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型口服抗凝药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哪个更好

新型口服抗凝药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哪个更好
发表人:吕常智

得了房颤的人,很多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来防止心房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预防脑卒中和其他血管栓塞的效果。其中医生最常用、历史最悠久、我们最熟悉的口服抗凝药,要属华法林了。

 

华法林的使用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它有很多优点,比如价格便宜、可以抽血检查凝血指标来监测药物效果,如果不慎超量可以用维生素K来“对抗”,肾功能不全的人也可以服用等。但在我国,它的使用仍不够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对它都有些“惧怕”。

 

怕什么呢?

 

华法林的缺点

由于华法林有特殊的药理特性,在人体里可以与很多药物和食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而且华法林在不同人体内的代谢也受基因的影响,每个患者对一定量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很难预测。因此,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定期到医院监测凝血指标(PT-INR),再根据 INR 水平随时调整吃药剂量。通常,INR 应控制在 2~3 之间,这时候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最佳平衡。如果 INR 小于 2,卒中风险会明显增高;如果 INR 大于 3,出血风险会明显增高。

 

另外,华法林起效慢,停药后药效减退也慢,如果需要迅速达到抗凝效果,或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迅速纠正抗凝状态(比如患者需要做手术,如果在抗凝状态,可能造成术中术后大出血),华法林就不是理想的选择了。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华法林似乎对亚洲人群格外“不友好”。它在亚洲人身上的药效是西方人的 50%,出血风险却是西方人的 2~4 倍。

 

新型口服抗凝药问世

2009 年前后,一系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相继问世。它们各自作用于人体凝血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凝血因子),从而阻断凝血过程。比如,达比加群作用于凝血因子 IIa,利伐沙班作用于凝血因子 Xa,而华法林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

 

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在哪儿?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作用于特异性更高的靶点,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明显低于华法林。

 

其次,能快速起效,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与食物没有相互作用。

 

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一般固定剂量服用,无需经常调整。这就大大方便了患者,不用经常跑医院抽血了。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现实中很多吃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恰恰是因为无法坚持定期抽血检测 INR,而又担心出血,所以“悄悄”减量、甚至停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也有缺点

但是,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们的缺点如:

 

•有一部分药物经肾脏代谢,因此医生会在用药前和用药中,要求患者定期检测肾功能,有肾功能不全的人,可能要减量或慎用。

•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类药物的特异性拮抗剂,因此一旦超量,很难补救。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的时间)比较短,一旦漏服,可引起药效不足从而导致卒中事件的发生。

•价格比较贵,很多老百姓不能承受。

综上所述,因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有很多华法林不能比拟的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青睐”,但华法林仍有用武之地,比如患者已经在服用华法林、INR 稳定并且容易控制;经济上负担不起昂贵的新药;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疾病介绍: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简单解释房颤是指心房泵血的正常节律被打破,原本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由心房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房律紊乱。通常表现为心率不规则且频率很快,可见于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引发脑梗塞的风险很高。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论止咳,川贝枇杷膏确实是个神奇的存在。我自己在风热感冒再加咳嗽时,最常用的就是川贝枇杷膏,或者强力枇杷膏。

     

    川贝枇杷膏

     

    主成分: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化橘红、桔梗、法半夏、五味子、瓜蒌子、款冬花、远志、苦杏仁、生姜、甘草、杏仁水、薄荷脑。辅料为:蜂蜜、麦芽糖、糖浆。

     

    从这个方子的组成就能看出,16种主成分,15种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平喘利咽的功效,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君臣佐使共奏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而且止咳化痰力度很强,很快就能缓解咳嗽,呼吸变得通畅了。

     

     

    从名字也不难看出,枇杷在里面的作用:枇杷,性凉味甘酸,入脾、肺,兼入肝。可用于治疗肺热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等病症。

     

    枇杷果肉偏润肺止咳,果核偏化痰止咳,共奏润肺化痰、止咳降气的作用。用于肺经燥热,咳嗽咯痰。枇杷核,味苦,性平。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主治疝痛、咳嗽等病症。常用量为3~9克。枇杷根,味苦,性平。能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等病症。常用量为6~15克。枇杷叶,味苦,性微寒;入肺、胃经;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是止咳的常用药,枇杷叶生品与熟品药效不同,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炙枇杷叶: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生枇杷叶:长于清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吐、哕逆不止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

     

    【枇杷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咳嗽、胸闷多痰者。

     

    【禁忌人群】脾虚泄泻者、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关于止咳,再多说一些,因为很多朋友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中药的止咳糖浆和西药的止咳药:

     

    感冒症状多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一般像泰诺、日夜百服宁等药物,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效果挺好,但常见的感冒药中含有止咳成分的少,需要单独使用止咳药。西药中,感冒常用的镇咳药为右美沙芬、苯丙哌林和喷托维林。

     

    上述三种非依赖性镇咳西药,都适用于感冒引起的无痰性干咳,对于痰多症状,是慎用的。

     

    不能把川贝枇杷膏当做是止咳神药,只要咳嗽都喝,需查找病因后,按需使用,对症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高血脂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也越来越多!降脂药也有很多种,今天咱们一起看看降脂药都有那样的类型?

