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会拒绝是一门学问,不懂拒绝别人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烂好人”

学会拒绝是一门学问,不懂拒绝别人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烂好人”
发表人:健康管理师唐艳

一个不懂拒绝的孩子,很可能之后是一个烂好人,以下几种情况跟孩子说可以拒绝,因为善良很重要,但是自我保护更重要的走在路上。

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请你帮忙,一定要懂得拒绝,有那么多大人他不找偏要找你一个孩子,这个是不是很奇怪?这里面有问题,一定要拒绝。

二、提出要让你单独跟他进入一个封闭空间的时候,尤其是女性要拒绝他,因为公共场合坏人不敢为所欲为,但是如果有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单独只对你一个小孩儿的时候就很难说了。

三、如果有人长期找你帮忙,还觉得理所应当然,不懂感恩,就要学会拒绝,不要跟这种人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

四、在自己不安全的情况之下,可以拒绝对别人的帮助。小孩子能力有限,保护自己的安全才是最为重要。

拒绝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所谓态度,就是你是否有拒绝我的意识,而能力则是你是否能真正做到成功拒绝。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困难。
 
事实上,很多人有拒绝的意愿,不情愿答应某人的要求 ,不甘心被别人指使,却做不到爽快,干脆地拒绝。他们在人格上是不独立的,并极度缺少自信,这让他们在拒绝别人之前就产生了胆怯的思想,不敢也不知道怎样说出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一次次的允许 一次次的退让,他们让自己越来越离初心,越来越不会拒绝。不懂拒绝成为一个没有拒绝能力的人 。所以不懂拒绝的孩子最后有可能就是一位“烂好人”。

感谢平台让我们相遇,感谢有您的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营养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我将继续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负责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收到通知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俗语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从遗传角度上讲,这体现了亲代子代之间相同性状的遗传;但是也有一句老话,叫做: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所以学霸的后代,并不一定是学霸。

     

     

    出于好奇,去网上找了一下,发现还真有不少学霸+学霸=学渣的案例。

     

    北方夫妻双双博士毕业,留学归来的父亲教出说一口纯正福建口音英语的女儿,父母女儿共流泪……

     

    北大双硕士父母,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给两个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果然争气,每次都轮流拿下倒数第一、第二的宝座。

     

    2-3=5?作为区优秀教师的我,哭了!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开展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调查,经大数据分析显示:孩子的考试成绩与父母的学历程度呈正相关。


    那为何双学霸父母的孩子却是学渣?娃子是正正得负?还是基因突变?亦或是纯粹的天意弄人?

     

    “父母双学霸,生娃是学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父母学霸,孩子学渣在生活中并非普遍现象,只不过是个别案件被放大,是一种博众人眼球,引众人关注的手段而已。

     

    其次,孩子的学习成绩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和环境。

     

    学习成绩,是受到客观指标——智商的影响,智商的高低,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从生物遗传角度上看,智商具有高度遗传力,遗传程度可达70-80%。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会生出学渣的娃呢?

     

    这就要提及高尔顿的“均值回归”概念了,即亲代特征偏离均值越远,子代就会更趋于平均值。

     

    因此娃的智商很平庸,那就代表你的智商远高于常人啦!

     

    第二个影响因素则是,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过去,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哪里有额外的经济条件去供孩子上学呢?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就过滤掉很多竞争对手,竞争的基数也变小了。

     

    如今,经济条件变好,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家庭都可以负担得起教育的花销,甚至是其他兴趣爱好培养的花费。


    再者,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但家风和家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发展。

     

    父母学习能力强、并不代表育儿的能力强、教育理念合理。学霸父母往往发现子女表现平常、甚至是学渣学生时,往往会大失所望,给予更严格的教育和更大的压力,导致娃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成绩越来越不好,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之路?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好看的成绩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书本上枯燥单一的内容不仅会使学习兴趣降低,更会将思维和眼界囿于方圆之地。与其如此,不如将书上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在实践中去学习,去领悟不同的风景。

      
    2、在适度的放任中发掘孩子的优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使,家长们不妨用不同的角度发现孩子不同的长处。

     

    也许孩子不善学习,但他们热于助人、孝顺善良。“应试教育”不该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更是要注重让孩子的全面发展。

     

    身为父母,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愿孩子平安喜乐,世界上最好的爱不是欣喜孩子所有的光环,而是接纳孩子所有的平凡。

  • 一般自闭症的高发期在0-3岁,它比较不容易判断。如果家长们善于观察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从而进行改善。自闭症不会自然而然痊愈的,必须要干预,不进行干预的结果将会导致孩子未来在社交和学习方面都产生很大的障碍。

     

     

    不得不提的是,有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精神方面不太重视,重视的是身体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心理和社交方面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在世界上。对于自闭症我们需要引起重视,那自闭症的征兆有哪些呢?

