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冯均愿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24********046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中医儿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1.9万
接诊人数
2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关于小儿哮喘脱敏疗法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不能根治,只能控制,存在反复发作的可能性。儿童哮喘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其终身的肺功能。 脱敏疗法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惟一针对哮喘病因的治疗方法,是当今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儿童哮喘脱教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时家长进行哮喘知识的教育培训意义重大。 脱敏疗法治疗小儿哮喘有价值吗? 脱敏疗法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疗法,理论上是根治疗法,但因过敏原难以找全,找准,也很难根除疾病。因此,其有效率在 80%左右,而治愈率<5%,故此疗法受到限制。当前对脱敏疗法的评价贬多于褒,争论的焦点如下: 脱敏疗法不能改善气道炎症反应,需用抗炎药来代替,脱敏疗法能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还无定论。 脱敏疗法的疗效并不优于长期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或色甘酸钠的疗效,且脱敏疗法会诱发哮喘,甚至造成过敏性休克。 脱敏疗法的变应原(过敏原)经人工“净化”,与自然界的变应原存在质的差异,且进入人体途径又不同,前者通过皮下注射,后者则经吸入途径,自然界有些过敏原如冷空气和油漆、烟味均不能净化,因此有很大局限性。当前国外应用脱敏疗法者日益减少。 脱敏治疗用于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变态反应哮喘都需要或有可能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只适用于有变应原诱发症状史、皮肤试验和(或)体外检测证实有特异 IgE 抗体的慢性哮喘者。应用前,首先要为变应性哮喘患者的免疫疗法选好变应原,注意应是诱发症状的变应原,而不仅仅是皮试呈阳性反应者;其次,它们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和某些真菌。但花粉中不主张用树花粉,如:柳、柏、榆树等的花粉,因为它们飘散的季节很短,免疫疗法无实用价值。 脱敏疗法治疗小儿哮喘要注意哪些? 脱敏疗法不是对于哪种类型的哮喘都有效。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适应证。目前公认的适应证是: 由免疫球蛋白 IgE 介导的、皮试呈阳性和血清特异性 r 升高的哮喘患者。 有接触特异性变应原(过敏原)诱发哮喘的病史。对于晚期(迟发)哮喘反应中变应原难以明确者必要时需用可疑变应原做诱发试验。 适合年龄在 5 岁以上,在哮喘缓解期进行,其 1 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 需达到预计值的 70%。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应考虑以下诸点: 1.脱敏疗法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实施。选用标准化和高质量的有关过敏原的浸出液做诱发试验,以避免发生过敏反应。若发生过敏反应能及时处理。2.脱敏疗法对多种变应原或非变应原引起的哮喘疗效不佳。3.对小儿疗效优于成人。4.注意安全,尤其严重哮喘通气障碍者,发生副作用较重。5.注射后应在就诊处观察 30 分钟以上,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时及时处理。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怀疑多动症该怎么办?

小儿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那么,孩子表现出什么症状会被诊断多动症呢?孩子活泼好动就是多动症吗?多动症的孩子都是表现为动的停不下来吗?家长总是存在很多疑惑,下面我们就逐一揭开多动症的面纱。 多动症都有什么表现? 平时动来动去、乱跑乱爬的孩子诊断为多动症可以被家长理解,可是有一些孩子经常表现为上课走神、经常丢三落四,也会被诊断为多动症,就有点让家长难以接受了。那么,多动症有哪些类型?典型表现有何不同呢? 小儿多动症的孩子必有多动行为或注意力缺陷障碍,或者二者均有;如果孩子不具备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症状,则不考虑多动症的诊断。 多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并常因年龄、所处环境和周围人对待态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活动过度大都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因受到各种限制,表现的更为显著。 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多动症? 诊断小儿多动症时必须要注意智能水平、行为评估、执行功能这三个方面的心理评估。 小儿多动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家长及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必要的神经心理测试,其中老师提供的病史常更能说明问题,对诊断的参考意义也更大;其他检查 多为辅助性或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目前主要的诊断标准为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 诊断多动症时心理评估的测试结果会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例如测试时周围环境的噪音、患儿测试时的心情和合作程度、1 天中测试的时间段等,这些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孩子操作/评测的成绩。 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时,需要除了常用的心理、行为评估外,尚需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包括头颅核磁共振、脑电图、血铅测定、甲状腺功能等排除抽动症、癫痫及其他锥体外系器质性病变;排除因体内铅元素蓄积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的多动和行为异常。 多动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多动症应该与以下出现类似多动症症状的疾病或障碍相鉴别:①精神发育迟滞;②孤独症谱系障碍;③抑郁症;④慢性社会环境问题引起;⑤抽动秽语综合征;⑥其他行为障碍等。 多动症和抽动症可能有症状的重叠,很多抽动症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的历史,大概有 10%的多动儿童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抽动综合征。抽动儿童一般是有一组一组的肌肉抽动,有的还伴有清嗓子等喉音或骂脏字等,可以用以鉴别。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呕吐,如何正确治疗?

