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猝死?
按照病因可以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两种类型的猝死病因分别如下:
1.心源性猝死
(1)冠心病、心肌梗死。目前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脏射血量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因素;而心梗引发的频发性和复杂性的室性期前收缩(由心室发出的冲动,导致的心脏过早收缩),也有引发心脏猝死的危险;
(2)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大约占心源性猝死的5%~15%[3],是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比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原因不明的心肌肥厚导致心室腔狭窄的疾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右心室心肌病);
(3)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①长QT间期综合征:由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离子通道异常,表现为反复晕厥(经常晕倒)和猝死,少部分患者会在睡眠时猝死;
②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反复晕厥,为中青年非器质性心脏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非心源性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非冠状动脉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等:
(1)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从气道堵塞到严重肺感染在内的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其中窒息性哮喘(支气管痉挛导致无法呼吸的哮喘)、张力性气胸(由于肺泡或肺裂伤等,导致胸腔内气体不断积聚的气胸)、睡眠呼吸暂停(打呼噜)较多引发猝死。这些疾病可以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从而导致心脏发生无脉电活动(有心电信号,但心脏无跳动),引发心脏骤停;
(2)非冠状动脉血管疾病,主要包括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层、中层破裂,血液涌入主动脉壁中,形成血肿)、主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血栓栓塞等,都可导致非心源性猝死;
(3)急性重症胰腺炎,也可导致部分患者猝死,多发生在夜间,酗酒或暴饮暴食后。出血和第三体腔积液引起的致命性休克或广泛组织坏死所致反应性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可损害心肌,从而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肌顿抑从而导致猝死;
(4)代谢紊乱,如低血钾(血钾浓度低,出现疲乏无力、心慌)、高血钾(血钾浓度过高,导致肌肉无力,肌肉麻痹)、血色病(一种遗传病,以铁过量沉积、皮肤色素沉积、肝脾肿大为特征)等,也可引发猝死;
(5)内分泌紊乱,如甲亢(怕热、激动、出汗多)或甲减(怕冷、淡漠、肥胖),也可引发非心源性猝死,特别是甲减更容易引发粘液水肿性心肌病(由于黏液堆积而导致的心肌病),呼吸睡眠暂停(打鼾)或过缓心率而分别引起心肌抑制、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88mmHg含量过低),从而引发猝死;
(6)严重感染: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弓形体感染等,也可引发猝死,从症状发生到死亡不足24小时。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猝死?
1.不良情绪影响:极度情绪变化、精神剌激即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导致原发性心脏骤停。也可通过影响呼吸中枢调节,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呼吸过快等,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造成的碱中毒)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还可诱发原有心血管病发作,诱发心脏骤停,如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由儿茶酚胺导致的心动过速,表现为心跳过快)、应激性心肌病等;
2.化学物质中毒或药物服用不当:化学物质,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农药以及安眠镇静药,都可导致呼吸抑制、循环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患者猝死;
3.运动过度: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本身心肌就存在缺氧的问题,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肌耗氧量急剧升高,而可能引发心脏出现功能衰竭而猝死;
4.劳累过度: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等心脏病的人群来说,经常熬夜,休息不足,会导致精神紧张,植物神经紊乱(就是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全身功能都会异常),从而可能激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诱发猝死。
哪些人容易得猝死?
1.冠心病、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右心室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患者:容易心源性猝死;
2.哮喘、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容易引发肺源性猝死;
3.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患者:容易破裂而猝死;
4.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烟、酗酒、运动不足等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容易脑卒中发作而猝死;
5.重度胰腺炎患者,低血钾、高血钾、血色病患者:容易对心肌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而猝死;
6.甲亢或甲减患者:容易对心脏施加严重不良影响而猝死;
7.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弓形体感染患者:容易引发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猝死。
何良志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颖飞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
河北燕达医院
罗杰
住院医师
普通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