     

     

    一、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TG),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所以他汀类药物也可以称为较全面的调脂药。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胆固醇合成抑制剂,也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效果理想,最为常用的一种!常见的代表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等。

     

    二、烟酸类药物

     

    烟酸类药物也是一种特殊降脂药物,烟酸类药物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其作为维生素的剂量时,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由于烟酸的副作用大,其临床应用曾受到限制。近年来重新受到关注。最早的烟酸类降脂药是烟酸衍生物!

     

    三、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属苯氧芳酸类调脂药,能明显降低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并因而降低甘油三酯,伴有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中度降低(降低1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贝特类药物也是最为常用降脂药物,其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明显,所以常用于高甘油三酯,目前临床常见的贝特类药物有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

     

     

    四、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胆酸螯合剂,又被称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其主要通过抑制肠道内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目前临床常见的代表药物是依折麦布!

     

    哪一种降脂药物最好呢?其实其作用机理不一样,所以针对的对象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不同人群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并不是最贵的最好,也不是最常用的最好,而是最适合你的最好!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一直很纳闷,中药也是药,西药也是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吃中药而不愿意吃西药呢?直到有一天,一个同行说这其实是文化问题,我才恍然大悟。西医西药太直白,不符合这些愿意吃中医中药的人的心理预期,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因为牵涉东西太多,就不啰嗦那么多了。咱们讨论今天的重点——中药能不能降血压?

     

     

    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中药降血压不推荐!我要说中药不能降压,估计会被喷死,所以想来想去,才改为中药降压不推荐。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来看看为什么不推荐使用中药降压吧!

     

    一、长期服用西药依从性更好

     

    无论中药西药,都很少能根治高血压,都需要长期吃药,对于长期服药的高血压患者而言,西药会有更好的依从性。此时会有很多的喷子来喷,说中药吃几剂可以除根,好吧!如果你抱着这种态度,要么会被骗,要么是在拿着生命开玩笑。那么接下来的几条,你也就不用看了!

     

    二、降压效果西药降压更明确

     

    降压才是硬道理,无论什么方法,能把血压降低到正常、降到达标才行,而这方面,西药更有优势,而且降压效果更明确。西药作用靶点明确,降压机制清楚,对于血压的降低幅度也好把控。

     

    三、西药剂量标准更容易量化

     

    西药剂量标准明确,很好量化,而中药不好量化。对于患者来说,反复波动的血压,更容易造成急性的高血压事件和并发症,所以使用固定剂量的药物,长期使得血压达标而不反复,是减少事件和并发症的基础。而西药在这方面,更能稳定的控制血压达标。

     

     

    四、西药降压的获益证据更足

     

    西药降压的临床证据充足,中药几乎没有相关临床循证证据。实际上西药降压,已经经过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人亲身试验,明确的有获益的证据。这时候还会有喷子来说,中医已经几千年,还不比上百万人试验更厉害?好吧,我只是来告诉大家降压不推荐使用中药的,而不是来诋毁中医的。

     

    不知道这样能否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至少在很多的中医那里,也是在使用西药降压。信则有,不信则无,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得到大家。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 治疗感冒可选用哪些药?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它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目前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要无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补充营养,保持口腔、鼻腔清洁,一般健康成年人患感冒后几日即可自愈。针对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选用非处方药解热镇痛药。

     


    (1)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最多的解热镇痛药,能减轻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2)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对胃肠道刺激性小。对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不能耐受者及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可以应用本品。
    (3)布洛芬,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疼痛等。其他剂型还有颗粒剂、口服溶液剂、缓释片剂等。
    (4)阿苯片,主要用于小儿退热及预防发热所致之烦躁不安。
    (5)散利痛片,其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相似,镇痛作用似乎优于阿司匹林。
    (6)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其退热作用与对乙酰氨基酚相同,镇痛作用似较强。
    (7)美息伪麻片,用于感冒的退热及止痛,并可止咳及缓解鼻塞、流涕等感冒所引起的症状。
    (8)双分伪麻片(日片)/美扑伪麻片(夜片),适用于缓解和减轻由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周身四肢酸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流泪等症状。同类制剂尚有咖酚伪麻片、双扑伪麻片、氨酚伪麻片、美酚伪麻片、扑尔伪麻片、酚麻美敏片等。

     

    服用抗感冒非处方药西药要注意什么?