对于呕吐患者,大部分指南都不推荐使用止吐药,尤其是儿童,使用前需确定其对儿童的安全性。呕吐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和治疗脱水,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各国指南均推荐采用口服补液盐 III 进行治疗。 呕吐及其病因 呕吐是胃的一种反射性强力收缩,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迫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急速排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见的如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诺如病毒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其他导致呕吐的因素如肠梗阻、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药物性呕吐、脑血管病等。 呕吐的主要危害-脱水 持续、反复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快速丢失而引发脱水。其中,钾离子的快速丢失会引发低钾血症,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以及因肠蠕动减慢引起的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严重缺钾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因此,对于呕吐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预防和治疗脱水,同时避免脱水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如何治疗呕吐 各国指南均推荐采用口服补液盐 III 以预防和治疗呕吐引发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003 年美国疾控中心《儿童急性胃肠炎的管理》指南推荐,对于无脱水症状的患儿:体重 10kg 者,每次呕吐或便后给予 120-240mL ORS,以预防脱水。推荐轻至中度脱水患儿 2-4h 内给予 50-100mL ORS/kg(体重)以治疗脱水,并维持治疗以补充持续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2016 年美国儿科护士协会《儿科急性胃肠炎的门诊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患儿的主要治疗目标是补液和预防因持续性呕吐和/或腹泻引起的脱水导致的并发症。 2017 年美国传染病学会《感染性腹泻诊疗指南》指出,口服补液盐 III 是任何病因急性腹泻、呕吐患者轻至中度脱水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婴幼儿、儿童和成人。 口服补液盐 III 治疗呕吐益处 口服补液盐 III 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酸中毒,还能减少呕吐发生率 30%,补钾的同时也能减轻恶心呕吐[2-3]。 呕吐患者口服补液技巧 大部分呕吐患者都能通过口服补液盐 III 成功补液[2],即使是婴幼儿以及儿童。对于婴儿,可以使用滴管和喂药器每次少量地将溶液送入其口中;2 岁以内患儿,可以使用勺子或注射器每隔 5 分钟给予一定的量(例如 5mL),并视患儿呕吐缓解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年龄大一点的患儿可以使用杯子多次缓慢地喝。患儿呕吐后,等 5-10 分钟再慢慢喂服。 难治性呕吐如何处理? 对于难治性呕吐不适宜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摄入量不足的患者,可采取鼻饲补液(NG)。鼻饲补液可以缓慢、稳定连续地补充口服补液盐,比快速静脉注射耐受性更好,成本效益更高,且可以避免静脉注射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2]。 对于呕吐、腹泻患者,大部分指南都不推荐使用止吐药或止泻药。尤其是儿童,使用前需确定其对儿童的安全性[4]。呕吐、腹泻患者首要的治疗方案仍然是预防和治疗因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首选口服补液盐 III。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碳酸钙、醋酸钙、枸橼酸钙,三种补钙剂之间的区别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高的矿物质,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电解质。中国人每日平均摄钙量仅为推荐摄入量的50%,补钙已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碳酸钙、醋酸钙、枸橼酸钙是临床常用的补钙剂,这三种补钙剂之间有何区别? 一、钙元素含量不同 研究发现,钙的吸收与无机钙或有机钙的相关性不明显,补钙剂的溶解度也不是钙吸收的决定因素。 碳酸钙不仅钙含量高,而且生物利用度也较大,效价比值更高。 钙的吸收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婴儿对母乳中钙的吸收率可达60%~70%,在儿童骨骼生长期钙的吸收率高达75%,而成人为20%~40%。 据调查,中国人每日通过膳食摄入元素钙约400mg,仅为成人推荐量的50%。 二、适应症有差别 肾功能下降导致肾脏对磷的排泄能力减弱,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高血磷可增加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加速肾脏病的进程。 碳酸钙和醋酸钙,在消化道内与食物中的磷酸根结合成不易吸收的磷酸钙,减少磷的吸收,从而降低血中磷的浓度。 醋酸钙与磷结合能力比同钙量的碳酸钙大,可有效减少肠对磷的吸收,因而更适用于高磷血症患者的治疗。 注意:醋酸钙规格不同,适应症不同。 三、不良反应各异 碳酸钙不溶于水,需消耗大量的胃酸,胃酸缺乏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使用。 醋酸钙和枸橼酸钙水溶性较好,刺激性小,适用于胃酸缺乏的患者。 四、对铝、铅吸收的影响不同 动物实验发现,枸橼酸钙和醋酸钙作为补钙剂,可能会促进铝和铅的吸收,不利于铝和铅从体内排出,对维护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存在负面效应。 相对而言,碳酸钙作为补钙剂可能更为安全。 温馨提示: 1.最好的补钙剂是牛奶。牛奶不仅可以补钙,而且每天饮用牛奶150~300g者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3%和19%。 2.控制食盐摄入量。国内外研究均发现,高食盐摄入可增加尿钙的排出,导致负钙平衡,促进骨量丢失。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5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0~12个月,分月龄讲解宝宝喂养及辅食搭配要点!

