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孩子犯错家长要用对方法批评

孩子犯错家长要用对方法批评
发表人:秒懂健康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

  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 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什么时候批评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应该批评什么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怎么进行批评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 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关于婴儿湿疹,众说纷纭,而实际上误诊的占大多数,尤其是在问诊不详细的时候更容易误诊。有时候你仔细想一想你诊断的湿疹并不一定是湿疹。湿疹这个词在皮肤科就是个万能词,实在诊断不出来的就诊断为湿疹。

     

    有时候真是太牵强了。今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发表在美国儿科年鉴2012卷41,我大致翻译一下,大家可以参考,不正确的地方还需要大家共同讨论。

     

    案例

     

    一个11个月的患儿,全身瘙痒,局部有渗出性斑块,部分结痂。就诊前两周,他被送往附近医院被诊断为“湿疹”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5天症状减轻。

     

    然而,停药几天后又复发,皮疹和瘙痒更加剧烈。家长对急诊介绍,孩子没有发烧,他渗出性斑块对称地分布在手臂和腿后伸。

     

    躯干部还有粉红色丘疹及形状不规则的红斑。他及父母没有特应性皮炎或哮喘病史,没有药物过敏。大腿渗出区域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看到这里你觉得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呢?

     

    1、疱疹性湿疹?

     

    2、链球菌感染与特应性皮炎?

     

    3、体癣?

     

    4、体接触性皮炎?

     

     

    最终诊断

     

    汽车座椅(接触)皮炎

     

    这个诊断你没想到吧?其实很简单,因为就极痒的解剖位置而言,他的胳膊和腿上的渗出性斑块正好是他的皮肤与汽车座椅面料直接接触的地方。他被诊断为“汽车座椅(接触)皮炎,“随着并发”身份的反应,”一个更广义的或广泛的炎症反应的启动主要焦点触发。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为阴性,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在天气温暖的月份,当婴儿开始穿短袖衣服时,他与汽车座椅接触作为一个新依据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新的接触性皮炎的形式。

     

    讨论

     

    这个案例最初报道在在格雷普韦恩,德克萨斯的一个儿童皮肤病诊所,在一个私人的实践经验看,2011例系列类似特点的21例患者中,年龄在3至14个月。

     

    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报告,支持本课题的医学文献

     

    然而,在线育儿博客可以追溯到2008年,精明的家长已经注意到他们的孩子,与汽车座椅面料直接接触部位发痒的皮疹感言。这导致他们问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汽车座椅过敏吗?“

     

    二、这种反应被发现在温暖的月份更普遍和更常见的似乎是与汽车座椅内衬光泽有关,尼龙材料

     

    参与的领域包括后腿(100%)、肘(95%),和枕部头皮(43%)。在我们的病人,在报告的病例系列案件有两个ID在远离直接暴露的部位,反应更广泛的湿疹样丘疹也被称为“自动过敏皮炎。

     

    这类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严重的接触性皮炎的其他原因,如镍和漆酚(毒藤和橡木)。在这种情况下的系列的21例患者中,12(57%)有特应性皮炎的早期诊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说,虽然四肢参与特应性皮炎和这种形式的接触性皮炎可以鉴别困难,枕骨头皮参与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线索,汽车座椅接触性皮炎可能是存在的,这是典型的特应性皮炎的一个不可能的位置。

     

    鉴于渗出程度,浅表感染如脓疱病或重叠感染湿疹的鉴别诊断应考虑。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细菌培养有助于区分这些诊断,或在某些情况下,以确定它们是否是伴随。

     

    此外,鉴于接触性皮炎皮疹可出现水泡或伪水泡,可以谨慎地进行研究,排除病毒的过程,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肠道病毒(如手足口病)。在这里,这样的分布,回归自然,剧烈瘙痒,和以前所有的糖皮质激素响应指出,接触性皮炎是最可能的诊断。

     

     

    接触性皮炎经常未被诊断出来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很短的接触引起的;因此,家长和从业者可能无法准确地回忆起他们的孩子可能有接触的所有的潜在的过敏原。过敏原的确切的来源仍然是个谜。

     

    三、可能的诱因包括用来制造汽车座椅的阻燃或耐化学品

     

    然而,在目前这个阶段还不知道是什么成分在汽车座位上或衬明确造成这一反应。事实上,考虑到许多案件与出汗过多有关,一些专家认为,这种反应可能是刺激引起,而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它已被建议使用在这些特殊的汽车座椅的织物面料的不同部分进行测试,可以帮助确诊并确定哪些组件的汽车座椅是罪魁祸首。

     

    四、一旦诊断,可以在汽车座椅和皮肤之间的织物衬里放置隔离物,或更换汽车座椅与一个孩子之间的隔离物

     

    急性发作时,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加速皮疹的恢复。热,汗水,和短的夏季服装被认为在促进这一接触性皮炎发生,让孩子冷静,让他们穿长袖衣服长可以提供一些保护措施。

     

    总结

     

    婴儿湿疹一般80%-90%的孩子2岁之前能彻底治愈。孩子1-3个月湿疹长到头面部,有时会有渗出,4-6个月湿疹长在躯干部,呈亚急性湿疹改变,7个月之后湿疹长在四肢,呈干性湿疹改变。

