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宋向欣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6********979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178
接诊人数
1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糖尿病到底离人们有多远?你猜的到吗?

这是我在微信公众号写的一些患者教育文章,现在移植到这个平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看来,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很近了。 ———————&——————— 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经历了5次,最后一次是2013年,这次调查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成人患病率已经到达了10.9%(男性11.7%,女性10.2%),新筛糖尿病达到6.9%(男性7.7%,女性6.1%)。 也就是说,在中国,每100个成人就有11个是糖尿病患者,比例达到10比1,而有7个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调查中,只有36%的人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整体上,人群知晓率是很低很低的,最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已知的患者中, 接受治疗的只有32%(三分之一的人群) ,而治疗达标者不足一半(49%)。 ———————&——————— 这些问题,确实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后期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负担不仅仅是来自经济上的。 我看到的情况,一旦走入并发症的治疗,降糖方案可能就要涉及2到3种药物,包括注射胰岛素,大血管疾病(心、脑疾病)的治疗又要涉及2到3种药物,每增加一个微血管疾病(眼、肾、神经病变等),还需要再增加1到2种药物,5到10年内,对于一个血糖控制不佳的人,面临的就是每天10种左右的药物治疗。 经常,在门诊听患者抱怨,一是年底医保费用不足,二是每天吃药已经吃够了,胃也受不了,更不用说吃饭了,那时候,人的生活好象已经被治疗摧毁了一般,根本谈不上质量。 ———————&——————— 说白了,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古人讲:病从口入,很有道理。什么事情做过头,都会带来相应的负效应, 人面对食物的诱惑,失去节制,甚至贪婪,摄入超出了身体的处理与承受能力, 就不再是“支撑”躯体的有益因素,就变成了“负担”。就像人长期超负荷工作会衰老一样, 胰岛细胞也会衰老,甚至死亡,血糖就会逐渐升高,最终形成糖尿病体质。 ———————&——————— 今后,会陆陆续续和大家谈到糖尿病的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引起人们必要的警惕,如果,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希望每个人都能恢复一个正常的生活节奏,掌握一些控制自我的小常识,这是我们建立这个平台的初衷。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9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胰岛”就是分泌胰岛素吗?

谈到“胰岛”,得和大家先说说胰腺。 ———————&——————— 胰腺是一个狭长的腺体,位于上腹部,胃的后方,功能上,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之分。所谓的外分泌,就是指分泌物至管腔或体外发挥作用,所谓内分泌,指分泌物进入血液发挥作用。 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指的是将合成的胰液分泌,并由腺管排出,胰液中含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可以消化蛋白质(瘦肉)、脂肪(油)和碳水化合物(主食或糖);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就涉及我们今天重点和大家介绍的“胰岛”了,它是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组成,包涵4种内分泌细胞,与血糖有关的细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A图片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是升高血糖;一种是B图片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在细胞表面开辟一条通道,把血管内的“糖”转移到细胞内供能,作用是降低血糖。 ———————&———————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而言,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也就是降血糖能力下降;而分泌胰高糖素的A细胞功能反常增高,导致内源性血糖合成增加。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得糖尿病,产生的原因就是:“降糖因素”衰退,而“升糖因素”反常亢进造成的,最终形成了糖尿病体质。 ———————&——————— 那么,为什么“胰岛”细胞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大家知道,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都是体内供能物质,但是,供能选择上是有顺序的,先是碳水化合物,而后是脂肪,最后是蛋白质,这是因为物质利用的难易成度决定的,但是,大量摄入能量后,如果机体发现超出自己需要时,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继续超标,超出脂肪组织的“容量”后,会从脂肪组织内溢出一种物质,叫“游离脂肪酸(FFA)”,这种物质本身是一种“脂类高能物质”,当它在全身游走时,对于机体而言,就是一种“信号”,什么信号呢?