宝宝的吃喝拉撒睡都是爸爸妈妈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吃”排在第一,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来分享 0-12 个月每个月宝宝的喂养要点。 0~3 月龄的宝宝 喂养表现:觅食反射帮助宝宝从寻找乳头到寻找食物。 喂养食物:仅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须知:宝宝的消化道尚未发育健全,严禁固体食物。 图片 4~5 月龄的宝宝 宝宝已准备进食固体食物的表现(注意可能只表现出其中几种,非全部);可以自己撑住头部可以在高脚凳上(餐椅)坐得很好;会咀嚼体重明显增长(自出生体重翻倍)达 5.9 千克;对食物有兴趣;喂勺子后会闭上嘴巴;会把嘴里前端的食物吞咽到嘴的后部;舌头会来回动,但舌头不会把食物推出嘴巴(挺舌反射消失);每日 8~10 顿母乳或 1200 毫升配方奶后仍觉饥饿;正在长牙。 建议喂养食物:母乳或配方奶,辅食添加以极少量尝试吃为主要目的。泥类食物(如南瓜、红薯、苹果、香蕉、桃子、梨)或半液体的含铁谷物。 喂养须知: 4~6 个月的宝宝容易出现厌奶,期间少量试吃辅食,可以帮助宝宝尝试不同的味道,平稳过度,同时为宝宝在下个阶段正式开始吃辅食打下基础。 6~7 月龄的宝宝 6~7 个月的宝宝饮食仍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辅食添加以尝试吃为主要目的。辅食的量从 1~2 勺开始,若宝宝消化、吸收得很好,可以慢慢增加一些。主要提供流质及泥糊状食物,一次提供米粉、米汤、蔬菜汁、水果汁后,接下来是蔬菜泥和水果泥。食物要呈泥糊状、滑软、易咽,不要添加任何调味剂。 建议喂养食物:母乳或配方奶,以及泥类或粗滤水果如香蕉、梨、苹果、桃打成浆、糊或泥状的蔬菜,如牛油果、煮好的胡萝卜、南瓜、红薯肉泥(鸡肉、猪肉、牛肉)豆腐泥;少量不带甜味的酸奶(注意 1 岁以下不添加牛奶)豆泥(如黑豆、鹰嘴豆、毛豆、蚕豆、豇豆、扁豆、芸豆等);含铁谷物(燕麦、大麦)。 喂养须知:每次引入一种新食物,每两次尝试新食物中至少间隔 3 天以确认宝宝不对其过敏。 8~9 月龄的宝宝 8~9 个月的宝宝,在以母乳或奶制品为主的基础上,可加两顿辅食(上午 9 点、下午 3 点左右)。辅食应加工成精细状。此阶段辅食可以添加的品种有:如粥(可选用小米等杂粮制作)、烂面、小馄饨、瓜果片等,以促进牙齿的生长并锻炼咀嚼吞咽能力,还可以让宝宝自己拿着吃,以锻炼手的技能。这时给宝宝添加一些杂粮,有益于宝宝的健康成长。同时要逐渐使辅食多样化,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数量和品种。 宝宝准备进食固体食物和手指食物的表现:与 6~7 月龄相似,以及会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物体(钳状抓握)会把物品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会把所有东西准确地放进嘴里咀嚼,活动时会运动下颌。 建议喂养食物:母乳或配方奶,以及少量巴氏灭菌的软乳酪等捣成糊状的水果和蔬菜(香蕉、桃、梨、牛油果、煮的胡萝卜、南瓜、土豆、红薯);手指食物(零食):剥好的小块香蕉、炒蛋、煮的切块的南瓜、豌豆、土豆、煮好的螺旋状意面、磨牙饼干、低糖 O 型谷物圈、切块的微烤面包圈;少量蛋白质:鸡蛋、肉泥、鸡鸭等禽类肉泥、剔骨鱼泥、豆腐、煮好捣碎的肉类如扁豆、剥好的豌豆、花豆、黑豆;含铁谷物:大麦、小麦、燕麦、混合谷物。 喂养须知:每次引入一种新食物,每两次尝试新食物中至少间隔 3 天以确认宝宝不对其过敏。 10~12 月龄的宝宝 10~12 个月的宝宝,由于乳牙尚未完全萌出、口腔咀嚼能力尚不够发达等,对食品的质地和烹饪还有些特殊的要求,要求食物碎、烂、软和以小块为主,如果给宝宝吃肉要烧得酥软一些、肉块要细小些,不能把他当作成人,给他喂大块的红烧肉。但此时不可忽视宝宝的口腔运动能力和咀嚼能力的训练,因此可以给他吃有一定质地、适当硬度的食物。同时要保证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合理,每餐不仅要有主食的摄入,还要有一定量的鱼泥、肉末等动物性食物和蔬菜的摄入。 宝宝准备进食其他固体食物的表现:与 9~10 月龄相似,以及吞咽食物更容易,继续长牙,不再把食物用舌头顶出来尝试用勺子。 建议喂养食物:母乳或配方奶,以及巴氏灭菌的软乳酪、酸奶、农夫乳酪(但注意 1 岁以下不添加牛奶)碾碎或切成块、条状的水果煮软、易于咬的蔬菜如豌豆、胡萝卜组合食物,如意式奶酪通心粉、蔬菜肉类炖菜蛋白质(鸡蛋、细碎的肉馅、禽类、剔骨鱼、豆腐、煮好碾碎的豆类);手指食物(零食):微烤的面包、小块剥皮的香蕉、炒蛋、煮好切块的南瓜、土豆、螺旋状意面、磨牙饼干、低糖 O 型谷物圈含铁谷物(大麦、小麦、燕麦、混合谷物)。 喂养须知:每次引入一种新食物,每两次尝试新食物中至少间隔 3 天以确认宝宝不对其过敏。 1 岁以后的宝宝对营养的需求量仍然较大,这时饮食应由原来的以乳或乳制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粮食、蔬菜、水果和鱼肉为主的混合饮食。 另外,宝宝的咀嚼功能还不够发达,每天应该单独为宝宝加工、烹调食物,少用油炸、脂肪过多、过硬的食物,食物的体积不宜过大。同时,添加辅食要有规律,并且要使宝宝集中精神食用,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锌缺乏的诊断与治疗

