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常态心理而言的。心理上的常态不是恒定不变的,既受到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生活经历,文化习俗,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婴儿判断个体的心理异常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当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域相同,身份和文化背景的绝大多数人相比较,出现显著偏离常态和不适应时,方可认为有心理异常。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心理行为异常。心理障碍常常给个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社会功能损害。
任何因素导致个体的心理行为显著偏离常态,出现精神痛苦或不能实应社会生活的异常状态。都是心理障碍。
个体的心理活动与正常异常过程往往是连续的,婴儿很难划定单一明确的界限,且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互相转化。
主治医师吕永彦
文章 人格解体症状分歧的焦虑点是什么?
人格解体是一组复杂的体验。精神病学家意见分歧,主要由于它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 知觉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我们都相信知觉反客观存在,这种相信便是一种情感体验。50 年代翻译的苏联神病学教科书把人格解体视为感知综合障碍,不能说毫无道但它模糊了人格解体这种异常体验的特殊性。事实上,人格解仁病人对知觉反映客观存在这件事的确信并未动摇。病人清楚地道他的异常体验是主观的,他知道而且相信知觉反映的客观存并不随他的异常体验而有所改变。因此,病人用“好像”乎”、“…似的”一类的词描述他的体验,是典型的。
- 人格解体可发生在多种不同性质的精神障碍,因而症变异很大据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社论(1972,引自 C 1978 ),广义的人格解体包含四个方面:
- 狭义的人格解体,感到“我”异乎寻常地不真实,似乎不存在。一位病人把他的说成是“无我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表达;
- 现实解体。病感到周围的世界似乎是陌生的、疏远的,总之不真实了,像图样,没有立体感和生气,或者像梦境一样,或者像蒙上了雾一样;
- 身躯解体( somatization )。感到自己整个身体的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性心理障碍(1)
第十二章。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概述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 sexualdeviation, paraphilia ),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并无其他明显异常。
性心理障碍主要包括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和性指向障碍 3 种类型,涵盖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行为手段方法异常等 4 个方面。但不包括单纯表现为性欲亢进和减退在内的性功能障碍及性器官解剖生理缺陷,也不包括继发于某些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变态性行为。首中部限
一、流行病学
性心理障碍患者多为对异性恋持厌弃态度的未婚青年,少数已婚患者与妻子的相互关系不和谐,患者本人不少见性功能障碍。患者很少主动暴露“疾病”状况,迫于社会压力,个别患者也会“主动”求治,所以性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难以确切了解。根据国内报道,性心理障碍约占医学心理咨询门诊咨客总数的 3.3%~7.5%,同性恋最为多见,几占半数(48.1%),其次为恋物症(11.5%),其他性心理障碍则较少见。
另据报告,7862 例司法精神鉴定案例中,诊断为各种精神障碍的共 6880 例(87.5%),其中性心理障碍 52 例(0.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生物学因素
1.胎儿发育有人认为 Y 染色体降低了男性胎儿的生长速度,使得基因组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翻译,提示出生时男性胎儿不如女性胎儿成熟。这使得男性对大量的致病因素显得更敏感、更脆弱。男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性身份障碍(2)
性别。台湾的一份调查表明,台湾 18 岁以上人口,平均 1 万人中就有 9 人有改变自己性别的倾向。约 16%的患者伴有抑郁,自杀率较高。约 13 患者已婚,但其中有 1/2 最后离婚。女性患者多为同性恋者,病因尚不确切。部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胚胎发育时性激素的影响原答类
- 在缺乏胎儿雄激素情况下,男性大脑在性别选择机制上更容易发生差错。如果脑中通过激素而接受男性信息的部位发生障碍,在男性躯体里将会保留女性成分。因而性指向障碍和易性症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自
有研究发现女性易性症者雄激素分泌过多,相关动物实验提示可能为宫内发育时激素异常所致,使她们中许多人性欲增加或躯体男性化。与天
(二)“母子结合”学说