就是大家体内的能量太充足了,本来“糖”供能就够了,它也跑出来供能来了,也就是远远超出需要了。 当所有细胞都认识到这种情况后,机体就会发生一种至关重要的变化:胰岛素抵抗。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了,因为,对于每一个细胞而言,能量已经太多了,根本就不需要更多的“糖”进入细胞,细胞就主动的弱化了胰岛素的作用,也就是不听它话了,血糖就不能进入细胞,导致血管内的糖浓度增加,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B图片细胞可不管这么多,它的职责就是“降糖”,所以,它就超负荷工作,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形成所谓的“高胰岛素血症”,一定要把糖送进细胞内,维持血管内血糖的稳定,这样,细胞也受不了,更加反感,也更不听胰岛素的那一套,“胰岛素抵抗”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是有抑制作用的,当分泌胰高糖素的A图片细胞也产生了这种抵抗时,这种抑制效应就解除了,导致胰高糖素反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血糖升高,使得高血糖的情况更加恶化。 ———————&———————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习惯,这种“循环”就会持续下去,直到B图片细胞无法支撑,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大面积的死亡,当丧失50%左右的功能后,就再也维持不住血管内“糖”的浓度了,就发生了我们所说的糖尿病。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长期抵抗胰岛素,机体细胞失去了对胰岛素的“亲和力”,这种抵抗的“逆反心态”竟然变得根深蒂固,学术界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代谢记忆”,即使细胞内“缺糖”,能量供应不够,也不允许胰岛素发挥作用,出现了大家看到的,吃的虽然多,但是人却依然消瘦的情况,就是剩下的胰岛素也很难发挥作用的缘故。这是简单的和大家谈了一下糖尿病发生的过程。 ———————&——————— 可能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以后会一一谈到,下一次,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为什么胰岛素一定要维持血管内血糖的浓度”,它的意义在哪?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怎么看血脂化验单?

上一篇预告下面是教大家怎么看血脂,今天虽然是年三十,DrSong还是持续跟您讨论健康的话题。并且承诺在春节期间会持续更新。让您在欢聚休闲时刻,也能和DrSong一起关注自己的健康。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血脂? 实际上,关注血脂就是在关注我们的大血管。再确切一点讲,就是关注心脏和大脑的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决定着血管腔的功能与狭窄成度,从而影响到血流对重要脏器的灌注,出现老百姓常说的“心肌缺血、心梗”,“脑缺血,脑梗”。 医学上,把这些情况称为“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 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怎么发生的? 了解血脂化验前,我们先和大家普及一下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以便大家有个感性认识。 前面一篇文章(详见:开什么玩笑,血管会发炎?!)曾经和大家普及过一个概念。也就是,机体内任何物质指标超标,都会放大机体细胞表达“炎症因子”的状态。 血管也一样,当血糖,血脂,血压严重超出血管壁细胞的承受能力时,就会表达大量的炎性物质,从而造成血管炎。 血管的表面细胞就会受这种炎性物质的破坏,从而在紧密的连接中出现大的裂隙,而血管内的一些物质,包括血脂就可以通过这个裂隙钻入血管壁内部。 其中,最重要的血脂成份就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我们得和大家重点说一说,这个胆固醇可以被血管壁内的清洁工所清除,这种清洁工叫吞噬细胞,它可以吞噬LDL-C,但是却不能消化。 如果大量的LDL-C钻入血管壁内,就会超出吞噬细胞的承受能力,最后,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吞噬细胞会集体破裂而死亡,它们体内含有的LDL-C恰恰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粥样”物质,这就是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它在血管壁下形成一个凸起,可以造成管腔的狭窄,从而影响到血流。 要关注哪几种血脂? 和大家复习这个过程的原因,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建立一个血脂的概念,因为,作为普通百姓,一谈到血脂,就是指的甘油三酯(TG)。 其实,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看,最重要的血脂并不是甘油三酯(TG),而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的符号缩写就是LDL-C,希望大家记住,就是这个想法。 实际上,不少研究证实LDL-C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心梗的首要预测因素,LDL-C 每上升1mmol/ L,心血管事件增加57%;而LDL-C 每降低1mmol/ L,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23%。所以我们的行业指南,都是把LDL-C作为控制的首要目标。 对于一张血脂化验单,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指标有4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如下图所示: 这些血脂指标中,对人体不利的指标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们都是可以通过转化为LDL-C而导致动脉硬化。这也就是行业指南为什么把控制LDL-C作为第一目标的原因。 