     

    至于不符合湿疹发展规律的建议不草率的下诊断,一定要详细的查体和问病史。像脖子、腋窝、腘窝、腹股沟部位糜烂性红斑,周围有白头的粟丘疹,这种情况应该诊断为擦烂红斑或是间擦疹。

     

    身上散在的米粒大小的粟丘疹,有时候可能是热痱子,也不要误认为是湿疹。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今天和大家聊聊儿科中成药,给大家说说儿童用药指导原则。


    很多人认为中药起效慢、副作用小,这真是“千古奇冤”。中药如果对证,疗效立竿见影,反之如果用药与证型不符,则危害甚大。


    中药有汤药、药丸、药散、药膏、中药饮片等等。


    汤药消化吸收快,荡涤五脏六腑,治疗急症更加高效,中成药以丸药为主,消化吸收需要一定时间,治疗急症不如汤药起效快。


    小儿体质娇弱,用药更是要慎之又慎,如果各位家长想要把中成药作为孩子生病时的解决办法,平时就要对《辨体质、选药膳》和舌诊等内容好好系统的学习。

     


    接下来说一说儿科用药的原则:


    1、儿科用药原则第一条:治疗要及时、正确、审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患病,且病情变化快,要根据患儿发病时的身体状态,同时参考平时的体质,进行准确的辨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有效的控制疾病发展变化,避免延误病情,比如小儿普通感冒病情轻浅,只有发热、怕冷、咳嗽等症状。


    但其中有一部分由于调护不当,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可逐渐发展为小儿肺炎,当然,准确的辨证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本应是中医儿科医师的职责,但是各位家长们,可以通过学习《辨体质选药膳》这套音频知识,了解辨别自家孩子体质,这对预防和调理孩子体质是大有好处的,在家通过符合孩子体质的药膳和食疗,让孩子边享用美味的食物,边调理好身体,比起让孩子吃药,药膳食疗是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是对身体好的。


    但是辩证需要系统的学习,而不是琐碎零散的碎片化学习,很容易认知不全,而辨错体质,选错药膳,没调理好孩子的身体反而加重病情。


    2、儿科用药原则第二条:力求精简,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小儿脏腑轻灵,对药物的反应比成年人敏感的多,再加上个头小、体重轻、新陈代谢旺盛,用药上一定要精简,不可杂药乱投,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服药难易等情况灵活掌握。


    另外,要注意“中病即止”,意思是:用药一段时间后,如病情已明显好转,相关症状已比较轻浅时,应及时减少药量或停药,以免过度用药损伤正气。


    例如:患儿实热体质,平时容易“上火”,使用清热泻火类中药本属正确的治疗,但如果没能中病即止,过度服用此类苦寒药物,很有可能损伤脾肾阳气,导致孩子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频数等虚寒表现。


    再如:过量或过久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一些平时存在于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从而引起二次感染。


    所以要根据患儿病情、体质针对性用药。

     

     

    3、儿科用药原则第三条:不可乱投“补药”

     

    中医治疗疾病时,有“虚则补之”这一概念,意思是:人体感受病邪开始发病后,由于身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出现一系列虚弱的表现,这时需要使用补益类的药品来扶助人体正气以驱邪外出,虽然补益类的药物对体质虚弱的孩子非常有帮助,可以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但如果孩子不属虚证,生病是因为外感风寒、风热实邪,或内有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型实邪,这种情况下再投补益药非但不能祛除病邪,反而会起到“助纣为虐”负面效果。而且长期使用某些补药还可能导致性早熟。

     

    4、最后一个原则是掌握药量

     

    儿童用药剂量常常随年龄大小、发育状况、病情轻重而不同。切记不可自行判断用药量,药量需咨询医师或药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经典案例

     

    我的女儿上初二,最近发现她有早恋的现象。以前女儿从来不怕我看她手机,现在却遮遮掩掩,总是把手机带在身上,一次,她在洗澡的时候,我偷偷翻了他的手机,看到她的QQ与一位男生有亲密的聊天记录,前面的聊天记录被删了,就留下了当天的。

     

    我知道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况且又是正当该好好学习的年纪,我不希望她谈恋爱影响了她的学习。可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她开口,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劝我的女儿不谈恋爱吗?

     

     

    孩子的早恋一直是家长和老师重点关注又令人头疼的问题。你的女儿现在的情况是叛逆期与青春期并存,这个时候,恰好遇上了懵懂的爱情,如果家长教育的方式不当,她很容易就能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千万不能硬碰硬。

     

    医生答复

     

    从你的描述中能看出你是位很理智的母亲,知道了孩子早恋,没有大发雷霆地对孩子进行吵闹与说教,而是寻求理智的帮助,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确实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01、不惩罚孩子,但是告诉她你的感受

     

    一般的家长发现孩子早恋,都会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严加管教,没收手机,还给孩子的日常规定时间。

     