     

    父母亲当中如果有一方,或者两方都曾经患有自闭症需要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当中,其中有一方曾经患有自闭症的情况下,那么遗传到孩子的时候,孩子患有自闭症几率是2%-6%这个范围内,如果父母双方都曾经患有自闭症,那遗传的几率高达约40%。

     

    除了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曾经得过自闭症容易遗传给孩子以外,父亲生育年龄较大,或者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意外等等的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几率高于父亲年龄不大,母亲孕期没意外所生下的孩子。


     
    对于孩子异于常人的社交判断,我们可以细分为以下情况:

     

    孩子1岁左右:不会对人微笑,特别是不会对亲人微笑,对人没有眼神交流,不会张开双臂表示需要爸爸妈妈抱,不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比较异常的社交征兆。

     

     

    孩子2岁左右:没办法说出单音字,也不会说简单的双音词(爸爸,妈妈,婆婆,奶奶等等)或者对环境不在意,总喜欢自己玩自己的东西,或者躲在一个角落自己玩,不合群。

     

    一般来说,使用以上的方法自检,在孩子1-2岁左右就能明确的观察出孩子是否需要带去医院进行医学判断。如果孩子已经超过了2岁,但是总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也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要引起重视。一般还会伴随着孩子行为上的呆滞,刻板,孩子严重的情况下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像痴呆儿,还会无法控制地流口水。这种情况就要马上到医学寻求医生的帮助。

     

    为什么自闭症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呢?

     

    因为目前医学界认为自闭症主因是因为孩子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伤而导致的,但是目前为止都没有寻找到一种非常好的治愈方法,但是通过训练干预能让孩子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对于孩子改善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能让孩子在日后能够独立生活,融入正常人的圈子。如果晚发现,错过了孩子改善的最佳时间,起到的效果往往没有早发现的效果好。

     

    作为家长,真的一点都不容易,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身体需要以外,还要预防和及时发现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以及社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在此,个人针对自闭症提出一点建议,如果真的不幸确诊了自闭症的患儿,在进行了干预的时候不要半途而废,一定要鼓励我们孩子继续坚持下去。并且家庭尽可能营造一种和睦的氛围,给孩子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传送积极的心态,这样对于孩子日后融入社会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自闭症不可怕,早期干预效果强。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曾经患有自闭症需要更加多个心眼,多多观察,在孩子0-3岁是发现自闭症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出现了社交异常需要引起重视和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及时作出干预,你记住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孩子说谎怎么办?专家分析,孩子说谎有两大原因,一是避免父母担心或处罚,二为博取注意与赞美。心理学研究发现,若要避免孩子说谎,诉说有关诚实的故事给孩子听,或当孩子诚实时给予正向奖励,效果远比处罚或责打说谎者更好。

     


     
    孩子说谎有两大原因,怕被骂和想样博取赞美

     

    孩子说谎是许多家长心中的大忌,父母开始怀疑孩子说谎时都很心慌,想尽办法找到真相。一旦确认孩子真的说谎,父母不但没松一口气,反而像听到宣判一般,对自家‘乖宝宝’希望幻灭,没空理解孩子为何说谎,便先出口甚至动手处分孩子的说谎行为。

     

    孩子说谎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做错事时,如不小心破坏物品、偷懒没做家事、没尽到自己的责任等,只要孩子意识到会惨遭责罚,一定会铤而走险说谎来逃避处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为博取大人注意,可能会吹牛,比如炫耀自家财物或是自己的才能来赢得赞赏。家长若只单纯训斥孩子吹牛行为,没有从根本来帮助孩子提升自信,教导他获得友谊的技巧,孩子仍会继续用夸大的方式来赢得注目。

     

    避免孩子说谎最好的方式是引导他们正确观念

     

