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胆囊疾病

胆囊疾病

别名:胆系疾病,胆囊病变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内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胆囊疾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二)

一、胆固醇息肉--多为良性,胆固醇代谢失调,胆汁中胆固醇增多,使胆固醇结晶沉积,被囊壁细胞吞噬堆积于黏膜固有层,逐渐形成胆囊胆固醇息肉,质脆易脱落,属于非肿瘤良性病变。多发性息肉以胆固醇息肉较多见。 弥漫型:粟粒样黄色小结节,广泛分布于整个胆囊黏膜表面。 局限型:呈桑葚状,有细蒂与胆囊黏膜相连。 二、炎性息肉--伴结石者癌变率相对较高,慢性胆囊炎症、胆结石,长期直接刺激胆囊壁形成的肉芽肿。多为单发,直径<1cm,有宽基附于胆囊壁,伴结石者比单纯性胆囊炎性息肉癌变率高。

王淼东

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55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胆囊的注意事项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是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之一。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那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都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腹腔镜微创手术需要向腹腔内注入足够的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手术空间。大部分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血液溶解后排出体外。如果患者的代谢要缓慢,术后可能会出现二氧化碳在体内淤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此时需要完善血气检查,并适当的给予补液扩容,就酸等支持治疗。 虽然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但手术后仍建议患者排气排便后再恢复正常的饮食,术后24小时内可以适量地进食温水,可起到润滑肠道,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2~3个月时间内,建议患者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尽量以低脂,易消化,清淡类的食物为主,以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引起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微创手术的伤口确实较小,避免了较多的切口缝线,可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但是术后仍需要加强伤口的换药,一旦发现伴有脂肪液化或感染,需要尽快的敞开伤口,引流局部的积液,避免局部的伤口延迟愈合。 术后患者休息一月,可以适当的恢复轻体力劳动。若患者需要从事重体劳动,建议术后至少休息六个月,以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的恢复。

温暖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

15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治疗?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约有1%~9%的人群胆囊内壁上会长息肉样的赘生物,息肉本身并无明显不适症状。 常因上腹痛或体检时,B超查出胆囊上长了息肉。 息肉较小时,B超、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不能确定息肉的性质,统称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大体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占90%。 大多数的胆囊息肉为良性,患者一般仅需半年至1年复查便可,不会出现恶变。 在剩下的10%的肿瘤性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大多数,需要高度警惕。 国际上认为,患者符合以下几种情况时,应高度警惕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 1、只有一个息肉。 2、息肉大于1cm。 3、息肉的蒂较大,基底较宽。 4、息肉持续观察1年仍在增长。 5、中年女性,有结石或胆囊炎症状,或存在胆囊癌家族史。 以上这些患者,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东健康

14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患者常见体征有哪些?

胆囊息肉是临床上常见胆囊良性病变之一。一般来说,胆囊息肉早期体积较小,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是随着胆囊息肉体积逐渐增大,患者可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依据胆囊息肉位置和大小不同,临床上患者常见可表现出不同的体征。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对于体积较大的胆囊息肉,息肉位于胆囊管出口处,一旦伴有胆囊管的堵塞,常会导致胆囊内的胆汁排泄不畅,此时胆囊会加强收缩,患者会出现右上腹压痛的症状,若胆囊内胆汁淤积较重,胆囊体积会明显肿大,患者于右上腹肋下缘可及明显肿大的包块,这是充盈的胆囊。 部分患者因胆囊内胆汁反流入血,会出现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部分患者正是由于皮肤伴有大量胆盐沉积引起皮肤明显瘙痒,皮肤、巩膜黄染等体征才到医院就诊的。 若胆囊息肉的患者因胆汁大量淤积,导致急性胆囊炎发作,患者会出现墨菲氏征阳性的表现。即患者平卧位时,检查者左手放于患者右上腹胆囊体表投影处,嘱患者深呼吸,肿大的胆囊下移时,可触及明显的疼痛症状。此时患者常会伴有右上腹的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的表现。提示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急诊行手术治疗。 以上胆囊息肉患者的常见体征,胆囊息肉的患者一旦出现了以上的体征,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尽快的行手术治疗,避免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温暖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

145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饮食让囊肉缩小消失?

