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卒中

卒中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卒中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针对卒中和出血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如何制定卒中预防策略

使用口服抗凝药(OAC)预防卒中是房颤患者管理的基石,使用OAC可降低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对于大多数没有中或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心脏瓣膜的房颤患者,治疗方案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NOAC)。尽管大多数指南通常建议将NOAC作为一线OAC疗法,但在某些卒中和出血风险较高的房颤患者中,仍需要谨慎,因为这些人群使用NOAC进行卒中预防的临床试验证据还有所欠缺。除OAC以外,还出现了预防卒中的非药物性经皮治疗方法,包括左心耳封堵术,有时与导管消融术一起用于治疗房颤。 房颤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包括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包括接受透析的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例如年龄大于80岁且有多种出血危险因素),既往发生过颅内出血或近期有急性出血的患者(例如胃肠道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心内血栓患者。近期,《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系统总结了有卒中和出血高风险的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策略。 图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官网 终末期肾病 慢性肾脏疾病(CKD)与房颤之间存在双向关联,特别是在患有终末期肾病(ESRD)的患者中(定义为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1.73m2或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接受透析的患者中约有12.5%患有房颤;CKD本身还与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患有房颤与接受透析患者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房颤可能与CKD的进展有关,可能加速ESRD的发生。 2019年ACC/AHA/HRS在房颤管理指南中,针对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RT)的房颤患者(其卒中风险较高)使用VKA给予了IIB类推荐,而每日两次5mg的阿哌沙班可作为VKA的替代药物。2018年CHEST指南指出,抗栓治疗应高度个体化,建议在这些患者中采用具有良好质量控制的VKA治疗(TTR> 65–70%)。接受RRT的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如果使用NOAC,仅限于每天2次的5mg阿哌沙班。欧洲,亚洲和加拿大的房颤管理指南不建议在房颤和ESRD患者中常规使用OAC。总体而言,房颤和ESRD患者的最佳卒中预防策略仍不确定,需要高质量的RCT来评估这些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老年房颤患者 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房颤的患病率在10%至17%之间,确切的患病率可能会被低估,因为在这些人群中,房颤通常无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卒中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是房颤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患者致命性卒中和OAC药物相关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加。现实生活中,对OAC相关出血的担忧可能会导致老年人OAC使用不足。 已发表的研究证明了OAC对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有益作用。BAFTA试验比较了老年房颤患者中(平均年龄81.5岁)VKA对比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3年的随访中,VKA相比阿司匹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荟萃分析比较了老年房颤患者使用NOAC和VKA的疗效,显示NOAC相比VKA,卒中和血栓的风险显著降低,且大出血风险没有增加,其他荟萃分析也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果。一项纳入年龄>90岁的最大型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NOAC相比VKA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NOAC与不良事件的减少也存在相关性。 近期有过胃肠道出血的患者 临床实践中,既往有过胃肠道出血可能会导致需要选择特定的OAC、停止OAC治疗或考虑使用替代治疗(例如左心耳封堵术)。根据西班牙的一项研究数据,有10%的房颤患者会停止OAC治疗,发生大出血是停止使用OAC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所有胃肠道出血病例中,确定出血的潜在原因至关重要。应考虑进行上下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因为下消化道出血提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 针对近期有过胃肠道出血的房颤患者的现有证据,支持出血事件后早期重启华法林治疗。胃肠道出血事件后再次接受OAC的患者,血栓栓塞和全因死亡率方面均比未接受OAC的患者有更好的结局。房颤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与华法林相比,高剂量达比加群或依度沙班和全剂量利伐沙班治疗相比法华林,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更高,而华法林与110 mg达比加群(每天两次)或阿哌沙班无显著差异。 上述发现与ESC血栓形成工作组和ACC专家共识意见一致。大多数有过胃肠道出血的AF患者,如符合OAC使用指征,出血后重新开始OAC治疗可以带来积极的临床收益,特别是在那些血栓风险最高的患者中。如果控制了出血源头且患者临床上稳定,则应尽早重新开始OAC(胃肠道出血事件发生7天之内)。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对于部分有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例如患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OAC治疗通常是不可行的。因此,临床中提出了诸如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方法作为预防卒中的一种可选方法。纳入了两个RCT的荟萃分析发现,在卒中、心血管死亡和系统栓塞复合终点方面,LAAO并不劣于长期VKA治疗。值得注意的是,LAAO组的出血可能性更低,包括出血性卒中。但有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LAAO有可能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增加。 纳入了19项RCT的网状荟萃分析间接比较了LAAO与安慰剂、抗血小板治疗和NOAC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预防卒中和死亡方面,LAAO优于安慰剂和抗血小板治疗,但与NOAC的效果相似,所有组的大出血风险相似。因此,还需要将NOAC与LAAO进行直接对比的RCT研究。 2020年EHRA共识报告指出,针对无法耐受长期OAC治疗的某些AF患者,LAAO可选择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但是,不应将LAAO视为与OAC完全等同的替代疗法,可行的情况下,患者应尽可能优先接受OAC治疗,尤其是NOAC。还有一些指南指出,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卒中预防策略,包括严格分析OAC治疗和LAAO治疗之间的风险收益比,并考虑患者的喜好。 参考文献: Nat Rev Cardiol. 2020. doi: 10.1038/s41569-020-00459-3. 京东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医咖会