- 量类
- 母子间接触自孕期就已开始,并随着胎儿、婴儿的成长过程而日益增强,使母亲与婴儿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密切联系。母亲的形象占据了婴儿的整个心灵,一种女性化倾向就会在婴儿(无论男女)身上建立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为“母子结合”。但是,如果这种接触太多、太强烈和时间太久,使之对此过分需求,妨碍了对父亲的认同作用,对男孩来说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女性化的开端
血()
(三)生活环境影响学说良自变漂天容
- 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态度)也是造成性身份障碍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女孩男性变倾向是由于心理上缺乏母亲的缘故。出生后的 1 年中,未曾有过母女亲近或身体接触方式的母女联系,会造成女婴的女性认同及女性化过程受阻。出,
- 有研究认为,父母促成男孩的女子气行为(如扮女装),或对这种行为不加阻拦。通常开始于早年时期,23 在 4 岁之前,13 在 6 岁之前。包括心理上与母亲难以分离,母亲过分呵护,不许他跟别的男孩跑跳打闹。感情上缺乏一个男性成人角色样板。男孩长得眉清目秀,使得大人们将其当女孩对待。但病理性女子气并不都是由于人际间影响所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性心理障碍(4)
(二)心理治疗
- 行为矫正法用厌恶技术来消退患者病态行为的条件反射,同时采取建立异性恋的行为疗法以增强治疗效应,并培养正常的性行为。
- 认识领悟疗法治疗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和恋物症效果较好,但必须要求病人有求治愿望并和医生合作。医生应设法启发患者,使之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不是成年人的行为。使患者通过医生的启发性谈话,并联系幼年经历逐步有所领悟。
- 性治疗近年来,有人将应用于性生理障碍的性治疗方法应用于性心理障碍患者,对于已婚而患有性行为方法异常者,有明显疗效。通过一些特定的训练,使患者掌握感觉集中技术,唤起自然的性反应,建立正常的性生活。
(三)预防
正确的性教育是预防的最重要的社会措施。性教育必须从儿童开始。父母既不能对孩子的性发育进行放纵和诱惑,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性禁忌和性封闭;既不能让孩子接触色情事物,也不能使其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或其他不良印象。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科学的解释。当孩子的某些性偏离倾向有频发或固定趋势时,应及时处理,此时态度要严厉,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经过耐心的解释和教育,并结合环境调整,其异常性行为可得到完全纠正。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性指向障碍(1)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强迫症的表现与治疗 ——不安常在,顺应自然
强迫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强迫症状为表现的心理障碍,普通人群的终身患病率高达2%左右。患者的痛苦感明显,社会功能影响很大,而治疗上往往相当困难,所以是一种特别棘手的问题。
强迫症主要有两大表现,其中之一是强迫思维,常见表现有强迫思考,强迫联想,强迫怀疑,强迫性的穷思竭虑等等,总之是反复出现一些想法、观念、意象,患者自知不必要、不应该,极力想控制根除,但问题是不招即来,挥之却不去。其二表现为强迫行为,往往是继发于强迫思维。常见的表现有强迫检查,强迫清洁,强迫询问,强迫缓慢,或者是一些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往往用强迫行为来缓解TA的强迫思维引起的焦虑。比如说,出现强迫污染的观念就去反复清洗;因为强迫性担忧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后果和灾难的发生患者去采取一些仪式化行为以求心安。问题是在于患者的强迫行为往往强化了他们的强迫观念,因为他们觉得这么做了感觉安全一点放心一点,所以下一次出现强迫思维的时候,TA也就再一次地采取强迫行为,如此相互促成、反复循环、纠结不清。现在临床上也把那些反复拔毛、抠皮、囤积等行为纳入强迫障碍的范畴,甚至还有一种强迫障碍表现为躯体变形障碍。
强迫症的治疗也主要是两大方法。其一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强迫症来说非常重要,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无论哪一种治疗,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患者的配合和领悟。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则是药物治疗。最常使用的治疗药物是抗抑郁剂,而且使用的剂量一般都比较大,超过常规抗抑郁治疗剂量。药物治疗时间也长,通常需要以年来计。有的时候需要心理和药物合并的方式来治疗。
强迫症是一种容易慢性迁延的精神心理障碍,相应地治疗上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难度颇大,所以坚持和耐心非常重要。
图:源自网络
副主任医师俞少华
文章 精神疾病的常见表现
为了科学地了解精神疾病,本讲将重点介绍的是有关精神疾病的一些常见表现、精神疾病的种类等知识。
精神疾病会表现出哪些方面的异常?其常见的表现又包括些什么呢?