那么对于普通人,LDL-C控制在3.4mmol/L以内就可以了,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控制在2.6mmol/L以内,但是如果已经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这个指标就要求控制的更严格,要达到1.8mmol/L以下才行。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正常参考值范围,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控制目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血脂指标都是对人体有害的,一般情况,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人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逆向从组织中转运胆固醇,从而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反过来讲,HDL-C过低对人体是无益的,一般要求它不低于1.04mmol/L。 甘油三脂怎么控制? 作为老百姓最关系的甘油三酯,它的控制目标又是多少呢?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关心它呢?其实,是因为甘油三酯超过5.6mmol/L时,会造成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大幅增加,这是可以致人死亡的疾病。 所以大夫也好,患者也好,会首先关心这个血脂,其实,除了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外,它也能导致动脉硬化,一般的,要求控制在1.7mmol/L以内就可以了。合理的范围最重要。 以上,是和大家介绍的一点点血脂知识,更专业的得咨询专科医生,但是,简单的,自己通过上面的知识,应该就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的血脂情况了。下一次,和大家谈一谈血糖的诊断标准。 春节假期,亲朋好友不时欢聚,更需要和DrSong一起关注您的健康。特别奉献历史文章,供广大好友查阅,希望为您的健康长寿贡献微薄力量。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才算好油?

我认为,“油脂”摄入超标是今天人饮食结构最大的问题,对糖尿病患者也是一样,所以,我经常在讲饮食时,把控油作为核心问题给患者讲。 我们的行业指南中,要求脂肪供能控制在25-35%(超重肥胖者控制在30%以内)。 控制“油脂”的目的是解决2个问题: 一是,控制血脂指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所谓动脉粥样硬化最强的致病因子,着眼点是预防、延缓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二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目标是改善血糖的控制。这是油脂超标带来的两个危害。 “油脂”是老百姓的叫法,学名叫“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就是血脂化验单上老百姓常常关注的“甘油三酯(TG)”,它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的,而“脂肪酸”就是“油脂”优劣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因为它和LDL-C的合成密切相关,LDL-C是人们忽略的而最重要的血脂指标。 类脂的主要成分就是胆固醇,它是LDL-C合成的直接原料。 那么,我们平时购买商品油时,怎么判断油品的优劣呢? 商品油的主要成份有以下几种,它们之间的比例决定着油品的优劣: 1、饱和脂肪酸:这种油脂比例如果过高,可以明显增加LDL-C的合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我们吃的禽类和动物的脂肪多属于这一类脂肪酸。 2、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比例占总供能>12%,换算为脂肪内部供能比例>30-50%,结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改善血压,血糖,血脂,还能减低体重。这种脂肪酸在黄油、羊脂、鱼油及一些菜籽油中含量较丰富。 比例占总供能>12% 这才算好油脂! 这才算好油脂!! 这才算好油脂!!!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才算好油? 你、我和糖尿病人都关心

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能自己合成的,只能从食物中获取,也叫必须脂酸。 ①ω-3(花生四烯酸、DHA脑黄金)主要在一些深海鱼类中储存,ω-6(亚油酸)存在于几乎所有植物油中,它们有很多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双刃剑,摄入过多,可以导致“自由基”产生增多,这个东西可以损伤细胞和组织。 ②含ω-6的油中有些还会导致脂褐素增多,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老年斑。 所以,这类油只能适当的摄入,如果它在油中占比较高,最好和其它油搀着吃,一般占总供能<10%,换算为脂肪内部供能比例<30%。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30% 好是好,多了不好! 好是好,多了不好!! 好是好,多了不好!!! 4、反式脂肪酸:这个成份得和大家详细说一说,因为它对血脂的影响太大。 这种脂肪成份在体内利用率只有1-2%,也就是说,它在血管内要游荡2-3个月才能彻底清除,而其它成份得脂类只需要3天左右就代谢出去了,这就使得它可以显著的升高LDL-C,引起动脉硬化。这种“反式脂肪酸”通常出现在油炸食品中,如炸薯条,炸油条等等,也就是说,反复利用的油就会形成“反式脂肪酸”,也包括地沟油,有些蛋糕用的植物油也含有很高的“反式脂肪酸”,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5、胆固醇:是直接合成LDL-C的原料,所以,它的比例越低越好。 接下来,我们将在下一次和大家谈一谈怎么看血脂化验单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5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怎么才确诊呢?

