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细胞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引起
- 表现皮肤发黄、大便颜色浅、尿色深、肝叩痛
- 经药物治疗可治愈
简介
淤胆型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占病毒性肝炎的2%[1]。临床表现为黄疸(皮肤发黄)、陶土样大便(大便颜色浅,像陶土样)、尿色深、肝叩痛等症状,经药物治疗部分可治愈,预后良好,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症状表现:
典型为黄疸(皮肤发黄)、陶土样大便(大便颜色浅,像陶土样)、尿色深、肝叩痛。
诊断依据:
1.急性淤胆型肝炎:
(1)肝炎病原学检查为阳性,如乙肝病毒检测阳性;
(2)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具有三分离特点: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黄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显;具有梗阻性黄疸特征,皮肤瘙痒,陶土色大便,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可达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续时间长;排除药物性因素;
(3)病理检查可示微胆管淤胆,胆管增生明显,可诊断;
(4)排除药物性因素;
(5)病理检查可示微胆管淤胆,胆管增生明显,可诊断。
2.慢性淤胆型肝炎:
(1)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2)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血清学指标或HBV-DNA/HCV-RNA阳性;
(3)排除肝外梗阻因素;
(4)病理检查见胆管淤积,胆管增生明显,可诊断。
淤胆型肝炎有哪些类型?
根据病因可分为:
- 急性淤胆型肝炎:急性肝炎引起肝细胞或毛细管胆汁分泌障碍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 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引起的淤胆型肝炎,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是否具有传染性?
部分是,甲肝或乙肝等引起的可有传染性,通过血液、性等方式传播。
是否常见?
常见,约占病毒性肝炎的2%[1]。
是否可以治愈?
部分可以治愈,经药物治疗可治愈。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是常见的四种病毒性肝炎。它们的潜伏期和病程特点各不相同。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6周,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腹胀等。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6个月,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慢性肝炎则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5~12周,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丁型肝炎的潜伏期为4-20周,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慢性肝炎则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除了上述四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外,还有戊型肝炎、庚型肝炎等。这些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症状与上述四种肝炎类似,但具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肝衰竭、肝硬化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为了预防病毒性肝炎,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共用餐具、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接种肝炎疫苗,以降低感染肝炎病毒的风险。
健康百科
文章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生活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和淤胆型肝炎等。每种类型的肝炎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表现。
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则症状较轻,多不发热,但肝功能检查ALT升高。
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乏力、胁痛、肝区痛等。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症状则更为明显,包括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肝质较硬、脾肿大等。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表现为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等。急性重症肝炎病情凶险,可迅速恶化至肝昏迷状态。亚急性重症肝炎则病情进展较慢,但同样严重。
淤胆型肝炎的症状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类似,但自觉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肝肿大、皮肤瘙痒、梗阻性黄疸等。
为了预防和治疗病毒性肝炎,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 避免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毒性肝炎。
4. 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诊治,避免误诊和漏诊。
5.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肝内胆汁淤积食疗与用药--中医识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旧称淤胆型肝炎)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性脑病、肝癌等。其特点是黄疸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甚至数月,甚至迁延不退。
中医认为,肝内胆汁淤积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或湿热疫毒引起的。湿热之邪阻滞肝胆,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引起黄疸。治疗上,中医主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化痰、温运阳气等原则。
在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养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适合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食疗方法:
1. 茵陈粥:茵陈30克,粳米100克,将茵陈煎水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
2. 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50克,鲤鱼1条,将鲤鱼去内脏,与赤小豆同煮汤。
3. 玉米须茶:玉米须50克,煎水代茶饮。
4. 绿豆薏米汤:绿豆50克,薏米50克,将两者同煮成汤。
5. 菊花枸杞茶:菊花10克,枸杞子10克,煎水代茶饮。
需要注意的是,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健康解码专家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南阳市中心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