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我国中药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价格调整。据悉,此次调整原则为“有升有降有保”,以下调为主。其中,中药注射液的降价幅度可能最大,相关上市公司面临业绩大考。
回顾我国药品价格调整历史,自199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了31次药品价格调整,其中最近一次化学药品降价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而中成药最近一次降价是在2009年,涉及超过1000个基本药物品规,整体下调价格12%。
此次中药价格调整,发改委采用了有别于化学药的调整方法,即“有升有降有保”。大部分中药价格将下调,但部分价格在5元以下的中成药以及部分已不能保证生产的药品品种,价格将保持稳定甚至上调。提价需满足三个条件:达到已定价并收载于2010年版药典;中药材成本占制造成本50%以上,主要药材是野生或多年生,尚未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或受地址、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且近5年价格持续上涨超过6倍;市场价格与最高零售限价之间的价差不超过25%。
中药注射剂的高毛利率是导致其降价的主要原因。以上海凯宝的痰热清注射液、中恒集团的血栓通系列为例,其毛利率分别达到84.29%和85%。中药注射剂的定价过高,通常较其他常规剂型的药品价格高出2-3倍,销售等各环节都能从中受益,这为中药注射剂的推广、使用开了“绿灯”。
此次中药价格调整,除了价格加大管理外,国家对中药注射剂的新产品审批也将趋严,不仅新品种很难获批,对老品种的安全性再评价也将开展。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曾经昂贵的药材品种,如今却遭遇了价格暴跌的行情,部分品种跌幅甚至超过70%。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药材价格的剧烈波动呢?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中药材价格“高烧”四年后的暴跌原因及影响。
一、中药材价格暴跌的原因
1. 市场供需失衡:中药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需失衡。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增加,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跌。
2. 报复性回调:经过四年的价格上涨,中药材市场积累了大量的投机性需求,一旦价格下跌,这些投机者会迅速抛售,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
3. 政策因素:国家近年来对中药材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如限制野生药材采挖、推广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等政策,也对中药材价格产生了影响。
二、中药材价格暴跌的影响
1. 对药企的影响:中药材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药企的成本和利润。以太子参为例,其是江中药业的主营产品健胃消食片的主要原材料,占公司原料成本近60%。中药材价格下跌,将降低药企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
2. 对消费者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消费者购买中药材的负担将减轻,有利于提高用药率。
3. 对中药材种植户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中药材种植户的收益将降低,可能导致中药材种植面积减少,影响中药材供应。
三、应对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建议
1. 药企应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
2. 药企应加强与中药材种植户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3. 政府应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安进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创新药物。11月17日,安进公司在上海科技大学校区正式启动了其亚洲研发中心,标志着安进公司在亚洲地区研发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安进亚洲研发中心是安进公司在亚洲地区首个具有综合研发功能的研发中心,涵盖了从发现和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到新药申报的整合研发链功能。这标志着安进公司在亚洲地区的研发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安进亚洲研发中心的成立,是安进公司与上海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成果。双方在2013年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致力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安进亚洲研发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安进公司与上海科技大学在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安进亚洲研发中心的成立,对于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其次,它将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医药人才,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此外,它还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走向世界。
在安进亚洲研发中心的启动仪式上,安进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布拉德韦表示:“安进相信,通过与上海科技大学等中国本土领先学术机构携手共进,我们必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潜能,为中国乃至亚洲的广大病患带来生命的希望。”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也表示:“安进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创新生物医药公司,而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富有活力、学以致用的研究型大学,与安进公司的合作必将对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安进亚洲研发中心的成立,将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创新药物。
药明生物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在2017年上半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以下是对其业绩的详细解读:
业绩亮点:
1. 收益增长:药明生物2017年上半年收益同比增长59.5%,达到6.54亿元人民币。
2. 毛利润增长:毛利润同比增长41.6%,达到2.643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40.4%。
3. 经调整EBITDA增长:经调整EBITDA同比增长51.7%,达到2.661亿元人民币,经调整EBITDA率为40.7%。
4. 纯利增长:纯利同比增长9.9%,达到9220万元人民币。经调整纯利同比增长35.8%,达到1.528亿元人民币。
5. 未完成订单增长:未完成订单总量增长564.7%,达到4.52亿美元。
6. 综合项目数量增长:持续进行的综合项目数量达到134个,远高于2016年同期的75个。
业务增长动力:
药明生物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1. 客户数量持续增长,综合项目数量强劲增长。
2. 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地区取得优秀业绩表现。
3. 执行“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的战略。
未来展望:
药明生物对全年业绩充满信心,并计划继续扩大业务规模。无锡和上海基地的建设将分别于2017年第四季度和2018年第二季度投入运营。此外,药明生物还将继续吸引一流人才,提升自身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材价格指数的下跌趋势逐渐减缓,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药材的“地道性”一直是中医药市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中药材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波动较大等。然而,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逐渐进入修复期。
基层医疗市场需求激增,成为中药行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务院发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这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方便快捷,服务范围广,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中医药服务。随着居民对中医药需求的不断增长,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药服务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药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张。近年来,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迅速,药品销售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不断加深,中药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快速增长。
然而,中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质量参差不齐、中药价格波动较大、中药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中药行业需要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中药品质;加强研发投入,提升中药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中药从业人员的素质。
2009年6月26日至28日,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BioEco 2009)暨第44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NewDrugs China)在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医药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生物经济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