    避免孩子说谎的的方式绝非处罚,而是在孩子诚实时给予口头或实质的正向鼓励,例如对孩子说‘宝贝,爸妈最开心的时刻之一,就是听到你能用诚实的态度面对,而不是用谎话去逃避事情。当你努力做到诚实,我会非常开心’。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曾做过一项教育心理学实验,让一组孩子听‘放羊的孩子’故事,内容描述说谎导致的悲惨下场;另一组孩子则听‘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故事,内容描述诚实值得赞许。事后实验发现,听樱桃树故事的孩子,愿意坦诚的机率比另一组高出三倍。

     

    如果真的发现孩子说谎,建议家长小心查证,否则恐导致反效果。孩子若累积一、两次被诬赖的经验,亲子间难再维持信任感。被定罪的孩子也因人格被贬低而丧失自尊,否认诚实的可贵,因为做与不做,父母都先怀疑他骗人。

  • 脾阴虚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给他吃的东西里面要避免热性的食物,否则会一直损伤脾阴。具体来说,辛辣的食物要避免,有的小孩儿无辣不欢,这是很不好的饮食习惯,辣是一种“重口味”,嗜辣对任何人都不好。

     

    另外要注意的就是肉类,前面已经提到过肉类是热性的,尤其是牛肉。

     

     

    家长还可以找一下附近靠谱的中医,根据孩子的体质特点开一副调理的药方。如果不开药方,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吃一些山药、莲子、薏仁等补脾祛湿的食物。

     

    脾阳虚的特点

     

    脾阳虚相对脾阴虚来说要简单一点,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內生,但脾阳虚是一种长期发展而来的证候,在脾阳虚之前往往经过了脾气虚这个阶段,气虚久了就容易伤及阳气。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虚弱。脾气虚的原因包括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忧思过度、久病损伤脾气等。

     

    不过对于小孩来说,主要原因是饮食失调,次要原因是劳累过度。

     

    当然了,饮食失调也有很多种类型,容易造成脾气虚进而演化成脾阳虚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中生冷成分比重过高让孩子受了寒。所以,孩子不能经常吃冷饮、喝冰水、吹空调。对于本身就经常生病的孩子来说,使用太多抗生素或者过量服用性味苦寒的中药材,也会损伤阳气,造成脾阳虚。

     

    要区分脾阳虚和脾明虚,从二者的症状就能清楚地看出来。从望的角度来说:

     

    1、脾阳虚的孩子下眼袋也大,但是颜色偏淡不发红;

     

    2、嘴唇颜色也不是鮮红的,而是发白,有些孩子嘴唇颜色正常;

     

    3、舌头颜色淡白,舌苔是正常的,或者偏厚重,而且舌苔上常常布满牙印。

     

    4、如果问孩子自己,可知孩子大便稀溏不成型;

     

    5、如果问孩子的父母,同样可以发现吃完饭以后肚子胀,但和阴虚的孩子不一样的是,脾阳虚的孩子身体容易浮肿。

     

     

    6、此外,牌阳虚的孩子因为阳气不足,所以很容易受到寒气侵袭而感冒,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不好,不爱说话不爱动,一动就喘气、出汗,根本不像脾阴虚的孩子那样活蹦乱跳停不下来。

      

    调理孩子的脾阳虚

     

    调理孩子的脾阳虚可以采用明代外科大师陈实功创立的八珍糕,这个方子在清代宫廷里常被用于制作御用糕点,可见效果是显著的。八珍糕里的人参、白术、茯苓都是补脾阳的成分;茯苓和薏仁都有祛湿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脾阴虚的药物,例如山药、莲子、芡实等,这是因为中医讲究明阳平衡,补充脾阳的时候需要同等的脾阴相对应,这就是所谓的“阴中生阳”。不过具体的做法依然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配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又快到了冻手冻脚的寒冷冬天,很多人一到这个季节就会手脚冰凉,严重者还会长冻疮。不仅自己感觉非常痛苦,跟别人握手时,别人也是一脸的不情愿,心里想“天啊,快点放开我的手,我再也不要跟你这个冷血的家伙握手!”

     

    学会以下几招儿,就可以让你温暖的度过冬天,避免握手时的尴尬!

