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能完全相信指南吗?

关于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能完全相信指南吗?
发表人:耿峰
门诊上经常有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复查时向医生反映,在减停药物的过程中感觉很不舒服,患者很担心自己吃药「上瘾了」,心理负担重,从而大大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因此作为精神科医生,对于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发生、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典型的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包括焦虑、激越或过度兴奋、流感样症状、失眠、恶心、失衡及感觉障碍。除此之外,还报道有头晕、头痛、电击样感觉、腹泻、肌肉痉挛、震颤、幻觉等多样的不适。
 
大部分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但也有证据表明抗抑郁药物可引起躁狂、轻躁狂、情绪迟钝以及长期甚至永久的性功能障碍。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后几天内发生并持续数周,逐渐减少,但也有迟发和长期存在的报道。通常来说,抗抑郁药物引起的「戒断反应」是轻微的,且持续时间短,但有些患者即使停药缓慢,也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美国临床指南中指出,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通常在 1-2 周内不用通过特殊处理就能缓解(APA,2010,p.39),而英国指南同样指出,抗抑郁药物的「戒断症状」通常是轻微的,有自限性的,通常在 1 周左右,但如果药物突然停止,「戒断反应」可能会很严重(NICE,2009,CG90,1.9.2.1)。有的指南中将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与「停药综合征」混用。
 
为评估目前各临床指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英国罗汉普敦大学的 James Davies 教授抗针对抑郁药戒断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及 Meta 分析。
 
该研究共纳入 24 项研究结果,提供了 31 组调查数据,17 项研究结果与发病率有关,4 项与严重程度有关,10 项与持续时间有关,研究的数据库包括 MEDLINE、PubMed、PsycINFO 和谷歌学术搜索。检索时间截止至 2018 年 1 月。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9 月的 Addictive Behaviors 杂志上。
 
研究结果表明,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发生率从 27% 到 86% 不等(平均值为 56%),其中大多数患者描述他们的「戒断反应」程度为中度或重度,近一半(46%)为非常严重。提供持续时间数据的 10 项研究中,有 7 项与指南相矛盾,很大一部分患者所经历「戒断反应」的时间远远超过 2 周,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者亦不罕见。
 
针对这一结果,作者认为目前存在两大问题:
 
(1)「停药综合征」与「戒断反应」的混用:「停药综合征」被描述为「自限性综合征」,包括轻微、短暂和/或更令人痛苦的症状,可导致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 2 至 3 周内自然消退。经典的「戒断反应」是指由苯二氮卓类和镇静催眠药物产生的戒断症状,其发生率高,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
 
目前的临床指南中,将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或「停药综合征」描述为轻微的、有自限性的,但该 Meta 分析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并非轻微的,其高发生率、较重的严重程度及长的持续时间与指南所述相悖,故指南应规范术语应用,且有必要重新定义「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
 
(2)「戒断」与「复发」的误诊:此类的误诊的直接后果是,延长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时间,甚至增加抗抑郁药物的剂量。如果医生遵守目前通用的指南,会将许多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误诊为复发,进而恢复剂量、换药或增加剂量。因此,作者建议及时修正目前关于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临床指南。
 
最后作者指出,该 Meta 分析纳入的研究多为短期治疗,有的研究只进行了有限时间的随访;且均未涉及到「反安慰剂效应」;未考虑抗抑郁剂类型之间的差异;未排除抗抑郁药物成瘾的问题,故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必要在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问题上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进行循证医学论证,指导临床工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有人说,考验两个人是否有共同语言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否在追同一部剧。

     

    追剧成了一部分人日常休闲的常态,遇到心仪的影视剧,就算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见缝插针地看。

     

     

    明知道熬夜追剧伤身,却仍然义无反顾?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爱追剧的人,抑郁风险更高。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为什么人们爱追剧,并教你如何避免追剧带来的伤害。

     

    受访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陈曼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伤科主任 屈留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吴小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张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汪天宇

     

    爱追剧,抑郁风险高

     

    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来自英国生物库中超过100000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发现了几种可能加剧抑郁症的习惯和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例数据库中106个潜在风险因素,创建了一个综合因素比较。这些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运动、睡眠、饮食和使用媒体模式),社交参与频率和环境等变量。

     

    结果显示,社会、睡眠、媒体、饮食和运动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与抑郁症有着前瞻性的联系,甚至在高危人群中也是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另一方面,定期的社会活动会有保护性作用。例如,和信任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在降低个体患抑郁症风险方面特别有效。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家庭(沟通、倾诉)时间,和更少的“沙发土豆”(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式生活来帮助避免抑郁情绪。

     

    为什么人们爱追剧

     

    花钱充会员、通宵达旦地看,在等待更新的期间也常常围绕剧情展开讨论。

     

    为什么影视剧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让无数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有助于减压

    以宫斗剧为例,网络上对这种类型影视剧的讨论,有一个词语出现得相当频繁——“爽”。剧中主角往往是在经历多次打压后进行报复,一次次漂亮的反击让观众们感觉十分解气,获得情绪宣泄的畅快感。