     

     

    (1)注意只选择一种,不应同时服用作用相同的另一种,以免重复用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应用含有伪麻黄碱的抗感冒药时,老年人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气肿、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须谨慎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要慎用。
    (3)服用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时禁止饮酒。
    (4)肝、肾功能不良患者慎用抗感冒药。
    (5)凡驾驶机车、船或其他机械操作、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间内均应禁服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的抗感冒药,前列腺肥大者也应慎用。
    (6)妊娠头3个月的妇女禁用含有氢溴酸右美沙芬的抗感冒药。
    (7)本类药物均为对症治疗的药物,故服用3~7日后,症状若不缓解,建议患者去医院诊治。
    (8)如患者正在服用其他药品,特别是处方药的,应向患者询问清楚,以便注意药物合用时是否有不良相互作用产生。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基础,那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目前的一些理论,人体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需要具备两大条件,即血管受损和血脂偏高。

     

    当血管受损以后,就会暴露出血管内皮,然后血脂就会沉积到这些病变的部位,随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最终形成动脉斑块。为了更好地对付动脉粥样硬化,人类研制出一类被称之为他汀类的药物,它们的存在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远期预后。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他汀类药物,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动脉斑块的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在被查出有动脉斑块以后,第一眼想到的就是想要用某种药物把斑块溶解掉,然而想的很美好,事实却非常残酷,目前人类并没有研制出能够直接消除动脉斑块的药物,虽然以后可能会有这种药物,但是短期内不太可能。

     

    我们需要明白,动脉斑块一旦形成,大多数是不可逆的,而且这些斑块也是不稳定的,当情绪激动、暴饮暴食、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时,这些斑块可能会脱落,从而造成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等栓塞性疾病。我们口服药物的目的不在于去除斑块,而是让斑块变得稳定,延缓斑块的进展,从而提高患者远期寿命。

     

    动脉斑块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血脂异常,而他汀累药物可以调整血脂,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MHG-CoA还原酶来发挥作用。在人体内大多数的胆固醇都是由肝脏合成而来,而肝脏合成胆固醇比较重要的酶就是MHG-CoA还原酶,这种酶被抑制以后,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以实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够调节血脂,还有其他的很多优点。他汀类药物可以改签血管内皮的功能,血管功能好了,肯定会对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而且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降低血浆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免疫反应在里面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而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这类免疫细胞的功能,使其粘附和分泌功能下降。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抗血小板聚集和抗高纤溶活性来发挥抗血栓的作用。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斑块的主要成分,它可以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而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进而发挥抗氧化的作用。

     

     

    哪种他汀药物最好?

     

    这个问题虽然很短,但是回答起来却比较困难。对于同一种药物来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什么最好,我只能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过一般来说新一代的降血脂药物会比之前的降血脂药物好一些,目前来说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这类新型的药物降血脂作用更强,而且它们的不良反应相对要少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他汀类药物。

     

    即便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他汀类药物,也并不是说就一无所用。在临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本身也存在血脂异常的情况,而很多他汀类药物是会对血糖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些他汀类药物中,普伐他汀和匹伐他汀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是最小的,如果在服用汀类药物期间出现了血糖偏高的情况,可以优先选择这2种他汀类药物。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一个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横纹肌溶解症,症状轻的话,可能患者仅仅有肌肉酸痛。在这些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引起肌肉酸痛的风险要高于其他的,所以当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肌肉酸痛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服用他汀类药物。

     

    大多数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是经过肝脏代谢,所以当肝脏不好的时候,大多数的他汀类药物都是不能服用的。但是普伐他汀主要是通过肾脏代谢,所以当肝功能不好的时候,可以服用普伐他汀。

     

    也有的人肾功能不好,对于这类人群可以口服阿托伐他汀,因为它几乎不经过肾脏代谢。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胃肠道不好,可以选择药物半衰期比较长的降血脂药物,这样既可以起到效果,而且还减少了药物的摄入量,从而可以减少对胃粘膜的损伤,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主要是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

  • 人们常把抗生素如头孢、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称作“消炎药”,其实这类药物并没有消除炎症的作用。它们实质上属于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临床上常称之为“消炎药”的是另一种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这是一种可以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消炎止痛的药物,包括感冒时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骨科常用的双氯芬酸等等。只不过许多炎症是由于细菌入侵人体导致的,在治疗这类炎症(或者医生口中的“感染”)时,抗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治疗药物。这就使得许多人误以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打了抗菌药物炎症就消失了。其实并非如此。那么到底哪一种消炎药效果最好?