     

    一、注意保暖,穿衣宽松。

     

    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一定要采取保暖措施,避免“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外出时一定要穿戴棉帽、手套、棉外套等,如果觉着穿的太厚还是怕冷,衣服上可以贴上暖宝宝。当然,选择衣服时尽量宽松衣服,因为紧身衣服很容易造成或加重气血流通不畅,使手脚冰凉。另外,睡觉时要注意对双脚的保暖,比如可以在双脚处放上热水袋。

     

    二、合理饮食。

     

    多吃坚果、萝卜、羊肉等温热性食物,适当吃点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尽量少吃绿豆、西瓜、生菜等寒凉性食物,最好不要饮食雪糕、冷饮等。

     

     

    当然,对于女性来说,可以适当饮用姜糖茶,可以起到活血祛瘀散寒的功效。姜糖茶的做法很简单,将一小块约2cm×2cm×2cm大小的生姜(最好是老生姜)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加入清水大概200-300毫升,先大火烧开,再小火烧5-10分钟,最后加入一勺红糖搅拌即可。

     

    三、坚持每天热水泡脚。

     

    要坚持每天用40度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泡脚时水要没过脚踝,以微发汗为宜,泡脚的同时可以不停的搓揉双脚以促进血液流通,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买带有足底按摩的竹木泡脚桶。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泡完脚以后要马上用毛巾擦干双脚,并穿上袜子做好保温。

     

    四、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比如跑步、瑜伽、八段锦等,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强化体温调节。

     

     

    五、家庭艾灸。

     

    艾灸时可以取合谷和足三里两个穴位。艾灸可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通达经络气血,温气行血。所以,艾灸可以很好的预防并治疗手脚冰凉。但小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 日常中最令爸妈崩溃的事,就是‘明明孩子已经学会做这件事,今天却说不会!’举例:‘昨天成功戒尿布,今天又尿床’、‘教会坐餐椅吃饭,忽然硬要边吃边玩’、‘明明睡过夜,半夜却哭闹着喝奶’,不是孩子不会了,而是爸妈忽略孩子小小心灵中的恐惧。

     
     
    爸妈育儿要有好奇心,否则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突然说‘不要’,爸妈先别动怒

    每天洗澡,我通常都会习惯收拾东西,把灯关掉,再直接到浴室等孩子,通常孩子‘摸一摸’就会自动来洗澡了。

     

    这一天晚上,孩子还在玩黏土,已经按照平常的步骤提醒她:‘准备洗澡了!’接着一样一样收后,就把灯关掉。下一秒,随即听到孩子大喊‘不要!’

     

    面对孩子拒绝洗澡,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因为平常她也会有赖皮的时候,例如:跑来跑去,一直说‘不要洗澡、不要睡觉’,都是三岁小孩的日常。只是孩子每次都用‘叫’来表达,很容易惹恼我。

     

    这次,孩子也疑似故技重施,并转头大叫:‘不!要!关!灯!!!啊~’这个举动让我不爽。孩子她是‘上层脑的生气’,想用赖皮的方式,达成目的,也就是多玩一会,‘怎么能让你得逞呢!’我心想。

     

    我站在那边看着她,开始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坚守原则,并一边犹豫着:‘要不要打开灯?’可是又想着:‘不能因为你生气、大喊就破坏掉规矩啊!’

     


     

    先倾听孩子怎么说

    动作停止的时刻,我开始好奇,‘为什么孩子不去洗澡?’、‘为什么平常不叫?今天却叫了?’、‘为什么是叫不要关灯?不是不要洗澡?’、‘为什么是叫?不是哭?’心中开始充满各种问号。

     

    这一好奇,我的想法变了。

     

    不只是想解决问题,更想知道问题!从生气转变成关心,于是走过去,蹲了下来,问孩子:‘为什么会不想关灯呢?’她没说话。

     

    进一步揣测她的想法,继续追问:‘是因为还想玩吗?’她说:‘不是,是因为关灯会有怪物。’

     

    孩子一说完,他们才想起这阵子幼儿园流行一个‘关灯会有怪物’的游戏,有点哭笑不得。虽然客厅灯关了,但不至于到全黑,走廊的光还是能照亮客厅,真的有这么夸张吗?‘你会害怕吗?’爸妈还是要同理孩子的心情。

     

    ‘嗯...我想要自己关灯。’她说完,就拿着小椅子跑去把灯打开,然后自己关灯,接着,便开始脱衣服去洗澡了。

     

     

    父母有好奇心,才能守护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会有一种‘嗯!一定是这样’的想法,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评断每一件事情。

     

    就像孩子开始大喊、拒绝洗澡时,我马上就下定论‘她一定是贪玩、想挑战规矩’,也差点就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处理这件事情。

     

