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概述
- 症状常见噩梦反复发生,醒后有记忆且引起痛苦
-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 可以自愈,频发的梦魇需要及时治疗
简介
梦魇(nightmare),又称梦魇障碍,是指反复发生的噩梦,引起极度烦躁,伴有觉醒前轻度的自主神经唤起(包括出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醒后能详细记忆,且仍存在心有余悸、恐惧不安的睡眠障碍。可能由具体诱因引起(例如创伤经历、儿童期逆境等),多发生于夜间睡觉后半程。
本病常见,儿童患病率20%,成年人患病率5%~10%。本病具有自愈性,偶发的梦魇通常无需治疗,频繁发作的梦魇需要进行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少数频发梦魇可进展为慢性病。少数梦魇严重的患者存在抑郁倾向(目前认为梦魇不会引起自杀倾向)[1,3,4,5]。
症状表现[1,2]:
噩梦反复发生,醒后能详细记忆梦境内容,引起极度烦躁,伴有觉醒前轻度的自主神经唤起(包括出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多在夜间睡觉后半程发生,醒后仍然心有余悸、恐惧不安。
诊断依据[1,3]: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的DSM-5的诊断标准,确诊梦魇疾病需满足以下五点:
- 梦境反复出现,引起极度烦躁,醒后能详细记忆,梦境通常是噩梦(对人生存和安全等造成伤害),一般发生在夜间睡觉后半程。
- 从烦躁的梦中醒来后,能够迅速恢复警觉和保持镇定,仍然心有余悸。
- 梦魇造成一定的后果,如引起痛苦,并导致社交、职业等多方面受损害。
- 排除因为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引起的梦魇症状。
- 自身精神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地解释烦躁梦境的主诉。
疾病类型[1]:
1.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轻度
(2)中度
(3)重度
2.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三级:
(1)急性
(2)亚急性
(3)持续性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1,2]?
- 本病常见,最有可能出现在接触急性或慢性心理刺激的儿童中。
- 梦魇多开始于3~6岁,患病率从儿童期到青春期持续增加,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人早期达到患病率和严重程度的高峰,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
- 儿童患病率20%,成年人患病率5%~10%。
- 女性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是否可以治愈[1]?
可以治愈。
- 通常无需治疗,随年龄增长梦魇频率可下降,直至恢复。
- 梦魇发作频繁的患者,经心理、药物等治疗后大多可缓解并恢复正常。
是否遗传[3]?
否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否
推荐医生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三甲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多动症(122例)
情感障碍(31例)
专业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孤独谱系障碍(孤独症,自闭症),抽动障碍(抽动症),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等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常见疾病。
好评率:99%
接诊量:9851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三甲
天津市人民医院
焦虑抑郁障碍(913例)
精神障碍(156例)
专业擅长: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精神障碍、原因不明的躯体不适、心身疾病、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擅长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厌学、作息紊乱、亲子关系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
好评率:99%
接诊量:23048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
三甲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焦虑症(87例)
抑郁状态(78例)
专业擅长:心理咨询与治疗,三甲医院工作。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产后抑郁症、失眠、强迫症、贪食症、厌食症、癔病、社交恐惧症、恐艾症、新冠后遗症等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
善长针对儿童多动症、抽动症,青少年的厌学,阳光型抑郁症、神经衰弱,游戏成瘾,手机成瘾,戒烟、戒酒,暴食,空心病、自残、拖延症的心理问题的治疗。
对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康复、再就业、重返社会有独特的理解。
好评率:99%
接诊量:15715