近年来随着彩色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发现有胆囊息肉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通过体检在没有如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现的,据报道国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为4.5%~8.7%。那么什么人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胆囊息肉会癌变吗?发现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通过饮食能让胆囊息肉缩小消失吗?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什么人容易得胆囊息肉?   1、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人:当今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比较大,有些人经常熬夜,经常烦躁易怒、情绪抑郁,有些人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经常大量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经常点外卖、吃快餐以及暴饮暴食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会大大提高胆囊息肉发生机率。   2、有家族遗传史的人:胆囊息肉的发生家族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胆囊息肉,那么其后代发生胆囊息肉的机率就要明显高于他人。   3、肥胖的人:肥胖的人很容易发生一些疾病,胆囊息肉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据有关研究表明,肥胖的人体内的胆固醇比较高,如果这些胆固醇长期停留在人体内,就有可能使胆囊壁发生沉积,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4、有高脂血症的人:高脂血症发生胆囊息肉的主要机制在于胆汁中的脂质代谢发生异常,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存在障碍。现认为高密度胆固醇水平过低是胆囊息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5、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临床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是胆囊息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期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胆囊壁增厚、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以及胆囊体积变化等异常现象,导致胆囊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受到影响。   6、有糖尿病的人:2型糖尿病在近年来被认为是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胆囊息肉的发生率。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凸起性病变的总称,它包含着不同的病变类型。   常见的有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和胆囊腺瘤。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样息肉形成的主要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关。胆汁主要由胆汁酸盐、胆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组成。生理状态下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于胆汁中,当三者的正常平衡发生改变或在胆道系统的一些病理状态下,过饱和胆汁中的胆固醇主动和被动转运至胆囊粘膜上皮细胞胞浆过程增强,被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堆积于巨噬细胞使其变大,移行缓慢,最终变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因体积过大和变形能力差而不能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间隙,或者淋巴管腔被泡沫细胞堵塞,导致小管结构破坏引起粘膜下泡沫细胞堆积。待泡沫细胞积聚甚多时,诱导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吞噬后形成泡沫样细胞,泡沫状细胞在上皮的固有膜堆积向黏膜表面隆起呈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状或息肉并突入胆囊腔,呈现类脂质金黄色的外观即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2、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性增生,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的病变,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胆囊腺肌增生症形成的机制,部分学者认同胆囊腔内压力增大学说,即腔内压力增大导致黏膜陷入肌层形成憩室,管腔压力增大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胆囊管先天性狭窄及弯曲导致胆囊出口周期性狭窄,在黏膜慢性炎症刺激下形成的胆泥、黏液等间断阻塞胆囊出口,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而使胆囊内压力升高;②胆囊壁肌肉异常收缩导致管腔压力增大。   3、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与胆囊腺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原因主要是胆囊结石及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性损伤,胆囊黏膜上皮在反复磨损、再生、修复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修复损伤的组织。刺激因素的持续存在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有瘢痕形成,最终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胆囊腔内形成息肉。   4、炎症性息肉:这种胆囊息肉主要就是胆囊炎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胆囊息肉会不会癌变?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可以发展为胆囊癌,而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胆囊腺肌症是否会增加胆囊癌的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即使增加,程度也很低,不超过平均风险的2倍。息肉大小是预测恶变最有用的指标,一般大于2厘米的息肉几乎都是恶性的,并且很多时候癌症是晚期的。研究发现,在大于1厘米的息肉中,癌的发生率为43%~77%,而大于2cm的息肉100%为癌。年龄是另一个危险因素,研究显示,50~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恶性息肉的风险更高。   发现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   首先发现有胆囊息肉并不可怕,不要过分紧张。可以咨询专业医生,对于高危息肉应及时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哪些情况需要手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指征是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或者胆囊息肉伴胆囊结石。对于小于10毫米的病变要综合考虑其他风险因素,比如年龄大于50岁、逐年生长、形态为宽基底或无蒂的息肉。所以发现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2、定期复查很重要   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对于不需手术的5~10毫米的胆囊息肉,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超过2毫米,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通过饮食能让胆囊息肉缩小消失吗?   胆囊息肉一旦形成通过饮食是不可能让息肉缩小或者消失的。但是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控制息肉的发展以及恶变。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限制饮酒: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所以酒精伤肝,引起肝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泄紊乱,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原来的息肉长大,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   2、饮食规律:吃好早餐,规律饮食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肝脏分泌胆汁,胆汁存储在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脏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应避免进高胆固醇类食物,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46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患者会有哪些常见临床症状?