    还好,有多一点好奇。我们所看到的行为,只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孩子行为背后,有更多的资讯,是爸妈看不到的。然而,爸妈却一直着重在孩子表面的行为。‘极力想要修正、想要去解决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试想,如果少了那么一个好奇,一个幼儿园的小游戏,却让孩子被误会成贪玩,害怕被误会成在生气,孩子的心里,肯定充满委屈、不谅解。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渐渐被扼杀掉。

     

    提醒爸妈,在面对孩子时,抱持着好奇的心态,你会发现,问题自然就不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学校即将举行作文比赛。

     

    下午,孩子兴致勃勃的将作文拿给妈妈看,“妈妈,学校有一个作文比赛,这是我准备的参赛作文,快看看!”孩子满怀信心,得意洋洋的将本子递到妈妈手上。

     

    妈妈认真地看着,眉头越来越近,边上的孩子也愈发的小心翼翼,“文章的思路还不错,但你这个字跟狗爬的一样,老师哪里能有耐心看下去呢!就这字你还想获什么奖!”孩子委屈地瘪瘪嘴,拿着本子回屋了。

     

    妈妈心里奇怪:表扬他了,还不高兴!一点批评也受不了!

     

    晚上,爸爸下班了。

     

    孩子拿着本子躲开妈妈,跑进爸爸的书房,要爸爸看。

     

    爸爸看完后,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宝宝的字迹有些潦草,但是文章的思路清晰,构思新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如果书写上能再工整一些,那宝宝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孩子开心的点点头,拿着本子重新抄写了一份。

     

    看到了这一幕的妈妈一头雾水,明明爸爸和我批评的一样,为什么孩子却对爸爸的意见虚心接受了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同样的批评会产生相反效果?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吧。

     

     

    一、打开正确的批评方式

     

    原因①:注意对孩子批评的语气

     

    训斥、苛责、大吼大叫等伤人自尊的批评方式,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言良意,心平气和地引导,往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尖酸刻薄的语调连大人都不爱听,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吼骂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只有家长先平静下来,孩子才能认真倾听我们的教导,明白他的错误之处,进而才能改正。

     

    “吼”只会伤害孩子,使孩子下意识疏远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叛逆。就像文中的孩子一样,躲着妈妈偷偷地去找爸爸了……


    原因②:要进行有效批评

     

    什么是有效批评?有效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原因+肯定价值+表达期望

     

    上文中的妈妈一味指责孩子的错处,不教导如何改正,也不对孩子的价值进行肯定。

     

    这样错误的,具有破坏性的批评,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又因为没有明确的指令,不能引起孩子重视。

     

    正确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像爸爸一样,首先指出孩子的缺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进行表扬肯定,最后,提出改正的方法。

     

    这样既对孩子自尊进行维护,又给了孩子改正的方法和机会。

     

     

    原因③:“先褒后贬”事与愿违

     

    文中的妈妈认为自己明明表扬了孩子,为什么孩子还不高兴呢?

     

    当家长沾沾自喜地认为,将表扬这层糖衣裹在批评这颗苦涩的药丸上,就万事大吉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们更希望父母可以一直给予自己肯定和赞赏的,当他们发现糖衣的背后是炮弹,反而更加降低了他们心中的期望值。

     

    因此,家长们应该善用褒贬,不妨利用“增减效应”,尝试在孩子的教育中使用“先贬后褒”的方法。


    二. 关于“增减效应”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将八十名大学生被试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论对他们的看法。

     

    第一组为贬抑组,在七次评价中,同学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

     

    第二组为褒扬组,在七次评价中,同学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

     

    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

     

    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当这四组被试听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之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

     

    结果发现,表现出对该同学喜欢最深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非褒扬组。

     

    被试觉得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该同学的评价虚伪,不真实;如果只有贬抑又显得不客观全面;而先贬后褒才能看出同学评价的客观与诚心。

     

    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不断增加”的,而非“不断减少”的。这就是“增减效应”。

     

    由此可见,在评价他人时,“先褒后贬”往往会弄巧成拙,“先贬后褒”才是真正的教子良方。同时,我们也弄清了上文中的孩子对于同样批评产生不同行为的背后原因。

     

    任何时候,孩子都希望表扬值是持续增加的。先褒后贬,无疑是先升后降,让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落差,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大教育家先生曾用“四块糖”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增减效应”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任小学校长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班同学。

     

    身为校长的陶行知及时制止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男生怀着挨训的心情敲开了校长室的门,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颗糖给了男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守约,准时地到了办公室。”男生惊疑的接过了糖果。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颗也是给你的,我制止你时,你及时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呆滞地接过第二颗糖,眼睛瞪得大大的。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调查,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我应该再奖励你啊!”