     

     

    并没有哪种消炎药效果最好这种说法。不同的抗菌药物在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感染以及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中疗效是不一样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在感染部位的浓度、毒副反应等综合考虑选择哪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时候还需要参考细菌对这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报告。

     

    1.不同人群选药不同

     

    不同人群适合使用的消炎药不同。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在治疗螺旋体、放线菌这类药物效果很好,然而在8岁以下的儿童中不适合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等,抗菌谱很广,对大多数常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都有效,但在伴有癫痫病史,长期使用丙戊酸钠控制的患者中有诱发癫痫发作的影响。再如,万古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疗效确切,然而这个药肾毒性比较大,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可能会引起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不同部位选药不同

     

    不同部位的感染也是消炎药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莫西沙星是呼吸科常用的一种抗菌药,对社区获得的肺炎效果很好。因为这个药吸收之后在肺部组织的浓度很高。但是,如果是尿路感染的时候,用莫西沙星就不如左氧氟沙星来得好了,因为莫西沙星在尿路的浓度不高。再比如,拿大家常用的头孢菌素为例。尿路感染的时候,如果是敏感菌,一二代头孢效果就很好。然而同样的细菌,如果是脑膜炎,则需要使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这两个三代头孢,因为它们容易进入脑组织。

     

     

    3.不同病原体选药不同

     

    最重要的是,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的病原体不一样。我们一般采用一种叫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将细菌分为阳性菌和阴性菌两种。头孢菌素中大部分一二代药物对阳性菌作用比较强。我们皮肤跟粘膜上的细菌通常是阳性菌,因此皮肤感染的时候,一般头孢呋辛这类一二代头孢就可以了。而如果是阴性菌引起的肺炎,则需要使用头孢他啶这类三代头孢。

     

    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同一个部位的感染,也并没有哪种药物可以万试万灵。因为细菌是不断传代繁殖的,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变异。反复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会给细菌施加选择压力,导致出现耐药细菌。已有证据证实,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的出现有关。抗菌药物滥用可能导致对现有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超级细菌”产生。

     

    综上,并没有哪种消炎药最好这种说法。抗菌药物属于处方药,且滥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或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后自行使用。大家应到正规医院就医,遵医嘱用药。

  • 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都是我们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都是在临床工作当中比较常用的药物,那么两者相比哪一个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好呢?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在初期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的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以及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哪一个应该是抗血小板首选的药物呢?

     

     

    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好?

     

    虽然两者都是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所以单纯的来比较哪一个效果比较好,没有特异性的标准。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也是一种常见的COX抑制剂。而氢氯吡格雷是细胞色素p2Y12受体拮抗剂,他经常用于和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用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长期使用。所以两者没有可比性。


    二、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怎样选择?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大量的循证医学实验已经证实了他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也证明了他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一级预防的必要性,所以阿司匹林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而氢氯吡格雷作为一个比较贵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往往用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长期使用,以及植入支架以后或者是有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要求的患者联合使用。


    三、两者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同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两者都可以和血小板进行结合,进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所以两者的副作用当中出血都是其最为主要的副作用之一,在两种药物使用的时候,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使用,避免出血并发症都是两者使用的最大注意事项。

     


    虽然已经有了更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的使用仍然在临床上是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由于早期就诊和诊断、新型疗法的出现、以及治疗快速升级的目标治疗策略,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通常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有效的疾病抑制可以改善长期预后,防止关节损伤和维持功能。然而,又出现了新的治疗挑战,一旦疾病得到有效抑制,长期持续的高强度治疗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疗,有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和不必要的医疗花费。因此,治疗减量(减少剂量或药物数量,使患者保持缓解或至少是低疾病活动状态)或甚至停止治疗的观念,已在临床试验和日常实践中得到尝试。

     

    有三种可能的减量方法。一种方法是停用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同时保持其他药物的剂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有时也适用于生物、靶向或传统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停止使用一种药物,而其他DMARDs继续使用,不作改变。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减少联合治疗方案中的一种药物的剂量来达到减量目的,这种方法最常见的是将生物或靶向合成得DMARD的剂量减半或延长给药间隔,而传统合成的DMARD保持不变。第三种方法是在单一疗法中,通过逐步减少单一DMARD的剂量,直到达到最低的有效剂量,但不是停止治疗。

     

    糖皮质激素的减量和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权衡糖皮质激素的益处和风险后,国际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管理提出了各种建议。2010年和2019年欧洲风湿病学协会联盟(EULAR)的建议中都推荐初始使用糖皮质激素;然而,2019年的建议 更强调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过渡性治疗,并在临床可行的情况下迅速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争取在3个月内完全停用(伴或不伴其他DMARDs)。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指南建议初始使用传统合成DMARD的中度或高度疾病活动的患者,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建议使用尽可能少的剂量,且用药时间尽可能缩短。然而,最新的 2021年ACR指南有条件地建议在开始使用DMARD治疗时不使用短期糖皮质激素,并指出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毒性超过了潜在的益处