胆囊息肉的患者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类人群谁让我们国家经济水平不热发展。。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摄入的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高糖类的食物明显增多。这会造成大量的能量在人体内堆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胆囊息肉的发病与不恰当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那么胆囊息肉的患者会有哪些临床症状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胆囊息肉可发生于胆囊内的任何部位,但是胆囊息肉的部位不同患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1.胆囊息肉位于胆囊颈部时,如果息肉的体积较大,会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受阻,造成过多的胆汁淤积在胆囊内。从而可引起胆汁反流入血,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瘙痒等梗阻性性黄疸的症状。随着梗阻性黄疸症状的进行性加重,胆汁不能够排入肠道内帮助消化食物。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体重下降等表现。 2.如果胆囊息肉的体积较小,且息肉位于胆囊体部或胆囊底部,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可没有明显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如果胆囊息肉体积进行性增大,患者有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若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可考虑行手术切除胆囊和息肉,以免引起严重并发症。

温暖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

148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如何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一般来说,如果胆囊息肉体积较小,没有发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没有恶性肿瘤的征象,多建议患者密切观察,不需要行手术切除。而对于体积较大的胆胆囊息肉,为避免胆囊息肉发生癌变,临床上可考虑行胆和息肉的一并切除,那么息肉手术是怎么完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临床上针对胆囊息肉的切除手术,多选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上广泛应用。具体的手术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1.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满意后。分别在剑突下切取12毫米穿刺孔,肚脐下缘切取10毫米穿刺孔,右肋下缘两公分切取5毫米穿刺孔。10毫米穿刺置入腹腔镜镜头,12毫米穿刺孔置入主操作孔的器械,5毫米穿刺孔置入副操作穿刺孔器械。经穿刺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气腹。 2.沿肝脏的横沟处,游离胆囊管与胆总管汇何区域的胆囊三角部位。可分别游离出胆囊能动脉,胆囊管和淋巴结。采用结扎钉依次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沿胆囊与肝脏之间的间隙完整的将胆囊剥除,避免剥除的范围过深,造成肝脏的出血。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手术创面的渗液。 3.腹腔清理完毕后,退出腹腔镜器械,排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缝合三个穿刺孔,无菌敷料包盖切口,手术完毕。

温暖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

146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

定义,是指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类病变在术前只能在超声、核磁等辅助检查下才能看得见,且大多无临床症状,属很多疾病的统称,且难以在术前进行良、恶性的定性,因此常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约为0.32%~9.5% 。大约有5-7%的胆囊息肉认为是肿瘤性息肉,也就是具有癌变的倾向。 胆囊息肉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1. 早期的胆囊癌约占1%。 2. 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约占5%;其中腺瘤癌变率较高。 3. 无恶变倾向的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或称为胆固醇沉积症(约占70-80%)、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又称为肉芽组织性息肉)、纤维性息肉、淋巴样息肉、混合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组织异位症等(共占8-20%)。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 胆囊息肉的病因 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固醇代谢紊乱和胆囊结石等相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危险因素 胆囊息肉直径>1㎝,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闷胀感,一般较轻,多可耐受。但如果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更明显。罕见的症状有急性胆囊炎、胆道出血、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等有关。 相关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的。 核磁共振,相比彩超,诊断率更高,但费用略高。 超生内镜,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增强CT ,可进一步显示血流的变化,有助于鉴别胆囊癌。 治疗 1.(直径<10mm)的胆囊息肉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一般复查时间为半年到1年。而>1厘米的胆囊息肉建议手术治疗,即切除胆囊。 2.恶性息肉的发病年龄大多超过45岁。 3.单发、广基的息肉容易发生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因此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建议手术治疗。 5.良性息肉往往没有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比如右上腹疼痛,上腹闷胀,恶心等。 故综上所述,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定期复查彩超即可。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手术方式 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 对于术前怀疑恶变的息肉,建议行开腹手术,术中行病理检查,如果为恶性,需要行扩大切除术。比如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于春洋

主治医师

东港市中心医院

148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是如何引起来的?

