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适应证
温馨提示:
该检查方法经济无创、简单易行、相对安全。心率特别慢的,特别快的,特别复杂的,都可预约检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消化科常有这样一些患者,他们的主要症状就是经久不愈的“烧心”和“反酸”。“烧心”是咽喉至心窝这一段的烧灼样疼痛;“反酸”是指酸性液体或胃物从胃内反流入咽部或口腔。
胃里的酸水“翻江倒海”
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常常被忽视和误诊,很多患者没能被尽早发现与正确治疗,从而饱受病痛折磨。
那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症状呢?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避免或者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呢?
GERD—“隐形”的杀手,我们要警惕
胃食管反流病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的疾病。但其实它不仅仅只是反流到食管,只对食管造成损害,它还可以反流到食管以外部位,比如咽喉、鼻腔、气管和肺等部位,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反酸、难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从发展过程来看,它的症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反酸、厌食、烧心、胸痛、背痛、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
第二个阶段: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咽异物感、癔球症、声音嘶哑等症状;
第三个阶段:反流物到达鼻腔、中耳,引起流清鼻涕、鼻涕后流、打喷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第四个阶段: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气、哮喘、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等,这个时期的症状最为严重,除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发生喉痉挛而危及患者生命。
吴教授表示,人们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知率并不高,能主动就诊的人只有少数。另外这种疾病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部分医生对这个病认识不足,导致漏诊误治。有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哮喘、鼻炎、咽炎等。如果不能尽早发现、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等等,如果出现反流物进入气管可能会导致反复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如果生活当中我们出现反酸、反流,也不要过于紧张,偶尔有这些表现,不能判断得了胃食管反流,我们要看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
看过去一周内,是否有胸痛、上腹或胸骨后烧灼感,是否有胃内容物向食管、咽部、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还有,是否有胃部不适、腹胀、暖气、餐后饱胀感、早饱、恶心、消化不良等感觉,如果过去一周之内出现了以上某种或者某几种症状,并且出现的频率较高,那我们就需要注意了,可能是患了胃食管反流病,我们需要去医院胃食管反流专科或者消化科,让医生为我们做相应的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作者 |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胃食管反流病科主任 吴继敏教授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从西医的角度看,其根本的病机是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而LES压力的降低,又与胃轻瘫,LES松弛等等相关。而所谓的胃轻瘫则是指,胃排空延迟,并且胃部及远端肠段未探及梗阻,属于胃小肠动力紊乱疾病中的一种。
胃轻瘫会导致餐后恶心,呕吐,呃逆,早饱,胃部不适合疼痛,也会导致胃酸反流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所以改善胃的动力和用“制酸”法一样是治疗食管反流性胃炎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的部分专家认为这个病的中医命名应该是“食管瘅”,他们通过了一个专家共识意见,将“食管瘅”分为五个证型,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
具体辩证方法和治疗方法如下:
1、肝胃郁热
主症:烧心,反酸。
次症:胸骨后,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流;心烦易怒,嘈杂易饥。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再加上旋覆花,代赭石之类降气,化痰,重镇降逆的药物。
旋覆花
2、胆热犯胃
主症:口苦咽干,烧心。
次症:胃脘,胁肋胀痛;胸骨背痛;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龙胆泻肝汤,再加上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的半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竹茹,化痰散痞的枳壳,理气健脾的陈皮。
代赭石
3、中虚气逆
主症:反酸,泛吐清水,嗳气反流。
次症:胃脘隐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合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中的人参
4、气郁痰阻
主症:咽喉不爽如有痰梗,胸膺不适。