     

    实质上,对这一套路乐此不疲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压抑和憋屈。人们内心暗暗渴望像主角一样对待不公平的事,这一心理需求被编剧们很好地利用了。

     

    投射心理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一类电视剧特别受观众欢迎:主角都是普通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一路幸运克服各种困难走上人生巅峰。

     

    这样的剧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观众很容易产生带入感,常常主角“上身”,认为主角跟自己很像,引起共鸣。观众跟主角同悲同喜,满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

     

     

    蔡格尼克效应

    人有与生俱来的完结欲,心理学上称为“蔡格尼克效应”。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极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

     

    这些没完成的事情,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提醒我们去完成。电视剧巧妙地把故事划分成多集,且常常在两集之间埋下悬念。这使得观众为了知道结局一集一集往下追,直到最终完结。

     

    追剧时身体承受5种伤害

     

    精彩的电视剧让人着迷,有些人抱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一看就是一天,这让身体默默承受着不少“压力”。

     

    关灯看剧——易患青光眼

    长时间盯着子屏幕,特别是黑夜关灯后,房间里只剩下屏幕发出的亮光,这时光线对比度非常高,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

     

     

    长时间刺激可能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眼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长时间低头——颈椎压力大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无疑是颈椎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在低头时,颈椎部受到的压力过大,使颈椎前屈度发生变化,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

     

    窝在沙发——腰椎很受伤

    采取半卧位时,腰椎会因缺乏足够支撑,导致原有弧度改变,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诱发椎间盘退变、突出。

     

     

    站立时,腰背部肌肉、韧带会帮助腰椎支撑重量,但半卧位时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失去原有的固定作用,使脊柱变形,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病。

     

    熬夜追剧——压垮心脏

    情绪激动、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天气变化等突然刺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原本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心情跟着大起大落,使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处在危险边缘。

     

    另外,熬夜追剧会导致失眠,使白天精力不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整个人浑浑噩噩。

     

    沉迷剧情——更易逃避生活

    剧中各种浪漫的桥段、惊险刺激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越看越让人浮想联翩,深陷剧情不能自拔。

     

    通常成瘾的患者还有其他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抗压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与家庭成员无法和睦相处。

     

    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妥善处理这些压力,于是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满足。

     

    这样追剧,远离伤害

     

    如果非要追剧的话,专家建议做好以下4个细节,将伤害降到最低。

     

    1.注意护眼

    最好用眼1小时左右望望远处,放松一下,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看屏幕、看书、工作,看电视、手机时最好开一盏灯。

     

    2.控制时间

    建议追剧控制时间,计划安排好时间和集数,以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前提,不要忽视人际交往。

     

    此外,追高质量好剧有益心理健康,不要在肥皂剧上浪费太多时间。

     

    3.坐姿正确

    追剧时要采用良好的坐立姿势,不要窝在沙发或半躺着看手机,还要减少低头时间,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平行的位置,看剧1小时就要起身走一走。

     

    可做一些仰头耸肩的动作以舒缓颈椎部紧张的肌肉,一些运动也可缓解颈椎病,比如游泳、打羽毛球等。

     

     

    4.学会节制

    追剧前最好给自己定个规矩,每次看剧两小时左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小时,更不要通宵达旦。

     

    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可看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节目,不适合太过惊险恐怖的片子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

  • 悲伤乳头综合症主要是指当乳头被刺激时,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悔恨、抑郁等。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解决。

    心理疏导:

    • 是治疗悲伤乳头综合症的主要方法,可以使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心理治疗方法,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调整情绪问题。

    药物治疗:

    • 如果悲伤乳头综合症的患者伴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状,可以使用帕罗西汀、氟西汀等抗抑郁药。

    改善生活方式:

    • 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睡眠、培养生活兴趣等方式,改善不良情绪。

    悲伤乳头综合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采取相关的措施,以上用药遵医嘱。

  •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情绪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长寿“灵药”。曾有这样一项研究,在七万名志愿者中,男性乐观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乐观人群则延长了15%。

    而健康时报也提到过,笑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快乐则有助于调畅情志、保护脏腑,助我们拥有更长的寿命。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的正常活动,贵在气血通畅。而导致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心情不快、情志不宁。

    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则使气血运行逆乱,影响整体健康。

    “人始生,先成精”,精藏于五脏,是各种代谢反应的物质基础;精再化生为气,气运行于全身,则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动力源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体的精神活动就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反过来,这些不良情绪也会过多地消耗五脏精气。

    喜伤心,心主神明,心动则会加重情志不调;怒伤肝,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运行不畅;思伤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悲伤肺,肺主宣降,肺劳则精液输布失调;恐伤肾,肾主藏精,肾虚则精气固定无能。可见,情志安宁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不良情绪会引起多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负面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大量研究证明,心脏和心理是联动的,主要涉及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状态异常;而炎症可能是情绪、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桥梁。