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话题是有关胆囊息肉的内容。胆囊息肉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疾病,由于体积较大的胆囊息肉有可能发生癌变,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胆囊息肉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定期复查,那么胆囊息肉是如何引起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目前医学研究发现,胆囊息肉形成的具体原因仍然没有明确。但是胆囊息肉的发生,发展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长期进食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这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脂类代谢异常,过多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会在胆囊内的胆汁淤积。胆囊在浓缩胆汁的过程中,有可能造成胆固醇的结晶形成胆囊息肉。如果患者仍然没有改变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习惯,这会造成胆囊息肉的体积逐渐增长。 2 部分由于胆道系统的先天性结构异常 如胆管的狭窄或部分囊性扩张。这会造成胆囊的胆汁在排泄的过程中受到堵塞,胆汁过度淤积在胆囊内,经过胆囊的反复浓缩,胆汁的粘稠度明显增加。胆汁内胆盐-脂肪酸-胆固醇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造成胆囊息肉的形成。胆囊息肉形成后,一般在胆囊壁附着紧密,通过彩超检查胆囊息肉不会随患者体位移动而变化。 3 急性胆囊炎的患者 胆囊粘膜在炎症刺激的作用下,会异常增生形成胆囊息肉样病变,对于胆囊息肉体积大于一个厘米的患者,临床上常建议手术切除,以免发生癌变。

温暖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

147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附壁结石需要积极治疗吗?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是有关胆囊附壁结石的知识。胆囊附壁结石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绝大多数的胆囊附壁小结石没有明显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那么胆囊附壁小结石我们应该采取如何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般来说,依据胆囊附壁小结石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我们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如果胆囊附壁小结是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我们可以采取3-6个月复查一次彩超的方法密切观察。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转氨酶和胆红素的指标,如果发现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需要给予积极的护肝治疗,以免引起肝功能损伤,进行性加重。 2.如果患者胆囊附壁小结石出现反复移动,可造成胆囊管的堵塞,甚至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皮肤、鼓膜黄染。这种情况经过药护肝物治疗有可能会控制住腹腔的感染或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够完全消除胆囊结石,这会造成胆囊结石的反复发作。建议患者可以考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囊切除术中若发现胆总管扩张,考虑伴有胆囊腹壁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建议行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取石治疗。 总体,来说胆囊附壁小结石预后整体较好,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温暖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

14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00条记录共30页
...
...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慢性胃炎(9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
专业擅长: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痛、腹胀、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打嗝反酸、胆囊炎、胆结石、肠息肉、消化不良、食积、胃下垂、肿瘤预防及康复。对于妇科身心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也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率:99% 接诊量:1161
孙平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三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转氨酶高(2例) 胆汁淤积性肝病(2例)
专业擅长:肝胆外科良恶性疾病(肝癌、胆管癌、胆结石、肝肿瘤、肝血管瘤、小肝癌、肝良性肿瘤、继发性肝肿瘤、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股沟疝、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腹外疝、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胆囊癌、胆囊良性肿瘤、胆管炎、胆管扩张症等)的规范化诊疗和微创治疗。尤其擅长肝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消融、介入(TACE/HAIC)、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自己相应的联合治疗等。
好评率:99% 接诊量:1740
郭予斌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

三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转氨酶高(4例) 胃炎(4例)
专业擅长:对幽门螺杆菌感染(HP)、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脂肪肝、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肠息肉、胃息肉、息肉病、消化道肿瘤(早期胃癌、大肠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食管异位胃粘膜、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静脉瘤、食管糖原棘皮症(食管粘膜白斑)、食管乳头状瘤、食管粘膜下肿物(食管肿物)、食管黄色瘤(黄斑瘤)、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便血)、胃黄色瘤(黄斑瘤)、胃粘膜下肿物(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异位胰腺、大肠黑变病、侧向发育型肿瘤(LST)、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结石、胰管结石、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脾大、副脾、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肿瘤标志物升高(癌胚抗原CEA等)、肠梗阻、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常见消化疾病的诊治和胃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等方面的检查和治疗。
好评率:100% 接诊量:1288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