    比如,几点必须回家,或者放学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自己亲自去接孩子,杜绝孩子与异性接触。家长以为这样孩子就会知难而退,殊不知,这样既伤害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距离,也会在孩子心上留下阴影。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是阻拦她做某事,她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孩子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也许会作出极端的事情,因此,一定不能用以上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你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谈恋爱对她有什么意义,你希望她能够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并说:“孩子,我不反对你谈恋爱,可是,如果你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妈妈会很难过的。”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母亲难过,她多半会作出理智的决定,不让妈妈伤心。

     

    02、教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犯错,他们的早恋也是正常现象,孩子对爱情有着憧憬与新鲜感,学生的时代的感情很单纯,没有夹着许多复杂的东西。

     

    若你的好意劝阻没有起作用,但是你又不能时时刻刻管住孩子,那么,让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具体的做法如下:

     

    1.以坦然的心态,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

     

    2.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3.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4.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让孩子能够对你产生信任,愿意在出现事情时告诉你。

     

    6.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妈的明智做法。

     

    总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批评与打击式的教育,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想要与孩子增进关系,又不伤害她的自尊与感情,就要真正做到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告诉你她的想法,才不会躲躲藏藏,才会坦然面对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人小时候明明长的很好看,长大以后却有点一言难尽,怎么好端端的会越长越丑呢?可能是因为他睡觉的时候用嘴巴呼吸!长期用嘴巴呼吸,是导致一个人变丑的重要原因。

      

     

    用嘴巴呼吸是如何影响颜值的?

     

    影响牙齿排列

     

    当我们用嘴巴呼吸的时候,会增加脸颊的压力,阻碍了上颌的生长发育,这样一来,牙弓就会变窄,导致牙齿排列参差不齐。

     

    儿童每天大约会呼吸3-4万次,呼吸的气流对于上颌的影响是缓慢且明显的,经常用嘴巴呼吸,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孩子的牙齿发育,导致牙齿不齐整。很多后期形成龅牙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由于口呼吸导致的。

      

     

    影响上下颌骨发育

     

    用鼻子呼吸的时候,舌头是可以正常刺激上颌的生长和发育的,但是如果用嘴巴呼吸,会迫使舌尖把门牙推出嘴巴。

     

    同时,为了配合用嘴巴呼吸,我们的面部肌肉也会进行调整,这样一来,也形成了一种推动颌骨变形的力量,导致下巴后缩的问题。

     

    影响软组织形态

     

    长期用嘴巴呼吸的话,嘴巴会形成不用闭合的记忆,时间长了,嘴巴就会发育成厚唇、外翻的形态,导致颜值降低。

      
    用嘴巴呼吸不仅会导致面部变形,颜值下降,还容易导致一些呼吸道疾病。

     

    我们为什么会长鼻子?自然是人体运行的需要,呼吸是鼻子的工作,也是它存在的道理。当我们用鼻子呼吸时,空气在进入呼吸道和肺部的过程中,我们的鼻腔会进行它的处理、净化工作,帮我们过滤空气中的一些细菌和杂质。

     

    而用嘴巴呼吸时,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些细菌和杂质会直接入侵我们的呼吸道和肺部,造成炎症和感染甚至是其它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如何改善口呼吸是一个不可拖延的问题。

      
    如何改掉口呼吸

     

    对于鼻炎导致的口呼吸:可以先解决鼻炎的问题,买吸鼻器或去医院询问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都是可行的办法,鼻炎改善了,鼻子呼吸顺畅,自然不用依靠嘴巴来呼吸了。

     

    对于打呼导致的口呼吸:很多人睡觉会不由自主地打鼾,打鼾可能是因为鼻子堵塞了,也可能是枕头高度不适合等原因,使嘴巴张开呼吸,这种情况可以用治疗打鼾的方法来缓解口呼吸的症状。

     

    对于既不打鼾又没有鼻炎,但是习惯性用嘴呼吸的朋友,可以在睡觉前给嘴巴贴一个封嘴贴,强行把嘴巴封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睡觉时会不会张开嘴巴呼吸,可以让你的家人观察一下你睡觉时的状态,及时进行调整。

      
    用嘴巴呼吸对于颜值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家里的孩子有用嘴呼吸的情况,请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否则等到脸型发育完成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 孩子说谎怎么办?专家分析,孩子说谎有两大原因,一是避免父母担心或处罚,二为博取注意与赞美。心理学研究发现,若要避免孩子说谎,诉说有关诚实的故事给孩子听,或当孩子诚实时给予正向奖励,效果远比处罚或责打说谎者更好。

     


     
    孩子说谎有两大原因,怕被骂和想样博取赞美

     

    孩子说谎是许多家长心中的大忌,父母开始怀疑孩子说谎时都很心慌,想尽办法找到真相。一旦确认孩子真的说谎,父母不但没松一口气,反而像听到宣判一般,对自家‘乖宝宝’希望幻灭,没空理解孩子为何说谎,便先出口甚至动手处分孩子的说谎行为。

     

    孩子说谎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做错事时,如不小心破坏物品、偷懒没做家事、没尽到自己的责任等,只要孩子意识到会惨遭责罚,一定会铤而走险说谎来逃避处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为博取大人注意,可能会吹牛,比如炫耀自家财物或是自己的才能来赢得赞赏。家长若只单纯训斥孩子吹牛行为,没有从根本来帮助孩子提升自信,教导他获得友谊的技巧,孩子仍会继续用夸大的方式来赢得注目。