锌为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铁。锌与胎儿发育、儿童智力、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组织修复均密切相关。锌缺乏是由于锌摄人不足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锌缺乏,引起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皮炎和异食癖等临床表现的营养素缺乏性疾病。 儿童缺锌的主要表现为食纳差,生长发育减慢、免疫机能低下。青春期缺锌可致性成熟障碍。由于缺铁与缺锌往往同时存在,国际上认为锌缺乏是发展中国家十大疾病负担影响因素之一。 近十几年,一系列在不发达国家中实施的大型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锌补充研究,揭示了补充锌对促进儿童生长,减少腹泻和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至降低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性;同时也提示在不发达国家中儿童轻中度锌缺乏的普遍性。 人体锌的代谢与调节 锌广泛分布于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锌在小肠内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膳食锌摄入和肠道锌排出两者调节着体内锌的代谢平衡。植酸是影响膳食锌吸收的主要因素。锌与铁代谢关系密切。 儿童锌的来源和需要量 动物性食物的锌含量高,且具有高生物活性。牛肉、瘦猪肉、肝脏等是最容易获得的富锌食物,鱼类的锌含量不及瘦肉的 1/2,牡蛎等贝类食物的锌含量高但不易获得。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低,且因植酸含量高而影响锌的生物活性。强化锌的食品也提供部分锌。 目前对于儿童锌的需要量有很大争议。WHO 及中国营养学会对儿童锌的膳食推荐摄入量见表【此表选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2010 年制定的《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该指南已经收录在本微信号独家编辑的《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一书。】 病因 摄入不足 吸收障碍 需要量增加 丢失过多 临床表现 正常人体含锌 2—2.5g,锌参与体内 100 多种酶的形成,缺锌可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其他生理功能。 消化功能减退 生长发青落后 免疫机能降低 智能发育延迟 其他 实验室检查 血清锌测定正常最低值为 11.47umol/L(75ug/dl )。 餐后血清锌浓度反应试验(PICR )测空腹血清锌浓度(Ao )作为基础水平,然后给予标准饮食(按全天总热量的 20%计算,其中蛋白质为 10%~15%,脂肪为 30%一 35%,碳水化合物为 50%一 60%),2 小时后复查血清锌(A2 ),按公式 PICR=(Ao—A2 )/A0X100%计算,若 PICR>15%提示缺锌。 发锌测定不同部位的头发和不同的洗涤方法均可影响测定结果,轻度缺锌时发锌浓度降低,严重时头发生长减慢,发锌值反而增高,故发锌不能反映近期体内的锌营养状况。 诊断 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2010 年制定的《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该指南已经收录在本微信号独家编辑的《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一书),提出诊断意见如下: 儿童锌缺乏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可依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 高危因素:长期摄入不足是导致锌缺乏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预防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2010 年制定的《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指出(该指南已经收录在本微信号独家编辑的《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一书):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锌的配方奶。婴儿 4-6 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建议首选强化锌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增加肉类、肝脏等富锌食物摄入是预防锌缺乏的重要措施。强化锌的食品也有助于增加锌摄入,预防锌缺乏。 研究证实,腹泻时补充锌,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WHO 大力推荐:腹泻患儿在继续口服补液盐治疗的同时口服补充锌。补充剂量为 6 个月以下婴儿元素锌 10mg/d;7 个月-5 岁 20mg/d,持续 10-14d。 另有专家推荐,存在锌缺乏高危因素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补充锌。 以药物或强化食品预防性补充锌时,必须考虑铁、锌、铜等各种矿物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有证据表明,常规剂量补充锌,即可造成铜缺乏,并继发贫血。铁和锌之间的相互干扰则更为明显。 锌中毒 急性锌中毒很少见。过量口服锌可造成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目前 WHO 对儿童口服锌的最大可耐受剂量设定为元素锌 23mg/d。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湿疹小贴士