     

    这时,男孩留下了悔恨又感激的泪水,说:“校长,我错了,我不该砸同学。”

     

    最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能改,勇于认错,我再奖励你一颗。”

     

    陶校长并没有批评斥责学生,他以奖励递增的方式,给予学生认错的勇气信心,让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 “增减效应”——先贬后褒的益处

     

    保护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心

     

    在孩子的犯错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采用“先贬后褒” 的方法,既让孩子认清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又肯定了孩子的自身价值。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价值的,才能不畏错误,敢于尝试,取得成功。

     

    激励孩子的进取心

     

    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先批评,后表扬,有时在孩子身上会有奇效。父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给予表扬,孩子的进取心和精神支柱会在父母不断的激励下变得更强烈、更坚定。

     

    建立孩子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生活心态

     

    父母长期的批评呵斥,将会给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利用批评让孩子树立正确自我观念,恰当自我认知;但在批评上更要建立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爱的气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心态。


    四、 如何在教育中正确使用“增减效应”?

     

    父母善用褒贬教育,先贬后褒

     

    "增进效应"的最大特点,便是人更喜欢对自己的喜爱值不断增加的人,父母先明确的指出孩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在恰如其分的给予赞扬,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的做法,便是最为典型的"增减效应"教育。

     

    在这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平等沟通,家长教导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注意教育孩子的场合和时机

     

    在利用"增减效应"来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心态、时机和内容。

     

    在吃饭时教育孩子可能使孩子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统;在睡觉前批评,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从而影响睡眠;孩子本就心情不佳时,即使“先贬后褒”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这也是人之常情。孩子在这方面的欲望往往要比成人更强烈。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别人,特别我父母的肯定和赞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不足之处,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思维对看待孩子。

  •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

      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 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什么时候批评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应该批评什么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怎么进行批评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 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的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因为生活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也许我们曾经抱怨过自己的生活充满坎坷,那么从现在起调控好你的情绪,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生活。生活中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情绪来弥补,生活有时就像一面有些残缺的镜子,虽然残缺,却依然能够被情绪所影响。

    你用良好的情绪去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回报你快乐,可如果你厌恶、痛恨它,它只会给你带来困扰、窘境。

    有的人虽然不能每天大鱼大肉,不能住上豪宅,但他住着自己建的小木屋,吃着自己做的粗茶淡饭,依然活得很快乐,虽然他的生活可能不完美,但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这份快乐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

    古时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生活,虽然日子清苦,可他活得很自在。他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在官场上并没有如鱼得水,可他没有去依附那些达官显贵,索性归隐。

    他乐观的情绪使得他能够做到淡泊明志,接受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每天饮酒作诗,怡然自乐。

    古人能够以乐观的情绪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活出自己的洒脱,那么我们现代的人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不抱有消极的情绪,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生活呢?

    刘伟,音乐界的一个传奇人物,曾登台维也纳金色演奏大厅,2012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中国达人秀》第一季总冠军。他的生活充满着无数人一生想要追求的荣耀,可他的现在的生活注定是不完美,他是一位钢琴师,但他却没有双臂。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

    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命运似乎是在捉弄他,正当他备战2008年残奥会时,他被检查出皮肤病,不能做剧烈运动,运动生涯从此结束,正当他对生活丧失信心时,同样失去双臂的画家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16岁他开始学习用双脚打字,曾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1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19岁学习用双脚弹钢琴,3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他的音乐生涯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如今,他可以用双脚吃饭、穿衣、写字、开车……别人用双手可以完成的事,他用双脚也以完成,甚至可以完成得比有双手的更加出色“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在面对不完美的生活时的励志名言。

    虽然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身体存在着缺陷,但他的生活却没有存在缺憾。

    在生活的面前,他没有消沉、消极对待,他选择的是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面对。

    如果当初的刘伟选择的是沉沦,不敢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逃避生活,也许一颗巨星还没有升空就在生活的摇篮中夭折了吧!我们和生活就好像站在天平的两端,而情绪便成了我们手中战胜生活的砝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积极的情绪便是你手中最大的砝码,帮助你让天平偏向你的这一端。

    只有以积极的情绪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将最大的砝码放在你所站在的这一端,你才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掌控小贴士

    大家可能对接受不完美的生活产生疑问,到底要怎样做呢?