     

    避免孩子说谎最好的方式是引导他们正确观念

     

    避免孩子说谎的的方式绝非处罚,而是在孩子诚实时给予口头或实质的正向鼓励,例如对孩子说‘宝贝,爸妈最开心的时刻之一,就是听到你能用诚实的态度面对,而不是用谎话去逃避事情。当你努力做到诚实,我会非常开心’。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曾做过一项教育心理学实验,让一组孩子听‘放羊的孩子’故事,内容描述说谎导致的悲惨下场;另一组孩子则听‘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故事,内容描述诚实值得赞许。事后实验发现,听樱桃树故事的孩子,愿意坦诚的机率比另一组高出三倍。

     

    如果真的发现孩子说谎,建议家长小心查证,否则恐导致反效果。孩子若累积一、两次被诬赖的经验,亲子间难再维持信任感。被定罪的孩子也因人格被贬低而丧失自尊,否认诚实的可贵,因为做与不做,父母都先怀疑他骗人。

  •  

    家暴对儿童心理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长期受到家暴威胁的孩子,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拥有温馨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像一颗树苗,它根基所在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树苗的健康茁壮成长是必然的事。

     

    那么究竟家暴会对儿童心理方面造成哪些不良的影响呢?一起来看看。

     

    遭受家庭暴力儿童受到的影响:

     

    1. 自卑

     

    一些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来表明孩子接受教育了。实际上,这样做只能加剧孩子的委屈和不满。表面上,孩子是照着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

     

    被打之后,孩子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时间长了,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2. 孤独无助

     

    有些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懊悔心疼,转而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认错,又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3. 人格缺陷

     

    面对家长的虐待,儿童缺乏能力、意识去主动向医院或有关机构寻求帮助。不少孩子等到上了初中、高中以后,心理问题才被发现。他们成年后出现婚姻、育儿、交友等心理问题去医院咨询,追根溯源才发现问题来自童年的被虐待。

     

    这样的后果在于,孩子错过了及时的干预,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积月累得不到解决和疏导,逐渐发展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到成年后很难彻底根治,终其一生都将受到影响。

     

    4. 人际困难

     

    大量研究发现,遭受家暴的儿童存在多方面的情绪、心理等问题,自我防范和敌对意识强。

     

    遭受家暴的儿童常常显得过分警觉,对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的些微痕迹保持高度警惕,并作出迅速攻击;遭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注意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他们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也存在严重困难。

     

     

    目击家庭暴力儿童受到的影响:

     

    无论孩子是否受到身体虐待,他们往往因父亲虐待母亲的家庭而遭受情感和心理创伤。母亲遭受虐待的儿童,如果是男孩,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常使用恐吓和暴力来对付女伴,不尊重女性伴侣;如果是女孩,长大后多会相信威胁和暴力是关系中的常态,她们的伴侣更可能对她们施暴。

     

    ​来自暴力家庭的儿童患有酒精/药物滥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青少年犯罪的风险较高。目睹家庭暴力是青少年犯罪和成人犯罪的唯一最佳预测指标。

     

    亲历和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理阴影,走向更为快乐的生活呢?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参考:

     

    1、重构一个故事。

     

    ​回看自己的童年,其实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从一个被遗弃、缺少爱甚至被父母亲抛弃的孩子的眼光看;第二种,告诉自己:我一定会过得比这更好!收拾行囊,我们走吧。

     

    按照第一种看法,你是个受害者;按照第二种看法,你就掌控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2、认识到“指责不能改变任何事”。

     

    ​家庭暴力应该被指责。但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指责中,说明我们还在回味过去,还看不到现在和将来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和力量,甚至还并不是真的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有点自我虐待,是一种家庭暴力的变相延续。

     

    3、善待记忆的偶然造访。

     

    有时候,我们会触景生情回忆起童年的痛苦经历,会哭会愤怒会抱怨,让它自然地流露出来,不去压制和排斥。之后,该干嘛干嘛,比如忙手头的工作或者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4、接受一个事实: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你强大。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冷,但却真实。你的身边人可能不停地在你耳边絮叨:你现在的一切很不错了,别再让自己劳累下去;或者不停地指责你,说你这不行那不对,让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他们觉得,如果你强大了,会发生两件事,一是你会离开他们;二是他们要被你远远地甩在后面。他们实在是太爱你了,如果你能呆在现在的位置原地不动的话,他们会比较安心。

     

    5、存钱。

     

    让你走出童年阴影的好方法之一是存钱。不把手里的钱都花掉,留着一些钱在手里。金钱是你的力量。每存一分钱,就告诉自己:我在远离那些讨厌的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6、尝试兼职一份苦工。

     

    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找一份令你讨厌的正当工作,一直做下去,熬到不再讨厌为止。以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压垮你的困难,你那糟糕的童年回忆也就结束了。也就是尝过黄连,以前吃的苦瓜就不算苦了。

     

    7、寻找专业帮助。

     