湿疹(特应性皮炎)是皮肤对各种内、外因子的过敏性炎症反应。皮肤是婴儿接触环境的第一器官,所以最早出现过敏反应,而且好发于头面部等外露部位。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进程的起点,随着机体免疫不断成熟以及特异性变应原的不断暴露,长大后患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几率非常大,而早期有效的对特应性皮炎进行皮肤治疗可减缓或阻止"过敏性进程”的发生。 本病随孩子对环境逐渐适应可逐渐趋向缓解。但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则此较麻烦,该患儿可能是一种特应性体质,病情容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至成人或更久。 因本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又是过敏性进程的起点,故预防过敏物质从皮肤、口、等部位进入体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洗:每天要清洁皮肤,用 36°C 温水洗浴为好,对去除汗液、过敏原、微生物非常重要。尽量减少使用皮肤清洁剂,浴后需马上应用外用药和保湿润肤剂修复皮肤。 润肤:皮肤干燥是患儿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冬季更加明显,干燥的皮肤是皮肤屏障受损的主要表现,皮肤屏障受损会导致各种过敏原进入皮肤,从而导致过敏的产生,因此需要使用保湿润肤剂来缓解皮肤干燥尤为重要,这是解决湿疹反复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但是患儿应慎用各种“香”、“霜”,因为这些护肤品中可能含有各种香料,防腐剂。如患儿对该种成分过敏,则使用该产品后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加重。目前,已有很多专门为过敏儿童研制的经过临床验证的医用护肤品,如雅漾、理肤泉、菲丝佳、施巴等可供患者选用。 吃:合理喂养,避免胃肠道功能障碍。慎食牛奶、鸡蛋、牛羊肉、海鲜、豆类等高蛋白物质,添加辅食应从少开始,种类逐渐增加,并随时观察患儿有无皮肤及胃肠道反应,如食用后加重则忌食,如无明显反应,则无碍。必要时可以做过敏原筛查,但要正确解读结果,避免过度饮食回避,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 这里要特别提到牛奶,因为牛奶是婴儿期主要的过敏原之一,婴儿期 6 个月内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避免过早接触普通的牛奶蛋白。喂食牛奶时,应避免牛奶渍与皮肤直接接触。母乳不足时,如果家长是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建议应用适度水解奶粉,如果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选用氨基酸配方营养粉或深度水解婴儿配方奶粉替代普通奶粉。 穿:衣着应以宽松、细软、无色纯棉布料为佳,如是旧衣服最好。忌用毛料或化纤等衣物,并且穿衣不宜过多,以免出汗后汗液刺激皮肤加重病情。 住:因湿疹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季及冬季加重,夏季可自行缓解。在冬季, 患儿的皮肤干燥而敏感。因此基本的居室要求为凉爽、通风和清洁, 为避免屋尘螨吸入,建议用湿拖把和抹布清洁居室;要保持室内湿度,必要时应使用加湿器;火炕取暖的地区,建议患儿睡在远离最热的一边。现代住房大家都装修的十分豪华,并有花卉点缀,殊不知患儿最忌在此环境中,因油漆、甲醛、花粉及屋尘都可|起湿疹,无法避免时,常开窗对流通风显得较为重要。有患儿的家庭不建议饲养宠物。 治:外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治疗和控制各期湿疹(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用药,避免激素恐惧症与滥用激素同样重要,在皮肤科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是安全的。 预防注射:病情较为严重的湿疹患儿暂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建议在缓解期行预防注射。 禁忌:与单纯疱疹者接触,以免患上 Kaposi 水痘样疹。 湿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不可能追求一次性治愈。 较好疗效的实现有赖于家长和医生共同对患儿进行长期治疗管理,将患儿临床症状控制在持续缓解状态,从而保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4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婴儿湿疹也是过敏,妈妈千万不可忽视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皮肤对多种外在和内在因子的过敏反应。如对皮肤的冷热刺激、搔抓、穿化纤或纯毛衣服、真菌孢子、室内尘螨、小动物的皮级分泌物是湿疹的诱发因素,而婴儿期孩子的主要食物牛奶、鸡蛋白、鱼虾蟹等海产品及牛羊肉等也都可能诱发湿疹,有些患湿疹的孩子为遗传性过敏体质,有严重过敏体质的孩子湿疹可能会迁延不愈,和出现皮肤以外的过敏疾病。 婴儿湿疹一般都出现在出生后1月到2岁这段时间,又以2-3个月的宝宝最严重。常发生于双颊、头皮额部、眉间、颈部、颌下或耳后。1岁以内的婴儿湿疹常局限于头面部,按其皮肤表现分为二型,即渗出型和干燥型。渗出型湿疹好发于较胖的婴儿,以头面部红肿、糜烂、渗出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剧烈瘙痒。干燥型湿疹多见于较瘦弱的婴儿,以成片的小疙瘩、鳞屑为主要表现,瘙痒相对较轻,随年龄增长,皮疹逐渐向躯干及四肢发展。儿童湿疹病程呈慢性,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用药后皮疹很快消退,停药后易复发, 病程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大多数婴儿湿疹较易治疗,且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缓解。 湿疹和食物过敏是过敏性疾病最初表现,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这些过敏性疾病出现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是由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外界过敏原的先后决定。