    在这里教大家几招,可以帮助你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很有用的。

    第一,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厌恶、不满的情绪时,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比起那些离异的家庭,我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家;

    比起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我至少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起那些有病痛的人,我至少还有比他们健康的身体……”这样,你的情绪也会渐渐乐观起来。

    第二,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享受这个过程,体会其中主人翁的责任感,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也有你出的一份力,渐渐的你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三,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只看到生活不完美的部分。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不完美的生活,积极地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完美的部分,只有去感受生活才会爱上生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恨她,爸爸,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就是恨她。’、‘我当然爱她,虽然她有时候很烦,但她是我妹妹。——同一个哥哥,在十岁时说的话’。

     


     
    帮助孩子辨认、接纳、消化自己的愤怒

    听孩子说恨另一个小孩,是很令人害怕的。由于我们在儿时大多对‘恨’有一些恐怖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被小孩的愤怒吓到。‘恨’是很强烈的字眼,如果你被这个字激怒了,那么,你的孩子必定会常使用它。

     

    其实孩子就是在表达他有多暴怒,请回应他的暴怒。如果你只是叫他不准在家里说‘恨’这个字,那将可以预见以后他生气都会说出这个字。父母的激烈反应对孩子而言实在难以抗拒。

     

    ‘恨’不等于生气,甚至也称不上某种感觉,恨比较像是一个我们认为可以自我保护而选择的‘立场’。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立场上,其他人无可置否,我们只能回应驱使他选择这立场的感觉。切记,愤怒是为了防卫更难忍受的感觉,例如恐惧、受伤或悲伤,协助孩子们辨认愤怒背后的感受,让他们知道可以怎么消化这感受,而不是对外发动攻击。

     

    同时,让孩子知道他愤怒不代表他是坏蛋,这会帮忙他接纳自己的愤怒,并能渡过这一关,而不是卡在情绪里。

     

    不要被孩子的话牵着鼻子走

    那么,如何回应呢?

     

    不要被孩子们所说的话牵着走,认可孩子们愤怒中的力量,但深入愤怒,同理他背后脆弱的感受(例如悲伤、孤单、嫉妒或恐惧)。

     

    ‘你恨妹妹呀?我听见了,有时我们真的会因为她的出现而非常生气,我也知道你对我也好生气,因为我在妹妹身上花很多时间。你比较希望只有我和你就好,现在有很多事情不一样了,我常要忙着照顾妹妹,这让你很难过。我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晾在一旁了?来我这里,我们抱一抱,你可以告诉我你的难过和生气。等你觉得可以的时候,我要亲亲你的小鼻子和小脚趾,我们来玩痒痒游戏,就我们两个,就像你还是小宝宝的时候那样。’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听懂了,而哥哥姐姐当着妹妹妹妹的面说恨他,事情会比较复杂一些,你一样以同理的态度回应,但同时要点出他的心情,利用你的解释来为他们之间搭起桥梁。

     

    ‘你现在很生气,所以才用了‘恨’这个字,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字眼,我了解你有多难受才会讲出这个字。你再怎么生气都可以的,只是这样的话语很伤人,你能先不要用这个字,说说是什么让你难过吗……有时候你和妹妹会对彼此非常生气,气到你们谁也不想把事情处理好,这就是‘恨’的意思,对吗?你们一点都不想要让事情变好,我知道你们有多生气了。当我们很气某个人,会忘记我们对他的爱,但我们心底还是爱着他的,只是爱暂时不见了,就像太阳被云挡住那样……我们何不先让彼此都静一静,等一下和妹妹把话说出来,讲讲为什么你们这么生气。不论如何,我们都是家人,我们会把事情处理好。’

     

    保持同理心,并设立清楚的限制

    如果你的孩子继续对手足说‘我恨你!’或当着手足的面告诉你‘我恨她!’该怎么办?