     

    2018年更新的亚太风湿病学协会联盟(APLAR)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中建议, 一旦症状改善,就应适时减少糖皮质激素,完全缓解时就可以停药。因此,人们似乎很少讨论糖皮质激素用于初始治疗的疗效,而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权衡糖皮质激素效果和副作用的风险,即使是短期使用也是如此。

     

    长期随访的报告显示,即使糖皮质激素是相对较低的剂量,低至5mg/天,也会增加睡眠障碍、皮肤变化或感染的风险,而且许多副作用存在(累积)剂量效应。就这种累积剂量效应而言,糖皮质激素与大多数其他DMARDs不同,一般来说,患者和医生都同意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

     

    但目前还没有发表减少剂量或完全停用糖皮质激素的减量策略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没有关于停用与继续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益处的研究数据。个别研究中将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DMARDs作为治疗策略的一部分被减量和停用。观察性研究报告显示,多达6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诊断开始使用糖皮质激素超过12个月,这表明 在日常实践中完全停用糖皮质激素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一些研究中,70%至90%的患者停用了作为过渡性治疗的糖皮质激素,而不需要在疾病发作时重新开始治疗。在SEMIRA试验中,259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和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托珠单抗的治疗(±传统合成DMARDs)。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糖皮质激素继续治疗(泼尼松5mg/天,n=128)或糖皮质激素减量组(每4周减少1mg至停用,n=131),同时继续使用其他DMARDs治疗。

     

    24周后,停药组患者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红细胞沉降率(DAS28-ESR)明显增加。在继续治疗的128名患者中,有99人(77%)保持了低疾病活动度,而在减少泼尼松的131名患者中,有85人(65%)保持了低疾病活动度。在随访期间,仅限于24周,两组之间没有临床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

     

    目前还没有其他比较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减量/停用糖皮质激素的随机对照研究发表。 未来的研究应明确哪些患者可以停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什么是最佳的减量策略,以使患者成功地、安全地停用糖皮质激素。如果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导致疾病活动增加,未来的研究应明确安全长期使用的低效剂量是多少,并确定糖皮质激素减量后的最佳后续治疗步骤。

     

    生物DMARD的减量或停用

    尽管生物DMARDs可以提供快速的临床改善,但其并不经常被用作过渡性治疗。当用于传统合成DMARDs反应不佳患者的抢救性治疗时,考虑到生物DMARDs的高治疗费用,以及继续使用时(感染性)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当患者一旦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这些药物就得逐渐减少。最新的ACR、APLAR和EULAR建议,可以尝试减量, EULAR提到,当达到足够长的缓解期时,可以停止使用生物DMARDs。继续使用传统合成的DMARDs治疗是首选

     

    各种试验研究了通过减少剂量、间隔增加和(最终)停药的策略。通过停用生物DMARD而继续使用传统合成DMARD来进行减量的策略,主要是在开放标签研究中进行的。这些研究报告称,停药与继续用药相比,病情发作率增加约30-33%,多达66%患者的缓解或疾病活动度状态消失。

     

    靶向合成DMARD的减量或停用

    RA-BEYOND双盲研究中,接受Janus激酶抑制剂 巴瑞克替尼治疗时持续低疾病活动或病情缓解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继续服用全剂量巴瑞克替尼(4mg;n=281)或减少到半剂量(2mg;n=278),同时继续服用传统合成DMARDs或糖皮质激素。

     

    与半剂量组相比,全剂量组有更多的患者保持低疾病活动度和缓解(保持低疾病活动度:67% vs 80%;保持缓解:33% vs 40%)。全剂量组患者的疾病发作低于半剂量组(23% vs 37%)。在没有维持住低疾病活动状态或缓解的患者中恢复全剂量后,67%的患者重新获得低疾病活动状态或缓解。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更多关于靶向合成DMARD减量策略的研究信息。

     

    参考文献:

    Lancet Rheumatol 2021; 3: e659–7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业方向为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中国目前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的部分新冠疫苗均是国产,比如:康希诺(CanSino)腺病毒载体疫苗,安徽智飞龙科(Zhifei Longcom) 重组蛋白疫苗,科兴(Sinovac) 疫苗及国药(Sinopharm)的两款疫苗(北京,武汉)等,后三种均为灭活疫苗。

     

    一:疫苗的分类

     