    抑郁和焦虑的患者会发生体内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等情况,并引发一系列疾病或症状,比如,心率加速以及血压升高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这一描述可对应中医里面的情志致病。适度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发疾病。

    比如:应激性心肌病发病前患者常伴有剧烈的情绪爆发,或身体发生意外;负面生活事件使情绪受到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等;郁症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焦虑也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保持好心情,养养花、喝喝茶,培养一点小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笑口常开,健康便不是难事。

  • 想起很久之前和朋友的聊天,她说有一段时间她的情绪不是很好。

     

    工作压力大到爆,事情推不动,又被上司质疑自己能力。但情绪上不敢显露分豪,只能自己忍着。

     

    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应对各种人和工作,一旦独处就像浑身被抽干了力气,像被榨干了所有的情绪价值,有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死了算了。

     

    我有些心惊,因为印象中的她是一个很乐观的女孩,很爱笑,怎么到如此地步了?

     

    幸而她后来表示自己最后爆发了,痛哭后平复情绪,才让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糟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疑惑:

     

    明明看起来挺开朗的人,为什么会轻生?

    患抑郁症的人平时也会爱笑吗?

     

    事实上很多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正在受到情绪的折磨,甚至最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对于有轻生意念的人,我们有什么办法提前阻止和给予帮助?

     

    看起来阳光的人,可能「心」病了

     

    阳光型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又叫微笑抑郁,是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难过低落的一面掩饰起来,外表仍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外表,但内心却深受痛苦。

     

    与普通抑郁的最大区别就是,阳光抑郁者并没有丧失社交能力,反而还有着更强的社交能力。

     

    这类人也往往更善于压抑自身的感受,这种隐蔽性也让抑郁更难以识别,甚至自己都难以意识到。

     

     

    当我们强颜欢笑、故作坚强时,其实采用的是一种回避的防御策略,将负面情绪压下去,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好像现代人的嘴角被各种社交规则社会压力被迫上迁,眼神里却满是疲惫。

     

    成年人光鲜亮丽的背后,就只剩下了无尽的心酸和麻木,好像连悲伤的权力都丧失了。

     

    卸下微笑的保护色

     

    你会用微笑来防御吗?如何避免自己成为阳光抑郁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扯下微笑的「面具」:当你不想笑时,请不要勉强自己。不用说「我很好,我没事」,允许自己有坏情绪,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2. 及时发泄情绪: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不要把负面情绪积埋在心底,通过健康的积极的方式去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3. 掌握放松技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可以练习冥想、瑜伽,或是养花、听歌等。

    4.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在情绪压力难以排解的时候,可以向你的朋友、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心理帮助。

     

    识别自杀信号,提前积极干预

     

    自杀预警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要注意了:

     

     

    •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 身上有各种自伤痕迹,如割伤、刀伤等。
    • 一个平时很开朗的人,突然变得很沉默安静,或终日闷闷不乐、容易落泪。
    • 反常的不注重个人卫生、外表仪容。
    • 对以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
    • 逃课次数增多,疏远朋友和家人。
    • 经常表现出「我真的没用」「活着真没意思」「我死了有谁在乎?」等无助无望的想法。

     

    我能为TA做什么?

     

    ● 确定问题和严重程度

     

    询问对方的感受和现状,了解情绪低落的原因。耐心倾听对方的问题,鼓励对方说出情绪和感受。

     

    可以通过握手、拥抱、拍肩膀等方式,使对方感受到支持,避免批判、指责。

     

    ● 确保对方的安全

     

    时刻留意对方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确保对方不会自杀。

     

     

    多陪伴、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可以告诉对方,你很关心Ta,自己就在身边,需要帮助时会一直陪着他们,也很乐意帮助。

     

    ● 给予支持

     

    帮助对方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信。

     

    比如可以通过请对方帮助自己做事,或一起参加活动等行为,让Ta意识到自己是有用有价值的,是被人需要的。

     

    ● 转换思维

     

    在对方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无法跳出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很痛苦时,我们要帮Ta认识到,有很多应对方式可以解决问题,用建设性的思维去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如果自己有轻生想法该怎么办?

     

    舒缓焦虑的情绪

     

    我们可以在焦虑的情境中把焦虑点转移,通过转移焦点的方式来减少焦虑情绪。

     

    也可以在焦虑的情绪产生前或之后,去做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如打扫卫生、练字、听歌、做手工等。

     

    认知重评

     

    如果引起焦虑的情境和刺激已经出现,可以改变我们对焦虑事件的认知。

     

     

    改变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改变情绪事件对自己的意义,焦虑情绪就会大大减少。

     

    宣泄

     

    • 倾诉:向朋友倾诉,不是为了让他们帮我们解决什么,而是让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平静。
    • 冥想:将所有心绪都沉下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体会自己身体的感觉,慢慢地就会平静下来,进而能更好找到情绪的源头。
    • 放声大哭:哭泣有时候是负面情绪最好、最直接的宣泄方式,能帮助我们舒缓情绪,释放怒火和减少压力。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咳嗽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往往都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一旦发作起来,那一定又是“今夜无人入眠”。