     

    保持同理心,并设立清楚的限制。

     

    ‘我听到你非常生气,你随时可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但妹妹现在听得懂你说的话,像那样的话是很伤人的。听到你这么说真的会让他很难过。你可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你也可以让我陪你画一幅图,或者找个玩偶发泄,我会陪着你的,但如果你想讲伤人的话,你必须私下、在妹妹不会听到的地方告诉我。’

     

    很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借敲打的方式把生气化为行动,并不会带来疗愈。事实上,肢体攻击会增强愤怒的感觉。真正的疗愈来自孩子有机会展现他更深的感受,以及能得到你同理的回应。你的理解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空间,好让愤怒背后的眼泪与惧怕可以浮现,一旦他感受到这些,便不须愤怒或仇恨当挡箭牌了。

     

    如果孩子们对着手足大叫‘我要杀了你!’该怎么办?他正在用他所知道最强烈的字眼来让你理解他内在的感受—且因为现在,正当他处在战或逃模式的这一刻,妹妹和你在他眼里都像是敌人,然而你可想见,受他怒火轰炸的对象需要你的再保证:‘是的,我听见哥哥说要杀了你,他现在气坏了。你不必担心,我不会让他伤害任何人的,就算他再生气,你都会是安全的。现在哥哥心里非常难受,我会尽我所能帮忙他。’


     
    介入手足冲突的12个基本原则

    当小孩还在斗嘴时,而我们还没介入(或者我们有试着介入),双方的火气不断升温,演变成语言或肢体的暴力,你应该怎么做?

     

    1.站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两个分开来,防止进一步的暴力。‘哦!停止!’把手伸到脸颊的高度,或将手放在孩子们的肚子上,阻止他继续往前进。

     

    2.让双方感觉比较安全,因此能让他们停止攻击。深呼吸,以平静的声音说话,摸摸每个孩子,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与你的连结,并能感觉到安全。

     

    3.如果孩子有受伤,安抚他。让他舒服一点,使用绷带与冰块,同理他。如果孩子伤得太严重,你也真的很难给攻击的那个孩子好脸色,把受伤的孩子带进浴室或其他房间,以避免你对发动攻击的孩子吼叫。如果你能就事论事地与攻击的孩子互动(‘哦,这一定很痛,去拿冰袋过来!’),你也会帮忙他从‘打伤别人的坏孩子’变成‘可以修补错误的、帮得上忙的孩子’,如果想预防往后类似的攻击事件,这样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4.正视孩子们有多难受,可能需要一些冷静时间。但不要把他们赶回自己的房间,继续和你待在一起,会让他们感觉比较安全。你的目标是要教他们自我冷静的能力,好让他们可以学会从难受中转换心情,并能够在生活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调整自己。你可以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非常生气,我想听听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难受,我们先冷静几分钟,这样我们才能好好讲话。请你坐在沙发上。请你坐在这张椅子上。现在,我们一起做三个深呼吸……把气吸进肚子里……再随着吐气,把生气吐出来,好,再一次。’

     

    5.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双手环绕在他们身上。这么一来,当你在和一个孩子说话时,另一个孩子也能够感觉与你有所联系。

     

    6.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并把你所听到的再回应给他们。仔细倾听、同理与解释。‘你打他是因为他弄坏了你的消防车阶梯?……你很难过!’、‘你并不是故意要破坏的?……你原本只是想拿起来看一看?’

     

    7.重申家庭规则。‘不能打人,打人会让人受伤。’

     

    8.避免靠边站,即使你认为其中一个孩子明显是对的。就算其中一方受伤了,也是如此。孩子知道自己伤到手足是错的,你只是重申这个规则罢了。

     

    9.指导孩子双方去向彼此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渴望。‘你可以告诉哥哥‘别打我!’、‘你可以告诉妹妹,如果他想要拿你的消防车,他必须先问过你。’

     

    10.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发动攻击,重新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怎么想对方。‘告诉妹妹你想要什么、你感觉如何,而不是现在你觉得他怎么样。’‘我希望在你拿我的消防车之前先问过我!现在梯子坏了!我觉得很难过!’

     

    11.指导孩子重述一次对方的感受。‘你刚刚听到哥哥说什么?’

     

    12.点出修复、弥补的可能。‘你们两个人都很难过,兄妹原本是相亲相爱的,不是像这样互相伤害,你们可以怎么做来让事情变好?’

     


     
    当有个待解决的问题,指导孩子们运用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可这问题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感受。‘消防车坏了,这真的是很严重的事。’

     

    .抱持信心,相信问题能得到解决。‘我知道你们两个一定能把事情处理好。’

     

    .协助孩子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双方都点头同意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出问题解决。‘好,妹妹答应会帮哥哥把梯子贴好,看看这样能不能固定住,这一星期,妹妹会把她的玩具借给你玩,你看这样可以吗?’

     

    .当你重述共识时,让孩子们握手言和,恭喜他们。‘你们都有认真听对方说话,很努力想出一个对彼此都公平的共识,你们心里一定感觉很好,哇,我们合作无间!’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