要科学、准确、完整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了解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正常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
正常精神活动
为了更直接、客观、形象地了解精神活动,让我们先看一看下面的描述:某地有一处中外闻名的风景区,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清澈见底的小溪、险峻的高山、参天的大树、拾级而上的蜿蜒小道;也可听到潺潺的流水、欢快的鸟鸣;闻到淡淡的花香;触摸那些奇形怪状的但又似乎赋有特殊意义的岩石更会使人浮想联翩……从而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你不得不承认这里确实是一处休闲、登高的好地方。因而萌发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登山的欲望,于是选择好合适的登山的路线后,一路上克服了疲劳的折磨、滑倒摔伤的痛苦、饥渴所致的不适等重重困难,但途中欣赏了许多景点,顺利地到达山顶时大家欢呼雀跃,谈论着沿途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由衷的感慨,都沉浸在一派欢乐祥和的喜悦中。
在上面的描述中一些对景区的个别属性(所见所闻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重量等)的反映叫做感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分辨出风景区的山、水、花草、树木、虫鸟等物体的整体属性,这就是知觉;事后能记得起登山的经过及景点的特征,在风景区的照片上一眼就能辨认出某一景点,那就是记忆;如果用感知的素材和已有的知识描述此风景区的特色,进一步分析与思考等等,这种思考活动即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并掌握事物的规律的过程就是思维;同时还可以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把此风景区在头脑中加工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在登山前后的态度和倾向如愉快、喜悦、痛苦等,叫做情绪和情感;提出登山目标,拟定登山计划,选择登山路线的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这种自觉地为达到预期登顶的目的就称为意志活动。
总之,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是大脑各部分的整合功能,概括起来讲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过程。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过程。
正常精神活动的特征
正常的精神活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 与客观现实的和谐一致性;
- 精神活动自身的协调性;
- 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如前所描述中,在风景区我们的所见所闻和触摸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大家所思考的内容和表现出的相应情感与感觉的内容也是协调一致的。另外,有些人话多,活泼好动,办事敏捷,而另一些人则少语、喜静、能力较弱。这些特征一旦形成是不容易改变的,这就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而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等)、气质(其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常谈起的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性格(其是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常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外向型、内向型、中间型,顺从型、独立型等类型)三个方面。
人类的心理现象实际上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活动,这是一个多水平、多维度、多层次的反应系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但心理现象的反应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交替发生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完整的精神面貌,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精神生活。它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因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便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心理现象是每个人清醒时所经历的,只要人们生活着、活动着,这一“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将在人们的头脑中永不凋谢地绽放。
异常心理
如果个体的精神活动不符合上面的特征,即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而产生主观感觉,值得高兴的事反而觉得悲伤或无动于衷,外向型的性格者不明原因地变得长时间的内向起来等等,我们就可以认定此人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即他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记忆、行为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了异常,这就是异常心理。它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在医学上,通常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精神障碍”等。而被人们俗称为“癫子”、“疯子”、“哈宝”等等的“精神疾病”其实是与医学上“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实际上是同义语。简而言之,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它是指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有了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记忆障碍等),同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率或一定的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并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异常心理的历史
实际上,人类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已有漫长而曲折的岁月,但人们对此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科学的解释只不过是近百来年的事。几百年来,人们总是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精神(心理)异常者,他们一直是为人们排斥、歧视、唾弃,甚至被遗弃。看待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精神障碍)时也不像对待普通疾病一样,通常它们均被认为这是个体的缺点,或者觉得这是恶魔附身的体现或灵魂邪恶所产生的恶果。由于受这些看法的影响,家中一旦有人患上某种精神疾病,家庭成员就会觉得对外公开或者承认自己的亲戚患有精神疾病的话会使自己蒙羞。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主任医师郭田生
文章 网瘾是不是病?
