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早产儿由于出生时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尽管目前关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主要还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存在一个灰白色血管不能逾越的分界线,阻碍了血管的正常生长。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1.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主要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就越高。
2. 氧疗
早产儿需要接受氧疗来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但过度的氧疗反而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氧疗时间越长、氧浓度越高,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就越高。
3. 其他因素
除了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氧疗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例如缺氧、酸中毒、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低体温、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内出血、败血症、光照、应用黄嘌呤药物等。
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父母需要加强对早产儿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准妈妈在孕期要注重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早产的发生。
医疗之窗
文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要怎么预防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身上。该疾病是由于视网膜尚未完全血管化时,由于长时间吸氧、早产等原因导致的纤维血管瘤增生和收缩,进而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
ROP的发生与早产儿的孕周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低,患病的风险越高。据统计,孕周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患ROP的风险高达60%-80%。
为了预防ROP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控制氧疗。只有在新生儿出现生命危险时,才可给予40%浓度的氧气救治,且使用时间需严格控制。此外,维生素A的应用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一旦发现ROP,应尽早进行干预。目前,冷凝术和激光光凝术是治疗ROP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降低ROP的发病率,医院应加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工作。我国目前的筛查标准为:体重小于2000克、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对于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标准则调整至体重小于2200克、胎龄小于34周。
此外,预防ROP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减少早产儿的发生率,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早产。
2. 合理使用氧疗,避免长时间吸氧。
3. 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4. 加强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早产儿视网膜会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常见的眼部疾病,特别是体重较轻的早产儿更容易受到影响。许多家长对此感到担忧,担心孩子的视力受到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主要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改变,如血管迂曲扩张、新生血管形成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两个阶段:活动期和纤维膜形成期。活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包括血管改变阶段、视网膜病变阶段、早期增生阶段、中度增生阶段和极度增生阶段。纤维膜形成期则表现为视网膜瘢痕化形成纤维膜,分为1~5度。
为了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长应关注以下方面:
- 定期带孩子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视网膜病变。
- 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 合理喂养,保证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
- 避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诱因,如低氧血症、高血糖等。
- 如果孩子已患有视网膜病变,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疾病,但只要家长关注孩子的眼部健康,及时发现并治疗,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恢复良好的视力。
健康百科
文章 什么原因会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简称ROP,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身上。目前,关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具体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早产、种族差异、用氧、感染等因素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早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更容易发生病变。此外,种族差异也可能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研究表明,不同种族人群发生该病的概率存在差异。
用氧也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更容易发生ROP。然而,也有研究认为用氧与ROP的发生没有明确的联系。此外,感染、贫血及输血等全身情况异常也可能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确保其视网膜血管正常发育。
2. 避免长时间吸氧,以免增加ROP的风险。
3. 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贫血等全身情况异常。
4.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ROP。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疾病,需要引起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加强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致盲率。
医疗之窗
文章 新生儿常见眼科疾病
新生儿是生命中的宝贵礼物,他们从母体中脱离,开始独立的生命旅程。然而,有些小生命在起跑线上就面临着视力健康的挑战。新生儿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包括感染性眼疾、遗传性眼疾、正常结构变异的眼疾以及早产造成的眼疾。这些疾病可能由感染、遗传因素、发育异常或早产等原因引起。幸运的是,通过及时预防和治疗,大部分新生儿的眼科疾病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感染性眼疾
感染性眼疾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产道感染、细菌感染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眼炎。为了预防感染性眼疾,建议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眼部检查,并接受相应的预防治疗。
遗传性眼疾
遗传性眼疾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的遗传性眼疾包括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眼疾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来延缓疾病进展。
正常结构变异的眼疾
正常结构变异的眼疾是指眼部结构发育异常,如斜视、屈光不正等。这些疾病通常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被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视力。
早产造成的眼疾
早产儿由于视网膜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建议早产儿出生后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接受治疗。
了解新生儿常见的眼科疾病,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并干预,保护宝宝的视力健康。
医疗数据守护者
文章 早产儿的危害有哪些
早产儿,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将探讨早产儿的常见危害,包括喂养困难、中枢发育不完善、黄疸以及视网膜病变等。
1. 喂养困难:由于吸吮能力差,早产儿容易出现喂养困难,甚至没有吞咽功能,导致呛咳、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可以采用滴管或小勺慢慢喂食,并注意喂食时的卫生和用具消毒。
2. 中枢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反应迟钝,抵抗力低,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因此,早产儿需要母乳喂养,以提高免疫力。此外,早产儿的胃容量小,喂奶量宜少,时间间隔宜短。
