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性息肉介绍
- 症状为间接性便血或大便带血
- 主要由炎症、病毒感染等所致
- 常引发贫血、肠梗阻、肠癌等并发症
简介
肿瘤性息肉,是指由于炎症、病毒感染、生活习惯等所致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引起的真性肿瘤(是指基因出现突变、新增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物质)。引起间接性便血、大便带血、腺瘤、大便混有黏液、排便频率异常等一系列症状,没有特异的好发人群,往往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如果没有积极治疗,则容易产生贫血、肠梗阻、肠癌等并发症,危害患者的健康。
症状表现:
典型的症状表现为间接性便血、大便带血、腺瘤、大便混有黏液、排便频率异常等。
诊断依据:
根据间接性便血、大便带血、腺瘤、大便混有黏液、排便频率异常等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活检即可确诊。
肿瘤性息肉有哪些类型?
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
- 管状腺瘤;
- 绒毛状腺瘤;
- 混合性腺瘤。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无特定好发人群,发病率为0.001%[1]。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可以治愈。通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症状明显改善,病情明显减轻。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肿瘤性息肉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得了胆囊息肉不要紧张,更不要过度治疗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突起或隆起的一类病变。文献报道普通人群胆囊息肉的患病率为1-9%。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少数可出现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不适。大多数胆囊息肉不需要治疗,少数癌变风险较高的需要手术治疗。 病因 胆固醇代谢不良:胆固醇代谢缺陷被认为是胆囊息肉的可能原因之一。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也会引起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形成,被称为炎症性息肉。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病呈增加趋势。 其他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情绪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病理学分类 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类型,占全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5%左右。常表现为多发性,也可单发,息肉一般较小且增长缓慢。目前认为胆固醇性息肉不会癌变或癌变风险非常小。 炎性息肉:相对少见,为胆囊粘膜慢性炎症增生所致,常合并胆囊结石。 腺瘤性息肉:相对少见,病变多为单发,增长较为迅速,存在癌变的可能。 恶性肿瘤性息肉:很少见,主要是早期的胆囊癌,因为病灶小,影像检查很难与良性息肉区别。 典型症状 1、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 2、上腹疼痛:少数患者可在进食后因息肉影响胆囊正常收缩出现胆绞痛。 3、消化不良:胆囊是存储和浓缩胆汁的主要场所,胆囊息肉会直接影响胆囊排空功能和浓缩胆汁的能力,继而影响消化道内脂肪组织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表现。 4、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 检查方法 B超:超声是检查胆囊息肉最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典型的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凸起的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移动。 增强CT或核磁:CT和核磁不是胆囊息肉的常规检查手段,尤其对于小的胆固醇性息肉,这些检查不如超声准确。对于可以恶变的患者,增强CT或核磁有助于发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周围侵犯和转移的信息。 肿瘤标记物:良性息肉肿瘤标记物不会存在异常,怀疑癌变时可检测CEA、CA199、CA125等协助鉴别。 需要鉴别的疾病 胆囊结石:有时胆囊息肉可以和胆囊结石并存,且临床表现相仿,无法从临床表现进行鉴别,需要靠超声等影像检查进行鉴别。临床上见到少数自发消失的胆囊息肉多为附壁结石脱落后溶解或排出的结果。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多合并胆囊结石,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通过超声等检查多可与胆囊息肉区分开。 胆囊癌: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息肉很难鉴别,典型的胆囊癌肿块较大、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断、甚至侵犯胆囊壁、有血流信号等。 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信息 胆囊息肉的大小、增长速度、基底部的表现、血供情况等与息肉的性质以及恶变风险相关。 息肉大小: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较小,超过1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增加,超过2cm的息肉多为恶性肿瘤。 增长速度:胆固醇息肉一般增长缓慢,间隔半年到1年复查多变化不大,增长较快的息肉样病变需警惕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可能。 基底部的表现:良性息肉一般通过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基底部一般较宽,病变与周围胆囊壁分界不清。 血供情况: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血供不明显,肿瘤性息肉血供比较丰富,如果检查发现存在明显血供者,需积极手术治疗。 治疗 大多数胆囊息肉不需要治疗,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对于胆囊息肉基本没有明显作用。 息肉超过1cm、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基底较宽或存在明显血供者,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有手术指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切除胆囊后可以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胆囊癌者应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决定是否扩大手术范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微,一般6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和恢复进食,治疗效果确切。 开腹胆囊切除术目前已经很少应用,对于胆囊息肉高度怀疑已经癌变者,尤其是病变侵犯周围肝组织者,可以实施开放性胆囊切除手术,术中需要同时切除胆囊周围的部分肝组织并进行淋巴结清扫。 就诊建议 1、初次发现胆囊息肉后,建议带检查结果到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征询医生的治疗建议。 2、对于小于1cm的息肉,如果不存在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因素,建议初次发现后3个月复查超声,无明显变化者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观察变化,出现明显增长者应及时就诊征询医生建议。 3、息肉超过1cm以及存在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高危因素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规律饮食,均衡膳食,适当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品,如动物内脏、油炸食物、蛋黄等。 2、保持充足睡眠,多进行体育锻炼,注重规律作息。 3、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4、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医生,征询医生的治疗建议。 5、如果需要治疗,应按医生建议及时手术。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应注意饮食适当清淡,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出现明显消化不良者可适当服用药物治疗。 预防方法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目前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不建议口服药物或保健品治疗。可以规律作息,均衡膳食,保持良好心态,正常工作生活。