     

    一般,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咳嗽,而且是呛咳,通常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特别是有吃宵夜、睡前喝奶习惯,或者容易积食的孩子,胃内停留的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着消化液,沿着食道向上逆流,刺激咽喉导致咳嗽,也会有口臭现象。

     

    凌晨三点到五点咳嗽,通常是久病瘀阻肺络的表现,支气管哮喘或者慢性呼吸道疾病也可以引发。因为在十二经络循行中,肺经主这个时辰,肺气在黎明前阳气初起,而阴邪与阳气斗争,导致咳嗽。从现代病理学角度看,与人体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早晨起来咳嗽通常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经过一夜平躺睡觉后,加重了鼻涕倒流,会感觉有痰卡在了喉咙,似有异物。

     

    这里我们深化一下,讲两个重点:上气道综合征与鼻涕倒流。

     

    上呼吸道综合征既有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鼻部症状,也有咽部症状,比如总觉得喉咙里有痰,吐都吐不完,或者鼻咽部有东西卡的得不舒服,需要不断的清嗓子。有这些情况的孩子,咳嗽一般在清晨或者晚上发作,尤其像最近这种天气变化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候,要么即将入睡,要么挣扎着起床,身体位置的改变让鼻涕流动的轨迹发生变化,就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反射啦!

     

    另一个情况鼻涕倒流,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当鼻部病变,鼻涕增加,变稠、或者带有炎性分泌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反复咳嗽。

     

    过敏体质的孩子咳嗽以白天为主,夜间少咳,但这个跟过敏原的关系很大。比如有的家长粗心,不知道孩子对棉麻织物过敏,给孩子用棉麻的寝具,那孩子可能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咳得凶。但如果孩子对花粉、食物之类的过敏,那么与这些东西接触较少的晚上,咳嗽就会轻松很多。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微博

     

    1、4岁的乐乐莫名咳嗽了半年

     

    乐乐从小身体很棒,别的孩子感冒发烧是常事,他小时候医院都没去几次。

     

    可随着疫情开始,乐乐待在家里却莫名开始咳嗽了。

     

    早晨咳,晚上咳嗽,运动之后咳嗽。人倒挺精神的,饭也吃得下。

     

    起初,乐乐爸妈看他光咳嗽,也不发热,以为是小感冒,加之疫情严重,也就没管他没去医院看病。搞了点冰糖炖生梨,没好转。又到药店买了点抗生素吃,还是没改善。

     

     

    这拖拖拉拉咳嗽时断时续小半年了,而且乐乐逐渐发展成一进空调房就要咳嗽,半夜还会咳醒咳吐,不过吐完了继续睡,早晨起来又像没事人一样。

     

    乐乐外婆可屏不住了,怕拖出啥大病,责怪女儿心真大,也不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老人催得紧,加之,怕咳嗽了去学校,老师不允许,所以乐乐妈只得带孩子上医院看看。

     

    2、乐乐查出是哮喘

     

    乐乐妈听单位同事说黄医森是看孩子咳嗽的高手,又谨慎地搜了下网上的介绍,确定黄医森不是在莆田系医院,就挂了黄医森的专家号来求诊。

     

    暑假期间,医院里都是些肥胖的,看矮小的。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家伙都戴口罩少出门了,呼吸科的病人倒也不多,很快轮到乐乐了。

     

    黄医森,详细问了病史,听诊了下,有哮鸣音。在夸奖乐乐爸妈真大条之后,建议拍张胸片,验个血常规,查个过敏原。

     

    乐乐妈问:“一定要胸片吗?”

     

    黄医森回答:“孩子咳嗽超过一个月,属于慢性咳嗽,而且听到有喘,需要拍个胸片做最初步的鉴别诊断,把明显的肺炎或气道异物先除外了。属于必须做的。”

     

    黄医森还建议乐乐查个肺功能,因为疫情期间要查新冠核酸,乐乐妈不愿意,只得作罢。

     

    胸片结果出来了,挺正常的。过敏源结果一周后也出来了,是霉菌过敏。

     

    乐乐反复咳嗽半年,听诊有哮鸣音,抗生素治疗无效,胸片又是正常的。黄医森诊断乐乐是哮喘。

     

    乐乐妈急了,说:“我和他爸爸家里人都没哮喘,孩子怎么得了哮喘呢?而且乐乐咳嗽也不是一定要吃药,有时自己也就不咳了,冷不丁哪天又咳起来了。他外婆常怪我们给他甜的吃多了呢。”

     

    黄医森说:“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中国孩子中的发病率是3.02%,上海是全国最高的7.57%,这还是10年前的数据了,现在可能更高。哮喘孩子遇到诱因可能会会发病,表现出咳嗽、喘息、胸闷和气促。有些孩子可能从来不喘,光咳嗽也是哮喘的表现。”

     

    黄医森又说:“孩子的哮喘症状可以经过处理缓解,也可能自行缓解,这就是其表现隐蔽之所在,有些家长觉得咳嗽自己消失了,就一拖再拖,结果没过多久病情又反复了。哮喘孩子由于气道反应性增高,所以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遇冷遇热遇甜遇咸都有可能咳嗽,困扰着家长。”

     

    那么,如何控制乐乐的哮喘,降低气道反应性呢?