通常出生后最先接触的异体蛋白是食物-牛奶和鸡蛋,所以食物过敏和其引|起的皮肤过敏一湿疹是过敏性疾病最先表现,在生后第1个月除婴儿湿疹外,很少出现过敏性疾病临床表现,大多数食物 过敏和湿疹的患儿于2岁时自行缓解,但约有 30-40%湿疹患儿可能发展为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呼吸道症状大多在5岁前出现,但多数3岁内发生喘息的儿童多可自行缓解,较少发展为过敏性哮喘。而发生于学龄期的喘息和喘息持续至12-13岁者,更倾向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 目前尚无治愈过敏性疾病的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明确和避免过敏原的刺激有时比对症处理更有效,因此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进行过敏原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检测明确导致孩子过敏的因素,食物过敏一旦被确诊,避兔进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如果对吸入性的过敏原过敏,也要尽量减少孩子所处环境中致敏原的浓度。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年龄特征,对于疾病的干预应该集中在儿童的早期,从而影响过敏性疾病的进程和发展。 对于孩子的湿疹,妈妈千万不可以忽视。这是您的孩子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早期表现。您应该积极的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孩子的过敏原。对于孩子湿疹也应该积极的处理,而不是置之不理。湿疹的治疗包括内用疗法和外用疗法。内用药以口服抗组胺药为主,外用药的选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4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调皮、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

1 孩子调皮、好动,到什么程度算是病? 儿童多动症不就是孩子调皮、不听话吗? 很多家长都以为“儿童多动症”不是病,只是孩子年纪小,调皮一些,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多动症的医学术语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 ADHD,主要表现为和同龄儿童相比,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能同时注意到的事少(注意广度小)、不分场合的活动增多、情绪冲动、难以控制以及学习困难,但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是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多动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而且容易导致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有 30%的孩子带病持续终生。 正常的顽皮好动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他的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孩子多、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做个简单的判断: 第一,多动症孩子的好动一般是不分场合的,而正常孩子是会分场合的。比如今天上公开课,正常的孩子知道老师和家长都要来了,就会好好听课、不再乱动,但多动症的孩子可能还是不会控制自己。 第二,正常好动的孩子,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关注。而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没有目的性,他的动作是很琐碎的,比如上课的时候翻翻书包、摸摸橡皮、摸摸前面女同学的衣服领子、头发等。 第三,正常好动的孩子动作很协调,思维也很敏捷,没有记忆缺陷,而多动症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第四,判断一下这个孩子有没有社会功能方面的障碍,比如学习上有没有困难,和同龄的伙伴能不能正常交往,是不是做事总冲动、情绪不稳定。 如果孩子出现上面的情况,就可能是得了多动症。但这个标准并不绝对,家长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是多动症,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医师做客观的评估。 是不是只有男孩会得多动症,女孩基本不会得? 文献报道显示,在多动症孩子中男孩和女孩的比例一般是 4~9: 1,也就是说得多动症的女孩只是比较少,但不是没有。而且很多女孩子多动症不会表现出好动、好跑、好跳,可能仅仅是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 多动症不治能不能好? 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仅仅通过加强管教是不能有效缓解的。而且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比较长远,2/3 的多动症儿童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如果不治疗,孩子可能会学习困难、与同学正常交往困难,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甚至影响一生。还有 1/3 的多动症儿童,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期。