146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患者也要补叶酸吗为什么?

叶酸,是我们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抗贫血药,经常用于叶酸异常性缺乏所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最近一段时间,有传言说高血压患者也要补充叶酸,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内科专家就来带你走进真相。 高血压在我国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发病基础,目前已经有2.9亿~3亿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在我国,约71%的脑卒中发病和54%的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有关系。 其中,很多的高血压患者存在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Hcy血症,高Hcy血症和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发病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此,我们将那些伴随着高Hcy血症出现的高血压称为H型高血压。 据目前一些临床资料显示,叶酸的补充能够很好地帮助机体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而减弱其和高血压的协同作用,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出H型高血压呢? 由于现在医学界对于H型高血压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各国对于H型高血压的评判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正常来说,人体内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浓度为5-15微摩尔每升,当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小于10微摩尔每升时,我们认为比较安全。 当其浓度超过10微摩尔每升时,随着浓度的升高,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疾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高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到底什么关系呢? 通常来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和叶酸的消耗水平是呈现负相关的,当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时,可能意味着体内出现了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的缺乏。 当然了,吸烟行为,或者是一些基因遗传性疾病也都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们来说,该如何采取措施来补充叶酸呢? 如果患者确诊了H型高血压的话,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叶酸药物。 除此之外,还可以摄入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比如说动物的肝脏、绿色的新鲜蔬菜、豆浆、五谷杂粮一类的。 除此之外,H型高血压患者服用叶酸进行治疗的剂量和疗程是多少? 据有关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显示,一天服用0.8毫克的叶酸能够最好的减低体内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如果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太高,或者是出现了肾脏疾病,就需要考虑加大叶酸的每日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叶酸并不是短期性就能达到效果,需要补充超过3年的叶酸才能真正地降低脑卒中疾病发生的几率。 总而言之,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疾病都需要补充叶酸,H型高血压才是最需要补充叶酸的,在补充叶酸之前,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找专业的医师寻求诊断。 确诊之后,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叶酸,一旦出现异常的用药反应,务必及时的停药。

王医生健康说

14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冬季到来, 提醒老年人,多留心这些疾病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稳居我国居民死亡首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致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和冠心病。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个多因素性疾病,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目前尚无很好改变办法的情况下,探讨可以应对的环境因素、炎症因素等的变化规律与血压的关系,尤其是季节变化及气候急剧变化,对高血压并发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高血压在四季分明的地区,存在季节节律性,冬季血压最高、夏季血压最低,相关心血管事件冬季发病率最高。脑血管事件存在两个发病率高峰,冬季为第一发病率高峰,夏季为第二发病率高峰。 在季节和气温发生变化时,应加强血压等监测,掌握季节变化规律与血压变化规律间的关系,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及时增减降血压药物,应对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 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病死率及高血压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差异程度、季节气候特点存在着鲜明的区域特点,在季节性环境变化不太明显的地区,这种差异就较小。 Chowdhory 等调查日本高岛因脑卒中住院的 1665 例患者,发现春季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最低。同时在寒冷季节血压升高,血清胆固醇、C 反应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Ⅶ因子活性增强,导致血液高黏度、高凝状态,促进了动脉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因素。 非洲尼尔利亚的研究结果显示,雨季中因心力衰竭、脑卒中、血压控制不佳住院的患者较旱季明显增加,认为较低的气温使人的外周血管收缩、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汗液排泄减少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容量增加,对于存在心、肾功能不全基础病的患者,易诱发急性肺水肿。 有研究资料显示,天气指数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强预测因子,并独立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是否接受降压治疗及降压药的数量等因素。而且通过研究北京地区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发现夏季的收缩压、舒张压为全年最低,冬季的收缩压全年最高,舒张压高于夏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冬季和夏季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