    ​在自我调节家庭暴力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的过程中,如果感觉不奏效或者实施困难,建议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辅导解决。

  • 几场秋风一起,天气便逐渐转凉。新晋宝妈小芳终于舒了一口气。这个夏天,因为小芳给孩子穿着纸尿裤,已经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叮咛嘱咐了。

     

    小芳的孩子已经快一岁了,但是还没有学会自主控制排尿,因为孩子已经会爬了,为了避免整体跟在孩子屁股后头收拾,独自带娃的小芳一直坚持给宝宝穿着纸尿裤。结果,小区里的奶奶和妈妈们,各个见了都劝她,孩子这么大了,又是夏天,别给孩子穿纸尿裤,孩子会闷出红屁股的,会影响宝宝发育等等。

     

     

    开始小芳还试图解释下,自己一个人带娃,孩子还不会自己控制排尿,穿纸尿裤更方便更卫生, 后来解释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出去总是有人要说,多给孩子把尿不就行了?眼见如此,小芳便只好微微一笑便随他们去了。

     

    穿纸尿裤真的会影响宝宝发育吗,我们真的应该尽早给宝宝脱掉纸尿裤,训练他们排尿排便吗?恐怕不尽然。

     

    过早脱掉纸尿裤,反而对宝宝有害。


    1. 把屎把尿损伤婴儿髋关节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节俭惯了,认为纸尿裤太费钱,习惯给孩子把屎把尿。但是这一陋习对孩子骨骼发育非常不利,尤其是髋关节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髋关节脱位,孩子在后期的治疗十分痛苦,延误治疗甚至可能造成孩子跛足。

     

     

    2. 损害幼儿控制膀胱能力,造成遗尿

     

    一般幼儿一岁半后会有排尿反应,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就已经可以自主控制排尿,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嚷嚷着要尿尿,但是家长还没来得及反应,孩子就已经尿裤子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已经不再给孩子使用纸尿裤,就得选择定时让幼儿排尿,从生理发育而言,过于频繁的排尿会损害膀胱的控制程度,反而不利于孩子发育。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从心理角度来说,一些孩子会反感强制排尿,而对排泄感到焦虑,产生对抗情绪。此外,家长有可能因为孩子尿裤子而对孩子讽刺,笑话,这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了错事,产生自卑心理。

     

    说了那么多过早脱掉纸尿裤的危害,那么孩子多大可以不穿纸尿裤呢?


    幼儿的尿道括约肌大概在18个月以后发育成熟,排尿系统发育完善大概要到2-3岁,也就是说,孩子很可能到3岁才能真正离开纸尿裤自主排尿。

     

    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在三岁前都要全天穿戴纸尿裤,一般建议,一岁半以内的孩子,应该全天穿着纸尿裤;一岁半后,如果孩子纸尿裤超过两个小时还是干燥的,或者孩子自己开始撕扯纸尿裤,可以在白天给孩子脱掉,晚上再穿。孩子自己排斥纸尿裤或者两岁后,可以有意识训练孩子自己如厕。


    学习如厕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可能很快,有的孩子可能需要一年半载,家长们需要有耐心。待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就可以放心地给宝宝脱掉纸尿裤了!

  • ‘我恨她,爸爸,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就是恨她。’、‘我当然爱她,虽然她有时候很烦,但她是我妹妹。——同一个哥哥,在十岁时说的话’。

     


     
    帮助孩子辨认、接纳、消化自己的愤怒

    听孩子说恨另一个小孩,是很令人害怕的。由于我们在儿时大多对‘恨’有一些恐怖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被小孩的愤怒吓到。‘恨’是很强烈的字眼,如果你被这个字激怒了,那么,你的孩子必定会常使用它。

     

    其实孩子就是在表达他有多暴怒,请回应他的暴怒。如果你只是叫他不准在家里说‘恨’这个字,那将可以预见以后他生气都会说出这个字。父母的激烈反应对孩子而言实在难以抗拒。

     

    ‘恨’不等于生气,甚至也称不上某种感觉,恨比较像是一个我们认为可以自我保护而选择的‘立场’。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立场上,其他人无可置否,我们只能回应驱使他选择这立场的感觉。切记,愤怒是为了防卫更难忍受的感觉,例如恐惧、受伤或悲伤,协助孩子们辨认愤怒背后的感受,让他们知道可以怎么消化这感受,而不是对外发动攻击。

     

    同时,让孩子知道他愤怒不代表他是坏蛋,这会帮忙他接纳自己的愤怒,并能渡过这一关,而不是卡在情绪里。

     

    不要被孩子的话牵着鼻子走

    那么,如何回应呢?