成人多动症患者常常无法安坐工作、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经济和社会地位常常低于他人,还可能会患有各种精神上的疾病,比如说情绪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等,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可以说多动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远远超出了疾病本身,如果发现孩子得了多动症,一定要早治疗。 有哪些方法能治好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哌甲酯)、非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盐酸托木西汀)、三环类的抗抑郁剂,还有α肾上腺素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行为治疗(或者叫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多动症儿童的父母进行行为管理培训(就是培训父母管理孩子的行为);第二,儿童的社会技能和情绪的管理培训(训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三,儿童学习技能的培训。 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和其社会功能所受到的损伤。 能不能不吃药只做心理治疗? 儿童多动症一旦诊断后,指南上建议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辅助进行行为心理治疗。临床中也发现,单纯做心理治疗只有 20%~30%的患儿可以达到治愈,而在药物基础上辅助做心理治疗,可以把治愈率提高至 80%~90%。 2 想治好多动症,药该怎么吃? 孩子本身就比别人好动,为啥还要吃中枢兴奋剂? 多动症儿童虽然表现为调皮、好动,但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大脑这个“司令部”的某些区域,化学物质减少了,“司令部”的兴奋性降低,管理控制全局的功能下降造成的。没有领导指挥管理,运动、注意、逻辑推理等“小兵”就失去了控制,变得混乱了起来,孩子就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下降等典型的症状。吃“中枢兴奋剂”是为了提高大脑“司令部”的兴奋性,提高它控制全局的能力,这个能力恢复了,孩子的症状也就能缓解了。 有的家长觉得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是否能选择中药? 目前中药治疗多动症还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而且在临床上用中药治疗多动症起效比较慢,效果也比较差。 除了多动症的药物,孩子是否还要同时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 有 2/3 的多动症患儿除了多动症本身以外,还有共患疾病,比如在得多动症的同时还有焦虑、抑郁、抽动障碍等。只有当孩子有“共患情绪障碍”时,才需要同时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来联合治疗。 药是不是得天天吃?能不能上学的时候吃,放假的时候停呢? 很多家长会觉得,假期孩子不上课,能不能先不吃药?首先,多动症是一个慢性疾病,并不会因为放假就中止对孩子的损害。相反,因为假期生活不规律,很多孩子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消极抵抗父母等问题。而且不规律的服药会让孩子病情反复,很多原本已经被控制的症状又出现了,这种“波动”会加重病情,让以后的治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反复发作还会加重家长的看护负担,引发孩子情绪不稳,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治疗的心理。 所以现在不提倡假期停药,也不提倡孩子症状有缓解了就停药。一般药物治疗的疗程为一到两年,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药不能停,还得加强儿童的行为管理,改善社会交往技能、学习技能等。只有坚持足量、足疗程服药,并结合行为治疗,才能有效控制住多动症的症状。 如果觉得现在的症状已经不需要吃这么多药了,也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来判断,看看孩子的多动症状,尤其是注意缺陷有没有一定的好转,再决定是否需要减药、停药。 有的家长认为长期吃药会让孩子变笨、长不高,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现有的一些文献报道和长期追踪发现,长期吃药的多动症儿童,最终的身高、体重跟正常的孩子没有差别。换言之,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至于很多家长担心的影响孩子智力问题也不会发生,因为多动症药物仅仅是改善孩子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对孩子的智力并没有影响,家长们可以不必担心。 3 吃药能彻底治好多动症吗? 是不是只要吃药,孩子的症状就能控制住? 并不是吃上药就一定能控制住症状,因为有些孩子吃中枢兴奋剂效果比较好,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吃非中枢兴奋剂效果好。临床上首选的是中枢兴奋剂,因为这类药物起效非常快,一般吃上之后就能起效,如果孩子在使用中枢兴奋剂一到两个月以后症状还是没有缓解,才考虑换成非中枢兴奋剂类药物。非中枢兴奋剂类药物比如托莫西汀,一般要达到一定的治疗剂量以后才会起效,通常需要一到两个月。 会不会有些孩子吃了药之后没作用?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有 2/3 的多动症儿童伴有共患疾病,这时单纯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效果就不会太好,必须同时治疗共患疾病。