次症:嗳气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
5、瘀血阻络证
主症: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次症:后背痛,呕血,黑便,烧心反酸,嗳气反流,胃脘隐痛。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临床实际上,患者生病并不一定是按照这五种证型来生病的,例如,我就见过非常多的,舌红少苔的胃食管反流性病患者。而且很多患者的症状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咽喉不爽如有痰梗”与“胃脘胀满”,“倦怠乏力”并见等等。
所以我们临床上一方面需抓主症,就是抓住患者最痛苦、最紧迫的症状——当然,上述五种证型的分类和治法也的确能让我们在抓住主症后,对主症和兼症有一个基础的治疗框架——另一方面,则要治本。
所谓治本就是抓住“食管瘅”患者最根本的病因,在临床上不被让人眼花缭乱的症状牵着鼻子走,这也是《伤寒杂病论》给我们揭示的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方证的描述是惜字如金的。仲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描述方与证的对应。
例如胃上脘痞满不适,医师摸起来有柔软,但患者自觉有充塞感,《伤寒杂病论》是这样描述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便没有涉及到舌象和脉象。事实上对于其他几大泻心汤,无论生姜泻心汤还是甘草泻心汤,《伤寒杂病论》都鲜有对舌脉的描述,它描述的是能提示一个疾病本质的症候群。
回到“食管瘅”,它的疾病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胃气虚和脾阳虚,无论肝胃郁热,还是胆热犯胃,抑或气郁痰阻,瘀血阻络证其实都由此而生。这些证型其实仅是旁枝末节,只有胃气恢复了,下食管括约肌恢复了其应有的功能,患者的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症状,才会消失。所以无论我们怎么辨证论治,都必须以补胃气和补脾阳为根本。而鼓舞胃气,温脾阳,我们又离不开两味药,干姜和生姜。
生姜
这儿就有了一个矛盾的地方,姜可以鼓舞胃气,恢复胃气,但“食管瘅”本身就以“强烈的灼烧感”为主要表现,如果重用干姜,生姜,时间一长,患者就很可能受不了姜带来的温热感。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45岁的刘女士,一年以来总是被反酸、烧心所折磨着。在这一年里做了很多检查,也吃了不少药,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后来前往中医院问诊后,脾胃病医生给她做了详细诊断后。后来,经过中医辩证后,刘女士最终摆脱了反酸、烧心的恼人症状,病情基本痊愈。
其实,当胃出现粘膜炎症时,会导致胃里所含的东西逆向反流入食管,而胃食管中含有大量的胃酸,此时便会腐蚀食管粘膜,从而让人出现反酸、烧心的情况。
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其实经常会出现胃部反酸的情形,很多人经常受反酸之苦,但又不知道怎么办。
他们反映,自己早上起来总感觉到嘴里很酸苦,吃饭后食物老是混着酸水上逆,胸口闷闷的,那种痛苦感简直难以名状。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的话,会引发一些其他的疾病。
为什么会频繁反酸?根源被找到,很多人都忽视了
反酸,医学上称之为胃食管反流。主要因为控制胃酸上逆的贲门肌肉松弛,导致胃酸逆流侵袭食管。胃食管反流病的反食反酸多在卧位时发生。
尽管问题出现在贲门,但胃食管反流病多半由幽门螺杆菌引起。这种细菌会分泌麻痹神经的毒素,使得控制食管的贲门肌肉松弛。
如果患了反流性食管炎这种病,患者多会出现以下症状:
1、早晨醒来声音嘶哑和咽喉不舒服;
2、牙齿有酸蚀的感觉;
3、经常有烧心感;
4、经常感觉嘴里发酸发苦;
5、总是胃内容物反流;
6、咽喉有肿胀感。
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些症状就得注意了,一定要找中医进行辩证,积极预防和治疗。
长期反酸别大意,提醒:可能这种大病在等着你
长期反酸,最严重的危害就是食管癌。
要知道,具有高度腐蚀性的胃酸,会反复冲刷食管粘膜,造成损伤。轻度则会引发食管炎,而严重的则会导致瘢痕出现,诱发食管癌。
一旦您感觉反酸、烧心,首先要回顾一下自己的不适是不是存在一些生活上的不当之处,不妨改变一下生活习惯:
1、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
睡前3小时也不适宜进食。同时可以适当抬高床头15~20cm以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
2、积极减肥,加强锻炼。
平时吃饭要减少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等的摄入。进食的体积不要过大,感觉七八成饱就好。
3、避免使用影响胃和食管功能的药物:
如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等,这些都会让我们的肠胃功能受损,从而加重胃病。
戒烟及禁酒。
经常反酸,烧心?别怕,1个巧方子帮你养好胃
想要缓解反酸问题,就得从抑制幽门螺杆菌入手。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改变胃环境,让胃变得不再适合幽门螺杆菌生长。
猴头菇丁香沙棘茶是根据《千金翼方》中记载的一个暖胃、养胃的食疗方科学改良而成。既有中药疗养身体的好效果,又可用于日常滋补,温和无副作用。
建议准备:丁香、沙棘、猴头菇、山楂、橘皮、大麦、茯苓、佛手、大枣,做成茶包,开水冲泡5分钟,每天1杯,给胃洗洗澡。
近日,门诊上来了一位60岁的大爷,大爷主诉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粘稠样痰,该症状以夜间发作严重,不伴有气喘,呼吸困难,不伴有发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每次均予以抗感染、止咳治疗,症状可有所缓解。
近来咳嗽、咳痰症状再次加重,仍是以夜间发作频繁,基于此点,予患者行胃镜检查,考虑是否是因为胃食管反流刺激气管而出现的症状。胃镜结果回报示: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胃或者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倒流,从而反流入食管中引起的食管病变。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以及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有:
1、烧心,其部位大多是胸骨后有烧灼感,多在过饱、进食过酸、过甜、浓茶、咖啡以及吸烟、饮酒后出现,天气骤然改变的话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2、反酸,打嗝以及嗳气,这些症状较早出现。
3、还会伴有吞咽困难,咽部阻塞感,或者夜间阵发性的咳嗽、咳痰症状等。该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胃镜检查。
临床上多数病人都会有典型症状,但是也存在有不典型症状的病人。
下面我们来讲述易被误诊的几大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反复的咳嗽、咳痰、夜间症状频发为典型的表现,行肺部CT可见双肺纹理的改变,但是通过抗感染、止咳治疗症状无缓解的就要考虑到患者的咳嗽、咳痰是由于反流物刺激气管而引起的。
2、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夜间会出现发作性的气喘、气短症状,经系统化治疗症状未能明显改善者。
3、慢性咽喉炎。由于食管发生炎症性的改变,而导致食管出现痉挛,从而患者会出现咽部有异物感,阻塞感,甚至会出现发音困难的表现。
4、冠心病。烧心症状严重的时候尚可引起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疼痛,并且会向胸背部放射,患者还会出现心前区的疼痛等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和上述疾病的表现有类似的地方,希望大家在出现类似症状的时候要谨慎对待,及时就诊查明病因。
我们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大量运用制酸药物,西药就不用说了,这类药物很多,有中和胃酸的药物,例如铝碳酸镁,也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例如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等。
近代中医受到西医的影响,也挖掘出了大量的类似的具有制酸止痛功效的中药,例如海螵蛸,瓦楞子,牡蛎等等。
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大量运用这类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胃酸反流的症状,一旦停药即复发,如果不停药,患者则会出现脾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感,等等一系列症状,如果长期用药,还有可能用进废退,出现胃黏膜的萎缩。
但是我在临床上,倒是发现,使用一类药物,可以极大地缓解患者的反酸症状,就是柴胡类药物。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发现了,矢数道明就擅用《寿世宝元》中的“抑肝扶脾汤”来治疗“反酸”导致的嘈杂,胃灼热的症状。
抑肝扶脾汤的成分是,白术,茯苓,龙胆草,白芥子,柴胡,山楂,黄连,陈皮,青皮,人参,神曲,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抑肝的是龙胆,白芥子,柴胡,黄连,陈皮,青皮,扶脾的是白术,茯苓,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佐以一些健脾消食之品,例如山楂,神曲等等。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子还是太复杂了,实际上用四逆散就很有效,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炒枳壳,白芍,甘草所组成,其中柴胡之力在于“疏”,炒枳壳,白芍,能“下气,降气”,甘草能“补胃气,扶脾”。
胃食管反流,本质上是气机升降的失常,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以至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成此病,所以治疗上不能滥用制酸药物,这是鲧的“水来土挡”之法,只会越“堵”堰塞湖越多,患者病情越重,应该用大禹的“疏导”之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让肝胆脾胃的气机循行恢复正常,这也是我们临床上常用到柴胡剂的原因。
胃食管返流症是烧心的常见原因,胃里的东西包括胃酸反向进入到食管(怕酸)甚至口腔,并引起烧灼感。胃食管返流症会导致食管狭窄、溃疡,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生活方式调整、规范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达到很好的预后。
有数据显示,欧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人数高达1.65亿,其中有1600多万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更加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返流症常见的症状有:烧心,嘴里有酸味;胸痛(如果出现气短、下颚和手臂疼,要尽快就医,排除心脏病的可能性); 吞咽困难或者疼痛;干咳;嗓音嘶哑或咽喉痛;反酸;感觉喉咙有结节;口臭;蛀牙和牙周病;突然唾液增多。
如何减轻返流缓解症状呢?哈佛大学医学院给出了8个办法:
1.不要吃太饱或太油腻
很显然,吃得越饱,胃里面食物越多,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返流。油腻食物在胃内排空很慢,停留时间更长,也增加返流。
最好少食多餐,不要狼吞虎咽,放慢进餐速度。
2. 躺下睡觉前3小时内不要吃东西
平躺后,胃里面如果有很多食物,更容易返流到食管,所以在躺下睡觉时,务必保证胃里面没有食物,也就是睡前3小时内不要吃东西。
3.避免餐后立即锻炼
运动,特别是使腹部压力增加的运动会加重返流,如果胃内有很多食物的话。所以餐后要等几小时,让胃内食物排空再运动锻炼。
4.睡觉时不要平躺,而是抬高上身
抬高上身保持倾斜度(用特殊的楔形睡垫,而不是普通的枕头,普通枕头垫高头部和肩膀使腰部蜷曲反而增加胃部压力),利用重力原理让胃内食物向下进入小肠,而不是向上返流进入食管。另外,饭后不要立马躺倒,坐立或走动有助于胃内食物向下进入小肠。