新年的时候总免不了要吃吃喝喝,DrSong的一个长辈,曾经3-4年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不敢吃不敢喝,严格控制血糖,春节连家庭聚会都不敢参加,结果检查发现其实是个乌龙,根本就没得糖尿病。 问他怎么确诊的,他说,老伴3-4年前看了偶然他的一次血糖检查单,不知道哪一项,数值偏高,就以为自己中招了。 出于对糖尿病的恐惧,严格控制饮食3-4年。 说起来,不禁哑然,但是判断糖尿病的标准并不单一,很多患者和高位人群,甚至连针状都说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所以怎么判断糖尿病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的是实验室检查,其次是症状。所谓症状就是:“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怎样才是靠谱的判断 大家通常都以为症状是糖尿病患者必然发生的情况,经常有患者诧异的问我:我什么症状都没有,怎么会得糖尿病呢?是不是搞错了。 事实上,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不足 50% ,也就是,最多只有一半人会有“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不是必须的。 所以,症状判断,一定不靠谱。关键还要看实验室检查 经典的实验室检查判断标准,指的是: 1. 静脉空腹血糖≥7mmol/l; 2. 服用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两者任何一条达标,都可以诊断糖尿病。 血糖仪能不能确诊得了糖尿病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测指尖血的血糖仪。给大家提供了很方便的检测手段。 但是,除了质量上有优劣之分外。我还发现不同的血糖仪在测定标准的设定上也参差不齐。 有的血糖仪设定的标准要 高于 静脉血1-1.5mmol/l; 有的则会 低于 静脉血(小编长辈估计就是用的这种血糖仪); 有的可能离静脉血测量值很近, 但是 波动很大。 也就是说, 不能用血糖仪 来诊断糖尿病, 只能观察血糖的变化趋势 ,是逐渐走高,还是逐渐走低。 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一般的,如果,指尖空腹血糖≥5.6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吃第一口饭时看时间2小时血糖),就要高度警惕自己是否进入糖尿病的队伍了。 最好去医院做一个完整的75g糖耐量检查,尽早明确自己的血糖情况,以便指导自己的饮食或治疗。(千万不可学小编的长辈,自己在家判断) 近几年,国际上开始流行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来诊断糖尿病,这个指标可以反映近1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它的优势就是比点测血糖波动性小,稳定性好。 诊断标准最早来源于美国的实验室,所以,检测方法和标准都是美国人定的,以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国内这几年有不少大型医院,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参照美国实验室的标准,认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在6.2-6.4%时,获得糖尿病的风险最大。 这些就是诊断糖尿病的一些简单情况,下次会逐渐和大家介绍一些糖尿病药物的知识。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4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吃出来的糖尿病,怎么吃回去

关于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少吃碳水化合物(主食),有的说少吃肉类,有的说少吃油多吃蔬菜;有的人,每天用天平称食物吃饭,有的人则不管不顾的吃饭。 先带大家看看行业指南怎么说的。 在糖尿病营养指南2013版中,推荐糖尿病成人低体力状态下,每日的能量摄入在25-30千卡热量/每公斤体重。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最多不超过8克米饭供养。 从三大营养物质供能的角度讲,碳水化合物(主食)供能比应该到达45-60%,脂肪供能控制在25-35%(超重肥胖者控制在30%以内),蛋白质供能在15-20%为宜,这个供能比例接近3∶1.5∶1。 