大会期间,与会专家围绕生物制药、基因治疗、精准医疗、生物材料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是一些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除了学术交流,大会还举办了多场新产品、新技术展示活动。众多创新成果的亮相,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大会还安排了专题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针对生物经济政策、产业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国内外生物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为了深入探究行业变革脉络,遴选出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的未来新秀,从2010年开始,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主办方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组成专家评选小组,评选年度“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并在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权威发布。该评选结果获得了行业和企业众多的关注和认可。
2015年,经过持续对医药工业领域的企业进行基于客观数据的研究与分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出了2015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榜单。该榜单以《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药物综合数据库等多家权威机构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企业在药品创新、战略布局、市场成熟度、发展潜力、竞争程度、市场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
榜单中,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广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优科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海南卫康制药(潜山)有限公司、成都百裕科技制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2015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企业将继续发挥优势,为中国医药工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苏中药业,一家在医药行业深耕多年的企业,近年来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多次荣登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本文将带您了解苏中药业的研发之路,以及其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打造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
一、苏中药业的快速转型
近年来,苏中药业在销售收入、利税等方面均实现了快速增长。这离不开其坚持创新的理念。苏中药业董事长唐仁茂表示,创新是苏中药业发展的动力。
二、打造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
唐仁茂认为,医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必须走开放式创新之路,打造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
1. 敢于借“外脑”
苏中药业敢于借鉴外部优势资源,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药。
2. 整合资源
苏中药业积极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将研发机构建在上海、南京等地,紧跟国际医药发展趋势。
3. 建立联合实验室
苏中药业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健康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三、研发成果丰硕
苏中药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近年来,该公司研发出多个国家级新药,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
苏中药业不仅注重新药研发,还积极进行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和疗效。
五、展望未来
苏中药业将继续坚持创新,不断提升研发实力,为我国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医药市场环境持续优化,使得国内企业新药研发活动日益活跃,药品申报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药品审批速度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第六届中国药物信息年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司副司长李茂忠指出,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评效率是政府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李茂忠表示,目前我国药品审批流程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明确的时间限制,导致部分企业利用这一点拖延审批进程。此外,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我国药品审评工作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正在探索利用第三方平台购买服务等形式,以提高药品审评效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药需求不断增长,确保药品质量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李茂忠表示,他对药品审批改革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为推动中药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工信部近日发布了《2013年度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该指南旨在通过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名贵中药材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滚动支持以往项目等三个方面,共选定33个中药材品种予以扶持。
据悉,项目扶持资金可能从2012年的1.35亿元增加到5亿元。这一举措将有助于确保中药材数量和品质的稳定,为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申报指南》,2013年主要扶持33个中药材品种,包括22个大宗药材品种和11个濒危稀缺药材品种。其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主要针对中药大品种和民族药特色品种,特别是中药基本药物和创新药的支撑性原料药材的保障。名贵中药材产业化则针对资源稀缺、价格昂贵、野变家技术有基础但尚未有效建立人工繁育基地的名贵中药材,如穿山甲、羚羊角、冬虫夏草等。
《申报指南》要求,每个中药材生产基地项目应确保新增建设面积达到该品种全省总面积的10%以上,或可提高该药材供应量10%以上,且生产的药材质量达到或高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十一五’期间,工信部每年对中药材种植安排2500万元扶持资金;‘十二五’期间每年增加1亿元,升至1.25亿元;2012年的扶持资金规模再次增加1000万元,扶持规模达到1.35亿元。据透露,本次项目扶持申请的资金额可能高达5亿元。
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表示,中药材扶持项目作为国家专项,其目的在于确保中药工业得到稳定的药材来源。通过专项资金的扶持,对主要药材品种的质量、数量以及价格三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从而以小带大,维护整个中药材和中成药工业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同仁堂作为我国知名的中药企业,在传承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将围绕同仁堂的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展开,探讨其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同仁堂一直致力于药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制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药品的品质和疗效。目前,同仁堂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药品研发中心,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药品生产方面,同仁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到成品检测,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在销售渠道方面,同仁堂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市场,除了在国内开设超过1500家药店外,还在海外拥有70多家零售终端。今年,同仁堂计划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在国内新开100家左右药店,并在亚洲以及欧洲增加10家左右药店。
然而,同仁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药品在医院招标采购中,常常因为价格偏高等原因而不具优势。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同仁堂表示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加强品牌保护,提升品牌价值;三是积极与医院沟通,寻求合作机会。
总之,同仁堂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同仁堂将继续秉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中药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