     

    不要被孩子们所说的话牵着走,认可孩子们愤怒中的力量,但深入愤怒,同理他背后脆弱的感受(例如悲伤、孤单、嫉妒或恐惧)。

     

    ‘你恨妹妹呀?我听见了,有时我们真的会因为她的出现而非常生气,我也知道你对我也好生气,因为我在妹妹身上花很多时间。你比较希望只有我和你就好,现在有很多事情不一样了,我常要忙着照顾妹妹,这让你很难过。我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晾在一旁了?来我这里,我们抱一抱,你可以告诉我你的难过和生气。等你觉得可以的时候,我要亲亲你的小鼻子和小脚趾,我们来玩痒痒游戏,就我们两个,就像你还是小宝宝的时候那样。’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听懂了,而哥哥姐姐当着妹妹妹妹的面说恨他,事情会比较复杂一些,你一样以同理的态度回应,但同时要点出他的心情,利用你的解释来为他们之间搭起桥梁。

     

    ‘你现在很生气,所以才用了‘恨’这个字,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字眼,我了解你有多难受才会讲出这个字。你再怎么生气都可以的,只是这样的话语很伤人,你能先不要用这个字,说说是什么让你难过吗……有时候你和妹妹会对彼此非常生气,气到你们谁也不想把事情处理好,这就是‘恨’的意思,对吗?你们一点都不想要让事情变好,我知道你们有多生气了。当我们很气某个人,会忘记我们对他的爱,但我们心底还是爱着他的,只是爱暂时不见了,就像太阳被云挡住那样……我们何不先让彼此都静一静,等一下和妹妹把话说出来,讲讲为什么你们这么生气。不论如何,我们都是家人,我们会把事情处理好。’

     

    保持同理心,并设立清楚的限制

    如果你的孩子继续对手足说‘我恨你!’或当着手足的面告诉你‘我恨她!’该怎么办?

     

    保持同理心,并设立清楚的限制。

     

    ‘我听到你非常生气,你随时可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但妹妹现在听得懂你说的话,像那样的话是很伤人的。听到你这么说真的会让他很难过。你可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你也可以让我陪你画一幅图,或者找个玩偶发泄,我会陪着你的,但如果你想讲伤人的话,你必须私下、在妹妹不会听到的地方告诉我。’

     

    很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借敲打的方式把生气化为行动,并不会带来疗愈。事实上,肢体攻击会增强愤怒的感觉。真正的疗愈来自孩子有机会展现他更深的感受,以及能得到你同理的回应。你的理解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空间,好让愤怒背后的眼泪与惧怕可以浮现,一旦他感受到这些,便不须愤怒或仇恨当挡箭牌了。

     

    如果孩子们对着手足大叫‘我要杀了你!’该怎么办?他正在用他所知道最强烈的字眼来让你理解他内在的感受—且因为现在,正当他处在战或逃模式的这一刻,妹妹和你在他眼里都像是敌人,然而你可想见,受他怒火轰炸的对象需要你的再保证:‘是的,我听见哥哥说要杀了你,他现在气坏了。你不必担心,我不会让他伤害任何人的,就算他再生气,你都会是安全的。现在哥哥心里非常难受,我会尽我所能帮忙他。’


     
    介入手足冲突的12个基本原则

    当小孩还在斗嘴时,而我们还没介入(或者我们有试着介入),双方的火气不断升温,演变成语言或肢体的暴力,你应该怎么做?

     

    1.站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两个分开来,防止进一步的暴力。‘哦!停止!’把手伸到脸颊的高度,或将手放在孩子们的肚子上,阻止他继续往前进。

     

    2.让双方感觉比较安全,因此能让他们停止攻击。深呼吸,以平静的声音说话,摸摸每个孩子,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与你的连结,并能感觉到安全。

     

    3.如果孩子有受伤,安抚他。让他舒服一点,使用绷带与冰块,同理他。如果孩子伤得太严重,你也真的很难给攻击的那个孩子好脸色,把受伤的孩子带进浴室或其他房间,以避免你对发动攻击的孩子吼叫。如果你能就事论事地与攻击的孩子互动(‘哦,这一定很痛,去拿冰袋过来!’),你也会帮忙他从‘打伤别人的坏孩子’变成‘可以修补错误的、帮得上忙的孩子’,如果想预防往后类似的攻击事件,这样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4.正视孩子们有多难受,可能需要一些冷静时间。但不要把他们赶回自己的房间,继续和你待在一起,会让他们感觉比较安全。你的目标是要教他们自我冷静的能力,好让他们可以学会从难受中转换心情,并能够在生活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调整自己。你可以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非常生气,我想听听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难受,我们先冷静几分钟,这样我们才能好好讲话。请你坐在沙发上。请你坐在这张椅子上。现在,我们一起做三个深呼吸……把气吸进肚子里……再随着吐气,把生气吐出来,好,再一次。’

     

    5.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双手环绕在他们身上。这么一来,当你在和一个孩子说话时,另一个孩子也能够感觉与你有所联系。

     

    6.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并把你所听到的再回应给他们。仔细倾听、同理与解释。‘你打他是因为他弄坏了你的消防车阶梯?……你很难过!’、‘你并不是故意要破坏的?……你原本只是想拿起来看一看?’

