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皮肤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大疱性类天疱疮介绍
  • 多见于60岁以上中老年人
  • 表现为皮肤出现大疱,多一周内破溃,不留瘢痕
  •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缓解,预后良好。

简介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见于老年人,但也可能发生于所有年龄段患者。其特征为皮肤上出现张力性大疱。水疱可出现在正常皮肤或炎症皮肤处。某些病例初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皮损。典型的组织病理为表皮下水疱,伴表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在基底膜带存在IgG和C3(补体的第三种成分),大多数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可缓解,预后良好 [1]

症状表现[1]

  1. 非大疱期,即前驱期,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仅表现顽固性瘙痒,或伴表皮剥脱、湿疹样、丘疹和(或)荨麻疹样的皮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2. 大疱期,表现为正常或红斑皮肤上出现疱壁紧张的半球形大疱,一般为樱桃至核桃大小不等,甚至鸭蛋大小,疱液为浆液性或血性,多散在分布,好发于四肢屈侧、躯干下部,腋窝和腹股沟处。大疱多在一周内破溃,较快愈合,遗留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约10%-35%病人粘膜受损,主要在口腔粘膜出现小水疱,少数患者见生殖器粘膜受累。

诊断依据[1]

根据好发于中老年人,腋下、腹部、腹股沟及四肢屈侧出现张力性大疱,疱液澄清或呈血性,尼氏征阴性(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法),破溃很快愈合,很少累及粘膜等表现,以及组织病理提示表皮下水疱,基底膜带IgG、补体C3沉积,血清中出现抗基底膜IgG抗体等特点,即可诊断。

疾病类型[1]

根据皮损形态以及范围可分为:泛发性大疱型、红斑型、小疱型、限局性大疱性类天疱疮(LBP)、多形性类天疱疮、结节性类天疱疮。

是否常见[2]

不常见。至今未见该病有种族和地区差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可发病,有报道最小的患者为2.5个月,但老年人好发,平均发病年龄在65~8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是否可以治愈[1]

可以治愈,经药物治疗后大多可完全治愈,预后良好。

是否遗传[1]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大疱性类天疱疮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大疱性类天疱疮(二)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表皮下水疱是本病的特征,水疱为单房性,疱顶多为正常皮肤,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胞;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取患者皮肤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90%以上可见IgG和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少见IgM和IgA沉积;盐裂皮肤可见lgG和C3沉积于盐裂皮肤的表皮侧;免疫电镜显示lgG和C3沉积于基底膜带半桥粒部位,位于透明板上部。患者血清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C在基底膜带线状沉积。 实验室检查 通过ELISA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BP180和BP230抗体,为IgG型或IgE型,后者与瘙痒、高嗜酸性粒细胞和高IgE血症相关。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特征可以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天疱疮、湿疹、痒疹、糖尿病性大疱、营养不良性大疱等进行鉴别。湿疹、痒疹与BP的鉴别可通过免疫学检查,BP血清中可检测到抗BP180和BP230抗体,基底膜带有IgG、C3沉积,组织病理也可鉴别;糖尿病性大疱有糖尿病史,营养不良性大疱有严重的低蛋白血症,组织病理学虽然为表皮下水疱但无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学检查均阴性。 预防和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新皮损的发生和严重瘙痒等症状,防止过大的紧张性水疱和糜烂面造成的继发病变。治疗关键在于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 1 一般治疗 加强支持疗法,给予富于营养的易消化饮食;对水疱、大疱数量多者应适量补充血浆或白蛋白,预防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2 局部护理 对大疱可在疱底部用灭菌刀剪将疱划破或用针筒将疱液抽出,保留疱壁,如有糜烂面其处理可参考“天疱疮"的治疗。 3 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BP的首选药物,分为系统和局部治疗。 1)系统药物治疗:剂量依据损害范围而定,可参考“天疱疮”。有学者对照观察了泼尼松0.75mg/(kg.d)和1.25mg/(kg.d)治疗BP的差别,结果在第21天和51天时的治愈率无差别,但前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由于BP患者多为高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和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 2)外用药物治疗:由于BP多发生于老年人,死亡原因多为与激素相关的并发症和多脏器衰竭,因此可通过皮肤用药替代系统用药,其方法有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丙酸氯倍米松或卤米松冲击治疗,根据体重和新发水疱数决定用药剂量(最高剂量40g/d)和次数(每天1~2次至每周2次),均匀涂抹全身但头面部除外。外用药物治疗虽然减少了糖皮质激素对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但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感染机会增加的不良反应仍然存在。 (2)其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也可单独使用,应用方法可参考“天疱疮”。 4 其他治疗 对轻症患者可予米诺环素0.1g/d或红霉素1~2g/d,连续1~2个月,与大剂量烟酰胺1.5 -2.0g/d合用;氨苯砜( DDS)也可能有效。以上药物也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黄兰