5.不要吃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包括油炸食品、油腻菜肴、辣味食物、番茄、大蒜、咖啡、茶、可乐、薄荷以及巧克力等,碳酸饮料含有较多气体,也会加重返流。
6.餐后嚼口香糖
口香糖的咀嚼会增加唾液分泌,向下湿润食管,促使返流的胃液向下回到胃中。但要选无糖且不含薄荷的口香糖。
7.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加重返流烧心,请咨询医生
8.肥胖者要减肥
胖子的胃部压力更大,胃内物更容易返流回食管。服装腰带太紧可能也加重返流。
心房颤动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根据其发生的频率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偶发性的、频发性的也有永久性的房颤,针对不同的房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起来也是有所不同的。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对于房颤的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以及选择这些药物的原因。
对于新发的发颤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立刻进行转复,首选的是要静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果不能转复的可以再静脉点滴,一般经过治疗可以达到转复的目的。新发房颤,可以直接用药转复房颤,比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这些药物根据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静脉输液治疗;如果能在发病48小时内转复成功那么就可以改成口服的长期服用;如果不能在48小时内转复,或发现房颤的时候,已经超过48小时,那就不能直接转复。需要抗凝3周后转复,再抗凝四周;常用的抗凝针剂是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
如果是老年伴有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永久的房颤患者要长期口服控制心率的药物,同时房颤的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因此要口服一些抗凝的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但是抗凝药物有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时候要注意检测凝血功能等指标,防止出血现象的发生。如果药物不能控制的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术来进行治疗。
其次房颤患者还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可以服用一些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不仅可以对控制房颤起到一定的作用,还可以有一定的保护心脏的作用。
再次对于房颤的患者来说除了要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以外,还要注意在生活中进行调理,避免情绪激动、劳累等容易诱发房颤的因素出现,这对于预防房颤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近期治疗一50多岁的男性,患病日久,主要症状表现为经常疲倦乏力、头昏沉,常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常腹胀、消化功能差,伴有容易咽痛、反复口腔溃疡、咳痰多,常口干、口苦、口臭、眼睛胀痛,睡眠差,性功能低下,西医检查没明显异常;多处服中药调理,症状反复,改善不大。
在我处就诊,予汤药处方: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茯苓、厚朴、桔梗、炒麦芽、炒谷芽、炒莱菔子、神曲、山楂、韭菜子、甘草。水煎服
并使用丸药处方:红参、炒白术、茯苓、甘草、肉桂、干姜、法半夏、陈皮、煨肉豆蔻、五味子、酸枣仁、桔梗。上处方制丸服用;每天2次,每次10克。
上面处方后略有加减,调理两月,各症状明显改善。
按:此病例症状属于寒热虚实错杂,病因中焦不运,中气不足,脾胃功能低下,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中焦湿热蕴阻,所以出现的多种症状;脾胃不足,中气不足,清气不升,所以出现疲倦乏力、头昏沉、精神不济;中焦不运,水谷不化,中焦气滞,湿浊内生,所以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消化功能差等症状;中焦不运,胃肠化生痰湿痰浊湿热,上扰头面口腔,痰热扰心神,所以出现容易咽痛、口干口苦口臭、容易口腔溃疡、咳痰、心烦睡眠不好。
治疗在于健脾助运,帮助中焦运化,理气化痰,祛湿安神,所以使用温胆汤、保和丸等方药加减治疗;配合丸药温中健脾助运安神为主,培补脾胃根本;药证对应,所以调理之后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临床感悟】多数寒热错杂证或上热下寒,会表现出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咽喉灼热疼痛、脸上长暗疮、心烦失眠症状,又或同时伴有怕生冷、下肢畏寒、浮肿、腹部冷痛、女性痛经、腿软无力等症状。
吃肥腻难消化的的上火,过度使用寒凉药又伤阳气,多数使用滋阴清热药没有效果,多数情况下必须使用温阳药物,反而能取得一些效果,但也必须讲究技巧,多必须配合调理脾胃,使脾胃调和,阴阳交通,气机通道顺畅,才能够更好的见效,比如我在治疗一些寒热虚实错杂的症状,多数使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或者是用半夏泻心汤、温胆汤、保和丸之类,有健脾胃调和寒热的作用。
天地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互相交融,一气周流,才能使阴阳调和,可解决寒热不调和,上热下寒症状,中焦脾胃主管一身的气血运行,尤其关键,所以调理脾胃中焦也是调理上热下寒、寒热兼杂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以上病案、方药、方法供同道及患者参考;个体情况不同,不宜照方抓药;症状复杂,建议找中医医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