     

    首先是脱离致敏环境。乐乐霉菌过敏,家里面就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干燥,厨房间卫生间看看墙上有没有发霉的哇?枕芯不要用决明子的或荞麦的,经常换晒枕芯。绒毛玩具不要抱着睡。

     

    乐乐妈听了黄医森的解释,若有所悟。拿着黄医森配的氟替卡松气雾剂和储雾罐,教会使用后,约好1个月后复诊。黄医森还特意嘱咐,如果气雾剂和储雾罐不会使用,可以到各大著名网络平台搜黄医森名字,有我教药使用视频噢,不著名的平台不在噢。

     

     

    3、乐乐来复诊,妈妈变焦虑了。

     

    一个月后,乐乐来复诊了。

     

    一蹦一跳的进来,挺开心的。妈妈确是满脸愁容。

     

    难道是哮喘病情没控制?

     

    黄医森问:“咳嗽喘还有哇?运动之后咳嗽喘还有哇?”

     

    乐乐妈摇了摇头。

     

    黄医森:“那你紧张什么?”

     

    乐乐妈:“黄医森,孩子哮喘,会不会像大人哮喘一样,一辈子用药,一辈子不会好?能不能除根?”

     

    这,其实是个很尖锐的问题。

     

    哮喘的确是一个慢性气道疾病,目前无法通过治疗,能够保证以后再也不发,除根。但是大部分哮喘孩子通过有效的规范的治疗使得哮喘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临床缓解。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是有所不同的。

     

    每个哮喘病人都有不同的疾病发展轨迹。

     

    轨迹一:小时候哮喘起病,年龄大了症状缓解,再也不发了。多见于男孩,症状轻微的哮喘。(下图绿线)

     

    轨迹二:小时候哮喘发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缓解,但是成年后遇到过敏的诱因或吸烟又复发了。(见下图浅蓝色线)

     

    轨迹三:幼年时没有哮喘,成年后哮喘发病,发病女性居多,和肥胖、吸烟等有关,有过敏诱因,存在气道高反应或肺功能损伤。(见下图红色线)

     

    轨迹四:幼时哮喘发病,延续至成年,和基因,过敏家族史、气道高反应、感染、吸烟等有关。(见下图深蓝线)

     

    儿童哮喘的缓解最常发生在14-21岁时,也就是常常说的发育时带掉了。队列研究表明,在3岁以前喘息的儿童中,超过50%的人在6岁或12岁时停止了喘息。对于男童、轻度哮喘,轻微过敏更容易达到缓解。儿童哮喘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就不发了,仅有3%-5%的儿童期哮喘延续至成人期。

     

    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不同,儿童哮喘多见于10岁以下的男孩,大部分能销声灭迹,不需终生用药,极少死亡;而成人多见于女性,与过敏,肥胖,吸烟,低收入有关。

     

    所以不用紧张啦!

     

  • 提到牛磺酸,我想大家都会对这一物质产生疑惑,什么是牛磺酸,有什么作用?我将向大家进行详细的阐述:

     

     

    牛磺酸是动物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但不是蛋白质组成成分,又称牛胆碱、牛胆素。因最先从牛胆汁中分离出来而得名。最初我们不了解,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不仅仅会了解它更能够好好去利用。

     

    牛磺酸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牛磺酸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健康,充满活力去享受幸福的生活。那么牛磺酸究竟有哪些作用,往下看你会明白:

    一、促进生长发育

    婴幼儿的脑、神经、内脏、内分泌系统等的发育以及脂肪、钙质和维生素的吸收都离不开牛磺酸。牛磺酸是婴儿身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母乳则是是婴儿牛磺酸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不少的准妈妈却没有足够的奶水来哺育婴儿。所以奶粉就成了首选,当然在选择时要注意是否有牛磺酸的添加。否则不能够使婴儿健康成长。

    二、有益于视力发育

    牛磺酸是光感受器发育的重要营养因子。缺少牛磺酸我们的视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视力至关重要。

    三、有益于大脑的发育

    牛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牛磺酸的缺乏会影响大脑细胞的正常生长,适当补充会促进大脑机能的正常工作、还会延缓大脑细胞的衰老。

    四、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牛磺酸作为体内的一种条件氨基酸,可以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减少人体的发病几率,减缓机体衰老的速率。

    五、降血糖作用

    研究发现牛磺酸能强化糖酵解,强化糖原合成,发挥促进糖代谢的功能。适当补充牛磺酸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六、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牛磺酸对肝脏的化学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繁殖,还可改善化疗药物对骨髓、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

     

    所以说,牛磺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物来进行体内的牛磺酸补充:贝类、海鱼就富含大量的牛磺酸。动物内脏也是很好的牛磺酸进补食材。需要注意的是牛磺酸易溶于水,进餐过程要多饮用贝类和鱼汤。

     

     

    综上所述,这就是身体内不可缺的物质相信你会茅塞顿开!

