加以注意的呢?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