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
- 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
- 不同疾病类型预后不同,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简介
小儿抽动症(tic disorder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以不自主的、反复快速的、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环境等因素相关。目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部分患儿症状可缓解或消失,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1]。
症状表现[1]:
- 运动抽动:如眨眼、耸鼻、咬唇、刺戳动作(用手指做出刺或戳物品的动作)、旋转、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
- 发声抽动:如吸鼻、清咽、犬吠声、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秽语(说脏话)等。
诊断依据[1]:
依据患者既往病史及症状情况,结合脑电图、头颅CT等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
疾病类型[1,2]:
- 短暂性抽动障碍
-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
是否具有传染性[1,2]?
无
是否常见[1,2]?
小儿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1%~0.5%。抽动障碍男孩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6~9):1。
是否可以治愈[1,2]?
- 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患儿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
-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虽症状迁延,但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小;
- 抽动秽语综合征预后较差,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需较长时间服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症状易加重或复发,大部分患儿到少年后期症状逐渐好转;也有部分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
是否遗传[1,2]?
是,目前研究表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是
文章 河北衡水市小儿保健科:5岁儿童小儿抽动症在线问诊经历
在某天下午,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5岁的儿子前来线上问诊,她描述说儿子老是眨眼睛,皱鼻子,已经去过儿童神经科,诊断结果是小儿抽动症。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医生向她确认了一些相关问题,比如是否有过敏史、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
在确认了相关信息后,医生为儿子开具了小儿智力糖浆的药方,并提醒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要及时就诊。经过药师审核,处方最终通过,患者可以一键预约药品。
最后,医生再次强调,医生的建议仅为参考,如果有需要诊疗,还是需要前往医院就诊。整个问诊过程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患者也对医生的服务感到满意,表示会继续关注孩子的病情,并如有需要会再次复诊。
药事通
文章 北京海淀区小儿神经内科:小儿抽动症治疗经验分享
我家孩子7岁了,在医院检查过,医生说是轻微的小儿抽动症,开了一些药物治疗,效果还不错。但最近又出现了抽动的症状,我有些担心。于是我上网咨询了医生,询问了关于药物用量和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的问题。医生建议我继续使用之前的药物,并且可以搭配其他药物使用。同时提醒我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少接触电子产品,多户外活动。对于孩子的病情,医生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和建议,让我感到很安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抽动症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要持续治疗和注意。我对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感到很满意,相信通过医生的治疗,孩子的病情会有所好转。
未来医疗领航员
文章 河南新乡市老年精神科专家在线诊治小儿抽动症
我是一位母亲,我的孩子一直有发声的症状,我带他去了线下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诊断为小儿抽动症,并开了安律凡给孩子口服。后来我在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位医生,他非常耐心地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医生在问诊过程中与我进行了友善的沟通,很细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经过医生的评估,他给孩子开了五盒安律凡,我得到了医生的专业建议和支持,非常感激他。
医疗故事汇
刘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