    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发病的疫苗很多,可以用不同方法把这些疫苗归类。为便于说明解释,本文把疫苗分为经典技术疫苗(保留完整病毒的疫苗)与新型疫苗。前者包括许多大家熟悉的疫苗,如MMR三联疫苗、甲肝疫苗及本文介绍的几款新冠灭活疫苗;目前在北美使用的辉瑞疫苗、莫德那疫苗、阿斯利康疫苗等则属于后者。

     

     

    二:回顾疫苗临床实验的进度

     

    下图是全球主要疫苗临床实验开展的时间轴。由图可见,中国军科院与康希诺公司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临床实验最先开始。

     

     

    三:中国目前几款疫苗基本情况比较

     

    本文将简单介绍以下内容:1)中国目前主要疫苗种类;2)总体保护力(保护任何有症状感染),重症保护力及对于不同新冠变种的保护力;3)副作用。

     

    1)疫苗种类

     

    康希诺的克威莎疫苗、科兴的克尔来福疫苗、国药集团两款疫苗(包括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及前不久刚刚被批准紧急使用的安徽智飞龙科疫苗(ZF200)。 

     

    2)保护力

     

    本文所说的总体保护力是指保护免于任何有症状的新冠发病。

     

    根据作者所得到数据,几种疫苗的总体保护力还是有一定差别。康希诺接近70%;国药(又被称为中生集团)两款疫苗皆在70%-80%之间;科兴疫苗总体保护力在巴西的临床实验只有50.4%,但在土耳其却高达83%,这应该与巴西的病毒变异有关。

     

    此外必须说明,这些数据受实验设计及条件差别所限,很难直接比较。所以,数字之间的差别仅供参考。

     

     

    就新冠重症感染,几款国产疫苗的保护力都在90%~100%之间,为描述方便统称为接近100%。这说明无论接种何种疫苗都基本能保护免于新冠重症的发生(如住院治疗及死亡)。

     

    目前,本文作者尚未看到国产疫苗对于不同新冠变种保护力的相关数据,无法评论。不过就北美情况而言,目前使用的几种疫苗对新冠变种的保护力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依旧有一定保护力。

     

    3)副作用

     

    目前中国使用的几款疫苗副作用数据主要来自半年前的1~2期临床实验,就安全性而言还是很好的。因为相关报道已很多,大家对这些情况已基本了解,本文不再重复。但一些罕见的副作用只能在大样本的三期临床实验及人群检测(也被称为四期临床实验)中发现,比如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可能发生血栓的副作用,就是在欧洲接种上千万人群后才发现的。

     

    目前,官方报道国产疫苗在国内已经安全接种超过1亿剂次,并没有被发现有严重副作用。我们会密切观察相关数据的发布,之后及时做出相应评论。

     

    四:中国疫苗接种的相关管理方案

     

    对于新冠疫苗接种优先安排及延缓接种的管理方案,各国差别很大。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供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指导预防接种单位开展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使用。《指南》中对于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宜忌均作出了规定,在这里附上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供读者参考。

     

    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包括:

     

    (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

    (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5)妊娠期妇女。

     

    由于建议方案会随时调整,希望大家一定以当地相关部门的最新信息为准。

     

    五:小结 

     

    就疫情及疫苗而言,中国是疫情小国,却是疫苗大国。目前中国所使用的五款疫苗均为国产,总体效果也非常好。本文就目前在中国使用的五款疫苗的基本情况及保护力做了简单介绍及比较,文章核心内容归纳如下:

     

    1)尽管目前几款疫苗对预防新冠轻症感染发病有一定差别,但对预防重症新冠感染及发病效果差别不是很大。

    2)作者没有查到这几款疫苗对主要新冠变异病毒株的数据,自然合理。因为目前新冠流行在中国已经得到基本控制,很难有相关数据。如果根据其它疫苗的数据推测,中国的各款疫苗对新变种病毒效果很可能也会降低,这说明了保持目前局面及尽快接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的重要性。

    3)因为对不同疫苗研究的时间、人群及纳入标准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把各疫苗保护力直接比较不完全公平,本文信息仅供参考。

     

    最后,希望能尽快公布3期临床实验的相关数据,从而增加民众对疫苗的信心。同时呼吁相关部门把好接种疫苗后人群监测这一关,一旦发生罕见的严重副作用能被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 作者 | 北京天坛医院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那么流感病毒就是攻城略地的外敌,想在抗敌保卫战中取得胜利,必须要“知己知彼”、“科学防治”。

     

    了解外敌——流感的前世今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严重威胁健康。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及咽痛、咳嗽等轻度呼吸道症状。属于中医“时行感冒”、“温病”、“疫病”、“疫戾”等范畴。

     

     