     

    7.重申家庭规则。‘不能打人,打人会让人受伤。’

     

    8.避免靠边站,即使你认为其中一个孩子明显是对的。就算其中一方受伤了,也是如此。孩子知道自己伤到手足是错的,你只是重申这个规则罢了。

     

    9.指导孩子双方去向彼此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渴望。‘你可以告诉哥哥‘别打我!’、‘你可以告诉妹妹,如果他想要拿你的消防车,他必须先问过你。’

     

    10.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发动攻击,重新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怎么想对方。‘告诉妹妹你想要什么、你感觉如何,而不是现在你觉得他怎么样。’‘我希望在你拿我的消防车之前先问过我!现在梯子坏了!我觉得很难过!’

     

    11.指导孩子重述一次对方的感受。‘你刚刚听到哥哥说什么?’

     

    12.点出修复、弥补的可能。‘你们两个人都很难过,兄妹原本是相亲相爱的,不是像这样互相伤害,你们可以怎么做来让事情变好?’

     


     
    当有个待解决的问题,指导孩子们运用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可这问题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感受。‘消防车坏了,这真的是很严重的事。’

     

    .抱持信心,相信问题能得到解决。‘我知道你们两个一定能把事情处理好。’

     

    .协助孩子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双方都点头同意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出问题解决。‘好,妹妹答应会帮哥哥把梯子贴好,看看这样能不能固定住,这一星期,妹妹会把她的玩具借给你玩,你看这样可以吗?’

     

    .当你重述共识时,让孩子们握手言和,恭喜他们。‘你们都有认真听对方说话,很努力想出一个对彼此都公平的共识,你们心里一定感觉很好,哇,我们合作无间!’

  • 小洋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是,自从上了一年级,小洋却越来越沉默,变得内向而且胆怯。小洋的爸爸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原来天真可爱自信阳光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孩子似的。后来,学了心理学的姑姑看见小洋后,经过耐心的引导和询问,才从小洋零零碎碎的回答中得知,有一次爸爸去接小洋放学,小洋一直揪一个小姑娘的头发,爸爸很生气地制止了他,并且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他,在学校不好好学习,考试成绩又差,还不会团结同学,以后别人都会讨厌他,再这样做就不配当爸爸的儿子。

     

     

    从此以后,一旦小洋犯错误,同学们就嘲笑他,他爸爸不会再要他了。渐渐地,小洋变得不爱说话,也不愿意跟同学们互动,生怕做错事,说错话被同学嘲讽。

     

    “大人要面子,孩子们也一样有自尊心,爱面子。以后可不能再这样批评孩子了。”了解了这个情况,小洋姑姑语重心长地对孩子爸爸说了这么一番话。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小,还有一部分人秉持“人前教子”的思想,觉得只有当着他人的面把孩子的问题提出来,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其实,这只是为了维护大人所谓“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样的面子。有这样几种场合,建议家长不要批评孩子,避免孩子出现逆反,甚至心理问题。

     

     

    1. 吃饭的时候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觉得只有在饭桌上才能和孩子面对面交流,所以选择在吃饭时批评孩子,提出孩子的问题。但是,人在被训斥时必然会心情不佳,孩子也是一样,饭桌上被批评简直是孩子童年的噩梦,会导致孩子完全没有吃饭的心情,影响孩子食欲,更有甚者,孩子会厌恶吃饭,导致厌食症。对于父母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


    2. 当着外人的面

     

    家长们常常觉得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会激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以后再犯错。事实上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们只会觉得在外人面前丢了面子,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缺乏自尊心。这样做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怯弱,内向,如前文中的小洋一般。

      
    3. 孩子正高兴的时候

     

    中国的家长要么奉行打击式教育,要么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不管孩子心态如何,只要自己想到了,或者自己生气了,就要立时教育孩子。当孩子正高兴的时候,其实是不太建议批评孩子的。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当时没有说,却选择孩子高兴时秋后算账,就好比你开心时被狠狠泼了一盆冰水,不仅于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无益,更会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4. 孩子生病的时候

     

    邻居家的宝妈奉行虎妈政策,但凡孩子有一点问题一定要立刻纠正,即使孩子在生病中也从不放松,为此跟爷爷奶奶闹得很不愉快。常常跟我吐槽爷爷奶奶太溺爱孩子。其实,孩子生病时身体虚弱,心理脆弱,便更不应该给孩子雪上加霜,批评教育了。人在心理脆弱的时候更加渴望外界的关心和体贴,孩子无理取闹更有可能是缺乏关爱的体现。


    那么,这么场合不适合批评孩子,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呢?我们建议,除非是必须立刻阻止的情况,其他的事件,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对每天,或者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信孩子会很乐意接受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

  • 学校即将举行作文比赛。

     

    下午,孩子兴致勃勃的将作文拿给妈妈看,“妈妈,学校有一个作文比赛,这是我准备的参赛作文,快看看!”孩子满怀信心,得意洋洋的将本子递到妈妈手上。

     

    妈妈认真地看着,眉头越来越近,边上的孩子也愈发的小心翼翼,“文章的思路还不错,但你这个字跟狗爬的一样,老师哪里能有耐心看下去呢!就这字你还想获什么奖!”孩子委屈地瘪瘪嘴,拿着本子回屋了。

     

    妈妈心里奇怪:表扬他了,还不高兴!一点批评也受不了!