  • 天气逐渐越来越好,宝宝们不仅吃的好,还吃了不少。妈妈心中的担心,也从发烧、咳嗽等各大常见疾病,转移到了“积食”上,到底什么叫“积食”?

     

    今天咱就好好说说,关于宝宝积食这点事。

     

    一、引起宝宝积食有哪些原因?什么是:“积食 ”?导致积食都有哪些原因?

     

    “积食”大意就是宝宝吃多了东西,超过了脾胃消化吸收的最大限度,而导致的一些身体不舒服的现象,西医通常称之为消化不良。

     

    1.消化系统不健全:小宝宝的消化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因此消化液分泌不充足、消化酶的功能也不完善,消化能力差。这时再给宝宝过量的喂饭(宝宝已经表达出‘不吃了’的情况下,仍然依照家长的个人意愿,多喂给宝宝食物。),就有可能造成宝宝消化不良。

     

    2.饮食结构变化:春节期间,餐桌上避免不了一些大鱼大肉,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宝爸妈也会适当的放松对宝宝吃零食的要求,宝宝的小嘴可能一天都闲不下来。宝宝饮食的不定时、不定量、吃了过多的脂肪类食物或者高糖果汁等。

     

    3.气候因素:天气突然降温,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者室内干燥使宝宝饮奶、饮水过多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

     

    4.疾病因素:一些宝宝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或者正在感冒发烧,就会引起食欲不振。

     

    5.精神因素:过年期间,少不了带宝宝出门串亲戚,这时环境发生改变,宝宝的秩序感被破坏造成心理压力,从而降低对食物的兴趣。

     

    二、5大信号识破宝宝消化不良

    宝宝发烧、呕吐、便秘是因为积食吗?

     

    其实这些疾病都有迹可循,只是古时候的人并没有发现,所以才挂上了“积食”这个玄幻的名头。

     

    其实宝宝真正消化不良的表现,只有这五个:

     

    症状1:口臭、舌苔厚

     

    如果发现宝宝没有吃一些特殊气味的食物,但仍然口臭,就要怀疑是不是消化不良了。消化不良可能会引起胃食管反流,会让宝宝口腔产生口臭般的怪味,同时舌苔也比较厚。

     

    症状2:频繁放臭屁

     

    宝宝体内积存的食物太多,导致肠道里的细菌繁殖,消化不良,就会频繁放臭屁。当然,如果宝宝吃了过多的蛋白质食物,比如蛋类、牛奶、豆类等,也会出现放臭屁的情况,如果是因为这些因素,减少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就好了。

     

    症状3:便便性状改变

     

    如果宝宝的便便变绿,非常酸臭,形状上泡沫较多,或者能明显的看到没有消化完的食物,呈现颗粒样,就说明是消化不良了。

     

    要注意的是,便便要具有以上多种情况才能说明是消化不良,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善,单纯的出现未消化的食物属于正常。

     

    症状4:身高体重不见长

     

    消化不良会影响宝宝对食物营养的吸收,而营养有事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如果发现宝宝的身高体重长时间不变化,就有可能存在消化不良。

     

    症状5:常犯呼吸道疾病

     

    消化不良最常见的一个表现就是咽炎。消化不好,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刺激咽喉部位,小宝宝的各个器官都很脆弱,受到刺激后更易引发炎症,导致咽炎之类的呼吸系统病症。

     

    如果宝宝长期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就要考虑是不是消化不良引起的了。

     

    最后给妈妈的话:

    宝宝消化不良,大多是吃出来的,所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吃”对很重要。

     

    0~1岁宝宝: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食,宝宝几乎没有自控意识,需要宝爸妈按需喂养,既不少喂,也不过度喂养;添加辅食要按照宝宝的月龄,从泥糊状-碎末状-软块状逐渐过渡。

     

    1岁以上宝宝:已经有自主进食意识,培养自主进食,并且锻炼进餐工具的使用。食量没有固定统一标准。依照自家宝宝制定个性化标准。每顿饭给予的食物种类,遵从多样性的原则,不要因为宝宝爱吃什么,就给他大量单一的食物。

     

    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规律进餐和作息时间。同时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增加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祝宝宝们都能健康成长!