    20世纪曾经爆发过四次严重的流感事件,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俄罗斯流感”,均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流感多发地,也是流感病毒变异株的重要发源地,每年流感发病人数估计可达上千万。2009年我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事件,2013年爆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流感病毒如何“攻城略地”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流感的病原体是各种流感病毒,最主要的有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分别存在多种亚型,病毒变异较快,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空气中更易存活。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多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及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传播。流感病毒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流感不分男女老少,人群普遍易感。

     

     

    如何“抵御外敌入侵” ——中医药是一把利刃

     

    面对各种流感,在无成熟有效的疫苗和精准药物的情况下,中医药介入可改善病情,干预、阻断疾病的发展过程,改变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驱除病原体,实现治疗目的。

     

    从历年流感大流行时的治疗经验来看,中医药的参与功不可没。北方流感爆发多在冬春季节,此时北方天气外界寒冷、室内温暖,流感病机多表现表寒里热的特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具有良好的退热、抗病毒作用。

     

     

    我们身边常用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牛蒡子、黄芩、大青叶、射干、黄连、黄柏、大黄、虎杖、百部、黄芪、栀子、柴胡、香薷、甘草、人参、灵芝、紫草、贯众、蚤休、桂枝、藿香、野菊花、羌活、荆芥、金莲花、穿心莲等。

     

    常备的预防方药:儿童、青壮年:金银花6g、大青叶6g、薄荷3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天;年老体弱者:党参6g、苏叶6g、荆芥6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天。

     

    对于流感来说,平时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说明病邪侵袭人体,其致病与否与正气的强弱相关,平时多锻炼,增强体质是根本,但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避其毒气”,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比如最有效的就是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出门带上防护口罩等等。

     

    这里给大家准备了预防流感保健操:一是开天门,用双手大拇指内侧从眉心推到发际线,推100次,可动员阳气上升,提高免疫力;二是推坎府,大拇指从眉心推到眉梢,可调整正气,增加免疫力;三是揉太阳,双手顺时针揉太阳穴100次;四是保鼻通,双手大拇指揉鼻唇沟的上端,可缓解轻型感冒鼻塞症状并有通气的作用。

     

    流感固然可怕,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掌握了对付外敌的“利刃”,中西医结合,有条不紊地排兵布阵,方能有备无患、化险为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电活动失去规律,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这种异常的心律可能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降,进而影响心脏泵血效率。

    房颤的病因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肌病和甲亢等。此外,情绪激动、手术、运动或大量饮酒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房颤。

    房颤患者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心慌、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发现和诊断房颤至关重要。

    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等方面;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部分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也有助于控制房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通过以下方法预防房颤: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
    • 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 注意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房颤。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逐渐上升,尤其在7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0%。近期,在第25届长城会上,房颤的治疗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其中,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作为治疗房颤的新希望,备受瞩目。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亚洲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抗凝强度存在争议。此外,医生对华法林的培训不足,患者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导致其利用率并不高。相比之下,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在真实世界研究中表现出优于华法林的安全性,且患者依从性更好。

    阿哌沙班作为另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减少房颤导致的栓塞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且其造成的大出血风险与阿司匹林相当。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房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我国已完成四个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其中,达比加群是唯一批准进入我国市场的药物,但尚未进入医保目录。

    尽管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显著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新药上市初期,药企对其安全性强调,但缺乏药物监测。此外,针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导致的出血,如何快速逆转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达比加群的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针对利伐沙班的“解药”也正在进行基础实验。

    此外,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房颤合并瓣膜病、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也需进一步研究。总之,新型口服抗凝药为房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 房颤,作为心衰和脑梗的‘幕后黑手’,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许多患者在过量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下,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脑中风。因此,对于房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冷冻球囊消融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消融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患者疼痛感低、并发症少等优势,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除了手术治疗,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也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心态,都是预防和控制房颤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过量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患者还应注意监测自身的心律,一旦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房颤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治疗,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日常保养,相信房颤患者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获健康生活。

    以下是房颤治疗的相关科室和医院推荐:

    • 心血管内科
    • 心律失常科
    • 神经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这种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地高辛,作为一种强心剂,在治疗房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高辛治疗房颤的原理主要在于抑制房室结的传导,兴奋迷走神经,从而减慢心室率。房室结是心脏传导系统中的一部分,负责将心房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心室。通过抑制房室结的传导,地高辛可以降低心室率,缓解房颤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

    除了抑制房室结传导,地高辛还可以兴奋迷走神经,进一步减慢心室率。迷走神经是一种自主神经,主要调节心脏、血管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兴奋迷走神经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改善房颤患者的症状。

    然而,地高辛并非房颤治疗的唯一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可能会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治疗、射频消融手术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心律平、胺碘酮等可以抑制心房的快速跳动,从而达到控制房颤的目的。抗凝治疗则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射频消融手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破坏心房内产生房颤信号的异常组织,从而根治房颤。