侯艳娇医生

14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冬季到来,警惕气温变冷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医院甚至开通了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绿色通道。为了更好的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跟死神争夺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先诊治后付费,电梯直达病房,优先救治,优先检查的多项措施并进,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愈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范围涉及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诸多相关学科。 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地球环境的恶化,气象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地位已逐渐被广大学者认知并重视。然而,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气象因素、饮食习惯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 普遍认为,寒冷和气温的大幅波动是缺血性脑卒中诱发因素,而在温暖季节和气温相对平稳的月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减少,不同类型卒中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气温变化时,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可能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卒中的原因,因此,老年人与高血压病患者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季节交替、寒潮来袭等引起气温较大波动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室内温度的控制,更要对血压的变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血压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气温变化与有高血压病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血压波动有关,气温下降和温差增大可引起血压的升高,秋、冬季此现象更为明显,老年患者更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胆固醇水平随增龄呈下降趋势,老年患者血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变化,但此短时血脂水平的波动可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明显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气温波动和血压变异等多方面有关。在气温变化时,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可能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卒中的原因,因此,老年人与高血压病患者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季节交替、寒潮来袭等引起气温较大波动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室内温度的控制,更要对血压的变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侯艳娇医生

147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颈功脉斑块临床上有哪些表现呢?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非常常见,颈动脉几乎是人体动脉最靠近皮肤的一个动脉,因为其往往具有体现了全身其他动脉的作用,也被称为全身动脉的窗口,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样的疾病也会越来越多!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颈动脉斑块会有什么样的症状? 一、没有症状 轻微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以什么症状都没有,但在体检或者其他检查的时候,可以发现颈动脉斑块,甚至发现轻中度的狭窄,此时因为不影响血流或者影响很小,患者往往表现为无症状! 二、轻微症状 当动脉粥样硬化继续进展以后,患者颈部血管就会越来越狭窄,此时就会出现症状,但因为狭窄并不是非常严重,所以患者的症状也只是轻微症状!比如头晕、轻度的脑缺血发作等等!因为症状轻微,如果不加注意,甚至不会发现有症状! 而仅仅认为是其他原因,而且此时如果不加干预,其往往会继续加重! 三、严重症状 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继续进展,会使得症状进一步加重!此时患者的症状就比较严重,或者是比较明显了,患者可以表现为TIA、脑梗塞、甚至脑萎缩、脑严重缺血缺氧等更严重的后果!因为狭窄严重,这些症状可能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尽快干预! 四、急性症状 如果是颈动脉斑块突然变得不稳定,患者可以出现急性的脑动脉闭塞或者进行性加重,患者的症状也会突然急性加重!会出现诸如急性脑梗塞,严重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死亡等更为严重的结局!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同,受多种因素影响。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等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会因为程度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加以注意。而要想知道有无颈动脉斑块,只需要一个颈动脉彩超就足矣……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李建华医生

146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血栓喜欢堵全身动脉硬化的信号有哪些?