12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大疱性类天疱疮(一)

大疱性类天疱疮( bullous pemphigoid, BP )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特征是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的大疱,组织病理为表皮下水疱,免疫病理显示基底膜带 IgG 和(或)C3 沉积,血清中存在针对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多数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免疫电镜显示这种抗体结合在基底膜带的透明层,因此本病也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现将 BP 循环抗体的靶抗原定位于半桥粒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 1(BPAg1,又称 BP230 )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 2( BPAg2 ,又称 BP180 )。BP230 为胞质内蛋白,虽然有 80% ~ 90%患者的血清能与其发生反应,但其抗体的被动血清转移实验不能引起 BP。BP180 为跨膜蛋白,胞内部分(氨基端)位于半桥粒的斑块内,胞外部分(羧基端)位于基底膜带内,将抗 BP180 氨基端的抗体转移至鼠复制出类似于人 BP 的动物模型,因此抗 BP180 抗体是 BP 的致病性抗体。现已证实 BP 患者体内存在针对 BP180 的自身反应性 T 细胞,能自发识别 BP180。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底膜带透明层部位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的参与下趋化白细胞并释放酶。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及手、足部。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 1 厘米至数厘米,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破溃后糜烂面常覆以痂或血痂,可自愈,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尼氏征阴性。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多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需要注意的是 BP 有时会出现非典型表现(如湿疹样或结节性痒疹样皮损)。本病进展缓慢,如不予治疗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也会自发性消退或加重,预后好于天疱疮。死亡原因多为长期患病引起的机体消耗性衰竭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并发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黄兰

12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疼可以忍,痒忍不了!为什么这种瘙痒这么顽固?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冬季是一个不怎么友好的季节,这不仅是因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心肺疾病很容易在这个时期加重或者复发,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老年人顽固性瘙痒,也可能对身体构成威胁。 说到老年人的这种顽固性瘙痒,原因除了由于皮肤组织衰老引起皮肤干燥,或接触过敏物质后引起皮炎之外,大疱性类天疱疮等免疫大疱性疾病也可能是引起瘙痒的元凶!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什么? 大疱性类天疱疮也被称作老年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大疱性皮肤病。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前驱期和水疱期。 前驱期 在出现皮肤水疱前,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可能有持续数周至数月的前驱期。 这时可能会出现瘙痒性湿疹样或荨麻疹样皮损。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20%左右)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从不出现水疱的症状,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及延误治疗。 水疱期 在水疱期,常见的皮肤受累部位包括躯干、四肢屈侧以及腋窝和腹股沟褶皱,而且可能会伴很严重的瘙痒。 当出现水疱时,典型皮损是在红斑或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出现樱桃大至核桃大的水疱,这些水疱疱壁紧张,不易破,并且可能分布广泛。 最终,大疱破裂,遗留湿润糜烂面和痂皮,一般情况下消退后不留瘢痕。 摆脱大疱性类天疱疮这样治 根据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严重程度及合并症不一,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分为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在病情不严重时,为缓解瘙痒、抑制水疱的形成,一般治疗较为推荐。 通常需要将天疱疮内的疱液抽吸出来,同时要保留疱壁。如果疱里面还存在糜烂的情况,还需要用生理盐水擦拭病变部位,以防继发感染。 同时还要加强营养支持和皮肤护理,适当补充白蛋白质,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日常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药物治疗 因为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药物治疗也分局部用药和系统用药。 如果是局部皮肤表面有糜烂破溃、水疱等现象,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卤米松乳膏、红霉素软膏等外用药来缓解局部皮肤症状。 但若是出现较为严重的皮损现象,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用药,如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以及四环素类药物。 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奥马珠单抗等亦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 但大疱性类天疱疮也属于容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经过治疗后更需要注重预后管理。 冬季皮肤瘙痒症,预防是关键 避免过度挠抓 如果皮肤出现瘙痒,千万记得不要拼命抓挠! 因为这样做会直接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形成肉眼难以察觉的裂口,可能继发皮肤感染、加重皮肤敏感或者诱发慢性湿疹等顽固性皮肤病,以至于陷入恶性循环。 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冬季室内环境较为干燥,湿度不当就很容易导致皮肤受到刺激。 我们可以用加湿器对湿度进行调节,或是或多养一些水栽植物。但要注意加湿器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并且要远离床头以避免“加湿器肺炎”。 正确的洗澡方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季的洗澡时间每次应不超过15分钟、一周2次左右为宜。 而且,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偏爱用很烫的水来洗澡,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健康,反而会加重皮肤的干燥程度,更可能引发瘙痒。

京东健康

3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