比如孩子同时有癫痫,就加用抗癫痫药物,同时有焦虑,就使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一旦出现吃药不管用的情况家长也不用慌,及时找专科医生给孩子调整药物即可。 吃药的效果家长能自己评估吗? 在吃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效率提高了,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但只凭日常行为的观察来评估用药效果,是不全面的。最好还是到正规的医院找专科医生来评估。比如让患儿做智力测试、对他们进行工作记忆以及视觉、听觉注意力测评,还会让家长填一些孩子在家里在学校的表现,才能综合判断这个孩子的症状有没有改善。 吃药能达到的最好治疗效果是什么?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能达到这种效果? 最好的治疗效果就是孩子多动的症状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单纯靠药物治疗,有 60%~80%的患儿能达到这个效果;如果联合行为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治愈”比例能提高到 80%~90%。 “治愈”是否代表着孩子以后不会再犯了? 很多孩子在治愈后是不会再犯的,但前面也多次强调过,多动症是一个需要个体化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患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足量、足疗程的药物,并且要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家长、老师的配合,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家长和老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儿童行为的技巧,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提高治疗效果;而老师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和帮助,使孩子增强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而导致皮肤、巩膜以黏膜黄染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新生儿黄疸发病非常高,超过 80%的正常新生儿在生后早期可出现皮肤黄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 5-7mg/dl 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黄染。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造成胆红素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原因:新生儿喂养不足、胎粪排除延迟、新生儿同族免疫溶血(ABO 溶血和 RH 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头颅血肿、新生儿败血症、窒息、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等等。 今天科普一下: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母乳喂养性黄胆 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 3-5 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者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确保新生儿摄人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已经达到干顶标准的新生儿需按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指南给予及时的干预。 母乳性黄疸 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 1 周后,2 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疽可延续 4~12 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 48~72 h 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当血胆红素 257 umol/L(15 mg/dl )时可暂停母乳 3 d,改人工喂养。血胆红素>342 umo/L (20 mg/dl )时则加用光疗。母乳性黄疸的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 没有其他并发症,则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266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205条记录共21页
...
冯均愿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12743 次
总文章 205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2510 次
患者评价 18262 个
获得锦旗 2 个
入驻时间 2020-03-03 11:16:59
冯均愿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2 个
医德高尚
2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