血栓的形成,是人体心血管系统非常常见的一种凝集反应,如果血栓的直径足够大的话,会很容易堵塞血管。 当血栓到达并堵塞重要的血管时,就会给人体造成严重的后果。 血栓可以随着人体的循环系统,到达血管的各个地方。 即便是管径很小的毛细血管,也会随着血栓的到来,而最终产生堵塞的情况。 除此之外,有的血栓还会发生脱落,引起肺栓塞,心肌栓塞,脑卒中等等疾病,在很短的时间内夺取人们的生命。 血栓起源于机体血管内膜的损伤,在后期,缓慢的血流,还有抗凝血作用与凝血作用机制的失衡,为血栓的最终形成埋下伏笔。 根据血栓形成情况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血栓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以及透明血栓。 众所周知,有一种非常危险的病,叫做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里发生了血栓栓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出现异常,难以满足心脏正常的泵血需求,最终大脑缺血缺氧,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既然血栓的危害这么大,我们该如何对付这个敌人呢? 一、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及时的捕捉和察觉全身动脉硬化的信号,例如:经常莫名其妙的感觉到疲惫,做事情没有力气。 去医院检查血脂,发现血脂高。时不时地感觉到胸闷气短,耳聋耳鸣,以及四肢麻木的情况。 这些都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典型症状,如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些情况,一定要重视起来,去医院找医生寻求专业的诊断。 尽可能地在早期将小血栓消除掉,避免其不经意的越长越大,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不要觉得自己年轻,就忽视掉全身动脉硬化的到来。 有相关研究表明,血栓引起心肌梗死,以及全身动脉硬化的情况,正在出现年轻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而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丧命。 这与他们的工作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联系。 长期久坐,一坐就是半天,也不站起来活动,一日三餐直接点高热量高油脂的外卖,不喜欢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睡眠不规律,没有时间喝水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小的血栓在体内形成与发展,最终突然间爆发巨大的威力。 总而言之,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要时刻注意起自身的心血管冠脉健康,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不要久坐和久卧。 在发现自身存在全身动脉硬化的症状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处理,服用一些抗栓溶栓药物,多做运动,避免血栓的形成和自身冠脉的硬化。 在这里提醒大家,重视起心脑血管健康,从点滴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作息行为习惯。

静说健康

14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手册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 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早期康复对患者的后期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来讲一讲早期康复应该做什么。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 Brunnstrom 恢复阶段 1-2 期。 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 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可以用排痰仪,或者教育患者咳嗽训练。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 30 分钟,则渐加 10 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 ,顶上腭等。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 90 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 3-4 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 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于文强

康复师

京东互联网医院康复师团队

148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梗的症状有哪些?

脑梗又叫做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出血、缺氧所导致脑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的常见的症状有: 舌根发硬,语言障碍,健康的舌头,是柔软灵活的,语言流畅。一旦,出现舌根发硬,说话不利索,含糊不清,出现语言障碍,要警惕脑梗。发生脑梗,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就会导致这类情况出现。此外,喝水容易呛水、吃饭容易呛着,也是舌根发硬的一种表现。 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 200/120mmHg 以上或血压突然降至 80/50mmHg 以下时,都是发生脑梗的前兆。 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梗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梗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 一过性黑檬,指正常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数秒后即恢复常态,既没有头晕、恶心,也没有意识障碍,这是因视网膜短暂缺血所致,为脑血管疾病的早警报,患者应加以注意。

文振海

主治医师

青州市人民医院

145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梗死灶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梗死灶指的是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发现颅内梗死灶建议在神经内科就诊,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脑保护(如丁苯肽等)治疗。患者要坚持服药,注意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积极防控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饮食应清淡,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忌辛辣刺激,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

许多

主治医师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4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康复误区️:康复就是针灸和按摩?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早已证明:中风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对中风康复认知的不足,不少中风患者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需要被照护,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为家庭和社会带了沉重的负担。 中风会导致肢体偏瘫,有不少家属及患者认为所谓康复就是按摩和针灸,所以经常遇到病人家属仅仅请按摩师或针灸师到家里进行按摩,结果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治疗时间,加重了患者的后遗症。 正确的做法是认识到: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感知功能训练、协调能力训练等等,涉及力学、生理学、电生物学等学科。 康复医学并不同于其他学科,主动的康复比被动的康复效果更好。现代国际康复理念认为,即便是最为优化的康复方案,也只占治疗重要性的一半,另外的成功需要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保持主动性,持续性状态。 所以,中风康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按摩”,还需多学科协同作战。

赵常宝

副主任医师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1456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00条记录共30页
...
...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