    房颤患者在进行治疗时,还需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助于控制房颤症状。此外,定期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地高辛作为一种强心剂,在治疗房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房颤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日常保养,才能有效控制房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心房纤颤,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房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紊乱,使得心房肌肉产生不规律的颤动。这种不规律的心跳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衰竭、脑卒中等。

    房颤的病因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此外,情绪激动、饮酒、剧烈运动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房颤。

    针对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导管消融术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破坏心脏产生异常电信号的部位。

    为了预防房颤的发生,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血压等。此外,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基础疾病也是预防房颤的关键。

    心房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了解病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是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出现的提前搏动。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人群,也可由多种心脏病引起。

    ### 早搏的症状

    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而有些人则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心悸:感觉心跳加速、不规则或突然停止。
    • 心慌: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
    • 头晕或晕厥: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
    • 乏力: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 胸闷: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 早搏的体征

    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体征:

    • 提前搏动:在基本心律之间出现的提前跳动。
    • 长间歇:早搏后出现的心跳间隔较长。
    • 漏脉:由于心室充盈不足导致脉搏减弱或消失。
    • 心音变化:早搏可能导致第一心音增强或减弱,第二心音消失。

    ### 早搏的常见原因

    早搏的常见原因包括:

    • 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房颤动等。
    • \n
    •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钾血症等。
    • 生活方式: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等。
    •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

    ### 早搏的预防措施

    为预防早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
    • 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等疾病。
    •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如果出现早搏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其发病原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关于饮酒与房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期,一项发表在Eur Heart J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每天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房颤的风险。研究人员对107845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13.9年的随访,发现每天饮酒量达到12克时,患房颤的风险比不饮酒的人群高出16%。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饮酒与房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为什么饮酒会增加患房颤的风险呢?研究表明,酒精可以导致心脏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饮酒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肌损伤等问题,进一步增加患房颤的风险。

    除了饮酒,还有哪些因素会增加患房颤的风险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

    •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房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房颤。
    • 高血压:高血压是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房颤的风险较高。
    • 肥胖:肥胖会增加患房颤的风险。

    那么,如何预防房颤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限制饮酒:尽量减少饮酒量,尤其是高浓度酒精。
    • 控制血压: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控制血压。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
    • 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 积极治疗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总之,饮酒与房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预防房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饮酒量,控制血压、血糖等,降低患房颤的风险。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失去正常的节律,出现快速、不规则的心跳。这种情况下,心房中的血液可能无法正常流动,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房颤的症状可能包括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严重的是,房颤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为了降低房颤的风险,患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3.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房颤风险。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控制心律和预防血栓来缓解症状。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总之,房颤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律失常。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 我与医生的线上问诊之旅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与医生的线上问诊。屏幕那头的医生,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他的眼神温和而坚定,让我感到无比的安心。

    我向他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他耐心地倾听,不时地点头,然后给出了专业的诊断和建议。他说,我父亲的情况很可能不是冠心病,而是阵发性房颤。他让我父亲做了冠状动脉的检查,排除了冠心病,就确认了这一诊断。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十分困惑。我发现,父亲的治疗方案并不针对他的病情,而是误诊为冠心病。这让我十分生气,也让我开始怀疑这家医院的医疗水平。

    医生得知此事后,没有丝毫的辩解,而是耐心地为我解释了整个情况。他说,他理解我的担忧,也明白我的父亲需要得到正确的治疗。他建议我找熟人帮忙,找其他心内科的医生再看看,以确保父亲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医生的建议让我深感温暖,他的专业和负责让我对他充满了信任。我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先停药不出院,找熟人帮忙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

    虽然这场线上问诊让我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我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位资深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高效。在互联网医院,我可以随时随地向专家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也让我对互联网医院充满了信心。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常常面临心率不规律、心跳过快等问题。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本文将详细介绍房颤患者如何计算心率。

    房颤患者的心率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听诊器和心电图。

    听诊器是房颤患者常用的工具,通过听诊器听取一分钟的心跳声,可以大致估算出患者的心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绝对不规则,因此在听诊时一定要完整地听满一分钟,而不能仅凭前十几秒或几十秒的心跳次数进行估算,否则结果可能不准确。

    心电图是另一种常用的心率计算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心室率的波动情况,从而计算出平均心室率。

    除了心率计算,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法治愈房颤,但可以控制心率、预防血栓和中风。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和外科迷宫手术,可以治愈房颤,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房颤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接受治疗,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此外,患者还需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过度运动,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家庭护理同样重要。患者需要学会自我监测心率,积极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总之,房颤患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做好家庭护理,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