主任医师高鹏骥
15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1cm的胆囊息肉究竟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可分为: 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一般为单发,有恶变的可能; 而非肿瘤性息肉多为炎性息肉或胆固醇性息肉,呈多发。 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积,约占所有息肉的50%左右,一般带有蒂,容易脱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或成为胆囊炎的诱发因素。因为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不会恶变。 很多患者常常以为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就要手术,1cm以内的就无需手术, 其实, 判断胆囊息肉是否要手术切除不能单单只看 息肉的大小 。 那么胆囊息肉,什么情况下可以保留,什么情况下要手术切除呢?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因此,判断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主要是依据其是否已经恶变或潜在恶变。 对本病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 胆囊息肉如有明显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病人有以下情况仍考虑手术:直径超过1cm的单发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B超复查一次。 而对于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由于其不会癌变,大小与1cm无关,定期随访观察就可以,一般需要每半年-1年复查一次B超,不需要手术。
林汛格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
定义,是指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类病变在术前只能在超声、核磁等辅助检查下才能看得见,且大多无临床症状,属很多疾病的统称,且难以在术前进行良、恶性的定性,因此常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约为0.32%~9.5% 。大约有5-7%的胆囊息肉认为是肿瘤性息肉,也就是具有癌变的倾向。 胆囊息肉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1. 早期的胆囊癌约占1%。 2. 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约占5%;其中腺瘤癌变率较高。 3. 无恶变倾向的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或称为胆固醇沉积症(约占70-80%)、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又称为肉芽组织性息肉)、纤维性息肉、淋巴样息肉、混合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组织异位症等(共占8-20%)。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 胆囊息肉的病因 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固醇代谢紊乱和胆囊结石等相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危险因素 胆囊息肉直径>1㎝,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闷胀感,一般较轻,多可耐受。但如果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更明显。罕见的症状有急性胆囊炎、胆道出血、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等有关。 相关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的。 核磁共振,相比彩超,诊断率更高,但费用略高。 超生内镜,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增强CT ,可进一步显示血流的变化,有助于鉴别胆囊癌。 治疗 1.(直径<10mm)的胆囊息肉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一般复查时间为半年到1年。而>1厘米的胆囊息肉建议手术治疗,即切除胆囊。 2.恶性息肉的发病年龄大多超过45岁。 3.单发、广基的息肉容易发生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因此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建议手术治疗。 5.良性息肉往往没有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比如右上腹疼痛,上腹闷胀,恶心等。 故综上所述,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定期复查彩超即可。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手术方式 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 对于术前怀疑恶变的息肉,建议行开腹手术,术中行病理检查,如果为恶性,需要行扩大切除术。比如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于春洋
主治医师
东港市中心医院
147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推荐医生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三甲
南阳市中心医院
胃炎(532例)
胃肠功能紊乱(476例)
专业擅长:擅长胃炎 腹泻,便秘,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营养不良等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
好评率:99%
接诊量:94792
邱伟华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三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专业擅长:单孔腔镜甲状腺微创治疗的开拓者,擅长消化道肿瘤、疑难复杂性甲状腺肿瘤综合治疗、无疤痕微创腔镜甲状腺手术和甲状腺疾病诊治。已经完成甲状腺手术超过10000例,完成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1500例。
好评率:99%
接诊量:1841
杜广辉
主任医师
泌尿外科
三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前列腺炎(167例)
早泄(84例)
专业擅长:前列腺炎,男女性尿频,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龟头敏感,性欲低下,勃起困难,勃起不坚,射精时间快,手淫过度,性生活不理想,男女性尿失禁,排尿困难,顽固的尿频,尿不尽,下腹会阴胀痛等下尿路症状及普通泌尿疾患。诊治病种包括: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前列腺增生,膀胱颈梗阻,尿道狭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结石,炎症,肾上腺疾病等
好评率:100%
接诊量:2060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