     

  • 久坐办公室的人,是与电脑打交道最密切的一类人群。而且大多数是长时间盯着电脑。刚开始,眼睛会通过分泌泪液等方式进行湿润调节,达到自我保护的效果。但是日复一日,很容易引起眼睛过度疲劳,老眼昏花可能提前上演,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眼部疾病。

     

     

    缺乏维生素A和B2

     

    长时间用眼而眼部肌肉得不到放松,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下降。但人体在缺乏维生素A时,眼睛往往会感到发干、发涩,容易疲劳。维生素A可从动物肝脏、牛奶、蛋黄、绿叶蔬菜、胡萝卜、红薯等食物中得到补充。如果眼睛干涩,血丝明显,而且很容易流泪,那么有可能是维生素B2缺乏,可以多食用一些动物肝脏、豆制品、海带、紫菜、牛奶等。含有牛磺酸的食物,比如海产品、牛奶等对于缓解眼睛疲劳有一定的好处。经常泡一杯白菊花茶、枸杞茶,可以起到清肝明目的效果。

     

    更重要的方法

     

    吃点什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睡眠是最好的放松眼部肌肉的方式,哪怕是中午的小憩一会,对于缓解眼睛干涉酸痛很有效果。

     

    有条件的可以隔几个小时用热毛巾敷一下,并经常做眼保健操,对于放松眼部肌肉非常管用。

    滴缓解眼睛干涩的眼药水,不是不推荐,而是有些朋友会从心里上产生依赖,会长久的使用。多数的眼药水都是含有防腐剂的,长期使用对眼睛反而不好。我自己买了一个防蓝光的眼睛,现在天天戴着,明显感觉眼睛没有那么容易疲劳了。

     

     

    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是一种眼睛的保健体操,主要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的目的。眼保健操总要领歌如下:

     

    指甲短,手洁净。遵要求,神入静。穴位准,手法正。力适度,酸胀疼。合拍节,不乱行。前四节,闭眼睛。后两节,双目睁。眼红肿,操暂停。脸生疖,禁忌症。做眼操,贵在恒。走形式,难见功。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1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了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那么,儿童和青少年补充维生素D的特殊需求有哪些呢?

    首先,维生素D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发育至关重要。维生素D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钙和磷,维持正常的血液钙和磷浓度,促进骨骼的矿化,防止软骨病和佝偻病。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持强壮的骨骼。

    其次,维生素D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也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各种感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统。

    然而,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往往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维生素D。由于学习压力大,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缺乏阳光照射,而阳光是人体自然产生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此外,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满足儿童和青少年的维生素D需求。首先,鼓励他们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自然产生维生素D。其次,改善他们的饮食习惯,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牛奶、鸡蛋等。最后,如果必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的营养补剂。

    综上所述,儿童和青少年的维生素D需求是特殊的,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保证他们的健康生长发育。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提高对维生素D重要性的认识,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 抑郁症,这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常常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它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持续的抑郁、兴趣减退、悲观、思维迟钝、缺乏主动性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那么,抑郁症能否自愈呢?很遗憾,抑郁症一般不会自愈。这是因为抑郁症的病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治疗也相对复杂。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旨在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物理治疗则包括电休克疗法、经颅磁刺激等,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日常保养也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重要措施。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与亲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倾诉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抑郁症的治疗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做好日常生活管理。家属则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总之,抑郁症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相信患者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拾生活的信心。

  • 你是否有过因为忙碌或懒惰而忽略早餐的经历?你知道吗,这样的习惯可能会增加你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表明,早餐的摄入频率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早餐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你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远离抑郁困扰。

    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餐点,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规律的早餐摄入不仅能提供一天所需的能量,还能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此外,早餐还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对抗失眠,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忽略了早餐。一项发表在《Appetit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进食早餐频率较低的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研究人员对207,710名20岁及以上的个体进行了调查,根据每周进食早餐的频率将其分为三组:很少吃早餐、有时吃早餐和总是吃早餐。结果显示,很少和有时吃早餐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经常吃早餐的人的1.43倍和1.32倍。

    为什么早餐与抑郁风险相关呢?研究人员认为,这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关。夜间空腹导致血糖下降,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引发焦虑和易激惹。高皮质醇水平还会导致炎性细胞因子升高,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尤其是5-HT水平下降。而早餐的摄入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情绪。

    此外,研究还发现,早餐与抑郁风险的关系在老年人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更为明显。这提示我们,对于这些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可能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降低抑郁风险的方法。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早餐要规律,每天按时吃早餐。

    2. 早餐要多样化,摄入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 早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午餐的摄入。

    4. 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

  • 精神病性的重度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包含重度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还伴有精神病性的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 情绪低落,容易自卑和自责,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社交回避。
    • 精神运动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出现木僵状态。
    • 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如虚无妄想、贫穷妄想等。
    • 躁动不安,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是关键。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此外,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等也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重度抑郁症,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 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 参加心理治疗,学习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方法。
    •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 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

    重度抑郁症是一种可治性疾病,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干预,患者可以恢复健康,重拾生活的信心。

  • 高考结束,意味着学生们将告别紧张的学习生活,迎来一段轻松的假期。然而,对于一些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解脱,反而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困扰。本文将探讨高考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考生和家长应对这些困扰。

    一、高考结束后的常见心理问题

    1. 考后抑郁

    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这是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突然消失,导致心理状态失衡所致。

    2. 焦虑情绪

    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症状。这可能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考试成绩的担忧等因素有关。

    3. 焦虑情绪

    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症状。这可能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考试成绩的担忧等因素有关。

    二、应对高考结束后的心理困扰

    1. 调整心态,接受现实

    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考生和家长要调整心态,接受现实,不要过于纠结于考试成绩。