3. 黄疸:早产儿由于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差,容易出现黄疸,甚至发生核黄疸。家长应密切观察早产儿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并治疗。
4. 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视力障碍。针对视网膜病变,可采取眼内注药或激光治疗。若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体温调节: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缺乏皮下脂肪保温,容易受凉。家长应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宝宝受凉。
6. 睡眠:早产儿需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生长发育。家长应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声和惊吓,保证宝宝充足睡眠。
未来医疗领航员
文章 太新奇!宝宝看三分钟动画片,即可完成视功能筛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近视、斜弱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儿童眼病及视功能异常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婴幼儿语言反馈能力有限,视觉系统未发育成熟,一些儿童眼病发病较为隐匿,导致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推出了“智能眼科专家”系统,通过观看三分钟动画片即可实现近视发展预测、婴幼儿视功能智能评估等功能。
这套系统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林浩添教授领衔研发。林浩添教授表示,该系统还将继续完善,增加对常见眼疾病的判断,包括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病变、青光眼、斗鸡眼、上睑下垂、眼表及眼底疾病等,并计划在社区进行推广。
除了“智能眼科专家”系统,林浩添教授团队还开发了一款APP,家长只需让孩子观看APP上的三分钟动画,并上传视频,即可准确判断孩子是否出现视损害。未来,APP上还将加载更多眼疾病筛查项目,让家长在家即可完成眼部疾病筛查。
此外,林浩添教授团队还牵头推行了人工智能及互联网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落地应用模式,助力推行医学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广泛、优质地服务于社会。
在2020年度智慧医疗学术会议上,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医疗科研单位、高校医疗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智慧医疗的发展前景。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介绍了“动态不确定因果图在全科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该技术可助力基层医生达到三甲医院专家诊病水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教授则介绍了“智能医疗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并提出了解决医疗机器人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的问题。
医疗科普小站
文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什么症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早产儿中。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早产儿的低体重和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有关。本文将详细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症状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通常分为活动期间和纤维膜形成期两个阶段。
1. 活动期间:此阶段分为五个阶段,包括血管变化期、视网膜病变阶段、早期增殖期、中度增生期和极度增生期。在血管变化期,会出现动静脉曲张,静脉直径可能扩大到平时三到四倍,视网膜周围血管出现刷状毛细血管。视网膜病变阶段,随着疾病的发展,玻璃体混浊,眼底模糊,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出现不同大小的视网膜出血。早期增殖期,局限性视网膜突出表现为增殖性血管索发展为玻璃体,导致周边或后部视网膜脱离。中度增生期和极度增生期,视网膜脱离面积扩大,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2. 纤维膜形成期:此阶段是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最终形成瘢痕,形成纤维膜。根据病情程度,分为一到五度。Ⅰ级:视网膜血管薄而狭窄,视网膜周边部分灰暗浑浊,混有小片色素斑,玻璃体附近也有小片浑浊,常伴有近视。II级:视网膜周围为器质性肿块,视盘和视网膜血管被吸引到一侧,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III度:纤维状有机膜拉动视网膜形成一个或几个褶皱,每个皱襞都与周围视网膜的原型块相连。
二、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该严格限制早产儿的吸氧量,长期保持百分之四十的注意力。此外,出生后可以适当地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D、E等,以增强视网膜的抵抗力。
三、治疗方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术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早期增殖期和中度增生期的病例,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防止视网膜脱落。激光光凝术是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方法,通过激光烧灼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出血和渗出。手术治疗适用于极度增生期和视网膜脱落严重的病例,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恢复视网膜的完整性。
生命之光传递者
文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自愈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简称ROP,是早产儿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早产儿的早期吸氧、低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那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否自愈呢?答案是:能否自愈取决于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分级。
ROP的发生是由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在出生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ROP可分为1~5度。Ⅰ度病变相对较轻,多为视网膜血管狭窄和周边灰浊;Ⅱ度病变视网膜周围出现肿块,视盘和视网膜血管被拉向一侧;Ⅲ度病变出现视网膜皱褶;Ⅳ度病变为视网膜部分脱离;Ⅴ度病变为视网膜全脱离。
对于不同级别的ROP,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Ⅰ~Ⅱ度病变可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使无血管区凝固;Ⅲ~Ⅴ度病变则需进行玻璃体手术,去除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并进行光凝术,以保存视力。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预防ROP严重并发症的关键。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严格限制早产儿早期吸氧,仅在出现危及生命的紫绀时给予吸氧;早期大剂量应用维生素;以及早期检测和及时实施冷凝或激光凝固治疗。
对于早产儿家长来说,了解ROP的病因、分级、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ROP的严重程度,保护早产儿的视力。
健康百科
文章 许多眼疾在出生时已存在,宝宝出生后尽早做视网膜筛查
新生命的到来总是让人充满喜悦,然而,有些眼疾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困扰着宝宝。许多眼疾在出生时便已存在,因此,新生儿视网膜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冯松福指出,新生儿视网膜筛查尚未纳入普筛,但早产儿和足月出生的宝宝都存在眼睛病变的风险。他呼吁,每个新生宝宝都应进行视网膜筛查,以早期发现眼疾,及时干预。
早产、家族遗传或环境因素都可能引起宝宝眼睛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一种眼病,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的几率越高。此外,先天性白内障、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牵牛花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眼病也可能在出生时便已存在。
视网膜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宝宝的眼睛异常,实现早期干预,挽救宝宝视功能。足月新生儿最好在出生7天内进行第一次眼病筛查,早产儿则需在出生后4-6周进行筛查。筛查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眼红等症状,但对眼睛是没有任何损伤的。
除了视网膜筛查,准妈妈在孕期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以免影响宝宝的眼球发育。
此外,家长在照顾宝宝时,也应关注宝宝的眼部健康,避免将玩具等物品长时间放在宝宝眼前晃动,以免影响宝宝的视力发育。
医疗新知速递
周玮琰
副主任医师
眼科
山东省立医院
林祖顺
主治医师
眼底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