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普遍症状,常与其他医学或精神疾病共存。本章总结了有关失眠的特征,诊断与治疗。
失眠的特点是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困难而引起心理和/或身体功能受损,失眠的病因尚不清楚,心理、行为和生物因素等都可而引起失眠,失眠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也可以通过睡眠日记和其他自我报告问卷进行补充。
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和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有助于治疗失眠症,其他药物(例如镇静抗抑郁药,非处方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评估。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是慢性失眠的一线疗法,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失眠,可以通过时间疗法来调整,主要改善患者的白天功能状态。
研究表明,失眠很常见,成年人间歇性失眠症状超过 50%,慢性失眠症也很常见,成年人中有 5%-10%发生率,女性更常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多数患者的失眠会持续存在,通常需要长期跟踪和反复评估。失眠可引起精神疾病,是抑郁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广义的失眠亚型
广义的失眠有几种亚型,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某些机制对诊断和治疗都有影响,如昼夜节律异常可能造成失眠,疼痛或夜尿同样会引起失眠,有时失眠症状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例如,主诉为“我无法入睡”时,可能是内源性的(例如,睡眠延迟综合症)或外源性(轮班工作)的症状,也可能与睡眠卫生习惯不良有关,例如不适当使用咖啡因以及生物(药代动力学)效应等。
尽管人们已经揭示了许多关于睡眠神经生理和影像学方面的内容,但很难阐明慢性失眠的病理生理过程,客观脑电图(EEG)可以了解睡眠情况,慢性失眠引起的睡眠不足与睡眠剥夺不同,慢性失眠没有白天嗜睡情况,而在睡眠剥夺中很容易出现。
失眠的因素
失眠的发病主要有生物学基础和人格因素。生物学基础主要是遗传因素,比如你家族成员中有失眠情况,那么你患失眠的可能性就会高一些,更主要的素质因素即人格特征,大多数失眠患者存在“不安全感”,常表现为:做事过分认真、追求完美,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与感受,极度关注自我、斤斤计较,疑心大、思虑多等。
失眠诱发因素,比如:查出身体疾病后出现担心害怕的情绪;人际关系冲突导致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亲人去世引起悲伤痛苦;投资失败而沮丧恐惧等等。
失眠的维持因素:是指失眠以后患者所采用的不良应对策略,如晚上提前上床睡觉、早晨推迟起床时间、白天过多补觉或午睡、饮酒助眠等,这些不良应对策略,会导致失眠持续发展、迁延不愈,甚至出现焦虑表现,严重者会发展为抑郁症,表现为心情烦躁、兴趣丧失、精力减退,甚至轻生等。
许多慢性疾病与睡眠障碍有关,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功能不全),其他不适(如慢性疼痛,胃食道反流)或多种因素(癌症,糖尿病)的综合作用,神经系统疾病与失眠值得关注,这有助于白天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价。药物因素如使用兴奋剂和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和某些β-受体阻滞剂。此外,睡眠质量与环境有关。
文章 慢性失眠的客观评价
何忠明
主任医师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文章 慢性失眠的亚型
何忠明
主任医师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文章 失眠的治疗
何忠明
主任医师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