    2. 适度放松,调整作息

    高考结束后,考生可以适当放松,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打球等,以缓解压力。

    3. 学会倾诉,寻求支持

    当遇到心理困扰时,考生可以学会倾诉,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4.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考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参加社团活动等,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三、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心理困扰

    1.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教会孩子应对压力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会孩子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

    4.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当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 多梦,这个看似平常的睡眠现象,却可能隐藏着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多梦的成因,包括情绪因素、生活习惯、疾病影响等多个方面,并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您改善睡眠质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梦。多梦,顾名思义,就是指睡眠过程中出现频繁的梦境。这些梦境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事物,从日常琐事到奇幻冒险,甚至恐怖惊悚。多梦的人通常会在醒来后感到精神疲惫,甚至影响第二天的正常生活。

    那么,多梦的成因有哪些呢?首先,情绪因素是导致多梦的主要原因之一。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导致大脑皮质活跃,从而引发多梦。此外,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也可能导致多梦。

    其次,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多梦的重要因素。比如,晚餐吃得过饱、睡前饮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以及睡前进行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引发多梦。

    此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多梦。例如,心脏病、肾病、哮喘、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脑外伤、脑器质性疾病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多梦。

    那么,如何改善多梦的情况呢?首先,要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晚餐不宜过饱,睡前避免饮用刺激性饮料,适当进行放松运动。其次,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如果多梦情况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总之,多梦并非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关注睡眠质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突出。然而,许多人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往往被忽视或误诊。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其次,一些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抑郁症状。此外,丧偶、孤独、经济压力等社会因素也容易诱发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的症状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从而被忽视。因此,提高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注,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老年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认识:加强老年抑郁症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

    2. 及早干预:对于出现抑郁情绪的老年人,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早期干预。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重要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

    5. 生活方式调整:鼓励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 秋季,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也是身体和精神容易出现问题的时节。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空气变得干燥,人体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因此,秋季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秋季养生之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百合等。同时,还要注意补充营养,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奶、豆制品等。

    二、秋季养生之运动调养

    秋季运动应以轻松、平和为主,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方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秋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秋季精神调养尤为重要,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四、秋季养生之疾病预防

    秋季是许多疾病的易发季节,如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等。要注意预防这些疾病,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病原体。

    五、秋季养生之生活调养

    秋季生活调养要注重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表现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的状态,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本文将从贫血、睡眠不足、抑郁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解析这些常见原因。

    首先,贫血是导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的常见原因之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贫血的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悸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器官功能受损。针对贫血的治疗,除了补充铁剂外,还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其次,睡眠不足也会导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改善睡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等。

    此外,抑郁也是导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的常见原因之一。抑郁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症状。针对抑郁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情绪。

    除了以上原因,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1.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引起全身无力。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2. 饮食不当:饮食不均衡会导致身体缺乏必需的营养素,引起疲乏无力。建议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3. 生活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导致身心俱疲。建议学会调整心态,减轻生活压力。

    4. 慢性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会导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总之,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类症状。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影响着许多退休后的老年人。退休后,角色转变、生活节奏变化、经济收入减少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发老年抑郁症的导火索。

    一、退休后的角色转变

    退休后,老年人从繁忙的工作状态转变为悠闲的退休生活,这种角色转变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和迷茫。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削弱,生活失去了目标。

    二、生活节奏的变化

    退休后,生活节奏的放慢可能会让一些老年人感到不适应。他们可能会因为空闲时间增多而感到焦虑,也可能会因为生活缺乏规律而感到不安。

    三、经济收入的减少

    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可能会让一些老年人感到担忧。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生活费用不足,也可能会担心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

    四、诱发老年抑郁症的原因

    1. 身体原因: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都可能继发于抑郁症。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容易导致抑郁情绪。

    2. 亲友去世:尤其是配偶去世,对老年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调查显示,丧偶后半年内,老年人的死亡率比没有丧偶的人高出40%。

    3. 个人性格:性格内向、争强好胜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五、预防老年抑郁症的措施

    1.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2.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参加兴趣小组等。

    3.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抑郁情绪,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压力与情绪问题在现代生活中愈发普遍,许多人在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生活中的困境时,容易出现心情低落、抑郁的情绪。

    为了应对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缓解。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加强体育锻炼是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的重要手段。运动能够刺激人体内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这两种神经递质能够提升情绪,减轻压力。例如,慢跑、游泳、瑜伽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增强社交活动也是缓解情绪的有效途径。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释放压力,缓解抑郁情绪。此外,参加社交团体或兴趣小组,结交新朋友,也能够拓宽我们的社交圈子,增加生活的乐趣。

    第三,增加户外活动同样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改善心情。在自然环境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能够让我们暂时忘记烦恼,享受生活的美好。此外,户外活动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第四,学会放空思绪也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法。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导致心情低落。通过听音乐、看综艺、逛艺术展览等方式,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绪得到放松,缓解压力。

    第五,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可以考虑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应该注意日常保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面对压力和情绪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缓解,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