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急救成功生存率很低,在我国不到1%[2]。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治疗目标
猝死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自主心跳呼吸,避免引发脑部不可逆的神经损害,挽救生命。
急症治疗
猝死的急救治疗,就是心肺复苏,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识别猝死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停止、过缓或喘息)并同时判断有无脉搏(5~10秒内完成)。确认心脏骤停诊断后,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
2.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并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有条件时寻找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3.初级心肺复苏
首先应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复苏。主要复苏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开通气道和人工呼吸,其中人工胸外按压最为重要:
(1)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时,需要让患者平卧于硬质平面上进行,如果是在软质床上,应该在患者背部垫一个硬板。胸外按压时先用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然后另一手与该手平行重叠按压在该手手背上,然后以手掌根部为着力点,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用力方向与胸骨纵轴平行,一定不要按压剑突。施救者按压时身体要稍微前倾、肘关节伸直,依靠上身的重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成人按压胸骨的幅度至少为5cm,但不超过6cm。儿童和婴儿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cm,婴儿约4cm)。每次按压要后让胸廓完全回弹,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一般来说,胸外按压容易引发的并发症主要有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等;
(2)电除颤:如果患者猝死时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该联合应用心肺复苏和AED。心脏体外电除颤可使心肌细胞瞬间同时除极,从而恢复窦性心律。施救者应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直至AED准备就绪,并尽快使用AED除颤。需要注意要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要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3)开通气道:就是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如果患者无呼吸或出现异常呼吸,先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再开通气道。若无颈部创伤,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抬起下颏,使下颏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若有假牙松动应取下;
(4)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吹气量要可以让胸廓充盈而起伏。但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也可以双人急救,一人负责胸外按压,一人负责人工呼吸,但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与成人猝死不同,儿童和婴儿猝死多由各种意外(特别是窒息)导致,因此施救更重视人工通气的重要性,对于儿童与婴儿心肺复苏时,若有2名以上施救在场,按压和通气比例应为15:2。
4.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是在上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必须持续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
5.药物治疗
猝死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早开通静脉通道,如果静脉穿刺无法完成,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给予。
(1)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可用于电击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每次经周围静脉给药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保证其能够到达心脏发挥作用;如果不是电击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等则不推荐使用。
(2)血管升压素也可以作为一线药物,但不推荐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血压高的患者禁用。
(3)严重低血压可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胶、多巴酚丁胺,禁用于血压高的患者。
原发病治疗
应仔细寻找引起猝死的原因,鉴别是否存在诱发猝死的5H和5T可逆病因,其中5H是指低血容量、缺氧、酸中毒、低钾血症、高钾血症;5T是指张力性气胸、心脏压塞(心脏破裂等原因,导致心包腔内大量积液,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的病症)、中毒、肺栓塞和冠脉血栓形成。寻找到病因后,要及时对猝死的病因和诱因进行积极的治疗。
其他治疗
1.维持有效循环:心肺复苏后容易出现低血压、低心排出量。其原因可能是容量不足、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和心功能不全:
(1)对于血压低于目标值的患者,应在监测心功能的同时积极进行容量复苏,并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纠正酸中毒;
(2)容量复苏效果不佳时,应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等,维持目标血压。同时监测心率和心律,积极处理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
(3)完善床旁心脏超声,以帮助判断是否有心脏压塞出现。
2.维持呼吸:心肺复苏后,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呼吸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竭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3.脑复苏: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主要措施包括:
(1)降温:低温治疗是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的最重要治疗策略,复苏后昏迷患者应将体温降低至32~36℃,并至少维持24小时;
(2)防止脑水肿:应用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等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
(3)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氯丙嗪等)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
(4)改善脑缺氧:通过持续吸氧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5)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等解除脑血管痉挛。
4.防治急性肾衰竭:防治急性肾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注射呋塞米后仍然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只需短期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1.猝死发生后,如果在4~6分钟内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治疗,则有恢复心跳呼吸的可能。但是在我国由于急救知识普及不够,目前猝死成功抢救的几率不足1%;
2.猝死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治疗,则会100%死亡。
多长时间复诊?
猝死抢救成功后,要视引发猝死的基础性疾病来确定是否需要复诊以及复诊时间。
何良志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星锐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罗杰
住院医师
普通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