     

    晚上,爸爸下班了。

     

    孩子拿着本子躲开妈妈,跑进爸爸的书房,要爸爸看。

     

    爸爸看完后,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宝宝的字迹有些潦草,但是文章的思路清晰,构思新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如果书写上能再工整一些,那宝宝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孩子开心的点点头,拿着本子重新抄写了一份。

     

    看到了这一幕的妈妈一头雾水,明明爸爸和我批评的一样,为什么孩子却对爸爸的意见虚心接受了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同样的批评会产生相反效果?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吧。

     

     

    一、打开正确的批评方式

     

    原因①:注意对孩子批评的语气

     

    训斥、苛责、大吼大叫等伤人自尊的批评方式,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言良意,心平气和地引导,往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尖酸刻薄的语调连大人都不爱听,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吼骂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只有家长先平静下来,孩子才能认真倾听我们的教导,明白他的错误之处,进而才能改正。

     

    “吼”只会伤害孩子,使孩子下意识疏远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叛逆。就像文中的孩子一样,躲着妈妈偷偷地去找爸爸了……


    原因②:要进行有效批评

     

    什么是有效批评?有效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原因+肯定价值+表达期望

     

    上文中的妈妈一味指责孩子的错处,不教导如何改正,也不对孩子的价值进行肯定。

     

    这样错误的,具有破坏性的批评,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又因为没有明确的指令,不能引起孩子重视。

     

    正确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像爸爸一样,首先指出孩子的缺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进行表扬肯定,最后,提出改正的方法。

     

    这样既对孩子自尊进行维护,又给了孩子改正的方法和机会。

     

     

    原因③:“先褒后贬”事与愿违

     

    文中的妈妈认为自己明明表扬了孩子,为什么孩子还不高兴呢?

     

    当家长沾沾自喜地认为,将表扬这层糖衣裹在批评这颗苦涩的药丸上,就万事大吉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们更希望父母可以一直给予自己肯定和赞赏的,当他们发现糖衣的背后是炮弹,反而更加降低了他们心中的期望值。

     

    因此,家长们应该善用褒贬,不妨利用“增减效应”,尝试在孩子的教育中使用“先贬后褒”的方法。


    二. 关于“增减效应”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将八十名大学生被试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论对他们的看法。

     

    第一组为贬抑组,在七次评价中,同学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

     

    第二组为褒扬组,在七次评价中,同学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

     

    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

     

    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当这四组被试听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之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

     

    结果发现,表现出对该同学喜欢最深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非褒扬组。

     

    被试觉得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该同学的评价虚伪,不真实;如果只有贬抑又显得不客观全面;而先贬后褒才能看出同学评价的客观与诚心。

     

    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不断增加”的,而非“不断减少”的。这就是“增减效应”。

     

    由此可见,在评价他人时,“先褒后贬”往往会弄巧成拙,“先贬后褒”才是真正的教子良方。同时,我们也弄清了上文中的孩子对于同样批评产生不同行为的背后原因。

     

    任何时候,孩子都希望表扬值是持续增加的。先褒后贬,无疑是先升后降,让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落差,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大教育家先生曾用“四块糖”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增减效应”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任小学校长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班同学。

     

    身为校长的陶行知及时制止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男生怀着挨训的心情敲开了校长室的门,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颗糖给了男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守约,准时地到了办公室。”男生惊疑的接过了糖果。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颗也是给你的,我制止你时,你及时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呆滞地接过第二颗糖,眼睛瞪得大大的。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调查,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我应该再奖励你啊!”

     

    这时,男孩留下了悔恨又感激的泪水,说:“校长,我错了,我不该砸同学。”

     

    最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能改,勇于认错,我再奖励你一颗。”

     

    陶校长并没有批评斥责学生,他以奖励递增的方式,给予学生认错的勇气信心,让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 “增减效应”——先贬后褒的益处

     

    保护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心

     

    在孩子的犯错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采用“先贬后褒” 的方法,既让孩子认清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又肯定了孩子的自身价值。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价值的,才能不畏错误,敢于尝试,取得成功。

     

    激励孩子的进取心

     

    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先批评,后表扬,有时在孩子身上会有奇效。父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给予表扬,孩子的进取心和精神支柱会在父母不断的激励下变得更强烈、更坚定。

     

    建立孩子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生活心态

     

    父母长期的批评呵斥,将会给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利用批评让孩子树立正确自我观念,恰当自我认知;但在批评上更要建立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爱的气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心态。


    四、 如何在教育中正确使用“增减效应”?

     

    父母善用褒贬教育,先贬后褒

     

    "增进效应"的最大特点,便是人更喜欢对自己的喜爱值不断增加的人,父母先明确的指出孩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在恰如其分的给予赞扬,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的做法,便是最为典型的"增减效应"教育。

     

    在这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平等沟通,家长教导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注意教育孩子的场合和时机

     

    在利用"增减效应"来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心态、时机和内容。

     

    在吃饭时教育孩子可能使孩子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统;在睡觉前批评,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从而影响睡眠;孩子本就心情不佳时,即使“先贬后褒”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这也是人之常情。孩子在这方面的欲望往往要比成人更强烈。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别人,特别我父母的肯定和赞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不足之处,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思维对看待孩子。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