沉迷游戏、网瘾到底是不是病、该不该治?国内外学者曾对这个问题争执不下。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做出了结论,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虽然目前判定标准尚未正式公布,但越来越多青少年甚至成人沉迷于此,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成瘾行为的分类
- 所有成瘾行为,从专业上讲,就是成瘾性疾病,又称之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
- 物质成瘾包括俗称的毒瘾、处方药成瘾、酒瘾、烟草成瘾等。
- 非物质成瘾又称之为“行为成瘾”,包括赌博成瘾、游戏成瘾、恋物成瘾、性爱成瘾等。
- 按照标准,游戏成瘾应归入行为成瘾范畴。
游戏成瘾的诊断
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障碍,并非首次提出。2013 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走出了世界性的一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第三章称,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研究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今年 11 月 8 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
判定成瘾的关键点
“离不开”是判定成瘾的关键点。网络游戏成瘾不可以随便下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玩玩游戏不会构成成瘾,符合诊断标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如果这个孩子喜欢玩游戏,但是他的学习、社交功能,包括身体功能都还是很好的,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变得特别的忤逆,就要有所警觉了,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的特质。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通常都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行为方面,就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被迫停止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心理方面,表现为在情感、认知方面有偏差,因长期过度上网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悲观、沮丧、社交恐惧、容易紧张。
住院医师廖振江
文章 惜命最好的方式,竟是控制“它”
孩子惹你生气,你就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随我,随我......工作惹你生气,你就在心里默念:给钱的,给钱的...... 人生在世,并不是事事如意。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让自己过于生气的人或事。
经常听到女性朋友这样抱怨,"最近心情很不好,烦死我了"。
刘女士今年32岁,在一家公司做高管,家里小孩子刚上幼儿园,她是个事事要强、追求完美、过于较真的女人,却因为公司体检查出乳腺癌,突然崩溃大哭:我基本没有不良生活习惯,为了保持身材和颜值甚至吃得很健康、定期去健身房,为什么会突然得了乳腺癌呢?
后来经医生了解到,问题是出在了性格上,工作中的不顺心,生活中的不如意,她都选择憋在心里,特别是在她刚休完产假的时候,因为孩子还小她不能加班,所以公司老板也是整天挑她的事,回家之后还要因为婆婆和自己的养娃观念不同而吵架,刘女士非常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跟丈夫提过几次想搬出公婆的家都遭拒绝。对于老公的不理解,她能选择的只有冷战,用沉默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
由于长时间心理压力过大,抗压抗到极限,压下去的情绪,悄悄郁结,成了导致乳腺癌的元凶
有这样一个实验:
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当感到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我们常常会想: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世上没有既安逸又精彩的人生,美好前程都是血汗打下来的,想要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为一家老小负责,我们就必须管理好情绪,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生气的时候,看看这几句话,你就豁然开朗了
1.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
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而你却在忙着闹情绪,发脾气,这样的日子过得实在不太值得。一辈子,真的不长。我们要认认真真地过,快快乐乐地过,不要等过去了,在追悔莫及。
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选择开开心心地活呢?
2.生气只是折磨自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别人不会因为你生气而选择让着你,所以生气真的没用的。
问题可以带来情绪,但情绪不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解决事情才是关键。
3.不要把不良的情绪挂在脸上。
生气时的"臭脸"是会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他不仅会让别人远离你,而且生气容易引起争端。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开心,正能量。
委屈、憋屈、压力、全都累积在身体里,终有一天,一场免疫风暴,就能带走人的性命。所以我们必须管理好情绪,让生活变得精彩且有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副主任医师马良
侯大勇
主治医师
临床心理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张玲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苏州市广济医院
罗兴伟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