同时,这个指南还推荐每日需进食25-30g膳食纤维,目的是延长胃排空,延缓糖消化吸收,降低血糖升高幅度,对于谷物膳食纤维而言,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但是,按照这个能量摄入去吃,很多人受不了,因为肚子要饿,所以,我平时是以病人自己的饭量作为衡量单位的,开始时,吃饭保持在原先8成饱的成度,再看患者的耐受性,逐渐下调食量,对好吃的,爱吃的,我多建议适当摄入,最好还是浅尝辄止。 下面,谈谈我的部分体会,因为在吃的问题上可谈的话题很多,限于篇幅,只能简单的谈谈一些内容。 关于主食:淀粉类食物,如米糊,玉米糊等,还有煮的很烂的稀饭,这些食物升高血糖的幅度一点也不亚于糖水。 我还观察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对于有些人,新疆的烤馕升高餐后血糖的幅度很厉害,我猜测可能跟烤馕烤制过程中,与面膨化和表面刷的一层油可能有关。 油炸的主食,带“馅”的主食升血糖的力度一般要大一些,这恰恰体现了“碳水化合物+ 油>1 + 1=2”的特点,这与油带来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有关的,所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饮食是应该限制摄入的,如抓饭,烤包子等等。 关于肉类:我们经常和病人说,腿越少的动物肉,越倾向于优质蛋白,实际上,就是指的白肉,具体就是指鸡鸭类和鱼虾类,而猪肉,牛羊肉属于粗纤维蛋白,机体在吸收利用上不如白肉的效率高,同时,粗纤维蛋白肉类往往含“油脂”较多,引起油超标的问题,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血糖容易升高,但不绝对。 其实,我们关注怎么吃肉,除了从血糖的角度考虑外,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肾脏,因为,蛋白质饮食过多,其有害的降解产物需经过肾脏排泄,会增加肾脏的处理负担,同时,高蛋白饮食,容易造成钙流失,骨质疏松,诱发肾结石的风险,这些对机体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一般都推荐病人以进食适量的白肉为主。 但是,肉的烹饪方法对血糖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一般的,烤制的、红烧的肉类,往往会把肉中所含“油脂”外化,导致油过量,所以,一般都建议清炖,蒸煮为主的烹饪方法,这些方法“油脂”不容易外化,或者“油脂”都悉数进入汤汁中,也就是说,汤也要少喝为宜。 关于植物蛋白类:一般指的就是豆类食物,从糖尿病的角度讲,属于劣质蛋白,所谓劣质蛋白,不是说它有害,是指的它的利用效率偏低,也有增加肾脏负担的嫌疑,所以,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通常是建议严格限制摄入的。而对于没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是比较建议吃些这类食物的,因为它的升糖指数很低,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磷脂,天然雌激素,对延缓衰老,提高免疫,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好处。 关于油脂类 : 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中,油超标的是最厉害 的,所以,我一直都反复和自己的病人强调限制油摄入的重要性,甚至,我把它的重要性放在吃饭的“核心”问题上,因为,油摄入过多的危害实在是太多,太大了。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游离脂肪酸(FFA)增加,前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强的致病因子,后者则增加了胰岛素抵抗。 关于“油”,需要和大家详细讲一讲,内容很多,将和大家在下一篇中分享。

宋向欣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1050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7条记录共1页
宋向欣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116 次
总文章 7 篇
在线服务患者 96 次
患者评价 139 个
获得锦旗 1 个
入驻时间 2020-09-25 17:19:37
宋向欣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96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
宋向欣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1 个
济世良医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